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本文件界定了1369个中医临床常用疾病的术语和定义(含111个类目词和53个临时诊断用术语)。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医疗、卫生统计、中医管理、医保结算、中医医疗质量评定、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领域。 本文件中“临时诊断用术语”不得用于门诊和出入院诊断,只适用于急诊和首次入住院病人的临时诊断,且一般应在24内确立其疾病诊断。 本文件中具有类目属性的术语一般不适用于临床诊断(没有下位类属术语者除外)。注:类目属性的术语是指定义中由“泛指……一类××病”表述方式的术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外感病类术语 3.1 外感时令类病 时令病 泛指因过度疲劳,或正气不足,触冒风寒暑湿燥等时令外邪而引起的,具有季节性发病而少有相互染易等特征的一类外感病。 注:包括感冒、暑病、湿阻病、秋燥病等。 3.1.1 感冒 因时令外邪侵袭肺表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咽喉痛痒,咳嗽等为特征的外感时病。 注:轻者称伤风。具有一定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 3.1.1.1 伤风 因风邪或兼夹寒、暑等外邪侵袭肺卫所致。临床以鼻塞、流涕,喉痒、咳嗽,或伴见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等为特征的感冒轻症。 3.1.1.2 时行感冒 时邪感冒 因时行邪毒侵袭肺卫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可伴见恶寒,或微恶风寒,咽喉充血肿痛,头痛,全身肌肉或骨节酸痛等为特征,流行于四时而以冬春更为常见的感冒。 3.1.2 暑病 泛指因感受暑热或暑湿等邪,邪郁肺卫,兼及肠胃,甚或邪闭气机而引起的多发于夏季的一类外感时病。 3.1.2.1 痊夏 因暑湿侵袭,困阻脾胃,或暑热耗伤正气,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以夏季摄食减少、纳呆甚或厌食,倦怠、嗜卧,或伴见低热等为特征的暑病轻症。 3.1.2.2 冒暑病 冒暑 伤暑 因夏季感受暑邪或暑湿,邪入肌表,伤及肺胃所致。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高热、汗出,头晕,乏力,可伴见咳嗽,咯痰,或脘痞,腹泻等为特征,常见于夏季的暑病。 3.1.2.3 中暑 因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或夏季炎热湿闷,暑热或暑湿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热盛津伤,引动肝风,或暑闭气机所致。临床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伴见呕恶、腹痛,甚或神昏、抽搐等为特征的暑病。 3.1.2.3.1 暑脱 因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阴阳气血急剧耗散所致。临床以中暑,突然面白,冷汗出,血压降低,脉微细欲绝等为特征的中暑重症。 3.1.2.3.2 暑厥 暑闭 因感受暑邪,暑热邪扰心神,或暑闭气机所致。临床以中暑,高热、神昏,四肢厥冷,呕恶、腹痛等为特征的中暑重症。 3.1.2.3.3 暑风 暑痉 因感受暑邪,暑热邪扰心神,引动肝风所致。临床以中暑,高热、神昏、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中暑重症。 3.1.2.4 暑秽病 暑秽 因暑湿秽浊之气侵及肺胃,气机不利,或邪扰心神所致。临床以头痛而胀,脘痞胸闷,烦躁欲呕,肤热有汗,甚或伴见神昏、耳聋等为特征的暑病。 3.1.3 湿阻病 湿阻 冒湿 伤湿 因环境潮湿,湿邪侵及脾胃,气机不利所致。临床以头身困重,肢体酸楚,纳呆,脘痞、腹胀,倦怠等为特征的外感时病。 3.1.4 秋燥病 秋燥 因燥邪侵袭肺卫,耗伤阴津所致。临床以发热、头痛,咳嗽或干咳,咯痰不爽,咽干鼻燥,口渴等为特征,多发于秋季的外感时病。 3.1.4.1 温燥病 因温燥之邪侵袭肺卫,耗伤阴津所致。临床以发热、头痛,咳嗽、痰少,咽干、鼻燥,口渴,小便短少、色黄等为特征的秋燥时病。 3.1.4.2 凉燥病 寒燥病 因寒凉燥邪侵袭肺卫,阴津受损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干咳、无痰,或咳痰不爽,咽干、唇燥等为特征的秋燥时病。 3.2 伤寒类病 伤寒 泛指因感受风寒等邪而引起的,初起以寒象偏重、易于损伤阳气等为特征的一类外感病。注: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 3.2.1 太阳病 因风寒等外邪侵袭太阳,营卫不和,或经腑气机不利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等初起征象为特征的伤寒病。 3.2.2 阳明病 因太阳表邪入里化热,或因少阳病失治,或因素体阳盛,邪热搏结于阳明所致。临床以高热不已、汗出不退、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邪热独盛,或日晡潮热、脐腹胀痛、大便秘结等邪与燥屎内结,甚或神昏、谵语为特征的伤寒病。 3.2.3 少阳病 因气血虚弱,外邪与正气相搏于少阳所致。临床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等为特征的伤寒病。3.2.4 太阴病 因寒邪直中太阴,或由三阳病误治传变所致。临床以腹满、腹痛,下利,呕吐,不欲饮食,口不渴等为特征的伤寒病。 3.2.5 少阴病 因寒邪直中少阴,或由三阳病误治传变,随其阳虚或阴虚而有寒化、热化之变所致。临床以脉微细,嗜睡、神昧,或伴见四肢逆冷,烦躁不得卧等为特征的伤寒病。 3.2.6 厥阴病 因寒热诸邪直中厥阴,或由三阳病误治传变所致。临床以四肢厥冷,或厥热交作,或伴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等为特征的伤寒病。 3.3 温疫类病 泛指由感受温邪或疫毒而引起,具有一定传染性或广泛流行等特征的一类外感热病。注:凡是具有区域流行特点的热病,称为瘟病;传染性强、广泛流行的温病,称为疫病。 3.3.1 温病 温热病 瘟病 泛指由感受温热邪毒而引起,初起以热象偏盛、易于入里化燥,甚或逆传心包、伤阴或动风、动血等为特征,多具有区域流行特点的一类温疫病。 3.3.1.1 新感温病 因感受温邪,随感即发,或顺传胃肠,或邪陷心营,伤血动风等所致。临床以突然发热,微恶或不恶风寒,头痛,咽痛,旋即出现高热、汗出不减,口渴引饮,或伴见便秘,下利,神昏、谵语,斑疹、衄血,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病。 3.3.1.2 伏气温病 伏邪温病 因感受病邪后伏藏于里,过时而发,或素有内热,复由新感病邪引动所致。临床以初起即见里热炽盛,可伴见化燥伤阴等气分或血分征象等为特征的温病。 3.3.2 疫病 瘟疫 疫疠 泛指因直接感染阳毒或阴毒等疫邪,或因人际、人畜接触染易而引起、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温疫病。 注:包括寒疫、温疫等。 3.3.2.1 寒疫 泛指因感染各种阴毒疫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疫病。 注:包括湿瘟、痧病、寒湿痢、麻疹、寒疟、流痰、干霍乱、炭疽、麻风等。 3.3.2.2 温疫 泛指因感染各种阳毒疫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疫病。 注:包括风瘟、春瘟、暑瘟、湿瘟、冬瘟、瘟毒、温疟、软脚瘟、肝瘟、疟疾、痢疾、鼠疫、白喉、天花等。3.3.3 风温病 风温 风温肺热病 风瘟病 风瘟 因风温邪毒侵袭肺卫,邪热壅肺,甚或逆传心包所致。临床以突然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咯唾痰血,咽痛,继而高热不已,汗出、烦渴,胸闷、喘急,甚或伴见神昏、谵语、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冬春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风温病,称为风瘟病。 3.3.4 春温病 春温 春瘟病 春瘟 因温热或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身体灼热,烦躁,口渴,头痛,呕吐,斑疹隐隐,或潮热、谵语,甚则神昏、痉厥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春季或冬春之交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春温,称为春瘟病。 3.3.5 暑温病 暑温 小儿暑温 暑瘟病 暑瘟 小儿暑瘟病 因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清空,内陷心肝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可迅速出现神昏、谵语,痉厥,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暑热季节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暑温,称为暑瘟病。 3.3.6 湿温病 湿温 湿瘟病 湿瘟 因湿热邪毒,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所致。临床以身热不扬,脘痞、腹胀,神情淡漠,舌苔腻,脉缓,玫瑰疹或白痞,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夏秋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湿温病,称为湿瘟病。 3.3.7 伏暑病 伏暑 因暑湿或暑热之邪感而内伏,秋冬由时邪或疫毒引发,郁发于气分、营分,或郁发于少阳,或郁发于胃肠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病,寒热如疟,或但热不寒,夜甚昼轻,得汗稍减,可伴见胸腹灼热,皮肤隐疹,大便溏而黄赤如酱,甚或烦躁、谵语,病势重而缠绵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8 冬温病 冬温 冬瘟病 冬瘟 因冬季温邪或疫毒侵袭肺卫,或上扰清空所致。临床以头痛、发热,咳嗽、咽痛,汗出、烦渴,甚或高热不已,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冬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冬温病,称为冬瘟病。 3.3.9 风疹 风痧 小儿风痧 因风温疫邪侵袭,郁于肺卫,发于肤表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小红疹,状如痧疹,可融合成片,由面颈部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皮肤瘙痒,出没较快,消退后无脱屑与疹痕,可伴见耳后、枕后臀核肿大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温疫病。 3.3.10 水痘 因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发于肤表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皮肤分批出现皮疹,斑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并见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温疫病。 3.3.11 瘟毒病 瘟疫发斑 时疫发斑 温毒发斑 瘟毒发斑 因感受温热疫毒,或虱蚤叮咬,疫毒随而侵入血脉,热毒伤营,或闭扰神明所致。临床以高热,头痛,谵语狂扰,甚则神识昏蒙,伴见斑疹密布,疹色紫暗或黑陷,或疮疡疗疖走黄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2 大头瘟 因风热时毒侵袭三阳经络,或丹毒上攻颜面、咽喉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颜面耳项愀赤肿胀,咽赤肿痛等为特征,多发于冬春季的温疫病。 3.3.13 软脚瘟 因暑湿疫毒侵袭胃肠,蕴于肌肉,阻滞经络,或热伤阴液,筋失濡养,筋脉弛缓不用所致。临床以双峰热,头痛,腹痛、腹泻,肌肤疼痛,肌肉软瘫,日久肌肉萎缩,步履不便,受累肢体畸形等后遗症为特征,常见于儿童的温疫病。 3.3.14 肝热病 因湿热疫毒侵及中焦,脾失健运,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临床以胁腹胀满,恶心、厌油,纳呆,小便黄,或伴见发热,黄疸,右胁胀痛,肝肿大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5 肝瘟 瘟黄 疫黄 急黄 因湿热疫毒内攻脾肝,燔灼营血,血脉瘀阻,肝脏严重受损,甚或内闭心神所致。临床以持续高热,黄疸迅速加深,胁痛、腹胀,甚则嗜睡、神昏,谵语、躁狂,病势暴急凶险,或伴见出血,尿少或尿闭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6 痧病 痧气 痧胀 因四时不正之气,或秽浊痧毒侵袭,壅阻肠胃、经络,透发于肌腠,甚则上扰神明所致。临床以突然发热,脘闷、腹胀,或脘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或吐泻并作,皮疹如粟,痧块、痧筋隐现,其色深红或青紫,可伴见全身胀痛,喉痛,神昏,腰如带束,指甲青黑,手足直硬、麻木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7 瘴病 瘴气病 瘴毒病 因感染山岚间湿热郁蒸之瘴毒所致。临床以骤然寒热交作,头痛、恶寒,腰背强重,声音哑瘠,腹胀、身重,骨节烦疼,甚或高热、烦闷,神志昏迷等为特征,常见于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地区的温疫病。 3.3.18 疟疾 因疟蚊叮咬,感染疟邪,或瘴毒、疫毒入血,与卫气交争,伏藏于半表半里,甚或邪犯清空,蒙蔽心神所致。临床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头痛,汗出而解,反复发作,甚或伴见神昏、谵语,胁下有痞块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8.1 正疟 间日疟 三日疟 因感染疟邪,正邪交争于表里之间所致。临床以先寒战,后发热,终则汗出热退,间日或三日一发为特征的疟疾。 注:寒少热多为温疟,寒多热少为寒疟。 3.3.18.2 瘴疟 疫疟 因南方气候湿热,疟蚊叮咬,疟邪侵袭气血,上犯清空,蒙蔽心神,或邪热内盛,胆汁外溢所致。临床以疟发无固定时日,或伴见神昏、谵语,黄疸,重度贫血等为特征的疟疾重症。 3.3.18.3 久疟 劳疟 因腑脏空虚,营卫伤损,疟邪伏藏所致。临床以疟疾时作时休,经久不愈,或稍劳即发等为特征的慢性疟疾。 3.3.18.4 疟母 因疟疾反复不愈,邪与气血相搏,痰瘀结于胁下所致。临床以胁下痞块,胀痛不舒,面色晦暗,舌有瘀象等为特征的疟疾。 3.3.19 痢疾 肠游 滞下 因饮食不洁,感染湿热或寒湿疫毒,积滞肠间,阻遏气机,损伤肠络所致。临床以突发腹痛、腹泻,便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伴见发热,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19.1 湿热痢 暴痢 因饮食不洁,湿热疫毒经口而入,或接触疫痢病人,疫毒积滞肠间,阻遏气机,损伤肠络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腹痛、脘闷,大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少等为特征的痢疾。 3.3.19.2 疫毒痢 因感染痢疾疫毒,损伤肠络,或内陷心包,引动肝风所致。临床以大便脓血,里急后重,高热、腹痛,甚则神昏、抽搐,肢厥、面青等为特征的痢疾重症。 3.3.19.3 噤口痢 因湿热疫毒蕴结肠中,邪毒犯胃,损伤气阴所致。临床以呕恶、不食,下痢频繁,肌肉瘦削等为特征的痢疾重症。 3.3.19.4 寒湿痢 因直接感染寒湿疫毒,或接触疫痢病人,素体阳虚,邪从寒化所致。临床以腹痛拘急,或脘腹阵痛,泻后稍缓,泻下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里急后重,头身困重等为特征的痢疾。 3.3.19.5 休息痢 因痢疾久病不愈,脾胃虚损,邪毒留恋不去所致。临床以下痢时作时止,大便夹带赤白黏冻,腹痛隐隐,发作时伴见里急后重,休止时常见腹胀,食少,倦怠等为特征的慢性痢疾。 3.3.19.6 奇恒痢 因饮食不洁,湿热或寒湿痢邪侵袭肠腑,肠络受损,甚或上攻心肺所致。临床以起病缓慢,腹痛、下痢轻微,大便呈暗红色果酱样,甚或急骤高热、寒战,咽干、喉塞,神昏、谵妄,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加剧,可伴见呕吐、虚脱、毒血症等为特征的痢疾重症。 3.3.20 痨病 劳瘵 泛指因劳伤正气,感染痨虫而引起的一类疫病。 注:包括肺痨、脑痨、喉痨、乳痨、肝痨、肾痨、痨淋、肠痨、流痰、瘰疬等。 3.3.20.1 肺痨 因正气不足,痨虫侵袭肺叶所致。临床以咳嗽、咯血,午后潮热、盗汗,消瘦、乏力等为特征的痨病。3.3.20.2 脑痨 因与痨瘵患者密切接触,或继发于肺痨等病后,痨毒流注入脑所致。临床以潮热、盗汗,头痛、呕吐,项强,消瘦、乏力,甚或昏睡、抽搐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3 乳痨 因继发于肺痨、瘰疬之后,或正气不足,肺肾阴虚,痨虫侵袭,入里结毒,流注于乳房所致。临床以乳房肿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破溃后脓出稀薄如痰,不易敛口,形成乳房瘘管或溃疡,可伴见低热、盗汗,腋下臀核肿大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4 肝痨 因痨毒侵及肝脏,蚀损肝阴所致。临床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伴见潮热、盗汗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5 肾痨 因痨毒经血脉侵及肾脏,耗伤气阴所致。临床以尿频涩痛,尿血,腰脊酸胀,肾区叩击痛,伴见潮热,盗汗,颧红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6 痨淋 因痨毒侵及膀胱,耗损阴精,气化失司所致。临床以小腹疼痛,尿频涩痛,尿血,伴见长期低热、盗汗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7 肠痨 因痨毒侵及肠道,瘀浊壅滞肠道络脉,耗伤气阴所致。临床以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伴见长期低热、盗汗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8 干血痨 因痨虫侵及胞宫,耗损阴血,干血内结,地道不通所致。临床以育龄妇女长期骨蒸潮热,月经量因而逐渐减少,乃至经闭不行,伴见身体赢瘦,颜面黧黑,肌肤甲错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9 流痰 骨痨 穿骨流注 因先天不足,肾亏骨弱,或扭伤挫伤,复感痨虫,邪毒与痰浊凝聚,流注或蚀伤骨与关节所致。临床以初起患处隐隐酸楚,动则疼痛,继而局部肿胀,疼痛加重,或溃破流脓清稀如痰,夹败絮样物,不易愈合,损伤筋骨,形成窦道,或侵犯脊椎,可出现四肢强直、不遂或瘫痪等为特征的痨病。 3.3.20.9.1 附骨痰 因痨虫侵袭,入里结毒,邪毒与痰浊流注于髋部所致。临床以髋关节部肿胀疼痛,行走不便或跛行,局部溃后流脓清稀如痰,或夹败絮样物,可损伤筋骨,形成窦道,不易愈合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2 龟背痰 因痨虫侵袭,入里结毒,邪毒与痰浊凝聚,流注于脊椎,蚀损筋骨所致。临床以胸背部肿胀疼痛,脊骨畸形而成龟背状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3 肾俞虚痰(23) 因痨虫侵袭,入里结毒,邪毒与痰浊凝聚,流注于肾俞所致。临床以多继发于龟背痰之后,起于腰部肾俞穴处,色白、漫肿而硬,酸胀不舒,日久疼痛,溃后流脓清稀如痰,或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愈合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3.1 肾俞漏(23) 因痨邪入里结毒,与痰浊凝聚、流注于肾俞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肾俞穴处,溃后难敛而形成窦道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4 蜣螂蛀 因素体阳气偏虚,痨邪入里结毒,与寒湿、痰浊凝结于指节所致。临床以生于手指骨节,不红、不热、 不痛,渐次肿坚,形如蝉肚,屈伸艰难,日久方知木痛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5 腕疽 因痨邪入里结毒,与痰浊流注于腕部所致。临床以腕关节肿痛,皮色不变,屈伸不利,局部溃后流脓清稀如痰,或夹败絮样物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6 鹤膝痰 因经络气血亏损,阴寒凝滞,痨邪入里结毒,流滞于膝所致。临床以发病缓慢,初起膝部微肿微痛,活动受限,日久关节肿胀明显,股胫变细,形如鹤膝,溃后流脓清稀如痰,愈合缓慢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7 穿拐痰 因踝关节扭伤,或寒湿、痨毒邪乘肝肾,下注于踝部所致。临床以患处漫肿隐痛,活动受限,跛行,久则溃烂,流脓清稀如痰,或有死骨脱出,疮口难敛,甚则足呈下垂畸形,可伴见身热,食少,神疲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0.9.8 足跟疽 因外伤涉水,脏腑虚损,流痰下注足跟,或脏腑积热,湿热下注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足跟部,局部肿胀、红紫疼痛,破溃则脓水淋漓,或状如兔啮,深达于骨,久不愈合等为特征的流痰病。 3.3.21 鼠疫 核瘟 核疫 因鼠疫瘟毒随疫蚤叮咬而注入人体,内侵肺系与血络,迫血成瘀所致。临床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臀核肿痛,或咯痰、咳血,甚则因厥脱而毙等为特征的烈性疫病。 3.3.22 疫霍乱 时疫霍乱 因饮食不洁,感染霍乱疫毒,损伤胃肠,升降失司,清浊相干,津气严重耗损所致。临床以骤然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甚或厥脱而毙等为特征,多见于夏秋季的烈性疫病。 3.3.22.1 湿霍乱 因饮食生冷,或暑湿、霍乱病邪直中肠胃,清浊相干,升降失司所致。临床以骤然腹中绞痛,吐泻无度,筋脉挛急,形容憔悴,皮肤干瘪,目眶凹陷,手足逆冷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22.2 干霍乱 搅肠痧 斑痧 乌痧胀 因感染霍乱疫毒,或冷气搏于肠胃,邪毒污秽之气郁于胸腹,升降失司,清浊相干,闭塞经隧所致。临床以骤然脘腹烦闷,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得,甚或面色青冷,遍身紫黑斑块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3.3.23 麻疹 因感染麻疹疫毒,毒蕴肺胃,发于肌肤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膜充血,口腔颊黏 膜斑,遍身发疹,疹退脱屑,留有色素沉着,可伴见喉、肺、脑等变证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的出疹性疫病。 3.3.24 烂喉丹痧 丹痧 喉痧 烂喉痧 疫喉痧 小儿烂喉丹痧 猩红热 因感受丹痧疫毒,上冲咽喉,外窜肌肤所致。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皮疹消退后脱落糠片样皮屑,甚则伴见高热、神昏、休克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疫病。 3.3.25 白喉 因感染燥热疫毒,邪犯肺胃,搏结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发热,咽痛,吞咽困难,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等为特征,多见于秋冬季而好发于儿童的疫病。 3.3.26 顿咳 小儿顿嗽 百日咳 天哮 鹭鸶咳 因风温疫毒犯肺,阻于气道,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初起似感冒,随后出现阵发性痉咳,咳时面红、耳赤,咳后有特殊吸气性吼声或呕吐,咯出痰涎而暂停等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的温疫病。 3.3.27 非腮 小儿疟腮 蛤蟆瘟 鸬鹚瘟 含腮疮 腮颌发 因感受风热疫毒,壅遏少阳经脉,郁结于腮颊所致。临床以发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颊部灼热漫肿,坚硬疼痛,甚或并发神昏,抽搐,睾丸肿痛等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的温疫病。 3.3.28 疫斑热 因与鼠类接触,或有野外作业经历,疫鼠瘟毒入侵血脉,伤及心肾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热退发斑、出疹,伴见头痛、目眶痛、腰痛、腹痛、肌肉关节痛及目赤、咽红、面颊红、胸部红,随即先后历经低血压、厥脱、小便先少后多等阶段为特征的疫病。 3.3.29 稻瘟病 因流行区接触疫水,暑湿疫毒由皮肤、黏膜或消化道侵入,蕴于肌腠脉络,或内攻脏腑,伤及营血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小腿肌肉尤甚,目赤充血,腹股沟臀核肿大,或伴见神昏、抽搐,黄疸,出血,肝脾肿大,或肝肾功能不全等为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疫病。 3.3.30 沙虱病 恙虫病 因被携带疫毒邪气的沙虱(沙螨)叮咬,毒邪留滞局部,腐肌败血所致。临床以初被叮刺时不痛,摩之如芒刺状,二三日后恶寒、发热,伴见痧疹,叮咬处溃烂、结痂等为特征的出疹性疫病。 3.3.31 炭疽 因接触病畜及处理皮毛,或进食未煮熟病畜肉类,炭疽疫毒由皮肤、口鼻侵入,气血凝滞,毒邪蕴结所致。临床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周围水肿,焦痂脱落形成瘢痕,偶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性疫病。 3.3.32 麻风病 大麻风 疠风 因长期密切接触麻风病人,麻风疠毒内侵血脉,损伤皮肤、筋脉经络及五脏所致。临床以遍身麻木,皮肤出现红斑、结节、片状肿块,形若蛇皮,晚期可致眉落、脱发,或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溃等畸形为特征的慢性疫病。 3.3.33 天花 痘疹 痘疮 天行时痘 因感染天花疫毒所致。临床以寒战、高热,皮肤成批依次出现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脱痂,遗留痘疤,历经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和结痂六个阶段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疫病。 3.4 性传播类病 性病 泛指因性生活不洁、不当,感染淫毒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注:包括艾滋病、梅毒、下瘠、横炫、花柳毒淋等。 3.4.1 艾滋病 因禀质虚薄,恣情纵欲,或母体遗毒,胎毒化热,或共用针具,感染艾滋病疫毒所致。临床以早期乏力,发热,盗汗、消瘦,容易感冒、咽炎,肌痛、关节痛,皮疹,继则伴见不明原因的臀核肿大、高热不退,皮肤黏膜溃疡,恶心、腹泻,出血,甚则多脏器损害等为特征的以性传播为主的疫病。 3.4.2 梅毒 因不洁性交感染淫秽疫毒(梅毒螺旋体),邪毒与湿热、风邪杂合,流窜皮肉筋骨、脏腑经络,甚则上犯脑部所致。临床以外阴部红斑、丘疹,继则出现糜烂、溃疡或多形性皮损,晚期可造成骨骼、眼部、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病变为特征的性传播疫病。 3.4.2.1 杨梅疮 杨梅疹 因梅毒邪毒泛发于肌肤所致。临床以皮肤红斑、脱屑、丘疹、结节等皮损,皮疹具有较大传染性为特征的梅毒病。 3.4.2.2 杨梅结毒 因梅毒内侵,伤及骨髓、关窍、脏腑所致。临床以头、面、四肢等处发生结节、溃破、树胶样肿及萎缩破溃性疤痕等为特征的梅毒病。 3.4.2.3 梅毒攻心 因梅毒侵及心脏及血管所致。临床以心悸,胸痛,心区杂音及震颤,甚至出现心衰等为特征的晚期梅毒。 3.4.2.4 梅毒致痿 因梅毒损及脊髓所致。临床以局部闪电样痛,下肢感觉异常、障碍,步态不稳等为特征的晚期梅毒。 3.4.2.5 胎传梅毒 因父母患梅毒遗传给胎儿所致。临床以婴儿体瘦枯槁,肤色暗红发斑、溃烂,脓血淋漓等为特征的先天性梅毒。 3.4.3 下痞 因性生活不洁,梅毒等淫毒邪结于阴器、肛门等处所致。临床以阴部出现四周略隆起、棕红色圆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底部可触及无痛性、软骨样硬结,好发于男子阴茎、龟头、包皮,女子阴户、阴道等处为特征的性传播疫病。 3.4.3.1 硬下痞 因性生活不洁,梅毒等淫毒邪结于阴器、肛门等处所致。临床以与性病患者性交1天~2天后,阴部出现豆粒大红色斑疹或丘疹,其基底因浸润而似软骨硬结,不痛、不痒,有少量黏性分泌物等为特征的下瘠病。 3.4.3.2 软下痞 因不洁性交,淫毒(杜克雷嗜血杆菌)侵入阴器所致。临床以患处初起发生软而扁的丘疹、脓疱、溃疡,镜检和培养检出结果阳性,或伴见淋巴脓肿等为特征的下痞病。 3.4.4 横炫 鱼口 便毒 因各种性病感染,致使淫秽疫毒流注于经脉,结于腹股沟所致。临床以腹股沟臀核肿大,初期形如杏核,渐大如鹅卵,坚硬木痛,红肿灼热,穿溃后流出脓液,不易收口,状如鱼嘴等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 注:生于左侧者名鱼口,生于右侧者名便毒。 3.4.5 花柳毒淋 因不洁性交,湿热淫毒(淋病双球菌)侵及尿道、膀胱、精室等,血败腐脓所致。临床以排尿困难,尿频、尿痛,尿道口红肿,流出脓性或脓血物等为特征的性传播疫病。 4寄生虫病类术语 4.1 蛔虫病 小儿蛔虫病 因吞食沾有蛔虫卵的食物,蛔虫寄居肠道,耗吸营养,化生湿热,损伤脾胃所致。临床以食欲不振,脐周疼痛,甚则体瘦、腹大,巩膜、面颊、指甲有虫斑,大便排出蛔虫,粪便检查有虫卵,蛔虫或可窜入胆管、胰腺、阑尾而引发相关并发症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4.2 绦虫病 小儿绦虫病 寸白虫病 因吞食含有绦虫幼虫而未煮透的猪、牛、鱼肉,绦虫寄生于小肠,耗吸营养,阻滞脾气所致。临床以腹痛、腹泻,或泻出白色虫节片,善食而瘦,粪便检查有绦虫节片或虫卵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4.3 囊虫病 小儿囊虫病 因进食半生半熟带绦虫卵的猪肉,绦虫卵在人体内发育成幼虫,与痰浊相搏,寄生于人体肌肤、脑、眼等处所致。临床以皮下触及痰核包囊,痫病时作,视力障碍,检查发现囊虫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4.4 钩虫病 小儿钩虫病 黄胖病 黄肿病 因接触钩虫流行地区的粪水、污染土壤等,致使钩蚴侵入皮肤,寄生于小肠,湿热虫毒蕴结,耗损气血所致。临床以善食易饥,疲乏,皮肤萎黄、浮肿,粪便检查有钩虫卵,伴见贫血、嗜食异物等为特征,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寄生虫病。 4.5 蛲虫病 小儿蛲虫病 因吞食沾染蛲虫卵的物件,蛲虫寄生于肠道下端所致。临床以夜间肛门或阴部奇痒难忍,或因抓搔引起肛周糜烂、湿疹或出血,在肛周或大便中找到蛲虫或蛲虫卵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4.6 姜片虫病 小儿姜片虫病 赤虫病 扁虫病 因吞食沾有姜片虫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尾蚴逸出,寄生于小肠,气机阻滞,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以粪便检查有姜片虫卵,伴见腹痛、腹泻,面黄体瘦,甚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4.7 丝虫病 小儿丝虫病 因被流行区携带丝虫(斑氏丝虫、马来丝虫等)幼虫的蚊叮咬,虫毒入侵,结于肢体脉络,湿热瘀滞,内伤脾肾,脂液失摄所致。临床以发热,下肢皮肤红肿灼痛,睾丸肿痛,小便混浊,下肢及阴囊肿大,检查发现丝虫虫体或微丝蚴等为特征,多发于小儿的寄生虫病。 4.8 肺吸虫病 肺虫病 因进食含有肺吸虫幼虫的生溪蟹、蜊蛄、螂棋等,或生饮疫区溪水后,成虫寄生在肺部,或侵入脑部和皮下所致。临床以咳嗽,胸痛,咯铁锈色痰,粪便或痰液检查有肺吸虫卵,可伴见癫痫、瘫痪,皮下结节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4.9 鞭虫病 因食入流行地区鞭虫卵污染的食物、蔬菜和水,致使鞭虫寄生于肠壁,耗吸血气所致。临床以神疲、乏力,食少,腹痛、腹泻,贫血,粪便检查有鞭虫卵,甚可导致发育迟缓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4.10 肝吸虫病 肝虫病 因进食含有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蚴而未煮熟的鱼虾后,肝吸虫寄生于肝内胆道,湿热虫毒蕴结,肝胆疏泄失常所致。临床以胁痛、腹痛,腹泻、食少,黄疸,胁下痞块,检查获肝吸虫卵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4.11 包虫病 因感染包虫卵,虫卵发育为幼虫(棘球蚴),寄着于肝、肺、肠等处,与痰瘀水湿搏结而形成包块所致。临床以皮下出现无痛性结节或囊包,皮色如常,有波动感,包囊破裂,可伴见发热,咳嗽、咯血,腹痛、便血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4.12 血吸虫病 小儿血吸虫病 蛊虫病 因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血吸虫尾蚴由皮肤钻入人体,发育成虫,侵入肺部,下涉肠道,淤积肝络,阻碍气血水液运行所致。临床以皮肤瘙痒,咳嗽,腹痛、腹泻,胁下痞块,消瘦,腹水,粪便检查有血吸虫卵等为特征的寄生虫病。 4.12.1 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蛊虫病 因感染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肤痒,腹痛、腹泻,肝大疼痛,粪便检查有虫卵等为特征的急性血吸虫病。 4.12.2 慢性血吸虫病 慢性蛊虫病 因血吸虫病迁延不愈所致。临床以急性感染病程超过6个月,伴见腹痛、腹泻,消瘦,贫血,肝脾肿大等为特征的慢性血吸虫病。 4.12.3 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蛊虫病 因血吸虫病迁延日久,虫毒耗损气血,瘀滞于肝、肠等脏腑所致。临床以极度消瘦,直肠黏膜活体组织镜检阳性,伴见腹水、腹壁静脉怒张,肝硬化、巨脾等为特征的晚期血吸虫病。 5中毒及意外伤害类术语 5.1 药毒类病 药物中毒 泛指因服用过量药物,或治疗中错用、误服及服用炮制不当、霉变污染药物,或因药物配伍失度而引起中毒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钩吻中毒、雷公藤中毒、乌头类中毒、杏仁中毒、砒霜中毒等。 5.1.1 钩吻中毒 断肠草中毒 水莽草中毒 因误食钩吻中毒所致。临床以服用钩吻后出现眩晕,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剧烈腹痛,口吐白沫,呼吸困难,甚或呼吸停顿而死亡等为特征的药毒病。 5.1.2 雷公藤中毒 黄藤木中毒 红药中毒 因误食雷公藤根皮,或内服剂量过大、服用持续时间过长中毒所致。临床以服用雷公藤后出现剧烈呕吐,腹部绞痛,腹泻,血压下降,体温降低,指甲青紫,甚或伴见休克,尿少、浮肿等为特征的药毒病。 5.1.3 乌头类中毒 乌头中毒 附子中毒 天雄中毒 因服用过量的乌头、附子、天雄,或因炮制、配伍不当而中毒所致。临床以服用乌头类药物后出现口唇、四肢麻木,头晕,言语不清,视力模糊,甚或出现严重心律紊乱、血压下降,神昏、抽搐乃至死亡等为特征的药毒病。 5.1.4 杏仁中毒 因过量食用苦杏仁中毒所致。临床以食用苦杏仁后出现头晕、乏力,呕吐,腹痛、腹泻,上腹部烧灼感,严重者伴见呼吸明显减慢而表浅,神昏、惊厥,瞳孔散大,并可因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等为特征的药毒病。 5.2 食毒类病 食物中毒 泛指因进食含有毒素或变质不洁食物,或因食物加工不当而引起中毒的一类疾病。注:包括鱼蟹类中毒、河豚中毒、毒蕈中毒、菜乌紫病等。 5.2.1 食郁肉中毒 因进食密闭容器内生、熟变质肉类所致。临床以呕泻,烦躁不安,甚或导致死亡等为特征的急性食毒病。 5.2.2 鱼蟹类中毒 因进食有毒或加工不当,或生食污染、变质的鱼蟹所致。临床以摄食鱼蟹后突然心腹闷满,烦乱呕吐,腹痛、腹泻,伴见头晕,面肿,皮肤起红斑、瘙痒,甚或心悸、气急,呼吸急促乃至死亡等为特征的急性食毒病。 5.2.2.1 河豚中毒 因进食加工不当的河豚鱼中毒所致。临床以摄食河豚鱼后突然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继而口唇舌头及肢端麻木,眼睑下垂,肢体软瘫,心律紊乱,甚或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为特征的急性食毒病。 5.2.3 毒蕈中毒 因误食毒蕈,致使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中毒所致。根据摄食毒蕈所含成分及其毒性作用不同。临床以轻者仅见头痛、呕吐,腹泻、腹痛,黄疸,昏睡、幻视等,重者可继发精神错乱,迅速致死等为特征的急性食毒病。 5.2.4 菜乌紫病 因进食新腌制蔬菜中毒所致。临床以摄食新腌蔬菜后皮肤、黏膜紫绀等为特征的食毒病。5.3 中煤毒病 煤气中毒 因过量吸入煤气,致使肺主呼吸功能障碍,气弱不能载血,气血瘀滞,神明失司所致。临床以神昏,皮肤呈樱桃红色等为特征的煤气中毒病。 5.4 瘾毒类病 泛指因长期吸烟、酗酒,或吸食毒品等,致使脏气偏颇,神不自主,甚或失控而引起的一类成瘾性中毒病。 注:包括烟瘾、酒瘾、毒瘾等。 5.4.1 烟瘾 因长期吸烟,烟毒(尼古丁成瘾)入肺,耗伤气血所致。临床以吸烟面容,欲罢不能,停吸则烦躁或忧郁,精神难以集中,头痛,昏昏欲睡,甚或引起与烟草相关的恶性病变等为特征的慢性瘾毒病。5.4.2 酒瘾 酒客病 因长期饮酒成癖,酒毒损伤心肝,扰动神明所致。临床以嗜酒如命,时常酒气熏人,可伴见颜面潮红、手掌红斑和蜘蛛痣,性欲或性能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学习和认知能力降低,甚或因酒醉而短暂丧失思维和推理能力等为特征的慢性瘾毒病。 5.4.3 毒瘾 因吸食鸦片、大麻,或注射海洛因等成瘾毒品,致使邪入血分,痰火内伏,提劫五脏所致。临床以吸毒者持续而周期地渴望得到毒品,停用毒品,即由欣快感陷入“地狱般痛苦”,出现呵欠连天,流泪、流涕,出冷汗,随之软弱无力,食欲全无,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心动过缓,瞳孔缩小,大剂量、急性中毒时可产生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力衰竭及深昏迷等为特征的瘾毒病。 5.5 虫螫伤类病 虫螫 恶虫叮咬伤 泛指因虫类毒刺或毒毛螫刺、口器刺吮,虫毒侵入肌肤而引起的、以局部瘙痒或刺痛,伴见皮肤红斑、丘疹、疱疹等为特征的一类中毒病。 注:包括蜈蚣、蜂、蝎、蜘蛛、蚂蝗等虫螫伤病。 5.5.1 蜈蚣螫伤 因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致。临床以患处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可伴见臀核肿痛,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征象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2 蜂螫伤 因被蜂尾螫伤,毒液注入人体,或毒刺滞留皮内所致。临床以被螫处刺痛、痒痛、灼热感,皮肤潮红漫肿、丘疹、水疱,甚或伴见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3 蝎螫伤 因被蝎尾刺螫,毒液注入人体所致。临床以被螫处剧痛或痒痛,有灼热感,皮肤出现大片红肿或水疱,可伴见红丝疗,臀核肿痛,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甚或呼吸麻痹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4 蜘蛛咬伤 因毒蜘蛛咬伤,毒汁进入人体所致。临床以患处刺痛、瘙痒或有水肿,腹肌痉挛疼痛,肌肉强直,眼睑下垂,可伴见恶寒,呕吐,流涎,甚或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5 松毛虫伤 因松毛虫体上的毒毛刺伤皮肤所致。临床以患处皮肤剧烈瘙痒、红肿,或起水泡,可伴见关节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6 螺蝦伤 因隐翅虫毒液沾染皮肤所致。临床以患处局部灼痛刺痒,出现线状红斑或小脓疱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7 射工伤 因接触瓦刺虫、刺毛虫虫体上的毒毛所致。临床以患处皮肤剧烈瘙痒、红肿,或起水疱、溃烂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8 蚂蝗咬伤 因蚂蝗叮咬皮肤,损伤血络所致。临床以叮咬处局部流血不止,轻微痒痛等为特征的出血性虫螫伤病。 5.5.9 水毒 因接触疫水,血吸虫尾蚴经皮肤侵入,毒损皮肤所致。临床以皮肤出现风团皮疹、瘙痒,数日后自行消失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5.10 野屎风 粪毒块 因接触有钩虫的粪毒,虫毒侵入肌肤所致。临床以足趾或手指间皮肤出现风团,皮疹奇痒,数日内自行消失等为特征的虫螫伤病。 5.6 创伤类病 创伤病 泛指因各种外力或金刃、火器、虫兽撕咬等直接作用于人体,致使皮肉筋骨折损,或脏腑器官破裂,血溢于脉外而引起的一类意外伤害病。 注:包括骨折病、脱位病、筋骨病、损伤内证病、虫兽咬伤病等。 5.6.1 骨折病 泛指外力作用下骨骼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一类创伤病。 5.6.1.1 开放性骨折 因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所致。临床以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为特征的骨折病。5.6.1.2 陈旧性骨折 因年老体弱、气血虚衰,或损伤处感染所致。临床以骨折畸形愈合、迟缓愈合或不愈合为特征的骨折病。 