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ence1
stringlengths
0
73.2k
sentence2
stringlengths
0
64.7k
费利佩五世 斐迪南六世 卡洛斯三世 何塞·莫尼诺 卡洛斯四世 曼努埃尔·戈多伊 葡萄牙 佩德羅二世 若昂五世 若瑟一世 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瓦略-梅洛 瑪麗亞一世 瑞典 卡爾十二世 烏爾麗卡·埃莉諾拉女王 弗雷德里克一世 阿道夫·弗雷德里克 古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四世·阿道夫 丹麥 弗雷德里克四世 克里斯蒂安六世 弗雷德里克五世 克里斯蒂安七世 攝政:弗雷德里克親王、约翰·施特林泽 教廷 克勉十一世 依諾增爵十三世 本篤十三世 克勉十二世 本篤十四世 克勉十三世 克勉十四世 庇護六世 中东 奥斯曼帝国 穆斯塔法二世 艾哈邁德三世 馬哈茂德一世 奥斯曼三世 穆斯塔法三世 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 塞利姆三世 科學家 愛德蒙·哈雷,英國著名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和物理學家。 湯瑪斯·紐科門,英國工程師、發明家。 詹姆斯·瓦特,蘇格蘭著名的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 瑪麗亞·加埃塔納·阿涅西 ,義大利數學家,著有《分析講義》。 让·勒朗·达朗贝尔,法國物理學家。 約瑟夫·班克斯,英國探險家和博物學家,曾長期擔任皇家學會會長。 蘿拉·巴斯,義大利科學家,為歐洲第一位女教授。 丹尼爾·白努利,著名數學家,流體力學中的白努利定律即由他所提出。 魯傑羅·朱塞佩·博斯科維奇,物理、天文學家。 布豐,法國博物學家、數學家、生物學家、啟蒙時代著名作家。布豐的思想影響了之後兩代的博物學家,包括達爾文和拉馬克。 亞歷克西斯·克勞德·克萊羅,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 詹姆斯·庫克,英國皇家海軍軍官、航海家、探險家。 丹尼爾·布恩,美國拓荒者、探險家。 萊昂哈德·歐拉,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近代數學先驅之一。 丹尼爾·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德國物理學家,華氏溫標的創立者。 安德斯·攝爾修斯,瑞典天文學家,攝氏溫標的創立者。 約翰·哈里森,英國發明家、經線儀發明者。 喬治·福代斯,英國物理學家。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愛德華·詹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政治家。 卡爾·林奈,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和醫生,他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礎,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也被認為是現代生態學之父之。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俄國化學家、哲學家。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彼得·西蒙·帕拉斯,德國博物學家。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英國化學家。 瑞尼·瑞歐莫,法國科學家。 夏尔·库仑,法國物理學家、軍事工程師。 約瑟夫·拉格朗日,法國籍義大利裔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拉馬克,法國生物學家。 拉普拉斯,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拉瓦節,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後世尊稱拉瓦節為近代化學之父。 勒讓德,法國數學家。 安東尼奧·烏略亞,西班牙將軍、探險家、作家、天文學家,因發現鉑元素而聞名。 約翰·懷賀斯,英國著名製鐘專家、科學家、工程學家、地理學家,為月光社重要成員。 戴震,清代著名學者。 卡爾·威廉·舍勒,瑞典屬波美拉尼亞藥劑師及化學家。 亨利·卡文迪什,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 理查·阿克莱特,英國發明家。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英國自然學家。 約瑟夫·布拉克,英國籍的醫生和化學家。 路易吉·伽伐尼,義大利物理學家。 亞歷山德羅·伏打,義大利物理學家、電池發明者。 威廉·赫歇爾與卡羅琳·赫歇爾兄妹,英國天文學家。 孟格菲兄弟,法國造紙商、發明家。 ,蘇格蘭土木工程師,研發。 ,蘇格蘭土木工程師。 ,蘇格蘭探險家。 伊莱·惠特尼,美國發明家、機械工程師。 约翰·道尔顿,英國物理學家。 喬治·居維葉,法國博物學家。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國自然學家。 蒙戈·帕克,英國探險家。 馬修·福林達斯,英國探險家。 哲學家 伏爾泰 孟德斯鸠 德尼·狄德罗 大衛·休謨 让-雅克·卢梭 亚当·斯密 杰里米·边沁 伊曼纽尔·康德 托马斯·潘恩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農學家 軍事領袖 法国 法国 法国 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 法国 法国 莫羅 法国 拿破仑 法国 米歇尔·内伊 法国 馬塞納 法国 達武 法国 若阿尚·缪拉 法国 让·拉纳 法国 聖西爾 法国 苏尔特 法国 絮歇 法国 年羹尧 清 羅伯特·克萊武 英國 詹姆斯·沃尔夫 英國 霍雷肖·纳尔逊 英國 查爾斯·康沃利斯 英國 威廉·何奧 英國 欧根亲王 神聖羅馬帝國 布呂歇爾 普魯士 泰申公爵卡爾大公 奧地利 卡爾十二世 瑞典 苏沃洛夫 俄羅斯 杜桑·盧維杜爾 海地 威廉·利文斯顿 美國軍事家 特库姆塞 肖尼族 藝術家 韋瓦第 柯瑞里 库普兰 泰勒曼 拉莫 D.史卡拉第 巴赫 韓德爾 海頓 莫札特
丹尼爾·布恩,美國拓荒者、探險家。 萊昂哈德·歐拉,瑞士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近代數學先驅之一。 丹尼爾·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德國物理學家,華氏溫標的創立者。 安德斯·攝爾修斯,瑞典天文學家,攝氏溫標的創立者。 約翰·哈里森,英國發明家、經線儀發明者。 喬治·福代斯,英國物理學家。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愛德華·詹納,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 本傑明·富蘭克林,美國科學家、政治家。 卡爾·林奈,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和醫生,他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的基礎,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也被認為是現代生態學之父之。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俄國化學家、哲學家。 皮埃爾·莫佩爾蒂,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彼得·西蒙·帕拉斯,德國博物學家。 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英國化學家。 瑞尼·瑞歐莫,法國科學家。 夏尔·库仑,法國物理學家、軍事工程師。 約瑟夫·拉格朗日,法國籍義大利裔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拉馬克,法國生物學家。 拉普拉斯,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拉瓦節,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後世尊稱拉瓦節為近代化學之父。 勒讓德,法國數學家。 安東尼奧·烏略亞,西班牙將軍、探險家、作家、天文學家,因發現鉑元素而聞名。 約翰·懷賀斯,英國著名製鐘專家、科學家、工程學家、地理學家,為月光社重要成員。 戴震,清代著名學者。 卡爾·威廉·舍勒,瑞典屬波美拉尼亞藥劑師及化學家。 亨利·卡文迪什,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 理查·阿克莱特,英國發明家。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英國自然學家。 約瑟夫·布拉克,英國籍的醫生和化學家。 路易吉·伽伐尼,義大利物理學家。 亞歷山德羅·伏打,義大利物理學家、電池發明者。 威廉·赫歇爾與卡羅琳·赫歇爾兄妹,英國天文學家。 孟格菲兄弟,法國造紙商、發明家。 ,蘇格蘭土木工程師,研發。 ,蘇格蘭土木工程師。 ,蘇格蘭探險家。 伊莱·惠特尼,美國發明家、機械工程師。 约翰·道尔顿,英國物理學家。 喬治·居維葉,法國博物學家。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國自然學家。 蒙戈·帕克,英國探險家。 馬修·福林達斯,英國探險家。 哲學家 伏爾泰 孟德斯鸠 德尼·狄德罗 大衛·休謨 让-雅克·卢梭 亚当·斯密 杰里米·边沁 伊曼纽尔·康德 托马斯·潘恩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農學家 軍事領袖 法国 法国 法国 路易·安托万·德·布干维尔 法国 法国 莫羅 法国 拿破仑 法国 米歇尔·内伊 法国 馬塞納 法国 達武 法国 若阿尚·缪拉 法国 让·拉纳 法国 聖西爾 法国 苏尔特 法国 絮歇 法国 年羹尧 清 羅伯特·克萊武 英國 詹姆斯·沃尔夫 英國 霍雷肖·纳尔逊 英國 查爾斯·康沃利斯 英國 威廉·何奧 英國 欧根亲王 神聖羅馬帝國 布呂歇爾 普魯士 泰申公爵卡爾大公 奧地利 卡爾十二世 瑞典 苏沃洛夫 俄羅斯 杜桑·盧維杜爾 海地 威廉·利文斯顿 美國軍事家 特库姆塞 肖尼族 藝術家 韋瓦第 柯瑞里 库普兰 泰勒曼 拉莫 D.史卡拉第 巴赫 韓德爾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塔蒂尼 格鲁克 戈塞克 郑燮 郎世寧 威廉·贺加斯 雅克-路易·大卫 万能布朗 大衛·加雷克 湯瑪斯·齊本德爾 湯瑪斯·根茲巴羅 卡納萊托 約書亞·威治伍德 弗朗西斯科·戈雅 约翰·纳什 (建筑师) 威廉·布莱克 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 文學家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曹雪芹 歌德 羅伯特·伯恩斯 威廉·华兹华斯 简·奥斯汀 神學家 約翰·衛斯理 慈善家 威廉·威伯福斯
在1990年代,明尼苏达州的人口增长12%。劳动人口增长14%,退休人口增长9%。 北达科他州 在1990年代,北达科他州的农村人口减少6%,而全州的人口保持不变。 华盛顿州 在1990年代,华盛顿的农村人口增加20%。与此同时,农村劳动人口增加22%,退休人口增加16%。总体而言,有21%的增长,其中劳动人口23%,退休人口15%。 参看 农村迁徙 田园社会学 参考资料 William Howarth的《美国文化的乡村生活观》(The Value of Rural
北达科他州 在1990年代,北达科他州的农村人口减少6%,而全州的人口保持不变。 华盛顿州 在1990年代,华盛顿的农村人口增加20%。与此同时,农村劳动人口增加22%,退休人口增加16%。总体而言,有21%的增长,其中劳动人口23%,退休人口15%。 参看 农村迁徙 田园社会学 参考资料 William
代表位址為 0 的記憶體 000000000001 代表位址為 1 的記憶體 000000010000 代表位址為 16 的記憶體 100000000000 代表位址為 2^11 的記憶體 整合範例 0000,0000,000000010000 代表 LOAD A, 16 0000,0001,000000000001 代表 LOAD B, 1 0001,0001,000000010000 代表 STORE B,
000000000000 代表位址為 0 的記憶體 000000000001 代表位址為 1 的記憶體 000000010000 代表位址為 16 的記憶體 100000000000 代表位址為 2^11 的記憶體 整合範例 0000,0000,000000010000 代表 LOAD A, 16 0000,0001,000000000001 代表 LOAD B, 1 0001,0001,000000010000 代表 STORE
淀山湖西临元荡(大部分属江苏省),南与太浦河相通,东南为黄浦江上游拦路港。陆上南岸为318国道,交通四通八达,从虹桥机场到水上运动场只近半小时车程。淀山湖不仅面积大,相当11.5个西湖。水质清澈,适宜开展水上运动,如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龙舟等,曾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水上运动分会场。 位于拦路港口左岸的关王庙,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已有近500年历史。寺院面向浩瀚的湖面,端坐于两棵千年银杏下。其不远处即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报国寺,其为上海玉佛寺下院。 2022年2月10日,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动工。
淀山湖西临元荡(大部分属江苏省),南与太浦河相通,东南为黄浦江上游拦路港。陆上南岸为318国道,交通四通八达,从虹桥机场到水上运动场只近半小时车程。淀山湖不仅面积大,相当11.5个西湖。水质清澈,适宜开展水上运动,如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龙舟等,曾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水上运动分会场。 位于拦路港口左岸的关王庙,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已有近500年历史。寺院面向浩瀚的湖面,端坐于两棵千年银杏下。其不远处即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报国寺,其为上海玉佛寺下院。
畜力车 蒙古族文化 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漢文音譯:杭蓋),又稱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族使用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游牧察哈尔人的蒙古包。中国内蒙古,1874 年 蒙古族建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帳篷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亞文化 房屋类型 風土建築
蒙古包(;)是满语里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这类住房形式不限于蒙古族,而是在中亚地区游牧民族中很常见。古代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住房。辽国上京的宫城里的宫帐被称为斡耳朵,也是一种形式的蒙古包。 汉语中的蒙古包一词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也称为穹庐、毡帐或毡包(;;;)等。 製造圖解 外形结构 呈圆形,有大也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内部结构 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烹调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滿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是长辈的起居处,东面是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他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的结构、材料等有新的发展。出现了钢架结构的蒙古包,蒙古包的前后加开了窗户,使采光和通风性能更好。室内还增加了床、电视机、收音机等各种现代生活用品。 图集
满语属满-通古斯语系满语支。学者一般认为满-通古斯语族共有12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中国境内的满-通古斯语言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女真语(已消失),俄罗斯境内有埃文语、埃文基语、涅吉达尔语、奥罗奇语、乌德盖语、那乃语、乌尔奇语、鄂罗克语。 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国语”,辅音有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6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有元音和谐律,但不很严整,有语音同化现象。具有粘着语的特点。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虚词较丰富,可灵活表达语法意义。名词有格,指人名词有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注意:不同於時態)、体、式、形动和副动等形态变化。 满语源于金代女真语,但满语并不等於女真语,兩者關係有如中古英語和近代英語間的關係。 历史 满族由海西女真、建州女真、蒙古、汉等诸多民族融合而成。 女真族到努尔哈赤时,女真文使用几近消失,大多數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但这造成了軍民識字率極低,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战时常贻误战机,远远满足不了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盖兩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創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也称老满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于當時的建州女真,為後金的建立及滿族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摺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语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摺,康熙雍正两朝汉字满字夹杂类奏摺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满族高官果尔敏已经听不懂乾隆帝的满语,而此人来自东北的盛京;盛京将军琳宁写给乾隆帝的奏折中也是汉语。 至少从乾嘉时期起,满语日益衰微。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人数达四万餘人,其中除满族外,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 现状 中國大陸 清王朝中后期满族人逐渐改用汉语,目前能够掌握满文的人已经较少,只有黑龙江省仍有少数乡镇的老人和部分语言学专家能使用这种语言。目前在黑龙江哈尔滨的黑龙江大学有满语研究所。锡伯语有时被认为是满语的方言,目前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仍旧在进行锡伯文(从满文改进而来)的教育,并出版有锡伯文的报刊《察布查尔报》。中国的满族自治地方,机关牌匾、公文抬头、公章及邮戳等会出现满文并记。 2005年10月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学生社团)注册成立,同年10月23日第一期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开课。同年11月黑龙江大学满语所赵阿平教授应邀来校作关于满语言现状的学术讲座。2006年4月9日,第二期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开课。 2006年5月15日,东北农业大学满语爱好者协会(学生社团)注册成立。5月27日,开设义务教育满语初级班第一期。 2008年6月,哈尔滨市阿城区的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将满语专业列入招生范围,成为全国唯一在高职院校开设满语中专专业的学院,首期计划招生30人。 2009年4月,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市香坊区莫力街村小学校在开办满语课两年后,面临生源不足的情况。 2010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满文书法协会,协会会员人数70人,东北师范大学满文学习班人数32人,同年九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设满语班,学生20人,吉林大学学生自发组织满语班拥有学生80余人,此外长春市民间与吉林省社科院开设满语班与满文读书会。 2011年6月,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满语使用人数保守估算2000余人(不包括锡伯族),其中仅吉林省长春与白山二地就有200余人通晓满文。在学习人数已无法估计。 2011年2月,吉林省白山市满族学堂进行了为期十八天的满语特训,为吉林省和辽宁省各个满族自治地方提供了大量的满语师资力量。此后每个寒暑假开设特训班。 2012年9月,满族在线网站会员在吉林省延吉市开办公益满语班。 2012年9月,满族在线网站会员在天津市开办公益满语班。截止到目前,中国大陆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天津、西安、成都等地均有固定开课的满语学习班。学员人数众多。 2012年12月,在北京市索伦珠满语文培训中心的协助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内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办满语课程。同年年末人大附中满文社成立后,抚顺一中、北大附中等中学也兴起相关社团、选修课。 台灣 台灣滿族後裔幾無使用滿語。目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教授莊吉發在政大、台大開設的滿語課程,他並有出版多本滿語書籍。2004年開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甘德星教授也有開設滿語教學課程。2005年1月,臺湾文史哲出版社重版《清文指要》一書,由張華克校注。國立故宮博物院設有“滿文經典研讀班”,目前由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林士鉉開授。 语音 满语有6个元音音位,19个辅音音位。元音分阳、阴、中三性,同性元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但元音和谐不严格。满文字母在词头、词中、词尾和单独书写时的书写方式不同。 輔音 下表列出穆麟德转写(太清转写)和国际音标。 其中软腭音和小舌音在本族语中不对立(和e、i、u相拼,和a、o、ū (v) 相拼),但在外来语中可以对立(可以和a、o、ū (v)相拼,转写作k῾ (kʼ), g῾ (gʼ), h῾ (hʼ))。另有三个外来语辅音:ts῾ (c)、dz (z) 和ž (rʼ) 。 元音 a、o、ū (v)是阳性元音,e是阴性元音,i和u是中性元音。
(v)相拼,转写作k῾ (kʼ), g῾ (gʼ), h῾ (hʼ))。另有三个外来语辅音:ts῾ (c)、dz (z) 和ž (rʼ) 。 元音 a、o、ū (v)是阳性元音,e是阴性元音,i和u是中性元音。 与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和蒙古语相似,满语中存在元音和谐现象,即词干元音决定词缀元音,词干以a、e、o结尾,则词缀也以相同元音结尾,例如 (sula-ha = 及物动词词干“, sula-, 遗留,留下” + 一般过去时词缀”, -ha”), (mute-he = 及物动词词干“, mute-, 能够;完成” + 一般过去时词缀”, -he”);词干以i、u结尾,词缀多为e,如 (bi-he = 不及物动词词干“, bi-, 有;存在” + 一般过去时词缀”, -he”)、 (feku-he = 及物动词词干“, feku-, 跳跃” + 一般过去时词缀”, -he”)等。 音节结构 满语和開音節語言接近。元音及“n”輔音作词尾收音的词汇占绝大多数,和日語近似。滿語部份詞以複輔音分隔元音,例如abka(, 天空),ilha(,花);其餘大部份詞則以單輔音分隔元音。這種開音節語言的特質,在作為書面語的通古斯語族南部方言中是确定无疑的,在其他方言中未必尽然。在滿語書面語產生以後,滿語向開音節語言的趨勢遂漸明顯。 满语最初以建州女真方言为规范语,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吸收了其他女真部落及锡伯等族的语言后,满语在北京发生音变,产生新方言,称为“京音”。其特点包括动词词尾-mbi的b不发音,ci (qi)、ji的元音发音极轻,ong、oi读成eng、ei等。但是满语的口语与书面语一致,发生音变之后,书面语也随之发生改变。 文字 满语使用满文。满文源于传统蒙古文,而传统蒙古文可追溯至回鹘文。满文是一种竖写的文字,每列从左到右排列。满文转写有多种方式,如穆麟德转写、太清转写等。满语的祖先女真语使用源于契丹文的女真文,契丹文则源于汉文。女真文与满文来源不同。 文法 满语词汇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后置词、连词、拟声词、拟态词、感叹词、助词。名词和代词有格和数的变化。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形容词有程度和级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和格、式的变化,分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主动态、被动态、使役态,陈述式、祈使式、条件式等。满语名词中从其他语言借用词汇的现象比较明显。 满语主从复句比较发达,语法与汉语区别很大,但與阿爾泰語系各语言较为接近。 滿語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在滿語影響漢語的同時,滿語亦吸納了不少漢語詞彙及發音。例如非圓唇母音y/yʼ,例子有sy/syʼ(, 佛寺)、Sycuwan/Syʼquwan(, 四川);漢語塞擦音,例子有dzengse/zengse(橙)、tsun/cun(, 寸)。除了漢語借詞外,滿語亦有其他語言的借詞,例如蒙古語。例子有morin(, 馬)和temen(, 駱駝),。 滿語词汇舉隅 另见:中文维基词典的满语分类。 满语單字 (以下均采用穆麟德转写/太清转写) (je):是,遵命(部下對上司的應答聲); (waka):非,不是; (akū/akv):沒有; (ja):易,简单; (sain):好;
目前,全球朝鲜民族总人口约为8300万,其中大韩民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共计约7600万,其他人口过百万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各有约二百万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族是中國官方认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其他有越南、新加坡亦官式承認為境內少數民族。在前蘇聯的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中,亦有朝鲜民族生活,他们在当地被称为高麗人。在日本境內的朝鲜民族则被称为在日朝鲜人或韩国人。美国境內的韩民族属于美國亚裔民族則被称为韩裔美国人或美籍韓裔。 历史 朝鲜族是古亞洲人和新亚洲人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东南部、南西伯利亞迁徙到遼河流域至朝鲜半岛之間所形成的民族。 公元前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兴起。此后,百济和新罗在南部兴起,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史称“三国时代”。七世纪后半叶,新罗联合中国唐朝,先后灭掉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九世纪末,新罗分裂成后高句丽、后百济、后新罗,史称“后三国”。918年,后高丽将领王建统一后三国,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立国近474年之后,于1392年被朝鲜王朝所取代。1897年,朝鲜王朝立国505年后被大韩帝国取代。 近代,朝鲜半岛不断被西方列强和日本渗透,1910年被日本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被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所控制的北部建立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控制的南部建立起大韩民国。至今,朝鲜族还是处在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状态。 语言和文字 朝鲜族的母语是朝鲜语,亦称韩国语或韩语。朝鲜族在古代长期使用汉字,在近代普遍使用的諺文是表音文字,每个字可以根据其构成拼读出来,不需要另外单独的拼音系统。韩语共有40个字母,包括21个元音和19个辅音。元音又分为单元音(10个)和双元音(11个)。元音是韩语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韩语属于黏着语,是通过附着在单词后面的助词和语尾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而不是像汉语那样依靠词序。因此韩语有比较复杂的助词和语尾。韩语的句子结构是主语+宾语+谓语,而汉语的句子结构则是主语+谓语+宾语。 韩语的词汇类型可分为固有词、汉字词和外来语三种。固有词是朝鲜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本民族自己固有的词汇,是韩语词汇的核心部分。韩语日常用语绝大多数用的都是固有词。绝大部分汉字词来源于汉语,此外还有部分汉语汉字词和日语汉字词。汉字词读音遵照韩国汉字的读音规则,词义大部分与汉语相同,但也有些差异。汉字词在数量上要占到韩语词汇一半以上。外来语是指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借鉴过来的词语,以英语居多。 西元15世纪以前,韩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以汉字为书写工具。由于韩语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使用汉字记录韩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汉文,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了解决朝鲜族书写文字的问题,1443年朝鲜王朝第4代国王世宗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韩文的发明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后世的爱戴。 韩语的方言按地区分布可以分为西北部方言、东北部方言、中部方言、西南方言、东南方言、济州方言以及六镇方言共7种。除了济州方言以外,邻近的方言大都能够通话。但是跨区之间的方言通话就有些困难。現今“韓國標準語”是以中部方言的首尔话为基础的。由于首尔是朝鲜王朝的国都,因此這個“标准语”更接近于朝鲜半岛分裂前的官方语言。朝鲜的标准语“文化语”亦基于中部方言。 习俗 建筑 朝鲜族傳統建築讲究对地形的选择,阴阳协调,一般依山朝南而建。傳統民居稱為韓屋,使用一种叫温突的地板供热系统供热。韩屋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韩国传统建筑不作违背壮丽自然环境的尝试,也不与自然景色比较高低。韩屋的大部分建筑材料也来源于自然,主要是石头、木材、泥土,充分体现自然美。富人家的屋顶使用瓦建造,而穷人家的屋顶则使用稻草。韩国夏季闷热,冬季寒冷。韩屋在设计上采用了冬季取暖的炕和夏季乘凉的大厅。 根据儒家的观念,韩屋在空间上做身份、男女、长幼的区分。根据房型的不同和用一道小围墙,韩屋的居住空间分为上中下三等。里屋和客厅是主人居住的上等空间;离大门最近的行廊斋是下人居住的地方;中门间行廊斋是中间阶层的守门人居住的空间。贵族的韩屋在建造行廊斋等门间斋后,还会建造一个比这些高一截的屋檐上翘的大门。 服装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是韩服。韩服有着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线条美,在色彩搭配上讲究阴阳五行,天地人和。一般来说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小孩子的韩服一般采用7种颜色,为的是让小孩憧憬绚丽的生活和防止鬼神的接近,无病长寿。 男士传统韩服由冠帽(黑笠)、哲高里(男士上衣)、背子(穿在上衣外边的坎肩)、马褂子(穿在哲高里外面的防寒服)、巴吉(裤子)、都鲁玛吉(外出时穿在短衣和裤子外面的外套)和足衣(袜子)组成。女士传统韩服由哲高里(女士上衣)、领子(由动襟和领边组成)、高琳(前衣襟上缝有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用作上衣扣,也有装饰作用)、契玛(裙子)、纹样、和绣花鞋组成。 根据生活风俗和用途分类,韩服可以分为婚礼服、节日服、花甲服、周岁服等。在春节的早上,子女要穿节日服给父母拜年,小孩子们穿七色彩缎短衣,父母则穿平常韩服;在花甲宴上,男性穿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礼服;小孩一周岁的仪式上,小孩要穿周岁服;在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华丽的婚礼服。传统韩服穿戴复杂、繁琐,因此传统韩服一般在特殊的场合穿着。韩国人平时穿着改良的简易生活韩服。 饮食 朝鲜族的主食是大米。主要农作物除了大米外还有大麦、大豆等。朝鲜半岛三面沿海,因此海产品也是朝鲜半岛的主要食品。腌制的鱼类和蔬菜是冬季的主要食品。韩国料理味道以辣、甜、酸、淡为特点。汤在韩国料理中不是饭前或饭后的配菜,而是与主食一起食用的主菜。韩国料理中的汤一般放有肉或海鲜,汤水较少。常见的汤有参鸡汤、大酱汤、先农汤、水饺汤、泡菜锅、纯豆腐汤、海带汤等。在韩国料理中与米饭一起食用的伴菜叫做“饭馔”,种类繁多,有烧烤、煎炸、蒸煮、脍、泡制等多种方法制作。而与酒类一起食用的菜被称为“按酒”。泡菜是韩国料理中的重要成员。韩式泡菜种类繁多,其类别在韩国各地有所不同。韩国人在不同的季节也食用不同的泡菜。 与中国、日本和越南的餐桌礼仪不同,在韩国,盛米饭和汤的碗是不应该被拿起的。韩国人使用金属作的长柄匙来吃饭喝汤。韩式的筷子是扁平的金属筷子,只用来夹菜,不用来吃米饭。年轻人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拿起筷子吃饭,也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吃完饭。 茶文化
根据儒家的观念,韩屋在空间上做身份、男女、长幼的区分。根据房型的不同和用一道小围墙,韩屋的居住空间分为上中下三等。里屋和客厅是主人居住的上等空间;离大门最近的行廊斋是下人居住的地方;中门间行廊斋是中间阶层的守门人居住的空间。贵族的韩屋在建造行廊斋等门间斋后,还会建造一个比这些高一截的屋檐上翘的大门。 服装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是韩服。韩服有着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线条美,在色彩搭配上讲究阴阳五行,天地人和。一般来说上衣用亮色、下衣用暗色。小孩子的韩服一般采用7种颜色,为的是让小孩憧憬绚丽的生活和防止鬼神的接近,无病长寿。 男士传统韩服由冠帽(黑笠)、哲高里(男士上衣)、背子(穿在上衣外边的坎肩)、马褂子(穿在哲高里外面的防寒服)、巴吉(裤子)、都鲁玛吉(外出时穿在短衣和裤子外面的外套)和足衣(袜子)组成。女士传统韩服由哲高里(女士上衣)、领子(由动襟和领边组成)、高琳(前衣襟上缝有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用作上衣扣,也有装饰作用)、契玛(裙子)、纹样、和绣花鞋组成。 根据生活风俗和用途分类,韩服可以分为婚礼服、节日服、花甲服、周岁服等。在春节的早上,子女要穿节日服给父母拜年,小孩子们穿七色彩缎短衣,父母则穿平常韩服;在花甲宴上,男性穿金冠草服,女性穿小礼服;小孩一周岁的仪式上,小孩要穿周岁服;在传统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华丽的婚礼服。传统韩服穿戴复杂、繁琐,因此传统韩服一般在特殊的场合穿着。韩国人平时穿着改良的简易生活韩服。 饮食 朝鲜族的主食是大米。主要农作物除了大米外还有大麦、大豆等。朝鲜半岛三面沿海,因此海产品也是朝鲜半岛的主要食品。腌制的鱼类和蔬菜是冬季的主要食品。韩国料理味道以辣、甜、酸、淡为特点。汤在韩国料理中不是饭前或饭后的配菜,而是与主食一起食用的主菜。韩国料理中的汤一般放有肉或海鲜,汤水较少。常见的汤有参鸡汤、大酱汤、先农汤、水饺汤、泡菜锅、纯豆腐汤、海带汤等。在韩国料理中与米饭一起食用的伴菜叫做“饭馔”,种类繁多,有烧烤、煎炸、蒸煮、脍、泡制等多种方法制作。而与酒类一起食用的菜被称为“按酒”。泡菜是韩国料理中的重要成员。韩式泡菜种类繁多,其类别在韩国各地有所不同。韩国人在不同的季节也食用不同的泡菜。 与中国、日本和越南的餐桌礼仪不同,在韩国,盛米饭和汤的碗是不应该被拿起的。韩国人使用金属作的长柄匙来吃饭喝汤。韩式的筷子是扁平的金属筷子,只用来夹菜,不用来吃米饭。年轻人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拿起筷子吃饭,也不应该在长辈或客人之前吃完饭。 茶文化 公元4世纪,茶文化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茶文化的传入,也推动了韓國茶禮的发展。但是在朝鲜王朝,茶文化被认为与佛教有关被废止。朝鲜半岛更为流行的是傳統茶。傳統茶以植物為原料,原料包括植物根莖、水果、穀物、種子、花葉等。常見的有人参茶、当归茶、薑茶、水正果、柚子茶、大枣茶、五味子茶、玄米茶、決明子茶、菊花茶 、灵芝茶等。“传统茶”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无需开水冲泡,大多数会加入蜂蜜。 竞技运动 朝鲜半岛男性的传统体育运动主要包括射箭、韩式摔跤、跆拳道等。传统的女性体育运动主要是荡秋千和板舞戲。跆拳道是源于朝鲜半岛的一种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心灵修养为一身的搏击武术,被称为韩国的国技。跆拳道既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又能够于防身自卫的传统搏击武术,更是一项新兴的集健身、竞技及娱乐为一体的现代体育,集力学、兵学、哲学、医学及伦理学为一体,以技击格斗为基础,以修心养性为核心,以磨练人的意志、振奋人的内在精神气质、培训练习者良好的礼仪及道德为目标。「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崔泓熙创造。其中「跆」指踢擊、「拳」指拳擊,「道」則是代表道行、自己對禮儀的修練。在1986年第10届亚运会,跆拳道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0年悉尼奥运会,跆拳道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已经在世界各国广为推广。 宗教信仰 朝鲜半岛最初的原始宗教是朝鮮萨满教。随着當地与中国的交往,佛教和儒教后来由中国传入朝鲜半岛。佛教在統一新羅和高丽时期曾盛极一时。但在朝鲜王朝时期,佛教曾受到限制,佛教寺院和佛教徒只能在乡村存在,不许在城市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儒教。儒家思想一度成为朝鲜王朝的国家理念。直到现在儒家思想对朝鲜族还有着很深的影响,尊敬长辈的儒家思想依然是朝鲜族家庭的重要部分 。 近代以来,特别是在韩国民主运动之中及民主化之后,基督教在韩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目前为韩国信众最多的宗教。此外,近代朝鲜半岛还出现了本土新宗教天道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天道教青友党是由天道教教徒组成的政党。 朝鲜半岛以外 美国 美国是海外韩裔/朝鲜裔最多的国家。2015年,美国的韩裔/朝鲜裔人口约182万,占美国总人口的0.56%,是华裔、菲律賓裔、印度裔、越南裔美國人之后的第五大亚裔美國人。韩国独立运动家徐載弼是首位入美国籍的朝鲜半岛人。
the Waterfront,1954)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导演的其他著名电影包括:《慾望街車》、《》等。 卡赞在1930年代曾短时间的加入过共产党。后来,由于对斯大林主义僵化意识形态的不满,他逐渐脱离了共产党。然而最具争议的是,在麦卡锡主义时期他采取的反共态度和在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作证、揭发他人的行为。在被他指证的人中包括演员。非美委员会调查最终没有发现任何证据。然而,加菲尔德却由此被好莱坞拒之门外,并於翌年他39岁时去世。 1999年,卡赞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尽管好莱坞的很多人认为应该给予卡赞对电影界的贡献应有的评价,并将当年的争论搁置起来,这个奖仍然受到很大的争议。 作品 1947年:《君子協定》 奥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1年:《慾望街車》 提名奥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2年:《薩巴達傳》 1954年:《岸上風雲》 奥斯卡最佳導演獎 1955年:《》 提名奥斯卡最佳導演獎 1963年:《美国,美国》 提名奥斯卡最佳導演獎 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獎 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外部連結 Method Man: Elia Kazan's Singular Career by John Lahr in The New Yorker (A Critic at Large) Assessing Kazan: His Life and Choice (NYT Books of
HUAC, and the aftermath of his testimony including his April 13, 1952 statement in the New York Times Literature on Elia Kazan 美国导演 希腊裔美国人 金球獎最佳導演獲得者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者 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大同盟战争,法国被遏制。 英国清教徒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英国崛起。 明朝灭亡,清朝(1616年—1662年 清朝取代明朝的战争)建立。 德川家康消滅豐臣氏並建立江戶幕府,日本戰國時代結束。日本進入江戶時代。 日本島原之亂及後日本鎖國。 地理大發現時代在此時期進入尾聲。 社會與經濟 Kru族从利比里亚移入科特迪瓦。 英國農業革命。 荷蘭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市場和銀行制度及全世界第一間股票交易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皇帝谕令禁止开矿。 科学技术 1687年,艾萨克·牛顿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裡,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第一階段西學東漸。 文化娱乐 在歐洲文化史來說,17世纪的歐洲文化與藝術已經開始從文藝復興時期邁入了巴洛克時期。 在中國,耶穌會傳教士活躍於明朝與清朝,歐洲文化盛行於中國宮廷。 疾病与医学 安東·范·列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建造了高清晰度的單顯微鏡,研究了毛細管循環和肌肉纖維。他觀察了血球、精子與細菌,並繪出了它們的形象。於1683年發現了細菌。 威廉·哈维在1628年发表《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1651年发表《动物的生殖》(De Generatione)等。这些成就对生理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环境与自然资源 渡渡鳥滅絕。 模里西斯夜蒼鷺滅絕。 宗教與哲學 重要人物 世界领导人 非洲、美洲 摩洛哥 薩阿德王朝 艾哈迈德一世曼苏尔 1603–1627年继承战争: 萨阿德王朝主支, 马拉喀什: 阿布·法雷斯·阿卜杜拉 齐丹·阿布·纳西尔 分裂派系, 非斯, 只有当地权利: 穆罕默德·谢赫·马蒙 阿卜杜拉二世 阿布德·马立克 阿布·马尔万·阿布德·马立克二世 瓦立德·伊本·齐丹 穆罕默德·谢赫·塞吉尔 艾哈迈德·阿巴斯 阿拉維王朝 穆莱·穆罕默德二世 拉希德 穆罕默德一世 哈拉尼 阿布尔·阿巴斯·艾哈迈德一世 伊斯梅尔 衣索比亞帝國 雅各布 扎·丹加爾 蘇斯尼約斯 法西利德斯 約翰尼斯一世 伊亞蘇一世 達荷美王國 杜-阿克林 達科多努 胡格巴賈 阿佧巴 布干達王國 卡巴卡王朝 蘇納一世 塞卡曼亞 金布格韋 卡特雷加 穆特比一世 朱科 卡耶姆巴 亚洲 中国 明朝 明神宗朱翊鈞,1573年-1620年 首輔:趙志皋、沈一貫、朱賡、李廷機、葉向高、方從哲 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 首輔:方從哲、劉一燝 明熹宗朱由校,1621年-1627年 首輔:劉一燝、葉向高、韓爌、朱國楨、顧秉謙、黃立極、施鳳來 明思宗朱由檢,1628年-1644年 首輔:施鳳來、李國𣚴、來宗道、周道登、韓爌、李標、成基命、周延儒、溫體仁、張至發、孔貞運、劉宇亮、薛國觀、范復粹、張四知(代理)、周延儒、陳演、蔣德璟(代理)、魏藻德 南明 明安宗 明紹宗 魯王朱以海 紹武帝 明昭宗 後金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年-1636年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攝政 清朝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36年-1643年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孝莊文皇后攝政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4年-1661年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62年-1722年 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日本 天皇 後陽成天皇 後水尾天皇 明正天皇 後光明天皇 後西天皇 靈元天皇 東山天皇 江戶幕府將軍 德川家康 德川秀忠 德川家光 德川家綱 德川綱吉 朝鮮 朝鮮宣祖 光海君 朝鮮仁祖 朝鮮孝宗 朝鮮顯宗 朝鮮肅宗 台灣 明郑 鄭森 鄭經 鄭克臧 鄭克塽
首輔:方從哲、劉一燝 明熹宗朱由校,1621年-1627年 首輔:劉一燝、葉向高、韓爌、朱國楨、顧秉謙、黃立極、施鳳來 明思宗朱由檢,1628年-1644年 首輔:施鳳來、李國𣚴、來宗道、周道登、韓爌、李標、成基命、周延儒、溫體仁、張至發、孔貞運、劉宇亮、薛國觀、范復粹、張四知(代理)、周延儒、陳演、蔣德璟(代理)、魏藻德 南明 明安宗 明紹宗 魯王朱以海 紹武帝 明昭宗 後金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27年-1636年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攝政 清朝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1636年-1643年 清成宗愛新覺羅多爾袞、孝莊文皇后攝政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1644年-1661年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62年-1722年 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日本 天皇 後陽成天皇 後水尾天皇 明正天皇 後光明天皇 後西天皇 靈元天皇 東山天皇 江戶幕府將軍 德川家康 德川秀忠 德川家光 德川家綱 德川綱吉 朝鮮 朝鮮宣祖 光海君 朝鮮仁祖 朝鮮孝宗 朝鮮顯宗 朝鮮肅宗 台灣 明郑 鄭森 鄭經 鄭克臧 鄭克塽 越南 後黎朝 黎世宗 黎敬宗 黎神宗 黎真宗 黎玄宗 黎嘉宗 黎熙宗 鄭主 鄭松 鄭梉 鄭柞 鄭根 廣南國 阮潢 阮福源 阮福瀾 阮福瀕 阮福溙 阮福淍 阿瑜陀耶 訕佩二世 訕佩三世 訕佩四世 波隆瑪拉差提拉一世 波隆瑪拉差提拉二世 阿滴耶旺 訕佩五世 訕佩六世 訕佩七世 拉瑪鐵菩提三世 帕碧羅闍 蒙兀兒 賈漢吉爾 沙賈汗 奧朗則布 欧洲 英国 伊莉莎白一世 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 查理一世 (英格蘭) 奥利弗·克伦威尔 理查·克倫威爾 查理二世 (英格蘭)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威廉三世 (英格兰) 玛丽二世 (英格兰) 法國 亨利四世 路易十三 叙利公爵 纳维尔 昂克爾侯爵 吕伊内公爵 黎塞留 路易十四 马萨林 柯尔贝尔 盧福瓦侯爵 西班牙 腓力三世 腓力四世 卡洛斯二世 葡萄牙 菲利普二世 菲利普三世 若昂四世 阿方索六世 佩德羅二世 俄国 鮑里斯·費奧多羅維奇·戈東諾夫 費奧多爾二世 伪德米特里一世 瓦西里四世 米哈伊爾一世 阿列克谢 费奥多尔三世 伊凡五世、彼得一世 攝政索菲婭 彼得一世 瑞典 卡爾九世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 克里斯蒂娜女王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一世 卡尔十二世 丹麥 克里斯蒂安四世 弗雷德里克三世 克里斯蒂安五世 教宗国 良十一世 保祿五世 額我略十五世 烏爾巴諾八世 依諾增爵十世 亞歷山大七世 克勉九世 克勉十世 依諾增爵十一世 亞歷山大八世 諾森十二世 神聖羅馬帝國 魯道夫二世 马蒂亚斯 斐迪南二世 斐迪南三世 利奥波德一世 鄂圖曼帝國 艾哈邁德一世 穆斯塔法一世 奧斯曼二世 穆拉德四世 易卜拉欣一世 穆罕默德四世 蘇萊曼二世 艾哈邁德二世 穆斯塔法二世 科学家 艾薩克·牛頓 宋應星 約翰內斯·開普勒 伽利略·伽利萊 勒内·笛卡尔 布莱兹·帕斯卡 皮埃爾·德·費馬 徐光啟 熊三拔P. Sabbathino de Ursis 鄧玉函Johann Schreck 方以智 李之藻 杨廷筠 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年10月,教宗额我略十三世推行历法改革,将使用近千年的儒略历改成格里历。该历法初期仅在天主教派为主的国家施行,但绝大多数东正教派与新教派为主的国家则继续使用儒略历以至于出现了未来近三个世纪西方国家官方使用两个公历记法共存的时代。因为格里历记法相较于儒略历精准,所以后期格里历逐渐被德、英、美、俄等非天主教派为主的国家接受并推广至世界上其他国家使用。格里历最终替代儒略历成为了全球主要使用的公历历法。 战争与政治 欧洲 西班牙在卡尔五世统治下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成为欧洲强国。 西方向美洲殖民。 欧洲北部发生宗教改革。 法国宗教战争 荷兰独立战争。 亚洲 印度被西方殖民主义逐步侵蚀。 日本戰國時代。 萬曆-{朝}-鮮戰爭。 天灾人祸 16世纪内欧洲一再受到鼠疫的摧残 三大美洲文明——阿茲特克、瑪雅及印加文明受到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等疾病影響,使美洲人口大幅減少 嘉靖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山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地震中死亡人数约83万人(不包括没有登记户口的居民),成為世界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圣巴多罗买大屠杀:1572年8月23日,结盟宗军事和政治领袖加斯帕尔·德科利尼遭刺杀未遂后的第二天,法王亲自御诣下诏全数杀害新教结盟宗领袖(包括德科利尼本人在内)。随后,对于结盟宗新教徒的屠杀更扩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镇,持续数周之久。现代估计死亡数目的范围十分宽阔,大约从一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不等。 文化娱乐 16世纪是文艺复兴鼎盛的时期 社會與經濟 疾病与医学 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在欧洲医学也开始科学化。教会不准解剖人体的禁令开始被瓦解 环境与自然资源 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蒂斯在墨西哥發現阿茲特克皇帝飲用一種由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品嘗後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可可樹。 宗教與哲學 16世纪在欧洲馬丁·路德改革教会,创立新教。 世界领导人 歐洲 鄂圖曼帝國 巴耶濟德二世 塞利姆一世 蘇里曼一世 塞利姆二世 穆拉德三世 穆罕默德三世 俄羅斯沙皇國 伊凡四世(雷帝) 費奧多爾一世 伊琳娜·戈东诺娃 教宗国 庇護三世 儒略二世 良十世 哈德良六世 克勉七世 保祿三世 儒略三世 才祿二世 保祿四世 庇護四世 庇護五世 額我略十三世 思道五世 烏爾巴諾七世 額我略十四世 依諾增爵九世 克勉八世 英格蘭王國 亨利八世 愛德華六世 簡·格雷(九日女王) 血腥的瑪麗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 蘇格蘭王國 詹姆斯四世 詹姆斯五世 蘇格蘭的玛丽一世 詹姆斯六世 法蘭西王國 路易十二 法蘭索瓦一世 亨利二世 法蘭索瓦二世 查理九世 亨利三世 亨利四世 西班牙帝國 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 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 卡洛斯一世 腓力二世 腓力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馬克西米連一世 查理五世 斐迪南一世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鲁道夫二世 葡萄牙王國 曼努埃爾一世 若昂三世 塞巴斯蒂安 恩里克一世 菲利普一世 菲利普二世 丹麥 漢斯 克里斯蒂安二世 弗雷德里克一世 克里斯蒂安三世 弗雷德里克二世 克里斯蒂安四世 瑞典
西班牙在卡尔五世统治下成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成为欧洲强国。 西方向美洲殖民。 欧洲北部发生宗教改革。 法国宗教战争 荷兰独立战争。 亚洲 印度被西方殖民主义逐步侵蚀。 日本戰國時代。 萬曆-{朝}-鮮戰爭。 天灾人祸 16世纪内欧洲一再受到鼠疫的摧残 三大美洲文明——阿茲特克、瑪雅及印加文明受到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等疾病影響,使美洲人口大幅減少 嘉靖大地震: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山西、河南同时发生地震。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有感范围远达福建、两广等地。地震中死亡人数约83万人(不包括没有登记户口的居民),成為世界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圣巴多罗买大屠杀:1572年8月23日,结盟宗军事和政治领袖加斯帕尔·德科利尼遭刺杀未遂后的第二天,法王亲自御诣下诏全数杀害新教结盟宗领袖(包括德科利尼本人在内)。随后,对于结盟宗新教徒的屠杀更扩散至巴黎市郊及附近城镇,持续数周之久。现代估计死亡数目的范围十分宽阔,大约从一万人至七万人之间不等。 文化娱乐 16世纪是文艺复兴鼎盛的时期 社會與經濟 疾病与医学 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在欧洲医学也开始科学化。教会不准解剖人体的禁令开始被瓦解 环境与自然资源 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蒂斯在墨西哥發現阿茲特克皇帝飲用一種由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品嘗後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可可樹。 宗教與哲學 16世纪在欧洲馬丁·路德改革教会,创立新教。 世界领导人 歐洲 鄂圖曼帝國 巴耶濟德二世 塞利姆一世 蘇里曼一世 塞利姆二世 穆拉德三世 穆罕默德三世 俄羅斯沙皇國 伊凡四世(雷帝) 費奧多爾一世 伊琳娜·戈东诺娃 教宗国 庇護三世 儒略二世 良十世 哈德良六世 克勉七世 保祿三世 儒略三世 才祿二世 保祿四世 庇護四世 庇護五世 額我略十三世 思道五世 烏爾巴諾七世 額我略十四世 依諾增爵九世 克勉八世 英格蘭王國 亨利八世 愛德華六世 簡·格雷(九日女王) 血腥的瑪麗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 蘇格蘭王國 詹姆斯四世 詹姆斯五世 蘇格蘭的玛丽一世 詹姆斯六世 法蘭西王國 路易十二 法蘭索瓦一世 亨利二世 法蘭索瓦二世 查理九世 亨利三世 亨利四世 西班牙帝國 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 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 卡洛斯一世 腓力二世 腓力三世 神聖羅馬帝國 馬克西米連一世 查理五世 斐迪南一世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 鲁道夫二世 葡萄牙王國 曼努埃爾一世 若昂三世 塞巴斯蒂安 恩里克一世 菲利普一世 菲利普二世 丹麥 漢斯 克里斯蒂安二世 弗雷德里克一世 克里斯蒂安三世 弗雷德里克二世 克里斯蒂安四世 瑞典 古斯塔夫·瓦薩 埃里克十四世 約翰三世 西吉斯蒙德 亚洲 中國
亞歷山大六世 拜占庭帝國 曼努埃尔二世 (拜占庭) 约翰八世 (拜占庭) 君士坦丁十一世 鄂圖曼帝國 巴耶济德一世 穆罕默德一世 穆拉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 巴耶济德二世 英格蘭 亨利四世 (英格兰) 亨利五世 (英格兰) 亨利六世 (英格兰) 爱德华四世 (英格兰) 爱德华五世 (英格兰) 理查三世 (英格兰) 亨利七世 (英格兰) 蘇格蘭 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 詹姆斯一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 詹姆斯三世 (苏格兰) 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法國 查理六世 (法兰西) 查理七世 (法兰西) 路易十一 查理八世 (法兰西) 路易十二 神聖羅馬帝國 鲁普雷希特(羅馬人的國王)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卡斯蒂利亞 恩里克三世 胡安二世 恩里克四世 伊莎贝拉一世 斐迪南二世 (阿拉贡) 葡萄牙 若昂一世 杜阿爾特一世 阿方索五世 若昂二世 曼努埃爾一世 阿茲特克帝國 伊斯科阿特爾 蒙特蘇馬一世 阿薩亞卡特爾 蒂索克 阿維特索特爾 印加帝國 亞瓦爾·瓦卡克 維拉科查 帕查庫特克 圖帕克·印卡·尤潘基 桑海帝國 桑尼·阿里 桑尼·巴魯 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 科学家 約翰尼斯·古騰堡 威廉·卡克斯頓 哥白尼 航海家 航海家恩里克 乔瓦尼·卡博托 塞巴斯蒂安·卡伯特 迪亚士 哥倫布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 達伽馬 麥哲倫 军事领袖 明朝 鄭和 張輔
世界领导人 中國 明朝 明惠宗朱允炆(1399年-1402年) 明成祖朱棣(1402年-1424年) 明仁宗朱高炽(1424年-1425年) 明宣宗朱瞻基(1425年-1435年) 明英宗朱祁鎮(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明代宗朱祁鈺(1449年-1456年) 明憲宗朱見深(1464年-1487年) 明孝宗朱祐樘(1487年-1505年) 明朝首輔 黃淮(代理) 解縉 胡廣 楊榮 楊士奇 楊溥 曹鼐 陳循 高穀(代理) 徐有貞 許彬 李賢 陳文 彭時 商輅 萬安 劉吉 徐溥 劉健 北元 阿鲁台 坤帖木儿 也先 达延汗 朝鮮 朝鲜太宗 朝鲜世宗 朝鲜文宗 朝鲜端宗 朝鲜世祖 朝鲜睿宗 朝鲜成宗 燕山君 日本 天皇 後小松天皇 稱光天皇 後花園天皇 後土御門天皇 室町幕府將軍 足利义满(大御所、太上天皇) 足利義持 足利義量 足利義教 足利義勝 足利義政 足利義尚 足利義材 足利義澄 東察合台汗國 歪思汗 也先不花二世 羽奴思 越南 胡朝 胡漢蒼 黎初朝 黎太祖 黎太宗 黎仁宗 黎宜民 黎圣宗 黎宪宗
蘇萊曼 (曼薩) 卡薩 馬利·賈塔二世 穆薩二世 馬格漢二世 美洲 南美洲 印加帝國 邁塔·卡帕克 卡帕克·尤潘基 印卡·羅卡 亞瓦爾·瓦卡克 东亚 中国 元朝 元成宗 右丞相:哈剌哈孙 元武宗 右丞相:乞台普济、答剌海、鐵哥、脫兒赤顏、塔思不花、脱虎脱、铁木迭儿 元仁宗 右丞相:阿散、伯答沙 元英宗 右丞相:拜住 元泰定帝 右丞相:旭迈杰、塔失帖木儿 元天顺帝 右丞相:塔失帖木儿 元文宗 右丞相:燕帖木儿 元明宗 右丞相:燕帖木儿 元寧宗 右丞相:燕帖木儿 元惠宗 右丞相:伯顏、马札儿台、脱脱、别儿怯不花、阿魯圖、朵儿只、汪家奴、定住、搠思监、太不花、孛羅帖木兒、伯撒里、完者帖木儿、也速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 左丞相:李善長、徐達、胡惟庸(1380年廢相) 建文帝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 日本 後伏見天皇 後二條天皇 花園天皇 后醍醐天皇 鎌倉幕府將軍 久明親王 守邦親王 鎌倉幕府執權 北條貞時(得宗) 北條師時 北條宗宣 北條熙時 北條基時 北條高時(得宗) 北條貞顯 北條守時 南朝廷 后醍醐天皇 後村上天皇 長慶天皇 後龜山天皇 北朝廷 光嚴天皇 光明天皇 崇光天皇 後光嚴天皇 後圓融天皇 室町幕府將軍 足利尊氏 足利義詮 足利义满 其他公卿 北畠亲房 高麗王朝 高麗忠烈王 高麗忠宣王 高麗忠肅王 高麗忠惠王 高麗忠穆王 高麗忠定王 高麗恭愍王 高麗禑王 高麗昌王 高麗恭讓王 朝鲜王朝 朝鮮太祖李成桂 朝鮮定宗李芳果 琉球 尚巴志 越南 陳朝 陳英宗 陳明宗 陳憲宗 陳裕宗 楊日禮 陳藝宗 陳睿宗 陳廢帝 陳順宗 陳少帝 胡朝 胡季犛 東南亞 素可泰王國 樂泰 威南童 曇摩羅闍一世 曇摩羅闍二世 阿瑜陀耶王國
高麗忠肅王 高麗忠惠王 高麗忠穆王 高麗忠定王 高麗恭愍王 高麗禑王 高麗昌王 高麗恭讓王 朝鲜王朝 朝鮮太祖李成桂 朝鮮定宗李芳果 琉球 尚巴志 越南 陳朝 陳英宗 陳明宗 陳憲宗 陳裕宗 楊日禮 陳藝宗 陳睿宗 陳廢帝 陳順宗 陳少帝 胡朝 胡季犛 東南亞 素可泰王國 樂泰 威南童 曇摩羅闍一世 曇摩羅闍二世 阿瑜陀耶王國 拉瑪鐵菩提一世 拉梅萱 羅摩羅闍 波隆摩罗阇一世 東蘭 高棉帝國 因陀羅闍耶跋摩 闍耶跋摩九世 Neay Trasac Paem Chay 涅槃婆陀 悉檀羅闍 蘭蓬羅闍 (暹羅占領,空位期) 蘇利耶迭 婆羅摩羅摩鐵菩提 達摩輸 膺陀羅闍(博涅布雷) 博涅亞 欧洲 教宗國 本篤十一世 克勉五世 若望二十二世 本篤十二世 克勉六世 依諾增爵六世 烏爾巴諾五世 額我略十一世 烏爾巴諾六世 博義九世 神聖羅馬帝國 亨利七世 路易四世 查理四世 瓦茨拉夫四世 英格蘭王國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三世 理查二世 亨利四世 蘇格蘭王國 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大卫二世 (苏格兰) 罗伯特二世 (苏格兰) 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 法兰西王国 腓力四世 路易十世 约翰一世 腓力五世 查理四世 腓力六世 约翰二世 查理五世 查理六世 葡萄牙王國 迪尼什一世 阿方索四世 佩德羅一世 斐迪南一世 若昂一世 中东 鄂圖曼帝國 奥斯曼一世 奥尔汗一世 穆拉德一世 巴耶济德一世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 科学家 探險家 伊本·巴圖塔 军事领袖 黑太子愛德華 盖斯克林 徐达 常遇春 蓝玉 沐英 楠木正成 新田義貞 北畠显家 揚·傑式卡 瓦特·泰勒(反叛者) 文學家
民國26年(1937年)6月3日,第五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45次會議通過以黃埔軍校訓詞為中華民國國歌,6月16日中常會發函至通知國民政府,同年6月21日經國民政府公布實施,國歌徵選案至此遂告確定。 1940年,汪精衛政權成立,亦使用此國歌 民國36年(1947年)4月16日,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65次會議提出報告,經決議,在政府未頒訂新國歌以前,暫仍照舊。 旋律 歌詞 註釋 「吾黨」一詞爭議 1952年11月1日,雷震在《自由中國》上撰文監察院之將來,批評以國民黨黨歌作為國歌,具有排他性,傷害其他政黨成員的感情,這種作法不能長久適用。 1957年9月24日,立法委員李祖謙在立法院質詢時就有關國歌問題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吾黨」是歌詞文字上極少的部份似乎覺得有些勉強,因此無論在國際宣傳上或國內觀感上,均不免留下一個難以自圓其說的漏洞,要求政府當局予以適當考慮。教育部部長張其昀說「吾黨」二字與《論語》所稱「吾黨」涵義相同,是即吾輩之意,「吾黨所宗」即為全國同胞共信共行之意。 國立編譯館解釋「多數人在一起可稱黨,『吾黨』意為『吾輩、吾人』,也就是我們的意思,這裡指全國國民。」。且「吾黨」一詞在中文裡有相當古老歷史,出現遠遠早於現代政黨組織,比如《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唐朝賈島的詩:「何時臨澗柳,吾黨共來攀」,唐.韓愈山石詩:「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這裡的「黨」指的是「朋友、同輩。指意氣相投的人」。 1978年全國黨外候選人座談會中的唱國歌儀式,黨外人士因不滿此句,將之改唱為「吾民所宗」。《疾風雜誌》負責人勞政武藉機大為鬧場,史稱「中山堂事件」。 張作錦曾寫「對中國國民黨的諍言」一文,表示過去曾經討論過「吾黨」是國民黨之「黨」,但政府解釋成是志同道合一群人,他希望國民黨避免這個嫌疑,改成「民」字比「黨」字好。 民主進步黨認為其歌詞內容難釐清與國民黨黨歌的關係,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大多在主辦元旦升旗儀式唱國歌時跳過「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不唱。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2012年1月1日到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市政府參加升旗典禮時,避開「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的三句,到第四句「以進大同」才­開始唱。 。2016年和2020年的總統就職典禮中,蔡英文都全程唱完國歌。國民黨立法委員陳玉珍表示,總統蔡英文常常在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就表示蔡英文是國民黨員嗎?那只要民進黨官員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所以就代表他們認同三民主義,是國民黨員嗎?。 使用狀況 台澎金馬地區 舉行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儀式時,並非於升(降)旗同時演唱國歌,而是於升旗之前演唱,再於升(降)旗的同時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中華民國在1991年6月29日廢止《違警罰法》之前,規定聞唱國歌不起立致敬者處二十銀圓(新臺幣60元)以下罰鍰或申誡。 自中華民國國歌於1937年制定後,一直持續使用迄今。臺灣自1945年中華民國時代開始以來,中華民國國歌開始於當地使用。在臺灣,過去電影院放映電影前需先播放國歌影片,至1990年代後逐漸取消(而最先取消此慣例的縣市為宜蘭縣,1989年就由時任縣長的陳定南宣布);過去廣播電臺在每天開、收播對時後也需播放中華民國國歌、老三台在每日節目開播前,亦會播放國歌,1990年代以前還會打出「奏國歌時,請保持肅靜」的政令宣導字卡(台湾电视公司版本,播至2016年7月)隨著時空及政治環境的改變,現今大多數电视台和電台為24小時全天候播出;即使有收播時段也在检验图之后也直接开始播放当日的节目。加上沒有法令硬性規定,電視台除了老三台在固定的時段及少數廣播電台在每天(台視各頻道每週一;中視主頻每個月其中一個週二、華視教育體育文化台每天、華視主頻每個月最後一個周五及華視新聞資訊台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四)播放外,其他電視台都未播放。國歌歌詞亦很長一段時間亦收錄於國立編譯館版國民中學國文課本內教授。但現多已僅見於音樂課本上。 國際賽事 据1989年至2005年間的《中華民國年鑒》英文版記載,中華民國國歌曾在德國舉辦的193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選為世界最佳國歌。
書籍 孫鎮東:《國旗國歌國花史話》,ISBN 978-666636228-7,東華書局,傳記文學雜誌社代售,1981-12-25(民國70年行憲紀念日)初版. 外部連結 ,Info Taiwan ,Info Taiwan ,Info Taiwan ,Info Taiwan ,Info Taiwan ,Info Taiwan 國歌,中華民國總統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LqpAGHMJI 中國國民黨歷史 KMT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著作 1924年中国 C大調作品
据《满洲实录》卷三,1599年努尔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盖兩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創製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也称老满文(或稱為舊滿文)。這種新文字通行當時的建州,為後金國建立及滿族形成有深遠影響。後來達海更增補了十二個字頭,並於老滿文字旁邊加以圈點,使滿文更加完善,這種新文字被稱為「新滿文」(),並通行於後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在中原,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摺繁多,远超过单独汉文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摺,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摺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初创 金太祖阿骨打时期,根据汉字與契丹大字创造了女真文。元朝灭金后,女真文继续在遼東地区使用,直到明中叶。 到努尔哈赤时,女真文使用几近消失,女真族之间書面交流是借用蒙古文和汉文。大多數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也有少部份人使用漢文。但这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特别是战争时期,常常贻误軍机。女真人语言和文字的扞格,對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產生侷限,無法滿足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对原本不相隸屬又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戰爭,1587年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借助蒙古文来完成,这不仅给新政权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因为缺少众多懂蒙古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严重阻碍新政权的发展。為因應客观上的需求,迫使努尔哈赤政权急需一种与满语搭配的文字,如同汉语有汉文,蒙语有蒙古文一般。因此,努尔哈赤决定创造满族的文字。 额尔德尼、噶盖二人,遵照努尔哈赤的旨意,根据滿族语言的特色,以仿蒙古文的方式,创造满文,此即所谓“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这是满族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促进满族社会的进步,扩大鄰近民族的連絡,并導致后来女真人的全面统一,建立“后金”政权,甚至入主中原,影響極為深遠。 这是女真人第二次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从初创女真文(1119年)到初创满文(1599年),中间相距近五个世纪之久。语言文字的兴衰与这个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满文的创造背景与当年女真文的创造背景几乎一样,注定滿族的將會崛起。 改進 额尔德尼和噶盖创造的满文,一经推行就对努尔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权产生強烈影响,對统一大业產生很大的幫助。但是,这种老满文创制于战事频繁的年代,又无可借鉴的经验,故而有许多先天不足。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许多问题。如,字母数量少、書面上無法區分送氣與不送氣的清輔音、上下字无别、语法不规范、字型不统一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改进。特别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匆匆忙忙走进幅員廣大的地域之后,其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对文字的需求与日剧增,老满文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老满文已势在必行。额尔德尼、噶盖于1599年创制满文后,经过三十多年的推广,在累積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达海奉皇太极之命进一步改善满文。 老满文的改革完善者是达海,老满文的改革完善工作中主要有三個項目:其一,改进、完善老满文,以加圈点、改变字母写法等方法,对原本写法相同的不同音节(“塔达特德”、“扎哲”、“雅叶”等)加以区分,使字母对应的音位是唯一确定的;其二,为汉语借词增加10个特定字母;其三,规定一些音节的连读,创造了一套语音规则。 满文的创制和颁行,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对满族共同体的促進與推廣,產生很大的影響。从额尔德尼、噶盖初创老满文到达海的改进完善,其间经历了30年左右的时间, 字母表 满文多数音节结构是(辅)元(元/辅),在元音后出现比较多的字母有i, r, n, ng, k, s, t, b, o, l, m十一个。 转写梵文藏文字母 为了转写梵语和藏文字母,参照蒙古阿礼嘎礼字母,创造了以下字母。使用范围有限。《同文韻統》有转写方案的介绍。《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满文转写。 十二字头 十二字头是满文的音节表,每个字头对应一个韵尾。 第一字头有131个音节,顺序如下: 第一字头外加音节:
m十一个。 转写梵文藏文字母 为了转写梵语和藏文字母,参照蒙古阿礼嘎礼字母,创造了以下字母。使用范围有限。《同文韻統》有转写方案的介绍。《五體清文鑑》所收藏文都配有满文转写。 十二字头 十二字头是满文的音节表,每个字头对应一个韵尾。 第一字头有131个音节,顺序如下: 第一字头外加音节: tū/tv, k῾ū/kʼv, h῾ū/hʼv。 电脑显示 微软Windows Vista及更新的Windows系统已经能够正确显示满文(蒙古字母)。而对于Windows XP/2003系统,若想正确显示满文,必须更新系统的Uniscribe的核心文件usp10.dll。 Linux和Mac OS X系统只要安装字体亦可正确显示满文。 现在非Unicode的满文字体(蒙文字体)仍然占据着部分市场。 相關條目 满语 - 使用满文书写的语言 满族 满文转写方案 清朝 三家子村 瀛生
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原名:国际葡萄·葡萄酒局)成立后,法国、英国、意大利等33个主要葡萄酒生产国,成为葡萄酒局成员国。为促进世界葡萄种植及葡萄酒业的发展,经过国际葡萄·葡萄酒组织成员国的研究,对于葡萄种植作出杰出贡献,且葡萄酒的品质达到国际公认水准的地域,才批准将该地命名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 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列表 亚洲 烟台——1987年10月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年会上正式命名中国烟台市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使烟台成为全球一百多个著名酒城之一,同时正式成为该组织在亚洲唯一观察员(后因种种原因,烟台观察员身份停止)。
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列表 亚洲 烟台——1987年10月在罗马召开的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年会上正式命名中国烟台市为“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使烟台成为全球一百多个著名酒城之一,同时正式成为该组织在亚洲唯一观察员(后因种种原因,烟台观察员身份停止)。
鲁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宋代以后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时鲁菜为宫廷御膳主体,对华北的北京、天津、河北和东北各地的饮食影响较大。 因为山东的地理文化原因,鲁菜分为济南菜和胶东菜两大派(另有独居一格的孔府菜)。济南菜因为地理原因,与中国其他菜系相比,选料范围相对较少。但这造就了其选料考究,技艺精湛,烹饪费时的特点。胶东菜则以海鲜闻名,而且擅将海鲜与其他食材巧妙结合起来。 历史 鲁菜历史极其久远。《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夏代时,山东已经用盐调味;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尤其傍山靠海的齐国,凭借鱼盐铁之利,使齐桓公首成霸业。 传说中将自己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王吃的易牙,实际上是当时善于调味的烹饪大师。鲁菜中的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独具风味;而胶东菜以海鲜见长,则是承袭海滨先民食鱼的习俗。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还有一系列“不食”的主张,如“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馁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明当时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地主、富豪出则车马交错,居则琼台楼阁,过着“钟鸣鼎食,征歌选舞”的奢靡生活。根据“诸城前凉台庖厨画像”,可以看到上面挂满猪头、猪腿、鸡、兔、鱼等各种畜类、禽类、野味,下面有汲水、烧灶、劈柴、宰羊、杀猪、杀鸡、屠狗、切鱼、切肉、洗涤、搅拌、烤饼、烤肉串等,各种忙碌烹调操作的人们。这幅画所描绘的场面之复杂,分工之精细,烹饪操作的全过程,可和现代烹饪加工相媲美。北魏的《齐民要术》对黄河流域的烹调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不但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糟等烹调方法,还记载了“烤鸭”、“烤乳猪”等名菜的制作方法。此书对鲁菜系的形成、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历经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以至宋代山东的“北食店”久兴不衰。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吴苞、崔浩、段文昌、段成式、公都或等,都是著名的烹饪高手或美食家,他们对鲁菜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到元、明、清时期,鲁菜又有了新的发展。此时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的珍品,并在北方各地广泛流传。清高宗弘历曾八次驾临孔府,并在1771年第五次驾临孔府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给孔府。 派系 山东各地烹调技艺各有所长,一般认为鲁菜内部分为两大派系,為济南菜和胶东菜,分别擅长肉类和海鲜。有时也分为三大派系,另加上孔府菜。另外,鲁西、鲁北擅烹禽蛋菜,泰安则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鲁中地区则有颇具齐国遗风的肉鱼菜肴。各地风味特色经过长期的历史互有影响。 济南自金、元以后便设为省治,济南的烹饪名厨们,利用丰富的资源,全面继承传统技艺,广泛吸收外地经验,把东路福山、南路济宁、曲阜的烹调技艺融为一体,将当地的烹调技术推向精湛完美的境界。济南菜取料广泛,包括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以及畜禽内脏等皆可制成美味佳肴。济南饮食业历来十分兴盛,原有的聚丰德、汇泉楼等曾久负盛名的老店,均以经营山东传统风味菜闻名。 烟台、青岛位于胶东半岛,以烹制海鲜见长。葱烧海参即为胶东菜代表。 特点是清香、鲜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擅長以葱香來调味。烹制海鲜甚有特色。 沂蒙菜亦是魯菜的一個新的分支,以紅燒兔子頭為代表菜式。近年来博山菜亦备受关注。 濟南菜 济南府为济南菜发源地。擅长爆、烧、炸、炒,口味偏重。另外湯菜也是濟南菜的一大特色。 代表菜有 奶汤蒲菜 糖醋鲤鱼 糖醋脊丝 爆炒腰花 拔丝地瓜 油爆双脆 汤爆双脆 锅烧肘子 四喜丸子 德州扒鸡 蜜汁梨球 干烂虾仁 济南烤鸭 清汤燕窝 炸荷花 九转大肠 火腿炒蒲菜 坛子肉 把子肉
焦熘肉片 油爆肚头 卷煎 奶汤核桃肉 爆三样 罐儿蹄 黄葱烧蹄筋 汤爆肚头 烧面筋 珊瑚白菜 炸茄盒 炸耦盒 炒八宝辣椒 酸辣汤 红烧茄子 奶汤白菜 雪丽香椿 溜黄菜 海米炒蒲菜 奶汤什锦 软烧豆腐 姜拌藕 蜜汁三果 蜜腊莲子 炒三泥 拔丝山药 水晶桃等。 膠東菜 萊州、登州为胶东菜发源地。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清淡鲜嫩,保持食材的原有味道,讲究花色造型,刀工精细。膠東菜經過漢、晉、唐的不斷發展,明末清初被引進入北京。清末民初發展出以烟台為代表的“本幫膠東菜”及以青島為代表的“改良膠東菜”。而大連菜即是魯菜系膠東幫在大連的發展成果。 代表菜有 葱烧海参 油爆海螺 清蒸加吉鱼 扒原壳鲍鱼 糟溜鱼片 浮油鸡片 氽双脆 油焖大虾 炸蛎黄 凉拌烧鸡 孔府菜 孔府菜,以山東曲阜的孔府為名所發展出來的特殊菜餚,由於曲阜是歷代帝王祭典朝聖的地方,自古便擅長製備官府菜,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自成一格和風味獨特而聞名天下。 代表菜有: 大件菜 当朝一品锅 燕菜一品锅 燕窝四大件 烤牌子
俄罗斯帝国,1721年至1917年间的俄罗斯国家,由彼得一世成立,简称帝俄、俄国,亦简称沙皇俄国或沙俄,君主頭銜為「皇帝」。 參見
俄罗斯沙皇国,1547年至1721年间的俄罗斯国家,由伊凡四世改国号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或俄国,君主頭銜為「沙皇」。 俄罗斯帝国,1721年至1917年间的俄罗斯国家,由彼得一世成立,简称帝俄、俄国,亦简称沙皇俄国或沙俄,君主頭銜為「皇帝」。
地方行政 除去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外,地方通常拥有以下三种行政机构: 由农民组成的小行政區мир和волость 在34个省设立的地方自治局земство 市立杜马 而直到19世紀末,甚至在一些重要地區是直到1917年,帝國的大部分亞洲區域不同於其他地方,都處於一種軍政府體制(военно-народная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的管治之下。研究相信,俄羅斯人和穆斯林之間無法彌合的巨大文化差距,是民政化無法推進的一個因素;帝國軍官們基於軍事安全優先——無論是堅持認為穆斯林「落後」和「狂熱」,或者防範泛突厥&泛伊斯蘭對帝國的威脅,一直持久地反對在軍政管理地區進行民政化改革。1898年安集延暴動是進一步加重當局對於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從而削弱了在相應地區的地方行政民政化步伐。 直到俄羅斯帝國統治末期,即使是最開明的俄方官員都認為,在俄羅斯和「原住民」之間任何可能的切實共融,是永遠的遙不可及。 市立杜马 自1870年开始俄罗斯欧陆部分的城市就有类似地方自治局的机构。所有不动产者,纳税的商人,匠人和工人都会依照其财产数额被降序记录在一份名单上。所有人的财产总额求和后三等分,再按照其数额将名单分成最富裕,次富裕和不富裕三份,每份之间人数差异巨大,却都拥有相同数目的市立杜马候选名额。执行权属于选举的市长和杜马选出的多人委员会 управа 。但亚历山大三世于1892和1894颁布的法令将市立杜马至于地方长官(地方长官制)的直接管理之下,和地方自治局一样。虽然依然有诸多限制,一些西伯利亚城市还是于1894年获得类似的自治机构;1895年,部分高加索城市也获得类似的自治权。 波罗的海省份 瑞典的波罗的海省份 (库尔兰,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 在大北方战争后被并入俄罗斯。根据1721年签订的尼斯塔德条约 ,当地的德裔贵族在自治和与教育,警察和司法方面保留极大的权利。德语在此地继续流通167年后,1888年颁布的新法收回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自治权力,将之赋予中央政府下派至此的长官。与此同时,行政机关、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也和塔尔图一起从多尔帕特大学(德语)改名为尤里耶夫大学(俄语),对此地的俄罗斯化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893年,本地也建立原本特属于俄罗斯族行政区的地方农民事务管理委员会。 軍政府管理 在受軍事主導管治的地方,是由從軍隊長期借調的軍官行使上級行政權,與民事司法機關並存,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權也由軍隊所掌控。在帝國歐洲部分的相當一部分由地方自治局及附屬官僚履行的職責,更被交由一小羣軍官來行使——這些人通常缺乏專業培訓而擔負起極大的行政責任。 很多情形下他們並未能勝任工作,軍政府體制是呈現出搖搖欲墜及獨斷專行 的型態:當時這點在遠東地區,以及北高加索便可以見到,在總督之下是存在「行政真空」。相較在歐洲部分需要至少十二個不同部門所行使的多項職權,在突厥斯坦那裡則全由地區軍事指揮官一身包攬。1886年時雖然突厥斯坦引入了新的民法體系,但依據由軍事法庭行使司法權力——軍政府的行政主導地位未有受到削弱,而地方民政化也無可預期。 经济 采矿业和重工业 基础设施 铁路 1860年后的铁路规划和建设对于俄罗斯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央机关和贵族阶层们基本垄断决策,但地方氏族阶层为铁路的建设提供需求。地方的贵族、商人和企业家畅想“从地方到帝国”的未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时常与其他城市竞争,由此也为帝国的经济做出贡献。俄国军队在19世纪80年代在中亚修建了两条主要铁路:高加索铁路,连接黑海海滨的巴统和里海海滨的巴库;外里海铁路,由里海海滨的克拉斯诺沃茨克起始,直至布哈拉、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两条铁路为帝国的商业和战略需求服务,同时促进了人口流动。 海港 宗教 俄罗斯帝国的国教是俄罗斯东正教,俄罗斯皇帝是其领袖,同时还保有最高保护者的称号。皇帝虽然能够进行任命与去职,却不能修改教条及教会传授的内容。东正教在宗教意义上的领导机关是最神圣主教会议,这一会议在宗教事宜上享有极大的权力。理论上所有宗教信仰都是自由的,但对于犹太人则有一定的限制。 根据1905年发布的1897年俄罗斯帝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全俄罗斯帝国宗教信徒大致人数如下: 俄罗斯正教会设有三位都主教(分别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喀山),十四位总主教和五十位主教,全部由僧侣中产生。被选中的僧侣必须已婚,但是鳏夫却不被接纳,而且在东正教中,一场婚姻是不能被任何东西打破的,所以鳏夫修士无法晋升。这些规则被一直沿用至今。 军事 俄罗斯帝国的武装力量由俄罗斯帝国陆军、俄罗斯帝国海军及俄羅斯帝國空軍组成。 社会 俄罗斯帝国总体上是一个农业社会,散布在广大的领土上。1913年,80%的人口属于农民。苏联史学家认为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持续处在系统性的危机中,工人和农民陷入贫困,最终导致了20世纪初的革命,但近期俄罗斯学者的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鲍里斯·米尔诺夫对19世纪后期的改革进行研究,参照1861年废除农奴制、农业生产状况、生活水平指标以及对于农民的征税情况,认为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福利水平。此外,他还发现在18世纪俄罗斯人民的福利状况主要处在下降趋势,但在18世纪末至1914年则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 阶级 俄罗斯帝国的臣民被分为不同的阶级,例如贵族、神职人员、商人、哥萨克和农奴。高加索及非俄罗斯民族地区的原住民,例如韃靼斯坦、西伯利亚和中亚居民,则被官方登记为外籍人。 81.6%的人口属于农民阶级,0.6%属于贵族,0.1%属于神职人员,9.3%属于商人,6.1%属于军人。超过8800万人是农民,其中一部分曾经是农奴(1858年为10,447,149名男性),其他为土地农民(同年9,194,891名男性,除去阿尔汉格尔斯克省)和自由农民(同年842,740名男性)。 农奴制 俄国农奴制创立于16世纪,在17世纪中期(1647年)成为了法律条文。1861年,俄罗斯帝国废除了农奴制。 从农奴变成的农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这些土地只是被分给了农村公社,一个管理这些耕地所有权和税款的组织。如果想切实的拥有耕地,农民需要交付附有税率的“赎金”。而在那时候,没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去给别人干短工来赚取“赎回”土地的钱。不过在向皇帝交了这笔钱之后,新生的农民也就正式的成为了农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这笔钱很高,因为是先由皇帝付给地主赎金,所以农民直接把钱还给皇帝,而后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对地主经济上的补偿理由并不是土地,而是他们损失了应该为其义务劳动的农奴。不仅如此,很多地主还盘算着如何减少以前自己地上的农奴可以分得的已经少得可怜的土地,比如剥夺他们最需要的部分:农奴小屋周边的牧草地。其结果就是自由身的农民依然需要为以前的主人干活,借此来偿还赎回土地的费用。 注释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俄罗斯帝国:彩色照片来自 國會圖書館 俄罗斯帝国贵族普通将军(徽章) 参见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君主列表 俄罗斯君主世系图