5.6.1.3 锁骨骨折 缺盆骨损折 锁子骨断伤 井栏骨折断 因外力作用致使锁骨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4 肩胛骨骨折 饭匙骨骨折 琵琶骨骨折 锹板子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肩胛盂、颈部、体部和肩峰、喙突、肩胛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5 肱骨骨折 膈骨上段骨折 膈骨肩端骨折 臂膊骨伤折 膈骨下端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肱骨外科颈、骨干、髁上、髁间、外髁、内上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6 尺骨骨折 肘骨骨折 臂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尺骨鹰嘴、上1/3、骨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5.6.1.7 桡骨骨折 辅骨上端骨折 辅骨骨折 缠骨骨折 辅骨下端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桡骨头、干、下1/3、下端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5.6.1.8 尺桡骨干双骨折 手骨两胫俱断 断臂辅两骨 前臂双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尺骨干和桡骨干同时发生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9 腕舟骨骨折 高骨骨折 龙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腕舟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0 掌骨骨折 驻骨骨折 壅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掌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1 指骨骨折 竹节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2 股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髁上、髁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3 髌骨骨折 膝盖损断 膝盖骨破 因外力作用致使髌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4 胫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胫骨髁、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5 腓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腓骨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6 胫腓骨干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胫骨、腓骨骨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7 踝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的踝关节部位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8 距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距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19 足舟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足舟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0 跟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跟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1 跖骨骨折 足掌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跖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2 趾骨骨折 足节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趾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3 胸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胸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4 肋骨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肋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5 颈椎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颈椎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5.1 寰枢椎骨折 环枢椎骨折 因外力作用于寰枢关节部位,致使寰椎、枢椎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6 胸腰椎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胸腰椎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7 尾椎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尾椎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1.28 骨盆骨折 因外力作用致使骶骨、尾骨、髋骨、耻骨、坐骨等骨盆部位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的骨折病。 5.6.2 脱位病 脱臼 泛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致使其功能障碍,不能自行复位的一类创伤病。 5.6.2.1 颗颌关节脱位 因下颌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年老体虚,血不荣筋,在打哈欠或大笑、咬嚼硬物等引起颞颌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下颌下垂、前凸或口半开,伤侧耳屏前方可触及一空虚凹陷,颞下颌窝前方可摸到移位髁状突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2 颈椎脱位 因头颈部遭到外力重击或受力引起颈椎脱位所致。临床以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颈椎关节呈脱位征象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2.1 寰枢椎脱位 环枢椎脱位 因先天畸形、退行性变及创伤、肿瘤、感染炎症和手术等因素致使寰椎与枢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所致。临床以头部偏斜,头枕部及颈部疼痛、僵直,活动受限,尤以头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寰枢关节呈脱位征象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3 尾椎脱位 因尾椎受到直接暴力作用,尾椎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突然臀部着地或受到撞击,骶尾部肿胀疼痛及压痛,肛门指检可触及脱位骨块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4 胸锁关节脱位 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胸锁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胸锁部位疼痛、肿胀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5 肩锁关节脱位 因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肩锁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肩部疼痛、肿胀及压痛,伤肢外展或上举均较困难,前屈和后伸运动亦受限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6 肩关节脱位 因间接暴力引起肩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伤肩局部疼痛、肿胀,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7 肘关节脱位 因间接暴力引起肘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肘部肿痛,关节伸屈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8 腕掌关节脱位 因间接暴力引起腕掌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手背部疼痛、肿胀,手指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9 掌指关节脱位 因间接力量引起掌指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掌指关节疼痛、肿胀,指间关节屈曲畸形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10 膝关节脱位 因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膝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膝关节疼痛,小腿可能向前、后、内、外侧面移位或扭曲畸形,失去正常连接关系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11 髌骨脱位 因先天性膝发育缺陷,或外伤引起髌骨脱位所致。临床以屈膝时髌骨脱于股骨外髁外侧等为特征的脱位病。 5.6.2.12 踝关节脱位 因间接暴力引起踝关节脱位所致。临床以踝部疼痛、肿胀、畸形和触痛等为特征的脱位病。5.6.3 骨折合并脱位病 泛指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同时伴有关节脱位的一类创伤病。 5.6.3.1 颈椎骨折合并脱位 因暴力作用于颈椎所致。临床以颈椎椎体骨折,同时伴见椎节严重脱位,有不同程度瘫痪和运动、感觉神经损伤体征等为特征的骨伤病。 5.6.3.1.1 环枢椎骨折合并脱位 寰枢椎骨折合并脱位 因外力作用于寰枢关节部位导致寰枢椎骨折合并脱位所致。临床以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甚或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等为特征的骨伤病。 5.6.3.2 尾椎骨折合并脱位 因滑倒臀部着地等,尾椎受到直接暴力造成尾椎椎体骨折并伴椎节脱位所致。临床以骶尾部出现肿胀、疼痛,坐位及行走困难等为特征的骨伤病。 5.6.4 筋骨病 筋骨损伤病 泛指由各种外力或创伤、劳损、退行性变、外邪痹阻等引起,导致全身或脊柱、骨关节等部位筋骨动静力平衡失调,以局部疼痛、肿胀,活动不利,或伴见肌肉萎缩等为特征的一类急慢性筋骨损伤病。 5.6.4.1 筋出槽 伤筋 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筋的形态结构、功能状态和位置关系发生异常所致。临床以患处局部疼痛,活动不利,触诊发现筋的张力增高,可触及结节、条索样改变,伴见明显压痛等为特征的伤筋病。 5.6.4.2 骨错缝 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骨关节细微移位所致。临床以患处局部疼痛,活动不利,触诊发现关节运动单元终末感增强、松动度下降,伴见明显压痛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3 漏肩风 冻结肩 冷凝肩 肩周炎 肩痹 因肩部筋骨慢性积累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或退行性变、外伤等所致。临床以肩部酸重疼痛,夜间为甚,患侧活动不利,或伴肩周肌肉萎缩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4 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因秉质异常,脊椎发育不良,或婴儿坐早,寒邪侵袭,姿势不正等,致使脊柱畸形所致。临床以脊柱侧弯,早期畸形不明显,10岁以后侧凸明显,双肩不等高,单侧肩胛骨后突,甚或继发胸廓畸形,伛偻曲折,影像学检查示脊柱侧凸征象等为特征的脊柱病。 5.6.4.5 颈椎病 项痹 因慢性积累性损伤、感受外邪或增龄等原因,引起颈项部的筋骨损伤和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血管等所致。临床以颈项部僵硬、重滞,活动受限,颈项肩臂酸痛,眩晕、头痛,体位转换可诱发或加重,影像学检查示颈椎、椎曲等阳性改变征象,可伴见上肢麻木,肌肉萎缩,失眠、多梦,胸闷、心悸,唇麻、嘶哑,血压波动,大小便障碍,瘫痪等为特征的脊柱病。 5.6.4.5.1 落枕 外伤性斜颈 急性斜颈 因垫枕或睡眠姿势不当,寐中风寒侵袭,痹阻颈肌所致。临床以睡眠中或醒后颈项部疼痛、酸胀,一侧颈部肌肉僵硬、痉挛,局部明显压痛,头向患侧倾斜,头颈转侧不利等为特征的颈椎病。 5.6.4.5.2 寰枢关节错位 因外力作用、劳损等伤及颈项筋脉,或气血不足、痰浊阻滞、肝阳偏亢等,致使寰枢关节移位所致。临床以偏头痛或后枕部胀痛,眩晕,甚或跌仆,体位转侧可诱发或加重,遇劳加重,休息减轻,可触及侧偏寰枢,局部压痛,影像学检查寰枢关节阳性改变征象,或伴见上肢无力、麻木,胸闷、心悸,少寐、多梦,耳鸣,血压波动等为特征的颈椎病。 5.6.4.5.3 颈椎间盘突出症 因外力作用、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颈椎骨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刺激神经所致。临床以颈部疼痛,颈肩部酸痛,单侧上肢或手部疼痛、麻木或无力,步态不稳,容易跌倒,影像学检查示椎间盘突出等征象为特征的颈椎病。 5.6.4.5.4 颈椎椎管狭窄症 颈椎管狭窄症 因外伤或劳损、风寒湿邪侵袭颈椎,或先天不足,发育异常,致使颈椎曲度改变,椎间盘突入椎管,或韧带增厚、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所致。临床以四肢麻木、过敏或疼痛,逐渐无力、僵硬、颤抖,足踩棉花,行走不稳,甚或瘫痪、大小便障碍,影像学检查呈椎管狭窄等征象为特征的颈椎病。 5.6.4.6 腰椎病 因慢性积累性损伤、感受外邪或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腰部筋骨损伤,刺激或压迫腰脊髓、神经、血管等所致。临床以腰及腰骶部疼痛、僵硬,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检查示腰椎阳性改变征象,可伴见下肢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碍,瘫痪等为特征的脊柱病。 5.6.4.6.1 腰椎间盘突出症 因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致。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或鞍区麻木等为特征的腰椎病。 5.6.4.6.2 腰椎滑脱症 因外伤或慢性劳损、退行性变等,致使椎体滑脱,腰椎承受力变异,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等所致。临床以腰痛无力,腰部板硬,牵扯下肢麻木、疼痛,不能久立,活动受限,行走则加重,坐卧则减,甚或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躯干缩短,行步摇摆,影像学检查示腰椎椎体滑脱征象为特征的腰椎病。 5.6.4.6.3 腰椎椎管狭窄症 因外伤或劳损、风寒湿邪侵袭,或先天不足,发育异常,致使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的骨性结构变形或狭窄,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马尾神经等所致。临床以腰痛或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安静或休息时缓解,甚则大小便异常,截瘫或偏瘫等,影像学检查示椎管狭窄等征象为特征的腰椎病。 5.6.4.7 骨质疏松症 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卧床,老年肾虚髓减,绝经等多种原因,致使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所致。临床以腰背或周身酸痛,活动受限,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身高缩短,脊柱畸形,容易骨折,影像学、骨计量学检查等阳性征象为特征的骨病。 注: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5.6.4.8 急性腰扭伤 闪腰 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腰背筋肌等软组织撕裂,或椎间小关节与关节囊损伤所致。临床以患者呈被迫体位,自觉局部僵硬、剧痛,痛点固定,活动受限,受损肌肉可发生反射性痉挛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9 腰肌劳损 因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腰部筋肌伤损所致。临床以腰部板滞、疼痛,起卧俯仰不得,局部压痛,反复发作,休息减轻,劳累后加重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10 骶髂关节损伤 因剧烈运动、外伤或久坐姿势不正,外力作用而致使骶骼关节错缝及筋肌韧带等的损伤所致。临床以骤然出现骶骼部一侧疼痛、局限性压痛,伴见翻身时疼痛加剧,拒绝站立,不能移动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注:包括骶骼关节扭伤、骶骼关节错缝等。 5.6.4.11 腕关节扭挫伤 因间接暴力或慢性劳损等,致使腕关节及周围筋肌韧带等组织的损伤所致。临床以腕关节酸痛无力,或局部压痛、肿胀,活动受限,或伴见皮下青紫瘀斑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12 踝关节扭伤 因外力作用或劳损,致使踝部扭转、踝关节周围筋肌韧带等的损伤所致。临床以扭伤后踝部剧痛、肿胀,活动障碍,伴见皮下青紫瘀斑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4.13 跖跗关节扭伤 跗跖关节扭伤 因间接暴力或创伤等引起跖跗关节移位、筋肌韧带等损伤所致。临床以趾跗关节肿胀、疼痛,局部压痛,不能着地走路,局部皮下青紫瘀斑等为特征的筋骨病。 5.6.5 损伤内证病 泛指由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筋骨、气血、经络、脏腑伤损的一类创伤病。 5.6.5.1 头部内伤病 因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头部,颅脑血肿瘀积所致。临床以头部外伤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伴见发热、烦躁不安,甚或神志昏迷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2 胸部内伤病 因各种外力作用于胸部,引起胸膜腔积血、积气等所致。临床以外伤后骤然胸闷、胸痛,随呼吸加 重,甚或伴见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紫绀,烦躁不安,或四肢抽搐,手足冰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3 腹部内伤病 因各种外力作用于腹部,引起气血或经络、脏腑损伤所致。临床以外伤后骤然腹痛,压痛明显,腹壁紧张如板状,或伴见恶心、呕吐,高热,尿血、便血,手足冰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4 损伤出血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血络受损,血溢于脉外所致。临床以外伤后局部瘀斑、血肿,或伴见吐血,便血,尿血,眼睛出血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5 损伤疼痛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瘀滞,或筋脉不通、脏腑损伤等所致。临床以外伤后持续性肿痛,活动受限,伴见相应筋骨、脏器伤损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6 伤后发热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或术后瘀血淤积,或出血过多,阴不制阳,虚阳外越,或创口感染邪毒等所致。临床以外伤或术后发热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7 损伤昏厥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伤及脑髓所致。临床以外伤后意识障碍,甚或意识丧失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8 伤后癃闭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气血瘀滞,伤及脏腑,水液代谢失调所致。临床以外伤后小便不通,或量少滴沥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9 损伤痿软麻木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伤及经脉、经筋所致。临床以外伤后肢体痿软无力、麻木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10 损伤眩晕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失血过多,或清阳不升所致。临床以外伤后头晕、目眩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5.11 损伤喘咳 因各种创伤或外力作用于人体,伤及肺气或气道壅塞所致。临床以外伤后咳嗽、喘息等为特征的损伤内证病。 5.6.6 虫兽咬伤病 蛇犬伤 泛指因被蛇、犬或其他猛兽撕咬,邪毒侵入伤口,弥散血分而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或麻木不仁,伴见轻重程度不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类中毒及创伤病。 注:包括毒蛇咬伤、狂犬病、猛兽伤等。 5.6.6.1 毒蛇咬伤 因被毒蛇咬伤,蛇毒经创口侵入营血、内犯脏腑所致。临床以伤处红肿、麻木作痛,全身出现寒热,呕恶,头痛,眩晕,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为特征的蛇毒中毒病。 5.6.6.2 狂犬病 因被疯犬等咬伤,犬毒入血、攻心,引动肝风所致。临床以烦躁,怕风,恐水,畏光,痉挛、抽搐,甚则狂暴、昏迷,瘫痪而危及生命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性疫病。 5.6.6.3 猛兽伤 因被猛兽抓咬撕扯所致。临床以伤处皮破肉绽,筋骨撕折,出血不止,甚至内脏破损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病。 5.6.7 破伤风 伤痉 金疮痉 因外伤损破,破伤风疫毒侵入人体伤口所致。临床以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类疫病。 5.7 冻伤类病 冻伤 泛指因气候或环境寒冷,人体暴露于低温环境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冻结性损伤的一类意外伤害病。注:按其损伤深度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四度,包括冻疮、冻僵等。 5.7.1 冻疮 冻脉 因气候或环境寒冷,风雪寒邪直接作用于人体暴露部位,局部血脉凝滞,肌肤失去温煦所致。临床以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受冻部位先苍白,渐成紫红色斑,伴见灼痛、抓痒或麻木,轻者十余日消散,重者皮肉紫暗,溃烂成疮等为特征的冻伤病。 5.7.2 冻僵 因人体在极低温度环境下停留时间过长,局部气血寒凝,阳失温煦,甚或寒毒伤损脏腑生机等所致。临床以体表暴露部位冻伤,皮肤苍白冰冷,或伴见寒战,精神兴奋,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体温降至32℃以下时,可伴见表情淡漠,神志错乱,呼吸、心率减慢,肌肉强直等,体温降至29℃以下时,出现反应迟钝或昏迷,血压下降,体温降至26℃以下时,可发生心室颤动,甚或心跳、呼吸停止等为特征的冻伤重症。 5.8 水火烫伤 因燃烧物及炽热的液体、固体、气体等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局部肌肤灼损,甚或火毒内攻脏腑所致。临床以局部红肿热痛,起疱或滋水、结痂,可伴见发热、烦躁,口干,尿黄,甚或神昏、谵语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类疾病。 5.9 电击伤 因人体某部位接触电源,或为雷电直接击中,致使脑神、心脉损害所致。临床以轻者局部麻木或震颤,重者呼吸、心搏骤停,或伴见体表灼伤、烧焦,乃至死亡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病。 5.10 自缢 因绳索紧系等外力作用于颈部,气血猝然闭塞所致。临床以呼吸停止,脉搏及心跳消失,乃至死亡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病。 5.11 溺水 因人体持续淹没水中,水积于肺,闭塞气道,窒息气机所致。临床以溺水后神昏、息微,面紫,腹大,肢凉,脉微,甚则溺水而亡等为特征的意外伤害病。 5.12 卒死 因各种原因导致阴阳离绝,神明失主,生机消散所致。临床以6内突然意识丧失,寸口、人迎、趺阳脉搏动消失,呼吸心跳暂停,全身青紫,瞳神散大,四肢厥冷等为特征的危急重症。 6脏腑病及相关病类术语 6.1 心系病 泛指由六淫或七情、劳损、水饮、瘀血等引起心及其络属腑脏、经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6.1.1 胸痹心痛 胸痹 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血瘀等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致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临床以胸闷、气短及发作性心胸疼痛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2 真心痛 因胸阳虚损,或气阴不足,或瘀痰阻痹,心脉闭塞所致。临床以猝发心胸剧痛,甚或持续不解,可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青,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为特征的突发性心系病重症。 6.1.2.1 卒心痛 因脏腑虚弱,风寒诸邪直中心络,或痰瘀痹塞心脉所致。临床以猝发心胸刺痛、绞痛,痛不得息,甚或伴见窒闷濒死感等为特征的突发性真心痛。 6.1.2.2 厥心痛 因五脏虚损,七情所伤,气逆乘心,或寒热诸邪逆犯心包,痰瘀阻痹,心经气逆所致。临床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劳累则甚,静息则缓,可伴见气从脘腹上冲咽喉,胸脘痞闷,善太息,甚则手足逆冷,面色青黑等为特征的阵发性真心痛。 6.1.3 高原胸痹 因新处高山高原空气稀薄之地,致使胸阳痹阻,气血不畅,痰瘀上凌心肺所致。临床以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胸闷或痛,咳嗽,动则气喘、心悸,可伴见面唇紫绀,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甚则昏迷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4 心痹 因风寒湿热等邪致痹,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或久病损伤心络所致。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伴见颧颊紫红,心脏严重杂音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5 心瘴 心热病 因外感温热病邪,或手术等创伤,温毒之邪乘虚侵入,内舍于心,损伤心肌、内膜而致。临床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甚则眩仆、昏厥,伴见发热,烦热,脉数促或结代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6 虚眩 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劳累太过等,致使气弱血亏,心脉、清空失养所致。临床以眩晕,体位改变加重,伴见血压偏低,疲乏无力,动辄心悸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7 心厥病 心厥 因心脏严重病变,致使心阳虚衰,运血无力,心病及脑,阳气外脱所致。临床以脉微、肢厥,血压降低,晕厥或神昏等为特征的心系病重症。 6.1.8 心水病 心水 心衰 因心病日久,损伤心气,运血无力,或阳虚阴盛,聚饮上凌心肺,或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临床以心悸,动则气急,不得平卧,咳吐痰沫,伴见浮肿,尿少、尿闭等为特征的心系病重症。 6.1.9 惊悸病 因心气虚弱,复加惊恐刺激,或痰热内结,心火扰神所致。临床以心悸,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移时则缓,伴见善恐、易惊,少寐、多梦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10 怔忡病 心动悸 因心血、心阴亏虚,心脉失养,或外邪搏结,痹阻心脉,或心阳不足,水饮凌心等所致。临床以心悸阵作,发无定时,不能自已,可伴见胸闷,气短,虚里动衣,脐腹动悸,脉结代,或脉动、促、数、迟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6.1.11 百合病 因继发于急性热病,或中毒、脑部损伤之后,余邪未尽,气血失调,阴液亏损,经脉失养,心神惑乱所致。临床以神情恍惚,行、卧、饮食等皆觉不适,口苦,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2 神劳病 神劳 因长期精神紧张,或劳神过度,致使心神失养,阴阳失调,神气亏虚所致。临床以不耐疲劳,稍劳则烦,神疲加重,伴见失眠,健忘,头晕空痛、耳鸣或脑鸣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3 不寐病 不寐 少寐 因忧思劳神,营卫失和,心虚胆怯,或肝郁化火,胃气不和,痰火扰心,或年老久病,心脾两虚,阴虚阳亢,心肾不交所致。临床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不易入睡,睡眠短浅易醒,甚则彻夜不眠,白天困 乏,精力不济,可伴见头晕、耳鸣,健忘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4 多寐病 嗜睡症 因秉质阳虚,脾虚湿盛,或痰浊内阻,清阳不升,或因外伤,瘀血闭阻等所致。临床以白天有发作性、难以控制的入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5 梦魇病 梦魇 因外受惊恐,内伤心气,或实邪内扰,神明不安所致。临床以恶梦频作,多为恐惧或焦虑所占据的梦境体验,或寐中惊叫,悚然警醒,能复述梦境,或感觉有重物压身,不得举动,欲呼不出,胸闷如窒息状,发作后仍可入睡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6 梦游症 夜游症 因遗传或大脑皮质发育延迟,或因环境压力、焦虑恐惧等情绪,致使心神被扰,魂不归舍所致。临床以寐中突然起来执行某些刻板动作或无目的性的活动,持续数分钟至十多分钟再睡下,醒后对睡眠期间的活动一无所知,多发生在小儿期,青春期后或能自行消失为特征的神志病。 注:发生在成年期者,称为夜游症。 6.1.17 痫病 因先天遗传,或大惊卒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继发于脑部疾患、高热、中毒、头颅损伤,使风痰、瘀血等蒙蔽清空,扰乱神明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口吐涎沫,肢体抽搐,两目凝视,或作各种怪叫声,移时苏醒则如常人等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神志病。 6.1.18 失志病 失志 因胎孕受惊,脏气违和,或因欲念未遂,悔痛自责而情志偏极,或嗜食肥甘而痰湿内蕴,致气火逆乱、痰瘀胶结,上蒙清空,扰动神明,志意失常所致。临床以躁狂和抑郁状态交替、循环或同时出现,发作后多进入精神正常状态的间歇期,狂言乱语、兴奋躁动与情绪低落、懊悔悲伤等交替反复,伴见善忘,怯懦、恐惧,惊惕若捕,甚或神识不清,行为乖张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19 邪祟病 因正气不足,邪气内扰,五神易位,神识不利,或痰瘀蒙窍,五藏神与所配属的官窍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以妄视或妄听、妄言、妄闻、妄行、妄觉、妄嗅等各种虚妄幻象,可伴见神识恍惚,惊恐不宁,疑神疑鬼,迫害妄想,健忘、失眠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20 癫狂病 因精神刺激,或情志久郁,气郁、生痰、化火,扰乱神明,或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精神错乱,情绪的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20.1 癫病 因先天遗传或性格缺陷,复加精神刺激,情志不畅,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或由颅脑疾患、中毒伤神等 所致。临床以神志错乱,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滞,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为特征的神志病。 6.1.20.2 狂病 因精神刺激,阴阳失调,痰火上冲,或瘀血阻滞等,扰乱神明,心神失主所致。临床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等为特征的发作性神志病。 6.1.20.3 花癫 花痴 因情思萌动,久慕不遂,肝郁化火,或相火妄动,扰动神明所致。临床以迷恋或追逐非特定异性,罔识羞耻,不能自已,甚或神魂颠倒,不能自拔等言语、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志病。 6.1.21 痴呆病 因年老精血亏虚,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大病伤损,痰瘀痹阻元神所致。临床以神识废用,记忆缺失,反应迟钝,渐至呆傻愚笨等为特征的进行性神志病。 6.2 肝系病 泛指由六淫或七情、劳损、水饮、瘀血等引起肝及其络属腑脏、经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6.2.1 风眩 因肝肾阴亏阳亢,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临床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耳鸣,脉弦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2 痉病 痉证 因外感六淫或瘟热疫邪等壅滞经络,引动肝风,或因过汗、失血、久泻,阴虚血亏,虚风内动,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不能自主所致。临床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口噤,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2.1 外感痉病 刚痉 柔痉 因风寒或风湿、暑湿、湿热、疠邪等邪客经筋,或邪热入里,引动肝风,腑实内结,热耗阴津,筋脉拘挛所致。临床以发热、恶热,或反恶寒,有汗或无汗,剧烈头痛,或如刀劈,颈项强直,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神昏、谵语等为特征的痉病。 注: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疫病所致为疫痉。 6.2.2.2 虚痉 因久病耗伤阴津,虚风内动,或气血虚极,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以手足震颤,全身或局部筋脉挛痛,甚则头摇、搐搦,伴见神疲、乏力,自汗,眩晕等为特征的痉病。 6.2.2.3 肉痉 因寒湿或热毒等邪闭肌腠,或肝脾失调,经气阻滞,筋肉失养所致。临床以发作性肢体肌肉僵直、绷 急疼痛,关节活动困难,甚或呈木头人或蜡人样姿态等为特征的痉病。 6.2.3 黄疸病 泛指因外感湿热疫毒,或酒客湿热内蕴,或寒湿困脾,或结石、肿块梗阻,气滞血瘀,迫使胆汁外溢等引起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6.2.3.1 阳黄病 因饮食不慎,感染湿热疫毒,或偏嗜酗酒,湿热蕴结肝脾,或结石、肿块梗阻,迫使胆汁外溢所致。临床以身目色黄鲜明如橘色,小便色深如浓茶,食欲减退,可伴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胁肋胀痛,大便色白等为特征的急性黄疸病。 6.2.3.2 阴黄病 因久病阳黄,正气虚衰,湿浊留滞,或因寒湿蕴脾,气血凝滞所致。临床以身目色黄晦暗如烟熏,胁肋隐痛,神疲、乏力,纳呆,腹胀,或伴见大便不实等为特征的慢性黄疸病。 6.2.3.3 酒疸 酒黄疸 因长期饮酒,或酗酒过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郁蒸于脾,酒毒蕴结于肝所致。临床以身目发黄或暗黄,鼻准红赤,胁肋胀痛、灼痛、隐痛,或脘膈懊懷,口干、少津,可伴见腹满,不欲食,时或泛恶欲吐,病久为黑疸,大便或黑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6.2.3.4 肝黄 因酒客或过劳伤肝,或肝病久治不愈,湿热邪毒内蕴,淤结肝络所致。临床以面目青黄晦暗,身体消瘦,腹肋胀满,四肢拘急,口舌干燥,可伴见爪甲青色,目赤出血,甚则腹大如鼓,青筋暴露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6.2.3.5 血疸 因婴儿血分热毒蕴伏,或输血、某些药毒、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临床以黄疸,皮肤黏膜苍白,头晕,尿色加深,或呈酱油色,可伴见发热,衄血,便血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6.2.3.6 蚕豆黄 因食入新鲜蚕豆引起急性溶血所致。临床以黄疸,面白,身痛、腹痛,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可伴见发热,恶心、呕吐,嗜睡,心悸,尿少、尿闭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6.2.3.7 黑疸 因诸疸经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或房事不节,脾肾交伤,或痨、瘤等邪毒耗损精气,血脉瘀阻所致。临床以疲乏无力,消瘦,身面暗黄,面额黧黑,可伴见腹胀如水状,大便或黑,皮肤燥痒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6.2.4 肝着 肝著 因劳怒所伤,肝木侮金,肺气不利,或寒凝气血,邪气痹阻肝经所致。临床以胸胁痞闷或胀,按揉捶击或舒,喜热饮,善太息,可伴见咳唾气急,嗳气,因情志不遂而诱发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5 肝胀 因饮食、劳倦或外邪伤肝,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所致。临床以右胁胀痛,右胁下触及肿块,喜按喜揉,叩击则痛,可伴见疲劳、乏力,纳滞,腹痛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6 肝癖 肝痞 因嗜食肥甘,久坐少动,肝脾不和,痰浊脂质淤积于肝所致。临床以胁胀或痛,脘痞、腹胀,伴见右胁下肿块,形体肥胖,倦怠乏力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7 肝痈 因湿热或虫毒等淤积于肝,气血腐败,酿成痈脓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右胁胀痛,逐渐加剧,日渐消瘦,甚或肝脏脓肿溃破,剧烈腹痛,或伴见咳吐脓血,下痢脓血及虚脱等为特征的肝系痈病。 6.2.8 肝厥病 肝厥 因肝气严重损害,浊毒痰火内盛,不得外泄,肝病及脑,熏蒸或蒙闭脑神所致。临床以肝病日久,出现神昧或神昏等为特征的肝系病重症。 6.2.9 肝衰病 因感染疫毒,或久病、酗酒伤肝,风火邪毒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骤发疫黄,或肝癖久病,出现神志恍惚,幻觉,狂躁,恐惧,易激动,或淡漠少语等性格改变及行为失常,甚或伴见神昏,扑翼样震颤、阵发性惊厥等为特征的肝系病重症。 6.2.10 胆瘴 因湿热邪毒壅积于肝胆,胆气上逆,或胆虚,热气上冲所致。临床以口中常苦,胁腹隐痛或胀痛,时则泛恶,甚或右上腹绞痛,呕吐胆汁,发热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11 胆胀病 胆胀 因湿热痰瘀等邪滞着于胆,或因饮食失节、情志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所致。临床以右胁痞胀或隐痛,胁下或可触及痞块,嗳气、泛恶,口苦、纳差,厌油腻,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12 胆疸 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淤积入血,溢于肌肤所致。临床以右胁下疼痛,黄疸,尿如浓茶,粪便呈浅灰色或如陶土,伴见皮肤瘙痒,厌食油腻,腹泻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13 胆石病 因嗜食肥甘,或湿热、虫毒等蕴结于胆,凝结成石所致。临床以右上腹胀闷,甚或剧痛难忍,可伴见发热,阻塞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有结石征象等为特征的肝系结石病。 6.2.14 胆蛔病 蛔厥 因肠寒胃热,或肝胆气逆,或因驱蛔不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临床以有蛔虫病史,突发上腹部钻顶样绞痛,呕吐,甚或吐出蛔虫,伴见冷汗、肢厥、发热等为特征的肝系病。 6.2.15 臌胀病 臌胀 鼓胀 蛊胀 泛指因酗酒伤肝,或肝病或痨病、腹内瘤积、蛊虫病日久,阻碍气血运行,水积于腹等引起以腹部膨胀如鼓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酒臌、水臌、气臌、血臌、虫臌等。 6.2.15.1 酒臌 酒鼓 因长期饮酒或酗酒,湿热酒毒损伤肝、脾、肾,气血痰湿搏结于胁下、淤阻于脉络等所致。临床以经年酒癖,贪杯纵酒,渐致腹大胀满,甚或全身浮肿,或伴见腹壁青筋暴起,消瘦,乏力、厌食,齿衄、鼻衄等为特征的臌胀病。 6.2.15.2 水臌 水鼓 因水肿病久,脾虚不能制水,或长期酗酒,酒毒伤肝,湿热蕴结,或肾虚水毒结聚,水积于腹所致。临床以腹胀如鼓,扣之音浊,腹壁青筋显露,伴见肤色苍黄,浮肿,脾大等为特征的臌胀病。 6.2.15.3 气臌 气鼓 因七情久郁,气分郁结,气聚于腹所致。临床以腹胀膨隆,腹皮紧绷,叩之中空无物,肤色苍黄等为特征的臌胀病。 6.2.15.4 血臌 血鼓 因肝病或水肿、痨病、癥积等病迁延不愈,邪毒气血凝聚,血水互结于腹所致。临床以腹胀如鼓,青筋曲张,小便短少,或伴见面颈胸部血痣,衄血、吐血,大便色黑等为特征的臌胀病。 6.2.15.5 虫臌 因虫积日久,虫毒损伤肝脾,气结、血瘀、水裹所致。临床以虫病久治不愈,腹胀腹痛时作,继而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显露,消瘦、乏力,伴见胁下触及痞块,面色萎黄或晦黑等为特征的臌胀病。 6.3 脾系病 泛指由六淫或七情、劳损、水饮、瘀血等引起脾及其络属腑脏、经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6.3.1 呃逆病 因进食生冷、辛辣,或情志郁怒等因素刺激,膈间之气不利,引动胃气上冲喉间所致。临床以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或伴见胃脘不适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 反胃病 胃反 因胃肠病变日久,或因手术损伤,或腹内肿瘤等,痰食气血壅滞于胃,胃气上逆所致。临床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或食入不久即吐,可伴见脘痞、腹胀,宿食不化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 噎膈病 噎膈 因忧思不解,痰气凝结,以及火郁或血瘀、津枯、癌毒等致使食道梗阻所致。临床以吞咽不顺,食入即吐,或饮食梗阻不下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4 卒腹痛 因外感六淫,食物中毒,或虫、食、石、粪邪痹阻肠胃,气血瘀闭所致。临床以突发腹部剧痛、绞痛,难以忍受,持续加重等为特征的脾系病重症。 6.3.4.1 气腹痛 因饮食不慎、感受寒邪、情志刺激等,使胃肠气机阻滞所致。临床以突起阵发性腹痛,检查无形质改变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5 腹胀病 因湿热蕴结肝胆、脾虚气滞、寒湿困脾等所致。临床以腹胀满或疼痛,伴见腹部膨胀为特征的脾系病。 6.3.6 便秘病 便闭 因胃肠积热,或老年阳虚寒凝,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瘤块、腹部手术等,致使肠道痹阻,传导不利所致。临床以排便困难,3天以上不排便,大便质硬,或怒挣难下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6.1 脾约 因燥热内结,或老年阴津亏少,或脾虚失运,阴寒凝滞等,使肠道传导迟缓所致。临床以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伴见腹胀,口干,纳食尚可,或小便数等为特征的便秘病。 6.3.7 泄泻病 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饮食所伤,情志失调,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所致。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便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7.1 暴泻 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内伤饮食,肠道传化失调,水谷清浊不分所致。临床以突发腹痛、腹泻,或伴见呕吐、发热等为特征的急性泄泻病。 6.3.7.2 久泻 久泄 因腹泻日久,脾肾虚弱,或肝脾不调所致。临床以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等为特征的慢性泄泻病。 6.3.7.3 飧泄 因脾胃气虚阳弱,复加饮食所伤,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肠胃所致。临床以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大便完谷不化等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泄泻病。 6.3.7.4 五更泻 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肾虚,命门火衰,阴寒内盛等所致。临床以黎明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混杂不消 食物,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疲乏无力等为特征的慢性泄泻病。 6.3.7.5 大瘕泄 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致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之脾肾亏虚所致。临床以慢性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黏液脓血等为特征的泄泻病。 6.3.8 类霍乱 因夏秋季暑热、寒湿等时邪侵袭,或食入变质、含有邪毒的食物,致使肠胃气机紊乱,运化失常所致。临床以骤然腹痛,呕吐,腹泻,多发于夏秋季等为特征的急性脾系病。 6.3.9 食亦 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饮酒无度,湿热内蕴胃肠及胆腑,胆胃燥热,运化传导异常所致。临床以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但检查无特殊改变为特征的发作性脾系病。 6.3.10 厌食病 厌食 因不良饮食习惯,或情志抑郁,减肥节食,日久所伤,脾虚失运,胃阴不足等所致。临床以长期节食、少食而厌恶饮食,形体瘦削,疲乏无力,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85%以下,伴见面色萎黄,爪甲少华,肌肤不润,大便干结,月经量少,或闭经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1 伤食病 伤食 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因宿食未化,感受风寒,食积胃肠,运化不及所致。临床以恶心、厌食,嗳腐吐馊,脘痞、腹胀等为特征的急性脾系病。 6.3.12 饥疝 因禀赋阳虚,或过食寒凉生冷,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所致。临床以食后即饥,饥则胃痛,得食或温稍缓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3 谷劳 因脾胃虚弱,谷气不能传化所致。临床以食后困倦,饱食则欲卧,肢体重着,或伴见腹满、善饥、不食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4 胃络痛 因各种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使胃之气机紊乱,络脉失和所致。临床以无规律的胃痛、痞胀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5 胃痞病 胃痞 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所致。临床以胃脘痞胀,按之不痛,伴见食少,腹泻,消瘦、乏力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6 胃胀病 胃胀 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临床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噫酸,或 伴见浮肿等为特征的慢性脾系病。 6.3.17 胃缓 因长期饮食失调,或因劳倦太过等,使中气亏虚,脾气下陷,升举无力,胃体下坠所致。临床以脘腹坠胀作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伴见肌肉瘦削不坚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8 胃疡 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因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胃络受损所致。临床以经常性胃脘痛,嘈杂,嗳酸、吞酸,甚或伴见大便色黑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19 胃痈 胃脘痈 因素有胃疡,或素嗜厚味醇酒,湿热蕴积,或伤于情志、气火,寒热互结于胃,成痈酿脓,或胃膜受损、穿破所致。临床以突发剧烈胃痛,或灼痛拒按,甚则腹皮硬如板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或伴见高热,腹内肿块,大便秘结,大便色黑或下脓血,两颧凹陷,形体羸瘦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0 胃饮 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胃反等病,使脾胃受损,运化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于胃肠所致。临床以脘腹痞胀,腹中水声漉漉,呕吐水液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1 胃石病 因大量摄入生柿子、山楂、黑枣等含鞣酸食物,或某些矿物质,或吞入毛发等,在胃内凝结而形成异物所致。临床以上腹部可触及有活动度的肿块,伴见不同程度的胃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影像学检查有单个或多个游离团块等征象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2 胃瘴 因各种原因刺激胃体,使胃络受损所致。临床以骤然胃痛,可伴见呕血、黑便等为特征的脾系病。6.3.23 脾胀 因寒湿乘脾,运化失健,水渍于肠胃而充于肌肤所致。临床以腹胀,四肢烦悦,体重不能胜衣,腹中漉漉有声,伴见不食,善哕,卧不安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4 酒癖 酒瘤 因长期饮酒,脾胃受损,酒毒湿热内蕴,气血不和,酒毒与痰瘀互结于胁下所致。临床以嗜酒无度,脘胁疼痛,胁下痞块,口渴、烦热,日渐消瘦,可伴见面发赤斑,肝掌,蜘蛛痣,黄疸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5 脾瘴 因长期多食肥甘,安逸少动,致使膏脂积聚,中满内热,脾热而浊气上泛所致。临床以多食、善饥,形体肥胖、超重,腹部膨胀,口中甜腻,容易疲劳、乏力,大便秘结或溏薄,伴见血糖或血脂、血尿酸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6 脾水 因胃肠肝胆等慢性病变,致使脾阳困虚,水湿内停所致。临床以腹部胀大,水肿、尿少,四肢沉重,伴见食少,面色萎黄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7 脾消 脾痛 因胃肠久病,摄食过少,或因他脏病变影响,致使脾痿气弱,消化、吸收障碍,机体失于充养所致。临床以四肢瘦削,疲乏无力,腹泻,大便夹油脂或泡沫、量多恶臭,伴见食少、腹胀,肌痛,水肿,凹甲、杵状指(趾)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28 膈疝 因先天膈肌部分缺损,直接或间接性损伤,致使膈肌破裂,部分腹内组织逆入胸膈所致。临床以突发脘膈部痞胀疼痛,伴见剧烈呕吐,影像学检查常有一侧横膈轮廓不清,胸腔内见肠管或胃泡充气等征象为特征的脾系病重症。 6.3.29 食管瘴 因染受邪毒,或因刺激性饮食、毒品的损伤,或郁热内蕴,以及长期胃气上逆等,致使食管受损,脉络瘀滞所致。临床以胸骨后疼痛伴灼热感,嘈杂、噫酸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0 食管痹 因饮食不慎,情志失调,或因食管受损后形成瘢痕等,使气机阻滞,胃气上逆所致。临床以间歇性进食梗塞、呕吐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1 胰胀 因胰、胆等病的长期影响,邪毒蕴胰,使胰体受损,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脘腹痛胀,消瘦,腹泻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2 胰瘴 因酗酒或暴食,或情志刺激,或继发于胆石、蛔厥等病之后,湿热邪毒壅积于胰所致。临床以突发上腹部剧痛,伴见恶心、呕吐,发热,尿血淀粉酶增高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3 胰痈 因胰痒病后,邪毒蕴结于胰,气血腐败所致。临床以发病前2周~3周多有重症胰瘴病史,伴见高热不退,持续性上腹痛和左腰、背部牵扯痛,或有黄疸,上腹触及一囊性包块,固定不移,有波动感,压痛明显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4 肠郁 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使肠道运化失常所致。临床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病情发作或加重与情绪相关,体检多无阳性发现等为特征的郁病。 6.3.35 肠痹 因风寒湿三气乘虚客于肠间,肠道痹阻,水道不通,糟粕不化,清浊不分所致。临床以多饮,小便不利,时发飧泄,腹胀气痛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6 肠结 因腹部手术损伤,或因肿瘤压迫、癌毒积聚等,致使肠道痹阻,气机闭结所致。临床以腹部阵发性绞 痛,腹胀,频繁呕吐,无肠鸣、矢气,大便闭结等为特征的脾系病重症。 6.3.37 肠痈 因热毒内聚、淤结于肠道,肉腐成脓所致。临床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腹部压痛拒按,或触及包块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8 小肠瘴 因本有湿热内蕴,邪毒内结,气血瘀滞,肠络受损,复加饮食不洁诱发所致。临床以骤然腹痛、腹泻,伴见发热,便血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3.39 萎黄病 因刻意减肥,营养不良,或脾胃虚弱,或食滞、虫积,或月经失血过多,致使气血不足所致。临床以皮肤黄而色不润泽,眼睑和指(趾)甲苍白,头晕乏力,可伴见口角皲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6.4 肺系病 泛指由六淫或七情、劳损、水饮、瘀血等因素引起肺腑及其络属经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6.4.1 咳嗽病 泛指因六淫外邪袭肺,或有害气体刺激,或由脏腑内伤,肺脾气虚,痰饮停肺,肝火犯肺,或久病气阴两亏等,致使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咯痰为特征的一类肺系病。 注:包括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6.4.1.1 外感咳嗽 因六淫之邪犯肺,或温邪上受,肺卫失宣,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起病较急,咳声急迫,或咳而不爽,或干咳、少痰,痰白或黄,可伴见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红、口干,喉痒或痛等为特征的急性外感肺系病。 6.4.1.2 内伤咳嗽 因久咳伤肺,肺虚气弱,或由脏腑内伤,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或肝火乘肺,或肾虚水泛,气阴两虚等所致。临床以咳嗽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咳痰或多或少,可伴见疲倦乏力,容易感冒,胸闷、喘促,胁肋疼痛,咯唾痰血,面目浮肿等为特征的慢性内伤肺系病。 6.4.2 肺咳 因外邪犯肺,或痰浊内蕴,气阴亏虚等,致使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咳嗽,痰难咯出,或咯吐痰涎,可伴见喘息有声,声音嘶哑,甚或唾血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2.1 暴咳病 暴咳 临床以急性发作,剧烈咳嗽,病程短等为特征的肺咳。 6.4.2.2 久咳病 久咳 临床以咳嗽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慢性病程为特征的肺咳。 6.4.3 肺瘴 肺热病 因邪热入肺,或脏腑痒热及肺,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临床以咳嗽,痰黄而稠,或痰中夹血,口渴,可伴见潮热、寒热,胸胁肋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4 哮喘病 哮喘 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肺、脾、肾三脏虚损,致使宿痰留伏体内,或由外邪引动,痰阻气道所致。临床以发作性咳喘、气促,胸廓胀满,端坐呼吸,喉中哮鸣有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4.1 哮病 哮证 因禀赋异常,触及粉尘或刺激性气体等即发,或因外邪、劳累及饮食、情志失调等诱发,引动宿痰留饮,痰气交阻,气道挛急所致。临床以突发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不得平卧,发作前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病。 6.4.4.2 喘病 喘证 因外感风寒邪热束肺,或痰浊壅肺,痰气交结,肃降无权,或因先天不足,久咳伤肺,肾不纳气等所致。临床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稍动尤甚,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得平卧,伴见咳嗽、痰多,胸闷、紫绀,胸高胁胀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4.3 暴喘 因素有喘疾,复由外感或内伤引发,肺气上逆,肾失摄纳,气无所主所致。临床以突发痰鸣喘促,汗出淋漓,不能平卧,胸高、胁胀,面暗、唇绀等为特征的急性肺系病重症。 6.4.5 干胁痛 因肺痨、悬饮等病侵及胸膜,灼烁阴液,气血瘀滞,络脉不和所致。临床以胸胁刺痛,干咳,胸膜摩擦音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6 肺痿 因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使肺叶枯萎或痿弱不用所致。临床以气短,咯吐浊唾涎沫等为特征的慢性肺系病。 6.4.7 肺痹 因风寒痰湿等邪蕴肺,或肺胀、肺痿等久病伤肺,肺中虚冷,痰瘀互结,痹阻肺络所致。临床以喘促憋闷,胸膈胀满,动辄尤甚,干咳、少痰,痰白泡沫,面色黯黑,口唇紫绀,可伴见呕吐,胸高、胁胀,甚则呼吸困难,浮肿,心悸等为特征的持续进行性肺系病。 6.4.8 肺痈 因热毒壅肺、使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痈脓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咳嗽,胸痛,咯腥臭脓血痰等为特征的急性肺系病。 6.4.9 肺胀 因肺咳、哮病久治不愈,肺气壅滞,久胀不敛,肺叶充胸胀廓所致。临床以胸廓膨胀,憋闷喘息,咳嗽、痰多,动辄气促,面色晦暗,唇舌紫绀,甚或喘脱,咯血,神昏等为特征的慢性肺系病。 6.4.10 肺络张 因邪气犯肺,肺气痹阻,痰浊内蕴,肺络扩张所致。临床以慢性咳嗽,咯吐大量黏痰或脓痰,间断咳血等为特征的肺系病。 6.4.11 尘肺 因长期工作或生活于尘埃环境,粉尘吸入,沉积于肺,阻塞肺络,肺失清肃、宣发所致。临床以长年咳嗽不止,胸闷、胸痛,久则动辄气喘等为特征的慢性肺系病。 6.4.12 肺心病 因肺病日久,痰饮瘀结,瘀阻心脉所致。临床以久咳喘嗽,心悸,动辄气促,伴见浮肿,唇舌紫暗等为 特征的肺系病重症。 6.4.13 肺水病 因心阳虚衰,或输液过快过多,致使肺气郁滞,水饮停聚于肺所致。临床以突发呼吸迫促,咳唾大量血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伴见浮肿、尿少,怔忡,唇舌紫绀,两肺闻及哮鸣音,或满布湿罗音等为特征的肺系病重症。 6.4.14 肺厥病 肺厥 因肺气衰竭,清浊相干,上壅清空所致。临床以肺病久治不愈,突发呼吸急促,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或躁动,嗜睡、昏睡,甚至昏迷,伴见四肢厥冷等为特征的肺系病重症。 6.4.15 肺衰病 因肺病日久,或因邪毒伤肺,或心、脑、肾等病久及肺,致使肺气衰竭,或兼有浊痰壅阻所致。临床以喘息抬肩,呼吸困难,胸闷胀满,心悸,唇紫,汗出,肢凉,或兼见咳逆痰壅,甚则神昏、谵语,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等为特征的肺系病重症。 6.5 肾系病 泛指由六淫或七情、劳损、水饮、瘀血等引起肾及其络属腑脏、经络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6.5.1 淋证 泛指因湿热侵袭或蕴结下焦,或脾肾亏虚、肝郁气滞,或因痨虫、结石、岩瘤等,致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引起,以小便频数涩痛、痛引腰腹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6.5.1.1 气淋 因情志郁结,气滞不通,或老年脾肾气虚,膀胱气化不利或开阖失约所致。临床以小腹胀满,小便频 涩或痛,尿后余沥不尽等为特征的淋证。 6.5.1.2 热淋 急淋 湿热淋 因湿热等邪客肾,蕴积膀胱所致。临床以小便频数、短赤,尿道灼热、涩痛,伴见寒热,腰痛,少腹拘急胀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等为特征的急性发作性淋证。 6.5.1.3 血淋 因湿热或寒湿等邪浸淫膀胱,邪入血分,致使血热妄行,或气虚不摄、血瘀阻络等所致。临床以溺血而痛为特征的淋证。 6.5.1.4 膏淋 乳糜尿 因脾肾虚弱,湿热蕴结,或由丝虫病、痨病、岩瘤等病,导致下焦气化不利,清浊相混,脂液失约所致。临床以反复发作的小便混浊,多如米泔状,或如乳脂,或如酱油,腰脊酸楚、胀痛,或伴见溲行不畅,水肿,乏力、消瘦,贫血,可由高脂饮食或劳累、受凉后诱发或加重等为特征的淋证。 6.5.1.5 劳淋 因诸淋迁延日久,邪毒蕴结,或思虑劳伤过度,心脾受损,或房室伤肾,或痨虫侵袭,膀胱开阖失约所致。临床以久病不愈,遇劳即发,经常小便频急、淋漓涩痛,溺白混浊,腰痛,全身倦怠,或伴见潮热、低热,消瘦等为特征的淋证。 6.5.1.6 石淋 因湿热之邪蕴积下焦,煎熬尿浊杂质,结为砂石,停阻于肾系所致。临床以尿出砂石,或经检查发现结石,尿道窘迫疼痛,腰腹剧烈绞痛,或伴见尿血,影像学检查结石征象等为特征的淋证。 6.5.2 精癃 因年老肾气渐衰,或中气虚弱,痰瘀互结水道,三焦气化失司所致。临床以尿频,排尿困难,滴沥不尽,甚或尿闭,伴见前列腺检查有前列腺肥大指征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3 遗尿病 遗尿 因先天不足,肾气不固,或湿热瘀血内蕴,膀胱失约所致。临床以入睡后尿液不随意地流出为特征的肾系病。 6.5.4 小便不禁 小便失禁 因老年肾亏,下元不固,或因痰蒙心窍,尿路损伤,膀胱失约所致。临床以清醒状态下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流出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5 尿崩 因肾虚不固,或脑病及肾,气化失约,水津直趋膀胱而下泄所致。临床以尿多如崩,尿清如水,烦渴、 多饮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6 癃闭 因湿热下注,或瘀血、败精、结石、肿瘤等阻塞膀胱、尿道,或因肾阳不足、气化无权,肾阴亏损、津液内耗,以及阴部手术等所致。临床以小便量少或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痛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7 肾水病 肾风 因水肿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致使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复加风热诸邪侵袭或药毒等各种原因损及肾脏所致。临床以长期浮肿,腹部胀大,尿少,腰痛,面色暗黑,伴见持续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 注:急性发作,称为肾风。 6.5.8 关格 因水肿、癃闭、淋病等晚期,脾肾阴阳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上攻犯胃,或化热动风,甚或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小便不通与呕吐不止并见,伴见皮肤瘙痒,口中臭秽,或有尿味,甚或手足搐搦,昏睡,神识不清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 6.5.9 肾瘴 肾热病 因湿热或脓毒蕴肾,或风热等邪伤肾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腰部胀痛,小便短赤、频涩急痛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10 肾痈 因痈肿感染,痈毒入肾,血败肉腐成脓所致。临床以继发于京门或其他部位痈肿之后,突发寒战、高热,腰痛剧烈,或伴见小便淋漓涩痛,肾区和脊肋角明显叩击痛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11 肾垂 因素体虚弱,或劳倦内伤,气虚下陷,无力系肾所致。临床以直立时影像学检查肾脏下降至下腹部或盆腔内,伴见腰部下坠感及疼痛,或反复尿血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12 肾厥 因肾脏严重病变,致使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内蕴,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肾病日久,出现神识昏蒙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 6.5.13 肾衰病 肾衰 因暴病及肾,或肾病日久,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或上蒙清空所致。临床以突发少尿或无尿,继而多尿,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可伴见浮肿、腹水,恶心、呕吐,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甚或嗜睡、神昏等为特征的肾系病重症。 6.5.13.1 急性肾衰 猝发病急之肾衰病。 6.5.13.2 慢性肾衰 久病或反复发作之肾衰病。 6.5.14 强中病 强中 阳强 因肝火、瘀阻、湿热下注,或滥用壮阳药,火毒内盛,引动相火,或色欲过度,肾阴亏耗,虚阳妄动等所致。临床以阴茎挺举,持久不倒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15 缩阴病 缩阴 阴缩 因寒邪阻滞肝经,或阳虚筋脉失却温煦,阴虚筋脉失养,宗筋拘急所致。临床以小腹剧痛,男性自觉 阴茎、睾丸、阴囊突然内缩,或女性阴户、乳房内缩等为特征的肾系病。 6.5.16 尿道瘘 因外力或手术等损伤尿道,形成瘘管与外界相通所致。临床以有尿液自瘘管外口溢出等为特征的 肾系病。 7情志病类术语 7.1 郁病 郁证 因长期情志不遂,或性格内向、偏颇,致使气机郁滞,不得发越,初病在肝,及于心脾,久则郁损成劳所致。临床以抑郁寡欢,情绪不宁,善悲易怒,焦虑多疑,强迫自责,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甚则有消极避世,自虐、自杀意念,伴见胸胁痞满、胀痛,纳差不食,虚烦、失眠,健忘,消瘦等为特征的情志病。 注:包括梅核气、肠郁、经行情志异常等。 7.2 脏躁 因情志不舒,气机逆乱,心脾气血暗耗,郁火不得发越,或天癸将绝,阴阳失调,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妇女情志异常,精神恍惚,烦躁不宁,无故悲伤,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等为特征的情志病。 7.3 卑煤 因秉质心胆气虚,或精血不足,复加调摄不当,屡遭喝斥、挫败,胆虚、神怯、志弱等积渐而成所致。临床以自卑怯懦,愧疚自责,恐惧畏缩,不能自已,情绪低落,甚则见人惊避,自闭不出等为特征的情志病。 8气血津液病类术语 8.1 虚劳类病 虚劳 虚劳病 泛指因劳倦或饮食、七情、酒色等所伤,或大病后失于调理,致使阴阳或气血脏腑等虚损不复而引起的以气、血、阴、阳及五脏虚损等为特征的一类虚衰性疾病。 8.1.1 虚损病 劳怯病 因秉质虚怯,或大病、久病、产后、手术后等失血过多,或年老体弱等,致使气血、阴阳、脏腑耗损所致。临床以面色无华,倦怠乏力,不耐劳烦,动辄气短,头晕、眼花,或伴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心悸,健忘,遗精滑泄,月经不调,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或形寒、肢冷等为特征的虚劳病。 8.1.2 血劳 因先后天亏损,血液生化不足,或因失血、溶血等耗伤血液,以致营血亏少,脏器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以面白、舌质淡,眩晕,心悸,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少,血红蛋白量低等为特征的虚劳病。 8.1.3 髓劳 因先后天不足,精血生化无源,或因有毒药物及物理、化学因素耗损正气,致使邪毒淤阻、新血不生所致。临床以出血,贫血,易染邪毒,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的虚劳病。 8.1.4 内伤发热病 因劳倦或情志、饮食等所伤,或由脏腑损伤,致使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所致。临床以低热或潮热、烦热、骨蒸内热、头面烘热、手足心热等为特征,同时分别伴见阴阳气血及脏腑虚损等相应证候的虚劳病。 8.2 晕动病 注车 注船 因情志不畅,或饥饱失常,或禀赋偏弱,气机不调,加之乘坐舟车或运动颠簸,致使气血逆乱,痰浊上犯清空所致。临床以乘坐舟车时突感脘腹不适,面色苍白,眩晕,恶心、呕吐,减速或停止运动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等为特征的眩晕病。 8.3 厥脱类病 厥脱病 泛指因精神刺激或饥饱失度,药毒、食毒,或外感邪毒等闭塞气机,气血逆乱,甚或导致阳气衰亡,或阴血外脱的一类危重急症。 8.3.1 风厥 因风毒扰乱气血,阴阳乖戾,气机阻闭,甚或阳气欲脱所致。临床以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厥、脉 微,皮肤瘙痒,血压降低,神志异常等为特征的厥脱病。 8.3.2 薄厥 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肝阳上亢,血随气逆,淤积于上所致。临床以突然眩仆,头痛剧烈,烦躁不安,面红耳赤,血压升高,偏身麻木,肢体颤动,甚或伴见呕血,神志不清,汗出、息促等为特征的厥脱病。 8.3.3 血厥 脉厥 因情绪紧张、恐惧,或因创伤剧痛,或为年老体弱,或突然改变体位,致使气机紊乱,脉络弛缓,清阳不升,脑失血养所致。临床以突然昏倒,面白、肢厥,神识不清等一过性症状为特征的厥脱病。 8.3.4 饥厥 因不得进食,或饥而未食,致使营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空失养所致。临床以突发心慌,脱力软弱,冷汗不已,面色苍白,乃至晕厥等为特征的厥脱病。 8.3.5 尸厥 因疾病或中毒、跌打损伤等各种原因致使气血阴阳不相接续,元神受损,神游失守所致。临床以意识丧失,不能言语,呼吸微弱,身体僵直,二便失禁,其状若尸等为特征的厥脱病。 8.3.6 厥病 厥证 泛指因情志刺激,或饥饱不定,或六淫、温毒、痰湿、药毒、食毒等邪闭塞气机,气血逆乱而引起的、以突然晕厥或昏仆,四肢逆冷等为特征的一类急症。 8.3.6.1 中恶 卒忤 因神气不足,卒感秽浊不正之气,或入阴森恐惧处等,神明被蒙所致。临床以突发头晕、呕恶,呼吸困难,不省人事,移时或经治而解等为特征的厥病。 8.3.6.2 气厥 郁厥 因精神刺激,气机郁闭,或中气虚脱,清阳不升所致。临床以突然昏厥,移时复苏,或伴有感觉、运动障碍,但无脏腑器质性损害为特征的厥病。 8.3.6.3 痰厥 因情志刺激,气郁喉痹,或因风痰涌动,痰阻气道,闭扰神明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或神昏,喉间痰鸣,肢体厥冷,脉沉实弦滑等为特征的厥病。 8.3.6.4 寒厥 阴厥 冷厥 因置身寒冷环境过久,外寒内侵,或寒邪直中,阳气严重耗损所致。临床以体温过低,四肢冰冷,神识昏厥,或伴有冻伤等为特征的厥病。 8.3.6.5 热厥 阳厥 因置身于高温或酷暑环境,火热或暑热之邪内侵,热盛伤阴,扰乱神明所致。临床以四肢厥逆,身热无汗,颜面潮红,唇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甚或不省人事等为特征的厥病。 8.3.6.6 食厥 因恣饮暴食,或复感风寒,或因郁怒触动,食滞中焦,气逆上壅清空所致。临床以进食过多后昏厥,脘腹胀满,嗳酸吞腐,脉滑实等为特征的厥病。 8.3.6.7 酒厥 因饮酒过量,酒气上攻,神明失主所致。临床以酒醉时亢奋、烦躁,呕吐,气促,酣睡,甚则突然昏厥等为特征的厥病。 8.3.7 脱病 泛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气、血、津、精等虚脱,甚或阴阳离绝而引起的一类危急重症。 8.3.7.1 气脱病 气脱 因各种原因引起大出血,或剧烈吐泻、疼痛、外邪壅闭等,致使真气急骤外泄所致。临床以骤然昏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气短不续,甚或伴见目合、口开,鼻息低微,手撒、肢凉,二便自遗等为特征的脱病。 8.3.7.2 液脱病 液脱 因外感热病,或突发剧烈呕吐、腹泻等,致使津液急剧耗失,气阴欲脱所致。临床以口渴、唇枯,少尿或无尿,肌肤干瘪,目眶凹陷,四肢冰冷,起立晕厥,甚则嗜睡、意识不清,脉微或细数等为特征的脱病。 8.3.7.3 血脱病 血脱 因各种原因导致大量失血,血脉空虚,甚或气血欲脱所致。临床以突发大出血,面色苍白,脉微或花,肢体冰冷,伴见血压持续下降等为特征的脱病。 8.3.7.4 精脱病 精脱 因房事过度,纵欲走阳,或久病劳损,肾精亏损,官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同房时忽然昏冒,精关走泄,大汗淋漓,可伴见腰酸,耳聋等为特征的脱病。 8.4 蓄血病 因禀赋遗传缺陷,复加日光敏感,瘀热互结,气机失常所致。临床以急性腹痛,溲赤,或曝晒后小便转为红色,皮肤暴露部出现红斑、疱疹、溃烂,结痂后遗留瘢痕、色素沉着,尿卟啉增多,可伴见身热,下肢 感觉异常,甚或神志如狂等为特征的痒热病。 8.5 血溢类病 血溢病 溢血病 泛指因先天不足,或后天损伤,气虚不能摄血,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引起的以各种出血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及青腿牙瘠、肠风、紫癜等。 8.5.1 青腿牙痞 因胃肠郁热上攻齿龈,寒湿之邪凝滞经脉,瘀郁下肢所致。临床以初起齿龈肿痛,渐致牙龈溃腐出血,伴见两腿青紫斑块,筋肉顽硬,步履艰难等为特征的血溢病。 8.5.2 肠风 因风冷热毒搏结于大肠,或湿热蕴积肠胃,损伤阴络,或脏腑劳损,气虚不摄所致。临床以大便下血如注,血色鲜红,或有痔疮等为特征的血溢病。 8.5.3 紫癜病 葡萄疫 因先天不足,脏腑积热,或食物、药物等过敏,血热邪毒伤损血络,或久病体弱,脾不统血,血溢于脉外所致。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形似葡萄,压之不褪色,尤以腿胫为甚,重者损及脏腑等为特征的血溢病。 8.6 痰饮类病 痰饮病 泛指因肺、脾、肾功能失调,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身体某部位而发生的一类疾病。8.6.1 痰饮 因饮邪留于肠胃所致。临床以形体素肥今瘦,饮食减少,肠鸣、便溏,或伴见心悸,短气,呕吐涎沫等为特征的痰饮病。 8.6.2 支饮 因饮邪内伏,停积于胸膈,上迫于肺所致。临床以咳喘、胸满不得卧,短气,痰白沫多,每因风寒外感或寒凉刺激而引发,可伴见发热、恶寒,背寒或痛,面浮、肢肿等为特征的痰饮病。 8.6.3 溢饮 因脾虚不运,水聚为饮,泛溢于体表,或复感风寒,肺气闭塞,内外合邪所致。临床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按之凹陷,身体沉重,或伴见畏冷,喘咳,口干、不欲饮等为特征的痰饮病。 8.6.4 悬饮 因肺、胸部的痨、癌等病变,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使饮邪停积胸腔,阻碍气机升降所致。临床以胸 胁饱满、胀闷,咳唾引痛等为特征的痰饮病。 8.7 水肿类病 水肿病 泛指因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致便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或泛滥肌肤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阳水、阴水、风水、皮水、石水、正水等。 8.7.1 阳水 因外邪侵袭,闭塞腠理,气机不畅而致水湿泛滥所致。临床以面目骤然浮肿,状如卧蚕,按之凹陷, 或伴见发热、恶风,病体不虚等为特征的急性水肿病。 8.7.2 阴水 因久病五脏虚衰,气化失司,水湿停蓄,泛溢肌表所致。临床以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肿势难消, 按之凹陷,抬手不复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 8.7.3 风水 因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泛溢肌表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热、恶风,咽喉肿 痛,骨节疼痛,面目浮肿,继而全身浮肿,可伴见气急、尿少,蛋白尿及血压增高等为特征的急性水肿病。 8.7.4 皮水 因湿浊困脾,气机失于宣通,水湿泛溢于肌表所致。临床以全身浮肿,按之没指,甚或其腹如鼓,伴见肢体肿胀或痛,胸闷、纳呆,不恶风,舌苔白腻、脉浮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 8.7.5 石水 因风水、皮水等迁延日久,正气渐虚,肝肾阴寒,水湿凝聚下焦,每因外邪引动所致。临床以浮肿反复发作,少腹坚肿,胁下胀痛,腹满不喘,面色?白,脉沉,伴见持续蛋白尿、高血压等为特征的慢性水肿病。 8.7.6 正水 因脾肾阳虚,水停在里,上迫于肺所致。临床以全身水肿,尿少或尿闭,腹满而喘,呈进行性加重等 为特征的水肿病。 8.8 汗类病 汗病 泛指因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营卫失调,腠理开泄,或脏腑虚衰,腠理不固,阴津外漏而引起的出汗异常一类疾病。 注:包括自汗、盗汗、黄汗、血汗等。 8.8.1 自汗 因营卫不和,或正气外越等,导致腠理不固,阴津外泄所致。临床以非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或服用 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为特征的汗病。 8.8.2 盗汗 因阴血不足,阳不恋阴,或湿热氤氲,腠理开泄所致。临床以睡时汗出,醒后汗止为特征的汗病。 8.8.3 黄汗 因营卫不畅,或外感湿热之邪郁蒸所致。临床以汗出色黄、染衣等为特征的汗病。 8.8.4 血汗 汗血 血箭 因火热外邪侵袭肌腠,卫强营弱,或心肝胃火偏亢,逼血津从毛窍而出,或因气血虚弱,血津不摄所致。临床以汗出色红如血,伴见火热或气血不足等为特征的汗病。 8.9 消渴病 消渴 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或温热邪伤,或滥服金石药物等,致使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心火偏盛、肾阴受灼,致使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等引起的,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上消、中消、下消、消渴厥、妊娠消渴、消渴内障等。 8.9.1 上消 膈消 因上焦燥热,肺热耗损阴津,或胃热液涸所致。临床以随饮随渴,小便清利或甜,大便如常等为特征的消渴病。 8.9.2 中消 消中 痛中 消脾 胃消 因中焦燥热,胃阴耗损所致。临床以善饥多食,形体消瘦,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为特征的消渴病。 8.9.3 下消 肾消 精肾 消肾 因心火偏盛,肾阴受灼,或蒸化失司,津液精微不约而下泄,肾水亏竭所致。临床以口渴引饮,饮一溲二,溲似淋浊,或如膏油,或甜,面黑,耳焦,形体消瘦等为特征的消渴病。 8.9.4 消渴厥 因久病消渴,阴津亏竭,脏气衰败,痰湿瘀浊化火,或风郁火燔,上扰清空,神明失主所致。临床以消 渴病至严重阶段,出现头痛,烦躁,呕吐,嗜睡,谵语,甚则神识昏蒙,或伴见呼吸深长而快,闻及烂苹果味,眼窝下陷等为特征的消渴重症。 9头身形体病类术语 9.1 颅脑类病 泛指由外邪侵袭,或因脏腑虚损,气血逆乱,火郁上冲,风阳上窜,风痰上扰清空,或脑络痹阻、血溢于脑等导致头部或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9.1.1 中风病 中风 卒中 泛指因年老或脏腑虚衰,情志变动,外因诱发,致使风痰入络,或气血逆乱,脑络痹阻,或血溢于脑所引起,以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肢体麻木,舌蹇难言等为特征的一类急慢性颅脑病。 注:包括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急风病、口僻、风痱等。 9.1.1.1 缺血性中风 因年老虚衰,气血亏损,或情绪、饮食等外因诱发,气血逆乱,痰瘀入络,脑络闭阻所致。临床以休息、静止或睡眠时突然出现偏瘫、失语,或一过性语言謇涩,短暂昏迷,伴见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先兆症状为特征的中风病。 9.1.1.2 出血性中风 因风眩、脑络痹、胸痹心痛等久病虚损,复加情志刺激,或跌仆惊扰,致使气血逆乱,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或头颅外伤,脑络破损,血溢于脑所致。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失语,偏瘫,口噤不开,喉中痰鸣等为特征的中风病急症。 9.1.1.3 急风病 卒中急风 因外感温毒疠气直中脏腑,或外因诱发,引动风痰或痰热,上蒙清空,筋脉挛急所致。临床以猝然跌仆,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项背强直,口噤不开,喉闭咽塞,痰鸣如潮,甚或伴见角弓反张,昏迷,抽搐等为特征的中风病急症。 9.1.1.4 口僻 面瘫 因卫外不固,风邪或夹寒、热、暑湿等乘虚入中面部一侧筋脉,或因风痰阻滞经络,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以突发一侧面部麻木、肌肉瘫痪,口眼向健侧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流涎,鼻唇沟平坦或消失,言语不利等为特征的中风病。 9.1.1.5 风痱 喑痱 中风后遗症 因年老体衰,中风后风痰蒙蔽清窍,瘀阻经络,或精亏髓空,元神失养所致。临床以中风后言语不 清,发音难辨,思维迟钝,记忆力锐减,站立不稳,步态慌张,容易跌倒,手足颤动,口角流涎,甚则口不能言,足废不用等为特征的中风病。 9.1.2 头风病 头风 头痛病 泛指因风邪或夹带寒、热、暑、湿等邪侵袭,或情志变动,肝阳化风,风痰上扰清空,脉络拘急或失养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偏头风、厥头痛、雷头风等。 9.1.2.1 外感头痛 因感受风、寒、暑、湿等时邪,循经入络,或温热疫毒等邪侵袭,逆乱气血,上犯巅顶,脉络拘急所致。临床以突发头痛,可表现为掣痛、跳痛、劈痛、灼痛、冷痛、重痛等,痛无休止,伴见外感相应证候等为特征的头风病。 注:包括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伤暑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等。 9.1.2.2 内伤头痛 因气血亏虚,脏腑虚损,或五志化火,痰饮、瘀血等内邪上扰清空,经气逆乱、脉络拘急所致。临床以头痛时作时止,痛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胀痛、晕痛、刺痛等,遇情志刺激,或劳累、行经、受风则易发,可伴见脏腑气血不足或内生诸邪等相应征象为特征的头风病。 注:包括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阴虚头痛、阳虚头痛、肾虚头痛及瘀血头痛、痰湿头痛、肝阳头痛等。 9.1.2.3 偏头风 偏头痛 因内伤久病,肝阳或郁火、风痰、瘀血等邪内伏,复由外感六淫或情志变动等外因诱发,上攻头巅,痹阻经络,或脉络拘急所致。临床以头痛偏于一侧,剧烈难忍,突发突止,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的头风病。 9.1.2.4 厥头痛 真头痛 因风阳上窜,气血上逆,扰乱清空所致。临床以突发剧烈头痛,连及脑户,手足逆冷,恶心、呕吐,烦躁,血压显著增高,或伴见一过性黑矇,偏瘫,意识模糊等为特征的头风病。 9.1.2.5 雷头风 因风热外攻,或痰火化风,风火夹痰,湿毒郁结,上犯清空所致。临床以突发头痛如劈,甚者脑震如雷鸣,头面核块肿痛,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连目等为特征的头风病。 9.1.3 面风痛 面痛 因风寒、风热等邪侵袭面部经络,或素体阴虚内热,瘀痰阻滞,经脉受压或经络挛急所致。临床以反复短暂发作的一侧面部剧痛或痉挛,伴面肌抽搐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9.1.4 脑络痹 因用脑过度,过食肥甘,情志不节,或年老肾虚,致精血亏少,经脉失柔,气血阻痹,或痰浊瘀血阻滞, 脑失所养所致。临床以头痛、头晕,情志改变,或有肢体麻痹、震颤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9.1.5 脑鸣 因年老肾虚,或恣情纵欲,损伤肝肾阴精,髓海空虚,或心脾两虚,脑失所养,或痰湿内蕴,情志不畅,火郁化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临床以病人自觉脑内鸣响而非耳鸣,可伴见抑郁、焦虑,失眠、烦躁,记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9.1.6 颤病 脑风 颤症 因感染病邪或中毒、电击等损伤,或因痰浊、瘀血阻痹脑络,经气不利,或年老精血亏虚,脑失所养,虚风内动所致。临床以头部或手足颤动,或头摇不能自主,口眼曙动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9.1.7 脑萎 因五脏亏虚,或年老体衰,气血不充,髓海空虚所致。临床以进行性健忘,智能减退,可伴见人格障碍,痴呆,震颤等为特征的老年性颅脑病。 9.1.8 颅脑痈 因正虚于内,邪毒内侵,上壅于脑,气血壅滞,蕴而化热,化腐成脓所致。临床以头痛时轻时重,甚则剧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伴见身体相应部位的感觉与运动障碍,甚则意识朦胧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9.2 瘿类病 泛指因正气不足,或外邪侵袭、情志内伤、水土失宜等,致使气血痰瘀结聚颈前结喉而引起的一类 疾病。 注:包括瘿肿、气瘿、瘿气、肉瘿、筋瘿、侠瘿瘤、瘿痈、瘿劳等。 9.2.1 瘿肿 因老年气虚,或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或脾失运化,痰浊内生,痰气、血瘀凝聚于颈部所致。临床以颈前漫肿,质地韧硬,颈前喉间可触及结节等为特征的瘿病。 9.2.2 气瘿 因饮食、居住环境缺碘,或因情志失调,禀赋遗传因素等,致使痰气互结、凝聚于颈前所致。临床以颈前结喉两侧呈弥漫性肿大,皮色如常,触之柔软,偶有结块,可随喜怒消长等为特征的瘿病。 9.2.3 瘿气 因情志内伤,气郁化火伤阴,痰气互结,凝聚于颈前所致。临床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烦躁,心悸,容易激动,畏热、多汗,伴见手颤、突眼等为特征的瘿病。 9.2.4 肉瘿 因情志内伤,痰湿凝聚,或气郁化火,耗伤气阴所致。临床以颈前结喉一侧或双侧出现单个或多个柔韧而圆的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等为特征的瘿病。 9.2.5 筋瘿 因郁怒伤肝,肝火亢盛,灼烁阴血,颈前络脉怒张所致。临床以颈前瘿肿上青筋显露,盘曲形如蚯蚓等为特征的瘿病。 9.2.6 侠瘿瘤 侠瘿痒 因多种原因导致阴阳气血失调,痰气瘀血互结于结喉之旁所致。临床以颈前结节性肿块,疲乏,反应迟钝,食少,便秘,多尿或尿血,骨骼疼痛、畸形甚至骨折等为特征的瘿病。 