「沙皇」或「皇帝」 東斯拉夫人就是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在古基輔羅斯時期俄羅斯為一歐洲的封建貴族制的小國家,分裂成許多小公國,在公元9~10世紀左右的時候(相當於中國的中晚唐),東斯拉夫人當中的一個名為「羅斯(Русь,名稱由來眾說紛紜,其中說法之一是得名於羅斯河)」的部落請來了北歐日耳曼僱傭兵,憑藉使用鐵器的日耳曼僱傭兵的力量,掃平了其他還在使用青銅器的部落,統一了東斯拉夫。 根據古老部落的習俗,最強大的戰士可以封王——於是日耳曼僱傭兵(瓦良格人)的團長留裡克就成為了羅斯人最早的第一任大公,留里克去世後,他的部將奧列格成為首領,率領部隊繼續南下,最後定都基輔(就是今日的烏克蘭首都),建立了基輔羅斯,這就是最早的東斯拉夫人國家。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關係,類似德國人、奧地利人、瑞士德語區人同族同源的關係。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俄國的統治者原本是各地的「王公(князь)」,位於基輔的全羅斯統治者被成為「大公(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沙皇(царь)一詞是來自於古拉丁文的caesar, 或者古希臘文καῖσαρ的俄文轉寫цезарь,簡化之後變成царь。意思是「凱撒」。第一位自稱沙皇的是伊凡雷帝。這個稱呼不僅僅是一個鞏固中央集權的象徵,更是一個國家、民族概念和民族心的體現。這個說法的來源理論基礎是「莫斯科-第三羅馬」。自始至終,羅馬帝國(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第二羅馬)都是地跨過歐亞非的多民族大帝國,而凝聚帝國國民意志、讓國民認同自己是同胞是一份子的精神理念,就是「我們都是羅馬人」的共同信仰。無論語言、膚色和出身,只有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認同感,願意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的,就是羅馬人,就可以享有平等同樣的權利。在拜占庭帝國,無論是希臘人,亞塞拜然人,埃及人還是埃塞俄比亞人,只要有著共同的東正教信仰,接納這個大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就是「羅馬人」。 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姪女、索菲婭·帕列奧羅格公主輾轉到了莫斯科嫁給了當時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伊凡雷帝的祖父),從而帶去了象徵拜占庭帝國榮耀的雙頭鷹國徽。之後在她的影響下伊凡三世繼承了羅馬人的理念,開始宣揚「莫斯科-第三羅馬」。 「第三羅馬」是一個精神價值觀概念。簡單而言,是繼承羅馬帝國包容多民族的原則海納百川吸收各個不同民族的人共存。只要是同樣的東正教信仰、效忠沙皇忠於和祖國、自認為是俄羅斯大民族的一份子,就被承認為社會中的同胞。而這個人本身的膚色、語言、出身是完全沒有影響的。就像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時期,所有人都被稱為「羅馬人」,而語言則可以使用拉丁文、希臘文、埃及文、波斯文等。 這個就是「第三羅馬」概念的精髓--包容不同,統一信仰。這與當時強調民族純粹性的國家和血統性傳位王朝的歐洲截然不同。俄國有190多個民族,俄羅斯人的概念不是一個血統的概念,而是一個精神、文化和信仰的概念。與國籍和民族概念不分的法國和單純以血統定民族的德國、日本不同,俄國人的概念不只是民族血統上的俄羅斯人,更是接受了俄國文化和語言、有著俄國人這樣自我認知的大民族概念。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凝聚俄羅斯民族的不是血液,而是信仰」。 彼得大帝在1721年時改稱自己為皇帝,並且宣布自己為全俄羅斯的皇帝。之後的統治者也一直延用這個名稱,在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帝國進行了民主改革有了自己的國家杜馬和國會,但此時君主制度一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為止。支後俄羅斯西化民主派的俄國臨時政府克倫斯基上台,皇帝的權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兩項規定所限制,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現有的體制。教宗保羅一世認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須是東正教教會的成員之一,而且必須要遵守繼承權法(Pauline Laws)的規定。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況就改變了,皇帝自願限制他的立法權力。他認為在沒有經過國家杜馬(一個自由選舉產生的國民議會)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無法通過成為法律。雖然在1906年4月28日時出現了與上述道德責任相關的法律,並且和組織法一起擴增,但同時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馬的權利,並且他也行使了這項權利。 参政院 于彼得大帝改革期间建立的俄罗斯元老院或参政院(Pravitelstvuyushchi Senat, i.e. directing or governing senate)是沙皇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以為主席領導機構運作。其成员全部由皇帝任命。它完备的职能由其下属的几个部门执行:它是拥有否决权的最高机构,是帝国的会计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还有一个部门起着同英国纹章院类似的功效。不仅如此,参议院对帝国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争论,特别是中央代表和地方选举产生的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拥有裁判权;而由于皇帝赋予了参议院和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职能,所以参议院可直接否决违背宪法的议案。另外,它还负责颁布新的法律。 內閣 根據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規定 ,用作支持皇帝的最高議會被建立,并在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設立了大臣会议主席(首相)。俄罗斯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大臣)组成,各部长並列在下: 皇家法庭法官 外交部长; 戰爭部长; 海軍司令 經濟部長; 工商業部長(1905年創立); 國務部长(包括保安,醫療,審查及出版,郵政及通訊,涉外领土事务,事务統計); 農業部長; 交通部长; 司法部長; 教育部長. 帝國議會 根據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作为上院和帝国杜马作为下院共同成为帝國的立法机构。自此时起,法律上皇帝只有和兩議院合作才能正常行使其立法權。因上述的原因重組的帝国议会產生了196個席位,其中一半由皇帝直接任命,剩下的98人則是由選舉產生。另外由皇帝任命的部长们依其职权,也自然是前98人之成員。關於這些當選議員,其中有3人是東正教的僧侶神父,另外3人是負責掌管教區或世俗職務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貴族,6人是大學或科學學院的成員,以及6人來自商會,6人來自工業局,34人來自有地方自治局(земство)的政府,其餘16人則無,並且有6位來自波蘭。作为立法机构,帝国议会的职权与杜马相当,但实际上它甚少提出立法。 杜馬選舉制度 帝国杜马是俄羅斯帝国的下議院,1907年6月2日的政令规定其共有442個席位,且擁有过分複雜的選舉方式。其操作过程本身就倾向于构建由富裕阶层(尤其是地主階級)和俄羅斯族裔组成多数派议会,以压制其属国人民的议政权力。除中亚地区外,每个省都会选出几名杜马议员,各大城市也会选出自己的议员。要成为一名杜马议员,首先需要被选举人团选中。而选举人团则由農民、公民和地主階級组成的集会选出。地主阶级中的显贵会亲自出席,而较小的地主则委派代表。公民阶级(都會人士)依照應稅財產被分成兩類后,各自選入省选举人團,農民則是由小行政區(волость)的代表團所代表。工人階級則是以特別的方法對待,每個任用50個員工以上的集团,選出一個或以上的代表加入选举人團。 在选举人團裡他們進行過半數獲勝選舉,優勝者可以代表其參加杜馬議會。由于选举人团里保守派实力雄厚(多地主和公民),即使有“社会五大阶层必须都选入至少一位议员”的规定,进步人士仍然极少成为杜马成员。但杜馬的激進势力依然存在,他们主要来自于帝国最大的七座城市—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敖德薩、裡加和波蘭的華沙和羅茲,因为这些城市有独特的选举系统。它们會直接選出杜馬的成員,雖說市民们的選舉票额依然照應稅財產被分为由高到低的不同三等,但每等选出的代表数量是相同的。这样便保证了即使保守势力互相合作,也无法阻止进步人士进入杜马。 神聖宗教會議 神圣宗教会议(1721年成立)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最高政府机关。这是一个由世俗检察官主持,代表着皇帝,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三个大城市和格鲁吉亚的大主教,另外还有轮流任职的主教。 行政區劃 为方便管理,俄罗斯(截至1914)被划分为81个省(),20个州(oblasts), 和1个自治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和保护国,比如布哈拉酋长国,希瓦汗国和1914年后的图瓦(乌梁海)等则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占11个省、17个州和一个自治区(萨哈林)。而除俄罗斯本土外,还有另外8个省在芬兰,10个在波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因此拥有59个省和一个州(顿河州),而战争部长对顿河州拥有管辖权;其他的也都有自己的省长和副省长,后者主要是管理当地政府。此外还设有总督区,通常由若干个省份组成,总督通常包括更广泛的权利,总督一般自己命令其管辖范围内军队和武装力量。1906年,俄罗斯帝国已经在芬兰、华沙、维尔纽斯、基辅、莫斯科和里加设有秘书长。较大的城市(圣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刻赤、尼古拉耶夫、罗斯托夫)拥有独立于省的属于自己的管理系统;在这些城市中警察局长相当于省长。 地方行政 除去中央政府设立的机构外,地方通常拥有以下三种行政机构: 由农民组成的小行政區мир和волость 在34个省设立的地方自治局земство 市立杜马 而直到19世紀末,甚至在一些重要地區是直到1917年,帝國的大部分亞洲區域不同於其他地方,都處於一種軍政府體制(военно-народная администрация)的管治之下。研究相信,俄羅斯人和穆斯林之間無法彌合的巨大文化差距,是民政化無法推進的一個因素;帝國軍官們基於軍事安全優先——無論是堅持認為穆斯林「落後」和「狂熱」,或者防範泛突厥&泛伊斯蘭對帝國的威脅,一直持久地反對在軍政管理地區進行民政化改革。1898年安集延暴動是進一步加重當局對於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從而削弱了在相應地區的地方行政民政化步伐。 直到俄羅斯帝國統治末期,即使是最開明的俄方官員都認為,在俄羅斯和「原住民」之間任何可能的切實共融,是永遠的遙不可及。 市立杜马 自1870年开始俄罗斯欧陆部分的城市就有类似地方自治局的机构。所有不动产者,纳税的商人,匠人和工人都会依照其财产数额被降序记录在一份名单上。所有人的财产总额求和后三等分,再按照其数额将名单分成最富裕,次富裕和不富裕三份,每份之间人数差异巨大,却都拥有相同数目的市立杜马候选名额。执行权属于选举的市长和杜马选出的多人委员会 управа 。但亚历山大三世于1892和1894颁布的法令将市立杜马至于地方长官(地方长官制)的直接管理之下,和地方自治局一样。虽然依然有诸多限制,一些西伯利亚城市还是于1894年获得类似的自治机构;1895年,部分高加索城市也获得类似的自治权。 波罗的海省份 瑞典的波罗的海省份 (库尔兰,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 在大北方战争后被并入俄罗斯。根据1721年签订的尼斯塔德条约 ,当地的德裔贵族在自治和与教育,警察和司法方面保留极大的权利。德语在此地继续流通167年后,1888年颁布的新法收回波罗的海德意志人的自治权力,将之赋予中央政府下派至此的长官。与此同时,行政机关、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也和塔尔图一起从多尔帕特大学(德语)改名为尤里耶夫大学(俄语),对此地的俄罗斯化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893年,本地也建立原本特属于俄罗斯族行政区的地方农民事务管理委员会。 軍政府管理 在受軍事主導管治的地方,是由從軍隊長期借調的軍官行使上級行政權,與民事司法機關並存,但是在一些地方的司法權也由軍隊所掌控。在帝國歐洲部分的相當一部分由地方自治局及附屬官僚履行的職責,更被交由一小羣軍官來行使——這些人通常缺乏專業培訓而擔負起極大的行政責任。 很多情形下他們並未能勝任工作,軍政府體制是呈現出搖搖欲墜及獨斷專行 的型態:當時這點在遠東地區,以及北高加索便可以見到,在總督之下是存在「行政真空」。相較在歐洲部分需要至少十二個不同部門所行使的多項職權,在突厥斯坦那裡則全由地區軍事指揮官一身包攬。1886年時雖然突厥斯坦引入了新的民法體系,但依據由軍事法庭行使司法權力——軍政府的行政主導地位未有受到削弱,而地方民政化也無可預期。 经济 采矿业和重工业 基础设施
矛盾爆发 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于是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以“代表会议”(俄语称「苏维埃」)决定地方的政策;同时“多数派”(俄语称「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赤卫队。随后布尔什维克武装在指挥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翌日攻克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随即声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施行“代表会议制”即「苏维埃」。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占多数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获得行政权力。 1917年11月俄国内战爆发,后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参与的13国包括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站在临时政府一边,但并未过多卷入战事。 白军军事权利最初掌握在社会革命党人手中,后旧帝国贵族军官高尔查克于1918年11月18日发动政变,成为该政权领袖,自称最高领袖,自行晋升军衔为海军上将,驱逐了内阁中的社会革命党人,建立临时全俄罗斯政府,自任全俄海陆军队总司令,成为得到国际普遍承认的俄罗斯的“合法”领袖。 1918年7月17日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秘密处决。1920年2月7日高尔察克战败被处决,内战持续到1923年才名义上结束。最终布尔什维克取得胜利,并于1922年将各四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联合,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有学者认为,当时俄国旧贵族和资本家在推翻尼古拉二世后没有明确的纲领,未积极参与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在后来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宣传中,十月革命是先后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俄国临时政府,和以高尔察克为首的临时全俄罗斯政府,两者使用同样的三色旗(今俄罗斯国旗),政治军事理念方面虽有不同,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过程 计划 ,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投票表决以10-2通过决定称“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 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苏维埃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由苏维埃领导人托洛茨基领导。委员会包含了武装起来的工人、水手和士兵,而且保证支持或中立议会大楼的驻军。委员会计划有条不紊地夺取首都的战略位置,几乎没有隐瞒他们的准备工作: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本身对他们感到恐惧,而且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透露出来的细节被刊登在报纸上。 起兵 ,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发动起义,推翻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正巧亲布尔什维克舰队的5艘主力驱逐舰及其船员驶入圣彼得堡港湾。在喀琅施塔得,水手们也宣布响应布尔什维克起义。清晨,革命军事委员会计划从斯莫尔尼宫高度的防备和封锁的中心进攻或占领最后的地点。赤卫队有组织地占领了主要的政府机构、关键的通讯设施、军事设施,并在轻微反抗下占领有利地形。彼得格勒驻军和市里多数军队加入起义反抗临时政府。 克伦斯基和临时政府完全无法做出有效的抵抗。铁路和火车站一日之内被苏维埃工人和士兵控制,阻断了临时政府离开彼得格勒的线路。临时政府也无法得到任何能用的车辆。起义那天早晨,克伦斯基绝望地寻求掌控城外他希望能对临时政府关系好的军队的方式,并且最终从美国大使馆借到了一辆雷诺车,与一辆皮尔斯雅乐车一起开出冬宫。克伦斯基得以逃脱卫兵的监视并面见前来的士兵。 克伦斯基离开彼得格勒的时候,列宁草拟了布告《告俄国公民书》宣布临时政府被革命军事委员会推翻。布告通过电报向全俄传播,即使亲苏维埃士兵还在夺取城中的重要地点的控制。列宁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给下午召集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成员呈现即成事实,并由此阻止夺权的明智与合法性的进一步争论。 进攻冬宫 起义没有流血,最后攻占了3,000军校生、军官、哥萨克和女兵勉强防守的冬宫。进攻推迟了一整天,因为找不到能打的大炮,而且布尔什维克担心起义时候的暴乱会很快平息。下午6:15分,大批炮兵学员放弃了冬宫,带走了大炮。晚上8:00,200名哥萨克也离开冬宫并返回营地。在冬宫里的临时政府内阁在争论该怎么采取措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投降。工人和士兵占领了最后一个电报站,切断了与城外忠于临时政府的军队的联系。晚上,起义者包围了冬宫,而且其中许多人渗透进来。苏联官方和历史学家倾向于以史诗般的术语描述这个事件。 晚上9:45分,阿芙乐尔巡洋舰从港口放出空炮。凌晨2:00布尔什维克强行闯入冬宫,经过宫内零星的枪战后,临时政府内阁投降。 苏联宣传 后来苏联官方对革命的论点描述这起事件比事实上发生的更具戏剧性。这是由所帮助,命名为《》,在1920年上演。该剧被100,000人观看,给后来的官方影片提供了模型,上演了冬宫的巨大风暴和激战(参见谢尔盖·艾森斯坦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实际上布尔什维克起义遭遇了少数或者没有抵抗。暴动被指定时间并组织起来以给10月25日召开的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交付国家权力。一天的革命过后18人被捕并有2人被杀。 苏联政府档案显示列宁从斯莫尔尼宫发出的布尔什维克行动指引指示在第一夜的凌晨占领彼得格勒所有重要的权力中心而不是开火。这像卫兵换岗一样完成的十分有效。占领冬宫更具戏剧性,包括凌晨2:10分赤卫队掀起的风暴。哥萨克在赤卫队出击时撤离,军校生和140名志愿者投降而非40,000人的军队顽强抵抗。阿芙乐尔舰被调用向冬宫发射空炮作为攻击临时政府的信号。冬宫的陷落不是因为英勇的行动或者军事性的围堵,却是因为后门是开着的,使赤卫队得以进入。一小群人闯入并迷失在又黑又深的内部,并且最终意外地在皇家早餐室里面遇见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其余的官员。无知的革命者强行逮捕他们来开出他们自己的逮捕令。临时政府成员在部长接受事实并投降并被正式废除以后被捕并关进彼得保罗要塞。 后来“冬宫守卫”的故事和史诗般的“冬宫风暴”随后作为布尔什维克宣传人员的政治宣传作品而出现。描绘“妇女营”的浮夸的绘画和出自谢尔盖·艾森斯坦的描绘发生在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的“政治正确”版本的电影的剧照后来被当作事实。 随着彼得格勒苏维埃掌控了政府、军队和无产阶级,当日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同时托洛茨基从议会上解散对立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德宾科回忆录 一些来源主张的帕夫罗·德宾科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称10艘军舰载着上万名波罗的海方面军进城事实上是占领彼得格勒并推翻临时政府的主力。同样的水手武力解散了选举出来的俄国议会,并向抗议示威者开火。约100人被杀、数百人受伤。德宾科在回忆录里以“朝天开了几枪”暗示这个事件。后来,占领冬宫后的一个小时内,德宾科自行闯入司法部并销毁了有关德国资助布尔什维克的档案。这些被多个来源所争论,像Louise Bryant声称当时西方的新闻渠道报道那些不幸的死亡发生在莫斯科而不是彼得格勒,而且死亡人数比上述的小。由“朝天开了几枪”来看,仅有少数证据得以反驳。萨夫申科所回忆的德宾科闯入司法部销毁档案的行动也受到挑战。据报道,德宾科是在赫尔辛基组织水手向彼得格勒进发。在《》一书中,无线电报员马卡罗夫给德宾科发送电报,含有格里戈里·鲍里索夫的报告:“致委员会。彼得格勒一切平静,权力掌握在革命委员会之手。你要立刻加入北路军前线委员会以保证军队的团结与稳定。” 苏维埃权力传播的時間軸(格里历) 1917年11月5日:塔林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明斯克、诺夫哥罗德、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和塔尔图 1917年11月8日:乌法、喀山、叶卡捷琳堡和纳尔瓦;(在基辅失败) 1917年11月9日:维捷布斯克、雅罗斯拉夫尔、萨拉托夫、萨马拉和伊热夫斯克 1917年11月10日:罗斯托夫、特维尔和下诺夫哥罗德 1917年11月12日:沃罗涅日、斯摩棱斯克和戈梅利 1917年11月13日:坦波夫 1917年11月14日:奥廖尔和比尔姆 1917年11月15日:普斯科夫、莫斯科和巴库 1917年11月27日:察里津 1917年12月1日:莫吉廖夫 1917年12月8日:维亚特卡 1917年12月10日:基什尼奥夫 1917年12月11日:卡卢加 1917年12月14日:新罗西斯克 1917年12月15日:科斯特罗马 1917年12月20日:图拉 1917年12月24日:哈尔科夫(穆拉维约夫赤卫队武装入侵乌克兰,建立苏维埃乌克兰并在该地区战斗) 1917年12月29日:-{zh-hans:塞瓦斯托波尔; zh-hant:塞瓦斯托波;
1917年11月15日:普斯科夫、莫斯科和巴库 1917年11月27日:察里津 1917年12月1日:莫吉廖夫 1917年12月8日:维亚特卡 1917年12月10日:基什尼奥夫 1917年12月11日:卡卢加 1917年12月14日:新罗西斯克 1917年12月15日:科斯特罗马 1917年12月20日:图拉 1917年12月24日:哈尔科夫(穆拉维约夫赤卫队武装入侵乌克兰,建立苏维埃乌克兰并在该地区战斗) 1917年12月29日:-{zh-hans:塞瓦斯托波尔; zh-hant:塞瓦斯托波; zh-tw:塞凡堡}-(红军武装入侵克里米亚,建立陶里达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1月4日:奔萨 1918年1月11日:叶卡捷琳诺斯拉夫 1918年1月17日:彼得罗扎沃茨克 1918年1月19日:波尔塔瓦 1918年1月22日:日托米尔 1918年1月26日:辛菲罗波尔 1918年1月27日:尼古拉耶夫 1918年1月28日:赫尔辛基(赤卫队推翻参议院,芬兰内战开始) 1918年1月29日:(基辅再次失败) 1918年1月31日:敖德萨和奥伦堡(建立敖德萨苏维埃共和国) 1918年2月7日:阿斯特拉罕 1918年2月8日:基辅和沃洛格达(打败乌克兰政府) 1918年2月17日:阿尔汉格尔斯克 1918年2月25日:新切尔卡斯克 事后 10月25日与起义发生的同时,布尔什维克单方面召开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通过了向工农与士兵代表苏维埃移交权力的法令,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强烈谴责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建议一切交战国立即停战谈判,签订公正民主的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反对兼并和侵略别国领土,指出凡把一个弱小民族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明确而自愿的表示,都是兼并或侵占别国领土的行为;主张废除秘密外交,宣布无条件地废止俄国地主、资产阶级政府从1917年2月到10月所缔结的全部秘密条约;向英、法、德三国工人呼吁,号召他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无偿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会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实行土地平均分配,根据各地条件,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大会成立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101人组成,其中布尔什维克62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29名,社会民主工党——国际主义者6名,其他党派4名。大会成立了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届政府全由布尔什维克组成。虽然农民普遍反对他们,但布尔什维克把他们自己视为工农联盟的代表,并以锤子与镰刀作为新的国家象征。 选举结果 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经过4170万选民的投票,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但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单方面提出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与布尔什维克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不符,被斥为反革命。早已准备充分的列宁政府当天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皇帝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皇帝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其他措施 全俄所有银行被国有化。 私人的銀行帳戶被没收。 教会的财产(包括银行账户)被收走。 除了德意志帝国,其他国家的外债被拒绝偿还。 工厂的所有权、控制权移交给苏维埃。 工资被定在比战争时期更高的比率,引入八小时工作制。 为了让农民在内战中不至于激烈反抗、彻底倒向立宪会议,土地国有化政策被策略性的暂停,并延迟到20年代才开始实行。 俄国内战 立宪会议被解散后,投票给社会革命党的农民强烈反对布尔什维克没收土地的政策,企业主也无法容忍布尔什维克把工厂、矿藏收归国有。而后1918年3月6日,苏维埃政府与德意志帝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宣布退出一战并和德意志帝国停战,俄罗斯因此条约丧失了大片国土,此举又激怒了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们,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反对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民族主义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白軍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内战期间大量少数民族、贫困军人加入红军一方,同白军进行了长达4年的内战。后由布爾什維克政权取得胜利。 影响 列寧承諾宣稱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並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鄂圖曼帝國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承認條約中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在1918年2月發動十一天戰爭後在東歐建立的库尔兰和瑟米利亚公国、立陶宛王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国等親德衛星國家。而鄂圖曼土耳其也趁機佔領南高加索的亞塞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皇帝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後被槍決。革命引起西方社會極度的惶恐,並支持俄國的對抗勢力,希望扼殺革命,從而引發戰爭,托洛斯基說蘇維埃的權力是由內戰建立的,事實上蘇維埃的權力是在內戰後才建立起來的。 十月革命的共產主义运动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現宣称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次革命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起家,也影響著往後世界的自由發展,共產主义的起頭對资本主义世界給予極大的衝擊。有人认为此革命曲解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始因,它触发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此后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共產革命號召的解放運動下也因此獲得援助。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长达大半个世纪,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確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武装革命(如中国)产生深遠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當天,劉鏡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電報中說:“近俄內爭益烈,廣義派勢力益張,要求操政權,主和議,並以暴動相挾制。政府力弱,鎮壓為難,恐變在旦夕。”隨著蘇俄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的擴大,《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国共產黨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在十月革命後學習馬克思主義,建立中國共產黨。” 史学界观点 史学研究中的少数事件受到了十月革命那样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十月革命的歷史學观点通常分成三个阵营:苏联马克思主义观点、西方极权主义观点及修正主义观点。 苏联历史学界 苏联对十月革命的史学观点与苏联史学的发展相联系。许多苏联国内的十月革命人物都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者。革命叙事的初次浪潮之后,苏联史学家在苏联政府定义的“狭隘的指导”下工作。解读的严格程度可能达到了约瑟夫·斯大林时期的高度。 苏联历史学界的十月革命解释为建立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的革命,而且是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准确性,苏联史学家通常描述这场革命起于阶级斗争。他们维持着这场革命是顺应历史规律的世界史上重大事件的观点。布尔什维克党被视为是革命的中心,暴露了温和的临时政府及彼得格勒苏维埃中虚伪的“社会主义”孟什维克的缺点。在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领导和他牢牢把握的马克思理论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逻辑上注定”的十月革命的事件。根据这些史学观点,这些事件在逻辑上是注定的,因为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工业脱离了群众。按这个观点,布尔什维克党在组织被疏远的工人方面起了领导作用,而且因此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即使苏联史学的十月革命观点直到1991年仍保持相对稳定,仍做了一些改动。斯大林死后,E·N·布尔贾洛夫和P·V·沃罗布也夫这些历史学家发表的历史研究明显偏离了党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是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必然”的简明教义的准绳。这些历史学家组成了“新方向小组”,假设十月革命复杂的性质“可能仅仅通过多种因素的分析解释,而不是通过追寻垄断资本主义的单纯因素解释”。对于他们来说,布尔什维克党仍是革命的中心,但这个党的胜利是“因为仅有可能解决了该国面临着的‘一般性的民主’任务的优势”(如争取和平、地主的剥削等)。 苏联晚期,随着公开化开放的苏联档案引起了一些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面貌的革新性的研究,即使正统的苏联观点的关键特征仍未触动。 西方历史学界 这些西方史学家表示这场革命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这些促成革命的意外的和条件性的因素的例举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机遇和皇帝尼古拉二世的错误领导以及自由主义及温和的社会主义者。 苏联解体影响下的历史研究 苏联解体对十月革命的研究产生了影响。1991年起,越来越多的对大量苏联档案材料的接触使得重新审视十月革命成为可能。尽管西方和俄罗斯史学家现在都接触到许多这些档案,苏联解体的影响在前苏联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最为明显。在苏联解体帮助巩固西方和修正主义的观点的时候,前苏联的俄罗斯历史学家大部分否定了前苏联对这场革命的历史解释。也就是说,已建立的十月革命的苏联观点受到了挑战,而且因此“俄罗斯历史学家的观点更接近于西方同行的观点”。据斯蒂芬·考特金的论点,1991年推动了“还原政治史及极权主义的明显再现,以不同的方式解读那个观点……修正主义者试图埋葬的”。也就是说,1991年后,经过一些“持续性研究”中的历史学家的重现,这一观点有从十月革命的组织结构到斯大林的古拉格的一个简单的、自然的演进。 遗产 “红十月”(,Krasnyy Oktyabrʹ)也被用来描述这个事件。这个名字也被借用给一家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出名的钢铁厂,莫斯科糖果厂以及。 谢尔盖·艾森斯坦的电影《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描写并美化革命并用来纪念该事件。 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1937年在斯大林的指示下拍摄了电影《列宁在十月》,此剧为苏联著名的政治宣传电影,讲述的是列宁在十月革命期间的活动事迹,约瑟夫·斯大林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比实际历史上更为杰出。斯大林死后,斯大林的镜头被从电影中剪去,于1958年重新发行。 十月革命的纪念日11月7日从1918年成为苏联国庆日并仍然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分裂地区的公众假日。 1917年十月革命还标志着俄国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府,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端。此后俄国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后来成为苏联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解体。此后,1919年欧洲相继建立了维持时间很短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在1917年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各类共产党组织;传播了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識形態思想。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支持下,在中國大陸建立各蘇區,並于1931年11月7日正式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由此开始了中共工農武裝割據革命形式的开始。也是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政权组织尝试。 地名
lenger ansette biskoper , NRKI dag avvikles statskirken (State church will be abolished today), Dagbladet, published 14 May 2012, accessed online 24 October 2015. | capital = 奥斯陆 | coordinates = | largest_city = capital | government_type = 单一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 leader_title1 = 國王 | leader_name1 = 哈拉尔五世 | leader_title2 = 首相 | leader_name2 = 约纳斯·加尔·斯特勒 | leader_title3 = 议会议长 | leader_name3 = 奥拉夫·迈克尔·托默森 | leader_title4 = 首席大法官 | leader_name4 = 托里·玛丽·厄耶 | legislature = 挪威议会 | sovereignty_type = 历史 | established_event1 = 统一挪威 | established_date1 = 872年 | established_event2 = 卡尔马联合 | established_date2 = 1397年 | established_event3 = 丹麥-挪威聯合王國 | established_date3 = 1524年 | established_event4 = 宣称独立 | established_date4 = 1814年2月25日 | established_event5 = 立宪 | established_date5 = 1814年5月17日 | established_event6 = 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 | established_date6 = 1814年11月4日 | established_event7 = 联合王國解体 | established_date7 = 1905年6月7日 | established_event8 = 納粹德国入侵及佔领 | established_date8 = 1940年4月9日 | established_event9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 | established_date9 = 1945年5月8日 | area_rank = 第61名a | area_km2 = 385207 | area_footnote = | percent_water = 5.7b | population_estimate = 5,425,270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2 | population_census = 5,214,890 | population_census_year = 2015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14.0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第213名 | GDP_PPP_year = 2022 | GDP_PPP = 4,238.71亿美元 | GDP_PPP_rank = 第49名 | GDP_PPP_per_capita = 77,807美元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第6名 | GDP_nominal_year = 2022 | GDP_nominal = 5,419.38亿美元 | GDP_nominal_rank = 第33名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99,480美元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第4名 |military_personnel = 23,250人 40,000人(預備役) |military_personnel_year =2019 | Gini_year =
= 立宪 | established_date5 = 1814年5月17日 | established_event6 = 瑞典和挪威聯合王國 | established_date6 = 1814年11月4日 | established_event7 = 联合王國解体 | established_date7 = 1905年6月7日 | established_event8 = 納粹德国入侵及佔领 | established_date8 = 1940年4月9日 | established_event9 =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 | established_date9 = 1945年5月8日 | area_rank = 第61名a | area_km2 = 385207 | area_footnote = | percent_water = 5.7b | population_estimate = 5,425,270 | population_estimate_year = 2022 | population_census = 5,214,890 | population_census_year = 2015 | population_density_km2 = 14.0 | population_density_rank = 第213名 | GDP_PPP_year = 2022 | GDP_PPP = 4,238.71亿美元 | GDP_PPP_rank = 第49名 | GDP_PPP_per_capita = 77,807美元 | GDP_PPP_per_capita_rank = 第6名 | GDP_nominal_year = 2022 | GDP_nominal = 5,419.38亿美元 | GDP_nominal_rank = 第33名 | GDP_nominal_per_capita = 99,480美元 | GDP_nominal_per_capita_rank = 第4名 |military_personnel = 23,250人 40,000人(預備役) |military_personnel_year =2019 | Gini_year = 2019 | Gini_change = increase increase | Gini = 25.4 | Gini_ref = | Gini_rank = | HDI_year = 2019年 | HDI_change = increase | HDI = 0.957 | HDI_ref = | HDI_rank = 第1名 | currency = 挪威克朗 | currency_code = NOK | time_zone = CET | utc_offset = +1 | time_zone_DST = CEST | utc_offset_DST = +2 | date_format = 日-月-年 | drives_on = 靠右行驶 | calling_code = +47 | cctld = .noc | footnote_a = 包括斯瓦尔巴和扬马延(若不包括此二地区,挪威总面积将为323,802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67名。) | footnote_b = 仅限大陆、斯瓦尔巴和扬马延,并将冰川计为陆地。计算公式为19,940.14/(365,246.17+19,940.14)。 | footnote_c = 亦有二目前暂未使用的顶级域名:.sj(斯瓦尔巴和扬马延)和.bv(布韦岛)。 }}挪威王国(),通稱挪威( ),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和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至2011年、2013至2018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为高度发达国家,擁有極高的人均國民生產所得和生活水平。 歷史 挪威公元9世紀前後形成統一王國。13世紀進入全盛時期。14世紀中葉開始衰落。 1397年到1524年,與丹麥、瑞典結成卡爾瑪聯盟。 1524年卡爾馬同盟解体,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建立,受丹麥統治。 1814年,根据基爾條約,丹麥把挪威割讓給瑞典,換取西波美拉尼亞,瑞典-挪威聯合王國,由瑞典統治。瑞典-挪威联合王國於1905年解散。
西面和西南面的北海(包括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海峡) 西面的挪威海 北面的巴倫支海 最高点位于挪威的格利特峰,海拔2470公尺,但其顶峰的冰川部分已经融化,面前最高点是位于挪威的加爾赫峰,海拔2469公尺。欧洲大陆最大的冰川,就在这些山脉中。半岛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区域位于北极圈以北,最北点为諾爾辰角。 半岛气候分布多样,北部是冻土带和亚寒带气候,西北部海岸到罗弗敦群岛北部是凉爽的亚寒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南部和西南部为海洋性气候。 木材、铁和铜矿藏资源丰富,瑞典南部有优良的农场。在北海和大西洋的挪威沿岸发现了大规模油田和天然气矿藏。 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半岛南部;最大的几个城市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以及挪威的奧斯陸。
地质概况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占据了部分波罗的地盾,这一稳定和巨大的地壳成份是古老的晶体变质岩。绝大部分地层土壤受大陆冰川作用被刮离,最为显著的是北部地区,那里地盾距地表最近。在这些刷离,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影响下,耕地面积只占很少的比例(挪威3%)。冰川加深河谷,当冰层融化时,海水倾入,就形成了著名的峡湾。冰川南部贮存着大量的沉积物,构成了非常多样的自然景观。 尽管波罗的地盾很大程度上非常稳定且不受临近的地质构造影响,但几乎四千米冰层的重量致使岩层下陷。冰层消失后,岩层再次上升,这种趋势现在还在以每个世纪一米的速度持续。另一方面,南部地区趋于下陷,在低地国家和丹麦地区引发洪水。 晶体底层和土壤剥离暴露了多种矿产资源,如铁、铜、镍、锌、银和金。 人類 最早关于人类在半岛南部地区和丹麦地区出现的记录可追溯到12000年前。 参見 北欧国家
地理 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镇江一带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随着洞庭湖、鄱阳湖湖区面积逐年减小,太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历史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明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如:北宋时期苏南的苏州、常州(今常州,无锡)、润州(今镇江,南京部份地區)、秀州(今上海、嘉兴)属于两浙路,江宁(今南京)属江南东路 而苏北地区属于淮南东路; 元代,苏南地区(江蘇長江以南)均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苏北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江苏南北一同划归南直隶。 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 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设左、右布政使于江宁(今南京),左为长,右为副,掌全省政令、财赋。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园路128号。 顺治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由江寧移驻苏州,领江宁等5府, 辖苏南及上海市一带;左布政使仍驻江宁,领淮安等9府,辖今苏北及安徽省一带。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 民国时期,江苏省不再南北分治。省会设在南京(1912年到1929年)或镇江(1929年到1949年),南京1927年重新作為首都。 但是在汪精卫政权时期,江苏省省会迁往苏州,其实际管辖区域限于长江以南,南京是日治時期首都。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 蘇北行署不包括今日的徐州市區,銅山縣,邳州市,東海縣,豐縣,沛縣,盱眙縣,泗洪縣,
地理 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镇江一带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随着洞庭湖、鄱阳湖湖区面积逐年减小,太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历史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明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如:北宋时期苏南的苏州、常州(今常州,无锡)、润州(今镇江,南京部份地區)、秀州(今上海、嘉兴)属于两浙路,江宁(今南京)属江南东路 而苏北地区属于淮南东路; 元代,苏南地区(江蘇長江以南)均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苏北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江苏南北一同划归南直隶。 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 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设左、右布政使于江宁(今南京),左为长,右为副,掌全省政令、财赋。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园路128号。 顺治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由江寧移驻苏州,领江宁等5府, 辖苏南及上海市一带;左布政使仍驻江宁,领淮安等9府,辖今苏北及安徽省一带。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 民国时期,江苏省不再南北分治。省会设在南京(1912年到1929年)或镇江(1929年到1949年),南京1927年重新作為首都。 但是在汪精卫政权时期,江苏省省会迁往苏州,其实际管辖区域限于长江以南,南京是日治時期首都。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 蘇北行署不包括今日的徐州市區,銅山縣,邳州市,東海縣,豐縣,沛縣,盱眙縣,泗洪縣, 文化
circa-2000 vintage DEC Alpha computer)。由于现今几乎所有基因序列均由霰彈法测定,基因重组算法是信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基因组中并不是所有的核苷酸都构成基因,所以序列分析的另一个研究课题是对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调控序列进行自动识别。在较高等的生物体中,DNA序列的大部分并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这些所谓的“垃圾DNA”却可能具有未被识别的功能。 基因组注释 在基因组学中,对基因和其他生物特征的标注称为基因组注释。1995年,Owen White(在1995年完成的人类首次为独立的生物体——流感嗜血杆菌——测序的工作中,他是组员之一) 设计出了第一套基因组注释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基因、转录基因和其他生物学特征,并能够初步的分析它们的功能。大多数现今的注释系统的与之类似,但用以分析DNA序列的软件在不断进化之中。 在寻找基因和致力于发现新蛋白的努力中,人们习惯于把新的序列同已知功能的蛋白序列作比对。由于这些比对通常都希望能够推测新蛋白的功能,不管它们是双重比对还是多序列比对,都可以回答大量的其它的生物学问题。举例来说,面对一堆搜集的比对序列,人们会研究隐含于蛋白之中的系统发生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蛋白的进化。人们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个蛋白,而是研究一个家族中的相关蛋白,看看进化压力和生物秩序如何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具有虽然不同但是功能相关的蛋白。研究完多序列比对中的高度保守区域,我们可以对蛋白质的整个结构进行预测,并且猜测这些保守区域对于维持三维结构的重要性。 显然,分析一群相关蛋白质时,很有必要了解比对的正确构成。发展用于多序列比对的程序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渐进比对(progressive alignment)的概念。渐进比对的思想依赖于使用者用作比对的蛋白质序列之间确实存在的生物学上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系统发生学上的相互关联。不同算法从不同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当比对的序列大大地超过两个时(双重比对),对于计算的挑战就会很令人生畏。在实际操作中,算法会在计算速度和获得最佳比对之间寻求平衡,常常会接受足够相近的比对。不管最终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者都必须审视结果的比对,因为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手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保守的区域。 计算进化生物学 进化生物学研究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引入信息学到进化生物学中,使得研究者能够: 通过度量DNA序列的改变研究众多生物体间的进化关系(超越了以前基于身体和生理特征观察的研究方法) 通过整个基因组的比对,研究更为复杂的进化论课题,如基因复制,基因横向迁移等 为种群进化建立复杂的计算模型,以预测种群随时间的演化 保存大量物种的遗传信息 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重建业已相当复杂的进化树。 计算进化生物学常常与采用遗传算法的计算机科学相混淆。后者受到生物进化原理的启发,发展出一套软件用于改进配方、算法、集成电路设计等等。 生物多样性的度量 对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小到一层生物膜、一滴海水、一铲泥土,大到整个地球,其中全体物种的基因组成分可被定义为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搜集各物种的名称、描述、分布、遗传信息、地位、种群大小、栖息地,和各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有专门的软件用于搜寻、分析和可视化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够帮助人们相互交流这些信息。计算机能够模拟相应的模型,以计算种群动态演变,遗传健康状态等等。 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景是为濒危物种建立基因银行,即将各物种的基因组信息保存下来。这样即便在将来这些物种灭绝了,人类也可能利用它们的基因组信息重新创造出它们。 蛋白质结构预测 蛋白质结构预测是生物信息学的重要应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称为一级结构)可以容易的由它的基因编码序列获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蛋白质的原生环境中,其结构由它的氨基酸序列唯一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十分重要。这些结构信息通常被称为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目前尚没有普遍可行方案实现这些结构的准确预测;大多数方案为启发式的。 同源性是生物信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基因组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以分析基因的功能:若两基因同源,则它们的功能可能相近;在蛋白质结构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于寻找在形成蛋白质结构和蛋白质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片断。在一种被称为同源建模的技术中,这些信息可与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相比较,从而预测未知结构的蛋白质。目前为止,这是唯一可靠的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人类血色素和豆类血色素间的相似性是以上方法的一个实例。两种血色素有相同的功能,均能够在各自的生物体内运输氧气。尽管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大不相同,它们的蛋白质结构几乎一样。 蛋白质表达分析 通过蛋白质微阵列技术或高通量质谱分析对生物标本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生物标本内蛋白质的信息。生物信息学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对于前者,生物信息学所面临的问题与DNA芯片数据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相似;对于后者,生物信息学将所获得的大量质谱数据与通过已知蛋白质数据库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复杂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 网络和系统生物学 网络分析试图了解生物网络中的关系,如代谢或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尽管生物网络可以由单一类型的分子或实体(例如基因)构建,但是网络生物学通常尝试整合许多不同的数据类型,例如蛋白质,小分子,基因表达数据等。另一个流行的遗传网络分析数据源是文献数据。相关工具包括Pathway Studio 和IPA 。 系统生物学涉及使用细胞子系统(例如代谢物和包括代谢,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调节网络的酶的网络)的计算机模拟来分析和可视化这些细胞过程的复杂连接。例如,人工生命或虚拟进化试图通过简单(人工)生命形式的计算机模拟来理解进化过程。 比较基因组学 比较基因组学的核心课题是识别和建立不同生物体的基因或其他基因组特征的联系。这些跨基因组的联系使得我们能够跟踪基因组的进化过程。基因组进化由多个不同层次的事件完成。在最低的层次,单个核苷酸上发生了点变异。在较高的层次,大的染色体片段经历了复制、横向迁移、逆转、调换、删除和插入等过程。在最高的层次上,整个基因组会经历杂交、倍交、内共生等变异,并迅速产生新的物种。 基因表达分析
迈克尔·沃特曼(又译:麦克·沃特曼)(Michael Waterman)教授率先将数学和计算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在生物信息领域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生物信息学之父”。他致力于将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应用于各种分子生物学问题中,开辟了多个重要研究方向。他与Temple Smith发展的Smith-Waterman算法奠定了生物信息学算法的基础,他与Eric Lander发展的生物序列映射数学模型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理论基石,同时,他的工作在数学界和计算机领域也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008年起,沃特曼教授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讲席教授,领导由多位海外杰出科学家组成的北京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讲席教授组,为中國清华大学乃至中国的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 主要研究方向 序列分析 1977年,噬菌体Φ-X174成为第一个被完整测定基因组序列的生物体。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生物体的DNA序列被人类测定。通过对这些序列的分析,人们希望获知其中对应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和基因调控序列。不同物种间的基因比对既能够解释和预测他们蛋白质的功能的相似性,又能够揭示不同物种间的联系。由于数据量巨大,依靠人工分析DNA序列早已变得不切实际,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采用计算机分析数千种生物体的数十亿个核苷酸组成的DNA序列。由于DNA序列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这些计算机程序需要识别大量相关但是不完全相同的序列。即便是在DNA测序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在DNA测序的霰彈槍定序法(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依此技术测定了第一个细菌的基因组)中,完整的DNA链被打散为成千上万条长约600到800个核苷酸的DNA片段。这些DNA片段的两端相互重叠,只有依照正确的顺序组合,才能还原为完整的DNA序列。对于较大的基因组,霰彈槍定序法能够迅速的测定DNA片段的序列,但将它们組裝起来的工作则相当复杂。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该基因重组过程花费了几个月的CPU时间(on a circa-2000 vintage DEC Alpha computer)。由于现今几乎所有基因序列均由霰彈法测定,基因重组算法是信息生物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基因组中并不是所有的核苷酸都构成基因,所以序列分析的另一个研究课题是对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调控序列进行自动识别。在较高等的生物体中,DNA序列的大部分并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这些所谓的“垃圾DNA”却可能具有未被识别的功能。 基因组注释 在基因组学中,对基因和其他生物特征的标注称为基因组注释。1995年,Owen White(在1995年完成的人类首次为独立的生物体——流感嗜血杆菌——测序的工作中,他是组员之一) 设计出了第一套基因组注释软件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基因、转录基因和其他生物学特征,并能够初步的分析它们的功能。大多数现今的注释系统的与之类似,但用以分析DNA序列的软件在不断进化之中。 在寻找基因和致力于发现新蛋白的努力中,人们习惯于把新的序列同已知功能的蛋白序列作比对。由于这些比对通常都希望能够推测新蛋白的功能,不管它们是双重比对还是多序列比对,都可以回答大量的其它的生物学问题。举例来说,面对一堆搜集的比对序列,人们会研究隐含于蛋白之中的系统发生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蛋白的进化。人们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个蛋白,而是研究一个家族中的相关蛋白,看看进化压力和生物秩序如何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具有虽然不同但是功能相关的蛋白。研究完多序列比对中的高度保守区域,我们可以对蛋白质的整个结构进行预测,并且猜测这些保守区域对于维持三维结构的重要性。 显然,分析一群相关蛋白质时,很有必要了解比对的正确构成。发展用于多序列比对的程序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研究领域,绝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渐进比对(progressive alignment)的概念。渐进比对的思想依赖于使用者用作比对的蛋白质序列之间确实存在的生物学上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系统发生学上的相互关联。不同算法从不同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当比对的序列大大地超过两个时(双重比对),对于计算的挑战就会很令人生畏。在实际操作中,算法会在计算速度和获得最佳比对之间寻求平衡,常常会接受足够相近的比对。不管最终使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用者都必须审视结果的比对,因为在此基础上作一些手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保守的区域。 计算进化生物学 进化生物学研究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引入信息学到进化生物学中,使得研究者能够: 通过度量DNA序列的改变研究众多生物体间的进化关系(超越了以前基于身体和生理特征观察的研究方法) 通过整个基因组的比对,研究更为复杂的进化论课题,如基因复制,基因横向迁移等 为种群进化建立复杂的计算模型,以预测种群随时间的演化 保存大量物种的遗传信息 未来的研究工作包括重建业已相当复杂的进化树。 计算进化生物学常常与采用遗传算法的计算机科学相混淆。后者受到生物进化原理的启发,发展出一套软件用于改进配方、算法、集成电路设计等等。 生物多样性的度量 对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小到一层生物膜、一滴海水、一铲泥土,大到整个地球,其中全体物种的基因组成分可被定义为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搜集各物种的名称、描述、分布、遗传信息、地位、种群大小、栖息地,和各生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有专门的软件用于搜寻、分析和可视化这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还能够帮助人们相互交流这些信息。计算机能够模拟相应的模型,以计算种群动态演变,遗传健康状态等等。 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前景是为濒危物种建立基因银行,即将各物种的基因组信息保存下来。这样即便在将来这些物种灭绝了,人类也可能利用它们的基因组信息重新创造出它们。 蛋白质结构预测 蛋白质结构预测是生物信息学的重要应用。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称为一级结构)可以容易的由它的基因编码序列获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蛋白质的原生环境中,其结构由它的氨基酸序列唯一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功能十分重要。这些结构信息通常被称为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目前尚没有普遍可行方案实现这些结构的准确预测;大多数方案为启发式的。 同源性是生物信息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基因组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以分析基因的功能:若两基因同源,则它们的功能可能相近;在蛋白质结构的研究中,同源性被用于寻找在形成蛋白质结构和蛋白质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片断。在一种被称为同源建模的技术中,这些信息可与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相比较,从而预测未知结构的蛋白质。目前为止,这是唯一可靠的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人类血色素和豆类血色素间的相似性是以上方法的一个实例。两种血色素有相同的功能,均能够在各自的生物体内运输氧气。尽管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大不相同,它们的蛋白质结构几乎一样。 蛋白质表达分析 通过蛋白质微阵列技术或高通量质谱分析对生物标本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生物标本内蛋白质的信息。生物信息学被广泛的应用于这些数据的分析。对于前者,生物信息学所面临的问题与DNA芯片数据分析中遇到的问题相似;对于后者,生物信息学将所获得的大量质谱数据与通过已知蛋白质数据库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并使用复杂的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 网络和系统生物学 网络分析试图了解生物网络中的关系,如代谢或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尽管生物网络可以由单一类型的分子或实体(例如基因)构建,但是网络生物学通常尝试整合许多不同的数据类型,例如蛋白质,小分子,基因表达数据等。另一个流行的遗传网络分析数据源是文献数据。相关工具包括Pathway Studio
自2004年5月,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加入欧盟之后,欧盟几乎完全环绕了波罗的海。唯一不属于欧盟的海岸区域属于俄罗斯,即圣彼得堡地区、列宁格勒州和加里宁格勒州。 每年10月,冬季风暴降临这一海区,这导致了许多海难的发生,并使救援变得极端困难,例如1994年9月由塔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爱沙尼亚号渡轮海难导致了852人的丧生。由于波罗的海寒冷的咸淡水不适宜船蛆的生存,较古老的木制船骸例如瓦萨号往往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 地理 地球物理学资料 波罗的海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汽水内陆海之一,其盆地由过去几个冰河时期的冰河侵蚀形成。 波罗的海长度约1,600公里(1,000英里),平均193公里(120英里)宽,平均55公尺(180英尺;30英寻)深,其中最深处位于其中心靠近瑞典方位,深度为459公尺(1,506英尺)。波罗的海表面积约37萬7000平方公里(145,522平方英里),水量约2萬0000立方公里(5040立方英里),海岸线长约8,000公里(5,000英里) 范围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定义的波罗的海范围如下: 与德国、丹麦、波兰、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海岸相邻,并由以下界线向东北方向延伸: 于小贝尔特海峡——连接法尔斯赫夫特()和维斯奈斯纳克(艾尔岛:)的界线; 于大贝尔特海峡——连接古尔斯塔夫(朗厄兰岛南端)和洛兰岛上的卡佩尔基尔克()的界线; 于古尔德堡海峡——连接福林托内雷夫和斯克耶尔比()的界线; 于厄勒海峡——连接斯蒂文斯灯塔()和法尔斯特布点()的界线。 分区 波罗的海的北部称作波的尼亚湾,而其的最北部分则称作波的尼亚海湾。波的尼亚湾的南部海盆为博滕海,而在其更南面则是奥兰海。芬兰湾将波罗的海同圣彼得堡相连。里加湾则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之间。 北波罗的海位于斯德哥尔摩地区、芬兰西南部和爱沙尼亚之间,西部和东部哥得兰海盆是组成中波罗的海的主要部分。博恩霍姆海盆位于博恩霍爾姆島东侧,而较浅的阿尔科纳海盆则由博恩霍爾姆島延伸至丹麦的法尔斯特岛和西兰岛。 在南部,格但斯克湾位于波兰的赫尔半岛东侧和加里宁格勒州的桑比亚半岛西侧。波美拉尼亚湾位于乌瑟多姆岛和沃林岛的北侧,吕根岛的东侧。梅克伦堡湾和吕贝克湾位于法尔斯特岛和德国海岸之间。波罗的海的最西部分是基尔湾,而三条丹麦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则将波罗的海同北海的卡特加特湾和斯卡格拉克海峡连接起来。 岛屿和群岛 奥兰群岛(芬兰,自治) 群岛海(芬兰) 帕尔加斯 纳古 科尔波 豪特谢尔 库斯塔维 基米托 布莱金厄群岛(瑞典) 博恩霍爾姆島,包括克里斯蒂安岛(丹麦) 法尔斯特岛(丹麦) 哥得兰岛(瑞典) 海卢奥托岛(芬兰) 科特林岛(俄罗斯) 朗厄兰岛(丹麦) 克瓦尔肯群岛,包括瓦尔斯群岛(芬兰) 默恩岛(丹麦) 厄兰岛(瑞典) 吕根岛(德国) 斯德哥尔摩群岛(瑞典) 韦尔德岛(瑞典) 乌瑟多姆岛或乌兹南岛(德国和波兰) 西爱沙尼亚群岛(爱沙尼亚) 希乌马岛 穆胡岛 萨雷马岛 沃尔姆西岛 沃林岛(波兰) 西兰岛(丹麦) 城市 最大的沿海城市(以人口排列): 聖彼得堡(俄羅斯)4,700,000(都會圈面積 6,000,000) 斯德哥爾摩(瑞典)798,898(都會圈面積 1,927,128) 哥本哈根(丹麥)502,204(都會圈面積 1,823,109)(面向厄勒海峽) 赫爾辛基(芬蘭)559,716(都會圈面積 1,200,000) 格但斯克(波蘭)462,700((波蘭三聯市)都會圈面積 1,041,000) 里加(拉脫維亞)717,371(都會圈面積 885,000) 斯塞新(波蘭)413,600(都會圈面積 674,000) 塔林(愛沙尼亞)401,774 加里寧格勒(俄羅斯)400,000 馬爾默(瑞典)259,579(面向厄勒海峽) 格丁尼亞(波蘭)255,600 基爾(德國)250,000 埃斯波(芬蘭)234,400(赫爾辛基都會圈的一部分) 呂貝克(德國)216,100 羅斯托克(德國)212,700
除了渔业之外,波罗的海同时还产琥珀,尤其是在南岸地区。沿岸国家传统上通过船运出口木材、松焦油、亚麻、麻和皮草。自中世纪早期,瑞典便开始出口铁矿和银矿,而波兰则仍有大量的盐矿。由此,波罗的海长久以来便是商运的要地。 在中世纪早期,诺尔斯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在波罗的海区域建立起了庞大的贸易帝国,此后他们还与南岸的温德族部落争夺此区域的控制权,并且利用俄罗斯的河流进行贸易,一直深入到黑海和俄罗斯南部。这一由诺尔斯人统治的时代被称作维京时期。 波罗的海东岸的地区是欧洲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地区之一。北方十字军入侵时期,芬兰在12世纪被瑞典人转化,而现今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在13世纪初被丹麦人和德意志人转化(宝剑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取得波罗的海南岸和东岸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并且在此建立了神权国家。立陶宛是全欧洲最后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家。 12世纪,斯拉夫海盗活动在波美拉尼亚和普鲁士海岸十分猖獗。 自11世纪始,波罗的海的南岸和东岸为主要来自德意志的移民所定居,这一运动被称作东向移民运动(),其他移民则来自尼德兰、丹麦和苏格兰。波拉比亚斯拉夫人逐渐为德意志人所同化。丹麦逐渐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直至在1227年的博尔恩赫费德战役中被击败,失去了大片领土。 13世纪至17世纪,由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商业城市结成的汉萨同盟是北欧最强的经济力量。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波兰、丹麦和瑞典为了波罗的海的霸权发动多场战争,最终瑞典基本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在这段时间内,瑞典将波罗的海称作“我们的波罗的海”()。 然而到了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波罗的海的贸易。 18世纪,俄罗斯和普鲁士成为了波罗的海的首要力量。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的失败使俄罗斯拓展至波罗的海的东岸,由此俄罗斯成为了波罗的海的一大主导力量。 彼得大帝认识到了波罗的海的重要战略价值,决定在芬兰湾东端涅瓦河出海口建立新都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的贸易同时还延续到了北海地区,尤其是东英格兰和荷兰——这两个国家的商队对波罗的海的木材、焦油、亚麻和麻有一定需求。 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和法国的联合舰队攻击了波罗的海的俄国要塞,轰炸了守卫赫尔辛基的斯韦阿堡和守卫圣彼得堡的喀琅施塔得,并摧毁了奥兰群岛的博马松德。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整个波罗的海的南岸归属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局部在波罗的海开展。1920年后,波兰通过波兰走廊与波罗的海相连,并扩大了格丁尼亚港以同但泽自由市展开竞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通过占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重夺了整条南部海岸线和部分东部海岸。1945年,波罗的海成为了撤退士兵和难民的海上坟场。威廉·古斯特洛夫号邮轮的沉没仍是历史上最惨重的海难,近9,000人身亡。2005年,俄罗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超过5,000架二战时期的战机和战舰残骸及其他军需物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包括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波罗的海处置化学武器,引起了环保方面的担忧。即使是在今日,渔民仍然会偶然发现化学材料:最近的赫尔辛基公约报告指出,2005年在波罗的海4次小规模发现化学武器,原料总重105千克(231磅),相比2003年有明显下降(25次,1,110千克(2,447磅))直至今日,美国政府仍然拒绝透露具体的处置地点。容器腐蚀导致芥子毒气和其他物质外泄,慢慢地污染了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1945年之后,德意志人被从奥德河-尼斯河线以东的所有地区驱逐出去,离散的波兰人和俄罗斯人得到居住之地。波兰获取了南岸的大部分地区,而苏联则通过加里宁格勒州获得了另一个出海口。同时,苏联还吞并了东岸的波罗的海国家。由此,波罗的海便产生了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的分立。假如战争爆发,波兰海军将准备入侵丹麦诸岛。这一边界状况限制了贸易和旅行,直至1980年代后期共产主义政权在中欧和东欧崩溃才最终结束。 自2004年5月,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加入欧盟之后,欧盟几乎完全环绕了波罗的海。唯一不属于欧盟的海岸区域属于俄罗斯,即圣彼得堡地区、列宁格勒州和加里宁格勒州。 每年10月,冬季风暴降临这一海区,这导致了许多海难的发生,并使救援变得极端困难,例如1994年9月由塔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爱沙尼亚号渡轮海难导致了852人的丧生。由于波罗的海寒冷的咸淡水不适宜船蛆的生存,较古老的木制船骸例如瓦萨号往往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 地理 地球物理学资料 波罗的海是全球面积最大的汽水内陆海之一,其盆地由过去几个冰河时期的冰河侵蚀形成。 波罗的海长度约1,600公里(1,000英里),平均193公里(120英里)宽,平均55公尺(180英尺;30英寻)深,其中最深处位于其中心靠近瑞典方位,深度为459公尺(1,506英尺)。波罗的海表面积约37萬7000平方公里(145,522平方英里),水量约2萬0000立方公里(5040立方英里),海岸线长约8,000公里(5,000英里) 范围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定义的波罗的海范围如下: 与德国、丹麦、波兰、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海岸相邻,并由以下界线向东北方向延伸: 于小贝尔特海峡——连接法尔斯赫夫特()和维斯奈斯纳克(艾尔岛:)的界线; 于大贝尔特海峡——连接古尔斯塔夫(朗厄兰岛南端)和洛兰岛上的卡佩尔基尔克()的界线; 于古尔德堡海峡——连接福林托内雷夫和斯克耶尔比()的界线; 于厄勒海峡——连接斯蒂文斯灯塔()和法尔斯特布点()的界线。 分区 波罗的海的北部称作波的尼亚湾,而其的最北部分则称作波的尼亚海湾。波的尼亚湾的南部海盆为博滕海,而在其更南面则是奥兰海。芬兰湾将波罗的海同圣彼得堡相连。里加湾则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和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之间。 北波罗的海位于斯德哥尔摩地区、芬兰西南部和爱沙尼亚之间,西部和东部哥得兰海盆是组成中波罗的海的主要部分。博恩霍姆海盆位于博恩霍爾姆島东侧,而较浅的阿尔科纳海盆则由博恩霍爾姆島延伸至丹麦的法尔斯特岛和西兰岛。 在南部,格但斯克湾位于波兰的赫尔半岛东侧和加里宁格勒州的桑比亚半岛西侧。波美拉尼亚湾位于乌瑟多姆岛和沃林岛的北侧,吕根岛的东侧。梅克伦堡湾和吕贝克湾位于法尔斯特岛和德国海岸之间。波罗的海的最西部分是基尔湾,而三条丹麦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小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则将波罗的海同北海的卡特加特湾和斯卡格拉克海峡连接起来。 岛屿和群岛 奥兰群岛(芬兰,自治) 群岛海(芬兰) 帕尔加斯 纳古 科尔波 豪特谢尔 库斯塔维 基米托 布莱金厄群岛(瑞典) 博恩霍爾姆島,包括克里斯蒂安岛(丹麦) 法尔斯特岛(丹麦) 哥得兰岛(瑞典) 海卢奥托岛(芬兰) 科特林岛(俄罗斯) 朗厄兰岛(丹麦) 克瓦尔肯群岛,包括瓦尔斯群岛(芬兰) 默恩岛(丹麦) 厄兰岛(瑞典) 吕根岛(德国) 斯德哥尔摩群岛(瑞典) 韦尔德岛(瑞典) 乌瑟多姆岛或乌兹南岛(德国和波兰) 西爱沙尼亚群岛(爱沙尼亚) 希乌马岛 穆胡岛 萨雷马岛 沃尔姆西岛 沃林岛(波兰) 西兰岛(丹麦) 城市 最大的沿海城市(以人口排列): 聖彼得堡(俄羅斯)4,700,000(都會圈面積 6,000,000) 斯德哥爾摩(瑞典)798,898(都會圈面積 1,927,128) 哥本哈根(丹麥)502,204(都會圈面積 1,823,109)(面向厄勒海峽) 赫爾辛基(芬蘭)559,716(都會圈面積 1,200,000) 格但斯克(波蘭)462,700((波蘭三聯市)都會圈面積 1,041,000) 里加(拉脫維亞)717,371(都會圈面積 885,000) 斯塞新(波蘭)413,600(都會圈面積 674,000) 塔林(愛沙尼亞)401,774 加里寧格勒(俄羅斯)400,000 馬爾默(瑞典)259,579(面向厄勒海峽) 格丁尼亞(波蘭)255,600 基爾(德國)250,000 埃斯波(芬蘭)234,400(赫爾辛基都會圈的一部分) 呂貝克(德國)216,100 羅斯托克(德國)212,700 克萊佩達(立陶宛)194,400 奧盧(芬蘭)191,050 圖爾庫(芬蘭)180,350 主要港口(但非大城市): 爱沙尼亚: 派爾努 44,568 馬爾杜 16,570 锡拉迈埃 16,567 芬兰: 波里 76,000 科特卡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 近海外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旗 苏联加盟共和国国徽 苏联行政区划 苏联自治共和国 苏联解体 近海外
Committee of the CIS Charter of the CIS PINR - C.I.S. Struggles for Cohesion RZB Outlook For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外部链接 参见 苏联、苏联解体 苏联加盟共和国后苏联国家 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联邦
Statistical Committee of the CIS Charter of the CIS PINR - C.I.S. Struggles for Cohesion RZB Outlook For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外部链接 参见 苏联、苏联解体 苏联加盟共和国后苏联国家 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联邦 华沙条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 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俄罗斯联邦条约》 独立国家联合体 蘇聯解體後的國家 邦联制 苏联解体 后苏联国家联盟
9780156332255 《诗集》(,1962年) ISBN 9780374235130 散文 《圣林》(,1920年) 《安德鲁·马维尔》(,1922年) 《但丁》(,1929年) 《当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1929年) 《朗伯斯后的沉思》(,1931年) 《约翰·德莱顿》(,1932年) 《古典与现代散文》(,1936年) 《诗与剧》(,1951年) 剧本 《磐石》(,1934年) 《大教堂中的谋杀》(,1935年) 《家庭聚会》(,1939年) 《鸡尾酒会》(,1949年) 《機密書記》(,1953) 《老政治家》(,1959年) 作品的中譯 繁體字本: 談德義、李建三/譯,《閱讀輔導‧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87年。 李俊清/譯,《艾略特的荒原》,書林出版,1992年。 簡體字本: 相關書籍 劉燕,《現代批評之始:T.S.艾略特詩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劍,《T.S.艾略特:詩歌與戲劇的解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董洪川,《「荒原」之風:T.S.艾略特在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玉嬌,《詩化哲學:T.S.艾略特研究(英文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注釋 参见 美国文学 象征主义文学 英语文学 新批評 参考资料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介绍 艾略特家族 (美国) 放弃美国国籍人士 归化英国公民 美国作家
Egoist)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劳埃德银行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那一年,他的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为艾略特奠定了作为一名诗人的地位,接着,1922年《荒原》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的近似神话,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后的三十年里,艾略特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 由于两人的性格差异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一个失败,薇薇安因为精神上的原因住进疗养院,1933年,身心疲惫的艾略特与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岚切(),这场婚姻十分幸福。1965年1月4日,艾略特于伦敦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 代表作品列表 诗 《普鲁弗洛克及其他》(,1917年) ISBN 9781599868523 《诗集》(,1919年) ISBN 9780375401855 《荒原》(,1922年) ISBN 9781599865447 《诗集1909-1925》(,1925年) ISBN 9780571342709 《圣灰星期三》(,1930年) ISBN 9780598721723 《老负鼠的猫经》(,1939年) ISBN 9780151686568 《焦灼的诺顿》(,1941年) ISBN 9781471352263 《四个四重奏》(,1943年) ISBN 9780156332255 《诗集》(,1962年) ISBN 9780374235130 散文 《圣林》(,1920年) 《安德鲁·马维尔》(,1922年) 《但丁》(,1929年) 《当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1929年)
未實際統治: 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實質上獨立;)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實質上獨立;) 经济 傳統上喬治亞是一個農業國家,種植水果和茶葉。其中喬治亞葡萄酒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此外尚有礦產,包括錳和銅。 由於受前蘇聯影響,近代喬治亞一直是計劃經濟。自1991年蘇聯解體,喬治亞一直要過渡到市場經濟。但由於內政不穩,內戰頻仍,使喬治亞經濟一直都處於衰退中。2001年,喬治亞贫穷人口比率為54%。 而且喬治亞受俄國經濟影響很深。2006年俄羅斯宣佈禁止喬治亞葡萄酒進口,就引起喬治亞經濟很大震盪。與此同時俄方又增加對喬治亞出口天然氣售價,連鎖引發喬治亞物價上漲。 截至2014年,喬治亞失業率為13.7%。而GDP中,工業佔17%,貿易為17.3%,另交通、通訊和建築則共佔16.8%,而農業則僅佔6.2%。自21世紀初以來,格魯吉亞的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2007年,格魯吉亞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達到12%,使格魯吉亞成爲東歐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因其在一年內經濟體從第112位提高到第18位被世界銀行將它稱爲“世界第一經濟改革者”,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其地位已提升至第六位。 近年旅遊業在格魯吉亞經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境內有著豐富的地貌與歷史文化古蹟,其中4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2016年共有2,714,773名遊客造訪該國。 交通 格魯吉亞公路總長度為20,553 公里(12,771 英里),鐵路總長度為1,576 公里(979 英里)。近年來,格魯吉亞在其交通網絡的現代化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新高速公路的建設已成為優先事項,因此,第比利斯等主要城市的道路質量顯著提高;然而,儘管如此,城際路線的質量仍然不佳,迄今為止只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標準道路。格魯吉亞的鐵路由喬治亞鐵路營運,因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成為高加索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有開往鄰國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的國際列車。目前鐵路全部电气化完毕,共有136座车站,其中22座办理客运。第比利斯地铁於1966年12月11日開通。 格魯吉亞目前有四個國際機場,其中最大的是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為格魯吉亞航空的樞紐,提供與許多歐洲大城市的連接。格魯吉亞黑海沿岸有許多海港,其中最大和最繁忙的是巴統港。 人口 根据2005年7月的统计,格鲁吉亚全国现时有人口4,677,401人,当中的民族分布如下: 格鲁吉亚人:83.8% 阿塞拜疆人:6.5% 亚美尼亚人:5.7% 俄罗斯人:1.5% 国内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均在国家独立后纷纷移民离开。生活于阿布哈兹的阿布哈兹人及南奥塞梯的奥塞梯人都寻求脱离格鲁吉亚独立。国内尚有另外两个格鲁吉亚民族,分别为斯凡人及明格列爾人,以及少量的拉兹人。拉兹人主要在土耳其生活。国内其他人口更少的民族计有:叙利亚人、希腊人、库尔德人、鞑靼人及乌克兰人、麥斯赫特土耳其人。 自从前苏联解体以后,由于阿布哈兹叛乱部队的分离活动、阿扎尔及南奥塞梯的问题,对本国的人口造成冲击,并使经济变得脆弱。寻找工作的困难,迫使数以十万计的格鲁吉亚人出国寻找工作机会,当中大部份选择移民俄罗斯。由于局势不稳,使国民都不太愿意生育,使当地的出生率奇低─邻近的亚美尼亚亦面对同样的问题。目前全国的人口,比苏联时期的1990年要少50万,不过据观察家的意见,现时格鲁吉亚的人口有被高估的成份。 宗教 格魯吉亞主要信仰東正教(格魯吉亞正教會),其他信仰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等。 文化 過去曾認為格魯吉亞字母在公元284年由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國王法爾納瓦茲一世改革發明,但至今發現最古老的例子,只能證明其字母在5世紀公告中已經形成。 格魯吉亞的中世紀文化從4世紀开始,受到東正教和格魯吉亞東正教教會使徒的強烈影響,並可能因此影響了拜占庭。這許多宗教作品的創作得到了鼓勵和支持。其中包括教堂、寺廟、藝術作品,如圖標裝飾和格魯吉亞聖人聖徒繪卷。此外,也出現了許多世俗的作品,如寫關於國家的歷史或神話的。 虽然在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和8世紀穆斯林文化曾對格魯吉亞有過影響,但是從那個時候格魯吉亞自身文化也在發展,并與拜占庭的競爭越來越多。在9至10世紀,在格魯吉亞全國各地,支持使用本国文字,特別是文學和繪畫上。格魯吉亞和格魯吉亞語的實際影響區域在團結統一和解放之后,格魯吉亞語廣泛傳播,在許多周邊國家也用於與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教育 据2019年数据,格鲁吉亚全国有中小学2313所,大学62所,在校生74万人。主要高等院校有第比利斯国立大学、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格鲁吉亚技术大学、第比利斯国立医科大学、国立美术学院等。2014年,格鲁吉亚的识字率为99.70%,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體育 格鲁吉亚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籃球、橄欖球聯盟、摔跤、柔道和舉重,橄欖球被普遍認為是格魯吉亞的國球。 飲食 喬治亞地處鏈接歐亞大陸的貿易路線的中繼點,因此飲食受到多個地區的影響。喬治亞飲食的特點是做法及食材多樣,且較多使用香料,代表性的食品包括奇克美露里、阿賈普桑達利、巴德里亞尼、戈吉納基、奇希爾圖馬、查納基、羅比奧、卡爾喬、卡里餃、丘爾其赫拉、卡查普里等。 喬治亞葡萄酒在世界享有盛譽。受黑海影響,溫和的氣候和潮濕的空氣,為格魯吉亞葡萄種植提供了最佳條件。喬治亞人自8000年前就開始釀造葡萄酒。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塔尔洪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饮料。 注釋 延伸阅读 參考文獻 参见 阿布哈茲 南奥塞梯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 (Sukhishvili Georgian National