9.2.7 瘿痈 因外感风热邪毒,客于肺胃,内有肝郁胃热,灼津为痰,痰火搏结于颈项所致。临床以结喉两旁突发肿块、疼痛,皮色不变或灼热微红,甚或痛引耳后枕部,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可伴见发热,多汗,心悸,手颤,喉间梗塞感等为特征的瘿病。 9.2.8 瘿劳 劳瘿 因瘿病治疗失时,或药物、手术治疗失当,或因脑部肿瘤等,致使脾肾阳虚,气血亏虚,痰湿滞留所致。临床以疲乏,畏冷,动作迟缓,嗜睡,神情呆滞,肌肤肿胀,或伴见毛发脱落,性欲减退,脉迟缓等为特征的瘿病 9.3 乳房类病 泛指因先天不足,冲任失调,或外邪侵袭,或情志不舒,或嗜食厚味,或乳汁蓄积等而引起乳房与乳络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乳痈、乳疽、乳漏、乳癖、乳核、乳疬、乳头风、乳泣、乳悬、乳岩等。 9.3.1 乳痈 乳吹 因乳头破碎,感染湿热邪毒,乳络壅阻,或乳汁淤积,胃热壅结,或肝郁化热,肉腐化脓所致。临床以乳房部出现大小不等硬结胀痛,乳汁吮吸不畅,继则肿块增大,愀红触痛,日久局部变软,溃流黄稠脓液,甚或伴见寒战、高热等为特征,多见于初产妇的急性乳房病。 9.3.1.1 男子乳痈 因肝肾精亏,阳明热毒壅结于乳络所致。临床以男子乳房肿块,局部红肿疼痛,甚则破溃溢脓,可伴见发热、恶寒等为特征的急性乳痈病。 9.3.1.2 乳发 脱壳乳痈 因湿热火毒外侵,阻于肝胃两经,结滞于乳房肌肤之间所致。临床以乳房红肿热痛,溃后乳房皮肤大片发黑溃腐,甚或伴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热毒内攻为特征的急性乳痈病。 9.3.1.3 粉刺性乳痈 因肝郁化热,热毒壅阻于乳腺,肉腐化脓所致。临床以多有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乳头溢液,常有粉 渣样物排出,乳晕深部肿块,边界清楚,局部隐痛,单侧发病居多,急性发作时脓液常夹有粉渣样物,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或伴见胸胁胀闷,心烦、易怒等为特征的乳痈病。 9.3.2 乳疽 因肝郁血凝,或胃热蕴结,乳络壅滞,或邪毒深窜入里所致。临床以乳房深处肿块微痛,初起皮色不变,继而肿块渐渐增大,成脓较慢,溃破流出黄脓,溃孔较深,愈合缓慢,且易内陷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3 乳漏 乳瘘 因乳痈、乳发、粉刺性乳痈、乳痨等病溃破后,或乳房部外科手术创伤所致。临床以乳房或乳晕部见疮口,脓水或乳汁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瘘管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4 乳癖 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气血痰凝于乳腺所致。临床以乳房部位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或伴疼痛,可随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而消长等为特征的周期性乳房病。 9.3.5 乳核 因情志所伤,冲任失调,瘀痰互结于乳房所致。临床以乳房部出现状如鸡卵的硬结肿块(多为单发),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很少伴疼痛,大多不随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而消长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6 乳疬 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所致。临床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7 乳头湿疹 因肝经湿热,或脾胃虚弱,血虚风燥所致。临床以乳头、乳晕部出现群集的小丘疹、疱疹,基底潮红,可有渗出、糜烂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8 乳头风 乳头破碎 因肝火或湿热蕴结于乳头、乳蒂及乳晕部所致。临床以哺乳时乳头刀割样疼痛,继之出血,或流黄水、表面结痂,再吸吮则痂脱复结,皲裂扩大,甚或乳晕下形成脓肿,破溃后溢出油脂豆渣样物,常见于哺乳期妇女,且哺乳益痛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9 乳衄 因恚怒忧思过度,肝脾两伤,或肝经火郁,脾失统血所致。临床以乳窍溢出少量血性液体,或在乳晕区触及可活动的质软、不痛肿块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10 乳泣 儿泣 因气虚不摄,或肝郁化火,热迫乳汁外溢所致。临床以非哺乳期乳汁自溢,或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3.11 乳悬 因暴怒气泄,胃虚血燥等所致。临床以产后乳头或乳房过度下垂,甚者悬挂于腹前,坠胀不适,或痛不可忍等为特征的乳房病。 9.4 胁肋痛 因外伤或风热入侵经络,经气不和,胁肋部气血壅遏不通所致。临床以胸胁沿肋骨相引掣痛,或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可伴见胸肋骨局部隆起,压痛明显,痛点固定不移,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等为特征的形体病。 9.5 疝气类病 疝病 疝气 泛指因小儿发育不全,老年体弱,中气不足,或因寒热邪聚阴分,气血不畅,或由哭泣、咳嗽、排便、排尿及七情变动导致腹内负压增高,迫使腹腔内游离脏器突入阴囊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狐疝、水疝、血疝、筋疝等。 9.5.1 狐疝 气疝 因肝气失于疏泄,或小儿、老年气弱,或腹内压力增加时,使肠管等腹内器官滑入阴囊所致。临床以腹股沟处有肿物突起、胀痛,平卧可回纳,直立或咳嗽等则复出,时大时小,如狐之出入无常等为特征的疝病。 9.5.2 水疝 因水湿潴积于阴囊所致。临床以一侧或双侧阴囊肿大如囊状,坠胀不适,睾丸不可触及,伴见皮色不变,透光试验阳性等为特征的疝病。 9.5.3 血疝 因跌打损伤,或因手术伤损,阴囊血瘀所致。临床以阴囊肿大,皮色紫暗等为特征的疝病。 9.5.4 筋疝 因气血瘀滞,阴囊血脉回流不畅所致。临床以阴囊筋脉曲张如蚯蚓状,伴有坠胀感等为特征的疝病。 9.6 痹证类病 风湿病 风湿痹病 痹证 痹病 泛指因风寒湿等邪侵袭或凝滞肌肤筋骨,经络痹阻而引起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风寒湿痹及热痹、燥痹、旌痹、周痹、历节风等。 9.6.1 风寒湿痹 因风寒湿杂至为病,侵袭肌肉骨节,致使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所致。临床以关节和/或肌肉呈游走性酸楚、重着、疼痛、肿胀,可伴见晨僵,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变形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1 行痹 风痹 因风邪为主侵袭人体肢节及肌肉所致。临床以各关节及肌肉等呈游走性疼痛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2 痛痹 寒痹 因寒邪为主侵袭人体肢节所致。临床以所侵犯关节冷痛、固定不移,得热则舒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3 着痹 湿痹 因湿邪为主侵袭人体肢节所致。临床以所侵犯关节及肌肉等处重着酸痛,固定不移,或患处关节肿胀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2 热痹 因热毒或湿热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外邪,邪热搏结于肢节所致。临床以所侵犯肢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或伴见发热、口渴,小便短赤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3 旌痹 因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筋骨关节,久病入络,损伤肝肾阴血所致。临床以关节晨僵,小关节对称性多发性肿痛,活动受限,甚至关节僵硬、变形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4 肢痹 因邪客经络,经气不畅,阳气郁遏不伸,气血痹阻于四末所致。临床以四肢末端对称性麻木不仁,疼痛等感觉消失,严重者可渐延至肘、膝部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5 皮痹 因营卫不和,风寒湿邪或热毒乘虚凝结皮肤,淤阻经络,或内舍于脏腑所致。临床以局部或全身皮肤进行性肿硬、萎缩,严重者可累及脏腑等为特征的痹病。 9.6.6 肌痹 肉痹 因热毒与痰湿郁于肌腠,滞留不去,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伴见眼睑等部位紫红色斑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7 筋痹 因过度劳累或扭伤,筋脉受伤,或风寒湿热等邪客于筋脉,或痰湿流注于筋脉,气血痹阻所致。临床以四肢筋脉拘挛、掣痛或肿胀,渐及肌肉、关节肿胀,皮色暗红,屈伸不利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8 脉痹 因风寒湿邪客于血脉,气血痹阻不通所致。临床以寸口或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乏力、麻木或疼痛,伴见间歇性跛行,皮肤变色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9 骨痹 因风寒湿邪久羁,或年老体衰,骨失充养,骨质脆弱所致。临床以骨骼疼痛,患处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肢体麻木无力,甚或腰背伛偻,足挛不伸,骨痿不起,腰痛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0 脊痹 因肾虚于先,寒邪深入骨髓,使气血凝滞,脊失温煦所致。临床以腰脊疼痛,或背部酸痛,肌肉僵硬沉重,阴雨天及劳累加重,甚或两胯活动受限,脊柱弯曲变形、强直僵硬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1 血痹 因风寒诸邪侵袭血脉,复加寒凉、情志刺激,致使络脉挛急,营血不从所致。临床以阵发性的肢末(多为手指)呈对称性间歇发白、紫暗或潮红,或见红斑,伴见指节冷痛,遇冷加重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9.6.12 偏痹 因腰部闪挫,长期劳伤劳损,或寒湿侵袭,痹阻经脉所致。临床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伴见局部麻木、疼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3 周痹 因体虚而风寒湿热诸邪侵入血脉、肌腠,痹阻气血所致。临床以全身游走性关节掣痛,左右不对称,或伴见肢体沉重、麻木,骨节红肿,项背拘急等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肢体痹病。 9.6.14 顽痹 因风寒湿痹久病不已,复加劳累损伤,或年老虚衰,经络痹阻,肢节不得充养所致。临床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反复发作性疼痛,麻木不已,骨节变形,活动受限,遇风寒加重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5 历节风 因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或邪郁化热,流注于关节所致。临床以关节肿痛,或红肿热痛,痛势剧烈,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昼轻夜重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6 鹤膝风 因久痹不已,损伤气血,阴寒凝滞于膝部所致。临床以风寒湿痹或历节风等迁延不愈,膝关节肿痛,股胫瘦削,形如鹤膝,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7 腰痹 因外伤、劳损或寒湿侵袭腰部所致。临床以腰部长期或反复发作性疼痛,弯腰、受寒或劳累加重,甚 或活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7.1 肾着 寒湿腰痛 因寒湿侵袭腰部,痹阻经脉所致。临床以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8 大偻 因肾督亏虚,风寒湿热诸邪侵袭,致使筋骨脊柱伤损所致。临床以腰骶胯疼痛,腰脊僵直,活动受限,渐及胸颈,腰椎生理弯曲消失,乃至腰弯、背突、颈重、肩随,屈伸转侧不利,可伴见膝腿乏力,关节游走窜痛,遇寒加重,或五心烦热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19 膝痹 因久站、负重等经年劳伤,或老年精血亏虚,膝失充养,经气不利所致。临床以膝部长期固定疼痛、肿胀,关节僵硬,活动障碍,关节内有骨摩擦音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20 腿风 因风邪客于营卫,气血涩滞,经气失常所致。临床以小腿深部出现难以忍受之酸麻灼痛感,或虫爬、瘙痒感,针刺样疼痛,偶可波及上肢,交互活动患肢,改换体位,徘徊走动或捶打患部时症状减轻,停止活动后症状复现,从而影响睡眠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21 足跟痹 因跟骨劳损,或外伤久治不愈,或高年肝肾亏虚,筋骨失养,骨质变形,或生成骨刺所致。临床以足跟疼痛、麻木,局部压痛,行走时加重等为特征的肢体痹病。 9.6.22 转筋 腓腦转筋 因下肢受寒,或老年经气不利,肢体筋肉痉挛所致。临床以小腿或指趾筋肉掣痛、僵硬,屈伸不得,局部扳伸、搓揉、热敷即可缓解等为特征的发作性肢体痹病。 9.6.23 痛风 因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湿热互结,或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所致。临床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伴见实验室检查高尿酸血症等征象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肢体痹病。 9.6.24 燥痹 因感受燥热之邪,或湿寒内伏,蕴久化燥,耗伤阴液,痹阻气血,致使脏腑官窍、皮肤筋骨皆失濡养所致。临床以口眼鼻咽干燥,唾沫涕泪减少或无,目涩或微痛,肌肤干涩,少汗或无汗,骨节疼痛,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甚或肌肤枯涩,皮肤甲错,并发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等为特征的痹病。 9.7 痿证类病 痿病 痿证 泛指因湿热浸淫、伤及筋脉,或情志所伤,或先天不足及年老肾衰,肝肾亏损,肺脾气虚等致使筋骨、 肌肉等失于濡养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9.7.1 脉痿 心痿 因心热而血气上逆,致使下部血脉空虚,或因失血过多,脉失濡养所致。临床以下肢肌肉萎缩,足胫软弱,不能站立,膝、踝关节不能提屈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2 痿蹙 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复加湿热痰浊阻滞,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以下肢进行性麻痹不仁,痿弱无力,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3 肌痿 肉痿 脾痿 因脾虚失运,不能输精以濡养肌肉,或湿浊伤及经络、肌肉所致。临床以肌肉萎缩,麻痹不仁,肢体痿弱、无力、不用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4 痿痹 肢痿 因感染寒湿热毒,或接触毒物、饮食失节,痰瘀等邪痹阻经络,或因精血亏虚,筋肉失养所致。临床以四肢末端对称性感觉与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皮肤薄嫩干燥,出汗异常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5 腿腿风 腿腿 猥退 因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营卫涩而不行,或脏腑虚弱,风湿热稽留肌腠所致。临床以四肢不收,腰脚缓弱无力,肌肉不仁或虚满,或肢节疼痛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6 筋痿 肝痿 因旌痹、骨痹等久病卧床不起,精气亏损,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萎弱不用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7 骨痿 肾痿 因邪热伤阴,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阴虚火旺,致使骨枯髓减所致。临床以腰脊酸软,艰于直立,甚或伛偻,下肢肌肉萎缩,不能行动,伴见面色暗黑,齿枯龈萎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7.8 骨蚀 因体虚,邪毒侵蚀入骨,或因筋骨伤损,致使气血凝滞,经脉受阻所致。临床以患部骨痛,肌肉萎缩,跛行,患肢缩短,但局部无化脓等为特征的肢体痿病。 9.8 脚气病 因脾虚纳少,营亏气弱,或饮食偏嗜,湿热流注于脚所致。临床以腿脚软弱无力,肌肉酸痛,继而踝、足麻木及灼痛感,肌肉压痛或挛急、肿胀,或肌肉枯萎,可伴见足和趾下垂等为特征的疾病。 9.8.1 干脚气 临床以腿脚麻痛,肌肉萎缩、挛急,可伴见恍惚、谵妄,足和趾下垂,异常步态,膝反射消失等为特征的脚气病。 9.8.2 湿脚气 临床以腿脚肿胀酸软,伴见心悸、紫绀,浮肿,心脏扩大等为特征的脚气病。 9.8.3 脚气冲心 因久病正虚,湿毒乘虚凌心所致。临床以脚气久治不已,腿脚萎软,伴见心悸,端坐呼吸,面唇青紫,神志恍惚,恶心、呕吐,浮肿等为特征的脚气病重症。 9.9 干燥病 干燥症 因素体阴虚,或因感染邪毒,致使津伤阴损,肌肤、清窍、关节失却濡养所致。临床以口鼻干燥,眼干或涩痛,眼有异物感,可伴见无汗,皮肤干燥,骨节疼痛等为特征的形体病。 9.10 侏儒 因感染邪毒,或颅内生瘤,或先天不足,髓海失充,生长发育障碍所致。临床以身材较同性别、同年龄异常矮小,性征缺乏,智力发育正常等为特征的形体病。 9.11 肥胖病 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所致。临床以形体肥胖,皮下脂肪丰厚、分布均匀,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健康者标准体重20%以上,伴见困倦、乏力,动作迟缓等为特征的形体病。 9.12 糙皮病 因饮食糙劣,或脾胃虚弱,饮食精微不足以营养肌肤、脏腑所致。临床以暴露部位皮肤出现对称性红斑,继而皮损逐渐粗糙、脱屑,可伴见口舌溃疡,腹痛、腹泻,肢体末端感觉减退,甚或烦躁、抑郁、痴呆,乃至谵妄、神昏等为特征的形体病。 10皮肤黏膜病类术语 10.1 皮肤类病 皮肤病 泛指因长时间暴晒或水湿浸渍,或外感六淫邪毒,虫螫叮咬,禀性不耐,粉尘、油漆、药毒过敏,或情 志内伤,饮食所伤,痰饮、瘀血、胎毒等所引起的皮肤或皮肤内脏病变的一类疾病。 10.1.1 热疮 热气疮 火燎疮 因外感风热邪毒,阻于肺胃两经,蕴蒸皮肤,或肝胆湿热下注,阻于阴部,或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初起皮肤上出现成群小水疱,四周红晕,疱液澄清,破裂或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痒痛不适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 蛇串疮 蛇丹 缠腰火丹 因肝脾湿热,或肝经火盛,循经蕴肤,湿热火毒蕴积肌肤所致。临床以成簇疱疹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初起红斑,随即为丘疹、水疱,累累如串珠,剧烈疼痛,灼痛或针刺样痛,或部分破溃,局部渗液,干燥结痂、脱落,可伴见臀核肿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 黄水疮 浸淫疮 滴脓疮 脓窝疮 因脾胃湿热,外感暑湿热毒,引发气机不畅,熏蒸皮肤所致。临床以脓疱、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 瘙痒疼痛,有接触传染及自体接种等特征的皮肤病。 10.1.4 疣病 疣 泛指因风热毒邪搏于肌肤,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等所引起,以皮肤黏膜发生良性赘生物等为特征的一类皮肤病。 10.1.4.1 疣目 千日疣 枯筋箭 因肝血失养,燥瘀肌肤,兼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好发于手、足、头皮等处,出现大如黄豆,粗糙坚硬,表面呈刺状丘疹等为特征的疣病。 10.1.4.2 扁痪 因湿热郁结肌肤,兼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好发于颜面或手背部等处,出现状如粟粒的扁平丘疹为特征的疣病。 10.1.4.3 鼠乳 水痰 因风邪搏于肌肤,兼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多发于躯干、四肢等处,出现粟米、绿豆大小,半球形隆起 丘疹,中有脐窝,表面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等为特征的疣病。 10.1.4.4 线痰 因风邪搏于肌肤,兼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好发于眼睑、颈、颏部等处,出现皮肤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并无痛痒等为特征的疣病。 10.1.4.5 臊疣 瘙痰 因内蕴湿热,外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外阴及肛周等部位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疣状突起,呈菜花状,表面湿润,易出血,具有传染性等为特征的疣病。 10.1.4.5.1 肛门臊疣 因内蕴湿热,外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肛门周围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疣状突起,呈菜花状,表面湿润,易出血,具有传染性等为特征的臊疣。 10.1.4.5.2 外阴臊疣 因内蕴湿热,外感邪毒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外阴部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疣状突起,呈菜花状,表面湿润,易出血,具有传染性等为特征的臊疣。 10.1.5 癣 癣病 泛指感染湿秽邪毒,或因情志抑郁、过食动风发物,湿热邪毒蕴伏于肌肤黏膜等所引起,以体表皮肤增厚,伴见鳞屑或有渗液,自觉瘙痒等为特征的一类皮肤病。 10.1.5.1 白秃疮 因风热毒邪凝滞所致。临床以头部斑片状白屑,久则发无光泽、容易折断,自觉瘙痒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2 肥疮 癞头疮 因感染湿热毒邪,或脾胃湿热蕴蒸头皮所致。临床以头部初起红丘疹,瘙痒不疼,抓破流水,结黄脓痂,中有毛发穿过,脱发后头皮光亮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3 鹅掌风 因感受风毒,风湿蕴肤,血虚风燥,或湿热蕴结肌肤,或邪毒相染所致。临床以手掌水疱脱屑、粗糙、变厚、干燥皲裂,形如鹅掌,自觉痒痛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4 脚湿气 臭田螺 因湿热下注,或感染邪毒所致。临床以足丫水疱、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脱屑,自觉剧痒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5 灰指甲 灰趾甲 因肝血不足,爪失所养,外感邪毒,多由鹅掌风日久延及爪甲所致。临床以趾(指)甲变形、变色,增厚色灰,出现黄白斑点,或呈虫蚀样改变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6 田螺疱 因湿热多汗,或汗出不畅,外寒闭塞所致。临床以足跖部多汗、水疱破溃、渗液,甚或局部肿胀、疼痛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7 脚蚓 因湿热内蕴,外受风邪所致。临床以足跖部及足缘皮肤角化干燥、片状脱屑,局部奇痒,冬季易皲裂、疼痛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8 脚气疮 因湿热风邪搏结于下肢所致。临床以呈对称分布的疹点,糜烂渗透,皮肤增厚、瘙痒,好发于胫前或其侧面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9 圆癣 钱癣 金钱癣 因湿热内蕴,外感邪毒所致。临床以皮肤平滑处起红疹、水疱、结痂、脱屑,呈环状有框廓,瘙痒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10 阴癣 因阴部湿热,染受邪毒所致。临床以皮肤丘疹、水疱、结痂、瘙痒,好发于沟股尾端及臀部、大腿内侧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5.11 紫白癜风 汗斑 因热天汗多,邪毒感染所致。临床以颈肩、胸背、上臂等处皮肤出现紫白相兼散在或融合的色素减退,色素沉着斑片,上有糠秕状脱屑等为特征的癣病。 10.1.6 摄领疮 牛皮癣 顽癣 因风湿蕴肤,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内伤,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以对称性皮肤粗糙肥厚如牛皮,剧烈痛痒,好发于颈部、肘部、四肢、腰骶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7 湿疮 湿疡 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临床以对称分布、多形性皮疹,渗出流滋,剧烈瘙痒,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的一类皮肤病。 10.1.7.1 眉疮 恋眉疮 眉癫疮 因婴儿禀承胎毒,或感受风湿热邪所致。临床以眉棱部皮肤糜烂、流滋、结痂、脱屑,其状如癣,瘙痒不止,时轻时重,常年不愈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的湿疮。 10.1.7.2 旋耳疮 月蚀疮 因肝(胆)脾湿热循经上攻,或耳道溢脓延及外耳所致。临床以初见耳根部皮肤潮红,红斑、丘疹,久则滋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出血水,甚者耳后肥厚、粗燥、皲裂,状如刀割,缠绵难愈为特征的湿疮。 10.1.7.3 脐疮 因湿热、秽毒蕴结于脐部所致。临床以脐部及脐周出现潮红、红斑、丘疹、糜烂、渗出,伴瘙痒,甚或肿胀灼热,疼痛为特征的湿疮。 10.1.7.4 癌疮 窝疮 因风湿热毒蕴结于四末肌肤所致。临床以手、足出现水疱、脓疱,或皮肤干燥、粗燥、鳞屑,痒痛无时,时好时发等为特征的湿疮。 10.1.7.5 四弯风 因禀性不耐,容易过敏,或胎火湿热内伏,脾胃运化失职,外受风湿邪热,蕴阻于肌肤所致。临床以肘窝、腘窝等四肢弯曲处皮肤干燥粗糙,或红斑、丘疹,自觉瘙痒,抓破流滋,糜烂、渗出,迁延难愈等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的慢性湿疮。 10.1.7.6 湿毒疮 因风湿热客于肌肤,郁结蕴滞所致。临床以好发于小腿足踝等部位,急性发病者初起皮肤潮红,继而出现丘疹、水泡,瘙痒,溃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慢性者多见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瘙痒无度,病程迁延等为特征的湿疮。 10.1.8 汗淅疮 因汗出过多,复加活动时皮肤间摩擦,湿热淹渍皮肤皱襞处所致。临床以腹股沟、腋下、乳房下、阴股等皱襞部位出现鲜红或暗红色斑,局部糜烂渗液,皮肤灼痒等为特征,多发于小儿和肥胖成人的皮肤病。 10.1.9 瘾疹 风疹块 因禀赋不耐,风邪外袭,或水土不服,内伤七情,或食动风发物,气血不足等所致引起。临床以皮肤出现鲜红色风团隆起,形如豆瓣,堆垒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褪后不留痕迹,伴见患处剧烈瘙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9.1 土风疮 风土疮 因禀赋不耐,脾胃失司,水土不服,感受风邪虫毒所致。临床以皮肤成批出现红白色丘疹、风团、水疱,乍发乍瘥,伴见瘙痒等为特征的瘾疹。 10.1.10 风瘙痒 因风湿热蕴结于肌肤,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以阵发性皮肤剧痒,搔抓形成抓痕、血痂,皮肤干燥、增厚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1 顽湿聚结 顽湿结聚 马疥 因体内蕴湿,外感风毒或湿毒、虫毒等凝聚于肌表所致。临床以四肢散发豆粒大半球状丘疹,表面粗糙,呈结节状或疣状增生,伴见剧烈瘙痒,抓后有血痂等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10.1.12 血风疮 因血热风盛,或血虚风燥,瘀阻经络、皮腠所致。临床以下肢及躯干下部散在出现表面光滑、圆形或多角形小丘疹,疹色鲜红、棕红至黄褐色不等,或融合成边界清楚的苔藓样斑片,伴见瘙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3 蛇皮癣 因血虚风燥,皮肤失于濡养,或为遗传所致。临床以四肢、躯干皮肤干涩少汗,有蛇皮样鳞屑等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10.1.14 风热疮 风痒 血痞疮 因风热邪毒闭塞肤腠,伤血化燥所致。临床以躯干、四肢近端等处起玫瑰红色斑疹,疹出有母子斑之别,表面脱屑如糠秕,瘙痒等为特征的自限性皮肤病。 10.1.15 白疙 白壳疮 因血热内蕴,或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复由外感或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引发所致。临床以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红斑,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刮去鳞屑可见点状出血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6 油风 斑秃油风 脱发 因风盛血燥,或情志不遂,气血不和,发失所养所致。临床以突然头发成圆形片状脱落,头皮光亮而 软,无自觉不适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7 发蛀脱发 蛀发癣 因素体血热,复加饮食、起居失宜,湿热上蒸,熏蒸发根,或阴虚血弱,发失所养所致。临床以头皮油腻多脂,或结为干燥的红黄色鳞屑斑,头皮瘙痒,头发细软、稀疏,容易脱落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8 白屑风 因风热血燥,肌肤失养,或湿热蕴肤所致。临床以头皮、颜面等处出现糠状干燥白屑,或为油腻淡黄色鳞屑,伴见小丘疹,瘙痒,毛发易脱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19 面游风 因脾肺湿热,感受风邪所致。临床以面部红斑、脱屑、瘙痒,甚至肿胀、糜烂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0 粉刺 肺风粉刺 因偏嗜辛辣、肥腻,工作压力及精神紧张,阴阳气血失和,或因肺经风热,脾胃湿热,冲任失调,痰湿瘀滞,凝结于肌肤所致。临床以颜面及背部可见黑头或白头粉刺,继发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疤痕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0.1 痤疮 黑头粉刺 因肺经风热、肠胃湿热或脾失健运等所致。临床以颜面、胸背部毛孔明显扩大,内含黑点样物质为特征的粉刺。 10.1.21 酒躺鼻 酒糟鼻 因嗜酒,或嗜食辛辣,肺胃积热,上蒸外发,血瘀凝结于鼻部所致。临床以鼻头及鼻两侧皮肤潮红,上起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鼻头紫赤、增大变厚,形似球根状的鼻赘面容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2 雀斑 因肾阴不能荣华于面,或风火郁滞孙络所致。临床以面部出现淡褐斑点,色如雀卵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3 黧黑斑 因情志久郁,脾虚湿蕴,或血虚瘀滞,不能上荣颜面所致。临床以面部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黄褐色或灰褐色斑,不高出皮肤,色枯不泽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4 粉花疮 因秉质不耐,面施脂粉等所致。临床以敷涂化妆品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红斑、丘疹,伴见灼热、瘙痒,甚或红肿、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5 日晒疮 日晒伤 因日光曝晒,伤损皮肤所致。临床以受晒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水肿红斑,甚或出现水疱或大疱,患处有烧灼刺痛感,红斑消退后有糠状或大片脱屑、脱皮,瘙痒,甚或伴见头痛,心悸,恶心,发热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6 水渍疮 因长期在水中作业,水湿浸渍,伤及肌肤所致。临床以趾(指)间皮肤浸渍发白、起皱,伴见皮肤瘙痒,甚或糜烂、疼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7 火斑疮 因长期受温热辐射,火毒久炙肌肤所致。临床以受损处皮肤出现持久性暗红色斑点,自觉灼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8 漏皮疮 因胎毒蕴结肌肤所致。临床以婴儿周身皮肤出现红斑及水疱,表皮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肉面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29 痱瘀 痱子 因夏季或环境气温偏高,玄府闭塞,汗出不畅所致。临床以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红疹或小疱,灼热瘙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0 紫癜风 因阴虚内热,或湿热凝滞,复感风邪所致。临床以皮肤出现紫红色扁平皮疹,瘙痒,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常累及口腔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1 天疱疮 因心火脾湿,外感风热暑湿邪毒,湿热蕴阻肌肤所致。临床以初起皮肤燎浆水疱,皮薄光泽,破流滋水,蔓延迅速,不易愈合,常伴有口腔黏膜损害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2 类天疱疮 因秉质不耐,心火、脾湿蕴结于肌肤所致。临床以正常或红斑皮肤上生成大小不等的水疱和大疱,疱液澄清,皮破滋水持续数日,糜烂、结痂,皮损对称发生,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和上腹部,消退后遗留色素改变,伴见皮肤瘙痒,缠绵难愈等为特征,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及孕妇的皮肤病。 10.1.33 火赤疮 因心火炽盛,或脾虚湿盛所致。临床以皮肤红斑、大疱壁薄,或水疱成群、呈环状排列,瘙痒难忍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4 松皮癣 因湿热郁肤,留滞不去所致。临床以四肢皮肤丘疹、结节、肥厚,触之硬固,皮色暗褐如松皮,瘙痒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5 猫眼疮 雁疮 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及营血所致。临床以皮肤红斑向周围扩展呈环状,中央水疱似猫眼虹彩状,好发于手足,可累及口眼及阴部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6 瓜藤缠 因湿热下注,或寒湿入络,瘀久化热所致。临床以下肢出现红斑与红斑下结节,如藤系瓜果绕胫而生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7 红蝴蝶疮 蝶斑疮 因阴阳不调,气血失和,风热蕴肤,气滞血瘀所致。临床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红斑、鳞屑、萎缩,状似蝴蝶,呈盘状,可伴有关节疼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38 蝶疮流注 因先天不足,气血耗伤,肝肾亏虚,风热邪毒侵袭,蝶斑疮毒流窜结注,深蕴营血,损害多个脏器及皮肤与关节所致。临床以发热,面部蝶斑,关节疼痛及受累脏器相应征象等为特征的流注性疾病。 10.1.39 流皮漏 因气血亏虚,或阴虚内热,痰火瘀结于肌肤所致。临床以颜面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粟粒至豌豆大小褐红色结节,可融合成片、结痂出脓、坏死溃疡,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瘢痕上可再生新结节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0 白驳风 白癜风 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结于肌肤,或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瘀痹经络,局部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以皮肤见大小形状不一的白斑,周边可有色素沉着变黑,并不痒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1 乌白癞 乌癞 白癞 因湿热瘀毒结于肤表所致。临床以皮损部位瘙痒,出现苔癣样或鱼鳞样斑块、表面光滑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注:色素沉着者为乌癞,色素减退者为白癞。 10.1.42 蝣蜒疮 因正虚而毒火稽留分肉之间,或湿热盘踞经隧所致。临床以肢体出现疱疹或脓疱,溃破成疡,边高 中低、边暗中红,附有黄绿色脓液或死肉,状如蝣蜒爬行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1.43 蟹足肿 因创伤后气血瘀滞,或自发而引起所致。临床以皮肤上出现高出皮面而坚实的疤痕,形如蟹足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4 登豆疮 因表虚里实,毒热入于营血所致。临床以皮肤大片潮红,出现群集性帽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5 狐惑, 因湿热毒邪郁遏不化所致。临床以状似伤寒,神情恍惚,沉默欲眠,食欲不振,卧起不安,口咽、阴部蚀烂,目赤如鸠眼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6 鸡眼 肉刺 因足部(亦偶见于手部)长期受挤压、摩擦所致。临床以患处皮厚增生,其根深嵌入肉里,顶起硬结,形似鸡眼,行走挤压时痛甚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7 胼胝 脚垫 牛程蹇 因手足受摩擦压迫所致。临床以受压处出现厚涩、质硬、圆短如茧的皮损及压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8 手足逆胪 倒刺 因风邪客于腠理,血气不和所致。临床以甲际后缘表皮多呈三角形剥离,触之疼痛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49 手足皲裂 皴裂疮 因寒冷风燥、酸碱侵袭,肌肤血行不畅,肤失濡养所致。临床以手足部皮肤粗糙、皲裂、疼痛,裂缝中渗血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50 狐臭 因先天所得,或后天所染,血气不和,湿热蕴积于肤腠所致。临床以腋下(乳晕、脐部、外阴等处亦可发生)汗液有特殊臭气等为特征的疾病。 10.1.51 漆疮 漆毒 因禀赋不耐,接触漆毒所致。临床以接触油漆后皮肤潮红、红斑、肿胀、灼热、瘙痒,可伴见水疱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52 药疹 因禀赋不耐,药毒外发于肌腠,或药毒内侵,甚则脏腑阴阳气血逆乱等所致。临床以用药后皮肤黏 膜突然出现红斑、丘疹等多样皮损,可伴见皮肤瘙痒、灼热,甚或卒发厥脱、喉痹,脏腑损害等相应征象为特征的疾病。 10.1.53 膏药风 因禀赋不耐,外用药物不当,药毒侵犯肌肤所致。临床以外用药处及周边出现局限性潮红、红斑、疱疹等皮损,伴见瘙痒、灼热等为特征的皮肤病。 10.1.54 虱病 因被头虱、体虱、阴虱叮咬所致。临床以患处被虱子叮咬后出现皮肤红斑、瘙痒、丘疹等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10.1.55 疥疮 疥疮病 因疥虫侵袭皮肤所致。临床以皮损多始于指缝,好发于腕、腋、脐、阴股及大腿内侧等皱褶部位,出现丘疹、水疱、脓疱和疥虫隧道,因搔抓可继发化脓感染、湿疹样变或苔藓化等,伴见夜间奇痒,白天微痒,损害处可找到疥虫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皮肤病。 注:有干疥、湿疥、虫疥、砂疥、脓疥之分。 10.1.56 丹毒 火丹 丹燎 因皮肤、黏膜破损,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临床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可伴见寒战、高热等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10.1.56.1 内发丹毒 因肝脾二经热极生风,热毒兼肝火所致。临床以胸腹腰胯部红肿热痛,边界清楚,压之褪色,伴恶寒、发热等为特征的丹毒。 10.1.56.2 抱头火丹 因风热化火所致。临床以头面部皮肤红炽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为特征的丹毒。 10.1.56.3 流火 腿游风 因湿热之邪下注所致。临床以小腿足部红肿热痛,边界清楚,压之褪色,伴恶寒、发热等为特征的丹毒。 10.1.57 大脚风 象皮腿 因丝虫病或复发性丹毒等,风湿热邪留恋入络,气血阻塞不通所致。临床以下肢皮肤紧张发亮,按之有压痕,继而皮厚、粗糙,下肢增粗变硬,状如象皮等为特征的皮肤疾病。 10.2 疮疡类病 疮疡 泛指由火热暑等邪毒灼血,或风寒湿等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肌腠而引起的急慢性体表化脓性疾病的 总称。 注:包括疖、疗、痈、发、疽、流注、痰核、瘰疬、臃疮、脱疽、瘘病、类丹毒、溃疡等。 10.2.1 疖 疖肿 泛指因风火暑热等邪毒侵袭肌肤浅表部位等所引起,以局部红肿热痛,根浅、脓出即愈等为特征的一类急性疮疡病。 10.2.1.1 暑疖 热疖 因夏季感受暑热毒邪,郁结于肌肤所致。临床以好发于头面部为特征的疖肿。10.2.1.2 石疖 有头疖 因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所致。临床以疖肿初起坚硬有头者为特征的疖肿。 10.2.1.3 软疖 无头疖 因热毒内盛,郁久所致。临床以疖肿初起较软而无头者为特征的疖肿。 10.2.1.4 蝼蛄疖 鳝拱头 因暑热生疮失治所致。临床以多个疖在深部融合贯通,未破时外形拱起,破后如蝼蛄串穴,好发于小儿头部等为特征的疖肿。 10.2.1.5 多发性疖 疖病 因风火湿热邪毒蕴于肌肤所致。临床以身体一定部位或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多个疖肿,此起彼伏,不易痊愈等为特征的疖肿。 10.2.1.5.1 发际疮 因内郁湿热,外受风火所致。临床以好发于项后发际处,形小坚硬高肿,痛痒较甚,缠绵难愈为特征的疖病。 10.2.1.5.2 坐板疮 因暑湿热毒凝滞肌肤所致。临床以生于臀部为特征的多发性疖病。 10.2.2 疗疮 疗 泛指因竹木刺伤,诸虫螫咬,皮肤破损后染毒,火热邪毒蕴结于肌腠,或脏腑失调,火毒循经上攻等所引起,以好发于颜面、四肢,具有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反应剧烈,易于走黄或损筋伤骨等为特征的一类急性疮疡病。 10.2.2.1 颜面部疗疮 因感受火热毒邪,或被昆虫咬伤,颜面部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腠,气血凝聚所致。临床以病变迅 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其状如钉等为特征的疗疮。 注:发生于颜面部危险区的疗疮,用手挤压,容易导致疗疮走黄。 10.2.2.1.1 唇疗 因脾胃火毒上攻,聚于口唇所致。临床以生于唇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1.2 鼻疗 因肺胃火毒循经上攻所致。临床以生于鼻前庭或鼻翼、鼻尖部为特征的疗疮。10.2.2.1.3 眉疗 因心肝火毒上攻所致。临床以生于眉心或眉棱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1.4 颧疗 因胃热火毒循经上攻所致。临床以生于颧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1.5 承浆疗 因胃经火毒上攻所致。临床以生于下颏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1.6 人中疗 因人中部位皮肤破损染邪,或肾督二经火毒上攻所致。临床以人中部初起形如豆粒的小疙瘩,坚硬肿痛,伴见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疗疮。 10.2.2.1.7 耳疗 因肝胆经火毒上炎所致。临床以生于耳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2 手足部疗疮 因手足部外伤后感染毒邪,火毒蕴于皮肉所致。临床以患处出现红肿、剧烈疼痛,容易损筋伤骨等为特征的疗疮。 10.2.2.2.1 蛇眼疗 临床以生于手指甲一侧边缘、形似蛇眼为特征的疗疮。 10.2.2.2.2 蛇头疗 瘰疽 临床以生于手指末端,肿胀如蛇头为特征的疗疮。 10.2.2.2.3 蛇肚疗 中节疗 蛇腹疗 临床以生于手指中节掌面,通指红肿作痛,肿状似蛇腹为特征的疗疮。 10.2.2.2.4 托盘疗 临床以生于手掌劳宫穴处,肿胀剧痛,成脓时掌部高突,状似托盘为特征的疗疮。10.2.2.2.5 蛇节疗 临床以生于手指骨中节,绕指俱肿等为特征的疗疮。 10.2.2.2.6 蛀节疗 临床以生于手指骨节间为特征的疗疮。 10.2.2.2.7 合谷疗 虎口疗 临床以生于虎口合谷穴处为特征的疗疮。 10.2.2.2.8 蛇背疗 临床以生于指甲后为特征的疗疮。 10.2.2.2.9 沿爪疗 临床以生于爪甲边缘处为特征的疗疮。 10.2.2.2.10 水白疗 临床以手部掌侧皮下起明亮黄疱,挑破去其恶水即愈为特征的疗疮。 10.2.2.2.11 足底疗 临床以生于足底部为特征的疗疮。 10.2.2.3 红丝疗 因手足皮肤损伤,感染邪热火毒,走注经络所致。临床以发于四肢,以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见疼痛、发热等为特征的疗疮。 10.2.2.4 烂疗 因皮肉破损,感染毒气,毒聚肌肤所致。临床以局部愀热、肿痛,皮色暗红,迅速腐烂,稀薄如水,溃后流出臭秽脓液,易并发走黄,可危及生命等为特征的疗疮。 10.2.2.5 疗疮走黄 癀走 因疗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未能及时控制,或因挤压等,使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所致。临床以原发病灶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周围扩散,伴见寒战、高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为特征的疗疮。 10.2.2.6 疫疗 鱼脐疗 紫燕疗 因接触病畜及处理皮毛,或进食未煮熟病畜肉类,疫兽之毒(炭疽杆菌)由皮肤、口鼻侵入,气血凝滞,毒邪蕴结所致。临床以皮肤溃烂、焦痂及其周围水肿,干涸坏死呈脐凹,可伴见肺、肠、脑病变及毒邪流注等为特征的传染性疗疮。 10.2.3 痈 痈病 泛指因热毒蕴蒸,气血壅滞肌肤而引起的局部红肿热痛、光软无头,易脓、易溃、易敛等为特征的一类疮疡病。痈之大者称为发。 10.2.3.1 颏痈 承浆痈 因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受毒气所致。临床以发生于下颌,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结块范围多在6~9,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2 颧痈 因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受毒气所致。临床以发生于两颧部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3 托腮痈 因胃火邪热壅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临床以发生于两腮部,腮下红肿,形如托腮之状,疼痛,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4 颊车痈 临床以发生于耳下颊车穴处为特征的痈病。 10.2.3.5 臂痈 因风热邪毒郁于肉里所致。临床以生于上臂,多发于外侧为特征的痈病。 10.2.3.6 冬瓜串 临床以生于上臂,长二寸、三寸,红赤高肿,疼痛无头为特征的多发性痈病。 10.2.3.7 肘痈 因心肺两经风火毒邪凝结所致。临床以肘部高肿、愀热、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生于肘部的痈病。10.2.3.8 腕痈 因三阳经风火凝结所致。临床以患处高肿红赤作痛,腕部活动受限为特征,发于手腕部的痈病。10.2.3.9 丫痈 因湿热蕴结所致。临床以生于手丫岐骨缝间为特征的痈病。 10.2.3.10 胁痈 穿胁痈 因肝胆经郁火,蕴结于季肋所致。临床以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炊痛,易脓易溃,脓多稠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11 脐痈 因心脾湿热火毒,结于脐中,或因脐部抓搔染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脐部为特征的痈病。10.2.3.12 腹皮痈 因膏粱厚味,火毒郁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腹部皮里膜外为特征的痈病。 10.2.3.13 中脘痈 因膏粱厚味,火毒郁结所致。临床以生于中脘部为特征的痈病。 10.2.3.14 冲疽 冲痈 因膏粱厚味,火毒郁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脐上二寸(指骨度分寸)为特征的痈病。10.2.3.15 吓痈 因膏粱厚味,火毒郁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脐上三寸为特征的痈病。 10.2.3.16 幽痈 因膏粱厚味,火毒郁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脐上七寸为特征的痈病。 10.2.3.17 腰带痈 因风热壅于肌表所致。临床以环腰而生为特征的痈病。 10.2.3.18 悬痈 因足三阴亏损,兼忧思气结,湿热蕴滞所致。临床以生于会阴穴处为特征的痈病。10.2.3.19 股疽 因邪毒凝结,情志失和所致。临床以生于股内外侧为特征的痈病。 10.2.3.20 伏兔疽 因胃火毒滞所致。临床以生于大腿正面为特征的痈病。 10.2.3.21 膝痈 因邪毒侵袭肝脾肾三经所致。临床以生于膝盖为特征的痈病。 10.2.3.22 膝弯痈 委中毒 腘窝毒 因湿热下注或破伤染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腘窝委中穴处为特征的痈病。 10.2.3.23 黄瓜痈 因脾火积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背部脊柱两旁为特征的痈病。 10.2.3.24 颈痈 夹喉痈 因感受风温邪毒,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临床以生于颈部两侧,初起局部皮色不变,灼热肿痛,肿块边界清楚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25 腋痈 因皮肤破损感染毒邪,循经流窜,或肝郁痰火,邪毒蕴结腋窝部所致。临床以腋下肿胀、灼痛,皮色不变,上肢活动不利,伴见恶寒、发热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3.26 胯腹痈 因湿热内蕴,气滞兼挟痰凝,或破伤染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胯腹部为特征的痈病。10.2.3.27 痰毒 因外感风热湿毒,或内挟痰湿,痰毒互结于皮里膜外,流窜于经络所致。临床以发于颈部、腋部、腘窝部、腹股沟部的核状肿块,皮核相连,或可相互融合,初起皮色不变,裹脓时核块变软,皮色炊红,疼痛加重,破溃后脓出稠黄等为特征的痈病。 10.2.4 发 泛指因火热外邪侵袭,或外伤创口染毒,营气逆于肉理,或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而引起的,来势迅猛、病变范围大于痈等为特征的一类疮疡病。 注:包括锁喉痈、臀痈、手背发、环项发、三里发、腓腾发、足背发等。 10.2.4.1 锁喉痈 因外感风温之邪,或疗疽、口疮余毒客于结喉所致。临床以生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病势急暴,可并发急喉风等危重症为特征的发病。 10.2.4.2 臀痈 因膀胱经湿热火毒蕴结,或因肌肉注射染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位置深、范围大、来势急、易腐溃、收敛慢等为特征的发病。 10.2.4.3 手背发 因毒邪聚于手背所致。临床以生于手背部,初起漫肿,边界不清,胀痛不舒等为特征的发病。10.2.4.4 环项发 临床以生于颈项部,环颈俱肿,红热痒痛为特征,可致呼吸困难的发病。 10.2.4.5 三里发 因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所致。临床以生于足三里穴处为特征的发病。 10.2.4.6 腓腦发 鱼肚痈 因湿热下注,或因外伤染毒于小腿所致。临床以生于小腿肚为特征的发病。 10.2.4.7 足背发 因湿热下注,或外伤染毒所致。临床以初起足背红肿灼热疼痛,肿势弥漫,边界不清,影响活动,一般5天~7天迅速增大化脓等为特征的发病。 10.2.5 疽 疽病 泛指外邪或疽毒等与气血相搏,阻滞、蕴蓄于肌腠或骨节而致使深部疮肿,甚或引发疽毒内陷,或成窦道,损伤筋骨等为特征的一类疮疡病。 注:包括有头疽、无头疽等。 10.2.5.1 有头疽 因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所致。临床以初起粟粒样脓头,局部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有多个脓栓堆积,溃后形如蜂窝,直径超过9,甚至大于30,易致疽毒内陷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5.1.1 百会疽 玉顶疽 因嗜食膏粱厚味,火毒凝结肌腠所致。临床以生于头顶部,状如粟米或葡萄,红肿热痛而硬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2 眉心疽 临床以生于两眉或眉心处,形长如瓜,疼痛引脑,赤硬、按之有根等为特征的有头疽。10.2.5.1.3 鬓疽 太阳疽 临床以生于鬓角、太阳穴处,状如粟米或葡萄,红肿热痛而硬等为特征的有头疽。10.2.5.1.4 颧疽 临床以生于颧部,状如粟米或葡萄,红肿热痛而硬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5 脑疽 因湿毒积热上壅所致。临床以生于脑后项部入发际处,具有红肿热痛,根束顶尖,难脓、难腐、难敛,易致内陷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注:包括正对口疽和偏对口疽。 10.2.5.1.5.1 正对口疽 对口疽 因高粱厚味太过,火毒凝结所致。临床以生于项部正对口部,状如莲蓬或蜂窝,红肿热痛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5.2 偏对口疽 偏对口 因高粱厚味太过,火毒凝结所致。临床以生于项部不与口正对,状如莲蓬或蜂窝,红肿热痛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6 夭疽 因情志内伤,郁火凝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耳后高骨处,初起如栗,渐肿如瓜,毒易内陷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7 天柱疽 临床以生于项后高骨大椎穴处,难溃难敛,易致毒陷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8 背疽 发背疽 发背 因脏腑气血不调,或火毒内郁,或阴虚火盛凝滞经脉,使气血壅塞不通所致。临床以生于背部,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愀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烂之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甚至逾30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9 肩疽 因湿热风邪蕴郁,或因负重而瘀血凝结所致。临床以生于肩中廉的状如粟米或葡萄,红肿热痛而硬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0 对脐发疽 临床以生于背部与脐相对处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1 膻中疽 临床以生于胸前膻中穴处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2 脐上疽 临床以生于脐上二寸处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3 少腹疽 临床以生于少腹部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4 石榴疽 临床以疽毒发于肘尖部,初起黄粟小疱,根脚渐大,色红灼热,坚硬肿痛,破溃如石榴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5 厉疽 因湿热下注所致。临床以生于足旁等为特征的有头疽。 10.2.5.1.16 疽毒内陷 因痈疽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内,客于营血,内传脏腑所致。临床以疮疡平塌散漫,疮色紫滞,或干陷无脓,或脓水灰绿,新肉不生,伴见寒战、高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为特征的疮疡危重症。 10.2.5.2 无头疽 因余毒流注,或外来伤害等损伤骨关节所致。临床以患处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破溃后多损伤筋骨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5.2.1 附骨疽 多骨疽 咬骨疽 朽骨疽 因毒邪深居,蚀伤筋骨,或因体虚骨弱,邪阻筋骨,阴血凝滞所致。临床以多发于四肢长骨,疼痛彻骨,局部漫肿,溃后脓水淋漓,易成窦道,损伤筋骨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1.1 急性附骨疽 因毒邪深居,蚀伤筋骨,或因体虚骨弱,邪阻筋骨,阴血凝滞所致。临床以发病急,寒战、高热,局部肿痛,或形成脓肿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1.2 慢性附骨疽 因急性期经久迁延而成,或开放性骨折染毒所致。临床以形成窦道,排出脓液或死骨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2 环跳疽 因病后余毒,或血脉染毒,流注于髋部所致。临床以生于髋部环跳穴处,漫肿疼痛,影响髋关节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难敛,并易致残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3 尾闾发 鹳口疽 锐疽 因湿痰流结于尻骨所致。临床以生于尻尾骨尖处,初起形如鱼腕,色赤肿痛,溃破后形如鹳口,易成窦道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4 井疽 溃心冷漏 穿心冷漏 因心经火毒结聚于鸠尾、中庭穴部所致。临床以生于心窝部,溃后经年不愈而形成窦道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5 胫疽 因病后余毒,血行感染,痈脓相搏于胫部所致。临床以生于小腿胫骨,局部漫肿,疼痛彻骨,后期易成窦道,可见腐骨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5.2.6 腓揣疽 驴眼疮 因湿热邪毒蕴结所致。临床以小腿肚出现暗红色硬结,可溃烂而久不收口等为特征的无头疽。10.2.5.2.7 足踝疽 因病后余毒深窜,或跌打损伤染毒所致。临床以踝关节灼热、肿胀,疼痛彻骨,活动受限,伴见寒战、高热等为特征的无头疽。 10.2.6 流注 泛指因正气不充,感染邪毒,流窜血络,好发于肌肉深部的漫肿、疼痛、裹脓,皮色如常,此消彼长等 为特征的一类疮疡病。 10.2.6.1 暑湿流注 因先受暑湿,或加寒邪外束,气血凝聚于肌腠所致。临床以局部白色漫肿,按之微热、疼痛,可伴见发热、恶寒,胸闷、食少,关节疼痛等征象,继而患处裹脓,肿胀、疼痛加重,破溃后流出黄稠或白黏脓液,脓尽收口,而他处复起等为特征,多发于夏秋季的流注病。 10.2.6.2 余毒流注 因病后火热毒邪流窜入血,稽留于肌腠所致。临床以疮疡伴见转移性脓肿,寒战、高热,甚或出现神昏、谵语等为特征的流注病。 10.2.6.3 瘀血流注 因外伤瘀血染毒,或产后恶露停滞,湿热、邪毒结而流窜肌腠所致。临床以初起患处呈带状肿胀,按之坚痛,皮色微红或青紫,继而红肿灼痛,可向周围蔓延,伴见恶寒、发热,骨节疼痛,久病裹脓、溃脓等为特征的流注病。 10.2.6.4 骼窝流注 因外感热毒,或余毒走散,流注于骼窝部所致。临床以髂窝部长圆形肿块疼痛,皮色如常,肿块增大成脓,溃脓后疮口愈合,可伴见患侧大腿屈曲、拘挛,疼痛,脊柱似弓等为特征的流注病。 10.2.7 发颐 因外感或手术后,汗出不畅,余邪热毒未能透泄,或新感邪毒流窜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聚于颐颌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颐颌部肿胀结块,愀红疼痛,张口受限,每易化脓,脓肿可从口腔黏膜或向外耳道溃破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8 无名肿毒 因风邪寒热客于经络所致。临床以体表局部骤发肿痛,发无定处等为特征的疮疡病。10.2.9 痰核 因脾虚不运,痰浊凝结于肌腠所致。临床以常生于颈项、四肢及背部的皮下核状肿块,皮色不变,触之柔软,推之可移,按之不痛,大小不一,多少不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10 署核 因头面、口腔、咽部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疖等邪毒流窜,或因肝郁脾虚,痰湿凝结于皮里膜外所致。临床以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核状肿块肿大,或稍有胀痛,皮肉相连,推之可移,很少化脓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11 瘰疬 因肺肾阴虚,肝郁化火,痰浊凝聚,或因阴虚火旺,感染痨虫,痰火邪毒凝结于颈、项、腋、胯等处所致。临床以局部出现圆滑如豆、累累如串珠的肿块,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或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漏管等为特征的痨病。 10.2.11.1 马刀挟瘿 生于耳下、颈项、缺盆至腋下等部位的瘰疬。其成串而出,质坚硬,称为马刀;生于颈部,称为侠瘿。10.2.11.2 鼠瘘 临床以颈、腋等部位的肿块日久成脓、溃破,并形成窦道的瘰疬。 10.2.11.3 蟠蛇疬 锁颈疬 生于颈部的瘵疬。 10.2.11.4 缺盆疽 生于锁骨内软窝中缺盆穴处的瘰疬。 10.2.11.5 胁疽 生于胸胁部的瘰疬。 10.2.11.6 肋疽 生于肋部的瘰疬。 10.2.11.7 渊疽 生于腋下胁肋部的瘰疬及流痰,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脓稠色白者顺;如豆浆水者逆。10.2.12 膝疮 下肢溃疡 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或湿热下注,气滞血凝,瘀久化热等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小腿臃骨(胫骨)内外侧的皮肤和肌肉间,经久不易收口,或虽敛口又因碰撞而复发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12.1 内膝疮 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或湿热下注,气滞血凝,瘀久化热等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小腿内侧,经久不易收口,或虽敛口又因碰撞而复发等为特征的慢性朦疮。 10.2.12.2 外疮 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或湿热下注,气滞血凝,瘀久化热等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小腿外侧,经久不易收口,或虽敛口又因碰撞而复发等为特征的慢性朦疮。 10.2.13 甲疽 因修甲不当,或因鞋狭窄或过紧,久受挤压,致令局部气血阻遏,复感毒气所致。临床以初起甲旁轻度肿胀,甲向内嵌,继而肿痛加重,溃烂后督肉高突,疼痛、流水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14 脱疽 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凝血瘀,或阴虚热毒蕴结,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临床 以初起肢冷、麻木,行走时突然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加剧,趾(指)节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后期趾(指)节坏死脱落等为特征的脉管病。 10.2.15 股肿 因营血瘀滞于阴脉,脉络痹阻不通,水津外溢所致。临床以下肢肿胀、疼痛,皮色发白,肤温升高,浅表青筋怒张,肢体增粗等为特征的脉管病。 10.2.16 青蛇毒 恶脉病 因湿热外侵,或肝气郁结,外伤筋脉,气血凝滞,脉络滞塞不通所致。临床以四肢或胸腹壁浅表筋脉呈条索状肿胀,疼痛,愀红,灼热等为特征的脉管病。 10.2.17 青筋腿 因久站久立,气虚血瘀,或外受寒湿,气血凝滞,筋脉怒张所致。临床以站立时下肢内侧出现青筋隆起如蚯蚓状等为特征的脉管病。 10.2.18 瘘病 漏 因气血不足,疮疡邪毒滞而不化,形成痿管或窦道所致。临床以局部疮口不敛,脓水淋漓不尽,犹如滴漏,较难愈合,或愈合后复溃,病程迁延、反复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18.1 瘘管 因气血不足,毒滞不化所致。临床以溃疡形成管道,疮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断,体表与脏腔之间相通,具有内口和外口等为特征的痿病。 10.2.18.2 窦道 因气血不足,毒滞不化所致。临床以溃疡形成管道,或胸腹部手术后创口不愈合所形成的复杂深层窦腔,疮孔处溢脓,淋漓不断,体表与深部组织相通,只有外口等为特征的瘘病。 10.2.19 褥疮 席疮 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长期摩擦,皮肤损坏所致。临床以多发于尾骶、肘踝、背脊等容易受压部位,以局限性浅表皮肤破损,疮口经久不愈,甚则坏死等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20 类丹毒 多因鱼虾或动物骨骼等刺伤皮肤后感染毒邪所致。临床以多发于手部,局部肿胀性紫红色红斑,向四周缓慢扩散、中心渐退为特征的疮疡病。 10.2.21 溃疡 皮肤溃疡 因湿热瘀阻,或脾虚湿盛、气虚血瘀所致。临床以局部皮肤溃破,疮面久不收口为特征的疮疡病。 10.3 肛肠类病 肛肠病 泛指由风、湿、热、燥、气虚、血虚、血瘀等引起肛肠生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10.3.1 痔疮 痔病 泛指由脏腑本虚,或外感风湿、内蕴热毒引起肛门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的一类肛肠病。注: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等。 10.3.1.1 内痔 里痔 因脏腑本虚,饮食不节,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等因素引起的气血瘀滞于肛门,筋脉交错,结滞不散所致。临床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黏膜,常有便血和痔核脱出等为特征的痔疮病。 10.3.1.1.1 翻花痔 嵌顿痔 因内痔脱出后,肛门肌肉挛急而不能复位所致。临床以痔核充血、水肿,突出肛门外而不能回复,局部剧痛等为特征的内痔病。 10.3.1.2 外痔 因湿热下注,或肛门皮肤摩擦、裂伤,感染邪毒等,致使肛周筋脉阻滞,瘀结不散所致。临床以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可伴见肛门齿线以下有隆起样组织,不能回纳肛门内等为特征的痔疮病。 10.3.1.2.1 皮痔 因反复刺激,湿热淤结肛门皮肤所致。临床以肛门缘皮肤皱襞增生,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不出血,遇刺激则可诱发肿痛等为特征的外痔病。 10.3.1.2.2 气痔 脉痔 因气血瘀滞于肛管或肛缘皮下所致。临床以肛门皮瓣隆起呈椭圆形或环形,表面青紫而光滑柔软,其下有曲张、扩张的静脉团块,排便或劳累时增大等为特征的外痔病。 10.3.1.2.3 葡萄痔 因排便、负重等,使肛周瘀血凝滞,结于皮下所致。临床以肛缘突起剧烈疼痛,皮下可见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明显等为特征的外痔病。 10.3.1.3 混合痔 因湿热下注肛门,阻滞脉络,或脏腑本虚,排便、负重、经产用力,肛门部筋脉横解,瘀阻肛门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肛门同一方位齿线上下静脉曲张形成团块,相互沟通吻合等为特征的痔疮病。 10.3.1.3.1 悬珠痔 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长期秽毒刺激,气血瘀滞所致。临床以肛乳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肛门下坠或里急后重感,伴见排便不畅,痔核脱出肛外等为特征的混合痔病。 10.3.2 息肉痔 因湿热下迫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瘀血浊气凝聚所致。临床以肠内黏膜上发生有蒂或无蒂的赘生物,便后可有息肉样痔脱出肛外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3 肛裂 裂肛 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裂伤肛门皮肤,或湿热下注所致。临床以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出血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4 肛痈 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或肛门破损染毒,或肺脾两虚,湿热下注,蕴阻肛门,气血瘀滞,热毒化腐成脓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痿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5 脏毒 因燥屎、腹泻,粪便留滞肛窦,或湿热下注所致。临床以肛门内疼痛、灼热、坠胀感,排便后向会阴、臀部放射,肛隐窝、肛窦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6 肛漏 肛痿 穿肠瘘 因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或因肺脾两虚,创口不收所致。临床以肛周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皮下有条索状物,内口多位于肛门齿线部,可探及或触及管道通向肛管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7 脱肛 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临床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复等为特征的肛肠病。 10.3.8 肛口痒 肛痒风 因湿热下注,或洗涤不洁,或风热内扰,或感染虫毒所致。临床以肛门瘙痒,皮肤肥厚或角化,色素沉着等为特征的肛门病。 10.3.9 肛门湿疡 肛门顽湿 因湿热污浊之邪下注,结聚于肛门部皮肤所致。临床以肛门部皮肤起丘疹、瘙痒、渗液等为特征的肛门病。 10.3.10 肛门失禁 肛门失约 因脾肾气虚,中气下陷,或肛门损伤,使肛门失摄所致。临床以粪便及气体不能随意控制,不自主地流出肛门外等为特征的肛门病。 10.3.11 肛门狭窄 肛门直肠狭窄 因先天形成,或手术损伤,炎症刺激,肿物挤压等所致。临床以肛门、肛管变窄,排便困难,便细等为特征的肛门病。 10.3.12 肛门挛急 因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或肛门部手术或其他损伤,经气失调所致。临床以肛门肌肉挛急,排便困 难,肛门不适、拘急作痛等为特征的肛门病。 11生殖病类术语 11.1 男性生殖病 泛指因男子先天发育不全,或因后天失调、房室违和、虚劳久病等耗损气血阴阳而引起生殖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男性前阴类病、不育类病、精液类病等。 11.1.1 男性前阴类病 泛指因先天不足,发育不全,或外力伤损,或湿热诸邪侵袭肾子、阴囊,下注肝经,或痰毒、痈邪壅滞,邪结宗筋等所引起的男性外生殖器病变的一类疾病。 11.1.1.1 子隐 因先天不足,阴器发育不全所致。临床以阴囊一侧或双侧未触及睾丸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2 子痈 因湿热或寒湿邪犯肾子(睾丸),或嗜食辛辣、肥腻,湿热内生,或房事不节,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外力伤损,致使湿热、痰浊、瘀血蕴结阻滞所致。临床以肾子肿胀触痛,或患侧阴囊隐痛、胀坠,腹股沟牵掣痛,或伴见发热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2.1 急性子痈 因湿热下注厥阴之络,气滞血凝所致。临床以骤然恶寒、发热,肾子(睾丸)肿痛、灼热,阴囊皮肤紧张光亮,化脓或不化脓等为特征的子痈。 11.1.1.2.2 慢性子痈 因肝肾阴亏,痰湿凝聚,或由急性子痈转变所致。临床以慢性发作,肾子(睾丸)仅有硬结、疼痛不 著、不红不热,病程较长,溃后脓稀等为特征的子痈。 11.1.1.3 阴头痈 龟头痈 因肝经湿热郁火结聚龟头所致。临床以龟头紫肿、疼痛、化脓、溃烂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4 囊痈 肾囊痈 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临床以阴囊红肿热痛,肾子(睾丸)不肿大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5 脱囊 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临床以急起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6 肾囊风 阴囊风 绣球风 因风邪外袭,复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临床以阴囊皮肤潮红、起疹、湿润或有渗液,剧烈瘙痒,痛如火燎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7 旋螺风 因包皮过长,秽浊淤积,或风热湿毒郁结于阴茎黏膜所致。临床以包皮发红、渗液、疼痛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8 子痰 因正气不足,肝肾亏损,痰浊凝聚所致。临床以肾子(睾丸)出现发展缓慢的无痛肿块,久则破溃成漏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9 阴茎痰核 玉茎疽 因厥阴气滞,痰瘀凝结于阴茎所致。临床以阴茎内可扪及单个或多个硬结,同房举而不坚,或举而弯曲、疼痛,会阴部不适,尿痛或尿涩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10 茎纵 阴纵 因肝经湿热下注于前阴,或因心肾不交,相火妄动所致。临床以阴茎持续坚挺不收,阴茎肿胀、紫暗,甚则与股相磨,行走不便,或茎肿胀而痿等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1.11 包茎 因先天不足,阴茎发育不全所致。临床以包皮口细小,包皮不能上翻,龟头不能外露等为特征的男 性前阴病。 11.1.1.12 马口异位 因龟头发育不良所致。临床以尿道口不在龟头正中处为特征的男性前阴病。 11.1.2 不育类病 男性不育 泛指因先天不足,或性器官发育不全,疾病或外伤损伤肾子等导致有正常性生活而婚后2年不能生育等为特征的男性生殖障碍疾病。 注:包括天宦、精少、精薄、无精、不射精等。 11.1.2.1 天宦 因先天不足,男性发育不全所致。临床以睾丸小,阴茎短,不生须、不生子等为特征的男性不育病。 11.1.2.2 精少 因先天不足,或因房事不节,劳心过度,耗伤气血,精室不得充盈等所致。临床以精液量少(不足2),或精子数量少,影响生育等为特征的男性不育病。 11.1.2.3 精薄 精稀 因肾阳不足,精关不固等所致。临床以精液稀薄而量多(大于8),影响生育等为特征的男性不 育病。 11.1.2.4 无精 因先天亏损,或精道阻塞等所致。临床以多次精液检查(一般3次以上)均未发现精子为特征的男性不育病。 11.1.2.5 不射精 因房事不节,或瘀血阻塞精窍、阴虚火旺等所致。临床以阴茎能充分勃起,亦能进行正常的抽送动作,但无性高潮,无射精动作,无精液排出等为特征的男性不育病。 11.1.3 精液类病 泛指因湿热下注,或阴虚火旺、年老肾虚、劳伤心神而导致精关不固或精液质量改变的一类疾病。注:包括精冷、精凝、血精、精浊、脓精、遗精等。 11.1.3.1 精冷 因肾阳不足,寒凝精室等所致。临床以自觉射精时精液清冷,影响生育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2 精凝, 因阴虚火旺,或阳虚不化,湿痰瘀浊凝聚精关等所致。临床以精液稠黏、混浊,良久不化,影响生育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3 血精 因阴虚火旺,湿热下注等所致。临床以精液呈粉红色、红色、棕红色或带有血丝等为特征的精液病。11.1.3.4 精浊 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精室瘀阻等所致。临床以尿后滴白,排尿不畅,少腹坠胀,或茎中痛痒,但尿液并不混浊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5 脓精 因精室伏热,肝经湿热等所致。临床以精液混浊、色黄,甚或有脓细胞,影响生育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6 遗精 因阴虚火旺,或劳伤心神、湿热下注、肾失封藏,致使精关不固所致。临床以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遗泄,一月4次以上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6.1 梦遗 因相火妄动,或心肾不交,扰动精室所致。临床以遗精一月4次以上,伴有性梦、欣快感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1.3.6.2 滑精 因房事过度,肾失封藏,精关不固所致。临床以遗精一月4次以上,不伴性梦而无所知,甚或随意念所动而精自流出等为特征的精液病。 11.2 女性生殖病 泛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经、带、胎、产异常而导致女性生殖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女性前阴类病、月经类病、胎孕类病、产科类病、产后类病、带下病、女性杂病等。 11.2.1 女性前阴类病 泛指不属于经、带、胎、产范畴而引起女性前阴及外生殖器病变的一类疾病。 11.2.1.1 阴挺 子宫脱垂 因脾肾气虚,任带失固,胞宫失却维系所致。临床以子宫位置沿阴道下降,甚或脱垂于阴道口外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1.2 阴冷 阴寒 因下元虚冷,寒气凝于胞宫所致。临床以妇人自觉外阴或阴中寒冷,可伴见性欲淡漠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1.3 阴吹 因腑气失调,或气滞痰阻于胞宫所致。临床以阴道时或排出气体,或气出有声,状如矢气等为特征 的妇科疾病。 11.2.1.4 阴痒 阴盖 阴门痒 外阴癌痒症 因湿热随经下注,蕴结阴器,或阴虚血燥,阴部肌肤失荣,或虫扰阴部所致。临床以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1.5 女阴湿疹 因感受风热湿毒等所致。临床以大小阴唇及肛周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糜烂等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1.6 阴燥 因肾阴亏虚,阳虚阴寒,血虚化燥,外阴失养所致。临床以女性外阴皮肤黏膜不同程度地变白、粗糙,甚至逐渐萎缩等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1.7 阴疮 阴肿 阴蚀 阴茧 因热毒或寒湿侵袭于前阴所致。临床以妇女阴户肿痛,甚则化脓破溃,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等为特征女性前阴病。 11.2.1.8 尿瘘 因产伤、手术或疮疡等损伤所致。临床以女性膀胱或输尿管与阴道之间有瘘道相通,出现尿液从阴道排出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1.9 粪瘘 因产伤、手术或疮疡等损伤所致。临床以直肠与阴道间有瘘道相通,出现粪便从阴道排出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1.10 女阴损伤 因外力作用损伤女性外阴所致。临床以女阴局部红肿疼痛、瘀斑,或皮肤破损等为特征的女性前阴病。 11.2.2 月经类病 月经病 泛指由先天或后天因素,致使冲任失调,经脉不利等所引起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及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伴随月经来潮而出现种种不适等为特征的一类妇科疾病。 注: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痛经、崩漏及经间期出血、月经前后诸病、绝经前后诸症等。 11.2.2.1 月经先期 因气虚冲任不固,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2 月经后期 因肾虚、血虚致使冲任不足,或因血寒、气滞、痰湿等阻滞冲任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或长达3个月~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3 月经先后无定期 因肝郁、肾虚,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交替不定且连续3个周期以上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4 月经过多 因气虚冲任不固,或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临床以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或每次总量超过80,周期、经期基本正常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5 月经过少 因精血亏少,血海失充,或经脉阻滞,血行不畅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平时正常经量的1/2,或少于20,或经期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6 经期延长 因阴虚内热、气虚血失统摄,或瘀阻冲任、血不归经等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2周方净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7 闭经 经闭 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阴虚血燥,血海空虚,或因痨虫侵及胞宫,或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冲任所致。临床以女子年逾16岁,虽有第二性征发育但无月经来潮,或年逾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既往3个周期以上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8 痛经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气血阻滞,或精血不足,胞脉失养等所致。临床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牵掣大腿内侧,甚则剧痛、汗出、晕厥,伴见面色苍白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9 崩漏 因肾虚、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致使冲任不固所致。临床以妇女非正常行经期间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注:包括崩中和漏下等。 11.2.2.9.1 崩中 血崩 因血热而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气虚冲任不固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 量多而势急如崩等为特征的崩漏病。 11.2.2.9.2 漏下 因肾虚、血瘀,冲任失约,肝不藏血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出血量少而势缓,淋漓不尽等为特征的崩漏病。 11.2.2.10 经间期出血 因阴虚血热,或肝郁化火,湿热留滞,血海不宁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基本正常,在两次月经中间的氤氲期(即排卵期)发生周期性子宫少量出血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 月经前后诸病 月经前后诸证 月经前后诸症 经行前后诸证 泛指因经期前后冲任胞宫气血变动,或伤于情志、外邪侵袭而引起冲任不和、气血失调所引起,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某些周期性发作性病症为特征的一类月经病。 11.2.2.11.1 经行吐衄 倒经 逆经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血室蕴热,随冲气上逆所致。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吐血或衄血,伴见经量减少或不行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2 经行发热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营卫气血失调所致。临床以经前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发热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3 经行眩晕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阴血亏虚,肝阳偏亢,或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4 经行头痛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气血亏虚,血不上荣,或气滞血瘀,脉络不畅,或阴虚肝旺所致。临床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头痛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5 经行乳房胀痛 经前乳胀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肝郁气滞,痰湿阻滞所致。