由于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战争入侵乌克兰,格鲁吉亚于3月3日正式向欧盟递交加入申请。同时由于担心格鲁吉亚可能被俄罗斯及其代理人进一步入侵,格鲁吉亚政府目前在积极寻求加入北约的机会。 地理 为跨洲国家,地跨歐亞兩洲,喬治亞西部和黑海交接310公里;在北方有一條跟俄羅斯联邦比邻的边界,长达723公里。全境三分之二以上是山地,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大部分海拔1,000米以上。中间为山间低地、平原和高原,黑海沿岸为科尔希达低地。最高点位于北部俄罗斯边境上的什哈拉山,海拔5193米。主要河流有庫拉河和里奥尼河,水流落差较大,水力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气候,西部湿润,东部干燥。各地垂直气候变化显著。冬季西部温和,东部山地寒冷,夏季全境较热;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东部仅300-800毫米。 政治 喬治亞為多黨制民主國家,政治制度採用單一國會內閣制,國會議員依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成員共150名。 2017年9月26日,喬治亞議會投票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草案。憲法修正案於2018年總統選舉後正式生效,喬治亞由半總統制國家轉變為議會制國家。格鲁吉亚总统为正式的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由议会产生。現任格魯吉亞總理是伊拉克里·加里巴什维利,格魯吉亞總統是萨洛梅·祖拉比什维利。 主要政党: 统一民族运动党:大衛·巴卡拉澤为该党主席,占现在国会百分之四十席次。 格鲁吉亚梦想:伊拉克里·加里巴什維利为主席,占现在国会百分之六十席次。 外交 在外交政策上,喬治亞傾向歐盟國家而與俄羅斯決裂。近年積極爭取加入歐盟,並進入北約防禦體系。根据格鲁吉亚的外交政策,任何国家若与格鲁吉亚建交,则不能同时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格鲁吉亚于1992年6月9日建交。喬治亞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中華民國護照為國際旅行證件,所以自2016年起,不給予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與過境。 2022年3月3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喬治亞申請加入歐盟。 行政区划 格鲁吉亚行政区划包括2个自治共和国和9个州,和首都第比利斯: 未實際統治: 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實質上獨立;) 南奧塞梯臨時行政實體(實質上獨立;) 经济 傳統上喬治亞是一個農業國家,種植水果和茶葉。其中喬治亞葡萄酒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此外尚有礦產,包括錳和銅。 由於受前蘇聯影響,近代喬治亞一直是計劃經濟。自1991年蘇聯解體,喬治亞一直要過渡到市場經濟。但由於內政不穩,內戰頻仍,使喬治亞經濟一直都處於衰退中。2001年,喬治亞贫穷人口比率為54%。 而且喬治亞受俄國經濟影響很深。2006年俄羅斯宣佈禁止喬治亞葡萄酒進口,就引起喬治亞經濟很大震盪。與此同時俄方又增加對喬治亞出口天然氣售價,連鎖引發喬治亞物價上漲。 截至2014年,喬治亞失業率為13.7%。而GDP中,工業佔17%,貿易為17.3%,另交通、通訊和建築則共佔16.8%,而農業則僅佔6.2%。自21世紀初以來,格魯吉亞的經濟有了顯著的發展。2007年,格魯吉亞的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達到12%,使格魯吉亞成爲東歐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因其在一年內經濟體從第112位提高到第18位被世界銀行將它稱爲“世界第一經濟改革者”,世界銀行2019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其地位已提升至第六位。 近年旅遊業在格魯吉亞經濟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境內有著豐富的地貌與歷史文化古蹟,其中4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2016年共有2,714,773名遊客造訪該國。 交通 格魯吉亞公路總長度為20,553 公里(12,771 英里),鐵路總長度為1,576 公里(979 英里)。近年來,格魯吉亞在其交通網絡的現代化建設中投入了大量資金。新高速公路的建設已成為優先事項,因此,第比利斯等主要城市的道路質量顯著提高;然而,儘管如此,城際路線的質量仍然不佳,迄今為止只建造了一條高速公路標準道路。格魯吉亞的鐵路由喬治亞鐵路營運,因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成為高加索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有開往鄰國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的國際列車。目前鐵路全部电气化完毕,共有136座车站,其中22座办理客运。第比利斯地铁於1966年12月11日開通。 格魯吉亞目前有四個國際機場,其中最大的是第比利斯國際機場,為格魯吉亞航空的樞紐,提供與許多歐洲大城市的連接。格魯吉亞黑海沿岸有許多海港,其中最大和最繁忙的是巴統港。 人口 根据2005年7月的统计,格鲁吉亚全国现时有人口4,677,401人,当中的民族分布如下: 格鲁吉亚人:83.8% 阿塞拜疆人:6.5% 亚美尼亚人:5.7% 俄罗斯人:1.5% 国内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均在国家独立后纷纷移民离开。生活于阿布哈兹的阿布哈兹人及南奥塞梯的奥塞梯人都寻求脱离格鲁吉亚独立。国内尚有另外两个格鲁吉亚民族,分别为斯凡人及明格列爾人,以及少量的拉兹人。拉兹人主要在土耳其生活。国内其他人口更少的民族计有:叙利亚人、希腊人、库尔德人、鞑靼人及乌克兰人、麥斯赫特土耳其人。 自从前苏联解体以后,由于阿布哈兹叛乱部队的分离活动、阿扎尔及南奥塞梯的问题,对本国的人口造成冲击,并使经济变得脆弱。寻找工作的困难,迫使数以十万计的格鲁吉亚人出国寻找工作机会,当中大部份选择移民俄罗斯。由于局势不稳,使国民都不太愿意生育,使当地的出生率奇低─邻近的亚美尼亚亦面对同样的问题。目前全国的人口,比苏联时期的1990年要少50万,不过据观察家的意见,现时格鲁吉亚的人口有被高估的成份。 宗教 格魯吉亞主要信仰東正教(格魯吉亞正教會),其他信仰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等。 文化 過去曾認為格魯吉亞字母在公元284年由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國王法爾納瓦茲一世改革發明,但至今發現最古老的例子,只能證明其字母在5世紀公告中已經形成。 格魯吉亞的中世紀文化從4世紀开始,受到東正教和格魯吉亞東正教教會使徒的強烈影響,並可能因此影響了拜占庭。這許多宗教作品的創作得到了鼓勵和支持。其中包括教堂、寺廟、藝術作品,如圖標裝飾和格魯吉亞聖人聖徒繪卷。此外,也出現了許多世俗的作品,如寫關於國家的歷史或神話的。 虽然在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和8世紀穆斯林文化曾對格魯吉亞有過影響,但是從那個時候格魯吉亞自身文化也在發展,并與拜占庭的競爭越來越多。在9至10世紀,在格魯吉亞全國各地,支持使用本国文字,特別是文學和繪畫上。格魯吉亞和格魯吉亞語的實際影響區域在團結統一和解放之后,格魯吉亞語廣泛傳播,在許多周邊國家也用於與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根据柯本气候分类法,第比利斯的气候类型为很大程度上被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影响到的副热带湿润气候。当地的夏天极为炎热、冬天适度寒冷。類似於喬治亞的其他地區,提比里斯全年都有明顯的降雨,没有明顯的乾旱期。這個城市的氣候受到來自東部和西部(大西洋/黑海)空氣群的乾燥(中亞/西伯利亞)空氣品質的影響。该市的气候受到了东部(中亚/西伯利亚)的干燥空气和西部(大西洋/黑海)的海洋性气团。由于这座城市的边界大多位于在山脉上,且靠近大面积的水域(黑海和里海),大高加索山脉范围(进一步向北)阻止看俄罗斯冷空气的入侵,因此与其他纬度相似的城市相比,第比利斯有着相对温和的微气候。 第比利斯的年平均气温为。1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为;6月是最热的月份,平均气温为。一般情况下,第比利斯白天的年均最高温度约为。该城市温度的最低历史记录为(1883年1月);最高记录则为(1882年7月)。第比利斯的年平均降水量为。五月是最潮湿的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月是最干燥的月份,平均降水量为。年均降雪天数为15-25天。在春季和秋季,城市周围的山脉往往会导致长时间的多雨或多云天气。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全年都刮西北风。此外,东南风同样十分常见。 政治 第比利斯的首都地位由《》(Constitution of Georgia)的第10条(1995年)和《格鲁吉亚首都法-第比利斯》(Law on Georgia's Capital – Tbilisi)(1998年2月20日)确定。 第比利斯由和提比里斯市政廳管辖。市议会每四年选举一次,市长每四年通过直选选举一次。 在前苏联时期,第比利斯被划分为了许多个区,有自己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管辖权。这种划分是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前苏联的行政区划在其统治下建立的。格鲁吉亚独立后,政府修改了这些制度。现在的第比利斯分为如下6个区: 舊提比里斯(ძველი თბილისი) Vake-Saburtalo(ვაკე-საბურთალო) Didube-Chugureti(დიდუბე-ჩუღურეთი) Gldani-Nadzaladevi(გლდანი-ნაძალადევი) Isani-Samgori(ისანი-სამგორი) (დიდგორი,于2007建立、2013年废除) 人口 族群 第比利斯是一座文化趋于多元化的城市,共有100多个不同的民族居住在这里。约有89%的第比利斯居民是喬治亞人,亚美尼亚人、俄羅斯人和阿塞拜疆人也占有不小的比例。除此之外,第比利斯还居住着奥塞梯人、阿布哈茲人、乌克兰族、希臘人、德意志人、犹太人、愛沙尼亞人、库尔德人、亚述人等族裔的家园。 宗教 超过95%的当地居民是基督教教徒,格鲁吉亚正教会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基督教教会。俄罗斯正教会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在该市也有很多追随者。此外,少数人(约1.5%)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大多为什叶派,0.1%的人信仰犹太教。罗马天主教会和雅兹迪教的苏丹Ezid寺同样坐落于此。 自古以来,第比利斯便以宗教宽容闻名于世。这在城市的老城区尤其明显,清真寺、犹太教教堂和東方基督教之间的距离在这里可以少于。 传媒 格鲁吉亚的绝大部分媒体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第比利斯(包括电视、报纸和广播)。 一些报刊出版社也位于第比利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24小时萨蒂日报(the daily 24 Saati)、共振(Rezonansi)、阿丽雅(Alia)、每日英语信使(the English-language daily The Messenger)、每周财务(weekly FINANCIAL)、今日格鲁吉亚(Georgia Today)和格鲁吉亚时报英语周刊(the English-language weekly The Georgian
第比利斯由和提比里斯市政廳管辖。市议会每四年选举一次,市长每四年通过直选选举一次。 在前苏联时期,第比利斯被划分为了许多个区,有自己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管辖权。这种划分是于20世纪30年代根据前苏联的行政区划在其统治下建立的。格鲁吉亚独立后,政府修改了这些制度。现在的第比利斯分为如下6个区: 舊提比里斯(ძველი თბილისი) Vake-Saburtalo(ვაკე-საბურთალო) Didube-Chugureti(დიდუბე-ჩუღურეთი) Gldani-Nadzaladevi(გლდანი-ნაძალადევი) Isani-Samgori(ისანი-სამგორი) (დიდგორი,于2007建立、2013年废除) 人口 族群 第比利斯是一座文化趋于多元化的城市,共有100多个不同的民族居住在这里。约有89%的第比利斯居民是喬治亞人,亚美尼亚人、俄羅斯人和阿塞拜疆人也占有不小的比例。除此之外,第比利斯还居住着奥塞梯人、阿布哈茲人、乌克兰族、希臘人、德意志人、犹太人、愛沙尼亞人、库尔德人、亚述人等族裔的家园。 宗教 超过95%的当地居民是基督教教徒,格鲁吉亚正教会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基督教教会。俄罗斯正教会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在该市也有很多追随者。此外,少数人(约1.5%)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大多为什叶派,0.1%的人信仰犹太教。罗马天主教会和雅兹迪教的苏丹Ezid寺同样坐落于此。 自古以来,第比利斯便以宗教宽容闻名于世。这在城市的老城区尤其明显,清真寺、犹太教教堂和東方基督教之间的距离在这里可以少于。 传媒 格鲁吉亚的绝大部分媒体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第比利斯(包括电视、报纸和广播)。 一些报刊出版社也位于第比利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24小时萨蒂日报(the daily 24 Saati)、共振(Rezonansi)、阿丽雅(Alia)、每日英语信使(the English-language daily The Messenger)、每周财务(weekly FINANCIAL)、今日格鲁吉亚(Georgia Today)和格鲁吉亚时报英语周刊(the English-language weekly
土耳其河流 格魯吉亞河流 阿塞拜疆河流
與明格列尔语的 kur(水、河)有關,或是一個意思為「水塘」的古阿尔巴尼亚语名詞。 參考資料
在石器时代的晚期,阿塞拜疆境内有了最早人类聚居的迹象。并与位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的遗迹有关。在阿塞拜疆的塔及里尔洞穴(Tağılar)、达木达下利洞穴(Damdzhaly)、扎尔洞穴(Zar)和雅塔奇-耶律洞穴(Yataq-yeri)以及雷雅拉特普(Leylatepe)和萨拉特普(Saraytepe)坟场有着旧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晚期的文化遗迹。 包括斯基提亚人在内的较早定居者,于公元前9世纪定居于阿塞拜疆。自斯基提亚人到来后,来自米底王国的伊朗人控制了阿拉斯河南部地区。米底王国在公元前900至700年间达到鼎盛,在公元前大约550年被新兴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所兼并。在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下,琐罗亚斯德教开始在这个区域传播。之后这个区域被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王国征服,以及成为塞琉古帝国的一部分。位于阿塞拜疆东北部的原住民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在公元前4世纪时开始统治这个区域,建立以一个受亚美尼亚文化影响的独立王国。在这个时期,琐罗亚斯德教传播到高加索地区和阿特罗帕特尼地区。 公元前4世纪至3世纪,亚美尼亚人在位于现在阿塞拜疆的西南部地区建立了阿爾塔克夏王朝,在公元前189年至公元426年间,阿塞拜疆的东南部区域(包括了今飞地纳希切万)被并入了大亚美尼亚王国,由阿爾塔克夏王朝(公元前189年至公元12年)和阿萨息斯王朝(公元54至428年)先后统治。 在期间,亚美尼亚王国国土先后遭到拜占庭帝国(公元378年)和波斯萨珊王朝(428年)瓜分并导致国家灭亡。亚美尼亚王国有着种族混居的和于公元378年成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的领土。 封建时代 公元252年,高加索阿尔巴尼亚沦为波斯萨珊王朝的一个附庸国,在公元4世纪,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国王正式采用基督教为国教。尽管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受萨珊统治,但在公元9世纪前仍保持了半独立的状态。在并且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为完全受控于萨珊后也仍保留了君主制。随着伊斯兰的倭马亚王朝的崛起和伊斯兰对波斯的征服,逐渐控制了高加索地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的信奉基督教的王子与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摩栧(Muaviya)会过两次面。在第一次会面(667年)期间,哈里发摩栧答应了Javanashir希望减轻他国内的重税负担的请求以及察觉到Javanashir在这个地区极具权威,高加索阿尔巴尼亚虽然成为了哈里发的附庸国,但在国家内政上保持了独立。倭马亚之后的哈里发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因后期的衰落而导致了权力的真空,出现了马木留克王朝、萨吉达王朝、萨拉里王朝、白益王朝等众多的地方政权。11世纪初,阿塞拜疆境内受到来自中亚的突厥人部落的侵占。由这些突厥人建立的为第一个王朝为塞尔柱帝国,在1067年领土扩张到今天阿塞拜疆所在的地区。 在这些突厥人(或土耳其人)到来之前,生活在现在阿塞拜疆的这个地区的人们说几种印欧语系、东北高加索语系(在东北部的)的语言,其中亚美尼亚语和伊朗语支的一种被称作渐渐地被一种突厥语,即今天的阿塞拜疆语的早期形式所取代。为了辨明这一支伊朗语是来自土耳其阿塞拜疆语还是阿赛瑞语,它被划归为阿赛瑞语(或老阿赛瑞语),因为突厥语和突厥人在波斯语中也被划归为“阿赛瑞”类别。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将伊朗阿塞拜疆和阿塞拜疆共和国内的那些高加索塔蒂人说的划归为阿赛瑞语的残余部分。自11世纪统治当地的塞尔柱帝国之后为阿德贝格,他们在阿塞拜疆境内建立的王朝为埃爾迪古茲王朝,在技术上他们从属塞尔柱苏丹,但在有时那些阿德贝格是实际上的领导者。在塞尔柱王朝统治下,在今天阿塞拜疆这个地域的尼扎米、等诗人的出现使伊朗文学变得兴盛起来。之后短暂存在的札剌亦儿王朝遭到帖木儿的入侵而覆灭。 统治阿塞拜疆当地的希尔凡沙阿政权也成为了帖木儿帝国的附庸国,在帖木儿帝国与金帐汗国统治者脱脱迷失的战争中援助了帖木儿帝国。随着帖木儿的逝世,出现了两个独立的敌对突厥政权: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希尔凡沙阿重新得权,成为一个高度自治政权的统治者。在1501年受萨非王朝的征服和迫害下,希尔凡沙阿的最后政权强制将什叶派的人数提高到了曾经逊尼派那样多。 近代 萨非之后统治这个地区的是伊朗的阿夫沙尔王朝和桑德王朝以及短暂统治这个地区的卡扎尔王朝,它所统治的北阿塞拜疆这块土地在19世纪初期战败后割让给了俄罗斯帝国,然而,特别是在桑德王朝崩溃和卡扎尔王朝早期的时候,这块地域出现了许多在实际上是自治的高加索汗国。 公元3世紀,阿塞拜疆處於波斯人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哈里發國(阿拉伯帝國)征服。公元11至13世紀阿塞拜疆民族形成,9-16世紀遭受突厥人、蒙古人和波斯人的入侵。 18世紀歷經彼得大帝和凱薩琳大帝富國強兵後的俄羅斯帝國迅速強大,於18世紀下半開始威脅波斯北疆。在和波斯帝國進行長達30年的戰爭後,1828年阿塞拜疆的北部歸併於俄羅斯,南部則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保留了下來,該年簽訂的土库曼恰伊条约確立了沙俄與波斯的疆界。從19世紀中葉起,巴庫的石油開採很大地抬升了外高加索的經濟實力。到1900年,巴庫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油中心,連帶使各國的無產階級匯集此地,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斯主義思潮將此地攪擾得動盪不安。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11月建立了從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獨立的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國,但此共和國先後被英國人(1918年8-9月)、鄂圖曼帝國(9-10月)、英國人(12月)給占領。同時阿塞拜疆還跟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爭奪納卡地區的控制權而發生邊境戰爭。 1920年蘇俄紅軍占領阿塞拜疆,4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同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该联邦共和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改为直属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阿塞拜疆的精英在史達林的大清洗政策時大批死亡,共產黨對宗教人士的虐待也是頗為嚴酷,但在二戰時蘇聯的衛國戰爭中,阿塞拜疆動員1/5的人口參戰:約68萬人上前線(其中有10萬名婦女),25萬人戰死,而當時阿塞拜疆的人口則是340萬。1969-1982年在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阿塞拜疆共產黨第一書記阿利耶夫採取強硬方針宣誓肅貪,但沒能阻止官僚主義和腐敗的蔓延。1990年1月,受東歐劇變影響,阿塞拜疆人的獨立運動已在兩年內急速攀升,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運動(巴庫為中心)導致蘇聯紅軍在當年一月進駐巴庫並造成傷亡與破壞,史稱「黑色一月」(約147位平民被紅軍殺死、800人受傷),這次鎮壓削弱了民族獨立運動,直到1991年蘇聯的八月政變爆發,才給阿塞拜疆完成獨立的良機。1991年8月30日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1991年9月,亞塞拜然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脱离阿塞拜疆的宣言。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一直被阿尔察赫共和国占据,1994年簽署停火協議後,由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推动談判解決納卡問題,于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结束之际,三分之二部分被阿塞拜疆政府收回。 地理 阿塞拜疆共和国坐落於高加索山脈之南方,東臨裏海,北界俄羅斯,西與亞美尼亞、格鲁吉亚為鄰,南接伊朗。阿塞拜疆境內土地約半數為山地。境內最高峰為巴薩杜茲峰,位於高加索山脈,海拔4,740公尺。欧洲部分面积约1万km²。 阿塞拜疆境內氣候多樣,中部與東部為乾燥型氣候,東南方降雨較為充沛。首都巴庫緊臨裏海,冬天溫暖,一月月均溫為4℃,七月月均溫為25℃。北方與西方的山區氣溫較低,夏天平均溫為12℃,冬天平均溫為-9℃。阿塞拜疆境內大部分地區一年的降雨量只有200毫米,但少數地區例如高加索山脈的高海拔區以及東南方的蘭克朗平原降雨較多,一年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基本上大部分阿塞拜疆的國土皆是在春秋兩季較為潮溼,夏季則是乾季。 政治 憲法上阿塞拜疆是一個半總統制的多黨制民主國家,但事實上整個政府運作沒有實際上的民主,民主指數也屬於獨裁。阿塞拜疆總統是國家元首,阿塞拜疆副總統是國家副元首為二號領導人;阿塞拜疆總理則是政府領導人。立法權由政府和國會所有。阿塞拜疆在1991年12月通過了獨立公投,從蘇聯獨立。阿塞拜疆現任總統是伊利哈姆·阿利耶夫,所屬政黨是右翼的新阿塞拜疆党。阿塞拜疆的最高立法机构为国民议会。 外交 阿塞拜疆是世界卫生组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突厥语族6个独立的国家之一,也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的成员,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的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與亞美尼亞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問題交惡,双方迄今未建交,也因歷史問題和宗教因素與俄羅斯关系紧张。 阿塞拜疆的整體外交立場偏向土耳其,属突厥國家組織成员。阿塞拜疆也与以色列国交流颇多,双方特别在伊朗问题上有密切合作。 行政区划 亞塞拜然共分為: 59個區() 11個直轄市() 1个自治共和国(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分為7區1市) 经济 阿塞拜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首都巴库从苏联时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石油天然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外出口中油气产品占比达90%以上,油气行业平均人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準达5倍。 据阿塞拜疆海关委员会统计,2020年上半年,阿对外贸易总额为126.76亿美元,同比下降25.41%,其中阿对外出口76.86亿美元,同比下降22.98%,阿自外进口49.90亿美元,同比下降28.88%。主要出口商品及其占比:原油(69.47%)、天然气(16.39%)、水果蔬菜(4.27%)、石油产品(2.12%)、塑料及其制品(1.21%)、棉纤维(0.77%)、电力(0.54%)、铝及其制品(0.53%)、化工产品(0.53%)、黑色金属及其制品(0.29%)、植物和动物油(0.15%)、棉线(0.13%)、糖(0.10%)、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饮料(0.09%)、茶(0.06%)、其他(3.35%)。 截至2021年1月1日,阿塞拜疆外汇储备达495.813亿美元。其中,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SOFAZ)为433.233亿美元,占87.4%;阿塞拜疆央行为62.58亿美元,占12.6%。 阿塞拜疆外债总额为99.1亿美元。 人口和族群 根據2009年阿塞拜疆最近的人口統查,全國人口的成份如下: 阿塞拜疆人 - 91.60% 列茲金人 - 2.2% 亞美尼亞人 - 1.35% 俄羅斯人
11個直轄市() 1个自治共和国(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分為7區1市) 经济 阿塞拜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首都巴库从苏联时代就是著名的石油城。石油天然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外出口中油气产品占比达90%以上,油气行业平均人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準达5倍。 据阿塞拜疆海关委员会统计,2020年上半年,阿对外贸易总额为126.76亿美元,同比下降25.41%,其中阿对外出口76.86亿美元,同比下降22.98%,阿自外进口49.90亿美元,同比下降28.88%。主要出口商品及其占比:原油(69.47%)、天然气(16.39%)、水果蔬菜(4.27%)、石油产品(2.12%)、塑料及其制品(1.21%)、棉纤维(0.77%)、电力(0.54%)、铝及其制品(0.53%)、化工产品(0.53%)、黑色金属及其制品(0.29%)、植物和动物油(0.15%)、棉线(0.13%)、糖(0.10%)、含酒精和不含酒精的饮料(0.09%)、茶(0.06%)、其他(3.35%)。 截至2021年1月1日,阿塞拜疆外汇储备达495.813亿美元。其中,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SOFAZ)为433.233亿美元,占87.4%;阿塞拜疆央行为62.58亿美元,占12.6%。 阿塞拜疆外债总额为99.1亿美元。 人口和族群 根據2009年阿塞拜疆最近的人口統查,全國人口的成份如下: 阿塞拜疆人 - 91.60% 列茲金人 - 2.2% 亞美尼亞人 - 1.35% 俄羅斯人 - 1.34% 塔雷什人 - 1.26% 阿瓦爾人 - 0.56% 土耳其人 - 0.43% 韃靼人 - 0.29% 塔蒂人- 0.28% 烏克蘭人 - 0.24% 查胡尔人 - 0.14% 格魯吉亞人 - 0.11% 猶太人 - 0.1% 庫爾德人 - 0.07% 其他 - 0.21% 2022年估計,亞塞拜然總人口數為10,353,296人。 城市人口 宗教 阿塞拜疆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人口普查显示97%的人口自称穆斯林(85%什葉派、15%遜尼派),為世界上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第二高的國家。阿塞拜疆不同種族社群信奉其他信仰,根據阿塞拜疆憲法,阿塞拜疆為世俗國家,宗教信仰自由。在2006年至2008年的蓋洛普調查中,只有21%的阿塞拜疆受訪者表示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使得阿塞拜疆成為世界上宗教氣氛最低的穆斯林多数國家,可称为文化意义上的穆斯林而非信徒。其他宗教有基督宗教和猶太教。阿塞拜疆是该地区犹太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高加索犹太人还拥有美国和以色列之外的唯一一个独立犹太村落。 文化 飲食 節日 阿塞拜疆是一个民族传统得到保持的国家。传统和伊斯蘭教的节日如“古尔邦节”(宰牲节)、肉孜节(开斋节)如以前一样得到庆祝。开春节(諾魯孜節)是波斯新年和春季最古老和最隆重的节日。阿塞拜疆的节日和重要纪念日有:1月1日(公曆新年),1月20日(全国哀悼日,为纪念1990年1月20日苏军进入巴库镇压独立时的殉难者),3月8日(国际妇女节),3月21日-22日(开春节),5月9日(胜利节),5月28日(国庆节,即共和国日,纪念1918年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成立。)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原籍美国的20世纪诗人 拉爾夫·艾略特,提出艾略特波浪理論的技術分析大師 僾略特
汤姆·埃利奥特 es:Elliott (desambiguación)
of Religious Belief, edited by D.Z. Phillips. St. Martins Press, NY: 1996 Engelmann, Paul. 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With a Memoir. Blackwell, 1967;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68. The memoir is reprinted in F. A. Flowers III and Ian Ground, eds.,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ch. 20 (2015) [1999], and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Abridged Edition, ch. 13 (2018). Bloomsbury Academic. Hacker, P. M. S. Insight and Illusion: 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Clarendon Press, 1986.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 in Ted Honderich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s Place in Twentieth 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Blackwell, 1996.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Mind and Will. Blackwell, 1996. Holt, Jim, "Positive Thinking" (review of Karl Sigmund, Exact Thinking in Demented Times: The Vienna Circle and the Epic Quest for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 Basic Books, 449 pp.),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 LXIV, no. 20 (21 December 2017), pp. 74–76. Jormakka, Kari. "The Fifth Wittgenstein", Datutop 24, 2004, a discuss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ittgenstein's architecture and his philosophy. Klagge, James C. Wittgenstein's Artillery: Philosophy as Poet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21. Levy, Paul. Moore: G.E. Moore and the Cambridge Apostles.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9. Luchte, James. "Under the Aspect of Time ("sub specie temporis"): Heidegger, Wittgenstein, and the Place of the Nothing" , Philosophy Today, Volume 53, Number 2 (Spring, 2009) Lurie, Yuval. Wittgenstein on the Human Spirit.. Rodopi, 2012. Macarthur, David. "Working on Oneself in 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 A Perfectionist Reading of the Wittgenstein House." 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 vol. 19, no. 2 (2014): 124–140. Padilla Gálvez, J., Wittgenstein,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Frankfurt am Main: Lang, 2003. . Padilla Gálvez, J.,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Wittgenstein's Perspectives. Frankfurt a. M.: Ontos Verlag, 2010. . Pears, David F. "A Special Sup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0 July 1969. Pears, David F. The False Prison: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Volumes 1 and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and 1988. Pitcher, George.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64. Richter, Duncan J.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0 August 2004.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Rizzo, Francesco, "Kauffman lettore
Neglected Aspects: Essays on Wittgenstein. Malden, MA: Blackwell, 2004. Brockhaus, Richard R. Pulling Up the Ladder: The Metaphysical Roots of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Open Court, 1990. Conant, James F. "Putting Two and Two Together: Kierkegaard, Wittgenstein, and the Point of View for Their Work as Authors" in The Grammar of Religious Belief, edited by D.Z. Phillips. St. Martins Press, NY: 1996 Engelmann, Paul. Letters from Ludwig Wittgenstein With a Memoir. Blackwell, 1967; New York: Horizon Press, 1968. The memoir is reprinted in F. A. Flowers III and Ian Ground, eds.,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ch. 20 (2015) [1999], and Portraits of Wittgenstein: Abridged Edition, ch. 13 (2018). Bloomsbury Academic. Hacker, P. M. S. Insight and Illusion: 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Clarendon Press, 1986.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 in Ted Honderich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s Place in Twentieth Century Analytic Philosophy. Blackwell, 1996. Hacker, P. M. S. Wittgenstein: Mind and Will. Blackwell, 1996. Holt, Jim, "Positive Thinking" (review of Karl Sigmund, Exact Thinking in Demented Times: The Vienna Circle and the Epic Quest for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 Basic Books, 449 pp.),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vol. LXIV, no. 20 (21 December 2017), pp. 74–76. Jormakka, Kari. "The Fifth Wittgenstein", Datutop 24, 2004, a discuss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ittgenstein's architecture and his philosophy. Klagge, James C. Wittgenstein's Artillery: Philosophy as Poet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2021. Levy, Paul. Moore: G.E. Moore and the Cambridge Apostles. Weidenfeld & Nicolson, 1979. Luchte, James. "Under the Aspect of Time ("sub specie temporis"): Heidegger, Wittgenstein, and the Place of the Nothing" , Philosophy Today, Volume 53, Number 2 (Spring, 2009) Lurie, Yuval. Wittgenstein on the Human Spirit.. Rodopi, 2012. Macarthur, David. "Working on Oneself in Philosophy and Architecture: A Perfectionist Reading of the Wittgenstein House." Architectural Theory Review, vol. 19, no. 2 (2014): 124–140. Padilla Gálvez, J., Wittgenstein,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Frankfurt am Main: Lang, 2003. . Padilla Gálvez, J.,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Wittgenstein's Perspectives. Frankfurt a. M.: Ontos Verlag, 2010. . Pears, David F. "A Special Suppl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10 July 1969. Pears, David F. The False Prison: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Volumes 1 and 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and 1988. Pitcher, George. The Philosophy of Wittgenstei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64. Richter, Duncan J.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30 August 2004. Retrieved 16 September 2010. Rizzo, Francesco, "Kauffman lettore di Wittgenstein"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lermo, Palermo, 2017. Scheman, Naomi and O'Connor, Peg (eds.).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of Ludwig Wittgenstein. Penn State Press, 2002. Schönbaumsfeld, Genia. A Confusion of the Spheres: Kierkegaard and
都市化 立陶宛自1990年代開始持續都市化,阿利圖斯、馬里揚泊列、烏田納、普倫蓋與馬熱伊基艾等地逐漸成為地區中心城市,維爾紐斯與考那斯則為(FUA)。2015年全國有約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於都市。 健康 2019年立陶宛的平均壽命為76歲(男性71.2歲、女性80.4歲) ,嬰兒死亡率為2.99/千人 。國內的是一社會議題,1990年代自殺率大幅上升,後來雖逐年下降,但仍是歐盟國家中自殺率位居前列者,2019年自殺率為20.2/10萬人,自殺現象可能與社會轉型、經濟危機、酗酒、社會包容與霸凌有關。 中包含強制的醫療保險(,PSD),涵蓋了包括急診等大多數的醫療費用(但不包括牙科、門診藥與部分醫療產品的費用),且未納保者亦可使用免費急診服務。2000年起立陶宛多數的醫療院所為非營利機構,除衛生部經營的數間醫院以外,也有許多私立醫院提供自費門診服務,醫療費用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較為低廉。2009年統計全國有12,191名醫師(36.14名醫師/十萬人)。2018年衡量歐洲各國醫療品質的中,立陶宛在35個國家中排名第28名。 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导致了立陶宛男性预期寿命降低了1.7岁(在研究的29个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2.2岁),女性则降低了1.3岁。 教育 立陶宛憲法規定國民6歲至16歲需接受十年的義務教育。2016年政府在上的花費約合GDP的5.4%(公共支出總和的15.4%)。維爾紐斯大學是立陶宛最大的大學,且為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579年;考納斯理工大學為立陶宛排名第二的大學,為波羅的海地區重要的理工大學。 世界銀行統計立陶宛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為100%,入學率高於歐盟平均,失學率也低於歐盟平均,歐洲統計局資料顯示立陶宛人受過中等教育者的比例在歐盟國家中位居前列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立陶宛人接受中學後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五,2016年25至34歲的人口中有54.9%已完成中學後教育,25至64歲人口中完成理工科、商科、行政與法律中學後教育者皆略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值。 立陶宛的教育系統也面臨一些結構性議題,例如資金不足、教學品質不佳與學生數量下降等,立陶宛教師的薪資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2014年、2015年與2016年皆導致教師罷工抗議,高等教育教師的薪資也較低落,許多大學教授需兼職以維生。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2010年與2015年的報告中,立陶宛學生的數學、科學與閱讀能力皆低於OECD國家平均。從2005年到2015年,少子化造成6至19歲的人口數下降了36%,使得學校的師生比提高,許多鄉村學校被迫重組整併,為因應少子化,立陶宛議會決議減少大專院校的數量,例如在2018年將與併入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 立陶宛也與鄰國拉脫維亞同樣面臨受高等教育的雙語者人才外流至他國的問題。 基礎建設 交通運輸 運輸業是立陶宛經濟中排行第三的產業。經過立陶宛的第一條鐵路為,始建於19世紀中葉,當時建造的考那斯鐵路隧道現仍在使用。現時立陶宛鐵路路網長約1,700公里,使用俄罗斯轨距(其中有115公里使用標準軌),其中約120公里已電氣化,因多數鐵道軌距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標準軌不同,運行時需要換軌。立陶宛國內超過一半的貨運使用鐵路。連接芬蘭與波蘭的標準軌鐵路波羅的海鐵路現正興建中,將穿越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 立陶宛的公路運輸也相當發達,2016年與2017年立陶宛的運輸公司均因訂購大批的卡車而引起關注,境內約九成的商業卡車運輸為國際運輸,佔比為歐盟中最高。 是立陶宛唯一的商港,2011年的貨物交易量為4,550萬公噸(含北側的布廷格油庫),此港口是波羅的海地區的第八大港,但並未名列歐盟前二十大商港,目前有擴建計畫進行中。 維爾紐斯國際機場為立陶宛最大的機場,2019年在歐洲機場中客運量排名第93,服務旅客約500萬人次。其他國際機場還包括考纳斯机场、帕蘭加機場與希奧利艾國際機場。 能源 立陶宛過去高度依賴核能发电,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发电在全国总发电比例中占了80.1%,當時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廠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反應爐的設計與發生事故的車諾比核電廠類似,且一樣缺乏穩固的安全殼,歐盟將關閉此核電廠作為立陶宛入盟的條件,2004年底立陶宛將一號機關閉,2009年底又將二號機關閉,原本計劃興建的維薩吉納斯核電站也於中因近65%的投票者反對而被叫停。 廢除核電後,立陶宛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增加,主要電力來源為以天然氣發電的,此外還有考那斯水力發電廠與克萊佩達地熱示範發電廠(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地熱發電站)彌補用電缺口,2015年統計顯示立陶宛有66%的供電仰賴進口。 為減低對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依賴,立陶宛於2014年興建了(Klaipėda LNG FSRU),其中液化天然氣載運船名為(Independence),挪威天然氣公司Equinor於2015年至2020年間,每年向此站供應了5.4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2015年底,連接立陶宛與瑞典的和連接立陶宛與波蘭的電纜完工,此外還有波蘭與立陶宛間的正在興建中。 2016年,可再生能源在立陶宛的佔比達20.8%。 文化 語言 立陶宛語為立陶宛的官方語言,且為歐盟官方語言之一,與拉脫維亞語同屬印歐語系波羅的語族,但彼此無法互通,有學者認為立陶宛語是印歐語系中最的語言,保留了許多原始印歐語的特徵,因此立陶宛語對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研究以及原始印歐語的重構相當重要,弗兰茨·博普、奥古斯特·施莱谢尔、、路易·叶尔姆斯列夫、弗迪南·德·索緒爾與等語言學家均曾研究過立陶宛語。 立陶宛語可分為與薩莫吉提亞方言兩大方言,前者主要通行於立陶宛中部、南部與東部,後者則流行於西部,因薩莫吉提亞方言使用許多和奧克施泰提亞方言不同的詞彙,有些語言學家將前者視為一獨立的語言,兩方言中複元音uo與ie的發音也有差異。 立陶宛文使用稍經修改的拉丁字母書寫,在16至17世紀逐漸成熟,當時的學者、、、、與等人推廣使用立陶宛語,並編纂字典與書籍,孔斯坦蒂纳斯·希爾維達斯於1620年左右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字典,為拉丁語、波蘭語與立陶宛語的三語字典;於1653年以拉丁文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的文法書《立陶宛語文法》();19世紀的語言學家卡齐米埃拉斯·布加編纂了更為詳盡的20冊《立陶宛學術辭典》。 20世紀作家的文學作品對立陶宛語文的發展影響重大,他將字母ū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語言學資料至今仍為學者研究、編輯時使用的參考文獻。 文學 早期的有許多是以拉丁文寫成,例如14世紀的與明道加斯法典。16世紀初的詩人也是以拉丁文寫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於1523年寫成的詩作《水牛外觀、野性與狩獵之詩》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風光與風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與宗教的議題;同年代有詩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羅」()的筆名寫成專著《》,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維爾紐斯市長以拉丁文寫作立陶宛歷史,但此書今已佚失;模仿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艾尼亞斯紀》寫作了拉丁文長篇史詩《》,歌頌立陶宛大公國貴族米科瓦伊·拉齊維烏在(立窩尼亞戰爭)戰勝沙俄。17世紀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寫作,如著有許多神學與音樂書籍的。 16世紀開始出現了以立陶宛語寫作的書籍,以神學書籍為主。1547年馬爾蒂納斯·馬日維達斯編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為基於馬丁路德《》的波蘭語譯本而編成,不久後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將耶穌會教士亞科伯·雷德斯馬(Jacobo Ledesma)所著的教義問答翻譯成立陶宛語出版。 18世紀詩人克里斯蒂約納斯·多內萊蒂斯為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詩作《》以寫成,是首個立陶宛語的虛構文學作品。19世紀初立陶宛文學受古典主義、感傷主義與浪漫主義等思潮影響,重要作家有、、西莫納斯·道坎塔斯、與等。十九世紀末沙俄頒布立陶宛書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語出版物,有許多私下傳播立陶宛語書刊,使立陶宛語免於消亡。 建築 立陶宛境內有約20座,還有許多古代的宮殿與莊園,許多留存至今。與為,保留了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屋。 、、與等17至19世紀的將巴洛克與新古典的建築引入立陶宛,使維爾紐斯成為東歐巴洛克風格的重鎮,維爾紐斯舊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築而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戰後的戰間期立陶宛的臨時首都考那斯建了許多裝飾風與立陶宛民族浪滿主義風格的建築,為歐洲裝飾風建築的代表之一,獲選。 戲劇 立陶宛主要的戲劇院包括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那斯的和克萊佩達的等;著名劇團包括以及劇作家和的劇團等;(意為警報器)、與{{lang|lt|Nerk į teatrą}}(意為潛入戲院)等為立陶宛重要的戲劇節。 音樂 為波羅的音樂的一支,使用撥弦樂器()與管樂器,傳統音樂多用於風俗儀式,包含一些多神異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區分為、與複音(如蘇塔廷內斯 Sutartinės)三種型式。1924年第一屆於考那斯舉辦,1990年起音樂節每四年舉辦一次,每年均吸引約三萬名傳統歌舞的表演者前來參加,2003年立陶宛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音樂節共同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636年9月4日,數名義大利歌劇家在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請下,於立陶宛大公宮演出歌劇,為立陶宛首次的歌劇演出。現時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有歌劇演出,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場地,由獨立藝術家組成的也有歌劇演出。 19世紀末的藝術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為立陶宛歷史上重要的畫家與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創作了超過200首歌曲,對立陶宛文化帶來重要影響,為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與世紀末藝術的代表人物,還被認為是歐洲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1970年代、、與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漸登上舞台,他們嘗試將現代極簡主義及與立陶宛傳統音樂結合,以創造新的曲風 ;同時期、與三位爵士音樂家的組合(加內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納斯三人組)奠定了維爾紐斯爵士樂派的基礎,立陶宛今有、與等藝術活動。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維爾紐斯是迄今唯一出過三個優勝合唱團的城市。 (LMIC)為在國內外推廣立陶宛音樂的非營利組織。 搖滾/抗爭音樂 1944年蘇聯佔領立陶宛後,立陶宛的藝術創作受限制,任何批評政府的藝術均遭查禁 。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成型,包括考那斯的、與,以及維爾紐斯的、與。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樂家舉辦了()音樂節,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諷時政的比喻,為促成波羅的三國獨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環,擔任團長的後現代搖滾樂團()為當時最活躍的樂團之一,在其歌曲〈殭屍〉()中即有關於蘇聯紅軍佔領立陶宛、在烏克梅爾蓋駐軍的歌詞;的歌曲〈科羅拉多金花蟲〉()中,金花蟲暗指配戴近衛軍絲帶的蘇聯人。 立陶宛甫獨立時,搖滾樂團風靡一時,其演唱會吸引上萬人進場,1997年樂團解散後,原吉他手仍是立陶宛樂壇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創作了立陶宛體壇國歌〈〉與2011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立陶宛主辦)的主題曲。 飲食 立陶宛料理與北歐料理相似,但仍頗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麥、馬鈴薯、黑麥、甜菜、蔬菜、漿果及蘑菇等本地農產品,沿海地區也常有魚類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與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飲食元素;傳統料理中的肉類主要為醃製,如煙燻香腸、火腿、斯基蘭迪斯香腸等;湯品則有牛肝菌湯、白菜湯、甜菜湯、牛奶湯與數種粥品。黑麥麵包為立陶宛傳統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與晚餐均會食用,並在傳統祭儀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國飲食影響,引入了許多豬肉與馬鈴薯製品,如、立陶宛馬鈴薯布丁與傳統甜點樹蛋糕,而傳統肉餃則源於信奉猶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過去許多立陶宛貴族聘用法國廚師,立陶宛飲食也受法國飲食的影響。 波羅的人製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歷史,為現今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早在11世紀即有農家釀造啤酒的紀錄,被用於傳統祭儀中,近代立陶宛人則以農家釀造為基礎,開發了商業釀造啤酒的生產模式。根據2015年統計,立陶宛為歐洲單位人口啤酒飲用量第五高的國家。 媒體 根據2018年統計,立陶宛銷量最大的報紙為(市佔18.8%),政治立場偏向自由派,其他依序為(12.5%)、(3.7%)、(3.2%)與(2.7%)等;銷量最大的週報為〈本週〉(,34%),其他依序為〈民眾〉(,17%)與(11.9%)等;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為(35.9%),其他依序為(32.8%)、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30.6%)、(19.9%)與(19.1%);最多人收聽的廣播電台依序為(15.8%)、Lietus(12.2%)、LRT廣播電台(10.5%)與Radiocentras(10.5%)。 節日 立陶宛有兩個國慶日,一為2月16日,紀念1918年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的日期,另一為7月6日(),紀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國;6月24日的(仲夏節)是源於多神異教信仰慶祝夏至的節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個國定假日: 除國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慶典與活動還有維爾紐斯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立陶宛最大的時裝秀)、、、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與等。 運動 篮球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運動,2021年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的國際籃球總會世界排名為第8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歐洲籃球錦標賽冠军(、與),三度獲得奥运会男篮比赛铜牌(1992年、1996年與2000年)。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以整体打法为特点。籃球賽在立陶宛國內很受關注,2014年全國有近76%人口收看世界盃籃球賽的電視轉播。 立陶宛也出過多名NBA球星,包括已退役的阿维达斯·萨博尼斯、、、利納斯·克萊扎與達柳斯·桑蓋拉等,以及現役球員约纳斯·瓦兰丘纳斯和多曼塔斯·薩博尼斯。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前主教练尤纳斯·卡兹劳斯卡斯也是立陶宛人。 立陶宛在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共獲得25面獎牌,包括6面金牌(田徑、現代五項、射擊與游泳等項目),其中鐵餅選手维尔吉利尤斯·阿莱克纳曾於2000年雪梨奧運與2004年雅典奧運兩度獲得金牌,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銅牌;2012年倫敦奧運中年僅15歲的游泳選手魯塔·美露泰奪下女子100公尺蛙式的金牌。 參加冬季運動的立陶宛運動員則較少,但國內逐漸建立了溜冰場、滑雪場等場館,如2011年建成的為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室內滑雪場。2018年在B組的六隊中獲第一名。 2021年9月立陶宛主辦了2021年國際足總室內五人足球世界盃,為該國首次主辦國際足總競賽。 是立陶宛的一種傳統球類運動,球員試圖將球扔到對手後方得分,並持棒阻擋對手擲球進攻。則是種立陶宛傳統的摔跤運動。 参考文献 引用 外部链接 The Lithuanian Parliament – 立陶宛議會官方網站
20世紀作家的文學作品對立陶宛語文的發展影響重大,他將字母ū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語言學資料至今仍為學者研究、編輯時使用的參考文獻。 文學 早期的有許多是以拉丁文寫成,例如14世紀的與明道加斯法典。16世紀初的詩人也是以拉丁文寫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於1523年寫成的詩作《水牛外觀、野性與狩獵之詩》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風光與風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與宗教的議題;同年代有詩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羅」()的筆名寫成專著《》,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維爾紐斯市長以拉丁文寫作立陶宛歷史,但此書今已佚失;模仿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艾尼亞斯紀》寫作了拉丁文長篇史詩《》,歌頌立陶宛大公國貴族米科瓦伊·拉齊維烏在(立窩尼亞戰爭)戰勝沙俄。17世紀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寫作,如著有許多神學與音樂書籍的。 16世紀開始出現了以立陶宛語寫作的書籍,以神學書籍為主。1547年馬爾蒂納斯·馬日維達斯編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語書籍《》,為基於馬丁路德《》的波蘭語譯本而編成,不久後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將耶穌會教士亞科伯·雷德斯馬(Jacobo Ledesma)所著的教義問答翻譯成立陶宛語出版。 18世紀詩人克里斯蒂約納斯·多內萊蒂斯為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詩作《》以寫成,是首個立陶宛語的虛構文學作品。19世紀初立陶宛文學受古典主義、感傷主義與浪漫主義等思潮影響,重要作家有、、西莫納斯·道坎塔斯、與等。十九世紀末沙俄頒布立陶宛書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語出版物,有許多私下傳播立陶宛語書刊,使立陶宛語免於消亡。 建築 立陶宛境內有約20座,還有許多古代的宮殿與莊園,許多留存至今。與為,保留了許多歷史悠久的老屋。 、、與等17至19世紀的將巴洛克與新古典的建築引入立陶宛,使維爾紐斯成為東歐巴洛克風格的重鎮,維爾紐斯舊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築而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一戰後的戰間期立陶宛的臨時首都考那斯建了許多裝飾風與立陶宛民族浪滿主義風格的建築,為歐洲裝飾風建築的代表之一,獲選。 戲劇 立陶宛主要的戲劇院包括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劇院與維爾紐斯舊劇場、考那斯的和克萊佩達的等;著名劇團包括以及劇作家和的劇團等;(意為警報器)、與{{lang|lt|Nerk į teatrą}}(意為潛入戲院)等為立陶宛重要的戲劇節。 音樂 為波羅的音樂的一支,使用撥弦樂器()與管樂器,傳統音樂多用於風俗儀式,包含一些多神異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區分為、與複音(如蘇塔廷內斯 Sutartinės)三種型式。1924年第一屆於考那斯舉辦,1990年起音樂節每四年舉辦一次,每年均吸引約三萬名傳統歌舞的表演者前來參加,2003年立陶宛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音樂節共同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1636年9月4日,數名義大利歌劇家在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請下,於立陶宛大公宮演出歌劇,為立陶宛首次的歌劇演出。現時維爾紐斯的立陶宛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院有歌劇演出,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場地,由獨立藝術家組成的也有歌劇演出。 19世紀末的藝術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為立陶宛歷史上重要的畫家與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創作了超過200首歌曲,對立陶宛文化帶來重要影響,為象徵主義、新藝術運動與世紀末藝術的代表人物,還被認為是歐洲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1970年代、、與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漸登上舞台,他們嘗試將現代極簡主義及與立陶宛傳統音樂結合,以創造新的曲風 ;同時期、與三位爵士音樂家的組合(加內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納斯三人組)奠定了維爾紐斯爵士樂派的基礎,立陶宛今有、與等藝術活動。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維爾紐斯是迄今唯一出過三個優勝合唱團的城市。 (LMIC)為在國內外推廣立陶宛音樂的非營利組織。 搖滾/抗爭音樂 1944年蘇聯佔領立陶宛後,立陶宛的藝術創作受限制,任何批評政府的藝術均遭查禁 。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成型,包括考那斯的、與,以及維爾紐斯的、與。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樂家舉辦了()音樂節,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諷時政的比喻,為促成波羅的三國獨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環,擔任團長的後現代搖滾樂團()為當時最活躍的樂團之一,在其歌曲〈殭屍〉()中即有關於蘇聯紅軍佔領立陶宛、在烏克梅爾蓋駐軍的歌詞;的歌曲〈科羅拉多金花蟲〉()中,金花蟲暗指配戴近衛軍絲帶的蘇聯人。 立陶宛甫獨立時,搖滾樂團風靡一時,其演唱會吸引上萬人進場,1997年樂團解散後,原吉他手仍是立陶宛樂壇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創作了立陶宛體壇國歌〈〉與2011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立陶宛主辦)的主題曲。 飲食 立陶宛料理與北歐料理相似,但仍頗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麥、馬鈴薯、黑麥、甜菜、蔬菜、漿果及蘑菇等本地農產品,沿海地區也常有魚類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與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飲食元素;傳統料理中的肉類主要為醃製,如煙燻香腸、火腿、斯基蘭迪斯香腸等;湯品則有牛肝菌湯、白菜湯、甜菜湯、牛奶湯與數種粥品。黑麥麵包為立陶宛傳統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與晚餐均會食用,並在傳統祭儀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國飲食影響,引入了許多豬肉與馬鈴薯製品,如、立陶宛馬鈴薯布丁與傳統甜點樹蛋糕,而傳統肉餃則源於信奉猶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過去許多立陶宛貴族聘用法國廚師,立陶宛飲食也受法國飲食的影響。 波羅的人製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歷史,為現今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酒精飲料,早在11世紀即有農家釀造啤酒的紀錄,被用於傳統祭儀中,近代立陶宛人則以農家釀造為基礎,開發了商業釀造啤酒的生產模式。根據2015年統計,立陶宛為歐洲單位人口啤酒飲用量第五高的國家。 媒體 根據2018年統計,立陶宛銷量最大的報紙為(市佔18.8%),政治立場偏向自由派,其他依序為(12.5%)、(3.7%)、(3.2%)與(2.7%)等;銷量最大的週報為〈本週〉(,34%),其他依序為〈民眾〉(,17%)與(11.9%)等;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台為(35.9%),其他依序為(32.8%)、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30.6%)、(19.9%)與(19.1%);最多人收聽的廣播電台依序為(15.8%)、Lietus(12.2%)、LRT廣播電台(10.5%)與Radiocentras(10.5%)。 節日 立陶宛有兩個國慶日,一為2月16日,紀念1918年立陶宛獨立法案簽署的日期,另一為7月6日(),紀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國;6月24日的(仲夏節)是源於多神異教信仰慶祝夏至的節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個國定假日: 除國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慶典與活動還有維爾紐斯的聖加西彌祿市集、、、、(立陶宛最大的時裝秀)、、、立陶宛音樂節、維爾紐斯爵士音樂節、、與等。 運動 篮球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運動,2021年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的國際籃球總會世界排名為第8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歐洲籃球錦標賽冠军(、與),三度獲得奥运会男篮比赛铜牌(1992年、1996年與2000年)。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以整体打法为特点。籃球賽在立陶宛國內很受關注,2014年全國有近76%人口收看世界盃籃球賽的電視轉播。 立陶宛也出過多名NBA球星,包括已退役的阿维达斯·萨博尼斯、、、利納斯·克萊扎與達柳斯·桑蓋拉等,以及現役球員约纳斯·瓦兰丘纳斯和多曼塔斯·薩博尼斯。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前主教练尤纳斯·卡兹劳斯卡斯也是立陶宛人。 立陶宛在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共獲得25面獎牌,包括6面金牌(田徑、現代五項、射擊與游泳等項目),其中鐵餅選手维尔吉利尤斯·阿莱克纳曾於2000年雪梨奧運與2004年雅典奧運兩度獲得金牌,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獲得銅牌;2012年倫敦奧運中年僅15歲的游泳選手魯塔·美露泰奪下女子100公尺蛙式的金牌。 參加冬季運動的立陶宛運動員則較少,但國內逐漸建立了溜冰場、滑雪場等場館,如2011年建成的為波羅的海地區的第一座室內滑雪場。2018年在B組的六隊中獲第一名。 2021年9月立陶宛主辦了2021年國際足總室內五人足球世界盃,為該國首次主辦國際足總競賽。 是立陶宛的一種傳統球類運動,球員試圖將球扔到對手後方得分,並持棒阻擋對手擲球進攻。則是種立陶宛傳統的摔跤運動。 参考文献 引用 外部链接 The Lithuanian Parliament – 立陶宛議會官方網站 The Lithuanian Government – 立陶宛政府官方網站 Statistics Lithuania – 官方網站 Lithuania – Real is Beautiful – 立陶宛官方旅遊介紹 The Baltic States and geopolitics Lithuania – Lithuanian internet gates Lithuania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Lithuania. CIA Chiefs of State and Cabinet Members of Foreign Governments Lithuania from UCB Libraries GovPubs youngo Lithuanian Station BBC新聞-Lithuania 歐洲國家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歐盟成員國 地中海聯盟成員國 聯合國會員國 共和國 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199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近年來,拉脫維亞面臨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已從剛獨立時的270萬減少到了190萬(減少約三分之一)。人口加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失業率高,收入水平低,導致他們移民前往歐盟其他國家定居。 政治 拉脫維亞立法機構爲一院制的拉脫維亞議會(),有100個席位,每四年通過國民直接選舉選出。拉脫維亞總統則是通過議會選舉,每四年選出。總統任命拉脫維亞總理和内閣,並接受議會的信任投票。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内閣組成。這套政治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在拉脫維亞存在。 2006年10月7日,议会选举举行。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綠人與農民聯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2007年5月31日,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 在第十三届议会(2018年)有新保守党(16席位,首次进入议会)、为了发展党(13席位,首次进入议会)、民族联盟(12席位)等组成,主要反对党为和谐党(22席位)。 行政區劃 2009年7月1日起,拉脫維亞分為9個直轄市()、109個市鎮()。 2020年6月10日,拉脱维亚议会批准了市镇改革方案。110个市镇和9个共和国城市精简为42个地方政府:35个市镇和7个国家级城市。2021年6月1日,裁定把瓦拉克利亞尼市镇合并至雷澤克內市镇为违宪行为。因此拉脱维亚议会决定保留瓦拉克利亞尼市镇为第43个地方政府。 地理 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处在东欧平原,屬於北歐,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总长1862公里。海岸线总531公里。长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87米,3/4地区海拔在120米以下,地貌为丘陵(东部和西部)和平原。重要河流有道加瓦河、利耶卢佩河和戈雅河。 经济 货币 于1993年6月28日发行拉特作为自己国家的货币。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 自然资源 有泥炭以及白云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筑材料。森林覆盖率38%。 经济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良好,因此战后经济能夠迅速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較去年分别增长2.1%和4.1%,为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政策。關於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前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开放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營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开放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 经济概况 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原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原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 农业 1996年农业、畜牧业和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有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 工业 1996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8%。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旅游 米耶斯都拉公园(里加的历史中心)、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 阿尔达利斯啤酒厂(Aldaris)、莱依玛巧克力厂(Laima)。 交通运输 铁路:总长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电气化铁路。
蘇聯于1980年代時開始進行政治改革,這也促進了波罗的海獨立運動的發展。1991年8月21日,拉脫維亞再次宣佈獨立,苏联国务委员会也在同年9月6日承认拉脱维亚独立。自獨立以來,拉脫維亞積極培養和西方各國的關係,並已于2004年加入歐盟和北約。驻扎在拉脱维亚的俄罗斯军队在1998年关闭最后一个军事雷达站并在1999年撤出。 現今拉脫維亞關心境內之少數民族,幫助俄罗斯人、猶太人、烏克蘭人、愛沙尼亞人及立陶宛人建立學校,且成立各民族之文化社團。拉脫維亞政府關於民族語言及經濟文化之政策,尤其在官方語言及國籍之認定,常引來國內俄裔人士之不滿。 近年來,拉脫維亞面臨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已從剛獨立時的270萬減少到了190萬(減少約三分之一)。人口加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人失業率高,收入水平低,導致他們移民前往歐盟其他國家定居。 政治 拉脫維亞立法機構爲一院制的拉脫維亞議會(),有100個席位,每四年通過國民直接選舉選出。拉脫維亞總統則是通過議會選舉,每四年選出。總統任命拉脫維亞總理和内閣,並接受議會的信任投票。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内閣組成。這套政治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在拉脫維亞存在。 2006年10月7日,议会选举举行。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綠人與農民聯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2007年5月31日,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瓦尔季斯·扎特莱尔斯当选。 在第十三届议会(2018年)有新保守党(16席位,首次进入议会)、为了发展党(13席位,首次进入议会)、民族联盟(12席位)等组成,主要反对党为和谐党(22席位)。 行政區劃 2009年7月1日起,拉脫維亞分為9個直轄市()、109個市鎮()。 2020年6月10日,拉脱维亚议会批准了市镇改革方案。110个市镇和9个共和国城市精简为42个地方政府:35个市镇和7个国家级城市。2021年6月1日,裁定把瓦拉克利亞尼市镇合并至雷澤克內市镇为违宪行为。因此拉脱维亚议会决定保留瓦拉克利亞尼市镇为第43个地方政府。 地理 拉脱维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处在东欧平原,屬於北歐,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界线总长1862公里。海岸线总531公里。长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87米,3/4地区海拔在120米以下,地貌为丘陵(东部和西部)和平原。重要河流有道加瓦河、利耶卢佩河和戈雅河。 经济 货币 于1993年6月28日发行拉特作为自己国家的货币。2014年1月1日正式加入欧元区。 自然资源 有泥炭以及白云石、石英砂、石膏等建筑材料。森林覆盖率38%。 经济简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原有的经济基础良好,因此战后经济能夠迅速恢复和发展。1980年工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4倍,农业产值比1940年增长40%。1988年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33.25亿卢布,国民收入为72.88亿卢布。1989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較去年分别增长2.1%和4.1%,为136.04亿卢布和76亿卢布。1990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苏的1.2%,居全苏第11位,是全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拉脱维亚独立后,摒弃了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旧模式,改而实行向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政策。關於经济改革的主要构想和内容是:在所有制方面,彻底改革经济结构,实现国营财产的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改变以国家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上,打破国家的垄断,大力鼓励和发展市场经营活动。归结起来,拉脱维亚经济改革主要是彻底改变前苏联那套僵化的经济旧模式,最终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此,独立以来,该国已颁布了关于改革财产权、实现私有化、开放价格等许多有关的法律和法令,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營的实际措施。例如,独立以来它已基本开放了物价,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拉脱维亚自从独立以来经济形势严峻。特别是1992年“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1992年8月该国职工平均工资2000拉脱维亚卢布(约合2300俄罗斯卢布)。 经济概况 工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在波罗的海三国居首位,农业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时期,工业以耗金属少的机器制造业著称。主要生产电器、无线电、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并给原苏联其他共和国进行来料加工,成品返销。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独立后,开始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发行本国货币,实行新的税收政策和独立预算。由于同原苏联各国的传统贸易关系被破坏,能源和其他进口商品的供应遇到严重困难,一度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直到1994年经济才有所回升。从1991年起,拉脱维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服务性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31%上升到1994年的51%。由于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失误,1995年夏发生金融危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波罗的海银行宣布倒闭,使已出现的经济回升势头受到一定影响。1995年12月新政府组成后,主张积极发展生产,并力主恢复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联系。1996年国民经济略有回升,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 农业 1996年农业、畜牧业和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7%。全国近1/3的人口住在农村、有17%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饲料和马铃薯为主。畜牧业主要是奶、肉两用的养畜业、饲养牛和猪。养蜂业发达。截至1995年初共建立了64264个家庭农业经济单位,319个农业企业中已有79个完成了私有化。年人均生产387公斤奶,404公斤马铃薯,348公斤谷物。 工业 1996年工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8%。主要工业门类:电子产品、机器制造、食品、轻工、纺织、建材、化工、木材加工等。 旅游 米耶斯都拉公园(里加的历史中心)、里加古城、尤尔马拉海滨、希古达和采西斯风景区、露天民俗博物馆、隆达列宫、 阿尔达利斯啤酒厂(Aldaris)、莱依玛巧克力厂(Laima)。 交通运输 铁路:总长2347千米,其中270千米电气化铁路。 公路:国家级公路线总长20227千米。 水运:内河航线全长350千米。主要海港有文茨皮尔斯、里加和利耶帕亚。
的 Slavianski 集市, 提供表演者、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場所,展現白俄罗斯藝術工作者的才華。在國家假期時如獨立紀念日和勝利紀念日,明斯克不僅有煙火和閱兵表演,還有藝文活動展示,並授予各类獎項:「杰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 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的文化節包括: “精湛的七十二坊”; “明斯克之春”; “七十二文藝汇演”; 國際爵士樂節; 全國收穫祭;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米爾城堡”; 白俄罗斯節; 全國诗咏與歌唱。 藝術和文學 白俄羅斯文學 始於 11 至 13 世紀的宗教經文,例如 12 世紀圖拉夫的西里爾的詩歌。至16 世紀, Francysk Skaryna 將聖經翻譯成白俄羅斯語,於 1517 年至 1525 年間在布拉格和維爾紐斯 Vilnius出版,成為白俄羅斯及東歐第一本印刷書籍。 白俄羅斯併入蘇聯後,蘇聯政府接管文化事務。起初「白俄羅斯化」政策受到重視,但在 1930 年代大逆轉。白俄羅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倡導者在斯大林主義下被流放或殺害。 白俄羅斯的文學作家流亡至波蘭,但1939 年波蘭被蘇聯佔領。之後納粹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後,詩人和作家繼續流亡,直到 1960 年代才返回祖國。 白俄羅斯音樂來自豐富的民間和宗教音樂,其音樂傳統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時代。 19 世紀,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在明斯克創作了歌劇和室內樂作品,與白俄羅斯詩人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創作了歌劇《農婦》 (Sialanka)。 19 世紀末,白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劇和芭蕾舞團。 M. Kroshner 的芭蕾舞劇《夜鶯》 (Nightingale) 創作於蘇聯時期,成為第一部白俄羅斯芭蕾舞劇。 二戰後,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場於 1996 年被授予 Benois de la Dance 獎,成為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 近年來,儘管白俄羅斯政府支持傳統本土音樂,限制播放外國音樂,但搖滾音樂變得越來越流行。自 2004 年以來,白俄羅斯每年都派歌者參加歐洲歌唱大賽。 服飾 傳統白俄羅斯服飾起源於基輔羅斯時期。由於氣候涼爽,衣服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體溫,通常由亞麻或羊毛製成。衣物的裝飾有受鄰近文化影響的華麗圖案: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在白俄羅斯的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圖案樣式。 在白俄羅斯國旗上可見到早期禮服的裝飾圖案,該國旗圖案是在
的 Slavianski 集市, 提供表演者、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場所,展現白俄罗斯藝術工作者的才華。在國家假期時如獨立紀念日和勝利紀念日,明斯克不僅有煙火和閱兵表演,還有藝文活動展示,並授予各类獎項:「杰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 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的文化節包括: “精湛的七十二坊”; “明斯克之春”; “七十二文藝汇演”; 國際爵士樂節; 全國收穫祭;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米爾城堡”; 白俄罗斯節; 全國诗咏與歌唱。 藝術和文學 白俄羅斯文學 始於 11 至 13 世紀的宗教經文,例如 12 世紀圖拉夫的西里爾的詩歌。至16 世紀, Francysk Skaryna 將聖經翻譯成白俄羅斯語,於 1517 年至 1525 年間在布拉格和維爾紐斯 Vilnius出版,成為白俄羅斯及東歐第一本印刷書籍。 白俄羅斯併入蘇聯後,蘇聯政府接管文化事務。起初「白俄羅斯化」政策受到重視,但在 1930 年代大逆轉。白俄羅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倡導者在斯大林主義下被流放或殺害。 白俄羅斯的文學作家流亡至波蘭,但1939 年波蘭被蘇聯佔領。之後納粹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後,詩人和作家繼續流亡,直到 1960 年代才返回祖國。 白俄羅斯音樂來自豐富的民間和宗教音樂,其音樂傳統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時代。 19 世紀,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在明斯克創作了歌劇和室內樂作品,與白俄羅斯詩人Vintsent 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創作了歌劇《農婦》 (Sialanka)。 19 世紀末,白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劇和芭蕾舞團。 M. Kroshner 的芭蕾舞劇《夜鶯》 (Nightingale) 創作於蘇聯時期,成為第一部白俄羅斯芭蕾舞劇。 二戰後,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場於 1996 年被授予 Benois de la Dance 獎,成為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 近年來,儘管白俄羅斯政府支持傳統本土音樂,限制播放外國音樂,但搖滾音樂變得越來越流行。自 2004 年以來,白俄羅斯每年都派歌者參加歐洲歌唱大賽。 服飾 傳統白俄羅斯服飾起源於基輔羅斯時期。由於氣候涼爽,衣服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體溫,通常由亞麻或羊毛製成。衣物的裝飾有受鄰近文化影響的華麗圖案: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在白俄羅斯的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圖案樣式。 在白俄羅斯國旗上可見到早期禮服的裝飾圖案,該國旗圖案是在 1995 年爭議性公投之後所採用。 飲食 白俄羅斯美食主要包括蔬菜、肉類和麵包,食物通常採取慢煮或燉煮的方式。通常,白俄羅斯人習慣用一頓清淡的早餐,午晚餐則相對豐盛。白俄羅斯餐桌上常見到小麥麵包和黑麥麵包,但以黑麥麵包更為尋常,因為氣候條件過於惡劣,當地種植小麥不容易。傳統上白俄羅斯東道主在招待客人時或外出訪客時,會提供麵包和鹽以表示熱情與好客。 文化遺產 白俄羅斯有四個世界遺產遺址: 米尔城堡群; 涅斯维日城堡 别洛韦日森林(與波蘭共有); 斯特鲁维测地弧(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和烏克蘭共有)。 教育 白俄罗斯教育发达,普通学校实行十二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高等院校学制4-5年,分免费和缴费两种形式。2005年教育预算支出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2.08%。现有4,128所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儿童约9万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机构(在校生约128万人)、253所中等专业学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国立高等院校43所、非国立高等院校12所)。据统计,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共15万人,其中教师约14万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万余人。 著名大学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成立于1921年,学生14,000人,教师1,610人;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成立于1920年,学生21,000人,教师1,560人;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成立于1914年,学生14,586人,教师1,038人;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成立于1933年,学生15,000人,教师700人;白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成立于1940年,学生9,106人,教师630人;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成立于1948年,学生4,500人,教师537人。 外交
1812年,沙皇俄國在對鄂圖曼帝國的戰爭中奪取了摩爾達維亞公國的大部分領土。沙皇俄國將這部分領土稱爲「比萨拉比亚」。1859年,摩爾達維亞公國與瓦拉幾亞合併,宣佈建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1917年二月革命後,比萨拉比亚宣佈獨立,成立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1918年,羅馬尼亞軍隊進入該國並與羅馬尼亞王國進行合併。1940年,羅馬尼亞王國割了此地予蘇聯,蘇聯逐控制摩爾達維亞地區,組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爲蘇聯的第15個加盟共和國。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作為軸心國一方的羅馬尼亞亦出兵蘇聯,10月攻占敖德薩,並在納粹德國南方集團軍幫助下奪回摩爾多瓦地區,但1944年蘇聯大規模反攻德國,紅軍擊敗羅馬尼亞軍隊又再度佔領該地,恢復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建制。摩爾多瓦地區重新劃歸蘇聯。其後,蘇聯重建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建制。 东欧剧变後,1990年,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5月,摩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佈改名摩爾多瓦共和國。8月,該國宣佈從蘇聯獨立,建立今天的摩爾多瓦。 獨立後的摩爾多瓦,因爲能源短缺、經濟調控失當等原因,經濟經歷長時間的衰退。至今,摩爾多瓦仍然是歐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德涅斯特河沿岸問題 1990年,摩爾多瓦的工業集中區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宣佈從摩爾多瓦獨立。同時,蘇聯(俄羅斯)的軍隊一直駐在德涅斯特河沿岸未撤,演變成持續至今的「德左問題」。1992年,德涅斯特河沿岸當局與摩爾多瓦爆發戰爭。戰爭以摩爾多瓦失敗告終,德左地區保持事實上獨立至今(儘管德左地區的獨立一直沒有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俄羅斯在德左地區的駐軍至今未撤離。 2022年4月俄烏戰爭期間,德涅斯特河沿岸連日傳出數起爆炸起火案,未知施襲方, 烏克蘭總統府官員稱:“俄羅斯當局正在宣布有必要時要佔領摩爾多瓦。”烏克蘭西南部地區可能也被納入進攻範圍。,俄羅斯軍方則表明在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的新階段目標是要完全控制烏克蘭南部,以便開通前往摩爾多瓦西部親俄地區德涅斯特河沿岸的道路 ,此言論及爆炸事件引起外界憂慮2022年俄烏戰爭會蔓延至摩爾多瓦或德涅斯特河沿岸。 2022年5月3日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引述英國《泰晤士報》提到,俄羅斯高層擬定即將入侵摩爾多瓦的詳盡計畫,可能重演「頓巴斯」劇本,並從西側打開攻烏新戰線。根據烏克蘭情報來源,有一些跡象顯示俄軍很快就會攻擊摩爾多瓦,而這個前蘇聯成員國的軍隊只有3250人。 政治 今天的摩爾多瓦是一個議會共和國。根據1994年頒佈的摩爾多瓦憲法,摩爾多瓦實行三權分立,行政權屬於摩爾多瓦總理、立法權屬於摩爾多瓦議會、司法權屬於摩爾多瓦憲法法院。摩爾多瓦議會實行一院制,有101個議席,由4年一度的全國普選以比例代表制方式選出。摩爾多瓦的國家元首是摩爾多瓦總統,政府首腦是摩爾多瓦總理,政府內閣由總理組建(唯內閣名單需要由議會批准)。摩爾多瓦曾一度規定總統由議會選出,但2016年開始又改爲全民普選。 1994年的摩爾多瓦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象徵着摩爾多瓦政治狀況的轉折1996年,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贏得總統選舉,代表該黨的彼得·盧欽斯基成爲摩爾多瓦第二任總統。2001年的議會選舉中,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再次大勝。摩爾多瓦第三任總統是同樣代表共產黨人黨的弗拉迪米爾·沃羅寧。摩爾多瓦共產黨人總體持親俄立場。該黨的衰落始於2009年該黨马里安·卢普轉投摩爾多瓦民主黨。她的轉投使不少共產黨人黨支持者轉而支持摩爾多瓦民主黨。2009年4月的議會選舉結果是摩爾多瓦共產黨人勝選,但這樣的結果不被社會大眾認可,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7月,重新進行選舉。因無法就總統人選達成一致,2010年11月,摩爾多瓦議會再次進行議會選舉。2012年,獨立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出任總統。 2015-2016年,摩爾多瓦因經濟形勢惡化,國內出現。2016年開始,巴维尔·菲利普出任摩爾多瓦總理,領導摩爾多瓦政府。 在2018年之前,摩爾多瓦國內政壇仍然就採取親歐盟還是親俄有着激烈分歧。 親西方的瑪雅·桑杜 (Maia Sandu) 於2020年當選總統,並於2022年6月為國家取得歐盟候選國地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時,總統桑杜建議摩爾多瓦終止憲法對軍事中立的承諾,轉而與北約建立更緊密關係,並強烈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 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一级行政区划共37个,包含32个区,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以及德涅斯特河沿岸。 地理 摩爾多瓦為內陸國家,与烏克蘭、羅馬尼亞两个国家接壤,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與俄羅斯接壤的前蘇聯國家。摩尔多瓦大部分的國土都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普魯特河為摩爾多瓦西邊的邊界,於摩爾多瓦最西南處的茱茱列什蒂匯流入多瑙河。德涅斯特河則由北向南流經摩爾多瓦的東部。 经济 1991年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因能源短缺、政治動盪、缺乏貿易、調控不當等原因,經濟一度陷入危機。2009年後,摩爾多瓦經濟又因國際金融危機遭受打擊。摩爾多瓦目前是歐洲第二貧困的國家,根據2020年統計,摩爾多瓦的人均GDP僅有阿爾巴尼亞的六成,在歐洲僅稍高於烏克蘭。大致與菲律賓相等。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方面,摩爾多瓦在2018年的得分為0.7分,僅僅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發展水準接近中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的菲律賓和南非,也是歐洲國家當中得分最低。 摩爾多瓦屬於農業國,經濟結構以農業和釀酒業等產業爲主。摩爾多瓦出產的紅酒物美價廉,為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交通 社會 人權問題 根據安全與合作組織(欧安组织)。2004年摩爾多瓦當局繼續長期打壓獨立反對派的聲音和行動。在各種情況下,人權捍衛者受到當局廣泛迫害和打壓,反對派政治家和帕薩特被判處十年徒刑。從歐洲聯盟美國和人權的捍衛者認為他是一個政治的囚犯,和一份官方聲明從俄外交部稱為“突出其殘忍”的判斷。 據國際特赦組織2007年年度報告,在摩爾多瓦人權狀況很差。酷刑和虐待非常普遍,在審判前拘留條件也很差。雖然保護婦女權利的法例被批准,但男人、婦女和兒童繼續被強迫性剝削人身自由和其他非法販賣,大多數被販賣至巴爾幹地區、其他東歐國家以至亞洲的阿富汗等國。僅僅提供保護婦女免受家庭暴力的措施是不夠的。作了憲法的修改要廢除死刑。言論自由受到了限制且無故扣押反對派政治家情況嚴重,鄰近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人權和治安狀況就更差,人們幾乎不享有自由集會示威權利,基本投票權利受到剝削,同性戀者和少數民族受到歧視和侮辱;軍火走私有組織及系統地進行非法交易,在2006年蒂拉斯波爾就曾發生至少兩宗炸彈恐襲案,並造成多人死傷。 截至2004年,警察拘留中的酷刑和其他虐待仍然普遍存在;国家未能进行迅速和公正的调查,警察有时逃避处罚。只有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命令下,政治异见人士才被释放,不再被关押在分裂出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 2009年,摩尔多瓦经历了十年来最严重的内乱,造成数名平民死亡,较多人受伤。 根据2011年4月发布的人权报告,“与前一年相比,没有安全部队杀人的报告。在这一年中,政府对媒体施加不当影响的报道大幅减少。但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当局继续骚扰独立媒体和反对派议员;限制结社、行动和宗教自由;并歧视罗马尼亚语使用者。” 2011年9月在联合国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认为摩尔多瓦“自苏联时代以来在宗教自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它仍可以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多样性,”
2022年5月3日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引述英國《泰晤士報》提到,俄羅斯高層擬定即將入侵摩爾多瓦的詳盡計畫,可能重演「頓巴斯」劇本,並從西側打開攻烏新戰線。根據烏克蘭情報來源,有一些跡象顯示俄軍很快就會攻擊摩爾多瓦,而這個前蘇聯成員國的軍隊只有3250人。 政治 今天的摩爾多瓦是一個議會共和國。根據1994年頒佈的摩爾多瓦憲法,摩爾多瓦實行三權分立,行政權屬於摩爾多瓦總理、立法權屬於摩爾多瓦議會、司法權屬於摩爾多瓦憲法法院。摩爾多瓦議會實行一院制,有101個議席,由4年一度的全國普選以比例代表制方式選出。摩爾多瓦的國家元首是摩爾多瓦總統,政府首腦是摩爾多瓦總理,政府內閣由總理組建(唯內閣名單需要由議會批准)。摩爾多瓦曾一度規定總統由議會選出,但2016年開始又改爲全民普選。 1994年的摩爾多瓦議會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象徵着摩爾多瓦政治狀況的轉折1996年,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贏得總統選舉,代表該黨的彼得·盧欽斯基成爲摩爾多瓦第二任總統。2001年的議會選舉中,摩爾多瓦共產黨人黨再次大勝。摩爾多瓦第三任總統是同樣代表共產黨人黨的弗拉迪米爾·沃羅寧。摩爾多瓦共產黨人總體持親俄立場。該黨的衰落始於2009年該黨马里安·卢普轉投摩爾多瓦民主黨。她的轉投使不少共產黨人黨支持者轉而支持摩爾多瓦民主黨。2009年4月的議會選舉結果是摩爾多瓦共產黨人勝選,但這樣的結果不被社會大眾認可,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7月,重新進行選舉。因無法就總統人選達成一致,2010年11月,摩爾多瓦議會再次進行議會選舉。2012年,獨立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出任總統。 2015-2016年,摩爾多瓦因經濟形勢惡化,國內出現。2016年開始,巴维尔·菲利普出任摩爾多瓦總理,領導摩爾多瓦政府。 在2018年之前,摩爾多瓦國內政壇仍然就採取親歐盟還是親俄有着激烈分歧。 親西方的瑪雅·桑杜 (Maia Sandu) 於2020年當選總統,並於2022年6月為國家取得歐盟候選國地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時,總統桑杜建議摩爾多瓦終止憲法對軍事中立的承諾,轉而與北約建立更緊密關係,並強烈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 行政区划 摩尔多瓦一级行政区划共37个,包含32个区,3个直辖市,1个自治区,以及德涅斯特河沿岸。 地理 摩爾多瓦為內陸國家,与烏克蘭、羅馬尼亞两个国家接壤,是歐洲唯一一個沒有與俄羅斯接壤的前蘇聯國家。摩尔多瓦大部分的國土都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魯特河之間。普魯特河為摩爾多瓦西邊的邊界,於摩爾多瓦最西南處的茱茱列什蒂匯流入多瑙河。德涅斯特河則由北向南流經摩爾多瓦的東部。 经济 1991年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因能源短缺、政治動盪、缺乏貿易、調控不當等原因,經濟一度陷入危機。2009年後,摩爾多瓦經濟又因國際金融危機遭受打擊。摩爾多瓦目前是歐洲第二貧困的國家,根據2020年統計,摩爾多瓦的人均GDP僅有阿爾巴尼亞的六成,在歐洲僅稍高於烏克蘭。大致與菲律賓相等。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方面,摩爾多瓦在2018年的得分為0.7分,僅僅屬於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發展水準接近中人類發展指數國家的菲律賓和南非,也是歐洲國家當中得分最低。 摩爾多瓦屬於農業國,經濟結構以農業和釀酒業等產業爲主。摩爾多瓦出產的紅酒物美價廉,為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交通 社會 人權問題 根據安全與合作組織(欧安组织)。2004年摩爾多瓦當局繼續長期打壓獨立反對派的聲音和行動。在各種情況下,人權捍衛者受到當局廣泛迫害和打壓,反對派政治家和帕薩特被判處十年徒刑。從歐洲聯盟美國和人權的捍衛者認為他是一個政治的囚犯,和一份官方聲明從俄外交部稱為“突出其殘忍”的判斷。 據國際特赦組織2007年年度報告,在摩爾多瓦人權狀況很差。酷刑和虐待非常普遍,在審判前拘留條件也很差。雖然保護婦女權利的法例被批准,但男人、婦女和兒童繼續被強迫性剝削人身自由和其他非法販賣,大多數被販賣至巴爾幹地區、其他東歐國家以至亞洲的阿富汗等國。僅僅提供保護婦女免受家庭暴力的措施是不夠的。作了憲法的修改要廢除死刑。言論自由受到了限制且無故扣押反對派政治家情況嚴重,鄰近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人權和治安狀況就更差,人們幾乎不享有自由集會示威權利,基本投票權利受到剝削,同性戀者和少數民族受到歧視和侮辱;軍火走私有組織及系統地進行非法交易,在2006年蒂拉斯波爾就曾發生至少兩宗炸彈恐襲案,並造成多人死傷。 截至2004年,警察拘留中的酷刑和其他虐待仍然普遍存在;国家未能进行迅速和公正的调查,警察有时逃避处罚。只有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命令下,政治异见人士才被释放,不再被关押在分裂出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 2009年,摩尔多瓦经历了十年来最严重的内乱,造成数名平民死亡,较多人受伤。 根据2011年4月发布的人权报告,“与前一年相比,没有安全部队杀人的报告。在这一年中,政府对媒体施加不当影响的报道大幅减少。但是德涅斯特河沿岸当局继续骚扰独立媒体和反对派议员;限制结社、行动和宗教自由;并歧视罗马尼亚语使用者。” 2011年9月在联合国宗教或信仰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海纳·比勒费尔特认为摩尔多瓦“自苏联时代以来在宗教自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它仍可以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多样性,” 摩尔多瓦于2008年颁布了《预防和打击家庭暴力法》,完善了立法。 人口
。除上述民族外,还有一部分越南人、朝鲜半岛人和尼日利亚人于近一个世纪在乌克兰定居,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族群。 根据1996年的一份研究,烏語烏克蘭族佔烏克蘭40%,俄語烏克蘭族佔33.5%,俄語俄羅斯族佔21.5%。 宗教 烏克蘭擁有世界第二大東正教(正教會)信徒人口,僅次於俄羅斯。(KIIS)在202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2%的烏克蘭人表示有宗教信仰;7%為無神論者,11%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根據資料報告指出,烏克蘭的宗教信仰比例在烏克蘭西部最高(91%),在頓巴斯地區(57%)和烏克蘭東部(56%)較低。 2019年調查顯示,82%的烏克蘭人是基督徒(72.7%東正教(正教會)、8.8%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2.3%基督新教、0.9%拉丁禮天主教、2.3%其他宗派基督徒);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信徒各佔烏克蘭總人口的0.2%。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IIS)的研究,大約58.3%的烏克蘭東正教信徒屬於烏克蘭正教會(OCU),25.4%屬於烏克蘭正教會(莫斯科大牧首,UOC)。 根據拉祖姆科夫中心2018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烏克蘭人是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信徒,0.8%是拉丁禮天主教信徒,新教基督徒為一個發展中的社群,信徒人口從2016年的1.9%增加至2018年的2.2%。 语言 烏克蘭的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烏克蘭語是1000多年前由基輔羅斯時代的古羅斯語發展而來,使用西里爾字母,和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同屬東斯拉夫語系。因為烏克蘭歷史上長期受波蘭統治,因此一些單詞發音上很接近。 在沙俄和波蘭統治期間,烏克蘭語只是民間的交流用語。1798年,柯梁列夫斯基以烏克蘭語寫作《愛涅阿斯記》。1818年,的《小俄羅斯方言語法》出版。這些人的努力使烏克蘭語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面語言。在蘇聯統治期間,俄語是官方語言,較少使用烏克蘭語。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俄语已经被禁止或限制在媒体和电影中使用(这意味着俄语节目需要乌克兰翻译或字幕)。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67.5%的人口宣稱烏克蘭語為自己的母語,29.6%的烏克蘭人宣稱自己的母語為俄語。 经济 在原蘇聯加盟國中,烏克蘭的經濟規模只次於俄羅斯,是哈薩克的兩倍。在1991年烏克蘭獨立而來,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1990年到1994年,烏克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為負增長,在1994年更錄得22.9%的負增長率。至1997年,各項經濟指標下滑趨勢得到控制,經濟開始回穩。 2000年是乌克兰独立以来经济增长的第一年。經過八年之後,烏克蘭初步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格里夫納和美元的滙率也相對穩定。在2000-2004年間,GDP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在橙色革命其間,受政治動蕩影響,2005年GDP增長有所放緩(2.4%)。在亞努科維奇出任總理之後,經濟又持續向好。200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乌克兰经济再次陷入低迷。2010年起,乌克兰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回升,又因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克里米亚危机、頓巴斯戰爭造成重创,2014年到2015年間,名義GDP由1318億美元下降至906美元,實際GDP同比減少了9.9%。。近年,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衝擊,導致經濟再度衰退。 烏克蘭的地區和產業經濟結構大致和原蘇聯時期一致。以基轉和利沃夫為中心的中西部地區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甜菜、亞麻、煙草等。哈爾科夫和第聶伯羅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則是烏克蘭最大的重工業區,主要發展煤炭、鋼鐵、機械和化學工業。以敖德薩為中心的南部黑海沿岸地區的工農業在烏克蘭相對發達,主要發展機械工業和食品工業。農業則以種植業為主。 第一產業 農業方面,烏克蘭的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地處東歐大平原,地勢平坦,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超过七成,肥沃的黑土佔耕地面積64%,被稱為「歐洲糧倉」、「蘇聯的面包籃子」。獨立之後,農業經濟陷入危機,很多農產品產量還未恢復至獨立前的水平。種植業方面,種植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70%左右。主要品種為小麥、大麥、高梁、燕麥和蕎麥。畜牧業方面,畜牧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30%左右,主要是養猪、牛、羊。 礦業方面,烏克蘭雖然有豐富的資源儲備,每年開採的礦物產品超過10億噸以上,但高品質煤、含量高的鐵礦、錳礦和其他很多礦產的開采量正在減少,硫礦甚至於將近枯竭。和礦業相關的治金工業、煤炭工業是烏克蘭工業重要的一部份,烏克蘭是全球第十四大鋼鐵出產國。 能源方面,烏克蘭雖然有大量礦藏,但是烏克蘭缺乏对这些矿区进行開發或生產工作的条件。在2015年初,烏克蘭石油探明儲量為5410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1037億立方米。但同年,原油開採量只有180噸,天然氣開採量只有198立方米。目前烏克蘭能源依賴國外進口。煤炭方面,在前蘇聯時期,烏克蘭的煤炭生產佔重要一席位。但因東部地區被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煤炭產量大量下降,不能自給,依靠進口。為了改善烏克蘭的能源結構,該國政府制定了至2030年的煤炭行業發展規劃,以提升煤炭產量和使煤礦企業私有化。 第二產業 烏克蘭的工業在前蘇聯佔有重要地位。目前,烏克蘭的主要工業部門有焦炭化工業、黑色和有色治金業、机械制造業、化工業、石油化工業、采礦業、能源電力工業等。 軍事工業在烏克蘭的機械制造業中地位重要,第聶伯羅南方機械制造廠能夠制造SS-19和SS-24洲際導彈;黑海造船廠可以建造航空母艦。安東諾夫設計局、馬雷舍夫工廠都是國際知名的軍工企業。 化學工業方面,化學工業的企業主要分佈在喀爾巴阡山脈、頓巴斯、第聶伯河流域附近,主要出產酸、純碱、苛性碱、礦肥等。 輕工業是烏克蘭的傳統經濟部門,但相對落後。主要包括紡織業、制鞋業、服飾業等。紡織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切爾卡瑟、切爾諾夫策等地區。制鞋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和利沃夫。 第三產業 烏克蘭的旅游業發展相當蓬勃。主要旅游區包括有基輔、克里米亞、哈爾科夫、敖德薩等等。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2019年(COVID-2019前)有1300萬遊客造訪。。 政治 制度 烏克蘭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1996年2月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首部憲法,定明烏克蘭是主權、獨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實行共和制。最高元首是總統;立法機關為最高拉達;行政機關是內閣,向總統負責。2004年12月8日,拉達通過修憲案,規定2006年1月1號起,烏克蘭由總統-議會制過度為議會-總統制,總統權力減少,議會權力擴大。2010年10月1日,烏克蘭憲法法院裁定2004年修訂案違憲,政體重回總統-議會制。2014年,拉達投票決定恢復2004年憲法。2019年2月7日,烏克蘭最高議會通過修憲,將加入北約與歐盟作為該國的策略目標入憲。 烏克蘭總統任期為五年,同一任總統不得超過連續兩屆(10年)。總理則由總統提名,議會批准方得上任。烏克蘭議會實行一院制,稱為最高拉達,法定人數為450人。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議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批權、監督權、人事權等。 行政区划 自2020年行政區改革,取消原屬二級行政區的州辖市後,乌克兰的行政区划共分為三級。其中一级行政区划包括1个自治共和国、2个特殊地位城市(直轄市)和24个行政州 (或譯為省)。 在乌俄战争中,俄国在其占领区设立了包括克里米亞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一系列傀儡政权,并陆续径自宣布吞并了一些占领区。然而俄国对这些地区的吞并未获得国际普遍承认。 关于各城市目前的实际控制情况,可參閱俄烏戰爭期間各城市控制權。 軍事 烏克蘭軍隊建於1991年8月24日,其軍事勢力主要繼承前蘇聯,當時有約70萬武裝部隊成員駐紮在烏克蘭境內,還包括約1300件核武器。烏軍獨立之後,一直保持「無核、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參與了里斯本議定書,銷毀所有戰略核武器。建國之初,烏克蘭主張不對周邊國家提出領土要求;和周邊國家和平共處;有爭議問題不使用武力。 在此政策下,烏克蘭裁減了數十萬的軍隊。目前的軍隊包括196600名現役人員和大約900000名預備役人員。烏克蘭軍隊由陸軍、空軍、海軍和預備役組成,行征兵制,18至25歲的男性必須服兵役。 外交
2019年調查顯示,82%的烏克蘭人是基督徒(72.7%東正教(正教會)、8.8%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2.3%基督新教、0.9%拉丁禮天主教、2.3%其他宗派基督徒);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信徒各佔烏克蘭總人口的0.2%。根據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IIS)的研究,大約58.3%的烏克蘭東正教信徒屬於烏克蘭正教會(OCU),25.4%屬於烏克蘭正教會(莫斯科大牧首,UOC)。 根據拉祖姆科夫中心2018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9.4%的烏克蘭人是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信徒,0.8%是拉丁禮天主教信徒,新教基督徒為一個發展中的社群,信徒人口從2016年的1.9%增加至2018年的2.2%。 语言 烏克蘭的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烏克蘭語是1000多年前由基輔羅斯時代的古羅斯語發展而來,使用西里爾字母,和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同屬東斯拉夫語系。因為烏克蘭歷史上長期受波蘭統治,因此一些單詞發音上很接近。 在沙俄和波蘭統治期間,烏克蘭語只是民間的交流用語。1798年,柯梁列夫斯基以烏克蘭語寫作《愛涅阿斯記》。1818年,的《小俄羅斯方言語法》出版。這些人的努力使烏克蘭語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面語言。在蘇聯統治期間,俄語是官方語言,較少使用烏克蘭語。 独立之后,乌克兰政府开始奉行乌克兰化政策,增加乌克兰语的使用,同时俄语已经被禁止或限制在媒体和电影中使用(这意味着俄语节目需要乌克兰翻译或字幕)。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67.5%的人口宣稱烏克蘭語為自己的母語,29.6%的烏克蘭人宣稱自己的母語為俄語。 经济 在原蘇聯加盟國中,烏克蘭的經濟規模只次於俄羅斯,是哈薩克的兩倍。在1991年烏克蘭獨立而來,經濟形勢持續惡化,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1990年到1994年,烏克蘭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均為負增長,在1994年更錄得22.9%的負增長率。至1997年,各項經濟指標下滑趨勢得到控制,經濟開始回穩。 2000年是乌克兰独立以来经济增长的第一年。經過八年之後,烏克蘭初步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格里夫納和美元的滙率也相對穩定。在2000-2004年間,GDP都呈現增長的趨勢。在橙色革命其間,受政治動蕩影響,2005年GDP增長有所放緩(2.4%)。在亞努科維奇出任總理之後,經濟又持續向好。200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乌克兰经济再次陷入低迷。2010年起,乌克兰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回升,又因乌克兰亲欧盟示威运动、克里米亚危机、頓巴斯戰爭造成重创,2014年到2015年間,名義GDP由1318億美元下降至906美元,實際GDP同比減少了9.9%。。近年,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等衝擊,導致經濟再度衰退。 烏克蘭的地區和產業經濟結構大致和原蘇聯時期一致。以基轉和利沃夫為中心的中西部地區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是甜菜、亞麻、煙草等。哈爾科夫和第聶伯羅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則是烏克蘭最大的重工業區,主要發展煤炭、鋼鐵、機械和化學工業。以敖德薩為中心的南部黑海沿岸地區的工農業在烏克蘭相對發達,主要發展機械工業和食品工業。農業則以種植業為主。 第一產業 農業方面,烏克蘭的農業生產條件良好,地處東歐大平原,地勢平坦,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超过七成,肥沃的黑土佔耕地面積64%,被稱為「歐洲糧倉」、「蘇聯的面包籃子」。獨立之後,農業經濟陷入危機,很多農產品產量還未恢復至獨立前的水平。種植業方面,種植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70%左右。主要品種為小麥、大麥、高梁、燕麥和蕎麥。畜牧業方面,畜牧業的產值佔農業總產業30%左右,主要是養猪、牛、羊。 礦業方面,烏克蘭雖然有豐富的資源儲備,每年開採的礦物產品超過10億噸以上,但高品質煤、含量高的鐵礦、錳礦和其他很多礦產的開采量正在減少,硫礦甚至於將近枯竭。和礦業相關的治金工業、煤炭工業是烏克蘭工業重要的一部份,烏克蘭是全球第十四大鋼鐵出產國。 能源方面,烏克蘭雖然有大量礦藏,但是烏克蘭缺乏对这些矿区进行開發或生產工作的条件。在2015年初,烏克蘭石油探明儲量為5410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1037億立方米。但同年,原油開採量只有180噸,天然氣開採量只有198立方米。目前烏克蘭能源依賴國外進口。煤炭方面,在前蘇聯時期,烏克蘭的煤炭生產佔重要一席位。但因東部地區被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的煤炭產量大量下降,不能自給,依靠進口。為了改善烏克蘭的能源結構,該國政府制定了至2030年的煤炭行業發展規劃,以提升煤炭產量和使煤礦企業私有化。 第二產業 烏克蘭的工業在前蘇聯佔有重要地位。目前,烏克蘭的主要工業部門有焦炭化工業、黑色和有色治金業、机械制造業、化工業、石油化工業、采礦業、能源電力工業等。 軍事工業在烏克蘭的機械制造業中地位重要,第聶伯羅南方機械制造廠能夠制造SS-19和SS-24洲際導彈;黑海造船廠可以建造航空母艦。安東諾夫設計局、馬雷舍夫工廠都是國際知名的軍工企業。 化學工業方面,化學工業的企業主要分佈在喀爾巴阡山脈、頓巴斯、第聶伯河流域附近,主要出產酸、純碱、苛性碱、礦肥等。 輕工業是烏克蘭的傳統經濟部門,但相對落後。主要包括紡織業、制鞋業、服飾業等。紡織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切爾卡瑟、切爾諾夫策等地區。制鞋業主要集中在基輔和利沃夫。 第三產業 烏克蘭的旅游業發展相當蓬勃。主要旅游區包括有基輔、克里米亞、哈爾科夫、敖德薩等等。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2019年(COVID-2019前)有1300萬遊客造訪。。 政治 制度 烏克蘭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體。1996年2月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了首部憲法,定明烏克蘭是主權、獨立、民主的法治國家,實行共和制。最高元首是總統;立法機關為最高拉達;行政機關是內閣,向總統負責。2004年12月8日,拉達通過修憲案,規定2006年1月1號起,烏克蘭由總統-議會制過度為議會-總統制,總統權力減少,議會權力擴大。2010年10月1日,烏克蘭憲法法院裁定2004年修訂案違憲,政體重回總統-議會制。2014年,拉達投票決定恢復2004年憲法。2019年2月7日,烏克蘭最高議會通過修憲,將加入北約與歐盟作為該國的策略目標入憲。 烏克蘭總統任期為五年,同一任總統不得超過連續兩屆(10年)。總理則由總統提名,議會批准方得上任。烏克蘭議會實行一院制,稱為最高拉達,法定人數為450人。議員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4年,可連選連任。議會擁有立法權、預算審批權、監督權、人事權等。 行政区划 自2020年行政區改革,取消原屬二級行政區的州辖市後,乌克兰的行政区划共分為三級。其中一级行政区划包括1个自治共和国、2个特殊地位城市(直轄市)和24个行政州 (或譯為省)。 在乌俄战争中,俄国在其占领区设立了包括克里米亞共和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在内的一系列傀儡政权,并陆续径自宣布吞并了一些占领区。然而俄国对这些地区的吞并未获得国际普遍承认。 关于各城市目前的实际控制情况,可參閱俄烏戰爭期間各城市控制權。 軍事 烏克蘭軍隊建於1991年8月24日,其軍事勢力主要繼承前蘇聯,當時有約70萬武裝部隊成員駐紮在烏克蘭境內,還包括約1300件核武器。烏軍獨立之後,一直保持「無核、中立、不結盟」的政策,參與了里斯本議定書,銷毀所有戰略核武器。建國之初,烏克蘭主張不對周邊國家提出領土要求;和周邊國家和平共處;有爭議問題不使用武力。 在此政策下,烏克蘭裁減了數十萬的軍隊。目前的軍隊包括196600名現役人員和大約900000名預備役人員。烏克蘭軍隊由陸軍、空軍、海軍和預備役組成,行征兵制,18至25歲的男性必須服兵役。 外交 烏克蘭處於歐洲地緣政治中心的敏感地帶。1990年10月19日,烏克蘭最高拉達通過修改憲法,規定奉行獨立、中立、不結盟和無核化的政策。 在克拉夫丘克任總統時,烏克蘭致力發展與美國和歐盟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以制衡俄羅斯。1991年,烏克蘭加入「」。1994年,參與了北約的「和平伙伴關係計劃」。美國方面,烏克蘭政府雖然重視對美關係,但烏克蘭議會遲遲沒有批准〈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烏美關係一度陷入緊繃。俄羅斯方面,分割黑海艦隊、克里米亞、銷毀核武器等問題使兩國關係陷入疆局。1992年,俄烏簽定了《達戈梅斯協議》,確定兩國「双方将作为友好国家来处理彼此关系」。 庫奇馬執政其間,他同時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也同時重視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美國方面,1994年、1995年,兩國元首先後互訪。美國給予烏克蘭經濟援助,以支持烏克蘭進行經濟改革。在俄羅斯方面,庫奇馬任內,俄烏間的緊張關係得到融解。1997年,俄烏雙方簽署協定,解決了黑海艦隊的問題。1997-1998年,雙方簽訂了多份的經濟合作協議。2003年,影響了雙方的關係,其後,雙方簽定協議,將亞速海和刻赤海峽歸為俄烏雙方內水,並共同組建組織以管理刻赤海峽的事務。歐盟方面,1994年,歐盟通過了「對烏克蘭的行動計劃」,撥款8500萬歐洲貨幣單位,以協助維持烏克蘭財政支付平衡。1995年11月,烏克蘭加入歐洲委員會。1998年,烏克蘭正式提出《烏克蘭與歐盟一體化戰略》,將加入歐盟定為戰略目標。 尤先科任內,他的外交政策上「排俄親西」,烏俄關係降至冰點。美國方面,2005年,兩國元首先後互訪,美烏兩國發表聯合聲明,美國承諾協助烏克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簽署多份協議。2006年,美國參議院通過法案,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並給予經濟援助。俄羅斯方面,橙色革命後,兩國在能源、黑海艦隊駐軍,邊境問題齟齬不斷。2005年,烏克蘭和其他國家成立了「」,引起了俄國不滿,繼而引發。 亞努科維奇任總統其間,極力改善惡化的俄烏關係。他任內,和俄方簽定了天然氣價格和黑海艦隊等協議,黑海艦隊得以在烏克蘭再駐扎多30年。歐盟方面,推進了與歐盟的互免簽證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推動烏歐一體化。同時,烏克蘭拉達簽定了《烏克蘭內外政策原則法》,明確規定烏克蘭不加入北約。2012年底,烏克蘭和歐盟草議了聯絡國協定,但在俄方壓力之下,亚努科维奇当局決定暫緩該協定,引起不滿,爆發大型示威(廣場革命)。,此后,亚努科维奇叛逃至俄罗斯并随即被议会解除总统职务。俄国趁此机会派兵侵占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部分地区。 2014年俄国入侵烏克蘭後,烏克蘭以歐盟、北約為優先發展方向,實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2014年9月,議會批准了歐盟的聯絡國協定。2014年12月23日,烏克蘭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放弃不结盟地位法案,决定加强与北约合作。2016年1月,烏歐的自貿區協定正式生效。2020年6月,烏克蘭取得北约机会增强伙伴国地位(Enhanced Opportunities Partner)。自俄羅斯于2014年2月20日派兵入侵克里米亞以來,烏俄關係急速惡化。2018年,烏方宣布廢除《乌俄两国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同年年末,三艘乌海军军舰進入刻赤海峽,俄烏雙方爆發衝突。同年,乌克兰自主东正教会宣布脱离俄罗斯东正教会。2022年2月,俄国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同月乌俄断交。 2022年6月23日,乌克蘭成為欧盟候选国。 文化 文學 烏克蘭最早的文學是民間口頭文學,書面文學則產生於11世紀初,有《往年紀事》、《伊戈爾》等。在13世紀,因為先後被多個外族入侵,文學衰退。16世紀中葉,烏克蘭文學脫離了宗教,成為了世俗文學,有格拉西姆·斯莫特里茨基《天堂的鑰匙》。17世紀,烏克蘭文學體裁起了變化,出現了勇士小說和較為原始的戲劇。 在18世纪乌克兰文学作品迎来井喷期之前,许多乌克兰作家创作时仍使用拉丁语和古教會斯拉夫語写作。有说法认为,乌克兰文学最初始于1798年伊万·佩特罗夫奇·科特利亚列夫斯基的诗作《》——该作是首部使用乌克兰语进行创作的出版文学作品。科特里亚列夫斯基也凭借这部作品和自己在乌克兰文学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作“乌克兰文学之父”。1834年,所做的小说《》开创了现代乌克兰散文的先河。 藝術 建筑 乌克兰建筑风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都各不相同;建筑的设计也受到了对应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从基辅罗斯时期起,由于战争频繁发生,所以建筑艺术具有“筑城”特点,主要突出城堡的威严和雄伟,忽视了建筑的美观程度。13世纪至18世纪中期,乌克兰的建筑风格在基辅罗斯时期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8世纪末至19世纪前叶,乌克兰建筑艺术逐渐转向欧洲古典主义,乌克兰开始流行建设罗曼式建筑,并尽力追求几何学上的精确性与建筑的合理使用性相结合。加入苏联后,乌克兰建筑逐渐丧失欧式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矩形高层建筑。 造型艺术 8世纪与9世纪之交,基辅罗斯国开始形成独特的艺术文化。10至11世纪,基辅罗斯在壁画和镶嵌艺术画两方面逐渐有所建树。这种画与建筑风格相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有机艺术合成体。16至17世纪,受西欧工匠的影响,乌克兰的既有艺术风格开始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有所结合。17至18世纪,乌克兰民间传统造型艺术逐渐与巴洛克艺术相结合;17世纪后,人像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特别盛行。18世纪初时,已有不少精美的陶瓷雕塑诞生。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及20世纪初,乌克兰在架上雕塑(如半身人物像、塑像等)创作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同时,木雕、漆画、不同材料粘合组合画、水彩画也得到广泛发展。加入苏联后,乌克兰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具有政治宣传意义的装饰城市的大型雕塑和绘画,其中包括英雄人物、工农兵群像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目前藏于基辅卫国战争纪念馆的雕塑群。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由于多元意识形态的影响,各种艺术创作思想、流派均自由发展;乌克兰的艺术发展也因此进入了新的时期。 近几年来,每年5月份举办的基辅城市节,均有艺术品展卖活动,其中有不少专业美术家和民间的造型艺术作品。 音樂 乌克兰音乐有浓厚的东西欧音乐元素相融合的特点。乌克兰还是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音乐中心;帝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于18世纪中叶在乌克兰境内开办,培养了一众音乐家和作曲家。著名的作曲家有米哈伊爾·韋爾比斯基、尼古拉·萊森科、列夫·盧布斯基、格里果里·韋列夫卡、康斯坦丁·丹克維奇等等。 戲劇和電影 乌克兰最早的戏剧要追溯至17世纪初耶稣会为宣传教会在乌克兰各个学校表演的西欧风格戏剧。有记载称,利沃夫在1619年8月29日曾有过两场乌克兰语戏剧表演。17至18世纪,乌克兰各地掀起了一股表演圣诞剧的浪潮。1789年,哈尔科夫建成了乌克兰第一座戏院。19世纪后,剧院在各地逐渐开始涌现;1864年,利沃夫建成了乌克兰第一家职业戏院。 乌克兰电影风格持续受到来自俄罗斯和西欧的影响;对于双方影响究竟孰多孰少,目前仍有争议。 1911年,首部烏克蘭制作的無故事影片《札波羅熱塞契》上映。目前为止,乌克兰电影业比较成功的作品普遍着眼于乌克兰劳动人民、乌克兰的故事和事件;其中较为著名的作品有《战舰波将金号》《持攝影機的人》等。乌克蘭著名的電影制片廠有基輔國家電影制片廠、敖德薩電影制片廠、雅爾塔電影制片廠等。 体育 在十月革命前夕,乌克兰全国已建立起196个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组织。1929年为止,全国已有1950个体育团体。1950年,乌克兰建立了全国志愿体育运动协会;1951年时,加入这一协会的人数已达92.2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为了把加强群众体育运动与提高运动技巧结合起来,乌克兰一些重要工业企业成立了工业企业运动俱乐部,其中一些大型俱乐部具有全国性行业性质。在农村,也建立一批跨农庄的运动俱乐部。在1971至1975年期间,乌克兰新建了52个体育场、2940个体操馆;1985年,乌克兰全国拥有的体育场总数达到954座,另有游泳馆396座、室内体育馆1.47万座,运动广场12.29万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苏联体育运动的相当大一部分遗产,其中就包括这些体育设施。然而,由于解体后全国经济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整个90年代乌克兰体育设施的发展完全处于停顿状态。 足球方面,乌克兰最高级别的职业足球联赛是烏克蘭足球超級聯賽,其中最著名的两支队伍分别是基辅迪纳摩和顿涅茨克矿工。其中,基辅迪纳摩曾夺得欧洲优胜者杯2次、欧洲超级杯1次,并夺得苏联顶级足球联赛冠军13次、乌克兰足球超级联赛冠军12次。很多乌克兰人对足球感兴趣是因为受到前蘇聯國家足球隊队员伊戈尔·别拉诺夫和奥列格·布洛欣的影响;两者都曾获得过金球奖。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唯一接受过金球奖的球员是安德烈·舍甫琴科;该球员在2006年带领乌克兰国家足球队一度挺进8强,最终输给了当年的冠军意大利。 除了足球,乌克兰在重量级拳击领域亦有不错的成绩——世界冠军兄弟维塔利·克利奇科和弗拉迪米尔·克利奇科也来自乌克兰。 1994年,乌克兰首次参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此后,乌克兰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4次,夺得96枚奖牌,表现比冬季奥运会好得多——乌克兰国家队仅在4次冬奥会中获得5枚奖牌。目前,乌克兰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总数位列全球第35位。
區域整合 國際組織列表 國際組織會旗列表 參考文獻 政治
成员及功能 国际组织在功能上,成员以及成员的标准上有区别。某些国际组织(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是允许所有国家加入的,这样的组织有联合国以及它的下属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区或大陆的成员加入的,像欧洲联盟、非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伊斯兰合作组织等。 参见 區域整合
(PPP) 計算的人均 GDP 為 133,590 美元。自1999年以來,卢森堡一直是歐元區的一部分。盧森堡的經濟過去以工業為主,現在盧森堡則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盧森堡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的投資信托中心(僅次於美國)。 社會 民族 卢森堡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0.9%。卢森堡人属于欧罗巴人和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 语言 卢森堡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卢森堡语。 “十字路口国家”的多语言现象都是由于不同民族杂居,而卢森堡却不然,传统上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只有一个———卢森堡族,这个民族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一部分,而欧洲宫廷上层又普遍有用法语交流的传统习惯,这就造成德法两种语言都成为书面语言的现象,而长期未曾书面化的卢森堡语,则作为口语长期沿用。 卢森堡语是法兰克语的一支,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摩泽尔河地区以及接壤的德、法城市。卢森堡语虽属于高地德语的中西语族,但有超过5000个法语语源词汇。作为母语,卢语亦卢森堡人看做是“心之语言”,用于日常口语而非书面语。 教育体制中卢、德、法三语循序渐进,并行不悖。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授课,高年级开始用德语讲习,中学开始再转化成法语。熟练掌握这三门语言是当地中学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就导致了半数的中学生都拿不到毕业文凭。在这种体制之下,移民(尤其是非欧洲移民)子女尤其吃亏。 卢森堡的外国侨民特别多,占全国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团体是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他们也同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不过,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基本只限于移民团体内部交流,在大范围内运用并不广泛。 宗教 文化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及其防御工事為世界文化遺產。 飲食 卢森堡的许多菜肴都受到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其他邻近的国家的影响。其中kach keis是一种涂抹奶酪,Gromper keeschelche是一种油炸馬鈴薯饼。 教育 教育制度 在盧森堡,國民義務教育是11年:由2年幼儿园、6年基础教育和3年進階教育組成。盧森堡因此有一個三層的教育制度(幼稚園、小學、高中)。 自從1999年以後,在2年的幼儿园之前設有1年的學齡前兒童預備班;這使得學童在例如語言、社會、學校方面,有可能獲得一個較好較完整的社會化。在6年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在兩種中級的教育路途之間選擇: 科技高級中學(67%的學生),為期至少3年並且到畢業(CATP)或能進大學之前總共至少6至7年。 普通高級中學(33%的學生)。7年後畢業拿到證書可以進大學就讀。 高等教育 自從2003年以後盧森堡有一間獨立的大學,其從2001開始建造。在醫學領域、自然科學、科技、法律、經濟、社會學和教育學,學生在這分類成7個的學院裡接受教育。然而盧森堡並未具備完整的學年,在外國修業更多學期的課程是必要的。對此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大學特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盧森堡的學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是在外國獲得學術的畢業文憑,其在外國就讀的學生超過6000人。大約19.6%的學生在德國大學註冊(特別是在科技的專門領域或自然科學),而22.6%的學生是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大學就讀。 建造了盧森堡大學之後,盧森堡應該加強學術研究地位,並且穩固盧森堡的經濟基礎。此外應該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盧森堡就讀。然而同時盧森堡在承認外國學校的畢業文憑又有困難,特別是對於德國的專科大學畢業生,例如在德國EG建築準則要求4年的工作實習經驗,在盧森堡卻得不到證明。對此盧森堡有一間自己的專科大學Institut Supérieur de Technologie。 職業教育 科技進階教育由三年額外的、特別的學年組成,下列是三種教育方式: 3年工藝的或是工商業的職業訓練,不僅在企業和法國公立科技中學(Lycée Technique)之間的二元系統下進行,也實現在一個純粹的學校基礎上。畢業時有科技的和職業的能力認證考試CATP。這種職業教育的方式在缺乏學徒的許多職業中是顯著的。 4年的科技教育,獲得科技文憑。 在科技中心4年的教育,可獲得一個科技進階教育的畢業證書。 軍事 盧森堡有盧森堡陸軍和盧森堡空軍,由於盧森堡是一個內陸國家,盧森堡不擁有海軍。 參見
計算的人均 GDP 為 133,590 美元。自1999年以來,卢森堡一直是歐元區的一部分。盧森堡的經濟過去以工業為主,現在盧森堡則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盧森堡是歐元區內最重要的私人銀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的投資信托中心(僅次於美國)。 社會 民族 卢森堡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0.9%。卢森堡人属于欧罗巴人和大西洋-波罗的海类型。 语言 卢森堡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德语、卢森堡语。 “十字路口国家”的多语言现象都是由于不同民族杂居,而卢森堡却不然,传统上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只有一个———卢森堡族,这个民族长期是“神圣罗马帝国”一部分,而欧洲宫廷上层又普遍有用法语交流的传统习惯,这就造成德法两种语言都成为书面语言的现象,而长期未曾书面化的卢森堡语,则作为口语长期沿用。 卢森堡语是法兰克语的一支,使用人口主要分布在摩泽尔河地区以及接壤的德、法城市。卢森堡语虽属于高地德语的中西语族,但有超过5000个法语语源词汇。作为母语,卢语亦卢森堡人看做是“心之语言”,用于日常口语而非书面语。 教育体制中卢、德、法三语循序渐进,并行不悖。小学低年级用卢森堡语授课,高年级开始用德语讲习,中学开始再转化成法语。熟练掌握这三门语言是当地中学毕业的必要条件,这就导致了半数的中学生都拿不到毕业文凭。在这种体制之下,移民(尤其是非欧洲移民)子女尤其吃亏。 卢森堡的外国侨民特别多,占全国人口的三成以上,最大的移民团体是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他们也同时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不过,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基本只限于移民团体内部交流,在大范围内运用并不广泛。 宗教 文化 盧森堡城的老城區及其防御工事為世界文化遺產。 飲食 卢森堡的许多菜肴都受到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其他邻近的国家的影响。其中kach keis是一种涂抹奶酪,Gromper keeschelche是一种油炸馬鈴薯饼。 教育 教育制度 在盧森堡,國民義務教育是11年:由2年幼儿园、6年基础教育和3年進階教育組成。盧森堡因此有一個三層的教育制度(幼稚園、小學、高中)。 自從1999年以後,在2年的幼儿园之前設有1年的學齡前兒童預備班;這使得學童在例如語言、社會、學校方面,有可能獲得一個較好較完整的社會化。在6年的基礎教育之後學生可以在兩種中級的教育路途之間選擇: 科技高級中學(67%的學生),為期至少3年並且到畢業(CATP)或能進大學之前總共至少6至7年。 普通高級中學(33%的學生)。7年後畢業拿到證書可以進大學就讀。 高等教育 自從2003年以後盧森堡有一間獨立的大學,其從2001開始建造。在醫學領域、自然科學、科技、法律、經濟、社會學和教育學,學生在這分類成7個的學院裡接受教育。然而盧森堡並未具備完整的學年,在外國修業更多學期的課程是必要的。對此比利時、法國和德國的大學特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盧森堡的學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是在外國獲得學術的畢業文憑,其在外國就讀的學生超過6000人。大約19.6%的學生在德國大學註冊(特別是在科技的專門領域或自然科學),而22.6%的學生是在比利時和法國的大學就讀。 建造了盧森堡大學之後,盧森堡應該加強學術研究地位,並且穩固盧森堡的經濟基礎。此外應該擴大招收外國學生來盧森堡就讀。然而同時盧森堡在承認外國學校的畢業文憑又有困難,特別是對於德國的專科大學畢業生,例如在德國EG建築準則要求4年的工作實習經驗,在盧森堡卻得不到證明。對此盧森堡有一間自己的專科大學Institut Supérieur de
國務院:綜理聖座行政,並掌理教宗之樞密事務,首長為國務樞機卿。現任國務樞機卿為伯多祿·帕羅林樞機。 及分別掌理特定事務之委員會 外交關係 聖座是國際場合暨外交場合中主權實體的名稱,也是教宗及顧問們在向下屬的全球各地的羅馬公教會發出指令時所使用的正式名稱。作為全球羅馬公教會的「中央」,聖座享有主權國家一樣的地位,可以以主權國家的身份簽訂國際性條約或加入國際組織。教宗授權主教委員會負責管理梵蒂岡的日常事務。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法和,當天主教法典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聖座可以以主權实体的身份向其他主權國家派出外交使節(例如公使、大使等),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國家派出的外交使節。但是由於國家面積太小,別國派往梵蒂岡的外交使節一般都在羅馬市設大使館。這樣造成的一個結果是:意大利駐聖座大使館是設在意大利自己國家境內。 聖座與183個國家有正式外交關係並共派駐106位常駐專使,在聯合國及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設常駐觀察員。聖座使節同時為教宗派在當地之教會代表,負責增進聖座與當地羅馬公教會之聯繫,以及聖座與駐在國政府之關係;在部分國家或地區,則派有「宗座代表」,也負責與當地羅馬公教會之聯繫。在國際組織方面,聖座參與34個國際組織(機構)及國際計畫,其中19個屬觀察員性質,另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為7個國際組織會員。 對外的基本政策,是宗教的、人道的,而非政治的,也無關經貿、軍事。聖座主張與世界各國廣建邦交,藉以提高本身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以達到保障各國境內天主教徒的宗教自由權。 司法 梵蒂岡的法律體系是基於教會法和,當天主教法典不適用時,則使用羅馬市的法律。 軍事 由於梵蒂岡城是意大利境內的一塊飛地,因此它的軍事防禦主要由義大利軍隊負責。儘管瑞士近衛隊負責教宗的人身安全,但並不屬於梵蒂岡城的軍隊。瑞士近衛隊士兵有權持有梵蒂岡城國護照和國籍。瑞士近衛隊士兵必須是單身男性、瑞士公民、天主教徒、年齡必須介於19歲至30歲之間、身高至少174公分、而且必須完成瑞士軍隊的基本訓練,並能獲得良好行為證書。 梵蒂岡的國防及民防部分,由梵蒂岡憲兵及梵蒂岡消防大隊負責。梵蒂岡憲兵必須是介於21至24歲之間的義大利籍未婚男天主教徒,並由義大利的警方培訓至少兩年,人員編制約為130人,負責梵蒂岡城及聖座房地產的社會秩序、邊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調查及一般警務工作。梵蒂岡憲兵屬於梵蒂岡政府的機構。梵蒂岡消防大隊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目前的形式成立於1941年,梵蒂岡消防大隊負責消防、自然災害,以及大規模人員傷亡的管理。 經濟 梵蒂岡既無工農業,也無自然資源。財政收入主要靠旅遊、郵票、不動產出租、特別財產款項的銀行利息、梵蒂岡銀行盈利和向教宗贈送的貢款以及教徒的捐款等。梵蒂岡在北美、歐洲許多國家有數百億美元的投資,其資本滲透到意大利眾多的經濟部門,特別是銀行信貸和不動產系統,僅地產一項就達46萬餘公頃。黃金、外匯儲備達100多億美元。 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1970年代中期以來,梵蒂岡在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下也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特別是由於銀行投資失誤和增加工作人員工資之後,財政連年赤字。1994年梵蒂岡財政決算盈餘41.2萬美元,其中收入1.7428億美元,支出1.7387億美元,2010年,梵蒂岡財政轉虧為盈,收入為2億4千5百萬歐元,支出為2億3千5百萬歐元。 人口 人口和語言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一直未頒布官方語言,但在羅馬教廷在正式的文件中使用的是拉丁語。而在城國當中,立法及官方機構溝通來往大多都使用義大利語。至於一般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和廣播中,主要使用義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而在瑞士近衛隊,主要以德語為大宗。 公民 根據《拉特蘭條約》規定,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之人士將自動取得意大利國籍。 文化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西斯廷禮拜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当星期日,天主教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庭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唸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人口和語言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梵蒂岡一直未頒布官方語言,但在羅馬教廷在正式的文件中使用的是拉丁語。而在城國當中,立法及官方機構溝通來往大多都使用義大利語。至於一般大多數的交談、出版物和廣播中,主要使用義大利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而在瑞士近衛隊,主要以德語為大宗。 公民 根據《拉特蘭條約》規定,失去梵蒂岡國籍且未取得其他國籍之人士將自動取得意大利國籍。 文化 梵蒂岡城本身就是一件文化瑰寶,城內的建築如聖伯多祿大殿、西斯廷禮拜堂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築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貝爾尼尼、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人的作品。梵蒂岡也擁有一個館藏豐富的圖書館,以及一個博物館,專門收藏具有歷史、科學與文化價值的藝術品。 梵蒂岡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每当星期日,天主教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中午12點,隨著教堂鐘聲響起,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教堂樓頂正中窗口出現,向教徒們發表演說,梵蒂岡的瑞士衛隊每年5月6日在聖達馬索庭院()內舉行宣誓儀式,誦唸5個多世紀來一直不變的誓詞,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圓滿完成任務,效忠教宗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媒体 梵蒂冈广播电台是梵蒂冈城国唯一的广播电台。目的是为了以自由和效力来宣讲耶穌基督的讯息,并联系天主教中心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交通 非梵蒂岡公民在梵蒂岡境內時,只有獲得特批才可在梵蒂岡駕車(正常情況下只有與梵蒂岡的某些機構有業務往來的非梵蒂岡公民能夠獲得特批)。 梵蒂岡境內只有一個直升機場。 距梵蒂岡最近的飛機場是意大利羅馬的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 從羅馬火車站(Roma Termini)乘公共汽車40號和64號,或乘羅馬地鐵的A線(Linea A)到達奥塔维亚诺站(Ottaviano)沿奥塔维亚诺大街(Via Ottaviano)走約10分鐘可達梵蒂岡。 註釋 延伸阅读 参考文獻 引用 来源 媒體報道 梵蒂岡財政「扭虧為盈」 BBC中文網 参见 教宗 聖座 羅馬教廷 圣座的法律地位 聖座外交 拉特兰条约 教宗國 外部連結
參考書目 杨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初探》 刘宋 中国历代治世 以年號命名的事件
元嘉時期分別於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發動三次北伐,意在收復河南。元嘉七年,宋文帝好大嘉功,派出近十万大军挥师北伐,结果惨败而归。但彭城太守王玄谟投其所好,屢次建议北伐。文帝曾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宋又整頓軍武,大量招募民丁、勇士,王公、妃主“献金帛、杂物以诸国用”,又令扬、南徐、南充、江四州富民家资满五十万钱、僧尼满二十万钱者,借款四分之一,史稱元嘉北伐。但這三次北伐全遭失敗,尤以元嘉二十七年之敗最為慘重。這時劉宋已經耗竭民力,国势衰落,元嘉之治结束。元嘉三十年(453年)二月二十二日凌晨,文帝為太子刘劭所杀。改元嘉三十年为太初元年。 注釋 參考書目 杨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与“梁武帝之治”初探》 刘宋
侯景之乱為548年發生於蕭梁的一場內戰,將領侯景以武力劫持梁武帝並實際掌權長達四年。蕭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城)被圍時爆發嚴重饑荒和食人事件,屍體更再引發瘟疫,城破前建康人口十萬,城破後不足四千(<4%)。由於缺軍糧,城破後侯景「軍人屠馬于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最終陈霸先和王僧辩於552年聯軍逼走侯景,但聯軍又搶劫建康百姓,百濟國使者見之流淚。侯景之亂充分暴露了宗室士族门阀的腐朽无能,最終其亦受到嚴重打擊、加速士族衰亡。內鬥導致宗室或割據、或投靠北方勢力,甚至為互鬥先後向西魏北齊借兵,引入北方勢力大幅干預、丟失大片領土;同時亦坐大了陳霸先、王僧辯等軍閥,直接導致後來的陳霸先代梁,亦加劇了南北朝北強南弱的情況,埋下了南朝被北朝征服的原因。 过程 導火線 侯景原为东魏大将,后投西魏但未能得到西魏的信任,又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隊投降南梁,但随即夺取南梁的寿阳。梁武帝為收復中原而招納侯景,默许他割据寿阳,封為河南王。武帝兄子贞阳侯萧淵明被東魏俘獲,梁武帝打算用侯景與東魏進行交換。這件事激怒了侯景,於公元548年舉兵反叛。 另外,南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在位中后期篤信佛教不事朝政(見漢傳佛教#南北朝),广建寺庙佛塔,还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为他赎身。武帝晚年,出任方镇的诸王无不拥兵自重。吏治极端黑暗,士族日趋腐朽,形成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给了侯景之乱可乘之机。 侯景圍攻建康 548年八月,侯景反对南梁与东魏议和,以诛杀中领军朱异、少府卿徐驎为名,在寿阳起兵反梁。暗中勾结临贺王萧正德,让他在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作内应。梁武帝立即派邵陵王萧纶统军征讨侯景。侯景放弃淮南,率轻骑攻打建康,九月,留下部将王显贵守寿阳(今安徽省寿县),诈称游猎,出寿阳城。十月,侯景扬言进攻合肥,实际上攻下谯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历阳(今安徽省和县),率军抵达长江。梁武帝召尚书羊侃问讨伐侯景之策,羊侃请派二千人守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另派一军攻打寿阳,使侯景前进受阻,退失基地。因朱异反对,羊侃的建议未被采纳。 梁武帝命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屯守丹阳郡(今江苏南京西南)。萧正德派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为名,暗中接济侯景辎重。梁将王质率水军三千巡弋江上。侯景将要渡长江,派间谍探查。临川郡太守陈昕向梁武帝建议,重点守卫采石,王质水军力弱,要求增加守军。梁武帝命王质与陈昕换防,间谍将这件事告知侯景,侯景在王质与陈昕换防之时,以騎數百人聯合步兵八千人自横江(今安徽省和县西南)渡長江,抢占采石,俘获陈昕,分兵攻下姑孰城(今安徽省当涂县),俘获淮南郡太守萧宁,大军至慈湖(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 梁武帝命宣城王萧大器总督城内诸军,赦免囚徒作为军队。侯景大军抵达朱雀桁(今江苏南京南),萧正德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建康城。侯景包围了台城(今南京玄武湖南),筑长围以断绝台城内外联络。羊侃指揮台城保衛戰。由於台城被圍,無法聯繫,羊侃以風箏傳達音訊。十一月,羊侃積勞成疾卒,吳景頂替。 侯景立萧正德为帝,自为丞相,改元正平,又攻下东府城(今江苏南京东南角)。再攻台城,荆州刺史湘东王萧绎联络侄子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等一起增援建康。萧绎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发兵。萧纶回军京口(今江苏镇江),率步骑三万西上。侯景派军抵达江乘(今江苏句容北)阻击。萧纶迂回至蒋山(即南京钟山)扎营,侯景一面准备退走,一面分兵三路进攻萧纶。萧纶击败侯景,使他退向覆舟山(今南京市九华山)北。玄武湖一战,萧纶战败,逃到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侯景继续攻打台城。鄱阳王萧范与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郡太守赵凤举率军救援,在蔡洲(今江宁区西南江中)屯兵,等待长江上游的援军。北徐州刺史萧正表则投降侯景,率兵一万人在欧阳(今江苏仪征)长江中立栅,阻遏江陵萧绎等援军,又袭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败后还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归降东魏。十二月,侯景火攻台城,又引玄武湖水灌台城,仍未攻下。此时,梁朝衡州刺史韦粲、司州刺史柳仲礼、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郡太守陈文彻等援军在新林王游苑(今江宁区西南)会师,合兵十余万,沿秦淮河立栅,侯景在秦淮河北岸立栅相拒。侯景兵不过八千,建康城外有援軍二三十萬人,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协调诸军行动。但援軍多持观望态度,沒積極勤王。侯景派步骑万人挑战,柳仲礼因为诸军新至,坚壁不出。后听萧绎已率三万鋭卒自江陵东下,部署诸军进击侯景。 549年正月,韦粲率军进攻,遇大雾迷路,到达青塘,夜已过半,立栅未成,被侯景军突袭,韦粲战死。柳仲礼在青塘,稍稍挫败侯景军,但自己也几乎被杀。双方隔秦淮河对峙。萧纶收残军与东路援军萧大连等同柳仲礼会合,江陵援军萧方等、王僧辩率军抵达。正月二十七日,萧纶所属萧嗣、李迁仕、樊文皎等部渡过秦淮河,攻破东府前栅,使侯景军后撤。李迁仕、樊文皎率五千精锐深入敌军营地攻打,开始获胜,后被侯景部将宋子仙用伏兵击败,樊文皎战死。柳仲礼凌侮援军诸将,援军内部猜忌,诸将均无战心,各自思归。 建康飢荒、食人、瘟疫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台城兵尽粮绝,瘟病流行,萧纶子萧坚不恤士卒,其书佐董勋、熊昙朗引侯景军由西北角楼处攻入台城,台城終於城破,萧坚被杀。侯景挟持梁武帝及太子萧纲,矫诏解散援军。各路援军退还,柳仲礼等出降,侯景占领了建康全城,控制了梁朝军政大权。史書記載的人相食、瘟疫如下: 史書記載 《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衍城內大飢,人相食,米一斗八十萬,皆以人肉雜牛馬而賣之。軍人共於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皆熏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自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沓,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張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纔二三千人,又皆帶疾病,蓋天亡之也。衍尋為景所餓殺。自衍為景攻圍歷百餘日,衍子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各擁兵自守,坐看衍之懸危,竟不奔赴。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後,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塗地,江左遂為丘墟矣。」 《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屍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眾心猶望外援。」 《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景食稍盡,至是米斛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初,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王師,才得過淮,便競剝掠,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咸止。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旣而四方雲合,衆號百萬,連營相持,已月餘日,城中疾疫,死者太半。[...]城中積屍不暇埋瘞,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將死而未絕,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里。」 《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城中圍逼既久,膝味頓絕,簡文上廚,僅有一肉之膳。軍士煮弩熏鼠捕雀食之。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初,宮門之閉,公卿以食為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斛,收諸府藏錢帛五十億萬,並聚德陽堂,魚鹽樵采所取蓋寡。至是乃壞尚書省為薪,撤薦銼以飼馬,盡又食飰焉。禦甘露廚有幹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于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賊又置毒于水竇,於是稍行腫滿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初,景之未度江,魏人遣檄,極言景反復猜忍,又言帝飾智驚愚,將為景欺。至是禍敗之狀,皆如所陳,南人咸以為讖。時景軍亦饑,不能復戰。[...]初,城圍之日,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至是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並悉羸懦。橫屍滿路,無人埋瘞,臭氣熏數里,爛汁滿溝洫。」 侯景大權在握 城破後,侯景又矫武帝诏,复废萧正德为临贺王、侍中、大司马,萧正德遂图谋杀侯景,事败被杀。侯景又克扣梁武帝饮食,五月,梁武帝躺在净居殿,多病口苦而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自居相國、都督六合諸軍事,幽禁簡文帝萧纲且防卫很严,只允许他和几个文弱大臣接触、讲谈。不久自稱漢王,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支化仁為司徒。娶萧纲女溧陽公主。萧坚弟萧确引弓殺侯景,弦斷失敗,被殺。侯景又杀死其他谋害自己的人如南康王萧会理兄弟、柳敬礼等。三月至十二月,侯景派军夺下三吴。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台城兵尽粮绝,瘟病流行,萧纶子萧坚不恤士卒,其书佐董勋、熊昙朗引侯景军由西北角楼处攻入台城,台城終於城破,萧坚被杀。侯景挟持梁武帝及太子萧纲,矫诏解散援军。各路援军退还,柳仲礼等出降,侯景占领了建康全城,控制了梁朝军政大权。史書記載的人相食、瘟疫如下: 史書記載 《魏書·卷98列傳第86 島夷蕭衍傳》:「衍城內大飢,人相食,米一斗八十萬,皆以人肉雜牛馬而賣之。軍人共於德陽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絹三千匹,賣一狗得錢二十萬。皆熏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盡,死者相枕。[...]自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沓,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張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纔二三千人,又皆帶疾病,蓋天亡之也。衍尋為景所餓殺。自衍為景攻圍歷百餘日,衍子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各擁兵自守,坐看衍之懸危,竟不奔赴。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後,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為景軍人所掠,或自相賣鬻,漂流入國者蓋以數十萬口,加以饑饉死亡,所在塗地,江左遂為丘墟矣。」 《資治通鑑·卷162 梁紀十八》:「初,閉城之日,男女十餘萬,擐甲者二萬餘人;被圍既久,人多身腫氣急,死者什八九,乘城者不滿四千人,率皆羸喘。橫屍滿路,不可瘞埋,爛汁滿溝,而眾心猶望外援。」 《梁書·卷56列傳第50 侯景》:「景食稍盡,至是米斛數十萬,人相食者十五六。初,援兵至北岸,百姓扶老攜幼以候王師,才得過淮,便競剝掠,賊黨有欲自拔者,聞之咸止。賊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蕩之事,期望援軍。旣而四方雲合,衆號百萬,連營相持,已月餘日,城中疾疫,死者太半。[...]城中積屍不暇埋瘞,又有已死而未斂,或將死而未絕,景悉聚而燒之,臭氣聞十餘里。」 《南史·卷80列傳第70 賊臣》:「城中圍逼既久,膝味頓絕,簡文上廚,僅有一肉之膳。軍士煮弩熏鼠捕雀食之。殿堂舊多鴿群聚,至是殲焉。初,宮門之閉,公卿以食為念,男女貴賤並出負米,得四十萬斛,收諸府藏錢帛五十億萬,並聚德陽堂,魚鹽樵采所取蓋寡。至是乃壞尚書省為薪,撤薦銼以飼馬,盡又食飰焉。禦甘露廚有幹苔,味酸鹹,分給戰士。軍人屠馬于殿省間鬻之,雜以人肉,食者必病。賊又置毒于水竇,於是稍行腫滿之疾,城中疫死者太半。初,景之未度江,魏人遣檄,極言景反復猜忍,又言帝飾智驚愚,將為景欺。至是禍敗之狀,皆如所陳,南人咸以為讖。時景軍亦饑,不能復戰。[...]初,城圍之日,男女十餘萬,貫甲者三萬,至是疾疫且盡,守埤者止二三千人,並悉羸懦。橫屍滿路,無人埋瘞,臭氣熏數里,爛汁滿溝洫。」 侯景大權在握 城破後,侯景又矫武帝诏,复废萧正德为临贺王、侍中、大司马,萧正德遂图谋杀侯景,事败被杀。侯景又克扣梁武帝饮食,五月,梁武帝躺在净居殿,多病口苦而死,侯景又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自居相國、都督六合諸軍事,幽禁簡文帝萧纲且防卫很严,只允许他和几个文弱大臣接触、讲谈。不久自稱漢王,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支化仁為司徒。娶萧纲女溧陽公主。萧坚弟萧确引弓殺侯景,弦斷失敗,被殺。侯景又杀死其他谋害自己的人如南康王萧会理兄弟、柳敬礼等。三月至十二月,侯景派军夺下三吴。 勤王戰爭