临床以经前或经期出现周期性乳房作胀,或乳头胀痒作痛,甚则不可触碰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6 经行身痛 因月经期前后血虚,经脉失养,或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身体疼痛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7 经行失眠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气血不调,或劳伤心脾,肝郁化火,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每逢经前或行经则失眠,甚则彻夜不寐,经后则睡眠正常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8 经行口糜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阴虚火旺,或胃热上熏所致。临床以经前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口舌糜烂,经后自愈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9 经行风疹块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血燥生风所致。临床以经前或经期皮肤突起红疹或风团,瘙痒异常,经后自愈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10 经行泄泻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脾肾亏虚所致。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大便泄泻,经净自止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11 经行浮肿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气滞湿阻,或脾肾阳虚所致。临床以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头面、四肢浮肿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1.12 热入血室 因恰逢经期,感受外邪,邪热乘虚侵入血室,与血相搏所致。临床以月经期或经行前后,骤然寒热往来,或高热、烦渴,或头汗出,下腹或胸胁硬满,甚则谵语,或白天神清,夜晚谵妄等为特征的经行外感病。 11.2.2.11.13 经行情志异常 因月经期前后冲任不和,气血失调,或肝气郁结,或痰火上扰心神等所致。临床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烦躁、易怒,坐卧不宁,悲伤欲哭,或情志抑郁,彻夜不眠,经后复如常人等为特征的月经病。 11.2.2.12 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前后诸病 更年期综合征 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调所致。临床以妇女在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渐至绝经,伴见潮热、烘热,手足心热,面红,汗出,烦躁,心悸,失眠,健忘,眩晕,耳鸣,腰背酸痛,皮肤燥痒或有蚁行感等为特征的妇科病。 11.2.2.13 经断复行 经断复来 因天癸虽竭,营血有余,或气虚不摄,冲任不固,或阴阳失调,相火妄动,或湿毒瘀结,损伤胞宫胞脉等所致。临床以妇女绝经后又复行经,或自然绝经2年后阴道出血等为特征的妇科病。 11.2.3 胎孕类病 泛指从受孕至分娩期间随胎孕伴发,或因胎孕引起的一类妇产科疾病。 注:包括异位妊娠、鬼胎、恶阻、胞阻、胎漏、堕胎、小产、死胎、胎萎不长、过期不产及子肿、子眩、子痫、子喑、子嗽、子淋、转胞、孕痈、妊娠风疹、妊娠贫血、妊娠紫癜、妊娠消渴等。 11.2.3.1 异位妊娠 因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着床发育所致。临床以停经1个月~2个月出现不规则少量阴道流血,一侧下腹疼痛,大量内出血可发生晕厥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注: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子宫间质部妊娠等。 11.2.3.2 鬼胎 伪胎 葡萄胎 因素体虚弱,七情久郁,气血凝结不散,冲任壅滞不行所致。临床以胚胎异常,累累成串,细蒂相连,崩下血泡,状如葡萄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 恶阻 妊娠呕吐 因胎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临床以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4 胞阻 妊娠腹痛 因胞脉、胞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出现小腹隐隐疼痛,时作时止,尚未损伤胎元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5 胎气病 胎气 因怀孕而压迫胞脉、胞络,气血运行不畅或逆上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面目虚浮,四肢浮肿,可伴见眩晕,头痛、头胀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6 胎动不安 因冲任气血不和,胎元不固,或跌仆举重,损伤胎气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自觉胎动,或有轻微腰酸、腹痛,或伴见下腹坠胀,少量阴道出血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7 胎漏 漏胎 胞漏 因肝肾不足,冲任气血不调,或外伤仆击,胎元不固所致。临床以妊娠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但无腰痛、腹痛、下腹下坠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8 胎水过少 羊水过少 因气血亏虚,阴津亏损等所致。临床以妊娠晚期胎水(羊水)量少于300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9 胎水过多 羊水过多 因脾阳不足,气化失常,湿聚胞中所致。临床以妊娠五、六个月后,出现胎水(羊水)过多(超过2000),腹大异常,胸腹满闷,喘息不得卧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0 暗产 因肾虚、肝郁,或房事不节等所致。临床以胚胎初结,未足一月而流产为特征的胎孕病。11.2.3.11 堕胎 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血瘀、外伤,或误用药物等使胎元失固所致。临床以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2 小产 流产 因气血虚弱、肾虚、血热、血瘀、外伤,或误用药物等使胎元失固所致。临床以胚胎在12周至不足28周殒堕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3 早产 因脾肾气虚,或跌仆损伤、服药等所致。临床以妊娠在28足周后至37足周前而中断妊娠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4 滑胎 因禀赋虚弱,肾虚、冲任不固所致。临床以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为特征的妊娠病。11.2.3.15 死胎 因母体有严重疾病,或胎儿异常发育,胎盘、脐带病变,或跌仆闪挫、误服药物等所致。临床以妊娠20周后至临产前的胎儿,在子宫内死亡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6 胎萎不长 因母体气血虚弱,脾肾不足,或孕后将养失宜所致。临床以妊娠子宫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7 胎死不下 因气血虚弱,脾虚湿困,或瘀血内阻所致。临床以胎死胞中,超过孕20周,不能自行产出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8 过期不产 临床以妊娠足月而逾期半月不产,或月经周期规则,而按末次月经计算,停经达到或超过42周尚未分娩者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19 子满 妊娠肿满 因平素脾肾阳虚,内有水气湿邪所致。临床以妊娠5个月后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浮肿,甚则喘不得卧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0 子肿 妊娠肿胀 因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泛溢肌肤,或气滞水停所致。临床以妊娠中晚期,出现肢体、面目浮肿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1 子眩 子晕 妊娠眩晕 因肝阳上亢,或气血虚弱、痰浊壅盛所致。临床以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甚者头痛、恶心,昏眩欲厥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2 子痫 子冒 因胎孕期间肝肾阴虚、阴血亏耗,致使肝风内动或痰火上扰所致。临床以妊娠晚期、临产时、新产后,忽然眩晕、倒仆,昏不知人,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搐搦,全身强直,少顷可醒,时或复发,甚则昏迷不醒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3 子悬 因肝气犯脾,或秉质阴虚,孕后阴亏于下,胎气上冲所致。临床以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胸腹胀满,甚则呼吸喘急,烦躁不安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4 子烦 妊娠心烦 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肝郁、痰火上扰等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神志不宁,烦躁、易怒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5 子瘠 子喑 妊娠失音 因胎儿增大,胞脉阻滞,肾脉不通,肾阴不能上承所致。临床以妊娠后期逐渐或突然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6 子嗽 子呛 妊娠咳嗽 因阴虚肺燥,或外感风寒,痰饮上逆,肺失宣降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出现咳嗽,或久咳不已,干咳、少痰,或咯痰血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7 子淋 妊娠小便淋痛 因湿热下注,或阴虚内热,膀胱气化不利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8 妊娠转胞 转胞 妊娠小便不通 因肾虚或气虚,胎儿压迫膀胱,水道不利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小腹胀急而小便不通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29 妊娠瘙痒症 因肝胆郁热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出现皮肤发痒,甚则遍及全身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0 孕痈 因热毒蕴结等所致。临床以妊娠期间合并肠痈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1 妊娠下肢抽筋 妊娠转筋 因平素肝血不足,孕后精血养胎,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以妊娠后期出现小腿抽痛,常在夜间或睡眠时加剧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2 妊娠风疹 因妊娠期感受风疹病毒所致。临床以孕妇出现皮肤发红起团块或斑疹、丘疹,伴发热、头痛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3 妊娠疱疹 因妊娠期感受疱疹病毒所致。临床以孕妇外阴、肛周和阴道出现疱疹、色红肿起,继后形成溃疡,可有疼痛,白带增多,尿痛,乏力,低热,腹股间臀核肿大、压痛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4 妊娠偏头痛 因血虚肝旺,阴虚阳亢等所致。临床以孕妇出现单侧或双侧头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反复发作,恶心、呕吐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5 妊娠贫血 因妊娠期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临床以孕妇出现倦怠气短,面色淡白浮肿,食欲不振,血红蛋白或红细胞下降明显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6 妊娠紫癜 因妊娠期血热、血瘀所致。临床以孕妇皮下或黏膜出现紫斑,遍及肢体,甚则鼻衄、尿血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3.37 妊娠消渴 因原有消渴久病,或怀孕后恣食肥甘,胃热液涸,或肺热化燥,阴虚火旺,气化失常所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等为特征的胎孕病。 11.2.4 产科类病 产病 泛指在临产和分娩过程中发生与分娩有关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难产、胞衣先破、脐带绕颈、胞衣不下、滞产等。 11.2.4.1 难产 因骨盆异常,胎儿过大,胎位不正,胞宫及外阴病变等所致。临床以胎儿不能顺利地通过母体骨盆经阴道娩出为特征的产病。 11.2.4.1.1 交骨不开难产 因产妇元气虚弱,胎前失于调养,以致气血不能运达所致。临床以分娩时耻骨联合(耻骨弓状韧带处)不松动,影响胎先露下降为特征的难产。 11.2.4.1.2 胎位异常难产 临床以胎位异常而导致胎先露不能下降为特征的难产。 11.2.4.1.3 胎儿异常难产 临床以胎儿发育异常为特征的难产。 11.2.4.2 胞衣先破 胞衣早破 胞膜先破 胞膜早破 因气虚下陷,或外伤致胎膜破损所致。临床以妊娠足月,临产前或分娩早期腹痛刚作,胞膜已破,胎水外流,影响分娩进程,甚或致胎儿死亡为特征的产病。 11.2.4.3 脐带绕颈 脐带缠绕 临床以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等为特征的产病。 11.2.4.4 胞衣不下 胞衣不出 胎衣不出 息胞 息胎 因分娩后气血大虚,无力继续排出,或因感邪,气血凝滞所致。临床以胎儿娩出后,经过半小时胎盘不能自然娩出为特征的产病。 11.2.4.5 滞产 因气血失调,寒凝气滞,或产妇疲劳虚弱等所致。临床以临产后胎儿娩出困难,临床总产程超过24等为特征的产病。 11.2.5 产后类病 产后病 泛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产后发热、产后血晕、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产后痉病、产后腹痛、产后郁证、产后汁病、产碍中著、产后缺乳等。 11.2.5.1 产后产门不闭 产门不闭 玉门不闭 因产后气血大虚,不能收摄,或分娩时产门伤损所致。临床以产后阴户松弛或裂伤,阴道外口不能闭合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 产后子宫脱垂 产后阴下脱 因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伤及胞络,胞宫失于维系所致。临床以产后子宫脱出或不收,或伴见阴道壁下垂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3 产后发热 因产后感染邪毒,或因血虚、血瘀,或因外感等所致。临床以产褥期内高热、寒战,或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3.1 产后感染发热 因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邪毒,侵入胞宫所致。临床以高热、恶寒或寒战、颤栗,小腹疼痛拒按,恶露 色紫暗、臭秽或成脓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4 产后血晕 因血虚气脱或瘀阻气闭所致。临床以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心胸满闷,恶心、呕吐, 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5 产后血崩 产后出血 因急产、难产,损伤产道,或胞衣不下,瘀血内停,冲任胞脉受阻,血不循经,或阳气暴脱、血热内扰,冲任失摄,或子宫复旧不良所致。临床以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5.1 新产血崩 临床以产妇分娩后,24内阴道大出血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5.2 晚期产后出血 产褥期出血 临床以分娩24以后,产褥期内发生子宫持续或间断性大出血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6 产后恶露不下 恶露不下 因产后恶露蓄积胞中所致。临床以胎盘娩出后,胞宫内的余血浊液停留不下,或下亦甚少,伴见小腹疼痛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7 产后恶露不绝 恶露不绝 恶露不净 恶露不尽 因气虚、血热、血瘀,冲任损伤,气血运行失常,或感染邪毒所致。临床以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8 产后恶血冲心 产后败血冲心 产后恶血入心 因产后正气亏损,恶露不下,败血冲心所致。临床以产后恶露未尽,烦闷欲绝,起卧不安,神志错乱,言语颠倒,甚则神识昏迷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9 产后恶血冲胃 因产后恶露不尽,复为食伤,恶血随气上逆、入于脾胃所致。临床以产后恶露未尽,脘腹疼痛,恶心、呕哕,饱闷不食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0 产后恶血冲肺 因产后恶露不下,恶血上冲于肺所致。临床以产后恶露未尽,咳嗽,气急,胸闷,烦躁,面赤或黑,鼻衄,甚或喘促欲死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1 产后痉病 因血虚、阴虚或感染邪毒所致。临床以产褥期内,产妇突然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2 产后腹痛 儿枕痛 因产后气血运行不畅,子宫收缩所致。临床以产妇在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有关的小腹疼痛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3 产后大便难 产后便秘 因新产后血虚津亏失润,或阴虚火旺,或气虚传导无力所致。临床以产后饮食如常,大便秘结艰涩,数日不解,或大便硬结,难以排出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4 产后小便不通 因滞产膀胱受压,气血瘀滞,或产时用力过度,耗伤气血,膀胱气化失司所致。临床以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5 产后小便频数 因产妇素体虚弱,产后耗损气血,肺肾气虚,或兼夹湿热,膀胱不固所致。临床以产后小便次数增多,劳倦后加重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6 产后小便失禁 产后遗尿 因肺肾气虚,膀胱失约,或湿热蕴结膀胱,或因产时损伤膀胱所致。临床以产后小便不能自制,或睡中自遗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7 产后小便淋痛 因新产后气虚,或阴虚夹热,或湿热蕴结、肝经郁热下注膀胱所致。临床以产后小便淋漓涩痛,伴见尿频、尿急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18 产后郁病 产后郁证 因产妇分娩后心理变化及社会因素影响,心脾两虚,肝郁气结,瘀血内阻,或先天遗传、性格缺失等所致。临床以产后2周内发病为多见,产后4周~6周症状明显,精神抑郁,情绪低落、沮丧,情感淡漠,兴趣索然,无故悲伤,或自责、内疚、焦虑,恐惧,易怒、暴躁,甚或有自杀或杀婴意念等为特征的郁病。 11.2.5.19 产后尿血 因产伤血气,虚热搏结血分,血流渗于胞,血随尿出所致。临床以产后小便中混有血液,而无疼痛之感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0 产后汗病 产后汗症 泛指产后出现自汗、盗汗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0.1 产后盗汗 因素体阴虚,产孕耗伤阴血,阴不敛阳所致。临床以产后寐中汗出湿衣,醒来自止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0.2 产后自汗 因素体虚弱,产时伤血,气随血耗,卫阳不固,腠理不实所致。临床以产后白昼汗出,不能自止,动则尤甚,伴见畏风,倦怠无力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1 产褥中暑 因在暑月产育,居室闷热,或衣被过厚,体热不能及时散发所致。临床以发热,大汗、烦渴,胸闷、气 短,头晕,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2 产后缺乳 乳汁不行 因气血不足,不能生乳,或肝气郁结,乳汁阻滞所致。临床以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甚则全无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3 产后乳汁自出 产后漏乳 因气虚不能固摄乳汁,或肝经郁热迫乳汁外溢所致。临床以哺乳期内,乳汁不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流出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4 产后瘠 产后喑 因产后血虚,咽喉失养所致。临床以产后声音嘶哑、失音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5 产后身痛 产后痹 因产后血虚、肾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虚侵袭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所致。临床以产褥期内出现肢体与关节酸痛、麻木、重着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6 产后遗粪 因平素脾肾虚寒,产后益虚,中气虚弱,肾失开合,摄纳无权所致。临床以产后大便自遗,不能控制,或大便由前阴排出等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5.27 交肠病 产后交肠病 阴道直肠瘘 因产伤造成的阴道直肠瘘所致。临床以产后大便有尿液从肛门流出,小便有粪质自尿道排出为特征的产后病。 11.2.6 带下病 带下 因湿热或湿毒下注,房事不洁,手术损伤,脾虚、肾虚等,引起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临床以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白带、黄带、赤带、五色带、白崩等。 11.2.6.1 白带 因脾虚、肝郁,湿注于下,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临床以带下色白、量多清稀等为特征的带下病。 11.2.6.2 黄带 因湿盛郁而化热,伤及任、带二脉所致。临床以带下色淡黄或黄褐色、质稠、腥臭等为特征的带 下病。 11.2.6.3 赤带 因忧思伤脾,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血失所藏,挟湿热下注于带脉所致。临床以带下似血非血的红色黏液等为特征的带下病。 11.2.6.4 五色带 因湿热蕴结下焦,积瘀成毒,损伤冲任带脉,五色秽浊之液从阴道流出所致。临床以带下五色杂下,腐臭难闻,或赤白相杂,或如洗肉水样等为特征的带下病。 11.2.6.5 白崩 因脾肾阳虚,或房事失节,寒湿或湿热毒邪入侵,任带二脉不固,劳损胞络所致。临床以阴道内流出大量色白如米泔样或透明黏液,量多如崩不止等为特征的带下病。 11.2.7 女性杂病 泛指因先天发育不全、情志失调、外邪虫毒、久病虚损等引起、非经带胎产因素致病的一类女性疾病。 11.2.7.1 不孕 因性器官发育不全、畸形,或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致使冲任失调、胞宫孕育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以育龄期女性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与配偶同居1年以上而不受孕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7.2 血风劳 产褥劳 产后劳 因产后大失血,或产后调养失宜,邪毒或癌瘤等耗伤精血、亏损成劳所致。临床以月经停闭,性征衰萎,性欲减退,毛发脱落,形体消瘦,可伴见潮热、颧红,盗汗,眩晕,干咳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7.3 盆腔炎 因分娩、流产、盆腔手术、不洁性交或月经期感染湿热邪毒,侵及盆腔内的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所致。临床以小腹或少腹疼痛,局部拒按,或坠胀、引及腰骶,或伴见发热,带下增多,月经失调,不孕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7.4 假孕 因精神执念,肝郁气滞,痰气血结于胞宫所致。临床以育龄期妇女出现月经停闭、逐月腹胀大,甚或 自觉有胎动感,而检验无胎息等妊娠体征可稽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7.5 性冷 性冷淡 因长期精神压抑,被负面心理因素困扰,或肾气亏虚、胞宫阴寒等所致。临床以性欲低下,或性生活缺乏快感,甚至厌恶性交等为特征的妇科疾病。 11.2.7.6 梦交 因情欲不遂,郁而化火,或血亏阴虚、相火妄动等所致。临床以女子时常出现与异性交配梦景,或伴见白淫津津等为特征的郁病。 11.3 房事病 泛指因七情所伤,阴虚火旺,或色欲过度,命门火衰,精关不固等而影响性生活和谐的一类疾病。11.3.1 房事早泄 早泄 因阴虚火旺,或心肾两亏,精关失固等所致。临床以男子房事持续时间极短即泄精,阴茎插入阴道不到1便射精,或交媾前泄精等为特征的房事病。 11.3.2 房事阳痿 阳痿 因命门火衰,肝肾亏虚,或因惊恐、抑郁等所致。临床以性交时阴茎萎软,或举而不坚,不能插入阴道等为特征的房事病。 11.3.3 房事疼痛 因先天性生殖器发育异常,或感染、情绪紧张、性知识及性经验不足或缺乏等所致。临床以性交时阴茎插入阴道过程中引起外阴、阴道或阴茎及下腹部疼痛等为特征的房事病。 11.3.4 房事出血 因性交不当,或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息肉等器质性病变所致。临床以性交时或性交后,阴道或外生殖器局部发生出血现象等为特征的房事病。 11.3.5 房事晕厥 性交昏厥 因初次性交,搂抱过紧,压迫颈动脉窦,或情绪紧张,或房劳过度,或久病初愈、身体虚弱同房等所致。临床以同房时突然出现昏厥现象等为特征的房事病。 12小儿相关病类术语 12.1 新生儿类病 新生儿病 泛指由禀赋因素,或胎产异常,或产后外邪侵袭等原因而引起的、出生尚未满月的一类初生儿疾病。注:包括初生不啼、初生不乳、胎怯、胎黄、脐风、初生儿脐疮等。 12.1.1 初生不啼 闷脐生 因产娩困难,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所致。临床以初生儿娩出后1~2内未能啼哭,无自主呼吸或呼吸不利等为特征的新生儿急症。 12.1.2 初生不孚 因先天不足,胎内患病,或产伤、产时受寒、羊水秽血吸入腹内,或早产等所致。临床以初生儿不能吮乳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3 初生儿呕吐 因先天不足,或初生护养不当,受寒、积热等所致。临床以初生儿于哺乳后呕吐乳食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4 初生儿泄泻 因初生脾胃嫩弱,感受外邪,喂养失当等所致。临床以初生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5 初生大便不通 因胎热内蕴肠腑,或先天肠道畸形所致。临床以初生后24无胎便,继而出现腹胀,呕吐粪水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6 初生小便不通 因胎热蕴于膀胱,或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或肾及尿路先天畸形等所致。临床以初生后36仍无尿液排出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7 初生儿喘促 因感受外邪,或吸入秽毒等,致使肺气郁闭所致。临床以初生儿喘憋,口吐白沫,紫绀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8 鹅口疮 雪口 因胎禀不足,感受秽毒,或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临床以口腔、舌上出现点片状白屑,状如鹅口等为特征的新生儿及婴儿病。 12.1.9 胎怯 因胎禀不足或早产,胎儿失养所致。临床以婴儿出生后形体瘦小,体重低于2500,身长小于45,伴见吮乳无力,面色无华,毛发不生,肌肉瘠薄,精神萎软,气弱声低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0 五硬 因胎禀不足,早产或寒冷环境生产,护理不当,复感寒邪,寒凝血涩所致。临床以患儿头项、胸腹、手、足和肌肉硬肿,不能用手捏起,曲伸不利,体温偏低,不乳、不哭,气息微弱,甚则呼吸困难,口唇及指端青紫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1 胎黄 因胎热蕴滞,或孕产时感染湿热邪毒,或胆道畸形,胆汁瘀阻所致。临床以初生儿出现皮肤、黏膜、 巩膜发黄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2 脐风 因断脐而感染风毒所致。临床以初生儿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3 脐湿 因脐部为水湿或尿液浸渍,或脐带未干,过早脱落,湿浊浸淫所致。临床以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创面渗出脂液,久而不干,或微见红肿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4 初生儿脐疮 因新生儿患有脐湿,皮肤破损,再感邪毒,湿热化火,壅于脐部所致。临床以脐部红肿,向周围蔓延, 甚则糜烂、渗液、溢脓,可伴见发热,烦躁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5 脐血 因脐带结扎过松,或胎热、气虚所致。临床以婴儿断脐后脐部渗血、出血不止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1.16 脐突 脐疝 因先天发育不良,脐孔未全闭合,或啼叫努挣,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临床以婴儿脐部突起,虚大光浮,啼哭时增剧,按压肿物可推回腹内等为特征的新生儿病。 12.2 小儿时令类病 小儿时令病 泛指因时令病邪侵袭、具有季节性发病或流行特征的一类小儿外感病。 注:包括小儿感冒、小儿疟夏、小儿夏季热等。 12.2.1 小儿感冒 因风寒邪热等外袭,或时疫邪毒侵袭肺卫所致。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甚或伴见高热、咽喉肿痛等为特征的小儿时令病。 12.2.2 小儿症夏 因暑湿侵袭,困阻脾胃所致。临床以夏季纳差,倦怠、嗜卧,低热等为特征的小儿时令病。 12.2.3 小儿夏季热 因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夏季不耐暑热侵袭所致。临床以夏季长期发热,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多尿,秋凉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等为特征的小儿时令病。 12.3 小儿温疫类病 小儿温疫病 泛指由感受温邪或疫毒而引起、具有广泛流行或传染性特点的一类小儿外感病。 注:包括奶麻、小儿风痧、小儿烂喉丹痧、小儿麻疹、小儿炸腮、小儿顿嗽、小儿暑瘟、小儿软脚瘟、小儿疫毒痢、小儿白喉、小儿天花、手足口病等。 12.3.1 奶麻 假麻 因感受时疫邪毒所致。临床以婴幼儿骤然高热,或伴有惊厥,3天~5天热退后,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持续1天~2天消退等为特征的出疹性小儿温疫病。 12.3.2 小儿软脚瘟 疫痿 因暑湿疫毒侵袭肠胃,蕴于肌肉,阻滞经络,或久病伤阴,筋失濡养所致。临床以初起发热、汗出,头痛,呕恶、腹泻,热退数日后再度发热,项背强直,囟门饱满,感觉过敏,拒抚抱,不愿起坐翻身,烦躁或嗜睡,热退后或热退时出现肢体软瘫,肌肉萎缩,甚则遗留肢体畸形等为特征的小儿温疫病。 12.3.3 小儿疫毒痢 因感染湿热疫毒,损伤肠络,或内陷心肝所致。临床以发病急骤,高热、烦躁,剧烈腹痛,大便脓血,迅即出现抽搐、神昏、肢厥等为特征的小儿温疫病。 12.3.4 小儿白喉 因感染时行疫毒,邪犯肺胃,熏结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喉及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剥脱可致出血,甚则吞咽困难,窒息,厥脱等为特征的小儿温疫病。 12.3.5 小儿天花 小儿痘疹 百岁疮 因小儿感染天花疫毒所致。临床以初起发热、咳嗽,呵欠顿闷,面红,手足耳尻俱冷,继而全身皮肤成批依次出现痘疹,历经发热、见点、起胀、灌浆、收靥和结痂六个阶段为特征的出疹性小儿疫病。 12.3.6 手足口病 因手足口病疫毒从口鼻而入,与内蕴湿热搏击,蕴郁于肺脾,外发于肌表所致。临床以口腔颊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皮疹或水疱,可伴见发热,流涕,咽痛,甚则出现邪毒内陷、邪毒犯心变证等为特征的小儿温疫病。 12.4 小儿杂病 泛指因先天不足,或由饮食、情志、劳逸失调,或由外感、内伤等病后失于调养等所引起的一类小儿疾病。 注:包括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惊风、小儿痫病、小儿抽动症、小儿痴呆、瘠病、小儿遗尿、小儿紫癜、小儿乳蛾、佝偻病、五迟、五软、呆小病、小儿肥胖等。 12.4.1 小儿咳嗽 因秉质虚弱,寒温不调,风寒湿热等邪袭肺,或饮食所伤,脾虚痰阻,肺失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 痰阵作,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或加重,甚或转为肺炎喘嗽等为特征的小儿肺系病。 12.4.1.1 百啐嗽 乳嗽 胎嗽 百啐咳 百啐内嗽 因风邪犯肺,痰热瘀阻所致。临床以婴儿出生百日内咳嗽、气急,痰涎壅盛等为特征的小儿咳嗽病。 12.4.2 肺风痰喘 肺炎喘嗽 因外感时邪或温热疫毒犯肺,痰阻气道,肺气郁闭,甚或邪陷心肝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气喘,鼻煽、痰壅,甚则高热不已,迅即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为特征的小儿肺系病。 12.4.3 小儿哮喘 躺喘 因小儿先天不足,痰饮留伏体内,复由外邪或饮食不当等引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临床以发作性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吸气时出现明显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喉中哮鸣有声,端坐呼吸,鼻翼扇动等征象为特征的小儿肺系病。 12.4.4 小儿惊风 小儿惊厥 泛指因外感或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邪陷心肝所引起,以小儿神昏、惊厥、抽搐等为特征的一类小儿痉病。 注:包括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等。 12.4.4.1 急惊风 因感染时邪疫毒,高热或肠胃积滞、惊恐、风痰等邪陷心肝所致。临床以突发高热、神昏,目直,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为特征的小儿急性痉病。 12.4.4.2 慢惊风 因体质虚弱,病久正虚,脾阳受伤,肝风内动,或由急惊风转化所致。临床以肢体颤动或蠕动,或抽搐时作时止,嗜睡、露睛,神疲、面白,或吐或泻,大便色青等为特征,反复发作的小儿慢性痉病。 12.4.4.3 慢脾风 因小儿吐泻过度或日久,脾肾阴虚,或脾阳衰竭,虚风内动所致。临床以闭目、摇头,面唇青黯,额汗、昏睡,四肢厥冷,手足蠕动,或搐而不收,频吐清水等为特征的小儿痉病重症。 12.4.5 小儿痫病 因多种原因导致痰涎阻塞诸窍所致。临床以反复出现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醒后一如常人等为特征的小儿神志病。 12.4.6 小儿抽动症 因先天不足,或由产伤、外感、情志失调,致使脾虚肝亢,风痰走窜经络,或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颜面、颈项、躯干、肢体等部位肌肉不自主地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或伴见喉内发出怪声、恶语等为特征的小儿神志病。 12.4.7 小儿多动症 因先天不足,产伤,饮食不当,或外伤、疾病等因素影响,致使小儿脏腑阴阳失衡,心神失养或被扰所致。临床以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冲动任性,并伴见不同程度学习障碍等为特征,好发于6岁~14岁的小儿神志病。 12.4.8 客忤 小儿客忤 因小儿神气未定,骤见生人或突遇异物,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突然惊叫啼哭,甚或伴见面色变异, 呕吐,腹痛,腹泻,手足瘾疚等为特征的小儿心系病。 12.4.9 夜啼 因脾寒、心热、惊恐等扰动心神所致。临床以1岁以内婴儿经常在夜间啼哭不停,甚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等为特征的小儿心系病。 12.4.10 小儿自闭症 因先天不足,或肾精亏虚,情志不调,心神失养,心窍痹阻所致。临床以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行为方式刻板、乖张等为特征的小儿神志病。 12.4.11 小儿痴呆 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有高热惊风、颅脑损伤、药物中毒等暨往病史,影响智力发育所致。临床以小儿动作、语言等发育迟缓,神情麻木,反应迟钝,学习困难,或伴见痴愚容貌,摇头、吐舌等为特征的小儿神志病。 12.4.12 滞颐 小儿多涎 因脾脏虚冷,或脾胃蕴热,迫使津液不收所致。临床以婴幼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浸渍于两颐及胸前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3 痞病 瘠证 因喂养不当,或先天不足,或久病损伤,脾胃虚弱,气血精微不足以濡养脏腑,影响生长发育所致。临床以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等全身虚羸征象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3.1 痞气 因喂养不当,或多种原因致使脾失健运,影响生长发育所致。临床以面黄肌瘦,食欲不振,大便干稀 不调,精神不振,易激动,好发脾气等为特征的小儿初期痞病。 12.4.13.2 痞积 因喂养不当,或多种原因致使脾胃受损,积滞日久所致。临床以面色萎黄,身体消瘦,腹胀膨大,青筋显露,精神萎软,烦闹不安等为特征的小儿初中期痞病。 12.4.13.3 痞肿胀 瘠胀 丁奚 因脾虚羸弱,久积不化,湿浊停滞所致。临床以瘠积日久,胸膈脘腹饱胀,腹大如鼓,头面、肢体虚 浮,全身消瘦,或伴见咳嗽,气喘等为特征的小儿中晚期痞病。 12.4.13.4 干痞 因府积后期,脾胃极度虚损,气血津液干涸所致。临床以皮肤干瘪,毛发稀疏枯黄,骨瘦如柴,或可伴见肢体浮肿,肌肤紫癜,鼻衄、齿衄等为特征的小儿重症痞病。 12.4.14 积滞 因喂养不当,乳食内积,或饮食失节,食滞脾胃所致。临床以小儿脘腹胀满、疼痛,伴见呕吐,嗳腐、 吐酸,腹泻或便秘,久则睡眠不安,磨牙、齿,吮指嗜异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注:有新积、久积之分。新积为伤食、食积,积久则成痞。 12.4.14.1 乳积 因哺乳不当,伤于乳食,乳食停滞于胃肠所致。临床以婴幼儿口内常有败乳馊臭气味,或吐出未消化奶瓣,可伴见腹胀、腹泻,无故啼哭,睡眠不安,口中气热,大便干结等为特征的小儿积滞病。 12.4.14.2 食积 因饮食所伤,积滞肠胃所致。临床以脘腹胀满,嗳腐吐酸,食欲减退,大便酸臭,或如败卵,或伴见腹痛、哭闹,大便不调等为特征的小儿积滞病。 12.4.15 小儿厌食 因喂养不当,脾运失健,胃阴伤损等所致。临床以小儿长期食欲不振,甚或不思进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逐渐消瘦,但精神尚好,一般活动如常,或伴见脘痞、腹胀,嗳气、泛恶,大便不调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6 小儿异食 异食癖 因脾痞、虫积所致。临床以小儿难以控制的咀嚼和吞食非食物性异物,常见咬食指甲、衣角、玩具上的油漆、灰泥,吞食纸张、毛发、杂物、土块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7 小儿呕吐 因饮食不当,乳哺过多,停滞于中脘,或寒温失调,胃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小儿食入之后,乳食或痰 涎等从食道上涌,自口而出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8 小儿泄泻 因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七情,致使脾胃虚弱,脾失运化所致。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可伴见腹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尿量减少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19 小儿腹痛 盘肠气痛 因感受风冷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或乳食不节,饱食损伤脾胃,壅阻肠胃气机所致。临床以腹痛曲腰,腹软喜按,得热痛减,汗出、面青,哭闹、不乳,或腹部绞痛,腹胀拒按,伴见吐乳酸馊,大便腐臭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20 小儿痿病 因湿热浸淫筋脉肌肉,或情志所伤,或由先天不足,或肺脾气虚,筋骨肌肉等失于濡养所致。临床以小儿肢体肌肉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能随意活动,甚或肌肉萎缩、瘫痪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21 小儿脱肛 因小儿血气未充,或因久泄、久痢等,以致中气下陷,不能摄纳所致。临床以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复位,久则哭闹、咳嗽、行路、下蹲也会脱出,难以复位,可伴见肛门坠胀、瘙痒,粪便带血等为特征的小儿肛肠病。 12.4.22 小儿尿频 因湿热之邪蕴结下焦,或蛲虫、结石及情志因素等刺激,致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以每次尿量不多,但排尿次数却明显增加,或伴见尿急等为特征的小儿肾系病。 12.4.23 小儿遗尿 因小儿肾气未充,膀胱开阖失约所致。临床以5岁以上小儿已达到能控制排尿年龄,睡中不自主排尿等为特征的小儿肾系病。 12.4.24 小儿水肿病 因小儿感受风热、风寒邪毒,或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先天不足,内外合邪,气化不利,致使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临床以眼睑、头面、四肢或全身浮肿等为特征的小儿肾系病。 12.4.25 小儿性早熟 因疾病、饮食不当、或误服某些药物,致使肾阴尚未充盛的患儿,肾气过早充盈,气旺化火,相火偏亢所致。临床以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等为特征的小儿肾系病。 12.4.26 小儿汗病 因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或外邪侵袭,营卫失调,腠理开泄,或脏腑虚弱,腠理不固,阴津外漏所致。临床以小儿不因外界环境影响而汗出异常为特征的小儿汗病。 