国号 太平天国辛酉11年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十七日之間(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3月7日-3月27日),洪秀全曾实行“改政”。正月二十六日(1861年3月7日)把“太平天国”国号改为“上帝天国”,规定在玺印文字和各种文书内统要把“太平天国”改为“上帝天国”,但此事还没有来得及推广实行,洪秀全改变主意。二月十七日(1861年3月27日)再度实行“改政”,把“上帝天国”改称“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规定文书、印文都要在原来的“太平天国”四字之上加“天父天兄天王”六字。 历史 拜上帝会 广东人洪秀全与冯云山之所以选择在广西举事,源远流长,“广西地方辽阔,群盗如毛,散则为民,聚则为寇,形迹既无可辨,党类几不胜穷”,特别是广西紫荆山地区,“游匪外滋,土匪内迫”。从宏观上看,“中国在1840年(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白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一般的贫穷到达了极点,人们正在卖妻鬻子,许多人靠树皮为生。”屡次科举失败并在广州目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洪秀全说:“以五万万华人受制于数百万之鞑妖,诚足为耻为辱之甚者,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富者安得不贫?”终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6月洪秀全在广东花县莲花塘吸收了第一个拜上帝会员李敬芳,随后少年时代的同学冯云山与族弟洪仁玕参加。洪秀全打造了一把斩妖剑,并作诗稱“天父天兄太平時,保汝處處有飯喫。耕田首先在根苗,殺盡韃子閻羅妖。”又作“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手持三尺定山河,太平一统乐如何(又作「何如」)。”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與表亲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的《勸世良言》宣傳書籍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贵县一带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广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会傳教士罗孝全學習《聖經》,曾要求受洗,但羅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並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洪秀全又要求羅孝全按月付工资给他,被羅孝全拒绝,从而羅孝全拒绝为洪秀全洗礼。洪秀全失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會合。 洪秀全与冯云山到达广西后以私塾教师为职业传教。洪秀全负责理论,“乱极则治,暗极则光,斩邪留正”,“邀小的(恤王洪仁政)前往同打江山,并说拜上帝好”;冯云山负责传教,“在紫荆山一带,热心传教,成绩颇大,至多人信教,甚至有全家全族来领受礼拜者,未几,远近驰名,而成为拜上帝会。 拜上帝會將基督教聖經的《舊約》、《新約》分別修改為《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作為教條。拜上帝教會實行政教合一。拜上帝教的宗教规范还有《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天父诗》等,号召人们信仰「皇上帝」(上帝耶和華),击灭「阎罗妖」(滿族皇帝),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事实上部分清廷高层,如军机大臣穆彰阿甚至道光帝本人等都清楚地知道拜上帝会的存在,但听之任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全国状元龙启瑞在其《上梅曾亮先生书》中这样记载:“宰相(穆彰阿)风示旨意,谓水旱盗贼不当以时入告。督抚受戒,莫敢复言,金田会匪萌芽于道光十四五年,某作秀才时已微知之,彼时不肯办盗,则所谓窥时相(穆彰阿)旨意是也。” 金田起义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荆山蒙冲乡石人村地方士绅王作新以「聚众谋反」罪名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時洪秀全因在貴縣龍山姪子家做客,躲過一劫,逃亡外地,宣稱將前往廣州找傳教士羅孝全幫忙,侈言要“找兩廣總督(耆英/徐廣縉)求情營救馮雲山”,結果洪在廣州一待,就是三個月,此時紫荊山拜上帝會群龍無首,楊秀清則趁機稱自己是天父附體,蕭朝貴則自稱天兄附體,從而領導拜上帝會信徒,楊並帶領信徒集资「科炭」(發動燒炭工們每賣出100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炭錢積攢),後贿赂官员,冯云山得以從輕發落,改押解回廣州花縣原籍,途中在藤縣成功逃脫。 道光三十年二月廿一日(1850年4月3日),洪秀全於平在山祕密穿起黃袍,正式就任太平天王,同年年底十月初一日(11月4日),金田、花洲、陸川、博白、白沙等處的拜上帝會眾同時舉旗,宣佈起義。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参加金田起义者“有患难之村民,而且被官兵击散之贼匪,均视拜上帝会为逋逃薮,老幼男女携眷挟财产大队加入”,“从者具(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还有在械斗中失败的客家人。4月3日爆发了三里圩之战,冯云山“视死如归,赤身赴敌,立刻杀死黔兵二十四人,黔兵始大奔。” 咸豐元年(1851年)秋,太平軍佔廣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楊秀清為「左輔正軍師」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蕭朝貴為「右弼又正軍師」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馮雲山為「前導副軍師」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韋昌輝為「後護又副軍師」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東王節制。太平天國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推行自创的历法——“太平天曆”。 咸豐二年(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楚勇江忠源部拦截,南王馮雲山被清軍炮火擊中,后傷重不治。5月19日離開廣西進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6月杨秀清与萧朝贵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结果“湖南南部加入的洪门人数有五万多人”。与此同时杨秀清制定了“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纷扰南北”的作战方针。 咸豐二年七月(1852年8月),西王蕭朝貴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9月12日“辰刻进兵,杀死清朝大小官员数十人,清兵死者两千餘人,尸堆如山,不料清兵炮打着西王胸膛上,穿身”,陣亡。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军已重兵云集,太平軍攻長沙近三個月仍未能成功,撤圍北上攻克岳州。传闻太平军在当地获得吴三桂秘密埋藏的大量兵器,所谓“祭起吴王炮药”正说此事。 咸豐二年十月(1852年11月),湖北巡撫常大淳鎮守武昌城,贴出告示:“兵法以清野为先,且广西湖南等省,皆因民房毁除未尽,致贼藏身,潜掘地道,前车可鉴。”下令燒毀附近市鎮,拆除城外民房,採用焦土政策。咸豐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852年12月23日),太平軍攻下漢陽,知府董振鐸被殺;六天後,太平軍攻下漢口,俘獲1萬首江船,裝備其水師。咸豐二年十二月初九(1853年1月17日),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軍在武漢嘗試建立「太平一統」的平等社會,吸引了一些貧苦大眾,血腥鎮壓清兵、士人和一切反對者,破壞衙門、寺廟、學校和藏書樓,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並把居民編入25人為一組的軍營,男女分營,又拉伕強迫當地人作搬運工或其他勞動。有流氓假冒太平軍劫掠,許多當地人反對男女隔離分居,也反對大型的公開佈道。太平軍先後將漢陽和武昌立為首都,但只短暫停留,大部份太平軍沿江而下。清提督向榮於2月下旬奪回武漢三鎮。 咸丰三年正月初八(1853年2月25日)爆发了巢湖之战,太平军“伪为差弁,约期速进,陆建瀛信为实,急饬所部,溯流上,陆建瀛与翼长安徽寿春镇总兵恩长遂越道士洑,恩长战殁,尸顺流下,全军大骇,反棹急奔。”太平軍“革除了对鸦片烟的耽溺”,“恨贼者虚,资贼者实,尤为可虑,或谓乡民处处助贼打仗。” 定都天京 3月19日(咸丰三年二月十日)太平军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陸建瀛及副都统霍隆武阵亡。太平軍在江寧城破後宣佈懸賞旗人,能抓捕旗人者賞銀五兩,同時城內旗人婦女亦遭到屠殺。 杨秀清稱:「洛邑天下之中」,建议洪秀全定都洛邑。被一位湖南的老船夫阻撓;老船夫堅持要定都於金陵(又稱江寧府,今江蘇南京)。杨秀清後來居然聽老船夫的話,也贊同定都金陵,改名天京。太平军將江宁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英国人Brine Lindesay在1862年《中国太平叛党志》中这样评论建都南京:“南京的占领在太平军的战术上引起了一个全面的变化,清军借助这个不进不退的变化而赢得了大好时机,他们不再无望地尾随一支前进的和劫掠的大军之后,如今已经能够在一个或两个据点上集结他们的军队,因此,太平军也随即发现他们自己在南京和镇江被一支军队所水路围攻,而他们要在战场上击败这支军队希望也不大。”这就是清朝集结全国绿营精锐组建的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英国人F. A. Lindley在1866年英文版《太平天国》第一卷中指出:“南京的占领完全改变了天王的战术,他不再继续进行由前进的恐怖来制衡满洲的、迅速和凯旋的进军,却把他的党徒集合在南京及郊区周围,在同一时期从事组织有朝廷和法院的正规政府。” 北伐与西征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江宁(今江蘇南京),易名為天京。此後由東王楊秀清策劃,在5月派兵北伐及西征,北伐軍目標為北京,西征軍目標為長江中游地区。 北伐 咸豐三年(1853年)3月底清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太平军攻克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咸豐三年四月一日(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杨秀清命令率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伐。清朝采取了正确的防御措施,销毁了全部黄河渡船,“黄河四十里之遥,并无船只,有鞑妖在对江把守,难以过江,离黄河二十里,亦无船只,粮料甚难”,“二十八日尚未渡尽,未及渡河者尚有千余”。 咸豐三年九月十一日(1853年10月13日)太平军进驻保定,咸丰帝集结华北清军主力与太平军决战,包括嘉庆帝五子惠端亲王“奉命大将军”绵愉部、嘉庆帝嗣外孙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部、八旗察哈爾部、钦差大臣胜保部,并征召朝阳、阜新、赤峰、通辽四地大军,赐努尔哈赤御用大刀。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但因孤軍深入,被清军包围。 咸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53年12月26日),太平军撤离扬州。江北大营南移进驻扬州。 咸豐六年三月一日(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次早黎明,亲领人马同陈玉成、涂镇兴、陈仕章、吴如孝力攻土桥,破入土桥清军马营。那时清军大败,红桥以及卜著(樸树)湾、三岔(汊)河清营尽破,大小清营一百二十余座,清营那时闻风而逃。” 咸丰四年至五年 连镇附近战役清代宫廷画十幅,标注清军主要将领有庆大人(宗室庆祺)、桂大人(提督桂明桂龄兄弟)、玉大人(玉明)、绵大人(绵洵)、董镇台(总兵董占元)、双大人(双成或双禧)、瑞大人(瑞麟或瑞昌)、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经大人(经文岱)、拉贝勒(拉木棍布扎布)、希大人(西凌阿)、穆侯爷(一等果勇侯穆辂) 、珠大人(珠勒亨)、绷侍卫(绷阔)、巴营总(巴扬阿)、舒营总(舒保)、明大人(明庆)、伊大人(伊勒东阿)。画里有林凤翔被抓跪地受审。咸豐五年二月(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沧州东光县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聊城茌平县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西征 1854年4月24日,太平軍西征軍林紹璋分兵經寧鄉,攻據湘潭,擬南北夾擊長沙。4月25日起,湘軍由塔齊布帶隊率陸軍、彭玉麟帶隊率水師,一齊攻打湘潭的林紹璋,湘潭戰役正式打響。塔齊布和彭玉麟於4月27至30日在湘潭大敗林紹璋部,太平軍水陸皆挫,損失將士近萬名。湘潭戰役是太平天國西征中太平軍與湘軍的首次戰略決戰,既是湘軍成軍後出兵的首次大捷,也是太平軍西征以來首次嚴重潰敗;咸丰四年六月二日(1854年6月26日)太平军第二次攻下武昌,十八岁的陈玉成在武昌“舍死苦战,攻城陷阵,趫捷先登,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 咸丰四年七月一日(1854年7月25日)曾天养率西征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在湖南岳阳城陵矶进行第一次决战,太平军虎头军统帅曾天养、清军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湘军水路各营总统褚汝航全部阵亡。1854年10月14在桂明、曾国藩的统帅下第二次收复武昌。1854年11月23日秦日纲率西征太平军与桂明、罗泽南、李续宾、杨载福、彭玉麟湘军在湖北十堰田家镇进行第二次决战失败。 咸豐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石達開、罗大纲率西征太平军与湘军在江西九江湖口县进行第三次决战,大败湘军。 咸豐五年(1855年)初,太平軍反攻漢陽和漢口,4月3日,擊破湖北巡撫陶恩培的軍隊,第三次攻下武昌。 咸豐六年五月(1856年6月),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三年之圍,“步战汉兵,马战满兵,两交并战,自辰至午,得翼王带曾锦兼(谦)、张瑞(遂)谋等引军到步助战。清军满兵马军先败,次即向、张[所]领汉军亦败也。” 咸豐六年(1856年)十二月天京之变后湖北巡抚胡林翼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復武漢三镇,此役湘军罗泽南阵亡,武汉三鎮都已成废墟,遍地瓦礫 天京之變 咸豐三年三月十九日(1853年4月26日)香港总督文咸访问太平天国,他的翻译密迪樂就从两个太平军船员的口中得知:“东王杨秀清是首要的军事权威和政治权威,他们说天王只是一个被承认的君主,他把他的时间用在编书上面,人们从来看不到他。”咸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53年12月24日),东王杨秀清自稱天父下凡(降乩),指责洪秀全杖责天王府女官,两天后即二十六日,杨秀清召集韦昌辉及秦日纲“到天王面前请宽心安福。”洪秀全本人“深藏不出,秀清则盛陈仪卫巡行闾市,凡有军务,议定上奏(洪秀全)无不准者,每批旨准二字。属下伪官,惟奏谢恩赏,径达洪秀全,其余军务,悉秉奏秀清,听其裁处转奏。(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洪秀全徒存其名;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洪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因此也许有人以为洪秀全早已死了,但一经询问,一致的证言咸谓其仍然健在,现深居城内。” 至于北王韦昌辉,洪秀全认为他“爱兄(洪秀全)之心诚”。但韦昌辉对杨秀清“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北王韦昌辉对东王杨秀清“甚谄,舆至则扶以迎,论事不三四语,必跪谢曰:非四兄(杨秀清)教导,小弟肚肠嫩,几不知此。肚肠嫩浔州乡语,犹言学问浅也。”而韦昌辉暗地里“请洪秀全诛杨秀清””,但洪秀全说:“暂且容他(杨),他服便罢。”杨秀清曾去北王府,“杖昌辉数百,至不能兴。”以至于两人“相互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 至于燕王秦日纲,咸豐四年三月(1854年5月),秦日纲的下人与杨秀清的下人发生矛盾,判官是石达开的岳父黄玉昆,黄玉昆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可勿杖,转相劝慰”,但杨秀清不同意该判决,命令石达开逮捕自己的岳父黄玉昆,“玉昆闻而辞职,燕王秦日纲闻之亦相率辞职。”结果杨秀清“杖日纲一百,玉昆三百,玉昆杖后,夜投水救起”。李秀成认为“东王威逼太过,此三人(北、燕、翼)积怨于心,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 “及破南省,(杨)众权独揽,虽洪贼亦拱手受成,北、翼贼无论矣,(杨)有去洪贼而自称天王意。”洪秀全為以示慶祝,定于楊秀清生日(公曆當年9月23日)時正式封萬歲。洪秀全一面“所筑土城上密布枪炮,恐杨来暗算,一面遣腹贼至江西调北贼韦昌辉回金陵”。与楊秀清有宿怨的韋昌輝在咸丰六年八月三日(1856年9月1日)深夜回到天京,與秦日綱在夜間入城,2日凌晨“率三千余人遽入南门,趋围东贼宅,自携数贼入,杀东贼及其妻小”,史稱「天京之變」。咸丰六年八月四日(1856年9月2日),韦昌辉将杨秀清首级交给洪秀全。 翼王石達開抵天京後,責備韋昌輝濫殺,二人不歡而散,韋昌輝又欲殺石達開,石達開見勢不妙,當夜逃出金陵城外。在韦昌辉进攻洪秀全天王府的最后关头,天王府内的大量宮女参加了保卫洪秀全的战斗,“韦昌辉陈兵三千人于洪居前火攻(天王府),洪秀全乘墉与韦昌辉对垒,枪炮互施,逾时无胜负,洪居服役少女,悉使裹髮、效男装,各持械启门,大呼出冲阵,北贼不意其速出,大惊,众遂溃,缚北奸送洪秀全,令肢解之。” 石达开的「远征」 咸豐六年十月(1856年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洪秀全碍于众议,被迫诏准。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信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咸豐七年(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锋直指湖北。 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咸豐七年八月(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閩、浙、贛等省,牵制大量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 咸豐八年(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後,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從香港辗转抵达天京,被賜予軍師職位,封为干王。 咸豐九年(1859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勇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咸豐十一年八月(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同治二年三月(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在紫打地陷入绝境。時任四川总督的駱秉章遣使入太平軍中谈判。经协议,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軍背信棄義,两千太平軍被屠戮。同治二年五月十二日(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遲。 安徽江北战场 咸丰八年四月七日(1858年5月19日),九江被湘军李续宾攻克。“林启容踞九江六载,号坚忍能军,塔齐布、罗泽南为名将,拼命力攻,亦卒不拔,食罄则婴城种麦以自给,其守愈暇,凡围城十有六月。” 日本人宮崎滔天曾说:“睢阳而后有斯人。”湘军彭玉麟参与克复九江后曾作诗:“尸涌长江水不流”。 咸豐八年八月(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攻占浦口和扬州,歼灭清军江北大营,李秀成说:“陈玉成攻德帅(清军德兴阿部)之前,我攻德帅之后,德军大乱,死于甫〈浦〉口一万余人。”安徽江北的湘军乘太平军东下,攻安徽、据太湖、扑安庆,李续宾湘军沿黄梅、宿松、太湖、潜山、石牌、桐城、舒城向三河镇进攻(即今天G50-G35-G4212-G3高速公路一线),进逼庐州(合肥)。陈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军继进。1858年11月15日,陈玉成李秀成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徽合肥三河镇第一次决战,李秀成说:“我听闻金牛镇炮声不绝,是知开仗,我亲引本部人马向三河边区而来,斯时正逢陈、李两军迎战,离李将营前七八里交锋。我军即至,陈玉成见我军生力一壮,破李续宾阵门,阵脚一动,大败而逃”,击毙李续宾(一说自缢)、曾国华。湘军从安慶外圍撤走,安慶之圍遂解。 第二次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冬,太平天國决策层部署第二次西征,计划以陳玉成、李秀成兩支主力分别从长江南北西上進攻武昌,以解安慶之圍。 陈玉成解围心切,立即从安徽桐城出发,十一天内行军六百里,连取霍山、英山、黄州,兵锋直指武汉。此时,清军主力尽在安庆,武汉城防空虚。关键时刻,英国舰队司令何伯派参赞巴夏礼前往黄州觐见陈玉成,请求他不要攻打武汉,以维护大英帝国在武汉的商业利益。由于李秀成部进军迟缓,太平军并无把握在短期内攻下武昌,及湘勇加紧对安庆的围攻,陈玉成决定命部下赖文光率部队军队留在武昌附近,继续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庆。 李秀成转進至湖北東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萬人,得知东线太平軍作战不利,又听说陈玉成已经返回安庆,遂放棄進攻武漢三鎮,改向東進軍,与李世贤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陈玉成与李秀成两人不和导致第二次西征无果而终,会攻武汉的计划就此功亏一篑。“伪天王弟洪军师到苏,即调停忠英二酋之误会也,贼中相互猜忌如此。” 所谓“第二次西征”实际上是一个败招,因为湘军的补给基地是九江与南昌,曾国藩也说:“力求破安庆一门,此外皆不遽之争得失。” 安庆二次决战 咸豐十一年(1861年)春,第二次西征后,太平军与湘军和多隆阿部清军在安徽安庆进行第二次决战。湘军的部署是湘军曾国藩、左宗棠、鲍超在安徽南部,湘军李续宜、胡林翼、清军多隆阿在安徽北部,两个方向向安庆进攻,陈玉成回救安庆,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黄文金等也来配合作战,失败,6月集贤关、赤岗岭失守,8月陈玉成与杨辅清等夺回集贤关,再救安庆,为清副都统多隆阿部所拒。9月,曾国荃攻克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及全军1.6万余人全部阵亡。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陳玉成在安徽寿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军兵部侍郎胜保,同年6月陳玉成被处死。
珊東省(即今日之山东) 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 罪隶省(定于佔領后改为“迁善省”,即直隶,今日之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份地区。) 廣西省 廣東省 芸南省(即云南) 四川省 桂州省(即贵州) 陝西省 甘肅省 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辽宁) 吉林省 乌隆江省(即黑龙江) 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政治 意识形态 1856年以前太平天国全部图书被命名为《旨准颁行诏书》包括24本:《天父上帝言题皇诏》、《天父下凡诏书》、《天命诏旨书》、《舊遺詔聖書》、《新遺詔聖書》、《天条书》、《太平诏书》、《太平礼制》、《太平军目》、《太平条规》、《颁行诏书》、《颁行历书》、《太平癸好三年新历》、《三字经》、《幼学诗》、《太平救世诰》、《建天京于金陵论》、《贬妖穴为罪隶论》、《诏书盖玺颁行论》、《天朝田亩制度》、《天理要论》、《天情道理书》、《御制千字诏》、《行军总要》。太平天国科举考试考纲为《旨准颁行诏书》,就是上述24本书。“但世间有书不奏旨、不盖玺而传读者,定然问罪也。”特别是“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梵宫宝刹,必毁拆殆尽。” 1859年洪仁玕被洪秀全任命为(文化方面)总裁,总揽文衡,聿修试典,陈玉成为副总裁,蒙得恩为又副总裁,考纲改为《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天命诏旨书》、《天条书》、《三字经》、《真圣主御笔改正四书五经》,武举加试《钦定武略》、《兵要四则》、射箭、刀法、大炮。 太平天国治下,十二地支中的“丑”改为“好”、“卯”改为“荣”、“亥”改为“开”;将以前的皇帝都贬称为侯,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被称为秦始侯、汉武侯、唐太侯;子曰改為孔某曰。 爵位 太平天國最高爵位為「王」,又設有義、安、福、燕、豫、侯六等爵位,位居王爵之下。 军事 太平天国的軍隊號稱太平军,1850年7月为洪秀全建立。“太平军行伍中以湖南湖北的人为最多,少数是来自广西的。”太平军按《太平军目》规定,在正副军师的统率下,有王、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军中官品级次序是总制、监军、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其中伍长統轄4人、军帅管13156人。 太平军表定纪律甚嚴,按《定营条例》及《行营规矩》规定,必须遵守命令、爱护武器、保护人民利益、禁止私自藏匿金银物資等;作战号令按《行军总要》部署。前期执行甚严,后期日渐松弛,在有將軍管理的地方軍紀較好,外圍軍隊軍紀不佳。太平天国从广西转战到南京后曾在军中推行男女隔离的分館制度,并将这一制度在首都天京推行了两年,其后全面废止。但在南京以外的太平天国占领区,仅于1852年初一克武昌期间在武汉短暂推行过,其他地区并未将此制度推行民间。 经济 土地制度 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洪秀全规定平均分配土地,全国土地按年产的高低,分为上中下3级9等,上上田亩产1200斤,以下各等以100斤递减,第九等以下田亩产400斤。好田和次田搭配,按照每家人口、年龄分配,16岁以上男女每人分数量相同的土地,15岁以下者减半。土地所有权归天国所有。“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社会理想为“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 圣库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创立的第一个经济制度。这个制度是伴随着太平军金田团营而同时产生的,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圣库制度也随之泯灭。太平軍第一次攻陷武漢後,沒收一切財產,存入設於武昌原絲綢貨棧的「聖庫」。太平军中每军都设有圣库,定都南京后,在它的中央机构中设立“总圣库”、“总圣粮”,俱各正副、又正副官四员,“职同检点”。其下分设备典官任其事。 太平天国圣库的物资来源,约有以下五方面;一是造反初期持上帝全会众交给圣库的银粮衣物;二是打败清军或攻克城镇所获的战利品;三是各处城乡的员献及对富户派大捐、打先锋所得的财物;四是“科派”、田赋与工商税的收入;五是百工衙的生产品(如同今日的國營事業所得)等。天京城中设立的百式衙与诸匠营,是圣库物资的重要来源之一。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53年采访太平军记载圣库制度: 外交 1853年4月27日—5月2日(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英国战舰赫尔墨斯号搭载第三任香港總督文咸爵士访问太平天国并与北王韦昌辉及翼王石达开展开会晤。密迪乐为翻译。文咸向英国外务大臣第四代克拉伦登伯爵乔治·维利尔斯报告:“从任何观点看,中立乃最为切要的办法。” 1853年12月6日—13日(咸丰三年十一月六日至十三日),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访问太平天国。 1854年5月27日—6月1日(咸丰四年五月一日至六日),美国驻华大使麦莲访问太平天国。麦莲向美国国务院报告:“天王是不是会承认清朝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已签订的条约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 1854年6月20日—7月6日(咸丰四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十二日),第四任香港總督宝宁访问太平天国并与东王杨秀清展开会晤。杨秀清说:“一俟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兄弟也,立埠之事,俟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多次宣布不许太平军进入上海,否则武力相见,还命令驻沪领事不准收受太平天国的公私函件。 1862年5月9日,英国驻宁波领事夏富礼向英国公使卜鲁斯报告宁波太平军射击英法炮船的信:“太平天国竟宣称租界是他们的,不属我们,断然拒绝承认我们在租界区的权利,因为租界区属于天朝,所以它应该像中国其他的地方一样,绝对受太平军的管辖。” 文化 太平天國也舉辦科舉考試,但是试题不來自四书五经,而是來自洪秀全颁行的诏书。考試資格也相較於清朝寬鬆。 民族 太平軍早期的主體是客家人。在兩廣地區和廣府人等民系長期爲爭奪生存資源而爆發土客械鬥。 太平军中期经过湖南后大举扩军,兵员主体变成湖南人为主(参见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到后期,太平军以广西人为核心,湖南人为中层,基层士兵则以所到之处招募为主。 社会 評價 中国國民黨 孫中山评价太平天国: 「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年而皇祀忽衰:洪朝不十餘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元璋)非洪(秀全),是蓋依成敗論豪傑也。」 「本會以異族潛亂,天地慘黷,民不聊生,負澄清天下之任,使朱明之緒不絕,太平之師不熸,則猶漢家天下,政由已出,張弛自易。」 「五十年前太平天國即純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後仍不免專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蔣中正评价太平天国: 「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 「太平天國之戰爭,為十九世紀東方第一之大戰。太平天國之歷史,為十九世紀在東方第一光榮之歷史。」 白崇禧评价太平天国: 「吾國自晉而後,異族代興赤縣,神州迭遭蹂躪,滿清崛起東北,入主中華二百餘載,其間熱血之士,慨華冑之胥溺、抱恢復之壯圖,隨時隨地以發難者不絕記載,而促其亡,以啟後人之思,莫若太平天國。按洪、楊諸子起自田間,揭竿舉義,縱橫十餘省,歷時十餘年,改正朔,易服色,定制度,開科舉,建國規模,亦巳粗備。雖勝敗靡常,興亡飆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礡,奇材異能之薈萃、革命建設之偉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猶有生意。」 蔡元培评价太平天国: 「洪楊之事,應和之者率出於子女玉帛之嗜好;其所殘害,無所謂滿漢之界;而出死力以抵抗破壞之者,乃實在大多數之漢族。是亦足以證其種族之見之薄弱也。」 中国共产党 羅爾綱的《太平天國史》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代表了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學者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其基本觀點包括: 太平天国是在旧农民战争条件下的反对西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的伟大的爱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散落各地的太平天国将士在民间廣泛地傳播太平天國與西方侵略者和封建統治者斗争的業績,激勵著后来的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鬥爭。 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蕩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援,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一係的湘軍和李鴻章一係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準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曆,提倡「文以紀實」、「一目瞭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採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係發生了若幹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一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沉重地衝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不會默默挨打,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鬥爭。 革命党 革命党人將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认定为民族革命,宣传太平天国的民族革命传统,故清末革命党人多利用太平天国来进行反满宣传,甚至偽造文獻: 當時流行洪秀全拜谒明太祖陵的說法,然而洪秀全並不赞成天地会反清复明的主张。清末革命黨人將朱元璋、洪秀全為其民族革命的兩大先驅,讓洪秀全拜謁明太祖陵的故事流傳; 南社詩人高旭偽撰石達開詩作20首,並刊行《石達開遺詩》一書,一時廣為流布。另一位南社成員胡懷琛亦託名太平天國黃公俊作詩多首,後來胡本人承認黃公俊其人其詩皆係他一手捏造,目的就是為了鼓吹反滿革命。這些革命宣傳的效果,直至很多年後還能看出端倪。1929年,有人撰文指出,從石達開詩中可以看到兩種主義,一是太平天國絕對的堅持民族主義,二是太平天國絕對的表現英雄主義。 經過清末革命黨人的鼓吹,辛亥革命後人們對於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逐漸形成了共識。在後來很長一個時期裡,這種認識一直代表著國民黨人的主流觀點。在國民黨執政後的1928年,羅邕、沈祖基將其所輯《太平天國詩文鈔》送請國府要人作序題詞,蔣介石、于右任、白崇禧三序及於右任、李濟深題詩均對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給予高度肯定和評價,蔣介石序說:“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遽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之紀念焉。”于右任序謂此書可“擬之'鐵函井底《心史》'”,也旨在強調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從這些作序題詩者的身份及其傾向,可以看出當時國民黨內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具有高度的共識。 自三民主義提出起,太平天國革命就被認為是其民族主義的主要來源之一。民國以後,這一觀點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如李大釗評價孫中山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的地位時,便稱他承接了「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的系統」。1930年出版的杜冰坡《中華民族革命史》,上起1851年金田起義,下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前後約八十年,純以民族革命為主眼”,其基本結論是:“中國之種族革命,洪楊革命種其因,辛亥革命收其果。”將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視為一脈相承的關係。然而,就在清末革命黨人大肆鼓吹提倡太平天國民族革命說的同時,持異議者也不乏其人。1903年,維新派的梁啟超對當時盛行的太平天國民族革命論就頗有幾分不以為然:「吾見世之論者以革命熱之太盛,乃至神聖洪秀全而英雄張獻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為有為而發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標旗幟有合於民族主義也,而相與頌揚之,究竟洪秀全果為民族主義而動否,雖論者亦不敢為作保證人也。」革命派的蔡元培也發表過類似的見解:“洪楊之事,應和之者率出於子女玉帛之嗜好;其所殘害,無所謂滿漢之界;而出死力以抵抗破壞之者,乃實在大多數之漢族。是亦足以證其種族之見之薄弱也。” 學者評價 梁啟超:「吾見世之論者以革命熱之太盛,乃至神聖洪秀全,而英雄張獻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為有為而發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標旗幟有合於民族主義也,而相與頌揚之,究竟洪秀全果為民族主義而動否,雖論者亦不敢為作保證人也。」 馬克思:1862年夏(当时太平天国仍未灭亡),马克思在他的《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 恩格斯:“有一点是毫无疑义的,那就是古老中国的末日正在迅速到来。国内战争已使帝国的南方与北方分立,而太平天国的天王在南京似乎不会受到清廷军队的危害(如果不受自己人阴谋危害的话),正如同清帝在北京不会受到起义者的危害一样。……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态度本身,显然表明他们已觉悟到古老的中国遇到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錢穆:「洪楊起事,尊耶穌為天兄,洪秀全自居為天弟,創建政府稱為太平天國,又所至焚毀孔子廟,此斷與民族革命不同。」 學者周有光認為:「國民黨歌頌太平天國,因為他反對滿清;共產黨歌頌太平天國,因為他是農民革命。2000年的電視劇《太平天國》,暴露一些太平天國的倒行逆施。《辭海》原稱“太平天國革命”後來改為“太平天國運動”。全球化正在促使我們也重新認識歷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浦江認為,「除去革命黨人偽造的太平天國文獻以及出自文學作品中的某些詩文之外,真正靠得住的其實只有起事之初以楊秀清、蕭朝貴二人名義發布的《奉天討胡檄》。後人往往將這篇檄文與朱元璋《諭中原檄》相提並論,視為太平天國民族革命的一個重要像徵。如蕭公權謂此文“以較朱元璋之諭中原,詞氣激揚,殆無遜色,吾人如謂朱檄為中華民族革命之第一聲,此足為其鏗谹之嗣響”。蕭一山亦稱此檄文“重在排滿,未多倡教,用語頗類明太祖之討元檄文,可見太平起義,仍以民族主義為號召,與天地會之反清革命如出一轍也”。但無論對此文有多麼高的估價,它畢竟只是“揭舉出種族革命的旗號”(錢穆語)而已,其像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能夠說明的問題十分有限,單憑這篇檄文去斷定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性質,結論未免太過牽強。」 劉浦江亦認為:「無論是太平天國革命還是元明革命,都沒有太多的民族革命內涵,它們濃厚的民族革命色彩主要是由後人塗抹上去的……至於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標籤,則可以說是清末革命黨人一手打造的。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揭櫫民族主義的大旗,並將其思想淵源追溯到太平天國及元明革命。但元明革命過於遙遠,且除了一篇朱元璋的《諭中原檄》之外,也實在沒有什麼文章好做,而剛剛過去的太平天國運動則耳目相接,並且所針對的革命對象又同是滿清政權,故太平天國便理所當然地成為可堪利用的最佳歷史資源。太平天國的“民族革命”想像由此而產生,一種新的太平天國史觀被成功地塑造出來,並伴隨著三民主義的廣泛傳播而逐漸融入社會主流意識形態。」 争议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北京中学教师袁腾飞指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性质类似,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腐朽政权。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初审通过的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并存,并鼓励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和覆灭的原因。同时,教材采用“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和“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来描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对《资政新篇》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其“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近年來也有評論認為太平天國在各地推行拜上帝教,以及“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是頭領們利用迷信發動和發展起來的一支造反隊伍。他的一套教義、教規、戒律,不但從精神到物質嚴厲地控制著參加造反者,而且斷絕了一切可能的退路。它們的指歸,在於由洪秀全個人占有天下,建立他個人的'地上天國'。這種洪氏宗教,披著基督教外衣,拿著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國奴隸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條規,對他控制下的軍民實行極其殘酷的剝奪與統治,實際上是一種極端利己主義的政治性邪教。洪秀全造反獲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國社會的大動亂、大破壞、大倒退為代價的,是以數以百萬計軍民的生命、鮮血為代價的,是以中國喪失近代的最後機遇而長期淪為帝國主義刀俎下的魚肉為代價的。尤其可怕的是,這一切還被作為一首英雄史詩,向人們指點通向人間天堂的金光大道。」是毀棄固有文化與「去中國化」運動的濫觴。 遗址及纪念馆 江苏省现存太平天国遗迹有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仅余石舫)(南京)、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太平天国护王府遗址(常州)等。 1951年開始籌建並於1956年10月1日在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國某王府建立太平天國紀念館,1958年5月遷至瞻園路128號(館址曾為東王楊秀清住處、幼西王蕭有和王府),1961年1月正式更名為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現館藏歷史文物2140件,一級藏品33件套與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圖書。 洪秀全在广东以前居住的房屋在金田起事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当时的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在发掘房屋墙基后重建。建筑结构为泥砖瓦木,屋内有一厅五房,六间相连。房屋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约13平方米。靠西边的第一间设置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仅有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有洪秀全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画像有洪秀全的亲笔题诗。此建筑1988年1月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11月对外开放的洪秀全纪念馆,位于花都市新华镇新华路52号。该纪念馆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5平方米。内有文物70余件,图片238张。 另全国各地留存太平天国壁画一百多幅,浙江金华侍王府八十余幅,江苏南京二十多幅,苏州忠王府九幅,安徽安庆、绩溪等有少数几幅。随着时间流逝,太平天国壁画作品处于不断减少直至消失,南京堂子街壁画由发现时的二十多幅减至十八幅,罗廊巷由十幅减至两幅,如意里由五幅减至两幅,黄泥岗三幅壁画彻底消失。 相關作品 電視劇 《太平天國》,1988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首播,共45集。 《洪秀全》,1990年代廣東電視台曾拍攝電視劇,共19集。 《太平天國》,2000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首播,共46集。 《巾幗梟雄》,2009年在香港無綫電視首播,共25集。 紀錄片 《太平天國》,共十集,香港鳳凰衛視 《太平天國》,中國通史第九十七集,中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 電影 《太平天國女英雄》,香港電影,1961年 《投名狀》,香港電影,2007年首映。 小說 《洪秀全演義》(清)黃世仲,五十四回。 漫畫 《太平天國演義》(日本)甲斐谷忍 电子游戏 《太平天国之天下一统》,极真科技,2000年 《SGS 太平》,Strategy Game Studio,2023年 参见 捻军 邪教、新兴宗教 白莲教、八卦教 天地会、三合會、大成國 小刀會、第二次鸦片战争 林文察 大明顺天国 第四次霍亂大流行
1世紀 54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一世被妻子阿格里皮娜毒杀,其妻与前夫所生的儿子尼禄继承皇位。 10世紀 982年:在耶律斜軫和韓德讓協助下,遼聖宗的母親蕭綽真正掌握遼朝政治權力。 13世紀 1269年:英國西敏寺完工。 14世紀 1307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下令逮捕各地的圣殿骑士团成員,並強迫後者「承認」異端罪名。 18世紀 1773年: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叶在猎犬座发现首个螺旋星系M51。 1792年:位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行政官邸安放奠基石並開始建造,後來被改稱為「白宮」。 19世紀 1812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1815年:英国占领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 1815年:那不勒斯国王若阿尚·缪拉因在拿破崙百日王朝中向第七次反法同盟宣戰,於皮佐被奥地利军事法庭审判后处决。 1825年: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即位。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占领宁波。 1843年:聖約之子會於紐約市成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英国和法国军队占领北京,大掠圆明园。 1881年:猶太語言學家艾利澤·本-耶胡達在巴勒斯坦推行希伯來語,促成希伯來語復興運動的發展。 1884年:格林尼治时间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 1885年:大清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中国海军成立。 1892年: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發現第一顆由攝影手段發現的彗星。 20世紀 1903年:美國大聯盟第一次世界大賽結束。 1921年: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以及喬治亞簽訂卡爾斯條約。 1923年:土耳其將首都從伊斯坦堡遷往安卡拉。 1928年:安阳殷墟开始发掘。 1937年:新四军建军。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宣布退出軸心國,并向納粹德國宣战。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攻占雅典,完成对希腊的占领。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紅軍佔領拉托維亞首都里加。 1946年:法國進入第四共和。 1949年: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 1961年:中国和缅甸签署边界协定。 1964年:蘇聯三位太空人安全返回地球。 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加拿大建交。 1970年:斐濟加入聯合國。 1972年:蘇聯民航217號班機墜毀於莫斯科外,174人身亡。 1972年:载有橄榄球队成员的乌拉圭空军571号班机在飞越安第斯山脉时失事坠落。同年12月23日获救時剩16人生还。 1977年:漢莎航空181號班機由馬略卡島飛往法蘭克福的途中遭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劫機。 1980年:香港地鐵荃灣綫長沙灣道近楓樹街地盤發生大火,一個助理消防區長殉職。 1982年:波兰格但斯克造船工人在团结工会率领下罢工。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 1991年:台灣民主進步黨於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台獨黨綱》。 1994年:日本乒乓球手小山智丽(原中国球手何智丽)击败中国选手鄧亞萍获得廣島亚运会乒乓球女单金牌,小山表示以代表日本为荣,引发争议。 21世紀 2001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芯片龙芯问世。 2004年:颱風蠍虎在馬里亞納群島近海生成,並在宮古島東南發展為超大型颱風。 2010年:在智利2010年科皮亞波礦難中被困69日的33名矿工全數获救。 2015年:Minecraft故事模式發行。 2016年:泰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君蒲美蓬·阿杜德在曼谷西里拉醫院逝世,他成為了世界史上在任時間第二長的國家元首。 2016年:馬爾地夫退出大英國協。
1993年:石川界人,日本男性聲優 1994年:渡邊雄太,日本男子籃球員 1995年:朴智旻,韓國男子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成員 1995年:奧之矢佳奈,日本女演員 1996年:黃之鋒,香港社運人士 1997年:山本舞香,日本女演員、時裝模特兒 1997年:馬檇鏗,澳門中英印混血藝人 1998年:裴勝民,韓國男子偶像團體Golden Child成員 1999年:松田里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櫸坂46成員 1999年:葉知恩,中國女歌手 逝世 54年:克劳狄一世,罗马皇帝(前10年出生) 982年: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948年出生) 1119年:阿蘭四世,布列塔尼公爵(1063年出生) 1282年:日蓮,日本佛教比丘,日蓮正宗始祖(1222年出生) 1328年:克萊門西婭,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后(1293年出生) 1574年:織田信廣,織田信長庶兄(出生年不詳) 1602年:於大之方,德川家康生母(1528年出生) 1605年:泰奧多爾·貝扎,法國新教神學家(1519年出生) 1715年:尼古拉·馬勒伯朗士,法國哲學家(1638年出生) 1815年:若阿尚·缪拉,法国军事家,那不勒斯国王(1767年出生) 1822年:安東尼奧·卡諾瓦,義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1757年出生) 1825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巴伐利亞國王(1756年出生) 1869年:沙爾-奧古斯丁·聖伯夫,法國作家、文學批評家(1804年出生) 1905年:亨利·歐文,英格蘭舞台劇演員,德古拉的原型之一(1828年出生) 1919年: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丹麦作家,19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857年出生) 1928年:德格瑪公主,俄羅斯帝國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之妻(1847年出生) 1938年:E·C·西格,美國漫畫家,《大力水手》創作者(1894年出生) 1941年:李叔同,法號弘一大师,中国现代画家、书法家、音乐家、戏剧家(1880年出生) 1946年:海倫·班尼曼,英國作家(1862年出生) 1974年:埃德·沙利文,美國娛樂作家與電視節目主持人(1901年出生) 1974年:約瑟夫·克里普斯,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和小提琴家(1902年出生) 1979年:麗貝卡·克拉克,英裔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中提琴演奏家、職業管弦樂手(1886年出生) 1984年:科林·羅伯特·蔡斯,美國學者(1935年出生) 1987年:-{zh-cn:沃尔特·布拉顿; zh-tw:華特·布拉頓}-,美國物理學家,195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02年出生) 1990年:黎德壽,越南政治人物、軍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11年出生) 1996年:戶井田三郎,日本政治家(1918年出生) 2000年:簡·皮特斯,美國女演員(1926年出生) 2002年:史蒂芬·愛德華·安布羅斯,美國歷史學家及傳記作家(1936年出生) 2003年:伯特倫·布羅克豪斯,加拿大物理學家,199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21年出生) 2006年:王光美,中國前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1918年出生) 2008年:周主培,早期少數接受海外宣教的先行者,受佈道家趙世光牧師的差派,前往印尼從事跨文化宣教(1925年出生) 2009年:吕正操,中國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04年出生) 2011年:蔡鴻彰,臺灣軟體工程師、業餘無線電愛好者(1952年出生) 2012年:司徒錦源,香港電影及電視編劇(1964年出生) 2012年:丸谷才一,日本小說家與文藝評論家(1925年出生) 2013年:柳瀨嵩,日本漫畫家、《麵包超人》作者(1919年出生) 2016年:普密蓬·阿杜德,泰国却克里王朝第九代国王,有确切记录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独立主权君主。(1927年出生) 2016年:達里奧·霍,義大利劇作家、戲劇導演(1926年出生) 2019年:吾妻日出夫,日本漫畫家(1950年出生) 2019年:段清波,中國考古學家(1964年出生) 2020年:陳寶輝,臺灣內科醫生(1931年出生) 2021年:阿格妮絲·傑貝特·蒂羅普,肯亞女子長跑運動員(1995年出生) 2022年:詹姆斯·麥克迪維特,美國太空人(1929年出生) 2022年:布魯斯·蘇特,美國職業棒球運動員(1953年出生) 2023年:路易丝·格吕克,美國詩人、散文家,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43年出生) 节假日和习俗 无胸罩日 國際減災日 國際失敗日 :蒲美蓬紀念日 基督教瞻禮日 安提阿的提阿非羅 宣信者愛德華
and Paul Flint (Icon Books, 1997) ISBN 978-1-874166-53-5 One of Us: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Macmillan, 1989) ISBN 978-0-333-34439-2 The Iron Lady: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9) ISBN 978-0-374-22651-0 Margaret, daughter of Beatrice by Leo Abse (Jonathan Cape, 1989) ISBN 978-0-224-02726-7 Mrs. Thatcher's Revolution: Ending of the Socialist Era by Peter Jenkins (Jonathan Cape, 1987) ISBN 978-0-224-02516-4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y Hugo Young (BBC, 1986) ISBN 978-0-563-20472-5 My Style of Government: The Thatcher Years by Nicholas Ridley (Hutchinson, 1991) ISBN 978-0-09-175051-0 其它文獻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World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978-0-06-019973-9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9) ISBN 978-0-06-018734-7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Robin Harris (editor)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978-0-00-255703-0 The Path to Pow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5) ISBN 978-0-00-255050-5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3) ISBN 978-0-00-255354-4 外部連結 戴卓爾夫人生平時序 戴卓爾夫人基金會 Margaret Thatcher in Procapitalism Op-Eds 2006. The Thatcher Era — 寫於辭職十週年 — 2000年11月22日 喬治·H·W·布殊圖書館 美國總統喬治·H·W·布殊在1990年11月22日,就戴卓爾夫人的辭職發表講話 On This Day 22 November – New York Times marks Thatcher's resignation Harold Hill: A People's History — Buying into the Iron Lady's Dream 柴契爾夫人專題 ,鳳凰網 獲授終身貴族者 嘉德騎士 功績勳章成員 英国首相 冷戰時期領袖 女性首相 英國女性政治人物 英國保守黨黨魁 英格蘭反共主義者 英格蘭律師 女性律師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英国女性科学家 英格蘭化學家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校友 伦敦城市大学校友 英格蘭聖公宗教徒 林肯郡人 總統自由勳章獲得者 暗殺未遂倖存者 歐洲理事會主席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校友 英國反對黨領袖 第42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第43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第44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第45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第46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1993年-2000年,柴契爾夫人出任美國維吉尼亞州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名譽校長。該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許狀而成立,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大學。 雖然柴契爾夫人在公開場合仍對保守黨的政策表示支持,但她私底下卻對繼任首相的梅杰非常不滿,這種不滿更透过傳媒而被廣泛報導。梅杰後來則回憶到,柴契爾夫人這樣的態度令他一直「難以容忍」。在1997年保守党下台后,柴契爾夫人公開支持夏偉林出任黨魁,而夏偉林勝出成為黨魁後,梅杰在一次演講中狡詐地對柴契爾夫人在他任內的舉動作出批評:「……夏偉林作為前任所欽點的接班人,我將全力支持他成為黨魁。」 1998年,柴契爾夫人在極具爭議的情況下,探訪她的好朋友、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當時他正在薩里被軟禁,又面臨被起訴刑讯逼供罪、策劃刑讯逼供和策劃謀殺。但柴契爾夫人仍表示兩人是朋友。柴契爾夫人和皮諾切特兩人都是扶輪社成員,其中皮諾切特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是柴契爾夫人的盟友,支持英國對抗阿根廷。同年,她向劍橋大學捐贈200萬英鎊,為以她為主席的一個企業研究學系成立基金。此外,她把自己保留的一批檔案贈予該校的邱吉爾學院,以供學術專用。 柴契爾夫人曾於1992年和1996年兩度訪問臺灣,會晤李登輝總統與宋楚瑜等政要,並偶有書信往返。李登輝卸任後於2000年訪問英國時也與柴契爾見面,宋楚瑜則曾於2005年赴英祝賀她80大壽。 撒切尔夫人于1993年9月3日曾到访马来西亚拜会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她为万国宝通银行领导人系列讲座主讲“朝向亚洲领导”课题时说,很少领袖称得上是政治家,但拥有强大领导能力与明确宏愿的马哈迪,毫无疑问其成就已使他赢得政治家的称号。她也说,在马哈迪的领导下,马来西亚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准,同时马来西亚在世界上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发言人。 柴契爾夫人辭任首相後仍十分活躍於政壇,除了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外,又在2001年支持保守黨的選舉競選活動。可是,在2002年3月22日,柴契爾夫人遭受幾次輕微的中風困擾,身體變得非常虛弱。經醫生勸告後,她宣佈不再發表任何公開演說。 在2003年,柴契爾夫人訪問紐約市,並到訪市長米高·彭博的辦公室,並把彭博的辦公室與邱吉爾的戰時辦公室作比較。 2003年6月26日,柴契爾夫人的丈夫、丹尼斯从男爵去世。 2004年6月,她雖然親自前往美國出席前總統罗纳德·雷根的國葬儀式,但為免過度勞累,她提早錄製悼文,並在喪禮上播放。 儘管身體健康欠佳,柴契爾夫人仍然參與不少支持她的團體活動,例如,她是英國保守黨前進派()的主席,該派在她當選首相的25週年紀念日,為她在索威酒店舉行晚宴。此外,她是布魯日團體()的榮譽主席,而該會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她在1988年於布魯日首次公開反對成立歐盟。柴契爾夫人亦是歐洲基金會的贊助者,該會由保守黨議員比爾·凱許(Bill Cash)創立,是一個主張歐洲懷疑論的組織。 2005年10月13日,為慶祝本人80歲大壽,柴契爾夫人在海德公園的文華東方酒店舉行酒會,伊麗莎白女王、首相貝理雅、前首相馬卓安等贵宾均應邀出席。曾在其执政末期背叛她的亞伯拉昂的杰弗里·豪勳爵也获得她的宽恕,他并在席間发表演讲高度赞美柴契爾夫人的政治事業。他說:「她(柴契爾夫人)真正的成功不只在於改革一個黨派,而是兩個。現在工黨雖然執政,但絕大部份『柴契爾主義』的理論已經為工黨所接受,而且是不可逆轉的。」 2006年9月,柴契爾夫人到華盛頓出席「九一一」恐怖襲擊五周年的悼念活動。她以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賓客的身份出席是次儀式,期間並與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會面。這是自她在2006年4月,出席前美國國防部長卡斯珀·威拉德·溫伯格的喪禮以來,再次前往美國。 在2007年2月21日,一尊柴契爾夫人的銅像在下議院大堂舉行揭幕儀式,銅像高2.24米,由雕塑家安東尼·杜福特所雕成。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這種榮譽。同時擺放在大堂的前首相銅像還包括在1919年代表英國簽署《凡爾賽和約》的勞萊·喬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领导英國人获得胜利的邱吉爾及戰後奠定英国福利体系的工党首相艾德禮。同時,這位「鐵娘子」在儀式中簡短發言,并开玩笑道「原希望雕像以鐵製成……但銅也一樣好……不會生鏽。還有,我希望今次它的頭會被保留(意指在2002年時,另一座以白雲石製成的柴契爾夫人石像在移送到下議院前,被示威者砍去頭部一事)。」這是她在2002年中風以來,首次在公眾場合正式親身發言。 柴契爾夫人曾寫過两部回憶錄,分別名為《唐寧街歲月》和《通向權力之路》,此外她亦有幾本關於政治和外交事務的著作。 晚年健康問題 2002年,柴契爾夫人多次輕微中風,令她短暫失憶。而2003年其丈夫的逝世,也對她的精神狀態構成一定的打擊。 2004年,其友人、前美國總統列根逝世,使其再受打擊。 2005年12月7日,柴契爾夫人因感到暈眩而被送到倫敦的()並在當晚留院觀察。數日之後,她再度於一所理髮店內感到暈眩,而被保鏢送至附近的醫院中進行修養。她的女兒卡洛兒對傳媒說,柴契爾夫人的短期記憶力正嚴重衰退:「因為記憶衰退,她現在很少閱讀,因為完全沒有意義,她讀完一句句子前已忘記了句子的開頭。」 逝世 2013年4月8日英國時間11時28分,柴契爾夫人於倫敦5星級麗嘉酒店套房床上休息期間,在閱讀時因中風逝世,享壽87歲。 據其發言人所言,柴契爾夫人去世時相當安詳。其逝世後,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及各国际政要均表示哀悼。英國議會大廈、首相府和各政府部門降半旗致哀。 英国首相府於4月9日發表聲明稱,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的葬禮將於4月17日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舉行。依照柴契爾夫人不舉行國葬的遺願,英国舉行「最高軍事榮譽禮儀葬禮」(簡稱禮葬),規格與戴安娜王妃和伊麗莎白王太后相同,僅次於“國葬”。葬禮仪式的邀请名單由柴契爾夫人的家人擬定,保守黨及时任政府給予意見。估計出席葬禮的賓客多達2300人,令聖保羅大教堂滿座。多位國家現任和前任元首和政要均獲邀出席。包括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王夫菲臘親王;所有在世的英國前首相,包括屬於保守黨的馬卓安、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日本特使前首相森喜朗出席葬禮。和柴契爾夫人友好的美國已故前總統列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因健康问题改派代表出席,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也因健康欠佳缺席。按照柴契爾夫人家人的意願,并未邀请在福克蘭戰爭與英國為敵的阿根廷的現任總統克里斯蒂娜,但邀請了阿根廷駐英大使出席葬禮,阿根廷駐英大使亦基於福克蘭戰爭的歷史理由拒絕该邀請。 葬禮舉行前一晚,柴契爾夫人的遺體被移送到西敏寺的一間小教堂安放。葬禮當天途經唐寧街10號首相府。葬礼结束後,柴契爾夫人的遺體火化,骨灰安葬在切爾西皇家醫院墓地、其亡夫丹尼斯的墳墓旁邊。 反對者遊行 柴契爾夫人由於在任內大力打壓英國工會勢力,得罪眾多左翼人士,她死後許多群眾開香檳「慶祝」,更引發不少騷亂。此外,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海瑟尔惨案后下令禁止英格兰球队参加欧洲赛事,以及在1989年希尔斯堡惨案后袒护英国警方的不当处理措施,引发了利物浦等队球迷的不满。 在其去世和下葬期間,英國爆發數起小規模的示威活動,一些人們舉著印有「The Bitch Is Dead」(臭婆娘死了)等標語的牌子和其他道具,走上街頭慶祝。同時,用下體開胡桃的柴契爾型胡桃夾子等「紀念品」又開始在eBay上售賣。反柴契爾歌曲《》(Ding-Dong! The Witch Is Dead)開始流行,4月13日在倫敦舉行的「歡慶柴契爾去世」集會中,很多人都唱起這首歌。次日,此歌在英國單曲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同样在2013年4月13日,利物浦客战雷丁的比赛开始前,双方为希尔斯堡惨案96名遇难者(而不是撒切尔夫人)默哀一分钟,利物浦球迷也打出多条对撒切尔表示不满的标语。 評價與影響 时至今日,撒切尔夫人仍被英国人民所铭记,她的政策對英國影響深遠。總體上,英国社会对她的评价呈现极大的差异化,对她的贡献仍有着高度争议。 有些人称赞戴卓爾夫人的總體經濟改革挽救了英國,成功地使英國擺脫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困境。她在社會事務上所採取的激進主義也獲得不少人的认可。同時有人認為,戴卓爾夫人是十分自負的獨裁主義者,对她削弱英國作為福利國家的地位,以及打壓本土製造業,致使上百萬人長期失業的政策不满。 产业转型 有关柴契爾夫人打压本土制造业,造成大批人长期失业的指控,人民評價兩極,並沒有定論。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本土製造業的生产率与就業率已每况愈下,英國因此被国际上視為「歐洲病夫」,更有人斷言它將第一個由发达國家退回到發展中國家。撒切尔夫人执政后,第二产业并未得到全面振兴,许多工業更在英國本土消失,同时,英国也成功地转变为一个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国家,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批評撒切尔主义的人认为,1970年代的經濟問題被誇大,而且這些經濟問題實際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續高企的油價造成石油危機,以致國內出現高通貨膨脹,並對全球大部份工業國家的經濟構成破壞。因此,他們認為當年的經濟衰退並非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是社會主義和工會所一手促成。反對者亦認為,戴卓爾夫人任內經濟出現改善的跡象,只是一個巧合,稅收增加的收益則是來自北海油田,所以這些才是英國八十年代經濟復甦的原因,而非戴卓爾夫人的政策。 英國大眾對戴卓爾夫人的評價一直呈两极化,這種現象可以在最近的一個電視台民意調查中反映:戴卓爾夫人在2002年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排第16名,是在-{zh-hans:世;zh-hk:生;zh-tw:世;}-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卻在2003年《最坏的100名英國人》中排行第3,只比工黨首相貝理雅落後兩名。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戴卓爾夫人是少數對20世紀世界舞台起重要影響的女性。此外,在眾多的讚賞以至奉承中,工党的貝理雅對戴卓爾夫人的感謝可能比較真切,同樣作為一位3次連任的首相,他曾有意無意地感謝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對英國起重要作用。為此,戴卓爾夫人亦曾在保守黨競選場合中含蓄地讚揚貝理雅,她說到:「保守黨……不是要可以擊倒貝理雅先生的人才,而是要好像貝理雅先生一樣的人才。」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經濟評價分成兩方面看:市場效率和長期增長。就市場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頗富爭議性的。但由於職位減少和推行根本性的市場改革,失業率的確是回跌了。她取得這樣的成果,主要是透過立法削弱工會力量以及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監管。結果,戴卓爾夫人亦成功让倫敦重佔歐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並加強電訊業和其他公共事業的競爭力。 在蘇格蘭和威爾斯大部份地區,以及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市區和前採礦區,很多人仍對戴卓爾夫人表示憤怒,甚至出言謾罵。因為他們仍然不能忘記當年礦工罷工的艱難日子,並對以採礦業為主幹的傳統社會被破壞而感到很不滿。此外,他們也不能原谅採礦業的衰落,以及服務業的崛起。 雖然戴卓爾夫人在西南部一帶富裕的郊區,支持度較高,但是在一些工業化程度高和較貧窮的城市,她的支持度卻不高。例如在普利茅斯,該市有約四分之一人口從事國防工業,其中大部份受僱於德文港海軍船塢。當船塢的行政管理在1987年實行私有化後大規模裁員,結果大量被解僱的員工對戴卓爾夫人的保守黨政府提出責難,並使該地對保守黨的支持率由1979年的44%下降至1987年的29%。 農業補貼 面對工業區和採礦區的不滿,戴卓爾夫人及保守黨依然能在1987年大選中大獲全勝,但保守黨的票源實際上主要來自英格蘭南部,和英格蘭北部的一些郊外農業區,至於在其餘地區卻得不到支持。透過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英國的農業至今仍得到大幅度的補助,因此那些沒有得到大幅度補助的行業,對戴卓爾夫人及保守黨的支持則十分冷淡。 戴卓爾夫人的評價亦因政見不同而存在對立。在左翼陣營,戴卓爾夫人常被看作用武力粉碎社會主義活動的象徵,她的社會改革完全忽略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側重到中產階級和商人。一些諷刺作家因此常常諷刺她,例如法國歌手赫诺·塞尚曾寫首叫《瑪姬小姐》的歌,當中讚揚女性時常克制自己,不模仿男性很多愚蠢的舉動,但戴卓爾夫人卻是一個例外。在1987年9月23日,她對《Womans Own》雜誌的記者說到:「沒有社會這回事。」這句說話一經被廣泛流傳,便時常被斷章取義。但其實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強調個人和家庭對英國社會的重要。 至於一些在經濟和政治上支持古典自由主義的右翼份子,則把她看作保守主義的象徵,除了勇於對抗強而有力的工會,又成功去除對經濟發展的障礙,但他們未必會公開遵循她的理論。 軍事鷹派 對於愛爾蘭的民族主義者來說,戴卓爾夫人是一個不願妥協的人。他们认为因为英国政府拒絕與愛爾蘭共和軍展開對話,导致北愛爾蘭大騷動的時期遭到拖長,儘管英國與愛爾蘭政府於1986年簽訂《英愛協議》,但也無濟於事。 1996年史考特報告書(Scott Report)面世,該報告對英國在1980年代對伊拉克出售軍備的情況作詳細調查,其中揭發出戴卓爾夫人的政府在軍售問題上一直對萨达姆·侯赛因給予支援,白廳更曾花上10億英鎊來維持侯赛因政權以及替軍備生產商穿針引線。該報告又指出在两伊战争期間,英國曾走私酋長式坦克的殼體到伊拉克,事後則把有關文件悉數銷毀。另外,英國政府內亦有官員暗中協助私人公司繞過正常程序,私底下出售機器製造軍武。當中從雷卡公司(Recal)的製運記錄中發現,有不少積架出廠的收音器材在賒帳的情況下被付運到伊拉克,而且賒帳付運軍備的情況也很嚴重。後來當侯賽因處死一名英國記者後,保守黨的內閣成員依然沒有停止資助侯賽因,然而,他們反駁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損害英國的工業。 打壓工會 不少右翼和左翼人士皆一致同意,戴卓爾夫人對英國政壇造成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在她任首相期間,英國的三大主要政黨都出現右傾的現象,包括工黨和自民黨。其後1997年上台的貝理雅工黨政府,不論是經濟,抑或是社會和政治的主張,其實就是戴卓爾主義的縮影。這種現象就像五十年代至希思時期的保守黨政府,也是吸收工黨有關福利國家的政策。至於她當年削弱福利國家色彩的種種措施,至今仍然被大部份地採用,當年被私有化的國營企業也沒有被廢止。戴卓爾夫人以後不論是保守黨抑或工黨的政府,仍不斷減少對商業活動的干預,以及繼續推行私有化間接造成世界上新自由主義的崛起。 不論是好是壞,戴卓爾夫人對工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一事則是工會權力由盛轉衰的分水嶺。自此工會的勢力沒有再回復到從前的水平,不少主要工會因戴卓爾夫人和新的法規而遭到抑制,這些限制罷工的法規至今仍沒有被廢除。至於工黨本身,也不斷擺脫與工會的既有關係。 戴卓爾夫人對保守黨本身也起了很大的影響,她的後繼者,包括馬卓安、夏偉林、史密斯、夏偉明,面對戴卓爾夫人主義內的種種理論,也因對歐盟政策很難作出取捨,結果不論是地區上還是國會內,都造成保守黨內的內部分裂和分歧加深。2005年卡梅倫成為新任黨魁,一般輿論相信他能夠化解黨內因歐盟問題導致長久以來的分裂。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學生會在2006年2月通過動議,決定在戴卓爾夫人去世後,為「優秀和富裕的人士」成立基金。 欧洲政策 撒切尔夫人1988年在比利时的演讲中,她明确阐述对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的反对。她在发言中说道:“英国的边界已不可能回到从前,我们现在只看到在欧洲层面的重新划分,这是欧洲超级大国在布鲁塞尔策划的事情。”同年11月,欧洲人权法庭称英国的拘留制度违反欧洲法律,但此举也遭到撒切尔夫人的愤怒抨击。 1989年,当撒切尔夫人被一些大臣强硬要求加入汇率机制时,撒切尔夫人对此坚决反对,她与她的财政顾问艾伦·沃尔特斯始终认为,英镑应该能自由浮动,而欧盟会员资格只限制英国经济,这一拒绝被认为是后来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因素之一。 著作 《撒切尔夫人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中文版1998当代世界出版社 《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文版1997远方出版社 家庭生活 柴契爾夫人1951年與丈夫丹尼士·柴契爾爵士結婚,兩夫婦的婚姻長達52年,並在1953年8月15日在倫敦的夏洛特皇后與切爾西醫院誕下一對孪生儿女。丹尼士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他逝世于2003年6月26日。 柴契爾夫人的兒子,馬克·柴契爾爵士是一位商人,一直被不同的爭議糾纏住。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蹤;至於在2005年1月,他則因為資助購買飛機,以策劃在赤道几内亚發動政變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緩刑4年,及罰款3百萬蘭特。 柴契爾夫人的女兒,卡洛兒·柴契爾是一位記者和時事評論員。她在英國真人秀,中勝出。 頭銜與榮譽 頭銜 以下是柴契爾夫人自出生到逝世的正式頭銜: 瑪格麗特·羅伯茨女士 (1925年10月13日─1951年12月13日) 丹尼士·柴契爾夫人 (1951年12月13日─1959年10月8日) 丹尼士·柴契爾夫人,MP (1959年10月8日─1970年6月22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MP (1970年6月22日─1983年6月30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FRS,MP (1983年6月30日─1990年12月7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閣下,OM,FRS,MP (1990年12月7日─1991年2月4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閣下,OM,FRS,MP (1991年2月4日─1992年4月9日) 瑪格麗特·柴契爾夫人閣下,OM,FRS (1992年4月9日─1992年6月26日) 柴契爾女爵閣下,OM,PC,FRS (1992年6月26日─1995年4月22日) 柴契爾女爵閣下,LG,OM,PC,FRS (1995年4月22日─2013年4月8日) 榮譽 女嘉德勳爵士 功績勳位 樞密院顧問官 皇家學會名譽女院士 榮譽會員,是該會唯一女會員。 總統自由勳章 共和黨參議員自由勳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外国勋章奖章 一等白狮勋章(捷克,1999年) 荣誉学位 1993年9月4日,撒切尔夫人在马来西亚北方大学(UUM)第六次毕业典礼上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流行文化 2011年英、美電影《鐵娘子》 2020年英國電視劇《王冠》第四季 金德永、孫世演《一生一定要認識的女性領袖50人》第5章,台灣:漢湘文化,2015年2月 另見 柴契爾主義 柴契爾效應 柴契爾內閣 歐洲懷疑主義 1984-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 人頭稅 軟雪糕 英迪拉·甘地,同样因作风强硬而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总理。 參考來源 引用 傳記书籍 "The Anatomy of Thatcherism" by Shirley Robin Letwin (Flamingo, 1992) ISBN 978-0-00-686243-7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One: The Grocer's Daughter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0) ISBN 978-0-7126-7418-8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Two: The Iron Lady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3) ISBN 978-0-7126-6781-4 Memories of Maggie Edited by Iain Dale (Politicos, 2000) ISBN 978-1-902301-51-8 Britain Under Thatcher by Anthony Seldon & Daniel Collings (Longman, 1999) ISBN 978-0-582-31714-7 Thatcher for Beginners by Peter Pugh and Paul Flint (Icon Books, 1997) ISBN 978-1-874166-53-5 One of Us: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Macmillan, 1989) ISBN 978-0-333-34439-2 The Iron Lady: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9) ISBN 978-0-374-22651-0 Margaret, daughter of Beatrice by Leo Abse (Jonathan Cape, 1989) ISBN 978-0-224-02726-7 Mrs. Thatcher's Revolution: Ending of the Socialist Era by Peter Jenkins (Jonathan Cape, 1987) ISBN 978-0-224-02516-4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y Hugo Young (BBC, 1986) ISBN 978-0-563-20472-5 My Style of Government: The Thatcher Years by Nicholas Ridley (Hutchinson, 1991) ISBN 978-0-09-175051-0 其它文獻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World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978-0-06-019973-9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2003年:中國“九五”重點建設工程—內(江)昆(明)電氣化一級鐵路幹線通過竣工驗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签定。 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向烏干達等中非國家派遣100名美軍充當顧問,提供情報、建議和幫助,以協助打擊「聖靈抵抗軍」。 2012年:台北暗殺星擊敗南韓職業電競隊伍Azubu Frost,贏得英雄聯盟第二季世界錦標賽冠軍。 2021年:臺灣西南部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發生火災,造成至少46人死亡和41人受傷。 出生 1633年:詹姆斯二世,英格蘭、愛爾蘭國王,同時也是蘇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七世。(1701年逝世) 1712年:喬治·格倫維爾,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770年逝世) 1801年:約瑟夫·普拉托,比利時物理學家、數學家。(1883年逝世) 1865年:瑪麗·瑪格麗特·奧賴利,美國鑄幣局女官員。(1949年逝世) 1867年:正岡子規,日本俳人。(1902年逝世) 1890年:-{zh-cn: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zh-tw:德懷特·艾森豪}-,美國政治人物,第34任美國總統。(1969年逝世) 1906年:哈桑·班納,埃及政治人物,穆斯林兄弟會創辦人。(1949年逝世) 1906年:漢娜·阿倫特,德國政治理论家。(1975年逝世) 1911年:黎德壽,越南政治人物、軍人、革命家、外交官,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共產黨領導人之一,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1990年逝世) 1920年:張君秋,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家。(1997年逝世) 1936年:白石冬美,日本聲優。(2019年逝世) 1938年:法拉赫·巴列維,伊朗末代皇后。 1940年:克里夫·李察,英國流行歌手、音樂家。 1945年:洪金梅,香港已故粵劇名伶鄧永祥第四任的妻子,藝人鄧兆尊之母親。(2019年逝世) 1946年:弗朗索瓦·博齊澤,中非政治人物,第6任中非共和國總統。 1947年:楊凡,台灣、香港導演。 1948年:鄭耀棠,香港政界人物。 1949年:劉松仁,香港男演員。 1952年:凱亞·薩里亞后,芬蘭作曲家。(2023年逝世) 1952年:林義芳,台灣男演員。 1957年:車淑梅,香港傳媒從業員。 1963年:瓦倫丁·尤達什金,俄羅斯時裝設計師。(2023年逝世) 1965年:史提夫·庫根,英國男演員。 1967年:車仁杓,韓國男演員。 1968年:馬菲·拿鐵斯,英格蘭前職業足球員。 1969年:窦唯,中國音樂藝术家。 1969年:P·J·布朗,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71年:於爾基·卡泰寧,芬蘭政治人物。 1972年:塞熱克哈里·布列克舍夫,哈薩克政治人物。 1973年:堺雅人,日本男演員。 1976年:張震,台灣男演員。 1978年:保羅·亨特,英格蘭職業桌球選手。(2006年逝世) 1978年:亞瑟小子,美國男歌手、演員。 1978年:蕭瀟,香港歌手。 1980年:班·維蕭,英國男演員。 1981年:邱澤,台灣演員。 1982年:安又琪,中國女歌手。 1982年:熊乃瑾,中國女演員。 1983年:林丹,中國男子羽球運動員。 1984年:香澄果穗,日本AV女優。 1985年:基拉·魯季克,烏克蘭政治人物,現任烏克蘭議會議員。 1987年:傑·法羅,美國演員、獨角喜劇表演者、模仿藝人。 1988年:謝芷倫,香港女演員。 1990年:段林希,中國女歌手。 1990年:Ray,日本女歌手。 1993年:張樹人,中國人權活動家、時事評论員。 1996年:李寶君,香港女主持。 1994年:高柳知葉,日本女性聲優。 1996年:李寶珊,香港女主持。 1997年:白間美瑠,日本女藝人。 1998年:Chanmina,日本女饒舌歌手。 逝世 1066年:哈羅德·戈德溫森,英格蘭國王。(1022年出生) 1620年:尚寧王,琉球國中山王。(1564年出生)
20世紀 1912年: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遇刺。 1918年:一战:捷克爆发大罢工,奥匈帝国开始崩溃。 1925年:惠州戰役:東江戰役中,國民革命軍擊敗守城的粵軍,一直以來作為粵軍大本營的惠州易手。 1926年:英国作家米恩创作的首部以小熊維尼为主要角色的小说首次出版。 1932年:白冷圳回水灌溉工事通水启用。 1933年:德国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及日内瓦会议。 1939年:德國U-47潛艇成功以魚雷擊沉英國皇家海軍停放在蘇格蘭斯卡帕灣的皇家橡樹號戰艦。 1944年:受到暗杀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密谋案牵连,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选择自杀身亡。 1947年:美国空军上校查克·叶格驾驶X-1試驗機成功突破音障,进行世界首次超音速飛行。 1948年:中国共产党武装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后占领锦州。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 1951年:中美洲国家组织成立。 1952年: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开始。 1960年:古巴菲德尔·卡斯特罗政府宣布将全国银行、大工业和大商业全部收归国有。 1964年: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在向尼基塔·赫魯雪夫發動政變後,繼任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1968年:美國田徑運動員吉姆·海因斯於奧運會男子100公尺決賽中以9.95秒成績奪得金牌,成為採用電子計時後首位突破10秒大關的選手。 1972年:香港銅鑼灣大丸百貨煤氣爆炸,2死81人受傷。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陆军攻击西奈半岛纵深地带,遭到惨重损失,以色列开始反攻。 1981年:穆巴拉克正式就任埃及总统,以接替8天前遇刺身亡的總統薩達特。 1992年:俄国公布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资料。 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 1994年:美国宣布取消对海地制裁。 1994年: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开放。 21世紀 2001年:兄弟象在中華職棒12年總冠軍賽擊敗統一獅,獲得年度總冠軍。 2003年:中國“九五”重點建設工程—內(江)昆(明)電氣化一級鐵路幹線通過竣工驗收。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签定。 2011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向烏干達等中非國家派遣100名美軍充當顧問,提供情報、建議和幫助,以協助打擊「聖靈抵抗軍」。 2012年:台北暗殺星擊敗南韓職業電競隊伍Azubu Frost,贏得英雄聯盟第二季世界錦標賽冠軍。 2021年:臺灣西南部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發生火災,造成至少46人死亡和41人受傷。 出生 1633年:詹姆斯二世,英格蘭、愛爾蘭國王,同時也是蘇格蘭國王,稱詹姆士七世。(1701年逝世) 1712年:喬治·格倫維爾,英國政治人物,前任英國首相。(1770年逝世)
艾森豪威尔家族本姓艾森豪尔(,直译为“铁匠”或“工人”),是自1741年从德意志萨尔兰的萨尔布吕肯移民至美国的德裔家庭。他们的家族首先定居予宾夕法尼亚州约克城,并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迁往堪萨斯州。关于其德文姓氏“Eisenhauer”是如何以及何时被盎格鲁化为“Eisenhower”则说法不一。艾森豪威尔於宾夕法尼亚州的祖先主要从事农业为生,而其中就包括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高祖父——汉斯·尼古拉斯·艾森豪威尔,他于1741年移居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 汉斯的曾孙大卫·雅各布·艾森豪威尔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师(1863-1942),其人為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的父親。艾森豪威尔的母亲艾达·伊丽莎白·艾森豪威尔(婚前姓斯托弗)出身于弗吉尼亚州的德意志裔新教家族。她于1885年9月23日在堪萨斯州莱康普顿与大卫结婚,婚礼地点举办于他们共同地母校—莱恩大学。据悉,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的血统还包括来自大不列颠岛之英格兰(双系)及苏格兰(母系)的祖先。 其父大卫曾在堪萨斯州霍普经营一家杂货店,但由于時年经济不景气致使生意失败,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家里变得窮困潦倒。艾森豪威尔夫妇后为谋生在1889年前往德克萨斯州,但后来於1892年又搬回了堪萨斯州丹尼森。據悉,当时他们的整个家庭财产只有约24美元(相当于2019年的683美元)。大卫也在之後陸續当过铁路机械师、奶油厰工作人員。 直至1898年,艾森豪威尔夫妇才总算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穩定提供了一个安心的家。 早年生活及教育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于1890年10月14日出生於德克萨斯州的丹尼森,是大卫·雅各布·艾森豪威尔和艾达·斯托弗所生七个子女中排行老三他的母亲最初打算为他取名为大卫·德怀特,但在他出生后因考虑到与其父同名而将这名字颠倒过来,以避免家里同时存有两个大卫的混乱场面。大卫·J·艾森豪威尔夫妇所生育地所有男孩都会被称为“艾克”的不同形式;比如其哥哥埃德加“大艾克”和而德怀特则被称为“小艾克”,这个绰号旨在作为他们姓氏的缩写。不过到了二战,艾森豪威尔家就只有德怀特还被称为“艾克”了。 1892年,他们举家搬迁到堪萨斯州阿比林,而艾森豪威尔从此认为那就是他的家乡。艾森豪威尔在儿时曾无意卷入了一场意外事故,该事故致使他的弟弟厄尔失去了一只眼睛,为此他在余生中一直感到悔恨。德怀特从小对户外探索活动产生了敏锐而持久的兴趣。他从一位名叫鲍勃·戴维斯(Bob Davis)的文盲那里学会了打猎和钓鱼、烹饪和打牌的技巧,他还因此得以在烟山河畔旁进行野外露营。 虽然艾森豪威尔的母亲一直对战争持否定态度,但也正是她所收藏的历史书籍激发了艾森豪威尔对世界戰爭史的启蒙和持久的兴趣。他一直坚持着阅读母亲收藏的书籍,并成为阅读方面的佼佼者。他曾提到在他早期的教育中,他喜欢的科目分别是数学和英文。 他的父母在早餐和晚餐时都会留出特定的时间来进行日常的家庭圣经阅读仪式。家事定期分配在所有孩子中轮流做;其中行为不端者会受到明确的惩罚,这通常是由德怀特的父亲大卫来实施。他的母亲曾是门诺教河边弟兄派的信徒,其后来还与丈夫一起加入了耶和华见证会的前身——即国际学生圣经研讨会。自1896年至1915年,艾森豪威尔家一直是当地教友的聚会场所,不过德怀特本人卻从未正式加入该教会。直至1953年,他在长老宗教会接受洗礼,正式成为基督徒。 艾森豪威尔就读于阿比林高中并于1909年毕业。他與其兄埃德加都想上大学,然而他们因家境贫困不能同时支付两个人的学费;随后他们达成君子协议,两人隔一年上大学,而另一人通过工作来赚取对方的学费。但埃德加在大学一年级时因个人原因而转学,当埃德加请求因转学留级而再读一年时,德怀特同意了,并因此又工作一年以支付埃德加的學費。好在德怀特在之后也顺利考入大学。在德怀特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因膝盖受伤致使腿部感染并延伸到腹股沟而被医生诊断为有生命危险,医生因此建议截肢,但德怀特对此坚决不同意,结果却出人意料地痊愈了,可他也因此留级不得不重读大一。当时,他的瑞典友人哈兹莱特正申请美国海军学院,并建议德怀特一同申请该校,因为其有“免学费”的好处。于是艾森豪威尔在1911年参加美国海军学院的入学考试且成功通过,但卻因其超龄而未被录取,所幸之後获得時任参议员约瑟夫·布里茨的提名而得以进入另一间著名军事学府—西点军校就讀。 在西点军校的那段时光,艾森豪威尔总是喜欢强调传统和体育。但他并不重视且很常违反军校规章,这最终导致他以不太理想的軍紀評級毕业。而在學科上,艾森豪威尔迄今为止成绩最好的科目被认为是英文;在其他方面,儘管他在總統任期内總是是强调工程学、科学和数学等科目的重要性,但本人在理科成绩成绩实则一般。 在体育方面,艾森豪威尔后来曾提到;“没能进入西点军校的棒球队一直是我这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又或许是....我最大的遗憾”。不过他最终仍进入了该校的橄榄球队,并在1912年成为跑卫和后卫的首发球员,当时他的对手是卡莱尔印第安人队的传奇球员——吉姆·索普。然而艾森豪威尔在下一场比赛中被擒抱时致使膝盖撕裂,此事也使这成为他最后一次参加的正式比赛;后来他在马背上和拳击场上又再次伤到膝盖。從此他便将体育重心转向了击剑和体操。艾森豪威尔后来还担任了初级校队的橄榄球教练和后援队领班。 他在1915年中等成绩毕业。该班被称为“众星所洛之届”,因为該届有59名(三分之一)成员最终都成为了将军。 个人生活 当艾森豪威尔因服兵役驻扎在德克萨斯州时,他与爱荷华州布恩的玛米·杜德相遇。 他们对彼此都一见钟情并开始交往,最终艾森豪威尔在1916年情人节向其求婚。后来由于美国於同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故艾森豪威尔须得服兵役(尽管最后他并没有直接前往欧洲战场),因此他们原定于11月於丹佛举行的婚礼被提前至7月1日。在他们婚姻的前三十五年中,他们的居所曾多次因个人原因而多次搬迁。 艾森豪威爾同玛米育有二子,長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生於1917年9月24日,於1921年1月21日死於猩紅熱,年僅3歲,在之后艾森豪威爾絕少談論關於其的离世。次子約翰·艾森豪威爾生於1922年8月3日;於成年後在美國陸軍服役,退伍後成为作家并担任(1969年-1971年)。約翰·艾森豪威爾的儿子為後來與理查·尼克森之女朱莉·尼克松結婚(艾森豪威尔很宠爱这个孙子,如总统寓所的戴维营就是因他而更名)。 艾森豪威尔晚年成为高尔夫球爱好者,并在1948年加入奧古斯塔高爾夫球俱樂部。他在担任总统期间和退休后也经常打高尔夫球,并毫无保留地向公正表达了他对这项运动的热情,有时甚至会在寒冷冬日也坚持着打高尔夫球;对此他曾下令将高尔夫球涂成黑色,理由是“这样能在雪地上能更好地看清它们”。他还在总统寓所戴维营安装了一个小型的高尔夫设施,并与当时的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主席克利福德·罗伯茨成为密友,曾多次邀请罗伯茨到白宫過夜。罗伯茨也是一名投资经纪人,负责艾森豪威尔家族的金融投资。. 艾森豪威尔晚年的另一个兴趣是畫油画。 儅他還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时,因去欣赏了托马斯·E·斯蒂芬斯为夫人玛米画的肖像后开始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缓解压力,艾森豪威尔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统共創作了大约260幅油画。这些油画大多为写意的风景画,不过也有一些主题的肖像画;如玛米、他们的孙子、英国著名军事统帅蒙哥马利将军、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以及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林肯。英国艺术批评家温迪·贝克特修女曾如此评价艾森豪威尔的作品:“...(他的油画)简洁却又认真,这反而使我们对这位沉默寡言的总统的,被隐藏着的另一面感到十分好奇”。不过艾森豪威尔本人在艺术和政治方面都显得很保守,比如在1962年的一次演讲中就谴责现代艺术是“一块看起来像涂满奇怪颜料的破旧帆布”。 美国喜剧剧情片《外场的天使》是艾森豪威尔最喜欢的电影。而他最喜欢的休闲读物是赞恩·格雷的西部小说。据信,艾森豪威尔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他对纸牌游戏很熟练;他在阿比林的那段时光学会如何玩扑克牌,並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室内运动”。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期间记录了与西点军校同学的扑克牌输赢以在毕业后获得赔金,不过后来他不这么做了,因为他的对手反感还要给他报酬。据他的一位友人称,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学会合约桥牌后,每周有6个晚上都要玩合约桥牌,而這種狀態持续了5个月之久。艾森豪威尔在其二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一直坚持打桥牌。比如驻扎在菲律宾时,他就经常与曼努埃尔·奎松打牌消磨时光,还因其高超的技術获得了“马尼拉的桥牌奇才”的诨号。 據説在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任命军事参谋的其中一个不成文的理由就是要能够打好桥牌。他甚至在诺曼底登陆计划实施前紧张的几个星期里也在打牌。而他最敬重的选手是阿尔弗雷德·格鲁特将军,因为他的桥牌技术被认为是当时美国陆军中最好的;据说艾森豪威尔任命格鲁特为北约副手的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桥牌技术。在任职总统期间,每周六晚上在白宫举行的桥牌游戏任期内的个人特色。而他之後确是被認爲一个很强劲的玩家,雖然如果按照现代标准,他并不是一个专家。著名桥牌选手和普及者伊利·卡尔伯森将他的游戏技巧描述为“经典并健全”,而且时常有令人称奇之处,他还说:“....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打牌方式来判断他的性格。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冷静而又沉着的玩家,他对损失从不抱怨;但在胜利时能坦然地表现出喜悅之情,而且他从不犯桥牌玩家最失礼的行为—即赢了之后还给你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桥牌专家奥斯瓦尔德·雅各比经常参加白宫的桥牌比赛,他说:“...总统打桥牌比打高尔夫球还要好。他或许很常试图在高尔夫球方面进个九十分,但在桥牌方面,你完全可以说他打的是70年代的水平(艾森豪威本人於1960年代逝世)。” 一战往事 艾森豪威尔自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正式晋升为少尉的他请示上级将其被派往菲律宾驻扎,但被拒未果;最初被指示在后勤部门服役,后来在德克萨斯州和乔治亚州的各个军事营地都在担任低等步兵,直至1918年。在1916年,艾森豪威尔於山姆休斯顿堡驻扎期间,艾森豪威尔曾兼职当地圣路易斯学院(现圣玛丽大学)橄榄球教练。艾森豪威尔后来还因此成为了该校兄弟会“西格玛·贝奇”的名誉会员。在1917年底,当他在乔治亚州奥格尔索普堡负责士兵的训练时,他与其夫人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17年,发生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引起美国各界的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艾森豪威尔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他再次要求将其派往海外为国效忠,但却因其族裔身份而再被拒绝,随后将艾森豪威尔被派往堪萨斯州莱文沃斯堡驻扎。1918年2月,他再被派到马里兰州的米德营与第65工兵队一同服役。该工兵队后来奉上级命令而前往法国,但令他懊恼的是他并没有被允许一同前往;因他接到了前往坦克军团任职的命令并被提升为中尉,负责指挥坦克部队在科尔特营训练乘员,而这也成为了他的首个指挥部队。该兵团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之战旧址。虽然艾森豪威尔和他所负责培训的坦克兵从未正式参加过一战,但他在这段时间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以及评估下级军官的实力并对人员进行最佳安排的准确眼光。 当他指挥的坦克部队接到將前往法国战场的命令时,他曾对此感到无比振奋;然而随后因一戰停战协议在他出发前一周就被签署,這使他为国效力的心願再次落空。尽管他因在国内的優異表現而获得了杰出服务勋章荣誉,卻也因数次错过了造成未能前往前线服役的遗憾,以上种种都使他一度感到沮丧和悲痛。但他在美国本土有为部队数千名成员建立装备齐全的营地,并制定了完整的战斗训练计划,以此可证明他军事上的天赋。1917年4月返回西点军校,隨後进入装甲部队,在步兵坦克学校负责训练坦克乘员,期间结识康纳(Fox Conner)将军并获得赏识,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中尉晉升到上尉。1922年晋升为少校,在时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纳之下担任执行官(XO)。 军官生涯 战后,艾森豪威尔恢复上尉军衔,在几日后晋升为少校,他保持这一军衔16年直至二战爆发。 1919年,艾森豪威尔少校被派往指挥一个横跨美国大陆的陆军机动部队以测试军用车辆耐用性,并順道沿路宣传国家道路改善政策;而正是这段指挥时期让他明白了改善国内道路的必要性。这也成为其总统任期内特别注重施政方向。 他隨後再次被調往马里兰州米德营担任上級軍官职务,負責督導一個坦克營直到1922年。在此期間為與時俱進,他也在前往軍官學校重新學習,着重探討了裝甲部隊在下一場戰爭的作用和影響。通过与乔治·巴顿、塞雷诺·布雷特等其他高级坦克軍官的密切交流,他對於坦克战的專業知識方面很快學有所成;但之後他们提出的“應以速度爲主導並以此發起进攻性坦克战”的前沿想法遭到了上级的强烈反对,因他们认为这种新型戰術實在過於激进且不穩定,更倾向于继续使用坦克部隊来輔助步兵。艾森豪威尔甚至曾因違背上級指示持續公布这些草擬坦克部署方法受到軍事審判的威胁,最終他對這些方案忍痛割爱,不再提起。 军事生涯 早年軍事生涯 1925年由康纳保举进入指挥参谋学院,1年后以第1名毕业。曾任营长,在美国战斗纪念物委员会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为战争部助理部长乔治 V. 莫斯利将军担任执行官。以杰出参谋军官著称,后被美國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选中进入陆军部。1935年随导师麦克阿瑟来到菲律宾担任菲律宾政府军事顾问。1936年晋升中校,因军事与哲学观点与麦克阿瑟发生冲突。1939年返回美国,在担任一系列的参谋职位后,1941年6月成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為准將。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後,在陆军参谋长喬治·卡特萊特·马歇尔领导的总参谋部任职,历任战争计划部主任、助理参谋长,虽然从来没有领导大部队作战经历,仍被马歇尔赏识,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欧洲战区司令」並很快的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的部隊接连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被任命為「北非战区盟军总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晋升为上将。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马歇尔离开华盛顿,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远征军最高总司令」,其後担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于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晋升为美國陆军五星上将,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美國陆军参谋长。 冷戰時期 1948年卸下美國陆军参谋长的職務并退出现役,受聘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隊最高司令,并于1952年正式退出现役后回到哥伦比亚继续担任校长,步入政坛。 總統生涯 总统竞选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加入共和黨竞选总统,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尼克森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托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朝鮮、共產主義、貪污」()作為口號抨击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尤其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達協定中对苏联的妥协及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艾森豪威尔凭借442票對89票的压倒性优势成功当选,也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也是自赫伯特·胡佛以來第二位德裔總統,亦是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唐納·川普才被打破(川普未有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且当选时年龄70岁)。 司法任命 艾森豪威尔在总统任期(1953-1961年)内共任命了5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厄尔·沃伦,1953年,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沃伦法院) 约翰·马歇尔·哈伦二世,1954年 小威廉·布伦南,1956年
美国喜剧剧情片《外场的天使》是艾森豪威尔最喜欢的电影。而他最喜欢的休闲读物是赞恩·格雷的西部小说。据信,艾森豪威尔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使他对纸牌游戏很熟练;他在阿比林的那段时光学会如何玩扑克牌,並称这是他“最喜欢的室内运动”。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期间记录了与西点军校同学的扑克牌输赢以在毕业后获得赔金,不过后来他不这么做了,因为他的对手反感还要给他报酬。据他的一位友人称,艾森豪威尔在西点军校学会合约桥牌后,每周有6个晚上都要玩合约桥牌,而這種狀態持续了5个月之久。艾森豪威尔在其二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一直坚持打桥牌。比如驻扎在菲律宾时,他就经常与曼努埃尔·奎松打牌消磨时光,还因其高超的技術获得了“马尼拉的桥牌奇才”的诨号。 據説在二战期间,艾森豪威尔任命军事参谋的其中一个不成文的理由就是要能够打好桥牌。他甚至在诺曼底登陆计划实施前紧张的几个星期里也在打牌。而他最敬重的选手是阿尔弗雷德·格鲁特将军,因为他的桥牌技术被认为是当时美国陆军中最好的;据说艾森豪威尔任命格鲁特为北约副手的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桥牌技术。在任职总统期间,每周六晚上在白宫举行的桥牌游戏任期内的个人特色。而他之後确是被認爲一个很强劲的玩家,雖然如果按照现代标准,他并不是一个专家。著名桥牌选手和普及者伊利·卡尔伯森将他的游戏技巧描述为“经典并健全”,而且时常有令人称奇之处,他还说:“....你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打牌方式来判断他的性格。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冷静而又沉着的玩家,他对损失从不抱怨;但在胜利时能坦然地表现出喜悅之情,而且他从不犯桥牌玩家最失礼的行为—即赢了之后还给你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桥牌专家奥斯瓦尔德·雅各比经常参加白宫的桥牌比赛,他说:“...总统打桥牌比打高尔夫球还要好。他或许很常试图在高尔夫球方面进个九十分,但在桥牌方面,你完全可以说他打的是70年代的水平(艾森豪威本人於1960年代逝世)。” 一战往事 艾森豪威尔自1915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正式晋升为少尉的他请示上级将其被派往菲律宾驻扎,但被拒未果;最初被指示在后勤部门服役,后来在德克萨斯州和乔治亚州的各个军事营地都在担任低等步兵,直至1918年。在1916年,艾森豪威尔於山姆休斯顿堡驻扎期间,艾森豪威尔曾兼职当地圣路易斯学院(现圣玛丽大学)橄榄球教练。艾森豪威尔后来还因此成为了该校兄弟会“西格玛·贝奇”的名誉会员。在1917年底,当他在乔治亚州奥格尔索普堡负责士兵的训练时,他与其夫人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杜德·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17年,发生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引起美国各界的愤怒,促使同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艾森豪威尔在得知美国参战的消息后,他再次要求将其派往海外为国效忠,但却因其族裔身份而再被拒绝,随后将艾森豪威尔被派往堪萨斯州莱文沃斯堡驻扎。1918年2月,他再被派到马里兰州的米德营与第65工兵队一同服役。该工兵队后来奉上级命令而前往法国,但令他懊恼的是他并没有被允许一同前往;因他接到了前往坦克军团任职的命令并被提升为中尉,负责指挥坦克部队在科尔特营训练乘员,而这也成为了他的首个指挥部队。该兵团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盖茨堡之战旧址。虽然艾森豪威尔和他所负责培训的坦克兵从未正式参加过一战,但他在这段时间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以及评估下级军官的实力并对人员进行最佳安排的准确眼光。 当他指挥的坦克部队接到將前往法国战场的命令时,他曾对此感到无比振奋;然而随后因一戰停战协议在他出发前一周就被签署,這使他为国效力的心願再次落空。尽管他因在国内的優異表現而获得了杰出服务勋章荣誉,卻也因数次错过了造成未能前往前线服役的遗憾,以上种种都使他一度感到沮丧和悲痛。但他在美国本土有为部队数千名成员建立装备齐全的营地,并制定了完整的战斗训练计划,以此可证明他军事上的天赋。1917年4月返回西点军校,隨後进入装甲部队,在步兵坦克学校负责训练坦克乘员,期间结识康纳(Fox Conner)将军并获得赏识,1918年战争结束后由中尉晉升到上尉。1922年晋升为少校,在时任第20步兵旅旅長康纳之下担任执行官(XO)。 军官生涯 战后,艾森豪威尔恢复上尉军衔,在几日后晋升为少校,他保持这一军衔16年直至二战爆发。 1919年,艾森豪威尔少校被派往指挥一个横跨美国大陆的陆军机动部队以测试军用车辆耐用性,并順道沿路宣传国家道路改善政策;而正是这段指挥时期让他明白了改善国内道路的必要性。这也成为其总统任期内特别注重施政方向。 他隨後再次被調往马里兰州米德营担任上級軍官职务,負責督導一個坦克營直到1922年。在此期間為與時俱進,他也在前往軍官學校重新學習,着重探討了裝甲部隊在下一場戰爭的作用和影響。通过与乔治·巴顿、塞雷诺·布雷特等其他高级坦克軍官的密切交流,他對於坦克战的專業知識方面很快學有所成;但之後他们提出的“應以速度爲主導並以此發起进攻性坦克战”的前沿想法遭到了上级的强烈反对,因他们认为这种新型戰術實在過於激进且不穩定,更倾向于继续使用坦克部隊来輔助步兵。艾森豪威尔甚至曾因違背上級指示持續公布这些草擬坦克部署方法受到軍事審判的威胁,最終他對這些方案忍痛割爱,不再提起。 军事生涯 早年軍事生涯 1925年由康纳保举进入指挥参谋学院,1年后以第1名毕业。曾任营长,在美国战斗纪念物委员会擔任約翰·潘興的助理,为战争部助理部长乔治 V. 莫斯利将军担任执行官。以杰出参谋军官著称,后被美國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选中进入陆军部。1935年随导师麦克阿瑟来到菲律宾担任菲律宾政府军事顾问。1936年晋升中校,因军事与哲学观点与麦克阿瑟发生冲突。1939年返回美国,在担任一系列的参谋职位后,1941年6月成为第3集团军参谋长,同年9月晋升為准將。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後,在陆军参谋长喬治·卡特萊特·马歇尔领导的总参谋部任职,历任战争计划部主任、助理参谋长,虽然从来没有领导大部队作战经历,仍被马歇尔赏识,1942年6月24日被任命為「欧洲战区司令」並很快的晋升为中将。 1942年7月北非英军及美军的部隊接连受挫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决定发动北非战役的作戰。同年8月艾森豪被任命為「北非战区盟军总司令」。但他之前從未单独指挥过作战,然而這次指揮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进展顺利,艾森豪威尔也因此聲名大噪。 1943年2月11日晋升为上将。 1943年6月—8月指揮西西里島戰役,同年11月在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12月因美国总统罗斯福不愿意马歇尔离开华盛顿,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远征军最高总司令」,其後担任大君主作戰(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總司令」。他于1944年1月駐倫敦組建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6到8月指揮霸王行動,進行諾曼底登陸。9月移駐法國正式接管蒙哥馬利的地面部隊指揮權,指揮攻佔德國。在1944年12月20日晋升为美國陆军五星上将,二戰結束後曾擔任駐德佔領司令官。 1945年接替退休的马歇尔任美國陆军参谋长。 冷戰時期 1948年卸下美國陆军参谋长的職務并退出现役,受聘為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48年—1952年)。 1950年重新入伍並出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隊最高司令,并于1952年正式退出现役后回到哥伦比亚继续担任校长,步入政坛。 總統生涯 总统竞选 1952年退出美國軍界,加入共和黨竞选总统,為安撫共和黨保守派,他挑選理察·尼克森作為副總統,尼克森的年輕及反共立場起到襯托作用,並提升其政治地位。競選期間他以「朝鮮、共產主義、貪污」()作為口號抨击民主黨政府的執政表現,尤其是成功表達反對羅斯褔在雅爾達協定中对苏联的妥协及杜魯門對朝鮮和中國的政策。最終,艾森豪威尔凭借442票對89票的压倒性优势成功当选,也使共和黨在20年後重新入主白宮。時年62歲,是自1856年以來當選年紀最長的總統(較杜魯門以現任總統首次當選時年64歲早),他也是20世紀美國唯一一位軍界出身的總統,也是自赫伯特·胡佛以來第二位德裔總統,亦是第1位就任總統前未曾擔任民選公職的總統,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唐納·川普才被打破(川普未有參軍和擔任民選公職,且当选时年龄70岁)。 司法任命 艾森豪威尔在总统任期(1953-1961年)内共任命了5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厄尔·沃伦,1953年,第14任美国首席大法官(沃伦法院) 约翰·马歇尔·哈伦二世,1954年 小威廉·布伦南,1956年 ,1957年 波特·斯图尔特,1958年 其中,惠特克不适合担任大法官并很快退休。斯图尔特以及哈伦二世属于共和黨的保守派,而布伦南属于民主党并且成为了最高法院自由派的重要成员。最重要的是,出乎艾森豪威尔的意料,原本属于温和保守派(共和黨)的厄尔·沃伦上任首席大法官后,在其盟友布伦南等人的协助下,最高法院頻頻作出傾向自由派(民主党)的判決,以至于曾有评论称,属于共和党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来评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the biggest damn-fool mistake I ever made)”。沃伦主政下的美国最高法院掀起了美国历史上一场划时代的宪政革命,彰显出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深刻信仰,成为了当时美国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的堡垒、 内政情况 在國內方面,他和理查德·尼克松及其他自由派共和黨人一樣支持平權措施,他支持美国最高法院(沃伦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中所作的平權判決。在他任內推動並通過1957年民權法案,限制種族歧視法律及取消種族隔離等政策。他並反對麥卡錫主義,因為當調查牽連美國軍界的時候,他認為這對美國軍人並不敬。 在經濟方面,1954年聯邦政府通過了補助1億7,500萬於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法案(Federal-Aid Highway Act of 1954 included $175 million for Interstate System),緊接著在1956年簽署了這項法案以及「Highway Revenue Act of 1956」,於是州際公路賴以發展的法源與基金得以確認。往後美國高速公路於是四面八方的蔓延生長,劃過無數都市,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任职8年期间,美国社会经历了战后最安定、繁荣的时期。 外交情况 上任后半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提出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艾森豪威尔主义”。他继续推行冷战政策,加速发展战略空军,使他成为世界冷战格局形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支持所有反对苏联及共產黨的政权,1953年访问当时佛郎哥独裁统治下的西班牙国。1956年艾森豪勝選連任。 1960年6月18日,艾森豪訪問中華民國(台湾),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於任內訪問台湾的美國總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0,000群眾發表演說。在金門的823炮戰時,二人共同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国對金門隔日砲擊之行為,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除了派出第七舰队,每年经过台湾海峡协防中華民國之外,也讓美國海空軍力量直接進駐台灣。艾森豪與蒋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各擔任盟軍於歐洲、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為表示抗議,以「歡迎」和「相送」為名,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進行砲擊。 退休生活 艾森豪于1961年1月20日离任總統。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总统肯尼迪曾将机密告知艾森豪威尔并与他进行会谈,商讨应对方案。 逝於华盛顿 1969年3月28日,他因心脏病发作逝世於華府,享壽78岁。3月29日,他的葬礼在华盛顿国家座堂举行,之后他的遗体供人瞻仰28小时。4月2日,在他的家鄉阿比林下葬,他的遺言在下葬的時候進行宣讀,其中一句是「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 著作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远征欧陆》1948,中文版1975 三联书店 《艾森豪威尔大战回忆录》,中文版1959 解放军总参谋部翻印 《艾森豪威尔将军战争回忆录》,中文版2010 解放军出版社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白宫岁月》1963 《白宫岁月 上
從托馬斯·莫爾開始,許多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注意到解決城鄉對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問題。罗伯特·欧文主張,把城市和鄉村結合起來,把工業和農業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 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6世紀至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初,共經歷了300多年。3個階段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各不相同,無產階級的發展水準也不同。 16世紀至17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實行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對社會主義的設想還只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 18世紀,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對社會主義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並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制引起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當具備初步的階級觀點後 ,主張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為原型,主張在封建制度崩潰後,在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贊同君主制、終身制、家長制等。 19世紀30和40年代,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峰時期。由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這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進行了批判;理論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礎是經濟狀況,指出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設計未來理想社會主義制度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術觀點,它從科學的角度認為,社會演變成私有制的阶级社會,並不是人類犯錯而背離本性(空想社會主義),而是“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馬克思),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19世紀,社會主義在批判近代資本主義之基礎上產生。人類社會因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最終都要走向「按勞索需、各盡其能」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中去,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在社會發展的歷史上起了一定的進步的作用,它推翻了相對陳舊的封建社會。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過渡阶段,社會主義革命能夠成功和發生,也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生产力),社會主義需要有發達的資本主義作基礎才能實現。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不單有對立關係,還有繼承關係。在繼承關係中,無產階級必須要把資本主義社會所創造的全部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繼承下來,如果不繼承這種高度社會化的生產關係,就不能從根本上消滅因為社會生產力不足而導致的貧富兩極化的私有制。 馬克思與恩格斯认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於這個緣故,每一代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先輩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改變舊的條件。」 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之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样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是馬克思的政治观点,在君主独裁时代通过暴力获得政权,是当时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唯一的施政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所造成的政权内部瓦解,相对于从外部施加暴力迅速有效。从最后实现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产品按需分配的角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的国家才能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而事实的历史发展中,在苏联、中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尚未获得极大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自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产党采用了恩格斯的暴力革命的政治观点,发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武装暴动取得了国家政权。同时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未继承资本主义的极大生产力的社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分配结构。反而根据这些国家原有的中央集权主义思想和传统,建立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了列宁主义、斯大林主義、托洛茨基主义、毛泽东思想、胡志明思想、铁托主义、霍查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格瓦拉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等等。 苏联的区别 建立历史背景条件: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极大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提高的前提下;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立在沙皇俄国的一战战败,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农奴经济色彩依然浓烈的条件下。 政府组织模式: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所以马克思预言的社会主义继承了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的民主更加民主的政权组织方式;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权组织模式未发展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政治、经济、法制,其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国际背景:马克思预言的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项涉及全人类不可逆转的工程,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的政权将会将整个人类带入新纪元,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将会使全体人类共同进入,实现消灭贫富差别;而苏联模式下,斯大林首先修改了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共产主义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也是可以建立的。 苏联的共同点 夺权模式,采用暴力革命夺权。 经济形态,都采用公有制经济,苏联还特别实践空想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在1978年以前也沿用类似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社会主义 有观点认为国家社会主义主要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起,由俾斯麦开始在德國境內推行的一套意识形态融合国家主义與社會主義的社会福利体系,主张国家至上,也许并不认同民主体制。国家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實現形式是由德國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推行的納粹主義。不过关于纳粹主义是否就是国家社会主义,还只是国家社会主义的一个流派,学术界目前仍有争议。納粹主义中的「社会主义 」,其实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希特勒所代表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国勞工党的一系列政治與經濟制度一體化的政策,將德國全國進行重整,社會各部納入各黨組織,如德意志劳工阵线與其他從屬於黨組織的全國與地方性社團,在某種程度上多少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在融入了民族主义元素后也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人为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唯一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歧视与之不同的民族。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民族世界霸权。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指民主宪政之下的社会主义经济,而社会民主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化改良。 社会党国际是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共同的国际组织。按法兰克福宣言所言: 社会民主主义者提倡和平改良社会,反对暴力,又提倡混合经济,不反对私有制。民主社会主义者要激进一些,他们通常主张更高的公有制经济比重和更高的社会福利。两者都把工会作为自身的群众基础,都不侵犯财产私有。两者都认为,没有自由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行,政治上提倡不同思想的党派共存。当今的世界上,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南亚比较盛行。 修正主义 苏联在60年代实行的反个人崇拜整风,对斯大林的批判与增加丰富人民的生活引入部分资本主义的文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是修正主义并与苏联交恶。 苏联的修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苏联模式的修改,要求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成为苏联的修正主义一部分,共同分摊其改革成本。同时武力干涉、禁止各国独立发展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模式。如原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意图脱离苏联控制,他在共产国际“七大”上发言认为,各国共产党人拥护共产国际的共同路线和“在一切行动中和一切问题上完全一致”是可以分开考虑。相同情况还有铁托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苏交恶时期就开始被社会主义阵营指责为“修正主义”;文革时期,中共提出标语“彻底批判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建党路线”,以此反对党内的走资派;文革中后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也指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为“修正主义”。尼泊尔毛主义领导人也曾经指责中国是“修正主义”。 20世紀初期,社會主義開始傳入中國,有部分人受到無政府主義影響。在中国,马列主义组织和国家主义组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由李大钊、王光祈、曾琦、李璜等人1918年发起在北京成立,1923年总部迁到南京。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苏联给少年中国学会带来影响,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年会,马列派的邓中夏、恽代英等人和国家派的左舜生、陈启天等人因政治分歧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到1925年第六次年会后走向决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國人開始較嚴格引入科學社會主義。马列派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筹划创立中国共产党,主张馬克思主義,1921年正式成立,早期骨干为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国家派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等人则在1923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党,主张国家主义。以后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壮大,1949年夺得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奉行马列社会主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切的事情皆以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杆,所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引入市場經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国家支柱行业都在国有资产绝对控制之下,也就形成了以公有制主体的市场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由1956年公有制经济(集体制、国营制)到现在的公有制经济(集体制国营制)和私有制经济(个体,民营,外资,台资,港资)股份制,合资 的转变。 由政府计划经济固定价格到引进外资、市场价格自由浮动,政府強烈控制的市场经济。 由过去政府统一分配工作到1988年的自主选择工作。市场职位需求主导。 1978年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在国家的控制之下,也诞生了一批国企“环保钉子户”。由此而导致的一些问题,仍然被持续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扬阶级调和、实行市场经济、發展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因此部分社會主義學者认为其背离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旨在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社会主义主张,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同时,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也强调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批评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有多种观点,由于社会主义有多种模式,许多批评仅仅集中于社会主义的特定类型。 经济自由主义者和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自然实体或者道德权利那样的市场交易看作是他们的自由和解放理念的核心,而且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态看作是不变和绝对的,所以,他们觉得生产资料中的公有制、合作社和计划经济是对自由的侵犯。 据奥地利经济学派人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一个经济体系不利用金钱、经济核算和市场定价将不能有效定价资本货物和协调生产,因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以率先实行经济核算。其他对社会主义体系的集中批评基于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分散的知识的利用上。社会主义在这一观点中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信息不能被中央机构集中到一起并有效用于对整体经济制定一个计划,因为这么做会导致扭曲或缺乏价格信号。 许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上的批评集中于苏维埃式的计划经济的实践。他们指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运作缺少預算線降低了对企业的激励有效的行动的信息,进而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 其他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学上的批评在于他们依赖于对經濟均衡和柏拉图效率有问题且不切实际的设想。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在第二章开头提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要限制资本所有者的权力,办法就是由国家掌握权力,并且剥夺作为生产资料的一切私有财产。但这个方法的结果更糟糕。在社会主义国家。财产所有者原有的权力转移到国家手里。在理论上,国家是公道的,是为工人的利益服务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国家却是为当权者们的利益服务的。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官员对于普通工人的支配权力,即使同资本主义国家里最贪婪的资本家比起来,都不知还要大多少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竞争的程度,而资本家却不容易做到。” 参见 社会主义的类型 社會主義國家 共產主义 自由主义
苏联在60年代实行的反个人崇拜整风,对斯大林的批判与增加丰富人民的生活引入部分资本主义的文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是修正主义并与苏联交恶。 苏联的修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苏联模式的修改,要求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成为苏联的修正主义一部分,共同分摊其改革成本。同时武力干涉、禁止各国独立发展符合本国的经济、政治模式。如原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意图脱离苏联控制,他在共产国际“七大”上发言认为,各国共产党人拥护共产国际的共同路线和“在一切行动中和一切问题上完全一致”是可以分开考虑。相同情况还有铁托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苏交恶时期就开始被社会主义阵营指责为“修正主义”;文革时期,中共提出标语“彻底批判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建党路线”,以此反对党内的走资派;文革中后期,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也指责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为“修正主义”。尼泊尔毛主义领导人也曾经指责中国是“修正主义”。 20世紀初期,社會主義開始傳入中國,有部分人受到無政府主義影響。在中国,马列主义组织和国家主义组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由李大钊、王光祈、曾琦、李璜等人1918年发起在北京成立,1923年总部迁到南京。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苏联给少年中国学会带来影响,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年会,马列派的邓中夏、恽代英等人和国家派的左舜生、陈启天等人因政治分歧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到1925年第六次年会后走向决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中國人開始較嚴格引入科學社會主義。马列派的李大钊和陈独秀筹划创立中国共产党,主张馬克思主義,1921年正式成立,早期骨干为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国家派的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等人则在1923年成立了中国青年党,主张国家主义。以后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壮大,1949年夺得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奉行马列社会主义,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切的事情皆以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杆,所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引入市場經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中国国家支柱行业都在国有资产绝对控制之下,也就形成了以公有制主体的市场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由1956年公有制经济(集体制、国营制)到现在的公有制经济(集体制国营制)和私有制经济(个体,民营,外资,台资,港资)股份制,合资 的转变。 由政府计划经济固定价格到引进外资、市场价格自由浮动,政府強烈控制的市场经济。 由过去政府统一分配工作到1988年的自主选择工作。市场职位需求主导。 1978年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在国家的控制之下,也诞生了一批国企“环保钉子户”。由此而导致的一些问题,仍然被持续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扬阶级调和、实行市场经济、發展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因此部分社會主義學者认为其背离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旨在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种社会主义主张,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同时,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也强调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积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 批评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有多种观点,由于社会主义有多种模式,许多批评仅仅集中于社会主义的特定类型。 经济自由主义者和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自然实体或者道德权利那样的市场交易看作是他们的自由和解放理念的核心,而且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态看作是不变和绝对的,所以,他们觉得生产资料中的公有制、合作社和计划经济是对自由的侵犯。 据奥地利经济学派人士路德維希·馮·米塞斯,一个经济体系不利用金钱、经济核算和市场定价将不能有效定价资本货物和协调生产,因而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缺少必要的信息以率先实行经济核算。其他对社会主义体系的集中批评基于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分散的知识的利用上。社会主义在这一观点中不可能实现是因为信息不能被中央机构集中到一起并有效用于对整体经济制定一个计划,因为这么做会导致扭曲或缺乏价格信号。 许多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学上的批评集中于苏维埃式的计划经济的实践。他们指出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运作缺少預算線降低了对企业的激励有效的行动的信息,进而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 其他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对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学上的批评在于他们依赖于对經濟均衡和柏拉图效率有问题且不切实际的设想。 《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在第二章开头提到社会主义的问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要限制资本所有者的权力,办法就是由国家掌握权力,并且剥夺作为生产资料的一切私有财产。但这个方法的结果更糟糕。在社会主义国家。财产所有者原有的权力转移到国家手里。在理论上,国家是公道的,是为工人的利益服务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国家却是为当权者们的利益服务的。而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官员对于普通工人的支配权力,即使同资本主义国家里最贪婪的资本家比起来,都不知还要大多少倍,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竞争的程度,而资本家却不容易做到。” 参见 社会主义的类型 社會主義國家 共產主义 自由主义 無政府資本主義 新自由主義 保守主义 民族主義 左派和右派 過度社會化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無條件基本收入 对社会主义的批评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书籍 网页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批判的知识库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龙泽天问答(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研究書目
杰克·林顿 纳尔逊·曼德拉 弗朗索瓦·密特朗 切迪·贾根 埃沃·莫拉莱斯 何塞·穆希卡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乔治·奥威尔 奥洛夫·帕尔梅 伯尼·桑德斯 霍华德·津恩 阿列克西斯·齐普拉斯 杰里米·科尔宾 雅各布·阿本斯 比利·布拉格 莱昂内尔·布里佐拉 威尔·布鲁斯布格 凯瑟琳·克拉克 芭芭拉·埃伦莱克 吉姆·凯迪 纳奥米·克莱恩 勒内·勒维克 迈克尔·曼利 克莎玛·萨万特 诺曼·托马斯 茱·萸西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社會黨國際 左翼社會主義政党和革新共產主義政党列表 Joseph Schwartz and Jason Schulman Towards Freed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democracy)與“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是同义词,但到了后来,社會民主主義成为了一个不断向中間移動的概念,大多变成了較偏向中間偏左立場的理念,僅主張部分的社會改革,以邁向更為公平和人道的社會。而民主社會主義則更左傾,主張完全的社會主義體制,經由在資本主义體制裡進行徹底改革、或是透過直接革命的方式達成。因此民主社會主義裡也有主張改革和主張革命的兩種路線之分,前者远多于后者;兩者的差異可以從美國社會黨內部存在著分別支持這兩種路線的派系裡看出(儘管美國社會黨的黨綱是以“革命路線”來自稱),革命路線者指控改革路線者所主張的以立法方式改革並不能真正的廢除資本主義,而改革路線者則反擊革命路線者所追求的只是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社會民主主義者内部的左翼也相当于民主社會主義者。 同时也有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仅仅是认为斯大林时期的所谓社会主义,是缺乏民主且官僚化的,他们认为应该捍卫自下而上的民主,因此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者。并且反对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改革,而是希望彻底的自下而上的革命以取代。抱有此想法的,例如實際上屬於托洛茨基主義組織的工人国际委员会。 不像許多社會民主主義者受到第三条道路的影響,而願意以其他手段來解決貧窮問題,民主社會主義的革命路線和改革路線都堅持著福利國家的理想。革命路線者支持福利國家理想,不只因為這是一種達成社會主義目標的方式,也是作為一種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救濟貧窮的過渡期政策,同時也能作為號召人民發動革命的動員手段。民主社會主義者仍然主張應該進行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派,並且將大多數的主要產業國有化,許多人也仍然支持計劃經濟,而這些都是社會民主主義者大多早已拋棄的概念。除此之外,許多民主社會主義者仍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學說,而社會民主主義則大多早已完全抛弃了馬克思的经济學說。 民主社會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便已出現。以現代對民主的定義而言,當時還沒有任何國家能稱得上民主國家,因為每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都還存在著基於性別、種族和經濟狀況的歧視。當時民主社會主義的特別之處便在於他們願意以議會制來解決政治問題(即使他們仍未享有公民權),以議會制度來改進勞動階級的生活品質並且贏得選舉,而非透過革命的手段(推翻整個國家)。幾十年以後,由於最主要的漸進式改革派系—社會民主主義,不但未能廢止資本主義,連許多社會主義的目標也放棄了,因此一些民主社會主義者對漸進式改革的幻想逐漸破滅,革命路線的民主社會主義於是開始嶄露頭角。革命路線者主張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阻礙了真正的民主發展,因此只有利用革命的手段建立一個新的政治架構,根基於底部廣大群眾的組織,才能達成完全民主的目標。 世界上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组织有很多,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也很大。除社会党国际内部的一些政党外,还包括进步联盟、进步国际、圣保罗论坛和欧洲左翼党中的一些政党,甚至有部分主张民主的革命社会主义组织(如托派的工人国际委员会和团结-人民先于利润)也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 「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 民主社会主义与社會民主主義存在较大区别。前者主張建立一個實行社會主義經濟的社會;而后者則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了综合。許多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都與那些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劃清了界線,自然的兩者仍有一些重疊的特色,一些民主社會主義者所公開承認與社會民主主義仍有相同的部分,和那些為了使他們更符合社會主義而產生的差異。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社會民主主義的立場是處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中間,而民主社會主義則擁護完全的社會主義,並且希望藉著民主手段廢止資本主義。 一般而言,對於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差異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民主社會主義不过是更左翼的社會民主主義,而非另一種分支,因為許多社會民主主義者仍然承認他們繼承馬克思主義,而且社會民主主義者討論政治時的用詞也和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差異。第二種看法則認為尽管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都有同樣的主張(將資本主義人性化),但對於民主社會主義而言这些主张只是一個在邁向全然的社會主義社會之前所的经历的過程而已,而社會民主主義則则已經拋棄了其建立全然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标,同時偏向了中立派的立場,因而他們已經沒有理由再自稱為社會主義了。 歷史 許多早期社會主義流派,尤其是那些源自法國大革命中無套褲漢的政治分支,認為民主的特色是全民普遍的投票權、以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較為知名的如雅各賓派平等主義者巴貝夫,主張人道主義革命路線的路易·布朗和罗伯特·欧文,一起被稱為所謂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的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現在回顧起來,這些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或許也包含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成分。 “民主社会主义”的词源最早出自于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威廉·李卜克内西于1869年5月31日发表的《论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对国会的政治立场》,其中提到“没有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臆想的社会主义,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是虚假的民主一样”,这里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同义词。后来的爱德华·伯恩施坦则用“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改良主义的代名词,而与伯恩施坦同一时代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和美国社会党也自称民主社会主义,但在理论上与伯恩施坦并不完全相同。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美國的工團主義者丹尼爾·德萊昂也可以看作是民主社會主義早期的分支,他主張政府應該根基於工会上,但也主張應以選舉的方式來達成此一目標,於是成了混合革命手段與議會改革的民主社會主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主要代表。1920年初期由G·D·H·科勒主張的也是一種尋求非蘇聯式獨裁的社會主義的嘗試。 印度獨立以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仿照了欧美式的民主宪政,并在宪法中规定了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时间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被称为“尼赫鲁式社会主义”。在当时,許多左翼的印度國大黨成員另外組織了社會主義的黨派,他們的政策,便是堅持在進行社會改革的同時,不能和史達林獨裁統治的蘇聯一樣,淪為一黨專政的政府。直到1991年,印度才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在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中,爱尔兰新芬党成为了抗击英国殖民统治和主张收复北爱尔兰的领头羊。该党在政治上支持现代民主宪政共和制,经济上反对资本主义市场剥削,提倡建立“平等的爱尔兰”。后来产生的团结-人民先于利润、共和新芬党等左翼政党也与新芬党的意识形态相近,都属于民主社会主义。 1960年代,欧洲和北美洲的新左派裡含有許多民主社會主義的色彩。舉例而言,由“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组织所發表的休倫港宣言,便是結合了對共產主義的批評、主張以民主社會主義重建社會的流派。在西歐,學運領袖丹尼爾·孔-本迪、情境主義者和其他團體於1968年5月發動的遊行也持類似的立場。 同時在東歐(尤其在捷克),有主張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的派系,意味著賦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念更確實的民主成分。 1981年,波尔布特领导的红色高棉势力解散柬埔寨共产党,转而成立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柬埔寨党。 冷战結束以來,許多傳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逐漸轉變,形成類似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目前歐洲聯合左派/北歐綠色左派的政黨通常包括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 因此,民主社會主義的定義界線必然時常變化。對右派人士而言,民主社會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幾乎沒有差異,而對左派而言,則意味著許許多多由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分支之一。除此之外,民主社會主義也常被人與其他分支簡稱為一種“社會主義”。自從1990年代以來,許多活躍的民主左翼人士加入了由诺姆·乔姆斯基、塔里克·阿里、托尼·本恩所領導的國際性反全球化運動,儘管立場與民主社會主義相符,這些人士和團體通常以反資本主義自稱,而沒有區分自己為何種社會主義。 特色 民主社會主義通常支持政府部門所發揮的功能,尤其是那些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項目,如醫療、教育、公用事業、大眾運輸,有時也包括銀行業務、採礦和燃料萃取。對改革路線的社會主義者而言,他們的主張通常包括了混合经济,和強調勞工與消費者的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家庭農場和中小型企業。在印度,民主社會主義者還必須依照傳統以村莊為主的小耕農經濟為範本調整做法。 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的不同處在於對政府部門以及國有化的看法。他們追求在革命前的國有制度,不只是一種達成社會主義目標的手段,也是一種在過渡期改善資本主義下惡劣情況的手段,直到革命成功,生產工具直接由勞工和公眾組織控制為止。有關生產工具的部分,革命路線的社會主義者比較喜歡稱為“”而非“國有化”這一稱呼,因為後者通常用以稱呼社會民主主義中,由議會選出的官僚控制生產工具的情況。社會所有的概念即為在民主的前提下由工作場所直接控制生產工具,使得民主權力得以由勞工所分享。 有關於手段上的不同,不同派別的民主社會主義通常傾向於使用不同的手段,或是堅持以非暴力抵抗反對資本主義,或是在必要情況下採取暴力抵抗,或是堅持以議會手段實行反資本主義改革。民主社會主義的直接行動有時會和无政府工团主义有類似立場(同樣反對資本主義和獨裁主義),不過與之不同的是,民主社會主義不認為國家的存在是邪惡而必須被廢止的。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現代民主社會主義政党命名不固定,常以“左翼党”、“社会党”等作为党名。使用这些名称的政黨中,一部分是主张较为激进的社会变革的左翼社会主义政党,另一部分则是主张渐进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目前,比较著名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有厄瓜多尔主权祖国联盟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萨尔瓦多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墨西哥民主革命党、巴西劳工党、格陵兰因纽特人共同体、冰岛左翼-绿色运动、挪威社会主义左翼党、瑞典左翼党、芬兰左翼联盟、丹麦社会主义人民党、法罗群岛共和、德国左翼党、卢森堡左翼党、法国左翼党、爱尔兰新芬党、葡萄牙左翼集团、意大利左翼、希腊激进左翼联盟、西班牙我们能和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等。 著名的民主社会主义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海伦·凯勒 伯特兰·罗素 萨尔瓦多·阿连德 克莱门特·艾德礼 戴维·本-古里安 托尼·本 罗慕洛·贝坦科尔特 安奈林·贝文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莱昂·布鲁姆 乌戈·查韦斯 阿瑟·格里菲斯 丹尼尔·德莱昂 尤金·德布斯 约翰·杜威 汤米·道格拉斯 埃里希·弗洛姆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琼斯夫人
people”或“persons of Jewish background”。其实这种说话适得其反,会让人误解为Jew是一个带有负面评价的名词。 犹太人的起源 希伯来圣经传说,犹太人的祖先可追溯到希伯来圣经的男性族长(如亚伯拉罕,他的儿子以撒,和以撒的儿子雅各)以及在公元前18世纪生活在迦南的圣经母系族长(如撒拉,利百加,利亚和拉结)。法老邀请雅各和他的家人移民到埃及与其儿子、擔任大內總管(圣经多譯為宰相)的约瑟同住,于是他们迁往古埃及,居住在今日的尼羅河三角洲。之后,族长的后代被奴役,摩西于是在法老允許下,领导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在以東、米甸及西奈半島流落及生活了四十年。传统上按认为,約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征服了迦南。 现代考古学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族长和出埃及记的历史真实性,认为这是被重新构建的以色列民族神话故事。根据现代考古报告,以色列人和他们的文化從没有用武力侵占这个地区,而是通过发展一种以耶和华(古代迦南诸神中的一位)为中心的独特一神宗教,進而冲淡及同化迦南人的文化。以耶和华为中心的信仰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很多宗教实践也在发展,这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以色列民族,将他们与迦南人区分开来。在中古青铜器时代的迦南人已经得到考古学证明,希伯来语是迦南语最后的一个现存语种。在铁器时代I时期(公元前1200-1000年),以色列文化在性质上主要是迦南文化。 虽然以色列人分为十二支派,但犹太人(他们是以色列人的分支,另一个分支是撒马利亚人)传统上主要是以色列的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部分地来自利未支派,这些支派一起组建了古代猶大王國,以及北方以色列王国 (后期)遗民,后者当以色列王国 (后期)被新亚述帝国征服后移民到了猶大王國,并在公元前720年被同化。 以色列人在古代历史上享有两次政治独立,首先是以色列王國 (前期)的士師时期。在統一王國分裂之后,土地分为以色列王國(北國)和猶大王國(南國),分別以撒馬利亞和耶路撒冷為首都。Jew这个词来源于罗马的“Judean”,用来指代来自南方犹大王国的人,而犹大王国繼續由大衛王家族統治直至滅亡,與北國常出現王朝更替呈對比。从“以色列人”到“犹太人”(犹大王国的居民)的族名转变虽然没有记载在摩西五经中,但在以斯帖记后(公元前4世纪)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是詩歌智慧書中的一书,犹太塔納赫的第三部分。公元前587年,新巴比倫王國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占了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一圣殿,驱逐了犹大王国最显赫的公民。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本身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国土中留下的犹太人也没有了国家。巴比伦流亡(巴比伦囚虏)结束于公元前539年,当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征服了巴比伦,居鲁士二世允许流亡的犹太人返回Yehub(犹大帝国),并重建圣殿。第二圣殿在公元前515年完成。Yehud省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和平部分,直到约公元前333年约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帝国后才结束了这个局面。在公元前140至37年的哈斯蒙尼王朝期间,犹太人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年的希律王朝中,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治上独立的。自从公元七十年第二圣殿被毁以来,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流散在外。犹太人作为每个所在国家(除了以色列外)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上经常遭受迫害,这导致他们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和分布上的波动。 对犹太人的遗传研究表明,全世界大多数犹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遗传,它起源于中东,并且与新月沃土的人最相似。不同犹太群体的基因组成表明,犹太人分享了一个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共同基因库,这是他们拥有共同祖先起源的标志。虽然犹太社群长期彼此分离,但他们在文化、传统和语言方面保持着共同点。 对犹太人起源事实的重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它需要考察用十种以上的东方语言写成的大量文献,从而研究超過3000年的古人类历史。而且,由于考古发现依赖于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其研究目的在于解读所有事实数据,强调其最具一致性的理论,加之长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偏见的存在,因此,这个任务变得颇为复杂。 犹太教 犹太人和犹太教是密切相连的。理論上,犹太教信徒就是猶太人,這種猶太人,与那些血緣上是犹太人的(即母親是猶太人,若父親是猶太人,母親不是,其子女並不是猶太人),有相同的地位。然而,很多改宗犹太教的人以及犹太教前信徒都表示,许多一出生就是犹太人的人,将后期皈依者视为二等犹太人。主流犹太教并不鼓励改宗,改宗被认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部分的改宗都是混合婚姻的孩子,或是犹太人的配偶或未婚妻、未婚夫(主要是猶太男性要求異教徒女性改宗,以讓子女一出生就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身份是母系傳承)。 希伯来圣经提供了一种对犹太人传统和早期犹太民族历史的宗教解读,它建立了第一个亚伯拉罕宗教,现在世界各地已有54%的人信仰这种宗教。犹太教在实践和信仰上引导着信徒,它不仅被称为宗教,而且也被称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明确区分了犹太教,犹太文化和犹太身份。在整个历史的多个地区和时代中——在古希腊世界、启蒙时代(见哈斯卡拉运动)之前和之后的欧洲、伊斯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非、中东、印度、中国、或当代美国和以色列等——都发展出在某种意义上独特的犹太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特征不一定是全是宗教特征。其中,一些因素来自犹太教,而其他因素来自犹太人或犹太人的特定社群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些因素来自社群的内在社会和文化动力,而不是来自宗教本身。这种现象导致了不同犹太社区具有独特的犹太文化。 巴比伦和罗马 第二圣殿被摧毁后,犹太教失去了大部分教派性质。然而,很多希腊化的流散者留下来,集中在亞歷山卓,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城市社区。希腊化犹太人不仅是流散人士的一股力量,而且也是长期以来以色列地上的一股力量。一般来说,学者认为拉比犹太教受到希腊主义的有意义影响。 由于失去圣殿,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指望耶路撒冷。犹太教在语言上分为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亞拉姆語的圈子。每个社区的神学和宗教文本都有显着的不同。希腊化的犹太教从未发展出葉史瓦(yeshivas)来学习口頭法(Oral Law)。拉比犹太教(以以色列地和巴比伦为中心)几乎在著作中完全忽视了希腊化的流散者希腊化的犹太教最终因为其信徒被同化为希腊罗马文化而消失,留下了一个强大的东部拉比社群,他们在巴比伦有着大型的学习中心。 犹太人在巴比伦之囚后以及公元135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以后形成了巴比伦的社群,到一世纪,犹太人社群的人口有了急速的发展,在200年到500年间,从原来的一百万犹太人增加到两百万,这既包括自然增长,也包括从以色列地移民而来的犹太人。那个地区的人口占据世界犹太人口的六分之一13世纪的巴尔·赫布雷斯(Bar Hebraeus)认为,在罗马世界有6,944,000个犹太人,薩羅·巴倫认为这个数字是令人信服的。在一世纪中期,罗马世界内拥有七百万犹太人人口,在罗马世界外拥有一百万人口,这个数字被学者普遍接受,包括路易斯·费尔德曼(Louis Feldman)。然而,当代学者们现在认为,Bar Hebraeus的数字是建立在罗马公民的人口调查基础上的。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的《编年史》记录的数字是6,944,000。路易斯·费尔德曼曾支持这个数字,但现在认为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和薩羅·巴倫的数字是错误的。费尔德曼对犹太人主动传教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他将古代犹太教视为容易接受改信的教派,特别是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他进而指出,历史中缺乏传教的记载,或关于那些寻求转信者的拉比名字的记载,因此这是犹太人并没有主动传教的证据。。费尔德曼坚持认为,人们转信犹太教是很普遍的,犹太人口在以色列地和侨民中都是很大的。,其他历史学家认为,在罗马时代转信犹太教的人数量有限,他们并没有促进犹太人口的增长,这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的,如,从二世纪中期开始,罗马男性转信犹太教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另外,一个男性在罗马世界转信的困难因素是犹太割礼的要求,这是改信基督教的人不需履行的要求。Fiscus Judaicus(犹太税)是公元70年对犹太人征收的税,它在96年不对基督徒征收,这无疑限制了犹太教的吸引力。 身份認同 犹太教一直維持同一个国家、同一个种族,同一种宗教和同一种文化的特征,这样人们定义谁是犹太人时需要稍微确定这里讨论的究竟是一种宗教,一个民族还是一种身份。一般来说,在现代世俗的犹太人概念中,它包括三个群体:出生于犹太家庭的人,无论他们是否遵循犹太教;那些具有犹太祖先背景或血统的人(有时包括没有严格母系血统的人);以及没有任何犹太祖先背景或血统的人,但正式转信犹太教,是犹太教的追随者,但嚴格來說猶太人必須信奉猶太教,並遵守猶太律法,就算母親是猶太人,但已改宗者(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已不算猶太人。根據以色列國籍法、以色列回歸法,猶太人是母親為猶太人及沒有改奉其他宗教的人,或已皈依猶太教的人;根據1999年以色列最高法院裁決『積極從事除猶太教以外的其他宗教的猶太人的後裔無權移民以色列,因為根據回歸法,他們將不再被視為猶太人,而不論他們在哈拉卡下的身分如何』。 对犹太人身份的历史定义在传统上是基于对母系后代的哈拉卡定义,或哈拉卡的转信。对“谁是犹太人”的历史定义可追溯到公元200年左右,这时犹太人将口述的摩西五書编成巴比伦塔木德。犹太圣人对塔納赫的解释,例如“申命记7:1-5”是用于警告犹太人与迦南人之间的通婚,因为“(非犹太人的丈夫)会使你的孩子离开了我,他们将崇拜别人的神(即偶像)。”利未记24:10说,希伯来女人和埃及男人所生的儿子是“属于以色列社群的”。以斯拉记10:2-3补充道,从巴比伦返回的以色列人誓言要放弃他们外邦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自从18世纪和19世纪后期的哈斯卡拉运动以来,对犹太人身份的哈斯卡拉解释受到了挑战。 历史学家沙耶·科恩(Shaye J.D.Cohen)认为,混血婚姻的后裔在圣经中是由父系决定的。他对米書拿时代的变化提出了两中可能的解释:首先,米書拿可能对混血婚姻采用了和其别的动物的混血结合(Kil'ayim)的相同逻辑。因此,混血婚姻被禁止,因为这是一匹马和一只驴一样的结合;而在人和动物的两种情况中,后代的种族都是由母系来判断的。第二,Tannaim可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后者规定了当父母的结合不是合法婚姻时,后代将跟随母亲。 犹太人历史 根据犹太教典籍《希伯来圣经》的记载,犹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纪元前20世纪前后的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犹太人在故乡“以色列地”上共建立过三个政治独立的国家,分别是古代的前后两个以色列王国和于1948年成立的现代以色列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犹太民族都是长期流浪散居。除了在现代的以色列国,犹太人在其所处的国家都为少数族群,并曾经经受了反犹主义的迫害压制,但犹太人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以色列王国与犹太王国 根据犹太人对圣经的注释记载,犹太人的始祖是圣经中记载的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以撒(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哈格)和雅各(阿拉伯语发音为葉爾孤白)等人,他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神的王子」,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至今为止发现的证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证据,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麦伦普塔赫石碑。当时在迦南地区生存的犹太人是最先奉行一神教的民族。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第十一個兒子約瑟(阿拉伯语发音为尤素福,亦译成約瑟夫)被他的親哥哥們賣給以實馬利人帶到埃及後,轉賣給法老的內臣護衛長波提乏,後來得到法老的重用,成為埃及的宰相,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雅各舉家遷移到埃及糴糧,約瑟善待全家人,雅各全家受到當時統治埃及的喜克索斯人的優待,居住在尼羅河下游歌珊地,轉變為農業民族。喜克索斯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後,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400年,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音為穆薩)的帶領下,法老王承受不了神降下十災的攻擊,同意摩西帶領所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回到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支族,以色列人當時過著自治的生活,如果有在生活中與人有衝突或糾紛時,有士師可以幫助他們調解。士師既负有宗教和仪式方面的职能,也担任法官的角色。原來以色列民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以色列人跟上帝求一個王來治理他們,結果先是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統一成一個國家。因此以色列人有了第一位国王:扫罗王。之后犹大支派的大卫王击败了周边亚兰、腓力士的骚扰,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区西部称霸的以色列王国。 在公元前970年,大卫王(阿拉伯语发音为达乌德)之子所罗门(阿拉伯发语发音为苏莱曼)成为以色列国王。他历经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但在所罗门死后,北部的十个支族联合起来,独立于南方的猶大和便雅憫两个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击败以色列王国,亡国的犹太人被大批流放至外地,这便是犹太人大流散的肇始。 公元前586年,南部的犹大王国也终于被强大的迦爾底亞攻占,而犹太教圣殿也被异族烧毁,至此,犹太历史上所谓的“第一圣殿时期”结束。大批犹太精英作为俘虏被带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国土和家园。直至70年后,波斯帝國击败迦爾底亞,一定程度地解放了犹太人。此后不久,得到波斯人资助的犹太人建造了第二座犹太教圣殿,从而开创了“第二圣殿时期”。 波斯、希腊和罗马统治时期 在波斯帝国遭受亚历山大大帝的沉重打击后,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考虑将希腊文明引入波斯。犹太人原本已经接受了希腊文化,但当国王安条克四世企图彻底剥夺犹太人信仰,欲将耶路撒冷圣殿用于祭祀希腊神话主神宙斯时,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马加比家族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史称“马加比家族起义”。这次起义的胜利保住了圣殿,并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史称“哈斯摩尼王朝”。这个王朝从公元前165年持续至公元前63年前,最终被罗马帝国吞并。在罗马人的早期统治时期,哈斯摩尼王朝仍保留了部分实权,但最终马加比家族被大希律王彻底消灭。以残暴闻名的大希律王是以东人,获罗马帝国特权而统治整个以色列地区。他曾经扩建了犹太教的圣殿。 当大希律王去世后,罗马帝国开始直接统治以色列地区。其间统治者频繁更换,而对于犹太人的政策也时紧时鬆。罗马人与犹太人最大的分歧在于多神教与一神教之间的差异,对此双方都无法接受对方的信仰。公元66年,以色列地区发生饥荒之后,犹太人发动了一场针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起义被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之子及其继承人提图斯镇压。如今,提图斯凯旋门仍然屹立在罗马城,其墙体上的浮雕描绘了攻克耶路撒冷的过程和运回罗马的犹太灯台等战利品。因此,尊重历史的犹太人都不会从该凯旋门内经过,而是选择绕过这个犹太人历史上的耻辱标志。 罗马军队破坏了耶路撒冷城的大部分建筑,只留下了圣殿的一部分基础,如今被称为西墙。在这次起义失败之后,仍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继续生活在其国土内,而统治者也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信仰。在公元二世纪,罗马皇帝哈德良开始重建耶路撒冷,但对犹太人的一些宗教习俗进行了限制。作为反抗,犹太人在巴尔·科赫巴的领导下再次发动了起义并建国维持达两年。哈德良迅速调动大批军队,以压倒性优势镇压了这次起义,并杀害了50万左右的犹太人。当135年罗马军团大批到达后,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耶路撒冷城,而大多数犹太人信仰也被当局严令禁止。随着耶路撒冷的沦陷和犹太人的被放逐,犹太教结束了以圣殿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而拉比作为小规模犹太教社团中的领袖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在罗马统治时期后,犹太教圣经中不再加入新的内容,犹太教人士开始倾向于对圣经进行解释和完善哈拉卡等工作,并着力制定不成文法,在塔木德中记载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这一运动从1世纪持续到了5世纪前后。 到212年为止,所有犹太人都已归属罗马帝国统辖之下。当狄奥多西一世登基罗马帝国皇位后,基督教开始成为这个日渐衰落的帝国的国教。在罗马帝国晚期,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社会特征截然不同。与自由、分散和以社团为中心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基督教徒生活在一个由教宗和皇帝为绝对权威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之中。 在古以色列王国灭亡之后,犹太人社群之中的政治体制相对来说是比较民主的。对于旧约《申命记》29:9中的“今日,你们的首领、族长(原文作支派)、长老、官长、以色列的男丁…”一段,塔木德中的拉比如此解释:“尽管我指定了你们的首领、长老和官长,但你们在我面前一律平等。”此外,塔木德中也经常提及“拥有权利同时也意味着承担义务”这个理念。 大流散的肇始 尽管从亞述與巴比伦时代起,犹太人已开始离开古以色列地区,但罗马帝国对犹太人起义的镇压才真正导致犹太人大规模地离开故土,从而开始这个民族漫长而悲惨的流亡历程。当时虽然仍有一部分犹太人生活在犹太王国(该地区被罗马人改称为“巴勒斯坦”),但另一些犹太人被卖作奴隶,同时也有一些犹太人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公民。 一些宗教史学者推测古代的一大部分犹太人来源于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文明中皈依犹太教的居民,上述地区包括亞歷山卓和安纳托利亚等地。据记载,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古埃及,其总人口约为750万,其中犹太人约有100万左右。 尽管遗传学上的证据并不够充分,但一些历史学家仍根据一些史料推断,在基督教的新兴时期,整个罗马帝国居民的10%为犹太人,这个数字只能通过“皈依说”来解释。 在大流散开始的数百年间,最重要的犹太人聚居点仍是巴比伦。在这座城市,犹太教经典《塔木德》得以诞生,犹太文化得到了较为宽松的待遇。而在拜占庭帝国,犹太人的境遇則比較恶劣。当地政府不允许犹太人建造宗教礼拜的场所,也不批准任何犹太宗教机构的设立。基于对弥赛亚再度降临的信仰,犹太人与侵入巴勒斯坦地区的波斯人联盟,一度收复了拜占庭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并统治了该城三年时间。但此后波斯帝国与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媾和。拜占庭再次占据统治地位,而之前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再次被驱逐出耶路撒冷。 随着伊斯兰军队在军事上对拜占庭帝国和巴比伦王国的优势扩大,犹太人的境遇又一次得到了改善,但他们仍然被视为二等民族。为了对抗伊斯兰力量,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企图夺回耶路撒冷,并摧毁该地区残存的犹太人族群。为了守卫仅有的家园,犹太人积极地参与耶路撒冷的防卫战,与十字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当最终城市陷落时,十字军将犹太人集中到一个犹太教会堂,进行残忍的屠杀。在海法,犹太人孤军奋战,与十字军奋战一月有余(1099年6月至7月),直至该城被攻破。此时距离古代犹太王国灭亡已达1000年之久,但犹太人社团仍遍布这片地域。其中有55个城镇为历史学家所知悉,包括耶路撒冷、提比利亚、拉姆拉、阿什凯隆、凯撒利亚和加薩等。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已有一部分犹太人在欧洲定居。在基督教会尚未形成严密组织的中世纪早期,犹太人及其宗教并未受到严苛的待遇。公元800年至1100年间,约有150万犹太人生活在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各国。他们未成为封建阶级社会中的一部分,因此幸运地避开了许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战争的磨难。与大多数没有受教育的基督徒不同,绝大多数犹太人都能写能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由于他们在金融业、行政和医生等行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因此往往受到地方君主或贵族的庇护,避免了在基督教社会中的孤立处境。基督教学者甚至会与犹太教拉比讨论圣经的有关话题。但此后不久,罗马天主教廷通过变革,势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在方济会和道明会创立后,许多居住在城市里的基督教徒和对异教缺乏容忍的中产阶级纷纷崛起,从此犹太教的好日子便不复存在了。早在1300年,天主教修士和地方僧侣就开始在基督受难剧中大肆宣扬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一情节,从而鼓动普通市民仇视或杀害犹太人。