注:昼日汗出溱溱,动辄尤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12.4.27 小儿紫癜 因禀质不耐,或食物、药物等过敏,血热邪毒伤损血络,或阴虚火旺、脾不统血,血溢于脉外所致。临床以小儿的皮肤黏膜出现鲜红色出血点或紫色瘀点、瘀斑等为特征的小儿血溢病。 12.4.28 小儿口疮 因心火上炎,熏蒸于口所致。临床以小儿口腔内的唇、舌、颊及上腭等处黏膜见单个或多个淡黄色、灰白色溃烂点,灼痛碍食等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小儿疮疡病。 12.4.28.1 燕口疮 口吻疮 因感受外邪,或心脾积热,或虚火上炎所致。临床以小儿口角两侧唇边出现溃疡或糜烂等为特征的小儿口疮病。 12.4.29 小儿乳蛾 因外邪侵袭,肺胃热炽,上攻喉核(即扁桃体),或肺肾阴虚,火灼喉核,或脾胃虚弱,喉核失养,或痰瘀互结,瘀阻喉核所致。临床以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上有黄白色脓点,甚则喉核表面脓点融合成片,久病则喉核肥大,可伴见高热,咽痛连耳窍,颌下臀核肿大,吞咽困难,头身疼痛等为特征的小儿咽喉病。 12.4.29.1 小儿急乳蛾 因风寒或风热等外邪侵袭,肺胃热炽,上攻喉核所致。临床以突发咽痛,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上有黄白色脓点,甚者喉核表面脓点融合成片,可伴见发热、恶寒,或高热、口臭,颌下臀核肿痛,甚或吞咽困难等为特征的急性小儿乳蛾病。 12.4.29.2 小儿慢乳蛾 因乳蛾、感冒等反复迁延,肺肾阴虚,火灼喉核,或肺脾气虚,喉核失养,或痰瘀互结,瘀阻喉核所致。临床以咽痛时作,或咽痒、咽干、咽部异物感,喉核肿大,表面有脓点、瘢痕,质地或硬,可伴见低热,痰黏难咯,颌下署核肿大、压痛等为特征的慢性小儿乳蛾病。 12.4.30 小儿湮尻疮 臀红 因尿布未能及时更换,湿热秽浊浸渍肌肤所致。临床以婴儿臀部、阴部及大腿内侧尿布包裹部位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渗液等为特征的小儿皮肤病。 12.4.31 小儿赤游丹 赤游丹 因局部皮肤损伤,外风邪毒侵入,或胎毒遗留,致使热毒发于肌肤所致。临床以婴儿局部皮肤红肿,形如云片,色赤如丹,游走不定,可伴见发热、恶寒,甚或高热、神昏、抽搐等为特征的小儿皮肤病。 12.4.32 奶癣 胎癣 胎疮 因食物、药物或接触日常用品过敏,或风湿热邪浸淫皮肤所致。临床以哺乳期婴儿由头面渐及躯干、四肢,先后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伴见渗出、糜烂,或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患处瘙痒,皮疹愈后不留瘢 痕等为特征的小儿皮肤病。 12.4.33 佝偻病 因胎禀不足、后天调养失当,或久病肝肾虚损,致使骨质软化,发育障碍等所致。临床以小儿发育迟缓,骨软变形,伴见骨痛、肌无力、肌痉挛和骨压痛、背部及腰腿疼痛,活动时加剧,体弱易于感邪,久病可遗留方颅、鸡胸、龟背,“”形或“”形腿等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34 小儿鸡胸 因先天发育不良,骨质柔弱,或多由佝偻病所致。临床以胸部肋骨与胸骨相连处内陷,胸骨前凸,状 如鸡胸,甚者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发育等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35 小儿龟背 因胎禀不足,骨质柔弱,或缺乏营养,发育障碍,或由佝偻病、痨病等久病,脊骨受损,或曲背久坐,失于矫正所致。临床以脊柱弯曲后突,状如龟背,可伴见伛偻,形体羸瘦等征象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36 解颅 囟解 因先天不足,颅内受损,或因热毒壅滞,水湿停积于脑所致。临床以颅囟应期而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等为特征的小儿脑病。 12.4.37 五迟 因小儿先天胎禀不足,肾元亏损,或后天护养不当,五脏虚损所致。临床以生长发育迟缓,伴见立 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38 五软 因小儿先天之气未充,或后天喂养失当,病后失调,脾胃虚损所致。临床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等软弱无力等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39 呆小病 因先天不足,或地理环境等因素,致使母孕期间胎元失养,或后天失调,肾脾不足,五脏虚损所致。 临床以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黏液性水肿外貌,智力低下等为特征的小儿虚劳病。 12.4.40 小儿肥胖 因肥胖家族史,或营养过度,运动不足,行为偏差等,致使痰浊内停、积聚所致。临床以易饥多食,嗜食油腻、甜食,懒于活动,体态肥胖,皮下脂肪丰厚、分布均匀,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健康儿童标准体重20%以上等为特征的小儿脾系病。 12.4.41 唐氏综合症 因先天禀质(21染色体)异常所致。临床以智力低下,先天愚型面容及体征,可伴见语言、行为、生 长发育障碍等为特征的小儿秉质异常病。 13眼病类术语 13.1 外障类病 外障病 泛指因六淫时毒侵袭,或五脏积热,火热上扰,或脾虚气弱,痰湿凝聚,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以及眼外伤等引起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病变的一类眼病。 13.1.1 胞睑病 泛指因六淫外侵,或脾胃积热,蕴伏热毒,或脾胃湿热,或脾气虚弱,脏腑气血功能不足等而引起胞睑病变的一类外障眼病。 13.1.1.1 针眼 土痞 偷针眼 因风热外袭,或脾胃积热,上攻胞睑,或热毒蕴伏,复感风邪,结聚于胞睑所致。临床以眼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赤肿痒痛,继或成脓,溃脓后肿痛消减,重症可伴见发热、恶寒,耳后、颌下臀核肿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2 眼丹 因脾胃热毒内蕴、复感风火邪毒,壅阻胞睑所致。临床以眼睑红赤,如涂丹砂,漫肿高起,疼痛拒按,常伴有发热、头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3 胞生痰核 胞睑痰核 因脾失健运,痰湿内聚,或脾胃湿热,痰热相结,阻滞脉络所致。临床以胞睑内生核状硬结,不红不痛,推之不移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4 椒疮 沙眼 因外感风热邪毒,内有脾胃积热,内外邪毒上壅胞睑,脉络瘀滞,气血失和所致。临床以眼睑内生红色细小颗粒,色红而坚,状似花椒,自觉眼部沙涩痒痛,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5 粟疮 因脾胃湿热,复受风邪,上攻胞睑所致。临床以胞睑内生颗粒,色黄而软,状如粟米,自觉痒涩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6 睑弦赤烂 风弦赤烂 因脾胃湿热蕴结,复受风邪,风湿热相博,结于睑缘所致。临床以睑缘红赤湿烂,刺痒灼痛等为特征 的胞睑病。 13.1.1.6.1 迎风赤烂 因风邪侵袭胞睑所致。临床以睑弦泪湿、赤烂、刺痛,遇风尤甚等为特征的胞睑病。13.1.1.6.2 眦帷赤烂 因外感风邪,或心火上炎,或湿热蕴结眦部所致。临床以眦部睑弦红赤糜烂,灼热痒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6.3 胎风赤烂 因禀受胎气风热之毒所致。临床以新生儿或婴儿胞睑红赤湿烂,够黏多泪等为特征的胞睑病。13.1.1.7 风赤疮痍 风赤疮疾 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客于胞睑所致。临床以胞睑皮肤红赤,灼热肿痛,重则红赤如涂朱砂,并起小泡或脓疱,甚至溃烂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8 胞肿如桃 因实热壅盛,脉络阻滞所致。临床以胞睑高度红肿,愀热疼痛,其状如桃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9 胞虚如球 睥虚如球 因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或心肺气虚,推动无力所致。临床以胞睑肿胀,虚软如球,皮色如常,按之不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0 上胞下垂 上睑下垂 睢目 睑废 睑皮垂缓 目睑垂缓 因脾虚气弱,筋肉失养,或风邪客睑,脉络失和,或先天不足,脾肾阳虚,或由外伤所致。临床以上胞下垂,提举无力,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瞻视功能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1 胞轮振跳 眼胞振跳 目曙 因肝脾血虚,虚风内动,或久病过劳,筋肉失养所致。临床以胞睑振跳,时疏时频,不能自主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2 目劉 目连劉 因饮食不节,脾胃损伤,脾虚肝旺,或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目失濡养所致。临床以胞睑频频眨动,不 能自主,伴目珠微红涩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3 粟子疾 睑内结石 因风邪客于胞睑,郁久化热,痰浊凝聚,壅积于睑内所致。临床以睑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状如碎粟米般的黄白色小颗粒,坚硬如石,眼内涩痛、泪出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4 鸡冠蚬肉 因脾胃积热,热毒瘀结所致。临床以睑眦之内,瘀肉高起,形如鸡冠,或如蚬肉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5 倒睫拳毛 拳毛倒睫 拳毛倒入 因脾胃热毒,肝风壅遏胞络所致。临床以胞睑瘢痕挛缩内翻,睫毛倒入,内刺眼珠,畏光流泪涩痛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6 胞睑外翻 风牵出睑 因脾虚失运,肝风内盛,风痰阻络所致。临床以下睑外翻,胞睑闭合不全,白睛红赤,甚则黑睛干涩、混浊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7 睥翻粘睑 皮翻粘睑 因胞睑自病,如痈疽、眼丹等症的后遗瘢痕,或因胞睑外伤、烧伤后气血凝滞,肌肤结瘢收缩所致。临床以眼睑外翻,粘于睑外皮肤,难以复转,睑内表面红赤粗糙,甚则白睛红赤,黑睛生翳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1.18 睥肉粘轮 胞肉粘轮 因风热上攻,气血瘀阻,或烧伤及腐蚀性物质入目所致。临床以胞睑与白睛表层粘连,眼球运动受限等为特征的胞睑病。 13.1.2 目眦病 眦病 泛指因外感六淫,或心肺郁热,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导致目眦病变的一类外障眼病。 13.1.2.1 冷泪 因肝肾亏虚,泪窍失约,或气不摄津,或风邪侵袭所致。临床以眼无赤烂肿痛,泪液清冷稀薄,频频外溢,迎风更甚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1.1 无时冷泪 因肝肾亏虚,约束失责,或泪窍闭塞,液不循常道,溢于眼外所致。临床以时时泪下,泪液清冷稀薄,无目红肿热痛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1.2 迎风冷泪 因年老气虚,或肝肾不足,约束无力,或病后亏虚,精血衰少所致。临床以频频泪下,迎风则甚,无风泪减,泪液清冷稀薄,无目赤肿痛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2 热泪 因风热外袭,肝肺火炽,血热瘀滞,或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或异物入目等所致。临床以目中多泪,泪下有热感,或泪热如汤,伴见目睛红赤、肿痛、羞明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3 眦漏 窍漏 漏睛 目脓漏 因风热客于泪窍,泪道不通,泪液受灼,渐变稠浊,积久而溢,或心脾湿火上攻泪道所致。临床以内眦角常有黏液或脓液积聚,泪出粘睛,局部无红肿疼痛,按压睛明穴下方部位,可见黏液或脓汁自泪窍溢出,冲洗泪道,有黏液或脓液返流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4 漏睛疮 因心经郁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或热毒循经上攻,蕴结于内眦所致。临床以内眦附近,睛明穴下方突然赤热肿痛高起,愀痛拒按,数日后破溃、出脓,多由漏睛演变而来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5 赤脉传睛 因心经郁热,虚火上炎,壅于眦部脉络所致。临床以眦部生长细枝状赤脉,横侵白睛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2.6 餐肉攀睛 因心肺两经风热壅盛,气滞血瘀,或脾胃实热,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上攻目眦所致。临床以目中爵肉由眦角长出,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甚至掩及瞳神等为特征的目眦病。 13.1.3 白睛病 泛指因外感风热邪毒,内蕴湿热,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而引起白睛病变的一类外障眼病。13.1.3.1 暴风客热 因肺胃火盛,或外感六淫,风热之邪侵目所致。临床以眼部暴发赤热肿痛,白睛红赤,羞明流泪,够多胶黏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2 天行赤眼 因外感风热毒邪,时行疠气,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所致。临床以白睛暴发红赤,够多黏结,畏光流泪,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3 天行赤眼暴翳 暴赤生翳 因外感疫疠毒邪,内兼肺火亢盛,内外合邪,侵犯肝经所致。临床以天行赤眼未愈,白睛红赤,黑睛 星翳簇生,畏光够泪涩痛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4 金痞 金疡 赤带抱轮 因肺经燥热,或肺阴不足,虚火上炎于白睛所致。临床以白睛表层发生形如玉粒圆形小泡,周围绕以赤脉,数日后小泡可自行溃破而愈,伴见目涩、疼痛,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5 火痞 火疡 乌轮赤晕 因火邪上攻白睛,无从宣泄,气血瘀滞,郁结气轮所致。临床以白睛里层向外隆起局限性紫红色结节、推之不移,压痛明显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6 白睛青蓝 因火郁血瘀,蒸逼气轮所致。临床以火瘠后期,白睛傍黑睛缘发生紫红色肿胀隆起,反复发作,日久该处白睛遂变青蓝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7 白睛溢血 因热客肺经,肺气不降,血热妄行,或肝肾阴虚,脉络失润,或剧咳、呕吐、外伤等所致。临床以白睛浅层下出血,边界清楚,血色鲜红,状如胭脂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8 白涩症 因肺阴不足,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目失濡养,或湿热蕴结所致。临床以白睛赤脉隐隐,干涩不爽,频频眨目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9 时复目痒 目痒病 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脾胃湿热内蕴,或肝血不足,虚风内动所致。临床以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乃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10 赤丝虬脉 因风热余邪未清,或目视过度,阴液耗伤,或热郁血滞所致。临床以白睛出现丝脉赤乱,纵横分布,粗细不一,日久不退,自觉眼涩不爽、羞明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11 黄油障 因脾肺湿热积滞于目所致。临床以眦部白睛出现黄白色三角形斑块,状如浮脂,不痛不痒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3.12 鱼子石榴 因热毒上壅,脉络瘀滞所致。临床以白睛或黑睛上赘生淡红色颗粒,密集如鱼子,或如石榴绽露等为特征的白睛病。 13.1.4 黑睛病 泛指因外感六淫,或肝胆实火,脾胃湿热,肝肾阴虚,或外伤等引起黑睛病变的一类外障眼病。 13.1.4.1 聚星障 因外感风邪,挟热化火,或湿热蕴积,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临床以黑睛骤生多个细小星翳,或聚或散,伴有涩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2 银星独见 因五脏之实火或虚火客游于络间,上攻壅滞于风轮,或风热犯目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一颗、二颗,形如星、色如银、不变大、不连缀,伴见目赤、畏光、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3 偃月侵睛 枣花障 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肝血亏虚,或竭视劳瞻,耽酒嗜辣,痰火壅滞风轮所致。临床以黑睛上缘或四周发生灰白色混浊,状若月牙或枣花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4 花翳白陷 因肺肝积热,外感风热毒邪,内外相博,攻冲风轮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央低陷,形如花瓣,善变速长,伴见目赤疼痛,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5 凝脂翳 因风热邪毒入侵,肝胆实火内炽,风火毒邪博结于上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色白或黄,状如凝脂,伴见目痛、畏光,泪热够稠,白睛混赤,甚或黄液上冲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6 黄液上冲 黄膜上冲 因脾胃积热,复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灼伤黄仁所致。临床以黑睛与黄仁之间积聚黄色脓液,由下而上渐增,伴见目痛、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7 旋螺尖起 因肝经热毒炽盛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中央突起,色呈青黑,状如螺蛳,伴目赤疼痛,畏光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8 黑翳如珠 因肝胆火旺,邪毒炽盛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溃陷,其间突起黑泡,形圆如珠,可伴见目赤疼痛、畏光流泪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9 蟹睛病 蟹睛突起 蟹目 蟹珠 蟹睛翳 黑珠翳 因肝胆热毒炽盛,上攻于目,或外伤所致。临床以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绽出如珠,形似蟹睛,伴有眼痛剧烈,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0 黑睛正漏 因肝经风热伏陷,黑睛溃漏未愈所致。临床以黑睛混浊翳障,中央溃孔,神水不断渗出,伴有目痛难 睁,畏光、流泪,抱轮红赤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1 混睛障 气翳 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郁久伤阴,邪伏风轮,气血瘀滞所致。临床以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翳障,或赤脉从深层侵入,翳障浑赤,混浊不清,漫掩黑睛,妨碍视力,伴见目痛、畏光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2 风轮赤豆 轮上一颗如赤豆 因肝经积热,气滞血瘀,或脾虚挟痰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呈颗粒样突起,赤脉自白睛深入黑睛,色红如赤豆,伴见羞明、流泪,目赤疼痛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3 白膜侵睛 因肺热内蕴,侵犯肝经,或湿热上壅,或虚火上炎所致。临床以火瘠反复不愈,白睛渐起翳膜侵及黑睛,致黑睛边际出现舌状灰白色翳膜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4 赤膜下垂 垂帘障 垂帘翳 因椒疮失治,复加心、肺、肝诸经风热或内火壅盛,热毒注入风轮,脉络瘀滞所致。临床以赤脉密集似膜,自黑睛上缘向下延伸,形似垂帘,伴见羞明、畏光,目涩痛痒,流泪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5 血翳包睛 因风热壅盛,气血瘀滞,或心火内炽,或赤膜下垂加重所致。临床以赤脉从四周蔓掩整个黑睛,伴见目睛灼痒、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模糊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4.16 睛黄视渺 睛黄视眇 因恣酒嗜燥,脾胃湿热蕴积,浊气熏蒸清阳之气所致。临床以风轮黄亮如金色,视物模糊等为特征的黑睛病。 13.1.5 宿翳 泛指黑睛疾患愈后遗留瘢痕翳障等所引起的一类外障眼病。 注:据宿翳的形态、厚薄等不同,分为冰瑕翳、云翳、厚翳、斑脂翳等。 13.1.5.1 冰瑕翳 因黑睛疾患遗留瘢痕翳障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菲薄,透明光滑,如冰上之瑕,须在集光下才能察见,无目赤肿痛等为特征的翳病。 13.1.5.2 云翳 因黑睛疾患遗留瘢痕翳障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色白而薄,如蝉翅、似浮云,无目赤肿痛等为特征的翳病。 13.1.5.3 厚翳 因黑睛疾患遗留瘢痕翳障所致。临床以黑睛生翳,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色白而厚如瓷,无目赤肿痛 等为特征的翳病。 13.1.5.4 斑脂翳 因黑睛疾患遗留瘢痕翳障所致。临床以黑睛翳厚,并与黄仁粘着,色黄白如脂,白斑中带黑,瞳神欹侧不圆,无目赤肿痛等为特征的翳病。 13.1.6 神水将枯 因肺阴不足,或肝肾两亏,或气郁化火,阴津耗损,目失濡养所致。临床以泪液极度减少或无泪,目干涩痛,或伴见黑睛表层细小星翳等为特征的外障眼病。 13.2 内障类病 内障病 泛指由肝肾不足,气血两亏,或情志失调,气滞血瘀,风火痰湿上扰而引起瞳神及眼底组织病变的一类眼病。 注:包括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组织的病变。 13.2.1 瞳神病 泛指因肝肾不足,气血两亏或情志失调,气滞血瘀,风火痰湿上扰,导致瞳神及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病变的一类内障眼病。 13.2.1.1 瞳神紧小 因肝胆风热,肝胆火炽,或外感风湿热邪,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临床以瞳神展缩失灵,持续缩小,甚至小如针孔,伴有抱轮红赤,神水混浊,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2 瞳神干缺 因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或邪热上犯,灼伤黄仁所致。临床以瞳神缩小,干缺不圆,如锯齿、似梅花,且黄仁干枯不荣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 五风内障 因情志失调,气郁血瘀,肝胆火炽,神水积滞等所致。临床以眼压升高,头目胀痛,视力昏蒙,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1 青风内障 因肝郁气滞,或阴虚阳亢,痰火升扰,脾虚湿泛,神水滞积,久则气阴耗伤所致。临床以瞳神轻度散大,瞳色淡青,眼压偏高,视野日渐缩窄,终致失明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2 黄风内障 因肝风痰火上扰,耗损瞳神,目系瘀阻,或由绿风、青风、黑风内障等失治所致。临床以瞳神散大,晶珠浑浊呈淡黄色,目盲失明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3 绿风内障 因情志不舒,肝郁化火,肝风上扰,或脾湿生痰,痰火升扰,或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神水瘀滞所致。临床以眼珠变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绿,视力骤降,伴有头痛如劈,目赤胀痛,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4 乌风内障 因阴虚火旺,内挟风痰,神水瘀滞所致。临床以眼珠胀痛,视物模糊,瞳神气色昏暗,日久变乌,头痛,眼前常有黑花,视力下降,终至不见三光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1.3.5 黑风内障 因肝风痰火或肾虚风热,气血失和,神水瘀滞所致。临床以头眼胀痛,眼前时见黑花,瞳神散大且气色昏黑,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瞳神病。 13.2.2 圆翳内障 如银内障 因年老体衰,或消渴病导致肝肾两亏,精血不足,或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运于目,或肝经郁热上扰于目所致。临床以晶珠混浊,视力渐降,终至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3 胎患内障 因先天不足,脾肾两虚,或孕妇将息失度,感受风毒,热结于内所致。临床以小儿初生即晶珠混浊,或日渐加重,影响视力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4 云雾移睛 蝇翅黑花 因湿浊上泛,或阴虚火旺,或肝郁血结,神膏为邪所乘,或肝肾不足,目失所养所致。临床以眼外观端好,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甚至视物昏蒙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5 视瞻昏渺 因脾失健运,浊气上泛,或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临床以视力逐渐减退,视物模糊不清,外眼无异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6 高风内障 高风雀目 因先天不足,脉络细涩,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血流滞涩,神光衰微所致。临床以眼外观端好,入暮或暗处不能视物,伴有视野日渐缩窄,终致失明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7 视直如曲 因脾虚水湿上泛,视衣津液输布失调,或肝肾两亏,目失所养,或血溢络外所致。临床以患眼视物变形,正直之物宛如弯曲状,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8 血灌瞳神 血灌瞳人 因肝胆热盛,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目珠外伤,血络受损,溢于络外,灌入瞳神所致。临床以血液积于瞳神前后,视力骤降,伴眼前暗影飘荡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9 消渴内障 消渴目病 因消渴日久,肝肾不足,气阴两虚,脉络瘀滞所致。临床以视力下降,眼底出现微血管病变,伴见消渴等相应征象为特征的内障眼病。 13.2.10 青盲 因肝肾亏衰,精血不足,目窍萎闭,或脾肾阳虚,目失温养,或肝气不舒,玄府郁闭,或头眼部外伤,或瞳神久病,肿瘤压迫,脉络瘀阻所致。临床以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终致失明等为特征的内障眼病。13.2.11 暴盲 因目系脉络阻塞,气机郁闭,或阳亢血热,络损出血,或视衣脱离,神光离散等所致。临床以眼外观端好,猝然一眼或两眼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的内障眼病。 13.3 眼外伤类病 泛指因眼部组织遭受外物意外伤害而引起的一类眼病。 注:根据致伤物的不同,可分机械性眼外伤和非机械性眼外伤两大类。包括异物入目、撞击伤目、真睛破损、化学性眼外伤、辐射性眼外伤及热烧伤等。 13.3.1 异物入目 眯目飞扬 因细小异物如砂土、金属碎屑、谷物、飞虫等异物侵入眼部所致。临床以异物附着或嵌入胞睑、白睛、黑睛表面,目痛、沙涩,羞明、流泪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2 撞击伤目 泛指因钝力撞击,眼部组织及目系脉络受损,气血瘀滞所引起,以无穿破伤口为特征的一类眼病。注:临床以钝力撞击力大小及受伤眼部的部位不同而表现不一,包括振胞瘀痛、惊振内外障、真睛破损等。 13.3.2.1 振胞瘀痛 因钝器碰撞,伤及胞睑,瘀血内停所致。临床以患眼胞睑及其周边瘀青肿痛,目不能睁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2.2 惊振外障 因目珠外伤,失于保养调护,复为外邪侵袭所致。临床以目痛、畏光、流泪,赤肿加剧,病情加重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2.3 惊振内障 惊震内障 因头眼部挫伤、锐器伤眼,损及晶珠所致。临床以晶珠混浊变白,视力严重下降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2.4 物损真睛 真睛破损 因外物伤目,目珠破损所致。临床以眼珠有穿透伤口,伴见剧烈疼痛,畏光、流泪,视力剧减,甚至失明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3 电光伤目 因受紫外线照射,引起白睛、黑睛浅层损害所致。临床以两眼沙涩灼热,畏光、流泪,目赤肿痛等为 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4 酸碱伤目 因酸、碱及其他化学性物质进入或接触眼部,引起眼部组织受损所致。临床以眼睑、白睛、黑睛腐蚀 灼伤,眼部灼热剧痛,畏光、流泪,视力障碍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3.5 热烫伤目 因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不慎被火焰烧伤,或被开水、沸油、钢水等烫伤眼部所致。临床以眼睑红 肿起泡,白睛红赤,黑睛混浊起翳,畏光、多泪,眼痛难睁,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眼外伤病。 13.4 眼科杂病 泛指不能按内外障、五轮、眼外伤等归类的一类眼病。 注:包括眉棱骨痛、雷头风内障、瘠积上目、目偏视、突起睛高、辘护转关、鹘眼凝睛、雀目、视物异色、通睛、视歧、近视、远视、老视等。 13.4.1 眉棱骨痛 因风热痰湿,上扰目窍,或肝郁气滞,或肝血不足,目失濡养所致。临床以眉棱骨疼痛,或痛连眶内,或痛连两颞,时轻时重,伴见眼珠胀痛、不耐久视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2 雷头风内障 因风火痰浊互结、上攻目窍所致。临床以骤然头痛如劈,脑震如雷鸣,目珠胀痛,视力急速下降,或伴见头面起块,恶寒、高热,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3 痞积上目 瘠疾上目 瘠眼 因小儿痞积,脾胃虚弱,精血不足,或肝虚血少,肝热内生,目窍失养所致。临床以两目干涩、频频眨 目,伴有夜盲,日久黑睛生翳,甚至溃破穿孔为特征的眼病。 13.4.4 目偏视 风牵偏视 因风中经络,或痰湿阻络,或阴虚阳亢,或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筋肉失养所致。临床以双眼注视目标时,突然出现一眼眼位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或伴见眼睑闭合障碍,流泪,头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5 突起睛高 因风火邪毒,脏腑积热,上攻于目所致。临床以发病急骤,患眼突起,红赤肿痛,转动受限,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急性眼病。 13.4.6 辘转转关 因先天不足,或风邪扰动,致筋脉振惕所致。临床以双眼目珠不自主地向左右或上下不停地有节奏 的往返颤动或旋转,伴见视力低下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7 鹘眼凝睛 鸪眼凝睛 鱼睛不夜 因肝郁痰湿,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脉络涩滞,气血瘀阻所致。临床以眼珠突出,白睛红赤如鹘鸟之眼,凝视难以转动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8 雀目 肝虚雀目 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肝血亏虚,不能升运于目所致。临床以入夜或暗处视物不清,或伴有目涩、羞明为特征,常见于痞积上目早期的眼病。 13.4.9 视物异色 视物易色 因先天不足,或视瞻昏渺等眼病,致使眼内脉络阻滞,玄府不畅所致。临床以双眼不能正常辨认部分或全部颜色为特征的眼病。 13.4.10 通睛 斗睛 因先天不足,或脾虚筋肉失养,或高热伤津所致。临床以双眼向内偏斜,而眼珠转动如常等为特征 的眼病。 13.4.11 目倦 视疲劳 因久视劳心伤神,耗气伤血,或肝肾精血亏损,目失所养,调节失司所致。临床以视物不能持久,久则视物模糊、眼胀、头痛,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2 视歧 视岐 因脏腑精气不足,或风火痰邪上扰,或外伤等所致。临床以视一为二,即目睹一物成二像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3 目闭不开 因情志所伤,气机郁结,筋脉挛急所致。临床以双眼紧闭,不能自然睁开,查目无异常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4 逆经赤肿 因女性血热内蕴,经血上逆冲目所致。临床以月经期出现结膜下出血,甚或玻璃体积血、眼底出血而月经不行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5 近视 能近怯远 因青少年过用目力,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先天不足,神光衰微,目光不能及远所致。临床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6 远视 能远怯近 因肾阴亏损,目光不能聚敛视近,或先天不足,肝肾俱虚,目光散漫不收所致。临床以视远清楚,视近模糊等为特征的眼病。 13.4.17 老视 因年老气衰,精血不足,目光不能聚敛视近所致。临床以40岁以上,视远如常,视近则模糊不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或伴眼胀、干涩等为特征的眼病。 14耳病类术语 14.1 耳疖 耳痈 耳门痈 因邪热搏结耳窍所致。临床以耳道局限性红肿疼痛,隆起如椒目等为特征的耳病。 14.2 耳疮 因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等所致。临床以耳道弥漫性红肿,耳窍疼痛,耳廓拒按等为特征的耳病。 14.3 断耳疮 因耳廓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临床以耳廓红肿疼痛、溃烂,甚至缺损、脱落等为特征的耳病。 14.4 耳廓痰包 耳壳流痰 因痰湿阻滞耳廓所致。临床以耳壳局限性肿胀,皮色不变,按之柔软,不痛或微痛等为特征的耳病。 14.5 耳胀 因外邪犯耳,耳窍经气痞塞所致。临床以突发耳内胀闷、堵塞,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声增强,或鼓室有积液等为特征的耳病。 14.6 耳闭 因邪滞日久,耳窍气血不畅,脉络阻滞所致。临床以耳胀、耳鸣久病不已,听力下降(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鼓膜内陷、混浊等为特征的耳病。 14.7 脓耳 聘耳 缠耳 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窍所致。临床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等为特征的耳病。 14.7.1 耳根毒 耳根痈 因脓耳邪毒炽盛或脓耳失治,邪毒波及耳后完骨,完骨溃腐化脓成痈所致。临床以耳后完骨红肿疼痛,触之有波动感,甚至溃破流脓等为特征的脓耳变症。 14.7.2 脓耳口眼喝斜 因脓耳失治,邪毒走窜扩散,阻痹经络所致。临床以耳内流脓不愈,口角歪向健侧,口角流涎等为特征的脓耳变症。 14.7.3 黄耳伤寒 因脓耳邪毒炽盛,走窜扩散,入于营血,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所致。临床以脓耳病出现剧烈耳痛,头痛,呕吐,发热,头昏,项强,神志不清,甚至危及生命等为特征的脓耳变症。 14.8 耳瘘 因先天形成,或耳根毒治疗不彻底,溃口经久不愈所致。临床以耳前或耳后出现瘘管,时有渗液等为特征的耳部痿病。 14.9 耳眩晕 因邪犯内耳,或脏腑虚弱,内耳失养,或痰浊水湿停滞内耳所致。临床以头晕、目眩,耳鸣,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耳病。 14.10 盯耳 盯狞堵塞 因风热外犯,盯野阻塞耳道所致。临床以耳道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耳内有盯时堵塞等为特征的外耳疾病。 14.11 异物入耳 因外来异物误入耳道所致。临床以耳内不适、异物嵌塞感,或伴痛痒、疼痛、耳鸣等症为特征的外耳疾病。 14.12 暴聋 因脏腑失调,气血瘀滞,或邪毒壅盛,上犯耳窍所致。临床以单耳或双耳听力骤然减退,或伴眩晕、耳鸣等为特征的耳病。 14.13 久聋 因脏腑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耳窍失养,或经脉阻痹,气滞血瘀所致。临床以听力渐退,病程长等为 /16751.1—2023 特征的耳病。 14.14 聋哑 因禀赋缺陷,或因中毒、疾病伤损等,导致严重的听力障碍,幼儿丧失模仿学习语言的能力所致。临床以耳不能闻声、口不能言语并见等为特征的耳病。 15鼻病类术语 15.1 鼻塞 因风寒或风热侵袭肺系,或久病不已,邪滞壅结,鼻窍不利所致。临床以鼻一侧或双侧交替不通,影响呼吸,或伴见流涕,鼻甲肿大等为特征的急慢性鼻病。 15.1.1 伤风鼻塞 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壅塞肺系,鼻窍不利所致。临床以鼻塞、流清涕或浊涕,喷嚏,或伴见其他感冒征象等为特征的鼻病。 15.1.2 鼻窒 因鼻塞久病不已,或脏腑虚弱,邪滞壅结,鼻窍不利所致。临床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鼻塞,反复发作,下鼻甲肿大等为特征的鼻病。 15.2 鼻熟 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兼感外邪,或感受花粉、粉尘及不洁之气所致。临床以突然或反复的鼻痒,喷嚏频作,鼻流清涕如水,鼻塞等为特征的鼻病。 15.3 鼻渊 因外邪侵袭,或脏腑蕴热,蒸灼鼻窍,或因脏腑虚损,邪留鼻窦所致。临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鼻塞,嗅觉减退,或鼻道有脓,可伴见头晕胀闷等为特征的鼻病。 15.4 鼻痞 鼻疮 因风热湿邪上犯,熏蒸鼻窍肌肤所致。临床以鼻前孔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结痂、痒痛,并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的鼻部疮疡病。 15.5 鼻槁 因脏腑虚弱,鼻窍失养所致。临床以鼻内干燥,鼻腔宽大,鼻气腥臭,黏膜萎缩、结痂,嗅觉减退等为特征的鼻病。 15.6 鼻窦痰包 因湿热痰浊蕴结,熏蒸头面鼻窍所致。临床以鼻塞,嗅觉障碍,头昏胀闷,鼻内泌出蛋清样涕,或按压局部胀痛不适等为特征的鼻病。 15.7 鼻损伤 鼻外伤 因鼻部遭受外力撞击等所致。临床以鼻部瘀肿疼痛,皮肉破损,鼻梁骨折或鼻衄等为特征的鼻病。15.8 鼻异物 异物入鼻 鼻腔异物 因各种异物误入鼻腔,滞留鼻内所致。临床以鼻塞梗阻,鼻痒,喷嚏,久滞未出,可伴见流秽臭脓涕、脓血涕,不同程度的头痛等为特征的鼻病。 16咽喉病类术语 16.1 乳蛾 因邪客喉核(腭扁桃体),或脏腑虚损,虚火上炎,气血瘀滞所致。临床以发热,咽痛,喉核红肿胀大,形如乳头或蚕蛾,或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喉核肥大、质硬、暗红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1.1 急乳蛾 因风热邪毒侵袭喉核所致。临床以发热,喉核急发红肿疼痛,状如乳蛾或蚕蛾等为特征的急性乳蛾病。 16.1.2 慢乳蛾 因急乳蛾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以致脏腑失调,虚火上炎所致。临床以喉核常溢少量脓液,微红微肿,咽部不适等为特征的慢性乳蛾病。 16.2 石蛾 因小儿脏腑柔弱,气血凝滞喉核所致。临床以小儿喉核肥大石硬,妨碍吞咽或呼吸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3 喉痹 因外邪犯咽,或邪滞于咽日久,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咽部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咽痒及异物感不适,吞咽不利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3.1 急喉痹 因外邪侵袭,邪壅肺胃,上攻喉关所致。临床以突发咽喉剧痛,喉关红肿,甚则吞咽不利,妨碍呼吸等为特征的急性喉痹。 16.3.2 慢喉痹 因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或邪滞于咽所致。临床以咽喉疼痛不适,反复发作,或伴见咽痒、咽燥、异物感等为特征的慢性喉痹。 16.4 喉痈 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热毒客于咽喉及其周围,腐血败肉,酿成痈脓所致。临床以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局部红肿高突,吞咽、语言困难,高热等为特征的咽喉痈病。 16.4.1 喉关痈 因邪毒壅盛,客于喉关所致。临床以咽痛剧烈,发热,吞咽困难,喉关红肿隆起等为特征的喉痈。16.4.2 里喉痈 因邪毒壅盛,客于喉底所致。临床以咽痛剧烈,高热,颈项转动不利,喉底红肿隆起等为特征的喉痈。 16.4.3 颌下痈 因邪毒壅盛,客于颌下所致。临床以咽痛剧烈,发热,吞咽不利或汤水难咽,颌下红肿高突,喉核及咽壁被推向对侧等为特征的喉痈。 16.4.4 上腭痈 因邪毒炽盛,客于上腭所致。临床以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上腭红肿高突等为特征的喉痈。16.5 喉瘠 喉喑 因外邪犯喉,或烟酒熏灼,耗损阴津,咽喉失养所致。临床以声哑失音,咽喉疼痛不适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5.1 暴痞 暴喑 急喉喑 因邪犯于喉所致。临床以突然声哑或失音,咽喉疼痛不适等为特征的急性喉痞。 16.5.2 久瘠 久喑 慢喉喑 因咽喉失养、或邪毒久留所致。临床以声哑失音,咽喉不适等日久不愈为特征的慢性喉瘠。16.6 急喉风 喉风 锁喉风 因风热痰火等上攻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部红肿疼痛,迅即痰涎壅盛,语声难出,口噤如锁,吞咽、呼吸困难,汤水难下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7 飞扬喉 因嗜食辛辣肥厚,脾胃积热,火毒上炎,或进食粗硬食物,损伤口腔脉络所致。临床以口腔上腭等处 突生大小不一的血泡,色紫、壁薄、易溃,渗溢血水,甚则腐烂,疼痛加剧,妨碍进食、呼吸等为特征的口腔病。 16.8 喉咳 因外邪侵袭,或油烟、辛辣等异气刺激,熏灼咽喉,或喉痹、久咳不已,痰凝气滞,痹阻气道,或肺肾阴虚,咽喉失养等所致。临床以突然或长期反复发作的咽喉干痒不适,引发咳嗽,痰少或无痰,可伴见声音嘶哑,咽喉黏膜轻度充血、肿胀,滤泡增生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9 梅核气 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痰气壅滞于咽喉所致。临床以自觉咽喉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6.10 喉痨 喉癣 因痨虫侵袭,或阴虚火旺,咽喉失养所致。