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和驱逐。当14世纪中叶恐怖的黑死病夺走了当时欧洲一半以上人口后,不幸的犹太人又被当做了替罪羊。最后到了1500年左右,屡受压迫的犹太人终于在波兰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并再次繁盛起来。 曾有历史学家认为有一段时期,生活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犹太人的总和。有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在12世纪,赛法迪犹太人构成了全球犹太人总人口中的90%左右,但这一比例在之后迅速下降。 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十字军运动对犹太人社群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且也推进了限制犹太人从事大多数经济活动的立法活动。这一结果是犹太人只被允许从事货币借贷和其他贸易行业。从1300年起,犹太人被驱逐出英格兰、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迫向东迁移到波兰等东欧国家。根据1764年的统计,约有75万犹太人居住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境内。而当时全球的犹太人总数也仅在120万左右。 1492年,当基督教王國最终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后,基督教徒们终于对犹太人发起了最终和最强势的驱逐运动(参见西班牙犹太人历史和葡萄牙犹太人历史)。到了17世纪,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西欧各国的犹太人已严重受到成文法律或无形社会压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谓“隔都”之中。在20世纪初,绝大多数犹太人都生活在沙俄帝国西部及相邻的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国境内。 中世纪:伊斯兰统治下的欧洲、北非和中东 中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处在相对自由环境中的犹太人取得了数学、天文学、哲学、化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伊比利亚半岛犹太文化黄金时代」。 据犹太历史学家莱昂·波里亚克夫()的研究,在早期伊斯兰社会中,犹太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其社群活动也非常活跃。当时的法律或社会观念并没有限制犹太人从事任何经济活动。许多犹太人跟随着穆斯林,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家园和犹太人社区。巴格达的高官也将其资产委托给犹太银行家打理。犹太人在海上货物买卖和奴隶贸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更有甚者,基督教纪元10世纪波斯地区的主要港口城市Siraf的地方长官也由犹太人担任。 从11世纪开始,各地逐渐出现一些迫害犹太人的事件。1066年的格拉纳达大屠杀中,安达卢斯的全部犹太人惨遭灭绝。在中世纪的北非、埃及、叙利亚和也门,也发生了数起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 当时控制着伊比利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穆瓦希德王朝比穆拉比特王朝奉行更彻底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因此对待统治范围内的犹太人和基督教徒(这两类人被统称为“吉玛人”,)更为苛刻严酷。大量犹太人和基督徒被驱逐出摩洛哥和安达卢斯。犹太人面对仅有的改宗皈依或种族灭亡的两个选择时,毅然决定集体外迁。当时包括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家族在内的许多犹太人向东迁移到较为宽容的穆斯林国家,而另一部分犹太人则被迫向北进入基督教日渐兴盛的西欧和中欧地区。而从15世纪起,摩洛哥的犹太人被限制居住在称为“犹太人区”(, )的特定社区内。 进入中国的犹太人 流落到中国的犹太人,成规模进入及有史可考者为北宋开封的「一赐乐业」人,目前发现的家谱共有七姓八家,人数不详。“一赐乐业”为北宋皇帝赐名,当为“以色列”的音译。由于犹太教与大约同时代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徒拥有同样不食豬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时代的中国人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称其宗教为:「古教」、「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称犹太人为:“朮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成為政教合一的宗教国家,因此进入中国的犹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样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拥有与中国汉族人同样的科举考试的权利,至明朝建立时,中国的犹太人已经完全丧失犹太人的信仰(可能尚保存有少量传统习俗,但其本人已经不了解此习俗含义),与周围的汉族无异。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规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许本族内通婚,从此时的开封“一赐乐业”人遗留的家谱来看,他们此时已经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汉族人。 启蒙运动和解放时期 在欧洲启蒙时代,犹太民族内部也涌现出了崭新的思想观念。与欧洲的其他民族一样,犹太民族也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犹太启蒙运动”(音译为“哈斯卡拉运动”,,)。具有新思想的犹太人开始摒弃自身与周边民族的隔阂感,主动接触和学习其他欧洲文明的知识、习惯和文化。犹太人学校除了宗教知识外,也开设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课程。此外,犹太人也开始关注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对犹太民族历史和希伯来语的学习兴趣也日渐浓厚。 “犹太启蒙运动”对于几乎所有现代犹太教宗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这个运动也促进了犹太人与居住地主流社会之间的文化交流乃至19世纪的犹太教改革运动。与此同时,另一个与启蒙运动几乎完全对立的新思潮也应运而生,即“哈西德派”(意为“虔诚者”,,)。该派创始人为17世纪的波兰犹太教神秘主义拉比伊斯雷尔·巴尔·闪·托夫(,),他领导的哈西德运动使犹太教得以再次复兴。上述两大思想运动以及犹太教正统派构成了现代犹太教的主要派别的基础。 在犹太人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欧洲社会的主流文化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791年,法国开始了“解放犹太人运动”,成为首個赋予犹太人平等法律权利的欧洲国家。此后,拿破仑一世进一步邀请犹太人走出隔都,并给予他们许多新的政治权利(参见拿破仑与犹太人)。另外,诸如丹麦、英国和瑞典等国也在启蒙运动时期改变了对犹太人的歧视政策,创造了对犹太人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从其他地区移民到上述国家定居。到了19世纪中叶,几乎所有西欧国家都采取了解放犹太人运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就是教宗国。另外,东欧各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活动仍无减弱,19世纪末的犹太人定居区内依然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屠犹事件。东欧各国赤裸裸的暴力排犹运动和西欧各国社会民众的反犹思潮促进了犹太人政治运动的蓬勃发展,并最终导致了锡安主义的诞生。 锡安主义与大规模移民活动 锡安主义(又称“犹太复国主义”),是犹太人发起的一场国际性政治运动,也指支持犹太人在古以色列地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政治主张或意识形态。尽管这一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更久的历史,但首位正式提出锡安主义思想的人是19世纪末奥匈帝国犹太裔记者西奥多·赫茨尔。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锡安主义运动取得的最大成就是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此后,锡安主义继续发挥着支持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族的作用。作为一种“散居民族的民族主义”,锡安主义者们将其主张定性为“追求犹太民族自决权的民族解放运动”。 尽管锡安主义的一部分源自犹太教思想,包括自古以来对回到以色列地的向往等,但现代锡安运动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犹太人对于欧洲反犹主义的一种反弹。 除了提出本民族的政治主张外,19世纪后期的欧洲犹太人开始从东欧各国成批地逃亡或移民至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地。至1924年为止,约有200万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在这个国家,犹太人幸运地摆脱了欧洲反犹主义的压迫(参见美国犹太人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及同盟国双方参战军人中有117万2千名以上的犹太裔士兵,其中沙皇俄国军队有45万名犹太人,而奥匈帝国的犹太人士兵人数也达到了27万5千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纳粹大屠杀 在希特勒执政的纳粹德国及其他歐洲國家,欧洲反犹主义浪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从1941年到1945年期间,约有600万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早期,纳粹党人仅仅通过缉捕队和别动队在其占领地区展开零星的抓捕和谋杀。到了1942年,纳粹党高层通过了“最终解决方案”,决定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种族灭绝,于是专门建造了多个集中营用以高效率地屠杀犹太人。早先已被隔离在欧洲各地隔都内的数百万犹太人被集体(通常使用火车)运往集中营,然后被成批地毒杀或枪杀。犹太人的遗骸或被焚化,或被就地掩埋。其余少部分犹太人则被关押在集中营中,被迫提供廉价的劳动。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和医疗设施,集中营中的犹太人死亡率非常之高。因此在1941-1943年間,有大量猶太人逃亡至較溫和的意大利王國及其佔領區。在德佔区,面对日益严酷的生存环境,犹太人也被迫反击,其中发动了著名的华沙犹太人起义,但遭到了德军的镇压。 同时,在反法西斯盟军一方,约有140万犹太裔士兵参加了这场大战。上述人数中,约有40%来自苏联红军,另外超过3万名巴勒斯坦犹太人组成志愿军“犹太旅(Jewish Brigade)”,加入了当时的殖民宗主国英国的军队。 现代以色列 1948年,犹太人占多数的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这是自罗马人灭亡古代犹太国后的第一个犹太人国家。经过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生活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的85万犹太人中的大部分纷纷迁移到以色列国内,这部分人口与二战后从欧洲来的移民构成了以色列国的人口主体(参见从阿拉伯世界撤离的犹太人)。到了20世纪末,全球犹太人分布已有了明显变化,其中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两大聚居中心。 族群問題 现代以色列雖然被定義為犹太人国家,但實際上為非單一民族國家的多元文化世俗主義社會,亦是「民族大熔爐」。因猶太人分散超過千年,經過通婚、混血,導致各地猶太人長相差別極大:有金髮碧眼的歐美白人混血,與阿拉伯人長相相近的西亞與北非混血,與非洲黑人衣索比亞混血等。以色列官員承認:「沒法憑外在判斷誰是猶太人。」 儘管受盡種族歧視的苦痛教訓,不同的猶太人族群在以色列仍存在歧視他人的排斥行為,社經地位差異與血液歧視,外表是白人、來自歐美的猶太人移民一般具較高的社經地位,某些學校拒收衣索比亞混血的猶太幼童,衛生單位甚至以防範愛滋病為由,血庫不接受這些人的捐血。 人口及分布 以色列 以色列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犹太人佔人口多数的国家(法律上及人口登記,實際上不少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不具有以色列的公民權)。 以色列国成立于1948年5月14日,采用议会民主制。在以色列国会的120名议员中,目前有12名阿拉伯裔人士代表着以色列国内的阿拉伯族群,國會120名议员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因此出現很多政黨,自建國以來歷屆政府全部是聯合政府,政府內閣由總理領導,總理須獲得至少61名议员的信任投票支持。 另外,在以色列最高法院中也有一位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大法官。在1948年至1958年的十年间,该国犹太人人数从80万激增至200万。目前该国犹太人口约为540万人,占全犹太人总人口的75.8%。以色列国建国初期接纳了大批抱持锡安主义的犹太裔移民,其中包括在欧洲经历了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和从阿拉伯国家迁移过来的人口。另外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以色列也接纳了大批从埃塞俄比亚迁入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1974年至1979年之间,约有227,258名犹太人从苏联移民到以色列。这一时期内,从西欧、拉丁美洲和美国移民来的人口也有所增长。另外,也有一少部分从印度归来的犹太人和因躲避大屠杀而定居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南非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移民至以色列。与此相反,也有一部分犹太人由于经济问题或者对以色列的政治以及以阿冲突等失去信心而迁出以色列。这一群体被称为约迪姆人()。 犹太人散居地区 在历史上,犹太人的人口分布发生过多次变动,其中下列事件对于20世纪末的犹太人分布格局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19世纪中叶的美国移民潮、锡安主义运动的兴起、沙俄时代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大屠杀、以色列国建国、犹太人大批撤离阿拉伯地区。 现今拥有最多犹太人口的国家是美国。根据不同统计数据,约有530万至650万的犹太人生活在美国。此外,拥有较多犹太人的美洲国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乌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参见拉丁美洲犹太人历史)。 西欧地区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在法国,包括约49万犹太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北非伊斯兰教国家的移民或难民及其后代。另外,英国的犹太人人数达29万人。东欧曾是历史上大批犹太人聚居的地区,据粗略估计目前约有35万至100万左右的犹太人生活在原苏联统治的地区。除了以色列外,现代犹太人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为德国,尤其在其首都——柏林。自从柏林墙倒塌之后,数以万计的犹太人从原民主德国地区迁移至德国全境居住。 在1945年前后,北非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世界居住着大约90万犹太人。随着以色列建国和反锡安主义的升温,阿拉伯地区对犹太人采取了有组织有计划的迫害及驅行动,最终导致绝大多数犹太人在1950年代被迫前往以色列、北美及欧洲等地定居,而不少原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則被迫遷到約旦、埃及及沙特阿拉伯等地。 在1979年伊朗革命前,该国有10万左右的犹太人,但现在的伊朗国内犹太人人数下降至10800人左右。在革命后,小部分犹太人逃离到以色列或欧洲,但大多数都撤离到了美国(其中洛杉矶是主要目的地之一,当地的犹太人社群被称为“Tehrangeles”)。 人口变化 融合与混同 早在古希腊时期,一部分犹太人就开始或自愿或被迫被融合同化到周边非犹太人社会中,不再信仰犹太教,其对犹太人身份的自我意识也逐渐消失。犹太人在各个地区和各个时期都在不断与周边民族进行融合,其中一些社群最终完全消失,如中国的开封犹太人。1700年代出现的犹太启蒙运动和之后的欧美各地的犹太解放运动也很大程度地促进了犹太人参与并融入到世俗社会中,其结果是犹太人开始与非犹太人通婚,并不再参加犹太人社团的活动。异教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别:在美国,该比率低于50%;在英国,该比率约为53%;在法国,约为30%;而在澳大利亚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则低至10%。在美国,父母中只有一方为犹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会参加犹太人社团的宗教活动。从结果来看,大多数犹太人流散地的犹太人口或保持动态稳定,或在以较慢的速度逐步缩小,犹太人正在持续不断地融合于周边的文化中。 战争与迫害 在历史上,许多地区和国家的统治者和政府都对犹太人社群实施过种族压迫甚至彻底性的摧毁。从被驱逐出境到被种族灭绝,占人口极少数的犹太人遭受了各种磨难和迫害。反犹主义史上的主要事件包括: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犹太人的屠杀;托马斯·托奎曼达(Tomás de Torquemada)领导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及葡萄牙宗教裁判所(Portuguese Inquisition)通过宗教裁判的形式对新教徒和瑪拉诺犹太人的迫害;乌克兰的哥萨克族首领博格丹·克米尔尼茨基对犹太人的屠杀;俄国沙皇指使的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以及发生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行动。对犹太人的迫害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了极致,希特勒等纳粹党人炮制的最终解决方案导致了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约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 根据詹姆斯·卡路(James P. Carroll)的估计,“犹太人人口曾经达到罗马帝国总人口的10%。按照这一比例推算,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犹太总人口应达到2亿,而不仅仅是现有的1300万。”。当然,从人口统计学来看,下列因素如:人口增长率、传染病、人口迁移、自然融合以及被迫改变信仰等都会导致犹太人口总数的波动。根据《美国人口遗传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论文统计,现代的伊比利亚半岛居民中有19.8%具有赛法迪犹太人的血统,这表明历史上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特称“converso”)人数可能高于原先的估计。 移民 在整个犹太历史上,犹太人不停地被直接或间接驱逐出他们原来的祖国以色列地以及许多已定居的地区。这种作为难民的经历在很多方面都塑造了犹太人的身份和宗教习俗,因此,成为犹太历史的重要组成元素。下列是值得注意的主要迁移的部分清单,包括许多在胁迫下被驱逐或被迫离开的事件: 传说中,族长亚伯拉罕被描述为一个从迦勒底的乌尔移民到迦南地区的迦勒底人,因为宁录王想杀他。 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以色列的后裔离开古埃及(希腊语的“离开”或“出走”),虽然这个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尚待考证。 亚述政策是驱逐和移除被征服的人民,据估计,在亚述统治下的约3个世纪中,约有四百五十万被囚禁的人遭受到驱逐。关于以色列,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宣称他驱逐了加利利南部约80%的人口,大约有13520人。据说,以色列王国的百分之20到2的以色列人中有27,000人被薩爾貢二世流放,并且被其他一些被驱逐出境的人口所取代;这些被流放的犹太人将永久地在亚述流亡,他们最初到了亚述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省份。 犹大王国有1万至8万人被流放到巴比伦,然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允许他们回到犹地亚,接着,罗马帝国又导致许多人流亡出去。 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犹太人2000年的流亡生活开始了,犹太人遍布整个罗马世界,他们从一块土地流亡到另外一块土地。他们定居在能够自由从事宗教信仰的地方。在流散过程中,犹太人生活的中心从巴比伦移至伊比利亚半岛、波兰和美国,由于锡安主义,他们又​​回到了以色列。 欧洲中世纪时期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许多犹太人被驱逐了,其中包括:1290年,16000名犹太人被驱逐出英国;1396年,100,000人被驱除出法国; 1421 年,无数人被驱逐出奥地利。其中许多犹太人定居在东欧,特别是波兰。 在1492年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之后,西班牙大约有二十万的塞法迪犹太人被西班牙皇宫和天主教会驱逐,随后,在1493年的西西里(37,000犹太人)和1496的葡萄牙,很多犹太人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犹太人主要逃到奥斯曼帝国、荷兰和北非,其他人迁往南欧和中东。 在十九世纪,法国不分宗教的平等公民政策导致了犹太人迁移到别的地方(特别是东欧和中欧)。 数百万犹太人来到新大陆,者包括从1880年至1925年移民到美国的二百多万东欧犹太人。(参看词条History of the Jews in the United States和History of the Jews in Russia and the Soviet Union) 东欧的大屠杀、现代反犹主义的崛起、犹太人大屠杀、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崛起都促成了犹太人从一个大陆迁到另一个大陆,从一片土地移到另一片土地。最后,他们大量地回到以色列的最初历史家园。 伊朗伊斯蘭革命让许多伊朗犹太人逃离伊朗。大多人在美国(特别是洛杉矶)和以色列避难。在加拿大和西欧有较小的波斯犹太社区。 当苏联崩溃时,许多受影响的领土上的犹太人(他们已经是refuseniks)突然被允许离开。这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移向以色列的移民潮。 增长与发展 目前欧洲和北美的犹太人口增长主要归因于移民,与此相对,以色列是唯一一个依靠犹太人自然增长而维持人口扩大的国家。在大多数海外犹太人社群,犹太人人口或停滞不前,或缓慢下降,只有在犹太教正统派和极端正统派控制的地区,其社群成员往往基于宗教原因而不采取控制生育的措施,从而导致较快的人口增长率。 一般正统派和保守派都不鼓励促使异教人士改宗犹太教,但是有许多犹太团体开始尝试让一些已被流散地的异文化融合的犹太人社团重新建立犹太教信仰。此外,尽管犹太教改革派在原则上提倡吸纳新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的传教或劝说改宗活动,而仅仅限于通过与非犹太人通婚而吸收异族配偶进入犹太人社群。与此同时,正统派人士却倾向于劝说普通犹太人强化其犹太人身份意识,从而往往会减少异族通婚的机会。结果有分析表明,最近25年来,世俗犹太人逐渐加强了其种族身份的认同感,开始严格遵守宗教信仰(这一运动被称为“Baal Teshuva”),但这一趋势尚未能得出统计数据的支持。另外,由非犹太人士发起的“自由选择做犹太人”(Jews by Choice)的运动也逐渐产生了一定影响。 内部族群区分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特征划分为多个不同的族群。犹太人的起源同为生活在迦南地区的古以色列人(Israelite),但是在数千年的大流散中与各地民族的融合混同产生了犹太人内部各个独立的分支。由于各个族群居住的地域相隔甚远,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独自平行发展,互相之间在体貌外观、语言、宗教风俗、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明显的差异。 犹太人中最主要的两个分支为: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又称“德国系犹太人”,阿什肯纳兹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德国)和塞法迪犹太人(又称“西班牙系犹太人,塞法迪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西班牙或伊比利亚半岛)。此外,第三个主要族群被称为米兹拉希犹太人(又称“东方系犹太人”,米兹拉希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东方),主要包括中东和北非的犹太人。值得注意的是,出于宗教仪式的原因,米兹拉希犹太人有时也被称为“塞法迪人”。 除了上述主要分支外,犹太人中还包括一些人数较少的群体:印度犹太人(其中包括Bene Israel、Bnei Menashe、Cochin Jews和Bene Ephraim等)、希腊犹太人(Romaniotes)、意大利犹太人(Italkim或Bené Roma)、也门和阿曼地区的犹太人(Teimanim)、非洲犹太人(其中以埃塞俄比亚地区的贝塔以色列人为代表)以及中国犹太人(尤以开封犹太人为代表)等等。 很多时候,上述分支和族群之间的区别并非清晰可辨。例如,米兹拉希族犹太人就融合了北非、中亚、高加索地区和中东地区的犹太人的血统。在现代用语中,“米兹拉希族”有时被称为“赛法迪族”,因为两者具有近似的礼拜仪式,但其实前者的宗教仪式是独立于后者发展起来的。而在米兹拉希族之中,又可以细分为:伊拉克犹太人、埃及犹太人、柏柏尔犹太人、黎巴嫩犹太人、库尔德犹太人、利比亚犹太人、叙利亚犹太人、布哈拉犹太人、山地犹太人、格鲁吉亚犹太人等等。虽然也门和阿曼的犹太人有着独特的礼拜仪式等习惯,但有时他们也被归类于米兹拉希族之中。另外,一部分赛法迪族人也声称他们是因1490年代西班牙和葡萄牙大规模排犹运动才迁移至中东和北非的,因此与原先生活在这些地区的犹太人也有了明显的区分。 尽管犹太人内部有着如此众多的分支,但阿什肯纳兹族犹太人仍占据了现代全球犹太人口中的绝对多数。他们约占所有犹太人口数的70%以上(在二战和犹太人大屠杀之前,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0%)。作为从欧洲大批移民的结果,阿什肯纳兹族人在所谓新大陆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犹太人中更是占据了绝对多数。而在法国,从北非移民来的米兹拉希族犹太人的规模开始超过当地的阿什肯纳兹人和赛法迪人,成为该国犹太人中的最大族群。而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才是各个分支的犹太人的大熔炉,但是十分不幸的是来自各个地区的犹太人并没有都在这里获得一席之地和平等地位。比如说在教育方面,以色列对埃塞俄比亚裔犹太人就具有着严重的歧视。。 遗传学研究 基因学研究表明,现代犹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血统,但大多数人口的血统仍可以追溯到一个居住在特定地域并经过独立演化的古老种族。尽管DNA测试结果论证了各个犹太人支系中都存在着3000年以上的族内通婚,但这其实仍低于其他民族的程度。目前为止的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传统意义上的犹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异乡的以色列人,同时也推翻了那些主张绝大多数现代犹太人仅仅是具有犹太教信仰而不带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缘的论点。 DNA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现代犹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约3000年前的同一个祖先。这一结论适用于全世界各地犹太人。研究人员猜测现代犹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当于圣经《出埃及记》发生的时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摧毁第一圣殿)之间。此外,他们也发现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赛法迪犹太人之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专家根据基因学的分析,推测第一代祭司与现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时间上约相隔2650年至3180年,后者取决于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计算还是以30年计算。此外,正如可萨人被融合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一样,一部分异族个人和群体通过皈依信奉犹太教而影响了现代犹太人的基因结构,但相对于犹太人整体而言,这一比例仍非常小。 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欧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犹太人群体的父系基因库均源自中东地区的同一个民族,自大流散以来,大多数犹太人群体与周边的非犹太人保持着相对隔离的发展过程”。研究者惊奇地发现,无论犹太人散居在哪一地区,他们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当高。 此外,Y染色体研究结果也表明,全球犹太人族群的基因与库尔德人、叙利亚人以及巴勒斯坦人都比较近似。科学家斯科雷吉(Skorecki)及其研究组成员认为,“据我们研究的犹太人和中东非犹太族群的标本体现出的高度近似性而言,…可以证实他们拥有同一个中东地区的先祖的假说。”。另一份研究报告推断,82%的阿拉伯人和70%的犹太人包含了分别来自三个单倍群的混合染色体池。。 基因研究 Y染色体的研究往往能够确定在古代人口中少数创始人,这些创始人的成员经常分离,并遵循不同的迁移路径。在大多数犹太人口中,这些男性祖先似乎主要是中东地区。例如,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与其他犹太人、中东群体而不是居住在东欧、德国和法国莱茵河谷的非犹太人群体有着更多的共同父系。这与犹太传统一致,因为这个传统将大多数犹太父系的来源认定在中东地区。相反,通过观察犹太群体的线粒体DNA,人们发现他们的母系一般更为异质。哈里·奥斯特勒(Harry Ostrer)和拉斐尔·法尔(Raphael Falk)等学者认为,这表明许多犹太男性在逃离古代以色列后,在流散迁徙的地方(欧洲和其他社区)找到了新的伴侣。相比之下,Behar已经发现有40%的阿什肯纳兹犹太人来自于只有四名中东地区的女性创始人。塞法迪和米兹拉希犹太群体的人口“没有显示出受到狭窄的创始人影响的证据。”Feder等人进行的后续研究确证了在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中有大量非本地母系来源。研究者在反思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母系来源发现时,总结道:“显然,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犹太社区内所观察到的差距,所以,当比较犹太人与非犹太人时,犹太社区之间的差异可以被忽略。”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常染色体DNA的研究(这种研究观察整个DNA mixture)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表明,犹太人口往往在独立社区中形成相对密切关联的群体,一个社区中的大多数人拥有共同的祖先。对于流散的犹太群体来说,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塞法迪犹太人和米兹拉希犹太人的基因组成显示了他们有着共同的中东祖先。Behar认为,对这个共同的中东祖先最简单的解释是,它符合犹太人的历史背景,因为犹太人是黎凡特的古代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的后代”,而且“在古代,古以色列的人民分散在整个世界。”而基因中的北非、意大利和其他伊比利亚半岛起源显示了在母系的历史中常常与非犹太的主导人种群混合。在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塞法迪犹太人(特别是摩洛哥犹太人)的案例中(这两派是紧密相连的),非犹太人混血来源主要是南欧,而米兹拉希犹太人显示出与其他中东人口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混血的证据。 Behar等人提到了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和现代意大利人特别密切的关系。人们发现犹太人与新月沃土北部的群体(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和亚美尼亚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血缘关系更亲近。 研究还显示,今天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和伊比利亚美洲(西班牙裔美国人和巴西)遍布着具有Sephardic Bnei Anusim(那些被迫转信天主教的anusim的后裔)血统的人,据估计,伊比利亚近现代人口的19.8%,和至少10%的伊比利亚美洲人口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都有塞法迪犹太人血统。同时,印度的Bene Israel以及埃塞俄比亚贝塔以色列,以及南部非洲的一部分伦Lemba人尽管与当地国家的人口更加相似,但他们也有一些偏远的古代犹太人血统。 犹太文化 宗教信仰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特有宗教。由于包含着对犹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规范,因此犹太教不仅仅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同时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犹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及身份認同,因此很难在犹太教、犹太文化和犹太人身份之间做出清晰的界定。正如古代希腊社会的多样性一样,犹太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地域中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质。例如在启蒙时代(参见犹太启蒙运动)前后的欧洲社会,在安达卢斯(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东,在印度和中国,乃至现代美国和以色列,许多文化现象已与宗教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分离。 当今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还是犹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转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佛教等,亦有不少犹太人成為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这些犹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国家(已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为猶太人)。 婚丧嫁娶 犹太人为了遵守犹太律法的约束,在其从摇篮到坟墓的每个人生重要阶段,都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仪式,这也构成了犹太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犹太男孩在出生后的第八天,其父母都要邀请亲朋好友,为其举行割礼,即用刀子割损其生殖器的包皮。割礼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希伯来圣经》中有明文规定。犹太人将割礼视为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神圣的契约,不可违背。除非当天因生病不宜施行手术,否则所有男孩都必须在出生后第八天举行割礼。行割礼后,父母同时要为新生儿取名,一般应包括一个希伯来语名字。另外,皈依犹太教的男子也应在入教时施行割礼,以表示与上帝立约。
猶太民族不滅之謎 》 《猶太文明(修訂插圖本)》,(中國:2008,福建教育出版社),潘光、陳超南、余建華 等 著,ISBN 978-7-5334-4956-8 《世界猶太人歷史:從〈創世記〉到二十一世紀》,(中國:2007,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色列]埃利‧巴爾納維 主編,ISBN 978-7-300-08050-5 《开封一赐乐业教考》,(中國:2009,安徽大学出版社,《陈垣全集》第二册),ISBN 978-7-81110-388-5 《犹太人的故事》,(中国:2006,山东画报出版社,徐新著),ISBN 978-7-80713-289-9 《犹太文化之旅:走进犹太人的信仰、传统与生活》,(中国:2009,江西人民出版社,[美])Rabbi Wayne Dosick 著、刘幸枝 译),ISBN 9787210040019 《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开封的中国犹太人》,(中国:1983,北京大学出版社,潘光旦著) Salo Wittmayer Baron (1952). A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Jews, Volume II, Ancient Times, Part II.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Bernard Lewis (1984). The Jews of Isla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0807-3 Lewis, Bernard (1999). Semites and Anti-Semites: An Inquiry into Conflict and Prejudice. W. W. Norton & Co. ISBN 978-0-393-31839-5 Leon Poliakov (1974). The History of Anti-semitism. New York: The Vanguard Press. Norman Stillman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A History and Source Book''. Philadelphia: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ISBN 978-0-8276-0198-7 外部链接 (以下未特别注明者,均为英文网站。) 一般性网站 Jewish Virtual Library(犹太虚拟图书馆) Judaism 101(犹太教101) Maps related to Jewish history(犹太历史相关地图集) 社会性组织 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美国犹太人委员会) American Jewish Congress(美国犹太人议会) Anti-Defamation League(反诽谤联盟) B'nai B'rith International Hillel: The Foundation for Jewish Campus Life(犹太校园生活基金会) United
459 094)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DG 410 859) 马勒:声乐组曲《大地之歌》(Decca 417 783) 伯恩斯坦:音乐剧《西区故事》(DG 415 253) 伯恩斯坦纪念集(DG 431 946) 作曲 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个人作品,为钢琴与女高音所作的《诗篇第148篇》(Psalm 148)。作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创造了3部交响曲(「耶利米」、「焦虑年代」、「犹太诗文」),音乐剧《西区故事》、《》,轻歌剧《天真汉》等等,当中不乏杰出之名作。 獲獎與榮譽 評價 伯恩斯坦與馬勒 伯恩斯坦讓同為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在20世紀後半葉忽然成為主流,為所有音樂廳所接受,並成為古典音樂界普羅大眾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並非沒有指揮家演奏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如舍尔兴、莱因斯多夫、克伦佩勒、華爾特、富特文格勒等人,他們都在馬勒生前曾與他有或多或少的親身接觸,並在他死後也曾在音樂會或唱片錄音上演绎过他的音樂。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馬勒始終不能算古典音樂圈內第一線的主流作曲家,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馬勒的交響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或是《第五號交響曲》因被電影《魂斷威尼斯》配樂使用,才較有機會被演出。 伯恩斯坦運用他的媒體魅力,以及他對馬勒的強烈熱愛,在任何可用得上馬勒作品的場合裡,大力推廣馬勒的音樂:例如在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慢板,以肅穆的手法讓所有听众產生深刻的共鳴,讓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腦海、永生難忘。而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開幕式上,他則指揮演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的第一樂章,並請來多位美國當時頂尖的歌劇演唱家擔綱,用光輝燦爛的手法,詮釋宛如天國開門般歡欣鼓舞的場面,讓所有現場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体会到馬勒巨力萬鈞的氣勢以及金碧輝煌的莊嚴感。在所有馬勒交響曲中,《千人交響曲》巨大而誇飾的性格,可以說是與伯恩斯坦最能貼近的。從此,馬勒變得不再是音樂會上的票房毒藥,相反的成为許多樂團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證,唱片公司也開始一而再地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如今馬勒的作品業已成為資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當程度應歸功於伯恩斯坦。 軼事 2018年8月25日,Google以首頁塗鴉動畫紀念伯恩斯坦百歲誕辰。 参考资料 參照 参见
1935年,伯恩斯坦完成了第一部个人作品,为钢琴与女高音所作的《诗篇第148篇》(Psalm 148)。作为作曲家,伯恩斯坦一生共创造了3部交响曲(「耶利米」、「焦虑年代」、「犹太诗文」),音乐剧《西区故事》、《》,轻歌剧《天真汉》等等,当中不乏杰出之名作。 獲獎與榮譽 評價 伯恩斯坦與馬勒 伯恩斯坦讓同為猶太裔的指揮兼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音樂在20世紀後半葉忽然成為主流,為所有音樂廳所接受,並成為古典音樂界普羅大眾熟知的作曲家。在他之前,並非沒有指揮家演奏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如舍尔兴、莱因斯多夫、克伦佩勒、華爾特、富特文格勒等人,他們都在馬勒生前曾與他有或多或少的親身接觸,並在他死後也曾在音樂會或唱片錄音上演绎过他的音樂。但在伯恩斯坦大力推廣之前,馬勒始終不能算古典音樂圈內第一線的主流作曲家,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人才是。馬勒的交響曲最多也只有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或是《第五號交響曲》因被電影《魂斷威尼斯》配樂使用,才較有機會被演出。 伯恩斯坦運用他的媒體魅力,以及他對馬勒的強烈熱愛,在任何可用得上馬勒作品的場合裡,大力推廣馬勒的音樂:例如在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的追悼彌撒上,他指揮紐約愛樂演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慢板,以肅穆的手法讓所有听众產生深刻的共鳴,讓這首作品的旋律深印腦海、永生難忘。而在约翰·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開幕式上,他則指揮演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的第一樂章,並請來多位美國當時頂尖的歌劇演唱家擔綱,用光輝燦爛的手法,詮釋宛如天國開門般歡欣鼓舞的場面,讓所有現場與電視機前的觀眾都体会到馬勒巨力萬鈞的氣勢以及金碧輝煌的莊嚴感。在所有馬勒交響曲中,《千人交響曲》巨大而誇飾的性格,可以說是與伯恩斯坦最能貼近的。從此,馬勒變得不再是音樂會上的票房毒藥,相反的成为許多樂團藉以提高票房的保證,唱片公司也開始一而再地灌錄馬勒交響曲全集。如今馬勒的作品業已成為資深唱片收藏者家中必藏之基本曲目,有相當程度應歸功於伯恩斯坦。 軼事 2018年8月25日,Google以首頁塗鴉動畫紀念伯恩斯坦百歲誕辰。 参考资料 參照 参见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外部链接 20世紀美國指揮家 20世紀美國教育人物 20世紀古典音樂作曲家 美国电影音乐作曲家 美國爵士作曲家 美國爵士鋼琴家 美國歌劇作曲家 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 紐約州古典音樂家 20世紀古典鋼琴家 美國古典鋼琴家 美国民权运动者 20世紀LGBT人物 LGBT猶太人 美國LGBT音樂家 LGBT詞曲作家 男雙性戀者 雙性戀音樂家 在奥地利的美国人 俄罗斯犹太裔美国人 乌克兰犹太裔美国人 芭蕾作曲家 波士頓拉丁學校校友 布兰戴斯大学教师 柯蒂斯音樂學院校友 哥倫比亞唱片旗下藝人
丹尼尔·J·伯恩斯坦,德裔美国人,数学家、密码学家及程序员。 賈里德·伯恩斯坦,美國經濟學家 参见 伯恩斯坦 (奥地利),奥地利市镇 参考资料
丹尼尔·J·伯恩斯坦,德裔美国人,数学家、密码学家及程序员。 賈里德·伯恩斯坦,美國經濟學家 参见 伯恩斯坦 (奥地利),奥地利市镇
1922年7月,费米向比萨高师提交了他的学位论文《概率论的一条定理及它的一些应用》(),获得了()学位。他在这篇论文中论述了X射线衍射成像。理论物理学当时在意大利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因而物理系的学生当时只能提交有关实验物理学的学位论文。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对于像相对论这样的新兴学说普遍接受缓慢。由于费米对于实验相关工作也较为在行,因而这对于他来说并非不可逾越的难题。 在 奥古斯特·科普夫著作《爱因斯坦相对论要旨》()的1923年意大利语译本的附录裏,费米提出,质能等价意味着人类可以从原子核中获取大量能量。但他写道: 1924年,费米成为共济会成员。同年,费米动身前往哥廷根大学,跟随马克斯·玻恩学习了一学期。在那里,他结识了维尔纳·海森堡与帕斯库尔·约当。随后,他又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前往莱顿跟随保罗·埃伦费斯特学习了三个月。这项资助是在数学家維多·沃爾泰拉协助下获得的。在那里,他结识了亨德里克·洛伦兹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并与萨缪尔·古德斯米特及扬·廷贝亨成为好友。费米自1925年1月起在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及理论力学直到1926年末。在那里,他与拉塞蒂一起进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含時磁場對於水銀蒸氣共振輻射的退偏振效應。他还参与了罗马大学的讨论班,并做了一些有关量子力学及固体物理的演讲。当他讲到薛定谔方程对于一些量子现象的精准预测时,在场的物理学家都对这项物理学成就表示赞叹。 沃尔夫冈·泡利於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在这之后发表了论文《论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化》()。在这篇文章中,他在气体分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分析了理想气体系统。费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统计式十分有名。这个式子描述了由大量遵守不相容原理的全同粒子组成的物理系统的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这个式子不久后又被保罗·狄拉克独立地推导出来。狄拉克还展示了其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式的联系。这种统计形式因而被叫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的物理学家一般沿用狄拉克的做法,将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作“费米子”,将不遵守的则称作“玻色子”。 任教罗马 意大利的教授席位归属是通过一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依据各位申请者发表的著作评定产生的。费米曾申请过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席位,并依靠的支持以微弱优势当选。1926年,费米申请罗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这是一个新设的教授席位,也是意大利国内首批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它是在实验物理学教授奥尔索·马里奥·科尔比诺的呼吁下由意大利教育部设立的。科尔比诺是罗马大学物理研究所的主任,曾在墨索里尼内阁任要职。他担任了这个教授席位的遴选委员会的主席。他希望这个新席位可以提升意大利物理学的研究水准及声誉。这个席位共有三个候选人,费米、恩里科·珀西科以及。委员会最终选中了费米。科尔比诺协助费米招募研究团队。佛朗哥·拉塞蒂立即加入了费米的团队,并被费米任命为助理。几位日后声名卓著的学生也加入了这个团队。这些学生包括、布魯諾·龐蒂科夫、埃托雷·馬約拉納以及埃米利奥·塞格雷。这些学生后来被叫作。这个绰号来源于物理研究所所在的街道。 1928年7月19日,费米与结婚。劳拉曾在罗马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女儿内拉生于1931年1月,儿子朱利奥生于1936年2月。1929年3月18日,费米被墨索里尼任命为院士。同年4月27日,他加入法西斯党。当墨索里尼为使意大利国内的意识形态更为接近纳粹主义而在1938年颁布时,费米转而反对法西斯主义。这项法案令身为犹太人的劳拉受到威胁,并且会让费米的几位学术上的合作伙伴失业。 在罗马任职期间,费米与他的团队一道为物理学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做出多项贡献。1928年,费米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引论》()出版,为当时的意大利的大学生提供了当时最新的相关知识。他还举办公共讲座并编写科普文章,向大众传播了新的物理学知识。他会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将他的同事及学生聚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少是他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他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科尔比诺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效。一些外国留学生开始到意大利学习物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也曾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员。他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来到罗马学习,并于1932年与费米合写论文《论两个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界此时正为β衰变前后能量是否守恒困扰。为令能量守恒,泡利构想了一种新的粒子。这种粒子不带电荷且质量极小。它会伴随电子一起放射出来。费米对这一假说非常感兴趣。他在1933年至1934年间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述了这种粒子的性质,并将这种粒子称作“中微子”。他对β衰变的理论解释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中微子直到费米去世后才被探测到。而他所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正好能说明为什么这种粒子非常难探测到。当费米向《自然》杂志投递相关论文时,杂志的编辑拒绝刊载这些论文。他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些论文中的相关理论假设“与现实物理图像相去甚远,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而费米不得不先将这些理论发表在意大利语及德语的文献中。 在1968年发表的这些文献的英译本的引论中,这些文献的译者这样评价费米所提出的β衰变相关理论: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与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於1934年1月宣布,利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式可以诱导这些原子核产生放射性。同年3月,费米的助理吉安·卡罗·威克利用费米的β衰变理论给出了理论解释。费米决定采用实验方法利用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的中子来进行验证。他想知道利用拉塞蒂发明的钋—铍中子源是否也能诱导放射性。中子不带电,所以不会被带正电的原子核散射。这意味着它们深入原子核时所需能量要比带电粒子少,因而相关实验并不需要他们当时还没有的粒子加速器。 费米后来打算用由他发明的氡—铍中子源替代钋—铍中子源。这种中子源是通过向抽空空气的玻璃灯泡中加入铍粉然后充入50毫居里的氡气制成的。由于氡的半衰期较短,因而这种中子源较钋—铍中子源来说强度更大。虽然费米知道这种放射源在产生中子同时还会产生γ射线,但他依据自己的理论相信这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他开始时是用中子轰击铂核。这种元素是当时能获取的原子序数较高的元素,但实验并没有成功。他还尝试轰击铅原子,也没有获得成功。于是他转向轰击铝原子核,并成功将其转化为钠的一种同位素以及一个α粒子。这个钠原子后来发生β衰变转化为镁原子。他还轰击了氟化钙中的氟原子。并成功将其转化为氮的一种同位素以及一个α粒子。这个氮原子后来发生β衰变,转化为氧原子。最终,他利用中子轰击的方法成功诱导了22种元素產生放射。1934年3月25日,费米将这一发现发表在期刊《科学研究》()上。 钍元素与铀元素具有天然放射性,很難判斷利用中子轰击这两种元素原子的结果。费米认为反应产物中包含当时尚未发现的及第94号元素。化学家伊达·诺达克对这一实验结果表示质疑,表示反应产物可能并不是新的元素而是原子序数较铅小的元素。由于诺达克的研究团队之前没有进行过与铀有关的研究,并且她此前犯过类似错误,因而她的质疑并没有受到重视。当时的物理学家即使在理论层面也认为核裂变是不存在的。因而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原子进行中子轰击只会产生原子序数比它大的原子。并没有人相信中子会像诺达克预测的那样具有足够令较重的原子发生分裂的能量。 费米的学生们注意到实验中存在他们之前没有发现的现象。在木质工作台上进行实验似乎要比在大理石工作台上更为顺利。这似乎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小中子速度。所以费米决定采用约里奥-居里以及查德威克此前用过的石蜡来减小中子运动速度以验证慢中子轰击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他分别用一般中子与经石蜡层减速的中子轰击了银原子。他发现后者诱发放射性的效果是前者的一百余倍。费米认为石蜡之所以能减小中子运动速动是因为其中含有氢原子。这可以解释使用木质工作台时的实验效果为什么会比使用大理石工作台时的更好。将介质换为水时,中子的运动也明显减慢了。费米由此总结中子与氢原子碰撞可以使其减速。与中子发生碰撞的原子的原子序数越低,中子每次碰撞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因而总体上在损耗能量一样时,氢原子的“减速效率”最大。慢中子较快中子更容易被俘获。费米推导出了一个可以描述这一情形的扩散方程。这个方程后来被物理学家叫作。 因“证明存在由中微子辐射诱导产生的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由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费米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12月颁奖后,费米并没有回到意大利,而是与家人直接去了纽约。他们一家申请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他们的这一决定是源于意大利当时推行的种族法。 曼哈顿计划 逃離了紛爭不斷、即將面臨巨變的歐洲,费米於1939年1月2日安全抵达纽约。他很快就受到了5个大学的邀请出任教授,并最终选择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他曾在1936年暑期在这所大学做过讲座。1938年12月,他得知德国的化学家奥托·哈恩及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在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产物中发现了元素钡。1939年,莉泽·迈特纳与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将这一现象归结为铀核发生了核裂变,并在该年1月13日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迈特纳与弗里施对于哈恩与施特拉斯曼的发现給出解释,並且将这一成果告知尼尔斯·玻尔。玻尔將這一突破性的發現帶過大西洋,途中分享給研究夥伴萊昂·羅森菲爾德。後來,羅森菲爾德在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一次會議中透露了這一消息。当时參與會議的伊西多·拉比与威利斯·兰姆将这一消息帶回了哥倫比亞大学。不过,事后各位当事人对于当时情景说法不一。拉比表示告知费米這一消息的人是他。但費米後來却表示告诉他消息的那个人是兰姆。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 诺达克的质疑与推测最终被证实。虽然此前费米基于计算结果否决了核裂变存在的可能性,但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具有奇数个中子的核素俘获外来中子时释放出的结合能。费米此前宣布发现的超铀元素最终被证实并不是超铀元素而只是核裂变产物。而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部分上是由于这个发现。因而核裂变被发现的这个消息令费米非常难堪。但他还是将这个发现添加到他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注脚中。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决定核對铀原子在中子轰击下所发生核裂变。1939年1月25日,在卜平实验室的地下室,费米所参与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美国国内首次核裂变实验。团队其他成员包括、尤金·布思、约翰·邓宁、以及等人。第二天,由乔治·华盛顿大学及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第五届华盛顿理论物理学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在那届会议上,更多的物理学家了解了核裂变。这促进了对于这个现象的实验研究。 法国科学家、及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发现铀原子被中子轰击时放出的中子较其吸收的多。這意味著鏈式反應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费米和安德森在数周后也发现了相同现象。之后,為了確認這結果的正確性,费米及安德森又利用利奥·西拉德得到的200公斤的铀氧化物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裂变实验。费米和西拉德合作设计出一種預期能夠进行自持续核反应的实验装置—核反应堆。雖然水可以有效地减缓中子运动速度,但是,水也會吸收很多中子,因此,使用水为中子减速剂时,自然界的铀并不能发生自持续的链式反应。费米基于他此前有关中子的研究,表示可以利用石墨作为减速剂。这样做可以减小中子的俘获率,从理论上或許可以实现自持续的链式反应。西拉德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设计:在石墨砖堆中穿插置入铀氧化物。這些创想在后来的实验装置裏都有所體現。西拉德、安德森及费米之后联合发表了论文《铀中中子的产生及吸收》()。但由于工作习惯与个性上的差异,费米与西拉德的合作并不愉快。 费米是最早提醒军方领导人核能的潜在影响的人士之一。他曾于1939年3月18日在美国海军部做了相关主题的讲座。他的提醒并没有获得重视。但海军还是同意向哥伦比亚大学划拨1500美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年,西拉德、尤金·维格纳及爱德华·泰勒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递交了著名的爱因斯坦—西拉德信,提醒当局纳粹德国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罗斯福就此决定成立铀委员会来统筹相关研究。这一委员会後來成為科學研發辦公室的一號部門——S-1委员会。 S-1委员会向费米提供大量资金购买石墨。他在卜平实验室的7层建成了石墨砖堆。到1941年8月,他又拥有6吨的铀氧化物及30吨石墨。费米利用它们在舍默霍恩楼建成了一个规模更为巨大的铀-石墨堆。 1941年12月18日,在美国对日宣战后,S-1委员会的成员再度聚首,共同面对更为紧迫的工作。委员会投入大量精力来支持浓缩铀的生产。但委员会成员阿瑟·康普顿认为其可以由钚取代。这种核原料到1944年末可以通过反应堆批量生产。他决定集中力量在芝加哥大学进行钚相关研究。费米不得不离开哥伦比亚大学,与他的研究团队一起参与在芝加哥新成立的冶金实验室。 由于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持续核反应的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在位于市中心的芝加哥大学校内建造核反应堆并不可行。康普顿决定在离芝加哥32公里的阿贡森林保护区择地建造反应堆。但这项工程由于劳资纠纷搁浅。费米接着试图说服康普顿在芝加哥大学的斯塔格球场看台下的壁球场中建造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在1942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并在同年12月2日进行了。反应堆起初被设计为球形,但最终工程只进行至反应堆恰好能进行临界试验时即中止。 这项工程是人类能源探索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设的每一步都经过费米的精心的筹划以及仔细的计算。当人类首次自持续的链式反应成功后,康普顿将这个消息通过加密电话告诉给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康普顿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研究不影响到公众健康,反应堆迁到了阿贡。在那里,费米领导了一系列核反应实验。反应堆中产生的大量自由中子令这些实验非常顺利。实验室所研究的问题也从物理学及工程学领域延伸到了生物医疗领域。位于阿贡的实验室最初仅仅是芝加哥大学的分支机构,但到了1944年5月,实验室成为了独立的研究机构。 1943年11月4日,当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使用气冷的X-10石墨反应堆进行临界试验时,费米事必躬亲以防出现事故。技工很早就把他叫醒,以便他能监视全程。X-10反应堆投入实际运行是钚相关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它提供了反应堆设计方面的大量数据。杜邦公司的相关人员也由此学到了反应堆的建造技术。它还生产了首批反应堆合成钚。 1944年7月,费米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同年9月,费米向插入了第一个铀燃料芯块。这个反应堆是为了生产大量的合成钚而设计建造的。它是由费米的研究团队设计,而后由杜邦公司建造的,规模比X-10反应堆的更为巨大,并采用水冷。随后数日,836支导热管相继装入反应堆。反应堆进入临界试验阶段。9月27日凌晨,操作者对控制棒进行调整启动反应堆。反应堆开始时运行得十分顺利,但在凌晨3时左右功率水平开始下降。到了上午6时30分,反应堆完全停止工作。军方及杜邦公司向费米的研究团队求问原因。费米考察了冷却水是否发生泄漏或沾污。第二天,反应堆又突然启动,但在几小时后由停止工作。最终费米发现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引起的中子“中毒”。庆幸的是,杜邦公司并没有按照冶金实验室原先设计的只在一个圆周上铺设1500个导热管,而是在角落有添加了504个导热管。科学家原先认为这是过度施工,但费米却发现正是由于这一点,反应堆才达到原先设计的功率水平以及钚合成效率。 1944年,罗伯特·奥本海默说服费米加入他在洛斯阿拉莫斯领导执行的Y计划。这一年的9月,费米被委任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核物理及理论物理相关事宜。他还负责管理F部。F部下辖4个分支部门:F-1负责研制爱德华·泰勒设计的“超级”核弹;F-2负责维护“热水锅炉”反应堆;F-3由负责进行实验;F-4由安德森负责进行裂变相关研究。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观了三位一体核试,并通过观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将纸片吹多远估算了试验核弹的当量。他的估算结果为10千吨TNT,与实际当量18.6千吨在同一数量级。 费米与奥本海默、康普顿以及欧内斯特·劳伦斯一道向提供有关原子弹轰炸目标的建议。他们一致认同可以在未经预先警告的情况下轰炸工业目标。与洛斯阿拉莫斯的其他人一样,费米也是通过研究区域的得知在广岛、长崎发生核爆的。费米并不相信原子弹可以震慑想要发起战争的国家,也并不认为世界政府在当时即已时机成熟,所以他没有加入。 战后 二戰末期,芝加哥大學開始轉移核子研究焦點,從戰爭轉為和平用途。1945年7月1日,费米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之後不久,「核子學術研究所」成立。同年12月31日,费米一家从洛斯阿拉莫斯回到了芝加哥。1946年7月1日,冶金实验室被升格为阿贡国家实验室。这也是自曼哈顿计划中衍生出来的第一个美国国家实验室。由于芝加哥和阿贡距离很近,因而费米可以在两地间轻松周转。在阿贡,他与利昂娜·马歇尔一起研究。他还帮助玛丽亚·梅耶深入理解自旋-轨道耦合。梅耶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也是受这一点的启发。 1947年1月1日,曼哈顿计划正式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取代。费米在由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能委员会一般顾问委员会中担任顾问。他每年还会在洛斯阿拉莫斯度过数周。在那里,他与尼古拉斯·梅特罗波利斯联合进行一些研究,并与约翰·冯·诺伊曼一起研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1949年8月,苏联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费米与拉比向原子能委员会提交了一篇措辞较为激烈的报告,从道德层面以及技术层面上强烈反对发展氢弹。但费米还是成为了洛斯阿拉莫斯氢弹研究团队的顾问。他与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合作计算得出泰勒模型中所需的氚的数量尽管大到惊人,但仍不能保证核聚变能够持续传递。1954年,费米出席了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最终仍被剥夺了。 费米晚年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他战后的博士生包括欧文·张伯伦、杰弗里·丘、杰尔姆·弗里德曼、、李政道、以及等人。他还是杰克·施泰因贝格尔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
沃尔夫冈·泡利於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在这之后发表了论文《论单原子理想气体的量子化》()。在这篇文章中,他在气体分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前提下分析了理想气体系统。费米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统计式十分有名。这个式子描述了由大量遵守不相容原理的全同粒子组成的物理系统的量子态的统计规律。这个式子不久后又被保罗·狄拉克独立地推导出来。狄拉克还展示了其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式的联系。这种统计形式因而被叫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的物理学家一般沿用狄拉克的做法,将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作“费米子”,将不遵守的则称作“玻色子”。 任教罗马 意大利的教授席位归属是通过一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依据各位申请者发表的著作评定产生的。费米曾申请过的数学物理学教授席位,并依靠的支持以微弱优势当选。1926年,费米申请罗马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这是一个新设的教授席位,也是意大利国内首批理论物理学教授席位。它是在实验物理学教授奥尔索·马里奥·科尔比诺的呼吁下由意大利教育部设立的。科尔比诺是罗马大学物理研究所的主任,曾在墨索里尼内阁任要职。他担任了这个教授席位的遴选委员会的主席。他希望这个新席位可以提升意大利物理学的研究水准及声誉。这个席位共有三个候选人,费米、恩里科·珀西科以及。委员会最终选中了费米。科尔比诺协助费米招募研究团队。佛朗哥·拉塞蒂立即加入了费米的团队,并被费米任命为助理。几位日后声名卓著的学生也加入了这个团队。这些学生包括、布魯諾·龐蒂科夫、埃托雷·馬約拉納以及埃米利奥·塞格雷。这些学生后来被叫作。这个绰号来源于物理研究所所在的街道。 1928年7月19日,费米与结婚。劳拉曾在罗马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女儿内拉生于1931年1月,儿子朱利奥生于1936年2月。1929年3月18日,费米被墨索里尼任命为院士。同年4月27日,他加入法西斯党。当墨索里尼为使意大利国内的意识形态更为接近纳粹主义而在1938年颁布时,费米转而反对法西斯主义。这项法案令身为犹太人的劳拉受到威胁,并且会让费米的几位学术上的合作伙伴失业。 在罗马任职期间,费米与他的团队一道为物理学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做出多项贡献。1928年,费米编写的教材《原子物理学引论》()出版,为当时的意大利的大学生提供了当时最新的相关知识。他还举办公共讲座并编写科普文章,向大众传播了新的物理学知识。他会在一天工作结束后将他的同事及学生聚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少是他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他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科尔比诺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效。一些外国留学生开始到意大利学习物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也曾是这些留学生中的一员。他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来到罗马学习,并于1932年与费米合写论文《论两个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界此时正为β衰变前后能量是否守恒困扰。为令能量守恒,泡利构想了一种新的粒子。这种粒子不带电荷且质量极小。它会伴随电子一起放射出来。费米对这一假说非常感兴趣。他在1933年至1934年间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论述了这种粒子的性质,并将这种粒子称作“中微子”。他对β衰变的理论解释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中微子直到费米去世后才被探测到。而他所提出的相互作用理论正好能说明为什么这种粒子非常难探测到。当费米向《自然》杂志投递相关论文时,杂志的编辑拒绝刊载这些论文。他给出的理由是在这些论文中的相关理论假设“与现实物理图像相去甚远,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而费米不得不先将这些理论发表在意大利语及德语的文献中。 在1968年发表的这些文献的英译本的引论中,这些文献的译者这样评价费米所提出的β衰变相关理论: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与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於1934年1月宣布,利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式可以诱导这些原子核产生放射性。同年3月,费米的助理吉安·卡罗·威克利用费米的β衰变理论给出了理论解释。费米决定采用实验方法利用查德威克在1932年发现的中子来进行验证。他想知道利用拉塞蒂发明的钋—铍中子源是否也能诱导放射性。中子不带电,所以不会被带正电的原子核散射。这意味着它们深入原子核时所需能量要比带电粒子少,因而相关实验并不需要他们当时还没有的粒子加速器。 费米后来打算用由他发明的氡—铍中子源替代钋—铍中子源。这种中子源是通过向抽空空气的玻璃灯泡中加入铍粉然后充入50毫居里的氡气制成的。由于氡的半衰期较短,因而这种中子源较钋—铍中子源来说强度更大。虽然费米知道这种放射源在产生中子同时还会产生γ射线,但他依据自己的理论相信这不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他开始时是用中子轰击铂核。这种元素是当时能获取的原子序数较高的元素,但实验并没有成功。他还尝试轰击铅原子,也没有获得成功。于是他转向轰击铝原子核,并成功将其转化为钠的一种同位素以及一个α粒子。这个钠原子后来发生β衰变转化为镁原子。他还轰击了氟化钙中的氟原子。并成功将其转化为氮的一种同位素以及一个α粒子。这个氮原子后来发生β衰变,转化为氧原子。最终,他利用中子轰击的方法成功诱导了22种元素產生放射。1934年3月25日,费米将这一发现发表在期刊《科学研究》()上。 钍元素与铀元素具有天然放射性,很難判斷利用中子轰击这两种元素原子的结果。费米认为反应产物中包含当时尚未发现的及第94号元素。化学家伊达·诺达克对这一实验结果表示质疑,表示反应产物可能并不是新的元素而是原子序数较铅小的元素。由于诺达克的研究团队之前没有进行过与铀有关的研究,并且她此前犯过类似错误,因而她的质疑并没有受到重视。当时的物理学家即使在理论层面也认为核裂变是不存在的。因而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原子进行中子轰击只会产生原子序数比它大的原子。并没有人相信中子会像诺达克预测的那样具有足够令较重的原子发生分裂的能量。 费米的学生们注意到实验中存在他们之前没有发现的现象。在木质工作台上进行实验似乎要比在大理石工作台上更为顺利。这似乎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小中子速度。所以费米决定采用约里奥-居里以及查德威克此前用过的石蜡来减小中子运动速度以验证慢中子轰击的效果是不是更好。他分别用一般中子与经石蜡层减速的中子轰击了银原子。他发现后者诱发放射性的效果是前者的一百余倍。费米认为石蜡之所以能减小中子运动速动是因为其中含有氢原子。这可以解释使用木质工作台时的实验效果为什么会比使用大理石工作台时的更好。将介质换为水时,中子的运动也明显减慢了。费米由此总结中子与氢原子碰撞可以使其减速。与中子发生碰撞的原子的原子序数越低,中子每次碰撞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因而总体上在损耗能量一样时,氢原子的“减速效率”最大。慢中子较快中子更容易被俘获。费米推导出了一个可以描述这一情形的扩散方程。这个方程后来被物理学家叫作。 因“证明存在由中微子辐射诱导产生的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由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费米获得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12月颁奖后,费米并没有回到意大利,而是与家人直接去了纽约。他们一家申请了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他们的这一决定是源于意大利当时推行的种族法。 曼哈顿计划 逃離了紛爭不斷、即將面臨巨變的歐洲,费米於1939年1月2日安全抵达纽约。他很快就受到了5个大学的邀请出任教授,并最终选择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他曾在1936年暑期在这所大学做过讲座。1938年12月,他得知德国的化学家奥托·哈恩及弗里茨·施特拉斯曼在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的产物中发现了元素钡。1939年,莉泽·迈特纳与她的外甥奥托·弗里施将这一现象归结为铀核发生了核裂变,并在该年1月13日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迈特纳与弗里施对于哈恩与施特拉斯曼的发现給出解释,並且将这一成果告知尼尔斯·玻尔。玻尔將這一突破性的發現帶過大西洋,途中分享給研究夥伴萊昂·羅森菲爾德。後來,羅森菲爾德在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一次會議中透露了這一消息。当时參與會議的伊西多·拉比与威利斯·兰姆将这一消息帶回了哥倫比亞大学。不过,事后各位当事人对于当时情景说法不一。拉比表示告知费米這一消息的人是他。但費米後來却表示告诉他消息的那个人是兰姆。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 诺达克的质疑与推测最终被证实。虽然此前费米基于计算结果否决了核裂变存在的可能性,但他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具有奇数个中子的核素俘获外来中子时释放出的结合能。费米此前宣布发现的超铀元素最终被证实并不是超铀元素而只是核裂变产物。而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部分上是由于这个发现。因而核裂变被发现的这个消息令费米非常难堪。但他还是将这个发现添加到他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的注脚中。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决定核對铀原子在中子轰击下所发生核裂变。1939年1月25日,在卜平实验室的地下室,费米所参与的研究团队进行了美国国内首次核裂变实验。团队其他成员包括、尤金·布思、约翰·邓宁、以及等人。第二天,由乔治·华盛顿大学及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共同主持的第五届华盛顿理论物理学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在那届会议上,更多的物理学家了解了核裂变。这促进了对于这个现象的实验研究。 法国科学家、及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发现铀原子被中子轰击时放出的中子较其吸收的多。這意味著鏈式反應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费米和安德森在数周后也发现了相同现象。之后,為了確認這結果的正確性,费米及安德森又利用利奥·西拉德得到的200公斤的铀氧化物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裂变实验。费米和西拉德合作设计出一種預期能夠进行自持续核反应的实验装置—核反应堆。雖然水可以有效地减缓中子运动速度,但是,水也會吸收很多中子,因此,使用水为中子减速剂时,自然界的铀并不能发生自持续的链式反应。费米基于他此前有关中子的研究,表示可以利用石墨作为减速剂。这样做可以减小中子的俘获率,从理论上或許可以实现自持续的链式反应。西拉德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设计:在石墨砖堆中穿插置入铀氧化物。這些创想在后来的实验装置裏都有所體現。西拉德、安德森及费米之后联合发表了论文《铀中中子的产生及吸收》()。但由于工作习惯与个性上的差异,费米与西拉德的合作并不愉快。 费米是最早提醒军方领导人核能的潜在影响的人士之一。他曾于1939年3月18日在美国海军部做了相关主题的讲座。他的提醒并没有获得重视。但海军还是同意向哥伦比亚大学划拨1500美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年,西拉德、尤金·维格纳及爱德华·泰勒向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递交了著名的爱因斯坦—西拉德信,提醒当局纳粹德国发展核武器的可能性。罗斯福就此决定成立铀委员会来统筹相关研究。这一委员会後來成為科學研發辦公室的一號部門——S-1委员会。 S-1委员会向费米提供大量资金购买石墨。他在卜平实验室的7层建成了石墨砖堆。到1941年8月,他又拥有6吨的铀氧化物及30吨石墨。费米利用它们在舍默霍恩楼建成了一个规模更为巨大的铀-石墨堆。 1941年12月18日,在美国对日宣战后,S-1委员会的成员再度聚首,共同面对更为紧迫的工作。委员会投入大量精力来支持浓缩铀的生产。但委员会成员阿瑟·康普顿认为其可以由钚取代。这种核原料到1944年末可以通过反应堆批量生产。他决定集中力量在芝加哥大学进行钚相关研究。费米不得不离开哥伦比亚大学,与他的研究团队一起参与在芝加哥新成立的冶金实验室。 由于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持续核反应的可能导致的后果,所以在位于市中心的芝加哥大学校内建造核反应堆并不可行。康普顿决定在离芝加哥32公里的阿贡森林保护区择地建造反应堆。但这项工程由于劳资纠纷搁浅。费米接着试图说服康普顿在芝加哥大学的斯塔格球场看台下的壁球场中建造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在1942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并在同年12月2日进行了。反应堆起初被设计为球形,但最终工程只进行至反应堆恰好能进行临界试验时即中止。 这项工程是人类能源探索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建设的每一步都经过费米的精心的筹划以及仔细的计算。当人类首次自持续的链式反应成功后,康普顿将这个消息通过加密电话告诉给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布莱恩特·科南特。康普顿后来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为了能使研究不影响到公众健康,反应堆迁到了阿贡。在那里,费米领导了一系列核反应实验。反应堆中产生的大量自由中子令这些实验非常顺利。实验室所研究的问题也从物理学及工程学领域延伸到了生物医疗领域。位于阿贡的实验室最初仅仅是芝加哥大学的分支机构,但到了1944年5月,实验室成为了独立的研究机构。 1943年11月4日,当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使用气冷的X-10石墨反应堆进行临界试验时,费米事必躬亲以防出现事故。技工很早就把他叫醒,以便他能监视全程。X-10反应堆投入实际运行是钚相关研究的一座里程碑。它提供了反应堆设计方面的大量数据。杜邦公司的相关人员也由此学到了反应堆的建造技术。它还生产了首批反应堆合成钚。 1944年7月,费米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同年9月,费米向插入了第一个铀燃料芯块。这个反应堆是为了生产大量的合成钚而设计建造的。它是由费米的研究团队设计,而后由杜邦公司建造的,规模比X-10反应堆的更为巨大,并采用水冷。随后数日,836支导热管相继装入反应堆。反应堆进入临界试验阶段。9月27日凌晨,操作者对控制棒进行调整启动反应堆。反应堆开始时运行得十分顺利,但在凌晨3时左右功率水平开始下降。到了上午6时30分,反应堆完全停止工作。军方及杜邦公司向费米的研究团队求问原因。费米考察了冷却水是否发生泄漏或沾污。第二天,反应堆又突然启动,但在几小时后由停止工作。最终费米发现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引起的中子“中毒”。庆幸的是,杜邦公司并没有按照冶金实验室原先设计的只在一个圆周上铺设1500个导热管,而是在角落有添加了504个导热管。科学家原先认为这是过度施工,但费米却发现正是由于这一点,反应堆才达到原先设计的功率水平以及钚合成效率。 1944年,罗伯特·奥本海默说服费米加入他在洛斯阿拉莫斯领导执行的Y计划。这一年的9月,费米被委任为实验室的副主任,负责核物理及理论物理相关事宜。他还负责管理F部。F部下辖4个分支部门:F-1负责研制爱德华·泰勒设计的“超级”核弹;F-2负责维护“热水锅炉”反应堆;F-3由负责进行实验;F-4由安德森负责进行裂变相关研究。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观了三位一体核试,并通过观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能将纸片吹多远估算了试验核弹的当量。他的估算结果为10千吨TNT,与实际当量18.6千吨在同一数量级。 费米与奥本海默、康普顿以及欧内斯特·劳伦斯一道向提供有关原子弹轰炸目标的建议。他们一致认同可以在未经预先警告的情况下轰炸工业目标。与洛斯阿拉莫斯的其他人一样,费米也是通过研究区域的得知在广岛、长崎发生核爆的。费米并不相信原子弹可以震慑想要发起战争的国家,也并不认为世界政府在当时即已时机成熟,所以他没有加入。 战后 二戰末期,芝加哥大學開始轉移核子研究焦點,從戰爭轉為和平用途。1945年7月1日,费米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之後不久,「核子學術研究所」成立。同年12月31日,费米一家从洛斯阿拉莫斯回到了芝加哥。1946年7月1日,冶金实验室被升格为阿贡国家实验室。这也是自曼哈顿计划中衍生出来的第一个美国国家实验室。由于芝加哥和阿贡距离很近,因而费米可以在两地间轻松周转。在阿贡,他与利昂娜·马歇尔一起研究。他还帮助玛丽亚·梅耶深入理解自旋-轨道耦合。梅耶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也是受这一点的启发。 1947年1月1日,曼哈顿计划正式被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取代。费米在由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能委员会一般顾问委员会中担任顾问。他每年还会在洛斯阿拉莫斯度过数周。在那里,他与尼古拉斯·梅特罗波利斯联合进行一些研究,并与约翰·冯·诺伊曼一起研究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1949年8月,苏联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费米与拉比向原子能委员会提交了一篇措辞较为激烈的报告,从道德层面以及技术层面上强烈反对发展氢弹。但费米还是成为了洛斯阿拉莫斯氢弹研究团队的顾问。他与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合作计算得出泰勒模型中所需的氚的数量尽管大到惊人,但仍不能保证核聚变能够持续传递。1954年,费米出席了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最终仍被剥夺了。 费米晚年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他战后的博士生包括欧文·张伯伦、杰弗里·丘、杰尔姆·弗里德曼、、李政道、以及等人。他还是杰克·施泰因贝格尔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导师。 费米还为粒子物理学做出一些重要贡献,其中包括他对于π介子以及μ子的研究。他首次预测了π介子-核子共振。他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统计方法,因为他知道在理论不甚精确时不必求得精确解。在一篇与杨振宁联合署名的论文中,费米推测π介子可能是一种复合粒子。这个猜想后来被坂田昌一发展为坂田模型。最终坂田模型又被夸克模型取代。在这一模型中,π介子是由夸克组成的。这一模型最终完善了费米模型,并验证了他的方法的正确性。 费米还曾做过宇宙射线的相关研究。他认为宇宙射线是由在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粒子产生的。但这与泰勒的看法相左。费米还曾研究过旋涡星系的旋臂中的磁场。他还曾提出有关地外文明的“费米悖论”。 在行将去世时,费米对于社会大众能否在核技术相关问题做出明智选择表示质疑。他说: 1954年,费米因胃癌在芝加哥的家中去世,享年53岁。他被葬在。 影响与荣誉 对于后世的影响 费米因为他的成就获得过许多荣誉,其中包括马泰乌奇奖章(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休斯奖章(1942年)、富兰克林奖章(1947年)以及(1953年)。1946年,他还因对于曼哈顿计划做出的贡献而获得功绩勋章。1950年,费米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士。在被称为“意大利的先贤祠”的圣十字圣殿中也立有费米的纪念碑。1999年,费米又入选了《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费米被公认为20世纪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以及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史专家C·P·斯诺这样写道:“如果费米早生几年,也许发现原子核并发展出氢原子玻尔模型的人都将是费米。如果这听起来像是在夸张的话,那么费米所做过的一切就更不像是现实了。” 尤金·维格纳晚年时在自传中写道:“费米是我认识过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费米的β衰变理论深深地启迪了我。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物理学上的大多数进展好像都或者来自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的实验室,或者来自在罗马的费米实验室。 ... 费米期初是作为一名理论家工作的,但现在他却差不多总是呆在实验室里。 ... 是查德威克在1932年首次发现了中子。但费米的队伍做出了进一步的发现:可以把中子减慢,以引起一个原子发生人工嬗变。 ...