临床以喉痒疼痛、干燥、灼热等不适,或局部溃烂,边缘潮红,凹陷并腐衣叠生,或如苔癣样,伴见潮热、盗汗,声音嘶哑等为特征的咽喉痨病。 16.11 异物哽喉 骨鲠 因进食仓促,或因儿童口含异物不慎咽下,外来异物哽于咽喉、食道,甚或刺破肌膜,热毒蕴积于患处所致。临床以因异物鲠喉后出现咽喉疼痛,妨碍吞咽,甚或呛咳痰血,哽久者可见患部肌膜红肿、腐烂、化脓成痈等为特征的咽喉病。 17口齿病类术语 17.1 龋齿 因外邪侵袭,阴虚火旺或虫蚀、口齿不洁等所致。临床以牙体被蛀蚀,逐渐毁坏而成龋洞、朽脱等为特征的牙病。 17.2 牙痈 因火热内炽,上攻牙龈,血败肉腐所致。临床以牙齿持续性剧痛、跳痛,牙龈及牙槽黏膜红肿、溢脓,牙齿虚浮,咬合时疼痛加重等为特征的牙病。 17.3 牙咬痈 尽牙痈 合架风 因风热邪毒蕴结于真牙处,血败肉腐所致。临床以发热、口臭,一侧真牙、尽牙处齿龈(龈咬合处)红肿、疼痛、积脓,甚则腮颊俱肿,张口受限,溃后溢脓等为特征的牙病。 17.4 牙宣 因胃火上炎,燔灼龈肉,或脏腑虚损,龈肉失养所致。临床以龈肉萎缩,牙根宣露,牙齿松动,齿龈间 渗血或溢脓等为特征的牙病。 17.5 牙漏 齿漏 齿漏痞 因多种牙病失治或误治,邪毒聚积,侵犯牙槽骨膜、龈肉及相邻肌肤所致。临床以龈肉或面颊部痿管,溢流脓血等为特征的牙病。 17.6 齿槽风 骨槽风 穿腮毒 因痰火邪毒炽盛,积热上攻,穿损牙槽所致。临床以面颊红肿,牙槽骨痛,久则腐溃不愈,可伴见穿腮溢脓、腐骨排出等为特征的牙病。 17.7 牙痞 因风热邪毒,或寒湿凝滞于齿龈所致。临床以牙龈红肿疼痛、腐烂流脓,甚至骨暴、齿落等为特征的口齿病。 17.8 走马牙痞 因感受时行疫毒,或疹痘余毒未清,邪毒上攻口齿所致。临床以龈肉或颊部肌膜腐溃溢脓,或流出紫黑血水,气味臭秽,发病迅速,势如走马,甚则穿腮、破唇,龈脱、齿落等为特征的口齿病。 17.9 口痞 口疮 因情志抑郁化火,心火上扰,或心脾积热、阴虚火旺,上熏于口腔黏膜所致。临床以口舌齿龈等处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溃疡,周边红晕,表面凹陷,初起灼痛,妨碍进食等为特征的发作性口齿病。 17.10 口糜() 因湿热内蕴,或虚火上炎,熏蒸于口所致。临床以口腔内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与假膜形成,甚或糜烂成片如粥样,口气臭秽等为特征的口腔病。 17.11 唇湿 因脾胃湿热上熏口唇,或复感风邪所致。临床以初起唇周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脱屑、燥裂,脱屑后见鲜红肉面等为特征的唇病。 17.12 唇风 驴嘴风 因风热湿邪外侵,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口唇所致。临床以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伴见脱屑脱皮,嘴唇不时睏动等为特征的唇病。 17.13 唇裂 因阴津亏损,或血虚风燥,胃火上灼口唇所致。临床以口唇皲裂、疼痛、渗血等为特征的唇病。 17.14 茧唇 因脾胃湿热上壅,结聚于唇所致。临床以唇红部赘生豆粒样物,渗液,结痂增厚,渐至下唇外翻似茧、脱屑,自觉胀痛等为特征的唇病。 17.15 涎石 因邪气阻滞,涎液排出不畅,久之裹结成石所致。临床以线检查见舌下、颌下或腮部有结石阴影,自觉胀痛等为特征的口腔病。 17.16 口舌痰包 舌下痰包 因痰湿流聚于口舌所致。临床以口腔或舌下出现圆滑柔韧似囊肿样物等为特征的口腔病。 17.17 舌痈 因心火或胃火上炎,或阴虚火旺,熏蒸于舌所致。临床以舌体局限性红肿、灼热疼痛,或溃破流脓,可伴见发热,口渴,便秘等为特征的舌病。 17.18 重舌 莲花舌 因心脾积热上攻,或虚火上灼舌本,湿热血瘀互结于舌所致。临床以舌下肿起,色红或紫,如重生一舌,或舌下肿起,状如莲花等为特征的舌病。 17.19 木舌 因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临床以舌体逐渐肿大,塞满口中,或僵硬如木,转动不灵,无疼痛,可伴见妨碍吮乳,啼哭不安等为特征,多见于婴幼儿的舌病。 17.20 结舌 连舌 绊舌 因舌系带缩短,舌尖受其牵绊所致。临床以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妨碍饮食,吐字不清等为特征的舌病。 18瘤癌病类术语 18.1 积聚类病 癥瘕 积聚 炫癖 泛指因七情郁结,气血凝滞,或痰食交阻,正虚邪结等所引起,以脘腹胁部有肿块或包块,按之有形或无形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积病、聚病等。 18.1.1 积病 癥积 因久病气血凝滞于血分,或虫积、食积、燥屎、痰凝等有形之邪搏结所致。临床以腹胀、腹痛,痛有定处,腹内触及有形可征的肿块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2 聚病 瘕病 因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或起居失宜,气分痞滞,聚结于腑所致。临床以腹胀或痛,痛无定处,腹中包块触之无形,时聚时散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3 伏梁 伏梁积气 心积伏梁 因秽浊之邪结伏,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所致。临床以腹痛,脓血包块居肠胃之外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4 肥气 肝积 因疟疾、蛊虫病等,使瘀血内积,新血不生所致。临床以左胁下肿块,腹胀膨隆,出血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5 痞气 脾积气 脾积痞气 因脾虚气郁,痞塞不通,留滞积结等所致。临床以胃脘部有包块突起,状如覆盘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6 食瘕 因身体瘦弱、劳倦久病,脾虚食积,或因腹部手术后暴饮暴食、腹内肿块挤压等,致使饮食停聚,阻滞胃气下降所致。临床以间歇性反复发作性脘腹闷胀、膨隆或隐痛,嗳气,呕吐清水或宿食、胆汁,腹皮松弛,或可扣及痞块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7 肺积 息贲 因脏腑失和,气机不畅,瘀血凝聚,或因外邪引动,上冲犯肺所致。临床以气急上奔,右胁下有块如覆杯状,伴见发热、恶寒,胸闷、呕逆,咳吐脓血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1.8 奔豚 奔豚气 贲豚 贲豚气 肾积气 因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受惊恐,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临床以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发 作欲死,复还止,或伴见腹痛,脐下动悸,喘逆、少气,往来寒热等为特征的积聚病。 18.2 瘤类病 瘤病 泛指因瘀血、痰滞、浊气等凝聚于肌腠,逐渐形成体表或脏腑局限性肿块一类的疾病。注:包括各种息肉、囊肿和瘤病等。 18.2.1 气瘤 因劳损肺气,复遭外邪侵袭,气滞痰阻所致。临床以肌肤局部发生单个或多个柔软肿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状若有气,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2 血瘤 因胎火妄动,血行失常所致。临床以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皮肤局部有色泽红赤或暗紫斑块,或为局限性柔软肿块,内含细小血络等为特征的小儿体表瘤病。 18.2.3 血痣 因肝气久郁,或血热拂郁,逼血凝聚于肌肤孙络所致。临床以皮肤上鲜红或暗红色小瘤,压之不褪,大小不一,表面光滑等散在分布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4 肉瘤 因饮食伤脾,痰气凝结于肌腠所致。临床以皮下肿块大小不一,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按压不痛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5 筋瘤 因长期站立等使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血燥筋挛所致。临床以脉络青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或形成团块,好发于下肢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6 胶瘤 因筋脉松弛,痰液凝聚所致。临床以指、腕关节或肌腱附近出现圆滑坚硬囊肿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7 脂瘤 粉瘤 因痰气凝结于皮肤之间所致。临床以皮肤间出现圆形质软的肿块,溃破后可见粉渣样物溢出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8 发瘤 因胎中积热,使瘀血、痰浊凝滞肌肤等所致。临床以皮肤间出现内含粉质、毛发的囊性肿块等为特征的体表瘤病。 18.2.9 脑瘤 因痰浊凝结或气血瘀滞于脑,赘生形成肿块所致。临床以部位固定的局限性头痛,恶心、呕吐,伴见颅脑受压而出现相应肢体麻木、行步不正或瘫痪等为特征的脑部肿瘤。 18.2.10 眼瘤 眼科瘤病 因风热毒邪侵袭,或情志久伤,脾虚痰湿蕴结于目系所致。临床以胞睑、眼眶及眼球等组织出现肿块,或眼珠外突,目赤肿痛,视力下降等为特征的目系瘤病。 注:包括皮样囊肿、血管瘤、泪腺瘤以及眼眶假瘤等。 18.2.11 鼻息肉 鼻痔 因湿热邪毒壅结鼻窍所致。临床以鼻塞日久,鼻窍内见有表面光滑、半透明、触之柔软而不痛的赘生物,有碍气息等为特征的鼻部瘤病。 18.2.12 鼻血瘤 因先天原因,或后天损伤,使鼻腔血络瘀滞所致。临床以鼻腔赘生血络缠绕的赤色扁平肿块,触之易出血不止等为特征的鼻部瘤病。 18.2.13 耳痔 耳挺 因湿热痰火上逆,气血瘀滞耳道所致。临床以耳内赘生蕈状小肉团,不痛、无化脓溃烂等为特征的耳部瘤病。 18.2.14 喉息肉 因邪毒与瘀血聚结于喉部所致。临床以喉部声带等处赘生细小肿块,影响发声等为特征的喉部瘤病。 18.2.15 喉瘤 因情志久郁,气滞血瘀,气火痰浊等凝结于咽喉所致。临床以咽喉异物或梗阻感,或吞咽不利,咽喉局部见有赘生物等为特征的喉部瘤病。 18.2.16 气管肿瘤 因吸烟、毒气刺激、慢性肺脏疾患等所致。临床以刺激性干咳,气急,喘息,或痰中带血等为特征,发 生于气管的瘤病。 18.2.17 纵膈肿瘤 因痰瘀等阴邪长期结于纵膈,形成肿块,或由身体其他部位肿瘤传变所致。临床以肿块所在部位,或所涉及脏器,表现为胸闷、胸痛,或心悸,或咳嗽、气急,或吞咽困难,影像学检查示纵膈有占位性肿物等为特征的纵膈瘤病。 18.2.18 心脏肿瘤 因胸阳不振,痰浊、瘀血等阴邪长期凝聚,阻塞脉络,形成心脏肿块,或由身体其他部位肿瘤传变所致。临床以心悸,胸痛,气急,甚则昏厥,影像学检查示心脏占位性病变等为特征的心系瘤病。 18.2.19 肝瘤 因先天遗传,或情志久郁、饮酒伤肝,气血痰浊瘀结所致。临床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右胁痞胀或疼痛,影像学检查示肝内肿块等相应征象为特征的肝系瘤病。 18.2.20 胆道肿瘤 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以及胆道长期慢性病变等,致使气血痰湿或癌毒凝聚于胆道所致。临床以中上腹胀、隐痛,纳差,乏力,或伴见急剧消瘦、黄疸进行性加重或呈间歇性发作,大便呈灰白色改变等为特征的胆道瘤病。 18.2.21 肠瘤 肠息肉 因湿热痰瘀互结,壅阻于肠道黏膜所致。临床以腹部不适,或便血,肠镜检查示肠黏膜上有结节状隆起或蒂状赘生物等为特征的肠道瘤病。 18.2.22 石瘕 因气血瘀滞等,使胞宫宫体生瘤所致。临床以月经周期提前,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甚或腹大如孕,按之坚硬等为特征的妇人瘤病。 18.2.23 肠覃 因瘀血痰浊停聚卵巢所致。临床以子宫旁少腹内出现圆滑柔韧的肿块,一般不影响月经等为特征的妇人瘤病。 18.2.24 阴户囊肿 因痰浊流注于阴户所致。临床以女性阴道口一侧或双侧出现囊性肿块等为特征的妇人瘤病。 18.2.25 宫颈息肉 因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所致。临床以宫颈管黏膜增生,向宫颈外口凸出,形成单个或多个赘生物,可伴见白带或黄带异味,或有血丝等为特征的妇人瘤病。 18.2.26 骨瘤 因肾气不足,瘀血毒邪凝滞于骨所致。临床以患处肿块坚硬如石,紧贴于骨,损蚀骨质,伴见局部胀痛或麻木感,以及不同部位肿块引起的压迫症状等为特征的骨骼瘤病。 18.3 癌类病 岩病 泛指因不良生活习惯,情志郁结,家族遗传,以及食品、环境污染,或慢性炎症刺激等,致使邪毒与气血痰湿互结而引起的,以局部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可伴见发热,乏力,快速消瘦,时有疼痛,出血,以及肿瘤标记物、基因检测、病理学检查阳性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注:包括体表癌症、内脏和器官癌症等。 18.3.1 皮肤癌 泛指因长时间曝晒与紫外线照射,或接触化学、物理致癌物质,以及疮疡久病不愈等引起阴阳失调, 经络阻塞,气血痰瘀与邪毒凝聚于肌腠而引起的,以皮肤肿块或赘生物呈结节样、乳状或菜花状恶变,或斑丘疹出现溃疡、渗液、出血,向深部侵犯等为特征的体表癌病。 18.3.2 翻花疮 因肝虚血燥,邪毒结聚皮肤,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疮溃后餐肉突出,其状如菌,生长迅速,触之出血等为特征的体表癌病。 18.3.3 石疽 因痰凝湿热蕴结,气血瘀滞,日久坚积不散所致。临床以肌肤结块坚硬不消,发生于肌肤,隐痛或不痛等为特征的体表癌病。 18.3.3.1 上石疽 临床以发于耳下、颈部,结块坚硬不痛,表面光滑等为特征的石疽。 18.3.3.2 中石疽 临床以发于一侧胯部,结块坚硬,屈髋拘痛等为特征的石疽。 18.3.3.3 下石疽 临床以发于膝部,结块隐痛,久不化脓等为特征的石疽。 18.3.4 恶核 因气机郁结,或精气亏虚,温毒内伏,癌毒与痰瘀凝结肌腠所致。临床以肢体出现无痛性瘰疬肿块,胁下肿块,界核肿大,伴见发热,消瘦,贫血,出血,骨髓象、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癌病。 18.3.5 失荣 恶性淋巴瘤 因忧思郁怒,脾湿生痰,肝郁化火,痰火互结,凝聚于少阳、阳明,发于颈部所致。临床以癌症转移至颈部者居多,早期可见颈项、腋下、耳部臀核顶突根深,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皮色不变,继而增大微痛,皮色紫暗,逐渐破溃,疮口平塌,凹凸不平,形如菜花,时渗血水,味臭难闻,疼痛,伴见烦躁,消瘦、憔悴等为特征的癌病。 18.3.6 骨髓癌 因肾气不足,或慢性损伤或感染,致使寒湿、痰毒、瘀血蕴阻骨骼,或由其他癌症转移所致。临床以进行性骨痛,骨骼肿块逐渐增大,局部隆起,质地坚硬,伴见低热,消瘦,贫血,自发性骨折,穿刺活检发现骨髓组织恶变征象等为特征的骨癌。 18.3.7 眼科癌病 因外感风热毒邪,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痰湿毒邪凝聚眼部,或其他器官肿瘤转移所致。临床以胞睑、眼眶及眼球内赘生肿块,生长迅速,常累及全身,日渐消耗虚衰等为特征的眼部癌病。 18.3.8 耳菌 耳蕈 因痰火邪毒蕴结肝胃肾三经,脉络瘀阻,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耳内或耳周肿物,头大蒂小,形似菌 蕈,质硬、闷疼,触碰之则痛、易出血等为特征的耳部癌病。 18.3.9 鼻岩 鼻菌 鼻蕈 因正虚邪实,邪毒瘀结鼻窍,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鼻内结节状肿块,局部隆起,质地坚硬、疼痛,吸鼻后痰中带血,或操出鼻涕带血,甚则鼻衄,鼻塞,嗅觉减退,或伴见偏头痛,颈部署核肿大,复视、眼睑下垂,听力减退等为特征的鼻部癌病。 18.3.10 颅颡岩 颜颡癌 控脑砂 鼻咽癌 因正虚邪实,或情志不遂,火毒犯鼻,痰毒瘀结于颜颡(鼻咽部),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鼻咽部有结节状肿块持续增大,一侧或两侧鼻塞,鼻流黄浊涕,或涕中带血,甚则鼻中淋沥腥秽血水,鼻咽黏膜充血、溃疡、糜烂,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阳性,可伴见头痛,耳鸣,复视,面麻,听力减退,呛咳,声嘶,舌偏斜,颈部署核肿大等为特征的鼻咽癌病。 18.3.11 咽喉菌 咽菌 喉菌 喉岩 因气滞血瘀,痰浊邪毒凝结于咽喉,日久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咽喉部的占位性病变,表面凹凸不平,其状如菌,咽喉疼痛或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声音嘶哑,咳痰带血,颈部恶核,甚至呼吸困难等为特征的咽喉癌病。 18.3.12 牙岩 牙癌 因热毒痰火聚结牙龈,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牙龈赘生肿块,坚硬、出血、溃烂等为特征的口齿部癌病。 18.3.13 唇岩 唇菌 唇癌 因痰浊邪毒凝聚于唇,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口唇肿起,皮白皱裂,形如蚕茧,溃烂、出血等为特征的唇部癌病。 18.3.14 舌岩 舌菌 舌瘠 舌癌 因七情久郁化火,或思虑伤脾,化生痰火,或因烟毒久熏,火毒痰瘀互结,或口舌白斑、溃疡经久不愈,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舌体赘生肿块如菌,坚硬溃烂,甚或妨碍进食,言语不利等为特征的舌体癌病。 18.3.15 腮岩 腮癌 因痰血邪毒交结,淤阻成积,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腮部出现菌状肿块,溃烂翻花,流血水臭秽等为特征的腮部癌病。 18.3.16 石瘿 甲状腺癌 因情志内伤,肝脾气滞,瘀痰互结,气郁、痰浊、瘀毒痼结于颈瘿部,积久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颈部的占位性病变,颈前一侧或两侧瘿肿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阳性,伴见易怒、多汗,胸闷、心悸,后期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为特征的颈部癌病。 18.3.17 食管癌 因情志久郁,或长期酗酒,或食用霉变或热烫、刺激性食物,致使邪毒痰瘀胶结附着于食道所致。临床以发生于食管的占位性病变,伴见进行性饮食梗塞,咽下疼痛,食入即吐,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脾系癌病。 18.3.18 乳痞 因肝郁化火,湿热蕴结所致。临床以乳晕部生疮肿,时渗滋水,糜烂结痂,经年不愈,或腐去半截乳 头,状如莲蓬,痛楚难忍等为特征的乳房癌病。 18.3.19 乳癌 乳岩 因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气滞痰瘀互结乳腺所致。临床以发生于乳房的占位性病变,触之坚硬,高低不平,推之不移,患处皮肤呈橘皮样改变,病久肿块破溃,溢出脓血,疼痛日增,明显消瘦等为特征的乳房癌病。 18.3.20 肺癌 因长期吸烟或有害气体刺激,或慢性肺脏疾病恶变等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肺脏的占位性病变,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结果阳性,伴见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大口咯血,气急、喘促,迅速消瘦等为特征的肺系癌病。 18.3.21 胃癌 因不良生活习惯,环境、饮食污染,家族禀质遗传,以及慢性胃部病变刺激等,致使痰浊邪毒瘀结于胃脘,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胃的占位性病变,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等结果阳性,伴见持续进行性胃脘痛,显著消瘦,食少或食入即吐,便血等为特征的脾系癌病。 18.3.22 肝癌 因继发于肝积、肝着等病之后,家族遗传,或常食霉变食物,其他有害毒物伤肝,气血痰毒瘀结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触之坚硬或表面凹凸不平,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等结果阳性,伴见右胁痛,呕恶、腹胀,渐现黄疸、消瘦等为特征的肝系癌病。 18.3.23 胆癌 因饮食不当,情志刺激,长期慢性胆病刺激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胆囊的占位性病变,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阳性,伴见右上胁腹隐痛、胀痛,梗阻性黄疸,尿呈浓茶色,大便呈灰白色等为特征的肝系癌病。 18.3.24 胰癌 因长期嗜烟、酗酒、进食霉变或油腻肥甘食物,或慢性胰腺病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胰腺的肿块,脘腹胁痛,纳呆,消瘦,梗阻性黄疸,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脾系癌病。 18.3.25 肾癌 因外邪侵入,或毒物长久刺激,伤阴耗气,损伤肾络,或肾脏病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肾脏的占位性病变,肿块进行性增大,影像学检查结果阳性,伴见尿血,腰腹疼痛等为特征的肾系癌病。 18.3.26 膀胱癌 因结石、炎症等的长期刺激,或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等,致使邪毒与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膀胱的占位性病变,影像学、内窥镜检查结果阳性,可伴见长期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甚则排尿困难等为特征的肾系膀胱癌。 18.3.27 尿道癌 输尿管癌 因湿热毒邪内蕴,或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等,致使邪毒与湿热蕴结于尿道所致。临床以尿道占位性病变,小便时尿流变细、分叉,尿道刺痛,血尿,排尿困难,尿道口有血性分泌物,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可伴见消瘦,尿瘘等为特征的肾系癌病。 18.3.28 肠癌 因过食肥甘、霉变食物,或与大肠慢性病变的长期刺激等,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肠道的占位性病变,可触及包块,腹部隐痛,或大便变细,夹有脓血,甚则大便闭结,阵作绞痛,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脾系癌病。 18.3.29 锁肛痔 因忧思郁结,或饮食不当,邪毒痰瘀积聚肛肠,或久痢久泻等肛肠疾病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肛门或肠内生肿物坚硬,大便夹血,或大便变形,排便困难,腹痛里急,直肠指检及内窥镜检查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脾系癌病。 18.3.30 子岩 子癌 因睾丸下降不全(隐睾),炎症刺激,痰瘀邪毒凝聚于肾子,日久恶变所致。临床以肾子触及无痛性、表面不平的坚硬肿块,微痛或胀痛,增长迅速,甚或与阴囊粘连、破溃等为特征的肾系癌病。 18.3.31 肾岩翻花 肾癌翻花 阴茎癌 因肝肾素亏,或忧思郁怒,相火内炽,肝经血燥,火邪郁结,逐渐恶变所致。临床以阴茎龟头出现丘疹、结节状坚硬肿物,溃后如翻花状,伴见特异恶臭和脓性分泌物,组织活检结果阳性等为特征的肾系癌病。 18.3.32 外阴癌 因长期炎症刺激、外阴白斑等皮肤黏膜疾病的恶变,或不洁性交,感染湿热邪毒,痰瘀凝聚所致。临床以外阴瘙痒或痛,局部结节、赘生肿块坚硬,有触痛,或外阴溃疡,久不敛口,滋流脓血,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可伴见腹股沟臀核肿大,尿痛不适,消瘦,好发于老年女性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3 阴道癌 因子宫颈癌直接蔓延,或由胞宫、膀胱、直肠癌瘤转移,老年绝经后恶变等所致。临床以阴道局部乳头状、菜花状赘生肿物或溃疡,周围浸润,或淋巴转移,阴道不规则出血,或性交、绝经后出血,白带增多,有水样、血性或肉汁样分泌物,气味恶臭,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可伴见阴道痛,尿频、尿血、尿痛,肛门坠胀,便血、便秘,晚期可形成膀胱阴道痿或直肠阴道痿,高发于中老年妇女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4 宫颈癌 因早婚或过早性生活,早年分娩或多产,老年绝经后恶变,以及不洁性交,感染邪毒等所致。临床以宫颈内息肉状、乳头状或菜花状赘生物,表面不规则,宫颈肥大、质硬,有浅表或凹陷性溃疡,阴道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伴见接触性出血,血性、脓性或米汤样带下增多,气味臭秽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5 子宫内膜癌 因秉质异常,绝经后延,不洁性交,以及雌激素对子宫内膜长期持续刺激、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子宫内膜,盆腔或扪及不规则结节状物块,未绝经者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绝经后阴道出血,赤白带下,气味恶臭,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伴见下腹胀痛或痉挛痛,贫血、消瘦,发热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6 输卵管癌 因慢性盆腔炎症刺激,或不洁性交,邪毒感染等所致。临床以腹部附件部位触及包块,盆腔积液,腹胀不适及疼痛,大量黄带或赤白带下,影像学、腹腔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或有不孕病史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7 卵巢恶性肿瘤 因家族遗传,或初潮早、绝经晚,未婚未育,环境、饮食因素,邪毒感染等,致使卵巢恶变所致。临床以发生于卵巢的占位性病变,下腹部触及包块,生长迅速,腹部逐渐膨大,尿频,便秘,下肢浮肿,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结果阳性,可伴见腹水,腹痛,腰痛,气急,心悸,消瘦等为特征的妇科癌病。 18.3.38 儿科癌病 泛指各种常见于儿科的恶性肿瘤病。 19临时诊断用术语 19.1 发热 临床以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觉发热、五心烦热等为主的症状。多因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 注:常见于各种外感病、疮疡,以及内伤发热、脏腑瘴热、虚劳等。 19.2 抽搐 临床以四肢或口角、头部等不自主抽动为特征的症状。多因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耗等所致。 注:常见于各种外感病、厥脱病、癫痫、痉病、小儿惊风及中毒、意外伤害等。 19.3 谵语 临床以患者在神志不清情况下的胡言乱语,语声高亢有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属实证。多因外感热病,邪入心包,或阳明实热、痰热内扰神明所致。 注:常见于各种外感病、疫病、狂病、疗疮走黄、疽毒内陷、产后神志异常等。 19.4 郑声 临床以神识模糊,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久病脏器衰竭,心神散乱所致。 注:常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或危重阶段。 19.5 错语 临床以语言错乱,语后自知言错为特征的症状。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实者多因痰湿、瘀血、气滞等阻碍心窍所致。 注:常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及部分心系病。 19.6 头痛 临床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风寒湿热等邪侵袭,或情志所伤,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失所养等所致。 注:常见于头风病、偏头风、面风痛、脑络痹、脑瘤及眼、口、鼻病,各种外感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等。 19.7 眩晕 临床以自觉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的症状。多因气血营精不能上荣于头,或因风阳、火热上扰,痰浊、瘀血阻滞,清阳被遏等所致。 注:常见于风眩、脑络痹、虚眩、耳眩晕、子眩、子痫、产后血晕、晕动病、脑萎、神劳等疾病,或头部内伤、项痹、某些药物中毒、脑瘤及眼耳鼻病等。 19.8 晕厥 临床以直立体位,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而跌倒,持续数秒钟,取坐位或卧位可逐渐苏醒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疼痛、恐惧等强烈的情绪刺激,饥饿,疲劳,体位改变,站立排尿,闷热、拥挤的场所,以及疾病或药物作用等,致使一时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 注:常见于虚眩(低血压)、厥病、颤病、痫病、中风病等。 19.9 昏迷 神昏 临床以神志模糊,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甚或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痰浊、热毒、外伤、气血逆乱、阴阳衰竭及其他强烈刺激等,使神明失主所致。 注:常见于各种外感病的终末期或内伤疾病的晚期。 19.10 烦躁 临床以自觉心中烦闷,急躁易怒,坐卧不宁,无所适从,甚则行为举止躁动不安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气血阴阳虚亏,心神失养,或痰、瘀、热等邪气扰动心神所致。 注:常见于各种外感热病及郁病、脏躁、颤病、狂病、痫病等。 19.11 失眠 临床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时间和质量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气血亏虚,或因情志所伤,气机不舒,以及火热内扰、痰浊阻滞等,使阴阳不和,神气不宁所致。 注:常见于不寐、郁病、神劳、癫病、狂病、脏躁、绝经前后诸症及部分全身性疾病。 19.12 健忘 临床以与增龄不相称的记忆力明显减退,遇事易忘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心脾亏虚,心肾不交、年老精衰,或瘀痰痹阻清空等所致。 注:常见于神劳、脑萎、不寐、失志、痴呆、头部内伤、中毒等。 19.13 嗜睡 临床以精神委顿,不分昼夜,时时欲寐,实际睡眠时间增加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阳气不足,或痰湿内盛,瘀血浊毒阻蔽清阳所致。 注:常见于多种外感病昏迷前期,以及多寐、痴呆、肥胖病、头部内伤、中毒、虚劳等。 19.14 目盲 临床以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气血瘀阻,或痰热上壅、肝火亢盛、肝肾阴血亏虚而使目无所养所致。 注:常见于内障眼病、神志病等。 19.15 耳鸣 临床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阴血亏虚,或肾精不足、中气下陷,耳窍失养,以及风阳痰火上扰,风邪上乘或药毒犯耳等所致。 注:常见于耳部疾病及脑络痹、风眩、神劳病、高原胸痹、中毒等全身性疾病。 19.16 耳聋 临床以双耳或单耳听声不真或不闻声音,检查听力严重障碍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寒热痰火内扰,或气血亏虚,外伤及药物中毒等闭塞耳窍所致。 注:常见于耳部疾病及其他影响听力的全身性疾病。 19.17 鼻衄 临床以鼻中出血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鼻部疾患或外伤,或因肺、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等所致。 注:常见于鼻外伤、血溢病及麻疹、丹毒、烂喉丹痧、时行感冒、风眩、髓劳、鼓胀、肾厥等。 19.18 牙痛 临床以牙齿酸楚、牙龈疼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风邪侵袭,或胃火上炎,肾虚火浮,或脾虚气弱,或牙体腐蚀等所致。 注:常见于龋齿、牙痈、牙咬痈、齿槽风等。 19.19 齿衄 牙衄 临床以血液自牙龈渗出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胃经积热,或阴虚火旺,或心脾两虚,血不循经所致。注:常见于牙宣及紫癜病、髓劳、肥气、血溢病、疫斑热等。 19.20 失音 临床以神清而声音嘶哑,甚则不能发出声音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风寒或风热火毒等邪犯喉,或燥热袭肺,肺虚失润,或嗜食肥甘、烟酒熏灼,痰热内生,或久病精气内夺,声道燥涩,或情志、劳伤,气机郁滞等所致。 注:常见于喉暗、喉癣、急喉风、喉痹、喉息肉、白喉、子喑、气厥等。 19.21 咯血 临床以喉部或喉以下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阴虚火旺,或心火上炎,邪热蕴肺,灼伤络脉所致。 注:常见于喉痹、包虫病、肺络胀、肺癌、肺痨及肺系病等。 19.22 咳嗽 咳逆 临床以从肺经喉发出“咳、咳”有声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六淫外邪袭肺,或有害气体刺激,痰饮停肺,气阴亏虚等致使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所致。 注:常见于外感病、肺系病,以及其他脏腑疾病影响到肺的疾病。 19.23 气喘 喘促 临床以呼吸困难,气息迫促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感风寒、风热袭肺,或因邪热炽盛、痰饮停肺、肺肾气虚等所致。 注:常见于外感病、肺系病、心系病、咽喉病、痰饮病、水肿病、虚劳、厥脱病、腹内肿瘤等。 19.24 咳血 临床以血来自肺或气管,血随咳嗽而出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伤或外邪犯肺,或肝火犯肺、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等,致使肺络受损,血溢脉外所致。 注:常见于肺痨、肺癌、肺络胀等多种肺系病,以及血溢病、疫斑热、稻瘟病、心衰等。 19.25 胸痛 临床以心胸、胸肋等部位自觉疼痛,或切按则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胸部外伤,或因火热内灼、痰饮内阻、气滞血瘀等所致。 注:常见于胸肋部损伤、气胸,以及肺痈、肺热病、悬饮、百日咳、肺癌、胸痹心痛等肺系、心系、胸膈等多种疾病。 19.26 心悸 临床以自觉心搏异常跳动,心慌不安,或时作时止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气虚血弱,心失所养,或因情绪刺激、外邪直中心络,或痰饮、瘀血等痹阻心脉所致。 注:常见于怔忡病、心痹、心瘴等心系病,以及肺系病、情志病、虚劳、瘿病等。 19.27 心痛 临床以自觉膻中部位及偏左侧的心胸疼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痰浊瘀血内阻,阳虚寒凝,或阴血亏虚等所致。 注:常见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心痹、心痒等心系病。 19.28 呕吐 临床以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或恶心作哕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感或内伤,以及头部损伤、妊娠、药物中毒等各种原因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注:常见于胃肠及肝胆胰疾病,晕动病、恶阻、颅内病变、厥脱病、药物中毒等。 19.28.1 干呕 临床以时作恶心,但有声而无物吐出,或仅哕出涎沫而无食物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胃虚气逆,或因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上冲所致。 19.28.2 暴吐 临床以突发呕吐,或暴吐如喷,不能自已,呕吐物多为食物、痰涎或胆汁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暴饮暴食,或外感疫毒,或食物、药物中毒,邪毒犯胃,暴逆上冲所致。 19.29 呕血 吐血 临床以血液自胃或食管上泛,经口呕吐而出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肝胃积热、脾气虚弱、瘀血阻滞等多种原因,使胃络受损,胃失和降所致。 注:常见于胃痒、胃疡、胃癌、臌胀、血溢病、肝癌等。 19.30 胃痛 胃脘痛 脘痛 临床以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疼痛,或切按则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寒热侵扰,或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注:常见于胃部病变及肠、胰、胆、肝、脾的病变,亦可见于厥心痛等。 19.31 脘痞 临床以胃脘胀满,切按柔软、不痛为特征的症状。可因寒热互结,气机阻滞,或脾胃气虚,运化失健等所致。 注:常见于胃、肝胆、脾胰及虚劳等慢性疾病。 19.32 嘈杂 临床以自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懊懷莫可名状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 注:常见于胃、食管病变,以及胆胀、胰胀等。 19.33 胁痛 临床以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或切按则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或胆 汁淤积等所致。 注:常见于胁肋痛、干胁痛、肝着、肝热病、肝痈、臌胀、胆瘴、胆胀、悬饮、肥气、肝癌等。 19.34 黄疸 临床以白睛、皮肤黏膜及小便发黄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或酒客湿热内蕴,或寒湿困脾,血瘀气滞,致使胆汁外溢等所致。 注:常见于肝热病、阳黄病、阴黄病、酒癖、肝瘟、稻瘟病、肝衰病、胆疸、臌胀病、胰痈等。 19.35 吐酸 吞酸 泛酸 噫酸 临床以酸水自胃中上涌至咽喉,随即咽下,或由口中吐出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肝气郁结,胃气不和,或因肝火犯胃,或宿食不化,食伤脾胃,或脾胃虚寒,饮停上泛等所致。 注:常见于伤食、食管瘴、胃疡、胃胀病等。 19.36 腹痛 临床以胃脘与季肋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自觉疼痛,或切按则痛等为特征的症状,有心下痛、胁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之分。多因外感六淫及虫、食、石、粪等内外损伤,痹阻脏腑气血,或气血亏虚等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病变。 19.37 腹胀 腹满 临床以自觉腹部胀满不适,或腹部膨胀、叩之有声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脾虚气滞、寒湿困脾等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病变。 19.38 腹泻 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等为特征的症状,有暴泻与久泻之分。多因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或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久病脾肾阳气亏虚等所致。 注:常见于脾胃、大小肠、肝胆胰的病变。 19.39 腹水 临床以水停腹内,或叩之有移动性浊音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气滞、血瘀、脾虚失运、湿热蕴结等原因所致。 注:常见于臌胀、癥积、痨病等。 19.40 便秘 临床以7天内排便少于2次,或长期无便意,或虽有便意,大便质硬难解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胃肠积热,或阳虚寒凝,或气血阴津亏损,或腹内癜块阻结等所致。 注:常见于肠道病变,以及肛门部病变、肌痿、风痱、颤病、肠外肿块压迫、温热病滥用或过服温燥收涩类方药、腹部手术后、高龄老人、全身衰惫状态等。 19.41 便血 临床以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血色鲜红,或便黑如柏油状,或粪便中夹血,或单纯下血等为 特征的症状。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于肠胃等所致。 注:常见于肛门部疾病、胃肠病变、疫斑热、稻瘟病、血溢病、紫癜病,以及黄胖病、蛊虫病、部分食物或药物中毒等。19.42 腰痛 临床以自觉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或切按则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肾系病变及腰部外伤、劳损,寒湿或湿热侵着等所致。 注:常见于肾系病和痹病类、淋证、妇科经带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痹、偏痹等。 19.43 尿血 临床以血随小便排出,或肉眼血尿,显微镜下红细胞阳性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膀胱湿热、阴虚火旺、心火亢盛、疫毒或药毒等伤及肾与膀胱,损伤脉络所致。 注:常见于石淋、热淋、子淋、肾痒、肾痨,肾及膀胱的癌瘤,某些血液病变、传染病等。 19.44 尿浊 临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多无疼痛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等所致。注:常见于丝虫病、肾痨、精浊、肾系癌瘤,小儿外感或内伤病,胸腹部创伤或手术等。 19.45 水肿 临床以眼睑或头面、四肢、全身浮肿,或按之凹陷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邪侵袭,或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而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 注:常见于风水、皮水、石水、正水、肾水、溢饮、脾水、心衰、经行浮肿、子肿等。 19.46 关节痛 临床以自觉关节疼痛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外力损伤骨与关节,或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关节,经气不利,关节阻痹所致。 注:常见于关节脱位及骨损伤、肢体痹病,以及流痰等。 19.47 瘫痪 临床以一侧或双侧肢体痿软、纵弛不用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寒湿热毒瘀痰等邪阻滞经络,或因精血亏虚而筋肉失养,或因颅脑病变及经气阻滞等所致。 注:常见于中风病、风痱、气厥、脑部肿瘤,软脚瘟等疫病,肌痿、脚气、痿蹙、肢痿等躯体病,头颅或脊柱损伤、手术创伤等。 19.48 震颤 临床以手足颤动,或头部摇晃不能自主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肝肾精血亏少,气阴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或因风痰阻络等所致。 注:常见于颤病、脑萎、气厥等。 19.49 紫斑 肌衄 临床以皮肤黏膜出现不高出肤面的青紫色或紫红色斑块、斑点,按压不褪色等为特征的症状。多因热毒窜络,血热妄行,或脾虚气不摄血,或外伤等,使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注:常见于外伤、紫癜病、髓劳、妊娠紫癜,以及各种外感热病、中毒等。 19.50 出疹 临床以皮肤出现高出肤面的红色或白色疹点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风热、风湿、疫毒等邪外侵,蕴郁肌肤所致。 注:常见于小儿风痧、麻疹、奶麻、水痘、蛇串疮、烂喉丹痧等多种外感温热病,以及湿疮、痱瘵、疥疮、风土疮、血风疮、血瘠疮、经行风疹块、妊娠风疹、药疹等皮肤病。 19.51 瘙痒 皮肤瘙痒 临床以自觉瘙痒难忍为特征的症状。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所致。注:常见于各种皮肤黏膜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