替代品 人造奶油(瑪琪琳、植物黄油) 參考文獻 參見
加工过程 加热 生乳经过加热处理成为巴氏奶、保久乳或超高溫消毒牛奶。加热温度70~150°C,加热时间3~30秒不等,保质期也不同。 发酵 乳酪和奶酒 替代品
2010年6月5日,Google主页的LOGO为一个全息摄影的Google图标,以纪念丹尼斯诞辰110周年。 以丹尼斯·蓋博命名的奖项 每年一次的丹尼斯·蓋博獎,由SPI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颁发。 参考资料 诺贝尔官方网站加博尔·德奈什自传
zh-hant:丹尼斯·蓋博}-(, ;),英国籍匈牙利裔猶太人物理学家,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1967年的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及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0年6月5日,Google主页的LOGO为一个全息摄影的Google图标,以纪念丹尼斯诞辰110周年。 以丹尼斯·蓋博命名的奖项 每年一次的丹尼斯·蓋博獎,由SPI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蒙古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区不同,其品种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
蒙古族食品
蒙古族食品
奶豆腐 蒙古族食品
(Milchprodukt) en:Quark (cheese) eo:Kazeo es:Queso quark et:Kohupiim fr:Fromage blanc it:Quark (formaggio) lb:Stoffi
blanc it:Quark (formaggio) lb:Stoffi nl:Kwark nn:Kvarg no:Kvarg pl:Twaróg pt:Quark (queijo) ru:Творог sk:Tvaroh sv:Kvarg fi:Rahka tt:Eremçek uk:Домашній сир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根特大學校友
戴维奖章 皇家奖章获得者 利华休姆奖章获得者 不列颠科学协会会长 英格兰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下級勳位爵士 功績勳章成員 戴维奖章 皇家奖章获得者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通辽) 赤峰学院蒙医学院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蒙医蒙药系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蒙中医系 通辽职业学院医学系蒙医学专业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医学系蒙医学专业
真實的起源以不可考,但相信其針灸、草藥、推拿等方式是漢朝以前與匈奴之間所交流下來的產物,结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区,多户外活动,多肉食的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基本也是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病,其间也受汉族中医的影响很大,以前也掺杂着萨满教的迷信,如跳大神之类。 歷史 ,但现在已经进行研究,去其糟粕,以求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如同中医学一样,蒙医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政部门承认的一种医学方法。 概要 蒙医药学认为人体是由三根、七营(指水谷精微、血、肉、脂、骨、髓、精)和三泄(便、汗、尿)构成的统一整体,其理论三根是以赫易(其性为气)、希日(其性为热,是体温和组织的热能)和巴达干(其性寒、湿,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的粘液物质)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蒙古大夫” “蒙古大夫”有时也被指代庸醫。蒙医擅用猛药,而古代一些本身体质虚弱的达官贵人在接受蒙医治疗后往往效果不佳,“蒙古大夫”因此给人一种“恶治”的印象。一些蒙医医生对“蒙古大夫”一词表达过不满。因涉嫌冒犯少数民族,在中国大陆,用于形容庸医的“蒙古大夫”一词被禁止在正规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使用。 院校
伊金霍洛旗
内蒙古草原
西殿,位于正殿西侧,供奉着成吉思汗八白宫(室)组成部分的吉劳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的金马鞍)、胡日萨德格白宫(供奉成吉思汗的弓箭)和宝日温都尔白宫(供奉圣奶桶),此外还有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有九个尖角的旗帜,以及系挂着表示力量的马及耗牛鬃毛的`“苏力德”,四周墙壁主要绘制着描述成吉思汗从出生到少年时代的相关故事; 西展厅,也被称为西过厅,位于西殿与正殿之间,绘制有从成吉思汗起兵到统一蒙古各部的故事; 寝宫,位于正殿后方,是成吉思汗祭祀的主要场所。寝宫内供奉着三顶黄缎宫帐式灵包,中间的大灵包里供奉的是成吉思汗和孛尔贴格勒真哈敦的灵柩,西侧灵包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呼兰哈敦的灵柩,东侧灵包里供奉着准格尔伊金哈敦的灵柩,灵包前点着一盏巨大的酥油灯,并且放置着大量贡品,南墙上挂有一副内容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彩色烧瓷壁画,其余墙壁上有用十三世纪回鹘蒙古文书写的成吉思汗祭文的片段; 东殿,位于正殿东侧,供奉着溜圆白骏白宫(供奉神马)和商更斡尔阁白宫(供奉历代祭祀用具),以及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 东展厅,也被称为东过厅,位于东殿与正殿之间,绘制有成吉思汗自统一蒙古各部之后的故事。 祭祀礼仪 成吉思汗陵内的祭祀仪式主要由成吉思汗宫帐祭祀仪式和“哈日苏勒德”祭祀仪式两个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祭祀活动分别由右翼达尔扈特和左翼达尔扈特人完成。其中右翼达尔扈特负责祭祀成吉思汗宫帐,俗称伊金·达尔扈特;左翼达尔扈特则负责祭祀苏勒德,俗称苏勒德·达尔扈特。成吉思汗祭奠有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是在历次完善中逐渐形成的,仪式分龙年大祭、虎年大祭、年祭、四时大祭(季祭)、月祭、日祭;具体的祭奠程序有祭天、敬献花束、敬献哈达、敬献鲜奶屯祭灯、祭酒、献羊背子等,每段祭祀都有固定的祭词,同时还要朗诵《出征歌》和《苏力德歌》。在祭奠仪式后还举办那达慕大会。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也每年延續舉辦中樞致祭成陵大典。 研究保护 1981年至1984年,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对成吉思汗陵进行整体维护,在这此维护期间,成吉思汗陵的琉璃瓦被翻新,陵内新增大量壁画,通向陵宫的布道也重新铺设。1986年至1987年,陵宫内再次新增壁画,地板被更换为大理石地板,并且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尊成吉思汗的汉白玉雕像。1996年至1999年,成吉思汗陵的屋顶再次翻修。2004年11月底,伊金霍洛旗旅游局启动了成吉思汗陵保护、修缮、建设工程,该工程于2006年8月竣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成吉思汗:鄂嫩河、不儿罕合勒敦山、起輦谷、大禁忌 伊金霍洛旗 衣冠冢 成吉思汗 中国皇家陵寝 中国衣冠冢 鄂尔多斯墓葬
1981年至1984年,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对成吉思汗陵进行整体维护,在这此维护期间,成吉思汗陵的琉璃瓦被翻新,陵内新增大量壁画,通向陵宫的布道也重新铺设。1986年至1987年,陵宫内再次新增壁画,地板被更换为大理石地板,并且在正殿当中安放了一尊成吉思汗的汉白玉雕像。1996年至1999年,成吉思汗陵的屋顶再次翻修。2004年11月底,伊金霍洛旗旅游局启动了成吉思汗陵保护、修缮、建设工程,该工程于2006年8月竣工。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成吉思汗:鄂嫩河、不儿罕合勒敦山、起輦谷、大禁忌 伊金霍洛旗 衣冠冢 成吉思汗 中国皇家陵寝 中国衣冠冢 鄂尔多斯墓葬 伊金霍洛旗
三哥和五弟失其名。 六弟:旭烈兀,唆鲁禾帖尼所生,奉蒙哥之命统率大军进行第三次蒙古西征,远征西亚,战功卓著,伊儿汗国建立者。 七弟:阿里不哥,唆鲁禾帖尼所生,1260年—1264年和忽必烈争位,1264年归降忽必烈。 八弟:拨绰(不者克) 九弟:末哥 十弟:岁哥都 十一弟:雪别台 姐妹 赵国公主 薛不罕下嫁聂古得、察忽 鲁国公主 也速不花下嫁斡陈 鲁国公主 薛只干下嫁纳陈(斡陈的弟弟) 独木干公主。镇国薨,子聂古台袭爵,尚睿宗女独木干公主,略地江淮,薨于军,赐兴州民千余户,给其葬。 妻妾 妻妾 大皇后帖古伦 右大斡耳朵: 察必皇后,弘吉列氏,1260年立为皇后,1281年去世。 南必皇后,弘吉列氏,1283年立为皇后。 右第二斡耳朵 塔剌海皇后 奴罕皇后 右第三斡耳朵 伯要兀真皇后 阔阔伦皇后 右第四斡耳朵 八八罕妃子 撒不忽妃子 子嗣 儿子 长子:朵儿只,早逝,生母察必皇后 次子皇太子:真金,生母察必皇后,镇大都,1261年封为燕王,1273年立为皇太子,1286年1月5日病逝。 三子秦王:忙哥剌,生母察必皇后,镇长安 四子北安王:那木罕,生母察必皇后,镇西域 五子雲南王:忽哥赤,生母不详,镇云南 六子大王:爱牙赤,生母不详 七子西平王:奥都赤,生母不详,镇吐蕃 八子宁王:阔阔出,生母不详,镇漠北 九子镇南王:脱欢,生母不详,镇江南 十子:忽都鲁帖木儿,生母不详 十一子:铁蔑赤,生母南必皇后 女儿 赵国大长公主 月烈,下嫁赵武襄王爱不花 昌国公主 吾鲁真,下嫁孛花 昌国大长公主 茶伦,下嫁帖监干 鲁国长公主 完泽,下嫁斡罗真 鲁国大长公主 囊家真,下嫁斡罗真、铁木儿、蛮子台 齐国大长公主 忽都鲁坚迷失,下嫁高丽忠烈王王昛 公主,名字史书无记载,亦可能是宗室女,下嫁宋恭帝趙㬎(1276年降元后被封为瀛国公) 相關史料 《史集》,蒙古帝国伊儿汗国史學家拉施特撰寫。 《马可·波罗遊記》,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马可·波罗撰寫。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英宗在位后期(1322年—1323年)官修政书,收录1234年—1322年元朝各地地方官吏会抄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分为前集和新集,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至元新格》,1291年元世祖颁布的元朝第一部法律,收录1206年—1291年元朝政府颁布的所有法律条文中,符合天下统一后国家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部分法律条文,汇编而成,现存残篇内容96条。 《大元通制》,1323年元英宗颁布的元朝第二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34年—1316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至正条格》,1346年元惠宗颁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现存残本收录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颁布的关于法律方面的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的汇编,史实多为《元史》所不载。 《国朝名臣事略》(今称《元朝名臣事略》),元朝史学家、文学家苏天爵撰写,成书于1329年之前,全书共15卷,共有元朝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学者一共47人的传记。 《国朝文类》(今称《元文类》),元朝史学家、文学家苏天爵撰写,成书于1334年,全书共70卷,收录元太宗时期(1229—1241年)至元宁宗时期(1332年)大约一百年间的各种文献资料。旨在保存文献,全书收诏制、奏议、碑传行状多达二百三十余篇,为研究元代史事的重要资料。此外书中还收录名家诗、文八百余篇, 《圣元名贤播芳续集》,是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的一部元文选集,共6卷,1373年高丽刻本,国内未见流传。此书仿《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而作,收录有圣元名贤一百二十三家所作表、笺、诏等各类文体的文章近二百七十篇。 《元史·世祖本紀》 ,明朝官修正史 《新元史·世祖本纪》 ,民国官修正史 《续资治通鉴》 ,清朝史学家毕沅撰写。 《元史类编》,清朝史学家邵远平撰写。 《元史新编》,清朝史学家魏源撰写。 《元书》,清朝史学家曾廉撰写。 《蒙兀儿史记》,清末民初史学家屠寄撰写。 忽必烈傳奇電視劇。 影視作品 《神鵰俠侶》由鍾志強飾演。 《神鵰俠侶》由葉天行飾演。
政治成就 由大蒙古国过渡到元朝 大蒙古国时期的历任大汗,虽然经由对辽、金故地的征服,与汉文明一直有接触,也往往对汉文化表示接纳,蒙古贵族却大多数反对建立一个汉式的政府;忽必烈对其在汉地的领地则相当重视,并且花费了时间去了解汉人的治国思想和儒家文化,最终以自己的领地开平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汉式的行政中心,其后忽必烈在试图争取整个蒙古帝国统治权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尝试让汉人接受他作为一个中国皇帝,并为此做了一系列汉化努力。 建立太庙 忽必烈赢取汉人接受其统治的第一个措施便是效仿汉人的典章制度,将“大蒙古国”的历史和皇族“汉化”,其中一个显著做法就是建立太庙,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为大蒙古国的历任大汗确立庙号,追尊谥号。 中统四年(1263年)农历三月,忽必烈下诏在燕京(后来改称大都)建立太庙。至元元年(1264年)十月,初定太庙七室神主。 至元二年农历十月十四日(1265年11月23日),忽必烈祭祀太庙,为皇祖成吉思汗上庙号太祖。 至元三年(1266年)九月,太庙始作八室神主。十月,太庙建成。丞相安童、伯颜建议制定尊谥庙号,忽必烈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议,制尊谥庙号,定为八室,为大蒙古国的前四位帝王铁木真(元太祖)、窝阔台(元太宗)、贵由(元定宗)、蒙哥(元宪宗)上庙号和谥号,为他们的皇后上谥号;并追尊也速该等人为皇帝,也为他们上庙号和谥号,并为其父拖雷(已经于1251年被追尊为皇帝)改谥号为景襄皇帝,并将他们四人的正妻追谥为皇后,也上谥号。太庙八室,这八位和他们的妻子的神主各居一室。 这些做法有效地吸引了汉族谋士和儒生参与忽必烈的新政权,《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认为,这一系列做法极大地帮助忽必烈巩固了蒙古族政权在汉地的统治。 定都大都 蒙古帝国的首都,大汗的汗庭处于蒙古高原上的哈拉和林。忽必烈掌控蒙古帝国东部以后,逐步建立了两都制,并最终定都大都,将政权的统治中心移到了汉地文化更加发达的地区,有利于取得汉族谋士和蒙古贵族之间的平衡。 1215年5月31日,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克金中都(今北京市)。1217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改中都为燕京。燕京即为后来两都制中的中都。 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开平(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建立王府,忽必烈在此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中统四年五月九日(1263年6月16日),忽必烈下诏升开平府为上都。 中统五年八月十四日(1264年9月5日),忽必烈发布《建国都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两都制正式形成。 至元四年正月三十日(1267年2月25日),忽必烈由上都迁都到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忽必烈迁都中都后,居住于中都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并随即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上都成为陪都。 至元九年二月三日(1272年3月4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元大都包括南城(金中都旧城)和北城(元大都新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 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元世祖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颁定律法 至元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1291年6月18日),忽必烈下诏颁布元朝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典籍《至元新格》。 开疆拓土与对外战争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朝的疆域范围: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并到达朝鲜半岛中部的铁岭和慈悲岭一带,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谭其骧版地图认为北到北冰洋),到达贝加尔湖以北的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西北至今新疆大部分地区,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以及缅甸北部,南到南海,东南到达东海中的澎湖列岛。 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琉求國)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例如緬甸蒲甘王朝拒絕朝貢,元軍入侵蒲甘並攻破蒲甘城,令缅甸臣服於元朝。其中以入侵日本国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忽必烈在位时期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多次交战,双方互有胜负,1289年,窝阔台汗国夺取元朝控制下的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元朝只控制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且末、焉耆等地区。终忽必烈一朝,元朝始终控制新疆北部的别失八里(今乌鲁木齐东北)一带和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等地。 对日战争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發動第一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之為“文永之役”,以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侵日戰爭,史稱“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壹岐、志賀二島,卻碰到颱風,溺死近半。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重修京杭大运河 开凿背景 元朝统一全国后,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经济中心仍在江南。“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大都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主要通过隋朝修成的南北大运河北运,这条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之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要从江南运送物资到大都,迂回曲折,需要水陆并用,极其不便,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元朝政府决定裁弯取直,开凿新的运河,缩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离, 从元大都到江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济州和临清之间、通州和大都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 元朝在山东境内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济州和临清连接起来,又在北京境内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之间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济州河 济州河,元朝政府开凿的沟通泗水(今泗河)和汶水(今汶河)的运河。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 这条运河南起南起济宁路济州(今山东济宁)东南之鲁桥镇,北到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西南之安山,全长150余里。 会通河 济州河完工后,元朝政府又开凿了一条沟通汶水(今汶河)和御河(今卫河)的运河,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忽必烈赐名“会通河”。 这条运河南起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西南之安山,经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西北至东昌路(今山东聊城),又西北至于临清(今山东临清),达于御河,全长250余里。 坝河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政府开凿坝河作为运粮河。 这条运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全长40余里。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 通惠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正月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凿成,此运河凿成后不久,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路经积水潭,看到“舳舻敝水”,非常高兴,赐名“通惠河”。 这条运河由负责水利的都水监、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从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转,连通数条河流后,至西水门进入大都,南汇为积水潭,然后经大都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出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164里。 通惠河建成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从江南杭州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河运码头,元大都成为内陆港。 另外,海运至通州的漕粮也可经通惠河直达大都。 南北交流加強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出色地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元朝后期,“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 元朝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物资的流动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陆地上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它的修通同时带动了运河沿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京杭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尊諡廟號 尊号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于至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1284年1月24日),由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为忽必烈奉上,诸王百官朝贺如朔旦仪,大赦天下。 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于至元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日(1294年6月3日)忽必烈的继任者元成宗所上,并为其议定廟號世祖,蒙古语尊号薛禪汗,汉文写作薛禪皇帝。 《世祖皇帝谥册文》,内容如下: 世祖实录 至元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1294年7月19日),元成宗诏翰林国史院修《世祖实录》,以完泽监修国史。 元贞元年六月十一日(1295年7月24日),翰林承旨董文用等向元成宗进呈《世祖实录》,包括《世祖皇帝实录》210卷,《事目》54卷,《圣训》6卷,总计270卷。明朝初年史官修《元史》,参照实录修成《世祖本纪》14卷,为《二十六史》中篇幅最长的本纪。《世祖实录》今已失传,其主干内容保存在《世祖本纪》中。 董文用等《进实录表》,内容如下: 家庭 父母 父母 父亲:拖雷,1227年—1229年帝位空缺时担任大蒙古国监国,1232年去世。1251年元宪宗蒙哥登基后追尊拖雷为皇帝,为拖雷上庙号睿宗,谥号英武皇帝,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改谥为景襄皇帝,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谥为仁圣景襄皇帝。 母亲:唆鲁禾帖尼,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的生母,1251年元宪宗蒙哥登基后尊为皇太后,1252年去世。1266年元世祖上谥号庄圣皇后,1310年元武宗海山加谥为显懿庄圣皇后。她的四个儿子皆曾称帝,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四帝之母”。 兄弟姐妹 兄弟 大哥:蒙哥,唆鲁禾帖尼所生,元宪宗,1251年—1259年为第四位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蒙哥上庙号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二哥:忽睹都 三哥和五弟失其名。 六弟:旭烈兀,唆鲁禾帖尼所生,奉蒙哥之命统率大军进行第三次蒙古西征,远征西亚,战功卓著,伊儿汗国建立者。 七弟:阿里不哥,唆鲁禾帖尼所生,1260年—1264年和忽必烈争位,1264年归降忽必烈。 八弟:拨绰(不者克) 九弟:末哥 十弟:岁哥都 十一弟:雪别台 姐妹 赵国公主 薛不罕下嫁聂古得、察忽 鲁国公主 也速不花下嫁斡陈 鲁国公主
参见 無線電波源 參考資料 . In particular Chap.1, Karl Jansky and the discovery of extraterrestrial radio waves pp. 3–42. 外部連結 My Brother Karl Jansky and His Discovery of Radio Waves from Beyond the Earth
radio waves pp. 3–42. 外部連結 My Brother Karl Jansky and His Discovery of Radio Waves from Beyond the Earth Accompanying 3 photos: from 1962, from
生產馬乳 據1982年歷史紀錄,在苏联統治時期,蘇聯當局特地保留23萬匹馬,專門負責生產馬乳來製造馬奶酒。 擠馬奶需要較繁雜的技巧:首先,擠奶員單膝跪下,先用繩子把桶子綁在手臂上固定好後,再將集乳桶放於直立的腿上,同時一隻手臂貼著馬匹的後腿,另一手則從馬腿的前方伸入並開始擠奶,整個過程中擠奶員皆緊貼著母馬的左側進行擠乳。 在蒙古国,傳統上馬匹的擠奶季節從6月中旬到10月初左右。在這個時期裡,一匹母馬大約可生產1,000到1,200公升的乳汁,其中的一半留給小馬駒吸奶,另一半才用於製造馬奶酒或其他用途。 特性 在發酵過程中,馬乳中的乳糖逐步轉化為乳酸、乙醇和二氧化碳,馬奶酒因此也成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可攝取奶類營養的重要來源。 在發酵前,馬乳的乳糖比一般牛奶多了將近40%。基本上未發酵的馬奶一般不會使人喝醉,反而被當成一種強效瀉藥來使用。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學者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的著作中便提到了這一點:「作為瀉藥,效果最好的是馬乳,效力次佳的是驢奶、牛奶,最後才是山羊奶。」每天只要喝6盎司(相當於190毫升)的馬奶就足以讓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出現嚴重的腸道不適症狀。 釀製 馬奶酒是經由長達數小時或數天不斷地攪拌、撞擊或晃動來發酵未經高溫消毒的母馬馬奶所製造而成的。在發酵過程中,乳桿菌與细菌開始逐步將馬乳變酸,酵母在化學作用下將乳汁轉化為溫和的酒精飲料。 在遊牧民族的傳統中,馬奶酒的發酵過程通常是在馬背上進行的,裝有馬奶的皮革容器會被放置於蒙古包的頂端並偶爾進行翻動,或是將容器綁在馬鞍上隨同牧民整日的騎馬移動來搖晃馬乳。今日用於釀製馬奶酒的容器,則大多用木桶或是塑膠桶子來替代傳統所使用的皮革袋子。 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馬奶酒在初期的發酵過程中,溫度需要控制在約27°C以下進行約2到5小時的發酵,之後可放於溫度較冷的冷卻器內來降溫。完成發酵後的成品通常含有0.7至2.5%左右的酒精濃度。 馬奶酒本身的酒精含量非常低,可與淡啤酒的低濃度相媲美,淡啤酒在中世纪欧洲是極為常見的飲料,普通農民經常為了避免喝到可能受污染的髒水而飲用淡啤酒做為水的代替品。不過使用蒸馏的技術可以大幅提升馬奶酒的酒精濃度,許多中亞游牧民族使用這種方法將原本的馬奶酒提煉成一種名為araka或是arkhi的高濃度蒸馏酒 。 歷史 根據從哈萨克斯坦的遺跡所挖掘出的考古證據顯示,博泰遺址所出土的碗中有奶類殘留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馴化動物成為家畜的技術。雖然尚未發現有將奶類進行發酵的近一步證據,不過考量到馬奶酒擁有高度的營養價值,以及博泰文化處於乾草原的地理位置,當時博泰的住民確實很有可能已懂得如何釀造馬奶酒。 馬奶酒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飲料。遠在公元前5世紀時的作家希羅多德便在他的著作《歷史》中描述了斯基泰人對馬乳的處理過程: 斯基泰人在將他們的奴隸弄瞎後,再命令這些奴隸們負責幫母馬擠奶,擠奶過程中,有些人專門負責擠奶的工作,而其他人則使用一種與外型與笛子相似用骨頭所製成的管子,持續不停地對著母馬的陰部吹氣。斯基泰人說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當母馬的血管內充滿空氣時,牠的乳房會被氣體擠壓而下垂。馬乳擠好後接著被倒入深木桶裡,再由他們的奴隸站在桶子的周圍搖晃桶內的馬乳,經過晃動後浮到桶子上層的液體,被認為是馬乳中最珍貴的部分,其餘中下層的液體則被認為品質較差。 希羅多德的史書普遍被認為是古代第一個描述製作馬奶酒的過程,同時記錄下斯基泰人對母馬特殊的擠奶方式。除了希羅多德的文獻記載,13世紀時的旅行家鲁不鲁乞也詳細寫下馬奶酒的製造方法與它特殊的風味: 馬奶酒的製造方法為……人們先將大量的馬乳收集在一塊,這些新鮮的馬奶跟牛奶一樣香甜,接下來釀製者們把馬奶倒入一個大皮囊或是大瓶子裡,隨後他們開始用棍子奮力的攪拌馬乳……當他們猛烈地擊打馬奶時,馬奶開始像新釀造的葡萄酒般,開始冒泡、散發出酸味以及進行發酵,人們繼續不停的攪拌,直到將黃油從液體中分離並提煉出來才停止。接著他們會先嘗嘗看馬奶酒的味道,假如酒味帶有些許的嗆辣,那就代表馬奶酒已經釀製完成可以飲用了。馬奶酒喝起來跟葡萄酒一樣有辛辣的口感,暢飲完馬奶酒後,酒精會在舌頭上留下與杏仁奶相似的味道。馬奶酒會使人內心感到歡愉,同時也讓腦袋變的遲鈍,並且極容易引發尿意。 魯不魯乞還額外提到,蒙古人特別珍視一種特殊的黑馬奶,這種馬奶酒專門使用黑色母馬的乳汁所製成的。 藥用
在發酵前,馬乳的乳糖比一般牛奶多了將近40%。基本上未發酵的馬奶一般不會使人喝醉,反而被當成一種強效瀉藥來使用。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學者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的著作中便提到了這一點:「作為瀉藥,效果最好的是馬乳,效力次佳的是驢奶、牛奶,最後才是山羊奶。」每天只要喝6盎司(相當於190毫升)的馬奶就足以讓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出現嚴重的腸道不適症狀。 釀製 馬奶酒是經由長達數小時或數天不斷地攪拌、撞擊或晃動來發酵未經高溫消毒的母馬馬奶所製造而成的。在發酵過程中,乳桿菌與细菌開始逐步將馬乳變酸,酵母在化學作用下將乳汁轉化為溫和的酒精飲料。 在遊牧民族的傳統中,馬奶酒的發酵過程通常是在馬背上進行的,裝有馬奶的皮革容器會被放置於蒙古包的頂端並偶爾進行翻動,或是將容器綁在馬鞍上隨同牧民整日的騎馬移動來搖晃馬乳。今日用於釀製馬奶酒的容器,則大多用木桶或是塑膠桶子來替代傳統所使用的皮革袋子。 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馬奶酒在初期的發酵過程中,溫度需要控制在約27°C以下進行約2到5小時的發酵,之後可放於溫度較冷的冷卻器內來降溫。完成發酵後的成品通常含有0.7至2.5%左右的酒精濃度。 馬奶酒本身的酒精含量非常低,可與淡啤酒的低濃度相媲美,淡啤酒在中世纪欧洲是極為常見的飲料,普通農民經常為了避免喝到可能受污染的髒水而飲用淡啤酒做為水的代替品。不過使用蒸馏的技術可以大幅提升馬奶酒的酒精濃度,許多中亞游牧民族使用這種方法將原本的馬奶酒提煉成一種名為araka或是arkhi的高濃度蒸馏酒 。 歷史 根據從哈萨克斯坦的遺跡所挖掘出的考古證據顯示,博泰遺址所出土的碗中有奶類殘留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馴化動物成為家畜的技術。雖然尚未發現有將奶類進行發酵的近一步證據,不過考量到馬奶酒擁有高度的營養價值,以及博泰文化處於乾草原的地理位置,當時博泰的住民確實很有可能已懂得如何釀造馬奶酒。 馬奶酒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飲料。遠在公元前5世紀時的作家希羅多德便在他的著作《歷史》中描述了斯基泰人對馬乳的處理過程: 斯基泰人在將他們的奴隸弄瞎後,再命令這些奴隸們負責幫母馬擠奶,擠奶過程中,有些人專門負責擠奶的工作,而其他人則使用一種與外型與笛子相似用骨頭所製成的管子,持續不停地對著母馬的陰部吹氣。斯基泰人說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當母馬的血管內充滿空氣時,牠的乳房會被氣體擠壓而下垂。馬乳擠好後接著被倒入深木桶裡,再由他們的奴隸站在桶子的周圍搖晃桶內的馬乳,經過晃動後浮到桶子上層的液體,被認為是馬乳中最珍貴的部分,其餘中下層的液體則被認為品質較差。 希羅多德的史書普遍被認為是古代第一個描述製作馬奶酒的過程,同時記錄下斯基泰人對母馬特殊的擠奶方式。除了希羅多德的文獻記載,13世紀時的旅行家鲁不鲁乞也詳細寫下馬奶酒的製造方法與它特殊的風味: 馬奶酒的製造方法為……人們先將大量的馬乳收集在一塊,這些新鮮的馬奶跟牛奶一樣香甜,接下來釀製者們把馬奶倒入一個大皮囊或是大瓶子裡,隨後他們開始用棍子奮力的攪拌馬乳……當他們猛烈地擊打馬奶時,馬奶開始像新釀造的葡萄酒般,開始冒泡、散發出酸味以及進行發酵,人們繼續不停的攪拌,直到將黃油從液體中分離並提煉出來才停止。接著他們會先嘗嘗看馬奶酒的味道,假如酒味帶有些許的嗆辣,那就代表馬奶酒已經釀製完成可以飲用了。馬奶酒喝起來跟葡萄酒一樣有辛辣的口感,暢飲完馬奶酒後,酒精會在舌頭上留下與杏仁奶相似的味道。馬奶酒會使人內心感到歡愉,同時也讓腦袋變的遲鈍,並且極容易引發尿意。 魯不魯乞還額外提到,蒙古人特別珍視一種特殊的黑馬奶,這種馬奶酒專門使用黑色母馬的乳汁所製成的。 藥用 在19世紀末期,馬奶酒被認為是能治癒眾多疾病的萬靈丹,「馬奶酒療法」盛行於俄罗斯東南部的渡假勝地與療養院,身患重病的患者在他們接受治療的期間內,除了每日照射適量的陽光以及享受各種娛樂之外,同時也飲用大量的馬奶酒進行治療。馬奶酒被認為有助於改善許多慢性病,諸如结核病、支气管炎與贫血等病症。在馬奶酒療法下治癒的病人大多認為是因為馬奶酒的療效,而非歸功於良好的飲食環境與溫暖氣候的功勞。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物,如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安东·帕夫洛维奇·契诃夫都曾接受過馬奶酒療法。長期患有肺結核病的契訶夫便於1901年進入施行馬奶酒療法的度假村內養病,長達兩週的時間,契訶夫每天飲用4瓶馬奶酒,雖然契訶夫的體重因此整整胖了12磅,但他的肺結核病依舊沒有被治愈。 風味與保存 馬奶酒是相當特殊的酒類飲品,因為它既不是用果实也非使用穀物所製成酒種。從釀造技術的觀點上來說,馬奶酒的特性較近似於葡萄酒,而與啤酒的差異較大,馬奶酒的發酵過程直接源於馬乳內乳糖成分的轉化,和葡萄酒使用果類所進行的發酵相似,而不是如啤酒般,是因為其穀物中的澱粉先經由糖化作用轉變為糖分才進行發酵。但就傳統消費方式與經驗上而論,馬奶酒與啤酒更具可比性,馬奶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也比啤酒的酒精濃度較低。 與大多數的乳製品飲料相比,馬奶酒的口感極為輕盈滑潤,它同時具有獨特的微酸味,並含有溫和的酒精含量。不同地區所生產的馬奶酒之間其風味、品質差異甚大。 馬奶酒的保存方式通常以冷凍或是冷藏的方法來長期保鮮。傳統上,馬奶酒的飲用方式,是先盛放於較大的容器裡,再用勺子分別舀入小型的碗或碟子內暢飲。在吉爾吉斯的遊牧文化中,當牧民於夏季驅趕牲畜到高地牧場移牧時,馬奶酒是接待賓客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飲品。 文化影響 吉爾吉斯的首都比什凯克之名,在吉爾吉斯語中的意思是「攪拌馬乳的棒子」,彰顯出馬奶飲品在吉爾吉斯文化中的重要性。 俄羅斯的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談到自己為了忘卻煩惱與困擾而痛飲馬奶酒來逃避現實生活。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則因其為患有經神緊繃的症狀以及右手受傷的緣故,而被醫生推薦飲用馬奶酒與進行水療。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乳酸菌饮料可爾必思,其源起便是因為創辦人三島海雲在一次造訪內蒙古途中,偶然品嚐了馬奶酒後,深受其特殊風味的魅力所吸引,因而開啟他日後研發乳酸菌飲料的契機。 參見
Hewish,1924-- )因此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次授予天文学研究。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从1970年代开始,射电望远镜接收器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使得全世界(甚至在地球轨道上)的望远镜可以组合起来进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通常不从物理上连接天线,而是将每个天线处接收到的数据与通常来自本地原子钟的定时信息配对,然后存储以供以后在磁带或硬盘上进行分析。在那以后的时间,该数据与来自类似记录的其他天线的数据相关,以产生结果图像。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合成实际上是地球尺度大小的天线。望远镜之间的大距离可以实现非常高的角分辨率,实际上比任何其他天文学领域都大得多。在最高频率下,小于1毫秒的合成波束是可能的。 今天运行的最重要的VLBI阵列是超長基線陣列(其中的望远镜遍布北美洲)和(欧洲,中国,南非,和波多黎各的望远镜)。每个阵列通常单独运行,但是偶尔会观察到一些在一起观测的项目,从而提高了灵敏度。 这被称为全球VLBI。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有一个称为LBA(长基线阵列,Long Baseline Array)的VLBI网络,在日本,中国和韩国的阵列也一起观测,形成了东亚VLBI网络(EAVN)。 天文电波源 射电天文学為天文知識帶來了相當的進展,特別是好幾種天體的新發現,包括脈衝星、類星體和活动星系。這幾種天體的表現可算得上宇宙中最激烈、能量最高的物理活動。 射电天文学测量了星系的旋转速度,发现星系中有大量物质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们的引力是可察觉的,这就是暗物质。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射电天文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它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射电天文望远镜也用來研究離地球近得多的東西,包括太陽活動、太陽系行星的表面。 參看 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 伽馬射線天文學 红外天文学 雷達天文學
通過它的觀測和與光學天文的星圖比對,央斯基認為輻射是來自銀河,並且朝向中心星座的人馬座方向最強。他在1933年公布了這項發現,央斯基本想再進一步的詳細研究來自銀河的無線電波,但貝爾實驗室重新分配了另一項工作給央斯基,使他不能繼續在天文學的領域內完成進一步的工作。 1937年,格羅特·雷伯修建了一架9米直徑的拋物面碟形無線電望遠鏡,成為無線電天文學的先驅。他以儀器重做了央斯基早期的工作和一些簡單的工作,也進行了第一次的無線電頻率巡天。在1942年2月27日,英國陸軍的研究官員J.S. Hey發現太陽散發出無線電波,開始協助無線電天文學的推展。在1950年代初期,英國劍橋大學的马丁·赖尔和安东尼·休伊什使用劍橋干涉儀描繪天空的無線電圖,製做了有名的2C和3C無線電源巡天星表。 技術 射电天文学家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观察无线电频谱中的物体。仪器可以简单地指向高能无线电源以分析其发射。为了让“成像”区域更加详细,需要记录多个重叠的图像并将其拼凑称马赛克图像。使用的仪器类型取决于信号强度和所需的细节量。 从地球表面进行的观测仅限于可以穿过大气层的波长。在低频或长波长下,传输受到电离层的限制,电离层会反射频率低于其特征等离子体频率的电波。水蒸气会干扰较高频率的射电天文学,因此需要在非常高非常干燥的地方建造射电观测站,以便以毫米波波长进行观测,并使水蒸气的影响最小。最后,地球上的传输设备可能会导致射频干扰。因此,许多无线电台都建在偏远的地方。 射电望远镜 電波望遠鏡需要如此的大是因為需要接受信号和獲得高的信噪比,也因為角分辨力是" 物鏡 "直徑的函數,與被觀測的電磁輻射波長的比例,相較之下電波望遠鏡就必需比光學望遠鏡大上許多。例如,一架1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是觀測的光波波長的200萬倍,解析力是數個弧秒;而一架盤面大上許多倍的電波望遠鏡,依據他所觀測的波長,也許只能分辨滿月(30弧分)大小的天體。 射电干涉仪
传说从前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作成二弦琴,由于通常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模样雕有一个马头而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马头琴流行于蒙古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 齐·宝力高改革 齐·宝力高在1973年开始对马头琴进行改革,扩大了马头琴的音量和音域。1983年,他又对马头琴进行第二次改革,1996年发明出白松木面的马头琴(原为蟒皮面)。此外,他还对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做过改革,加入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及新的跳弓、击弓、碎弓、抖弓、连跳弓、砍弓、连砍弓等技术。 1986年,齐·宝力高集合了许多内蒙古的优秀马头琴艺人,统一了他们的弓法、节奏、指法,组建了马头琴队(即齐·宝力高野马马头琴乐团),开马头琴合奏的先河。1989年6月20日,中国马头琴学会在呼和浩特成立,齐·宝力高任会长。 2001年,齐·宝力高在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马头琴艺术节上率领1000名马头琴手演奏《万马奔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1年10月20日,齐·宝力高建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这是中国唯一有马头琴专业的高等院校,齐·宝力高任院长,教授马头琴演奏和制作。 2014年10月,齐·宝力高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马头琴学术研讨会。 构造 马头琴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长方形等多种。大者琴长120厘米,小者琴长70厘米。音箱两面蒙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弦的特别之处是由多根马尾分为两束而成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发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可奏双音和泛音;使得音色与其他弓弦乐器会有较大差异。弓在弦外。 马头琴的传统定弦有3种: 正四度A、d。 反四度a、e。 西部地区五度定弦d、a。 在演奏时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挟于两膝间,右手持马尾弓拉奏。可奏双音。音量较小。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2011年10月20日,齐·宝力高建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这是中国唯一有马头琴专业的高等院校,齐·宝力高任院长,教授马头琴演奏和制作。 2014年10月,齐·宝力高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马头琴学术研讨会。 构造 马头琴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长方形等多种。大者琴长120厘米,小者琴长70厘米。音箱两面蒙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弦的特别之处是由多根马尾分为两束而成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发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可奏双音和泛音;使得音色与其他弓弦乐器会有较大差异。弓在弦外。 马头琴的传统定弦有3种: 正四度A、d。 反四度a、e。 西部地区五度定弦d、a。 在演奏时席地而坐,音箱左下角挟于两膝间,右手持马尾弓拉奏。可奏双音。音量较小。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指法 一般拉弦乐器,演奏时都是从正面压弦,马头琴则用食指和中指的指甲根从左向右顶弦,无名指和小指是用指尖从左向右顶弦,小指够不着里弦时,它从外弦底下伸过去顶里弦(奏外弦时直接顶弦)。 參見 齊·寶力高 齊·布日古德 包·贺西格
明还可以指: 明 (蛤蜊)(約1499年-2006年),一只北极蛤 明 (佛教),佛教術語 明姓,中文姓氏
明姓,中文姓氏 南明,明朝滅亡後由明朝宗室及官員在華南相繼建立的政權 明鄭,鄭成功家族所建立的政權,奉大明正朔,使用明朝國號和年號 亮,与暗相对
乌拉尔语和阿尔泰语下列辅音对应来自Poppe (1983): 词首双唇塞音:乌拉尔*p- = 阿尔泰*p- (>突厥语和蒙古语*h-) 咝音:乌拉尔*s、*š、*ś = 阿尔泰*s 鼻音:乌拉尔*n、*ń、*ŋ = 阿尔泰*n、*ń、*ŋ (突厥语,词首*n-, *ń- > *j-;蒙古语*ń(V) > *n(i)) 流音:乌拉尔*-l-、*-r- = 阿尔泰*-l-、*r- 参见 超語系 圖蘭人種 圖蘭主義 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语系 原始乌拉尔语 乌拉尔–尤卡吉尔语系 乌拉尔-西伯利亚语系 印欧-乌拉尔语系 汉-乌拉尔语系 欧亚语系 诺斯特拉语系 注释 参考 书目 Greenberg, Joseph H. (2005). Genetic Linguistics: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edited by William Crof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rostin, Sergei A., Anna V. Dybo, and Oleg A. Mudrak. (2003).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Altaic Languages.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Vago, R. M. (1972). Abstract Vowel Harmony Systems in
Dmitrievich Andreev)提出了“”假说,将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他稍后的论文里还包括朝鲜语系)相联系。Andreev还为他假设的北方大语系给出了203个词根。在1997年Andreev去世后,北方大语系假说又被Sorin Paliga (2003, 2007)大幅推进。 Angela Marcantonio (2002)认为没有能明确地联系芬-彼尔姆语支和乌戈尔语支的证据,认为它们间的距离并不比与突厥语系更近,得出了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假说非常相似的结果,几乎就是Castrén最初的阿尔泰假设。这一命题被主流的乌拉尔语学者所批评。 形态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下的语言中,存在一些语言类型学相似性: 中心语在后和主宾动语序 大部分语言中元音和谐 黏着法构词和加后缀占绝对优势的构词法 零系词 非限定性从句 性的缺乏 词首缺乏复辅音 与普通领属动词如“有”不同的存在从句引导词 这样的相似性实际上并未组成足够的发生学关系的证据,其他解释也是可能的。尤哈·杨胡宁认为,尽管乌拉尔–阿尔泰语作为发生学分类完全不可靠,它仍不失为一个语言联盟,是4个核心语系(乌拉尔语系、蒙古语系、突厥语系和通古斯语系)经历历史互动和语言趋同形成的,它们的特征影响到了靠海的朝鲜语系和日本语系。 其他研究者关于形态的情况有着迥异的观点。Michael Fortescue将乌拉尔语系划入乌拉尔-西伯利亚形态地域(包含乌拉尔语系、尤卡吉尔语系、楚科奇-堪察加语系和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与一个更狭义的阿尔泰形态地域不同;Anderson提出了一个专有的西伯利亚语言联盟,包括乌拉尔语系的鄂毕-乌戈尔诸语言和萨莫耶德语族、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和西伯利亚突厥语、布里亚特语(蒙古),以及尤卡吉尔语、楚科奇-堪察加语、爱斯基摩–阿留申语、尼夫赫语和叶尼塞语系。 乌拉尔语言和阿尔泰语言间的关系 阿尔泰语系自19世纪末到1960年代都被语言学界广泛接受,但在那之后逐渐被证伪。出于简洁性的考虑,下面的讨论假定阿尔泰语系成立。 在假定卵耳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间有关系时,应解决两个问题: 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间有显著的发生学关系吗? 如果他们确实有显著的发生学关系,它们能构成一个独立的分类单元吗?例如,日耳曼语族和伊朗语族通过原始印欧语而有亲缘关系,但它们并不构成印欧语系下一个分类单元,作为对比伊朗语族和印度-雅利安语族来自同一个原始印欧语的后代——原始印度伊朗语。 换句话说,存在发生学关系并不足以建立一个语系,比如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假定语系外的语言是否至少不像后者之间那样,与该语系中的语言密切相关,也是需要考虑的。这一区分常被忽略,但对语言的发生学分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有些语言学家坚持认为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是通过规模更大的超语系发生联系的,如欧亚语系或诺斯特拉语系,其中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间的距离并不比与其他成员更近。 共享词汇 找到能追溯回共同的祖语的同源词是证明语系存在的有力方法。仅有共享的词汇也不能说明亲缘关系,因为词汇是可以被借用的。 它们之间是存在共享的词汇的,如突厥语系和乌戈尔语支间,或通古斯语系和萨莫耶德语族间,但这可以用借用解释。要找到整个语系都存在的乌拉尔–阿尔泰词汇是很困难的,它还要遵循一定的音变规则,从原始乌拉尔–阿尔泰语到给定的原始乌拉尔语和原始阿尔泰语词汇对于建立乌拉尔–阿尔泰语系是有利的。单数,所有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同源词大都只存在于阿尔泰语系3个语族之一。作为对比,已知约有200个广泛存在于各个语族、语支的原始乌拉尔语词根,而对于阿尔泰语系3个语族之一或乌拉尔语系下的语族来说,能找到1000–2000个同源词。 有些语言学家指出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人称代词有强烈相似性。 基础的数词在阿尔泰语系的3个语族和乌拉尔语系间相当不同,乌拉尔语系内部的一致性也不高。 乌拉尔-阿尔泰间的相似性的关键在于匈牙利语(három)和蒙古语(ɣurban)的数词“3”。据Róna-Tas (1983),将这个相似性抬高到同源假说的高度,仍需要几个辅助的假说: 该芬-乌戈尔语支词素,且不是不相配的萨莫耶德语族词素,是乌拉尔语系的本土数词; 该蒙古语系词素,且不是不相配的突厥语和通古斯语词素,是阿尔泰语系的本土数词; 带-r-而不是同源词(如芬兰语kolme)中见到的-l-的匈牙利语形式更存古; 匈牙利语形式的-m是来自-bVn的后缀,在其他蒙古语系数词中也能见到,也要是后缀且不是原数词词根的一部分; 蒙古语系浊擦音ɣ-能对应芬-乌戈尔语支清塞音*k-(匈牙利语h-的来源)。 音系对应 乌拉尔语和阿尔泰语下列辅音对应来自Poppe (1983): 词首双唇塞音:乌拉尔*p- = 阿尔泰*p- (>突厥语和蒙古语*h-) 咝音:乌拉尔*s、*š、*ś = 阿尔泰*s 鼻音:乌拉尔*n、*ń、*ŋ = 阿尔泰*n、*ń、*ŋ (突厥语,词首*n-, *ń- > *j-;蒙古语*ń(V) > *n(i)) 流音:乌拉尔*-l-、*-r- = 阿尔泰*-l-、*r- 参见 超語系 圖蘭人種 圖蘭主義 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语系 原始乌拉尔语 乌拉尔–尤卡吉尔语系 乌拉尔-西伯利亚语系 印欧-乌拉尔语系 汉-乌拉尔语系 欧亚语系 诺斯特拉语系 注释 参考 书目 Greenberg, Joseph H. (2005).
Fleet)提交的作战计畫,即「攤牌行動」。有意思的是,此战几乎在美国公佈总统竞选结果的同时结束。 该计畫由第9军提出,10月5日,范佛里特向克拉克提交了「攤牌行動」作战方案,根据该方案,第8军团准备用2个营的兵力,1个营来自第9军第7步兵师,1个营来自韩国第2师,在16个砲兵营280门火砲和2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以5天伤亡200人的代价,佔领三角岭(即上甘岭)及狙击手岭。同日,韩軍第2师一名作战参谋被志愿军俘虏,审讯得知韩第2师已经进入备战状态,准备协助美军在上甘岭地区发动进攻,但志愿军对此情报未予重视。 10日-13日,聯軍開始砲擊與空襲,并采取欺诈行动,隐蔽向出发阵地运送兵力弹药。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仍旧按原计畫将上甘岭地区砲兵调向注字洞南山方向,准备於10月18日发起进攻。 13日晚,美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团长摩斯上校(Colonel Lloyd R. Moses)认为火力准备不足,临时决定将对三角高地(597.9高地)的进攻兵力增加至2个营。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 14日 晨4:00,美國第7師31团第1和第3营攻擊志愿军45师135团9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597.9高地,韩国第2师32团第2和第3营攻击志愿军135团1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狙击手岭(537.7高地)。志愿军因通讯中断,整天炮兵无法支援。韩军借助美空军燃烧弹的攻击,于下午3:20占领537.7高地棱线,志愿军1连转入反斜面坑道防守。美军则在战斗开始不久的手榴弹对攻战中损失了几乎全部军士长,至黄昏仍无重大进展。14日晚7:00,志愿军45师4个连反击,经过白刃格斗,将韩军击退,夺回537.7高地。美军据称弹药不足,受攻击后,即退回出发阵地。 第一天战斗,联军伤亡600人以上(美军31团伤亡433人,韩军第3营伤亡141人,第2营伤亡不详),参战4个营中3个营被迫撤下休整。志愿军伤亡500人以上,表面阵地全部被摧毁,储存弹药基本用尽。这一天的战斗中,美军首次为参战部队配发M-1951式防弹背心。 15日 天亮以后,美軍第31團第2營和32团第1营投入战斗,因志愿军弹药用尽主动退守坑道,攻佔597.9高地部分表面阵地。韩军换上17团第2营接替32团第2营,占领537.7高地表面阵地。入夜,志愿军45师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反击,很快夺回全部阵地。 16日 - 19日 联合国军临阵换将,由32团团长罗斯中校取代31团莫斯中校,同时第7师投入32团全部,以及17团第1和第2营。至此,美7师基本全部参战。志愿军方面初期误判联军行动为佯攻,至17日方确认为联军秋季攻势重点,并提出“敌人成团成营的向我阵地进攻,是用兵上的错误,要利用敌人的错误,造成美军大量人员伤亡”,遂向上甘岭方向增调重型炮兵。 16-19日双方反复争夺,白天联军利用优势炮火夺取表面阵地后,志愿军在晚间利用坑道和后方兵力夺回。在19日凌晨的反击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在爆破美军火力点的过程中,“在多处负伤,爆破器材用尽后”,用身体挡住了美军的射击孔。黄继光阵亡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的称号,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20日 東線美軍第7师首次於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內的大部份表面陣地,而韓軍第2师在白天发动反击,将19日晚失去的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奪回。至此,联军占领全部表面阵地。志愿军虽仍在反斜面坑道中保存一定不成建制兵力,但已经失去反击力量。 第二階段 21日起至10月30日,志願軍上甘嶺地區表面陣地全部丢失,剩余人员进入坑道防御作战。双方都在调整战略和兵力部署,整个战场相对平静,却酝酿着接下去的更大战斗。 志愿军的坑道入口在反斜面,虽有后方火力掩护,但在联军地空火力封锁下,人员物资补给严重困难。只能不惜代价,在夜间抢运少量兵力弹药和给养。著名的20余名军人在断水情况下,仍互相谦让“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某坑道驻守分队中。志愿军后勤人员冒着敌炮火,付出巨大伤亡,基本保证了坑道驻守分队进行坚守战斗。较大的战斗发生在23日和25日,都没有获得战果。 联军占领表面阵地后,用大炮轟擊坑道口,用火焰噴射器射火焰進坑道,或用推土機推土封閉坑道口,并严密封锁运送给养的通道。10月26日,韩军炸塌志愿军2个坑道各一段,造成志愿军人员不断伤亡。同时,联军重新建立了火力点战壕等防御体系。 10月25日,志愿军第3兵团经过讨论,决定加大力量夺回597.9高地和537.7高地,并尽可能地造成美军人员伤亡。根据决定,志愿军命令15军29师87团,第12军31师91/92/93团,和34师106团共5个团增援上甘岭,同时增援了140门大口径火炮,24辆汽车多管火箭炮,和67门高射炮。 詹姆斯·范佛里特决定在10月25日由韩国第2师接手整个防线,美7师撤出战斗。 第三階段 10月30日至11月28日,志愿军展开反击,收复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0月30日-11月5日 10月30日,志愿军准备多日的反攻拉开序幕。晚10:30,100余门大口径火炮反复覆盖由韩军第2师31团的防御阵地。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开战以来进行的最大炮战。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31师91团7个连,经激战夺取了597.9高地。其后5天,双方再次陷入拉锯战,并在猛烈炮火下,均付出重大伤亡。 从10月31日到11月5日,美军第9军出动韩9师30团来夺回597.9高地。这一次,志愿军91团成功地在白天守住了阵地。鉴于连日苦战,伤亡不断增大,当晚,美第9军下令停止对597.9高地的争夺。 597.9高地争夺战以志愿军的获胜告终。 11月6日-11月25日 夺取597.9高地后,志愿军投入31师92团将重点转向537.7高地北山。由于韩第2师32团已经据守约20天,形成稳固防御体系,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战斗至11日志愿军92团击败韩32团占领537.7高地北山。 12日,韩军增援17团投入战斗,双方在537.7高地北山重演597.9高地的残酷拉锯战。战至14日,志愿军92团伤亡严重由93团接替。93团投入作战仅4天便难以支撑,18日由志愿军34师106团接替。但由于韩军的抵抗,537.7高地南山未能被占领。
10日-13日,聯軍開始砲擊與空襲,并采取欺诈行动,隐蔽向出发阵地运送兵力弹药。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仍旧按原计畫将上甘岭地区砲兵调向注字洞南山方向,准备於10月18日发起进攻。 13日晚,美第7步兵师第31步兵团团长摩斯上校(Colonel Lloyd R. Moses)认为火力准备不足,临时决定将对三角高地(597.9高地)的进攻兵力增加至2个营。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 14日 晨4:00,美國第7師31团第1和第3营攻擊志愿军45师135团9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597.9高地,韩国第2师32团第2和第3营攻击志愿军135团1连(加强连,280人)防守的狙击手岭(537.7高地)。志愿军因通讯中断,整天炮兵无法支援。韩军借助美空军燃烧弹的攻击,于下午3:20占领537.7高地棱线,志愿军1连转入反斜面坑道防守。美军则在战斗开始不久的手榴弹对攻战中损失了几乎全部军士长,至黄昏仍无重大进展。14日晚7:00,志愿军45师4个连反击,经过白刃格斗,将韩军击退,夺回537.7高地。美军据称弹药不足,受攻击后,即退回出发阵地。 第一天战斗,联军伤亡600人以上(美军31团伤亡433人,韩军第3营伤亡141人,第2营伤亡不详),参战4个营中3个营被迫撤下休整。志愿军伤亡500人以上,表面阵地全部被摧毁,储存弹药基本用尽。这一天的战斗中,美军首次为参战部队配发M-1951式防弹背心。 15日 天亮以后,美軍第31團第2營和32团第1营投入战斗,因志愿军弹药用尽主动退守坑道,攻佔597.9高地部分表面阵地。韩军换上17团第2营接替32团第2营,占领537.7高地表面阵地。入夜,志愿军45师在炮火支援下进行反击,很快夺回全部阵地。 16日 - 19日 联合国军临阵换将,由32团团长罗斯中校取代31团莫斯中校,同时第7师投入32团全部,以及17团第1和第2营。至此,美7师基本全部参战。志愿军方面初期误判联军行动为佯攻,至17日方确认为联军秋季攻势重点,并提出“敌人成团成营的向我阵地进攻,是用兵上的错误,要利用敌人的错误,造成美军大量人员伤亡”,遂向上甘岭方向增调重型炮兵。 16-19日双方反复争夺,白天联军利用优势炮火夺取表面阵地后,志愿军在晚间利用坑道和后方兵力夺回。在19日凌晨的反击中,中国人民志愿军135团2营通讯员黄继光在爆破美军火力点的过程中,“在多处负伤,爆破器材用尽后”,用身体挡住了美军的射击孔。黄继光阵亡后,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的称号,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20日 東線美軍第7师首次於19日晚成功地守住了包括主峰在內的大部份表面陣地,而韓軍第2师在白天发动反击,将19日晚失去的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奪回。至此,联军占领全部表面阵地。志愿军虽仍在反斜面坑道中保存一定不成建制兵力,但已经失去反击力量。 第二階段 21日起至10月30日,志願軍上甘嶺地區表面陣地全部丢失,剩余人员进入坑道防御作战。双方都在调整战略和兵力部署,整个战场相对平静,却酝酿着接下去的更大战斗。 志愿军的坑道入口在反斜面,虽有后方火力掩护,但在联军地空火力封锁下,人员物资补给严重困难。只能不惜代价,在夜间抢运少量兵力弹药和给养。著名的20余名军人在断水情况下,仍互相谦让“一个苹果”的故事就发生在某坑道驻守分队中。志愿军后勤人员冒着敌炮火,付出巨大伤亡,基本保证了坑道驻守分队进行坚守战斗。较大的战斗发生在23日和25日,都没有获得战果。 联军占领表面阵地后,用大炮轟擊坑道口,用火焰噴射器射火焰進坑道,或用推土機推土封閉坑道口,并严密封锁运送给养的通道。10月26日,韩军炸塌志愿军2个坑道各一段,造成志愿军人员不断伤亡。同时,联军重新建立了火力点战壕等防御体系。 10月25日,志愿军第3兵团经过讨论,决定加大力量夺回597.9高地和537.7高地,并尽可能地造成美军人员伤亡。根据决定,志愿军命令15军29师87团,第12军31师91/92/93团,和34师106团共5个团增援上甘岭,同时增援了140门大口径火炮,24辆汽车多管火箭炮,和67门高射炮。 詹姆斯·范佛里特决定在10月25日由韩国第2师接手整个防线,美7师撤出战斗。 第三階段 10月30日至11月28日,志愿军展开反击,收复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0月30日-11月5日 10月30日,志愿军准备多日的反攻拉开序幕。晚10:30,100余门大口径火炮反复覆盖由韩军第2师31团的防御阵地。这是志愿军在朝鲜战争开战以来进行的最大炮战。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31师91团7个连,经激战夺取了597.9高地。其后5天,双方再次陷入拉锯战,并在猛烈炮火下,均付出重大伤亡。 从10月31日到11月5日,美军第9军出动韩9师30团来夺回597.9高地。这一次,志愿军91团成功地在白天守住了阵地。鉴于连日苦战,伤亡不断增大,当晚,美第9军下令停止对597.9高地的争夺。 597.9高地争夺战以志愿军的获胜告终。 11月6日-11月25日 夺取597.9高地后,志愿军投入31师92团将重点转向537.7高地北山。由于韩第2师32团已经据守约20天,形成稳固防御体系,双方争夺十分激烈,战斗至11日志愿军92团击败韩32团占领537.7高地北山。 12日,韩军增援17团投入战斗,双方在537.7高地北山重演597.9高地的残酷拉锯战。战至14日,志愿军92团伤亡严重由93团接替。93团投入作战仅4天便难以支撑,18日由志愿军34师106团接替。但由于韩军的抵抗,537.7高地南山未能被占领。 志愿军106团团长武效贤改变了以人海对火海以及反击总是在傍晚炮火准备后进行的战术,讲求在用兵的数量和时间上灵活掌握,出敌不意,最大限度发扬火力,同时重新扩大了反斜面藏兵坑道。至11月25日,志愿军稳固占领537.7高地北山后,韩9师接手在537.7高地南山的防御,韩2师撤出,战场趋于平静。
1943年:席慕容,台灣現代中文散文家、女詩人、知名画家 1944年:戴維·特林布爾,英國政治人物,首任北愛爾蘭首席部長,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22年逝世) 1944年:史蒂芬·克羅克,美國網際網路先驅 1949年:湯瑪斯·博普,美國天文學家(2018年逝世) 1952年:湯山邦彥,日本動畫導演 1953年:陳盈潔,台灣歌手 1955年:譚雅·羅拔絲,美國電影女演員(2021年逝世) 1956年:李章洙,韓國足球教練 1958年:勝生真沙子,日本女性聲優 1959年:約克公爵夫人莎拉,英國贵族、作家 1961年:牛佬,香港漫畫家 1965年:宫磊,中國已退役足球運動員,現為足球主教練 1966年:金保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68年:岳翎,台灣女演員 1968年:迪迪埃·德尚,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72年:阿姆魯拉·薩利赫,阿富汗臨時總統 1974年:林志穎,台灣男藝人 1975年:許淑華,台灣政治人物,現任南投縣縣長 1975年:李佳軍,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75年:東村明子,日本女性漫畫家 1975年:傑尼斯·什米加爾,烏克蘭企業家、政治人物,現任烏克蘭總理 1975年:卓克·伊烏哲,奈及利亞裔英國男演員 1977年:大衛·特雷澤蓋,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唐素琪,香港女藝人 1981年:郭晶晶,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1982年:嚴藝丹,中國女歌手 1983年:鄧麗欣,香港女歌手、演員 1984年:海陸,中國女演員 1985年:劉俊緯,台灣歌手 1986年:東海,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1987年:喬任梁,中國男藝人(2016年逝世) 1988年:梅蘇特·奧斯爾,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8年:廖景萱,中國女演員 1990年:祉潤,韓國女子偶像團體4minute成員 1990年:水原希子,日本模特兒 1991年:仲谷明香,日本女性聲優 1992年:石天欣,香港女演員 1992年:舒提·加特瓦,盧安達裔英國男演員 1992年:阿神,台灣YouTuber、遊戲實況主 1993年:白敬亭,中國演員 1993年:陳向熙,台灣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成員 1993年:盧太鉉,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OTSHOT成員 1993年:白秀敏,韓國女演員 1994年:李毅凱,香港足球運動員 1994年:大森日雅,日本女性聲優 1996年:李逸男,中國男演員 1996年:堀未央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6年:崔準烘,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1996年:李在英和李多英,韩国排球运动员 1997年:田雄,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B6IX成員 1998年:孟美岐,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成員 2001年:李羲承,韓國男子偶像團體ENHYPEN成員 2005年:克里斯蒂安王子,丹麥王子 逝世 961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科爾多瓦酋長國第8任埃米爾及首任哈里發(890年出生) 1389年:教宗烏爾巴諾六世,羅馬主教(1318年出生) 1419年:朝鮮定宗李曔,朝鮮國國王(1357年出生) 1917年:瑪塔·哈里,荷蘭知名交際花,因德國間諜罪名被法軍槍決(1878年出生) 1928年:廣津柳浪,日本小說家(1861年出生) 1933年:新渡戶稻造,日本國際政治活動家、農學家、教育家(1862年出生) 1946年:赫尔曼·戈林,納粹德國黨政軍領袖(1893年出生) 1953年:吳蘊初,中國化工實業家(1891年出生) 1959年:費耶爾·利波特,匈牙利數學家(1880年出生) 1959年:斯捷潘·班傑拉,西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領導人(1909年出生) 1978年:尤金·史密斯,美國報導攝影家(1918年出生) 1984年:劉宜良(筆名江南),旅美華人作家(1932年出生) 1987年:托馬斯·桑卡拉,上伏塔第五任總統,布吉納法索首任總統(1949年出生) 1988年:凱克豪斯魯·沙帕吉·索拉布吉,英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鋼琴家、作家(1892年出生) 1990年:俞平伯,中國现代诗人、红学家(1900年出生) 1993年:余綺霞,香港藝人(1957年出生) 2001年:張學良,「西安事變」主要策劃者,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張作霖長子(1901年出生) 2004年:釋曉雲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也是中外馳名之般若禪行者(1912年出生) 2008年:王永慶,台灣企業家、台塑集團創辦人(1917年出生) 2011年:許競,中國登山家(1927年出生) 2012年:诺罗敦·西哈努克,柬埔寨王国前国王(1922年出生)
1875年:安德烈-路易·科列斯基,法國軍官、數學家(1918年逝世) 1878年:保羅·雷諾,法國政治人物、律師,前任法國總理(1966年逝世) 1887年:范德瑞克·弗萊特,英國海員,鐵達尼號瞭望員(1965年逝世) 1906年:鄺友良,華裔美國律師、商人、政治人物,曾任夏威夷州聯邦參議員(2004年逝世) 1908年:約翰·加爾布雷斯,美國經濟學家(2006年逝世) 1911年:王廷歆,香港企業家(2010年逝世) 1913年:沃夫岡·呂茨,德國潛艇指揮官(1945年逝世) 1913年]:習仲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之父(2002年逝世) 1914年:林有福,新加坡政治人物(1984年逝世) 1914年: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富汗末代國王(2007年逝世) 1917年:小亞瑟·史列辛格,美國歷史學家、社會評論家(2007年逝世) 1920年:白錦祥,中國象棋棋手(1996年逝世) 1920年:馬里奧·普佐,美國作家,代表作《教父》(1999年逝世) 1921年:阿爾·皮斯,英國裔加拿大賽車手(2014年逝世) 1924年:伊塔羅·卡爾維諾,意大利作家(1985年逝世) 1924年:李·艾科卡,美國企業家(2019年逝世) 1926年:-{zh-cn:米歇尔·福柯; zh-tw:米歇爾·傅柯}-,法國哲學家、思想史學家、社會理論家、語言學家、文學評論家、性學家(1984年逝世) 1926年:辜寬敏,台灣企業家、政治人物,台獨領袖(2023年逝世) 1931年:阿卜杜尔·卡拉姆,印度航天科學家、政治人物,第11任印度總統(2015年逝世) 1935年:蜷川幸雄,日本知名劇場導演、電影導演、演員(2016年逝世) 1936年:劉皇發,香港新界原居民、政界人物(2017年逝世) 1943年:席慕容,台灣現代中文散文家、女詩人、知名画家 1944年:戴維·特林布爾,英國政治人物,首任北愛爾蘭首席部長,199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2022年逝世) 1944年:史蒂芬·克羅克,美國網際網路先驅 1949年:湯瑪斯·博普,美國天文學家(2018年逝世) 1952年:湯山邦彥,日本動畫導演 1953年:陳盈潔,台灣歌手 1955年:譚雅·羅拔絲,美國電影女演員(2021年逝世) 1956年:李章洙,韓國足球教練 1958年:勝生真沙子,日本女性聲優 1959年:約克公爵夫人莎拉,英國贵族、作家 1961年:牛佬,香港漫畫家 1965年:宫磊,中國已退役足球運動員,現為足球主教練 1966年:金保斯,墨西哥足球運動員 1968年:岳翎,台灣女演員 1968年:迪迪埃·德尚,法國職業足球運動員、教練 1972年:阿姆魯拉·薩利赫,阿富汗臨時總統 1974年:林志穎,台灣男藝人 1975年:許淑華,台灣政治人物,現任南投縣縣長 1975年:李佳軍,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運動員 1975年:東村明子,日本女性漫畫家 1975年:傑尼斯·什米加爾,烏克蘭企業家、政治人物,現任烏克蘭總理 1975年:卓克·伊烏哲,奈及利亞裔英國男演員 1977年:大衛·特雷澤蓋,法國足球運動員 1980年:唐素琪,香港女藝人 1981年:郭晶晶,中國女子跳水運動員 1982年:嚴藝丹,中國女歌手 1983年:鄧麗欣,香港女歌手、演員 1984年:海陸,中國女演員 1985年:劉俊緯,台灣歌手 1986年:東海,韓國男子偶像團體Super Junior成員 1987年:喬任梁,中國男藝人(2016年逝世) 1988年:梅蘇特·奧斯爾,德國足球運動員 1988年:廖景萱,中國女演員 1990年:祉潤,韓國女子偶像團體4minute成員 1990年:水原希子,日本模特兒 1991年:仲谷明香,日本女性聲優 1992年:石天欣,香港女演員 1992年:舒提·加特瓦,盧安達裔英國男演員 1992年:阿神,台灣YouTuber、遊戲實況主 1993年:白敬亭,中國演員 1993年:陳向熙,台灣男子偶像團體SpeXial成員 1993年:盧太鉉,韓國男子偶像團體HOTSHOT成員 1993年:白秀敏,韓國女演員 1994年:李毅凱,香港足球運動員 1994年:大森日雅,日本女性聲優 1996年:李逸男,中國男演員 1996年:堀未央奈,日本女子偶像團體乃木坂46成員 1996年:崔準烘,韓國男子偶像團體B.A.P成員 1996年:李在英和李多英,韩国排球运动员 1997年:田雄,韓國男子偶像團體AB6IX成員 1998年:孟美岐,韓國女子偶像團體宇宙少女成員
货运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天舟货运飞船。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用于发射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大型空间站舱段。 酒泉发射场系统主要承担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是中国首个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的“三垂”模式的航天发射场。 文昌发射场系统主要承担天宫空间站舱段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 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承担对火箭、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姿态和工作状态的测量、监视与控制任务,提供与航天员进行视频和话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从起飞至寿命结束过程中天地联系的唯一手段。 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雏形,用于验证及考核空间站建造相关关键技术。 空间站系统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天宫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天宫空间站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可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额定乘员3人,设计寿命10年。 着陆场系统主要任务是为载人飞船返回舱选定安全的返回着陆场区,完成返回舱在返回着陆段的测控通信任务,搜索、寻找着陆后的返回舱,救援航天员,回收返回舱和有效载荷,并提供着陆场区的通信和气象保障服务。 光学舱系统主要负责研制空间站“巡天”光学舱平台,可进行巡天及对地观测。 发展历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第195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根据规划,工程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一步 该阶段为1992-2005年,中国通过先后发射无人和有人飞船实现了独立载人航天。 初期建设与研制 1992年9月,中国首枚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开始方案论证。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的中国第二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三号下水。 1994年5月,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入研制阶段。 1994年7月3日,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奠基,这是中国首个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的“三垂”模式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1994年12月,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 1995年6月,载人飞船从设计阶段进入到工程实施的初样研制阶段。 1995年12月,作为中国航天测控网核心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挂牌成立,各分系统开始建设。 1996年,有关部门从空军飞行员中按照预备航天员的标准,挑选了两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进行培训,两人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时间完成的全部课程。1997年4月,在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著名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20名候选者中的12人为预备航天员。1998年1月5日,由之前录取的12人连同两名从俄罗斯培训归来的飞行员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成立。 1998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竣工。 1998年10月19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进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逃逸飞行器在逃逸指令发出后带着返回舱从发射阵地起飞,随后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并安全着陆,整个过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试验获得成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1998年11月,中国首个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开始试运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时,工程指挥部的目标是争取在1998年、确保在1999年进行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的首飞,即“争八保九”。由于到了1998年神舟飞船的许多产品还处在初样地面试验阶段,未能研制出可以上天的正样产品,为了兑现“争八保九”的承诺,工程总指挥部决定用地面试验的电性能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搭载了神舟一号试验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起飞。飞行约10分钟后,飞船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按预定程序在轨运行14圈后,北京时间11月21日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随后,飞船建立返回姿态,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开始执行返回程序。返回舱于11月21日凌晨03时41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主着陆场,神舟一号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在太空中共飞行21小时,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载人飞行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作为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的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在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后于1月16日19时22分在内蒙古中部返回,但返回过程并未取得完全成功。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第二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神舟三号于4月1日16时51分在预定地点着陆,共飞行6天18小时,绕地球108圈。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全过程正常。 作为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以及载人飞行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试验,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成功发射,于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着陆,共飞行6天18小时,绕地球108圈。这是历次无人飞行试验中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且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30℃),任务的成功为按计划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10日,新华社宣布中国将于10月15至17日间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10月14日16时,工程指挥部在会议上决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为候补航天员。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将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射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自为杨利伟送行并在现场观看了飞船的发射。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在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并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除此之外,杨利伟还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以及妻儿先后进行了天地通话。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发送返回指令,飞船开始返回。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行21小时23分、绕地球14圈后安全出舱,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3年10月15日和16日先后两次发表声明,祝贺神舟五号飞行成功。 2003年11月7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称号并颁发了“航天功勋奖章”。 尽管神舟五号完成了“单人单天”的载人飞行,但神舟飞船的性能尚需进一步的验证。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发射升空,飞船在轨运行5天后于10月17日4时33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主着陆场安全着陆。此次任务是中国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胜利完成。 第二步 2005-2017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多次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出舱活动与空间交会对接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顺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决策实施“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以实现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中除天地往返外的另外两项: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间,神舟七号任务成功执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 和景海鹏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其中在9月27日下午34分至17时00分间,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实施了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11月7日,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授予翟志刚“航天英雄”,刘伯明、景海鹏“英雄航天员”称号,并向三人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继第一批航天员之后,中国于2009年启动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5月7日正式产生,共7人,包括5名男性与2名女性。 在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后,空间交会对接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个待突破的目标关键技术。2011年9月29日,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至预定轨道以验证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11月1日,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将神舟八号无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升空入轨的天宫一号以自动模式成功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发射升空,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航天员与首位执行任务的第二批航天员成员。6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控分离后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的先后完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入空间站。在15天的飞行任务中,三名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第二次手控交会对接和首次绕飞交会试验。 2013年6月26日,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随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任务的顺利完成,预定任务目标全部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空间实验室 随着上一阶段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进入空间站工程实施。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所批准的《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中,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任务目标是在2016年前后,研制并发射8吨级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 2016年6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拉开第二步第二阶段序幕。 9月15日,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是中国首个正式的空间实验室平台和面向中期驻留的大型航天器,具备太空补加功能,可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配套设备数量和安装复杂度均创造了历次载人航天器任务之最。 10月17日至11月18日间,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并进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两人从进驻到撤离共在轨驻留30天,进行了30多项在轨实验操作,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记录。 作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的收官之战,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搭乘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升空并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4月27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为空间站的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了能源供给上的障碍,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完成。 第三步 从2020年开始,中国实行了多次无人与载人飞行任务以完成天宫空间站的建造。 空间站建造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共规划12次飞行任务,于2022年底完成。两个阶段任务的主要目的分别为: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柔性太阳电池翼、机械臂、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在轨维修和舱外操作等关键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 建造阶段:全面完成以三舱为基本构型的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將国家太空实验室落成並運行。 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升空并将载荷组合体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突破了大推力直接入轨、20.5米整流罩分离、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等关键技术,是当时中国唯一能将天宫空间站舱段发射入轨的运载工具。试验发射任务的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随之开启。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重22.5吨,是当时中国所制造和发射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为空间站提供指导、导航和方向控制,还为空间站提供动力、推进和生命支持系统。生活方面,核心舱密封舱内部具有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3个独立的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并配置了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可实现航天员在轨长期驻留。 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该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其运送的物资包括160多件包裹,两件分别重达100多公斤的航天员舱外服,还有3吨推进剂,为核心舱迎接首批航天员进驻提供了充分物资保障。 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后者于约6.5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7月4日8时11分至14点57分之间,神舟十二号乘组中的刘伯明、汤洪波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的首次出舱活动,总时长6小时46分钟,大幅刷新了2008年神舟七号约20分钟的出舱活动记录。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号乘组撤离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载人飞船。飞船于当日8时56分与核心舱分离,随后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东风着陆场首次执行载人飞船搜索回收任务。 2021年9月20日15时10分,中国成功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对接。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并顺利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开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在飞船与核心舱进行径向对接后,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于同日9时58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始中国的首次长期空间站驻留,时长约为六个月。 11月7日18时51分至11月8日1时16分之间,神舟十三号乘组中的翟志刚和王亚平成功进行了该乘组的首次舱外活动,完成了机械臂悬挂装置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等任务,其中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完成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 丁衡高上将(1992年—1996年,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主任) 曹刚川上将(1996年—2002年,中央军委委员、国防科工委主任,1998年改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李继耐上将(2002年—2007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常万全上将(2007年—2012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 张又侠上将(2012年—2017年,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2016年改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李尚福上将(2017年—2022年,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许学强空军上将(2022年—,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1992年11月—2006年) 周建平(2006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专项管理机制,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代表中国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隶属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是统一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门机构和组织指挥部门,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和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系统组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由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组成,各大系统分别设有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如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宿双宁、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赵军、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发射场系统的总设计师周建平、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 随着工程的进行,新的系统不断加入,当前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由14个大系统组成: 航天员系统主要目标是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健康生活和高效工作,是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系统,主体单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空间应用系统主要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主体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载人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载人飞船。 货运飞船系统主要任务是研制天舟货运飞船。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用于发射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研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大型空间站舱段。 酒泉发射场系统主要承担载人飞船和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是中国首个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的“三垂”模式的航天发射场。 文昌发射场系统主要承担天宫空间站舱段和天舟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 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承担对火箭、航天器的飞行轨迹、姿态和工作状态的测量、监视与控制任务,提供与航天员进行视频和话音通信的通道,是航天器从起飞至寿命结束过程中天地联系的唯一手段。 空间实验室系统研制空间实验室。空间实验室是空间站的雏形,用于验证及考核空间站建造相关关键技术。 空间站系统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天宫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天宫空间站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可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额定乘员3人,设计寿命10年。 着陆场系统主要任务是为载人飞船返回舱选定安全的返回着陆场区,完成返回舱在返回着陆段的测控通信任务,搜索、寻找着陆后的返回舱,救援航天员,回收返回舱和有效载荷,并提供着陆场区的通信和气象保障服务。 光学舱系统主要负责研制空间站“巡天”光学舱平台,可进行巡天及对地观测。 发展历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第195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根据规划,工程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一步 该阶段为1992-2005年,中国通过先后发射无人和有人飞船实现了独立载人航天。 初期建设与研制 1992年9月,中国首枚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开始方案论证。 1994年4月,集中了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精华的中国第二代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三号下水。 1994年5月,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进入研制阶段。 1994年7月3日,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奠基,这是中国首个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的“三垂”模式的现代化航天发射场。 1994年12月,载人航天火箭发动机的第一次试车获得成功。 1995年6月,载人飞船从设计阶段进入到工程实施的初样研制阶段。 1995年12月,作为中国航天测控网核心的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挂牌成立,各分系统开始建设。 1996年,有关部门从空军飞行员中按照预备航天员的标准,挑选了两人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中心进行培训,两人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四年时间完成的全部课程。1997年4月,在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著名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和挑选,建议录取20名候选者中的12人为预备航天员。1998年1月5日,由之前录取的12人连同两名从俄罗斯培训归来的飞行员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在北京航天城成立。 1998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竣工。 1998年10月19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进行了首次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逃逸飞行器在逃逸指令发出后带着返回舱从发射阵地起飞,随后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并安全着陆,整个过程中各部件工作正常,试验获得成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1998年11月,中国首个现代化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开始试运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时,工程指挥部的目标是争取在1998年、确保在1999年进行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的首飞,即“争八保九”。由于到了1998年神舟飞船的许多产品还处在初样地面试验阶段,未能研制出可以上天的正样产品,为了兑现“争八保九”的承诺,工程总指挥部决定用地面试验的电性能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试验。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20日06时30分,搭载了神舟一号试验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起飞。飞行约10分钟后,飞船与运载火箭成功分离,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按预定程序在轨运行14圈后,北京时间11月21日凌晨3时,地面指挥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随后,飞船建立返回姿态,制动发动机点火,飞船开始执行返回程序。返回舱于11月21日凌晨03时41分顺利降落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主着陆场,神舟一号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在太空中共飞行21小时,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实现载人飞行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作为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的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在轨道环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近7天后于1月16日19时22分在内蒙古中部返回,但返回过程并未取得完全成功。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第二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与第二次飞行试验相比,主要是增加了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神舟三号于4月1日16时51分在预定地点着陆,共飞行6天18小时,绕地球108圈。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全过程正常。 作为第三艘正样无人飞船以及载人飞行任务前的最后一次试验,神舟四号于2002年12月30日00时40分成功发射,于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着陆,共飞行6天18小时,绕地球108圈。这是历次无人飞行试验中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且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30℃),任务的成功为按计划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奠定了基础。。 2003年10月10日,新华社宣布中国将于10月15至17日间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10月14日16时,工程指挥部在会议上决定杨利伟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为候补航天员。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长征二号F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将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发射升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射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自为杨利伟送行并在现场观看了飞船的发射。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杨利伟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在飞船飞行过程中,杨利伟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并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说:“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除此之外,杨利伟还与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以及妻儿先后进行了天地通话。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发送返回指令,飞船开始返回。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行21小时23分、绕地球14圈后安全出舱,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3年10月15日和16日先后两次发表声明,祝贺神舟五号飞行成功。 2003年11月7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杨利伟授予“航天英雄”称号并颁发了“航天功勋奖章”。 尽管神舟五号完成了“单人单天”的载人飞行,但神舟飞船的性能尚需进一步的验证。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发射升空,飞船在轨运行5天后于10月17日4时33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主着陆场安全着陆。此次任务是中国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胜利完成。 第二步 2005-2017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多次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出舱活动与空间交会对接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顺利完成,2005年2月,中央决策实施“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以实现载人航天三大关键技术中除天地往返外的另外两项:出舱活动和空间交会对接。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间,神舟七号任务成功执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 和景海鹏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其中在9月27日下午34分至17时00分间,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互相配合,成功实施了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08年11月7日,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授予翟志刚“航天英雄”,刘伯明、景海鹏“英雄航天员”称号,并向三人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继第一批航天员之后,中国于2009年启动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第二批航天员于2010年5月7日正式产生,共7人,包括5名男性与2名女性。 在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后,空间交会对接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下一个待突破的目标关键技术。2011年9月29日,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至预定轨道以验证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11月1日,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将神舟八号无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此前发射升空入轨的天宫一号以自动模式成功实现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发射升空,刘洋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航天员与首位执行任务的第二批航天员成员。6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后进入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控分离后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的先后完成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一号对接,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进入空间站。在15天的飞行任务中,三名航天员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第二次手控交会对接和首次绕飞交会试验。 2013年6月26日,时任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随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任务的顺利完成,预定任务目标全部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空间实验室 随着上一阶段的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进入空间站工程实施。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10年9月25日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所批准的《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中,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任务目标是在2016年前后,研制并发射8吨级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命保障以及货运飞船补加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基本模块为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空间技术平台。
1945年,阮朝滅亡,改用公元紀年。 参见 中国年号列表 台灣年號列表 蒙古年號列表 日本年号列表 朝鮮半島年號列表 越南年号列表 開國紀元 大韓民國紀年 公元纪年 孔子纪年 黄帝纪年 干支纪年 太岁纪年 帝王紀年 正朔 共戴 主体纪年 中華共和國紀年 民國紀年 註解 該年號有爭議,王應麟《玉海》及鍾淵映《歷代建元考》視為六字年號,近代學者如李家瑞及王雲等人視為「貞明」、「承智」、「大同」三個年號。 參考文獻 延伸閲讀 外部链接 中日韩和东亚各国歷史事件和年号对照表(日语版) 东亚各国歷代年号 年号 曆法 中国古代制度 日本制度史 朝鮮古代制度
1926年,阮永福瑞即位阮朝皇帝,年號“保大”,是為越南最後的年號。 1945年,阮朝滅亡,改用公元紀年。 参见 中国年号列表 台灣年號列表 蒙古年號列表 日本年号列表 朝鮮半島年號列表 越南年号列表 開國紀元 大韓民國紀年 公元纪年 孔子纪年 黄帝纪年 干支纪年 太岁纪年 帝王紀年 正朔 共戴 主体纪年 中華共和國紀年
1965年6月21日,文革前夕,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父亲为他取名杨立伟。父亲杨德元、母亲魏桂兰是绥中县第三初级中学的教师,父亲杨德元后调县土产公司改行任业务股股长。姐姐杨利君比他大四岁,是绥中县文化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弟弟杨俊伟从部队复员后在当地水利局工作。 曾就读于绥中第一幼儿园,上小学后他为自己改名杨利伟。1978年考入绥中县第一初中,1981年7月进入绥中县第二高中就读。在学校里,杨利伟的成绩一般,但是理科成绩优秀;爱好游泳、滑冰以及田径项目。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是绥中县小庄子乡孤家子村人,1983年从绥中县第一高中毕业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庄子乡中学当老师。1989年元旦杨利伟从青岛疗养后回家探亲,经母亲的一位同事介绍二人相识,1990年12月成婚。婚后杨利伟妻子作为空勤家属按照政策参军提干,调到西安工作。1998年随杨利伟调到总装备部载人航天部队。两人有一个儿子杨宁康,1995年出生。 空军 1983年6月,杨利伟18岁,从绥中县第二高中二年三班毕业(当时小学中学学制十年,2003年11月改名绥中县利伟高中)。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飞行基础学校,次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安飞行学院。1987年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分配至兰州军区空军强击航空兵第45师第134团(驻打拉池机场)任强五飞机飞行员。1988年授空军中尉。1992年晋升空军上尉。1992年夏,杨利伟所在部队到新疆马兰基地驻训,杨利伟驾机超低空飞行时遭遇单发空中停车险情,最终爬升高度翻越天山,安全降落,立三等功。1992年10月,因苏联解体,解放军全军精简整编,大量驻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部队被撤销解散,空军航空兵第45师也被撤编。杨利伟的不少战友退伍转业,但他留在部队。空45师所属的航空兵第134团的25名飞行员编入空军航空兵第99团,他也在1993年3月到成都军区空军梁平机场,改飞歼六歼击机。1996年晋升空军少校。航天员生涯前,杨利伟有1350小时飞行经历。 航天员 1996年解放军选拔航天员,杨利伟于1998年1月第一批入选,在最终十四人被选中。2003年他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也是亚洲国家第六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第四个进入太空的华人。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火箭将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送入太空。神舟五号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6日着陆,杨利伟在降落十五分钟后才离开了太空舱,他在2010年自傳《天地九重》披露了在著陸時嘴角被麦克风撞到受傷,降落后需专人清理仪容才出舱被传媒拍照。此被改編為《太空一日》收錄於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七年級下冊《語文》範文。 楊利偉屢次澄清在太空没看到长城,並科普指出长城过于狭窄,在太空无法辨认。 军銜和政治职务更迭 1998年成为航天员后,由于中国航天员隶属总装备部编-{制}-,在2000年以前进入总部编-{制}-的军人一律改为陆军,改穿陆军军服,故杨利伟军衔由空军少校改为陆军少校。 2000年晋升中校。2003年提前一年晋升上校,晋升军衔命令在执行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前已经下达,但在杨利伟返回地面后才通知他本人。2004年开始在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博士学位。2004年春节前夕破格晋升大校,2008年7月晋升少将。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2012年11月,杨利伟在中共十八大后不再担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2009年1月,杨利伟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2010年5月21日,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4月23日,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2018年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原副主任郝淳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2019年1月17日,香港《明报》声称杨利伟因涉及徐才厚、张阳等人而遭撤职。杨利伟曾于2018年4月23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提升为正主任,由副军职升正军职。但不到3个月的7月12日,杨利伟便被替换。而在2018年12月12日的一场公开活动中,杨利伟仍佩戴副军职资历章。另外,2018年12月公布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名单中,首位三次飞天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取代了杨利伟。1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通过其官方微博否定此消息,称杨利伟的职位变动属于达到领导干部任职最高年限后的正常转岗。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杨利伟仍然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会议并接受采访,从人民网微博发布的视频可见杨利伟仍佩戴少将肩章、副军级别、33年军龄级别资历章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臂章。 2019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首次聘任仪式在北京举行,杨利伟获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成就和荣誉 2003年10月31日杨利伟访问香港,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访问。11月5日上午,杨利伟又前往澳门继续访问。11月7日,杨利伟在人民大会堂从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荣誉称号的证书和奖章。2004年12月9日,杨利伟获香港中文大学颁发荣誉理学博士学位。此后,杨利伟不时出访各国宣傳中國航天業。 2007年,小行星21064以杨利伟命名。 2008年7月22日,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2008年11月17日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百年校庆期间,杨利伟受聘文昌中学荣誉校长。文昌市现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2018年11月23日,杨利伟受邀出席文昌中学110年校庆,并题字勉励学子 2017年10月,杨利伟获得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空间科学奖章”。首批仅四位航天员获得该奖章,杨利伟成为获奖人之一。 2018年1月25日,和其他11名航天员一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9年1月16日,杨利伟被中国科协聘任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 执行任务 参演电影
执行任务 参演电影 《我要飞翔》(2009年10月13日) 《东方神舟》(2004年)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杨利伟简介 “神舟”五号在京举行开舱仪式 航天英雄出征幕后趣闻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全程纪录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参见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神舟五号 万户 L利伟 绥中人 特级航天员 神舟计划航天员 清華大學校友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生平 早年生活 劉義隆於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義熙六年(410年),時值盧循之亂,盧循叛軍逼近建康,劉裕因應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義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劉裕指令朱齡石成功滅亡譙蜀,收復蜀地,晉廷封劉義隆彭城縣公。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率水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兵向關中,令劉義隆行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原本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遂授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然而因張邵諫止劉裕讓世子外任,劉裕遂改義隆為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不過,由於劉義隆年紀尚輕,州府事皆由司馬張邵處理。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登位,封劉義隆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不久加號鎮西將軍,並先後獲進督北秦州及湘州。 擁立為帝 劉裕於永初三年(422年)死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但因為居喪無禮,有多過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為首發動的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因義符無子,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義真為庶人,後更派人殺害。廢帝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武帝三子劉義隆為皇帝。 時傅亮率行臺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並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臺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即位後又將親信王華及王曇首召進京內任官,更拒絕徐羨之讓當時暫鎮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議,堅持要召其入京為中領軍,統領軍事。傅亮及謝晦亦試圖和王華等人交結,以圖安心。徐羨之及謝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歸政,讓劉義隆正式親政。不過,王華及孔甯子其時多次向劉義隆中傷徐羨之等人,劉義隆亦有了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其時朝廷行事異常,圖謀差點就泄露了。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及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最終檀道濟到後朝廷軍隊軍勢強盛,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遂消滅了三個權臣的勢力。 主相之爭 劉義隆殺徐羨之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出任,不過王弘卻一直試圖讓彭城王劉義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斂當時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職的鋒芒。最終劉義康於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錄尚書事身份和王弘共輔朝政,然而當時王弘常因患病而將政事推給義康處理,遂令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劉義隆更授義康揚州刺史,義康獨掌政事。 時劉義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劉義隆,內廷和外朝事遂由義康所掌握。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應劉義隆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劉義隆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誅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義康推上帝位,趁義隆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和劉湛一夥的大臣。劉義隆病愈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產生嫌隙,最終劉義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將他外調江州。隨後劉義隆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卻得劉義隆安心,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劉義隆手中結束。 三度北伐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包括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洛陽及滑臺(今河南滑县)等黃河以南土地,故劉義隆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黃河以南土地的志向。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劉義隆以到彥之為主帥,率領王仲德及兗州刺史竺靈秀率水軍至黃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騎攻虎牢。到彥之軍一日只行軍約十里,到七月才到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其時北魏以碻磝(今山東荏平西南)、滑臺、虎牢、及洛陽四鎮兵少,先後讓守將棄城北退,宋軍遂輕易奪回四鎮。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將安頡進攻洛陽金鏞城,守將杜驥因城池殘破且無糧食而棄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將叔孫建及長孫道生等於十一月渡過黃河,到彥之見諸軍相繼敗陣,不理垣護之支援青州的諫言,南退至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後就燒船率軍直奔彭城,守須昌的竺靈秀於是也退,更在湖陸大敗給叔孫建。魏軍亦進攻滑臺,檀道濟雖然在十一月率軍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孫建等人的干擾而無法支援滑臺,滑臺遂於二月失陷,檀道濟全軍撤返。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後來王玄謨常常都進獻北伐策略,劉義隆聽後心動,曾對殷景仁說:「聽王玄謨說的話,令人也想在狼居胥山祭天呀。」。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守將陳憲苦戰力保不失,劉義隆遣臧質與劉康祖救援,逼退魏軍。當時義隆也命令徐兗二州刺史劉駿派兵進攻攻佔汝陽郡的魏軍,但所派的劉泰之軍卻慘敗予魏軍,泰之更戰死。魏軍在四月撤兵後,劉義隆即欲伐魏。他得到親信徐湛之、江湛及王玄謨支持,然沈慶之進諫:「步兵對陣騎兵向來處於劣勢,請放棄出征之事,而且當日檀道濟再戰無功而返,到彥之更是失利敗還。現在看王玄謨等人都比不上這兩位將軍,軍隊戰力也不及當時,這恐怕會再度戰敗,難以得志。」然劉義隆卻說:「我軍戰敗自有別的原因,這是因為檀道濟放任著敵人以圖鞏固自己地位,到彥之行軍中途病發。北虜恃著的就只是馬,夏天多雨水,河流暢通,只要派船進攻北方,那碻磝敵軍肯定會退走,滑臺守軍亦很易攻破。攻取了這兩城後送糧食慰問人民,那虎牢、洛陽人心自然不穩。等到冬天做好城間防守,待北虜騎兵過河,那就一網成擒。」 於是劉義隆堅持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勸阻,於當年(450年)七月下詔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為六萬軍主帥,節下的王玄謨(先鋒)率沈慶之和申坦領主力進入黃河,更別遣其他四軍東西並進,大舉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軍就棄城,王玄謨遂攻滑臺,但強攻數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號稱百萬的北魏援軍渡過黃河,他才撤退,卻在追擊中大敗,死了萬多人。劉義隆見玄謨戰敗,魏軍一直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各路軍隊,最終魏軍南攻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鎮),一度威脅渡江攻打建康,劉義隆唯有答應議和息兵。魏軍遂於次年自瓜步退軍,當時在彭城坐鎮的太尉劉義恭,認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謨退回歷城,碻磝遂失。此戰不但無功而還,且更被魏軍攻至長江,大肆燒殺擄掠,《資治通鑑》所謂「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以北魏太武帝去世,命蕭思話督冀州刺史張永攻碻磝,可是自七月開始攻城起一直都無法攻破,至八月更被魏軍燒了攻城器具和軍營,蕭思話即使率兵增援,攻了十多日都沒法攻下,眼見兵糧不足,只有退兵。另一邊在攻虎牢的魯爽等知蕭思話退兵後亦撤走,北伐結束。 晚年內亂
早年生活 劉義隆於東晉義熙三年(407年)生於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義熙六年(410年),時值盧循之亂,盧循叛軍逼近建康,劉裕因應京口位置重要,遂命劉粹輔佐年僅四歲的劉義隆鎮守京口。義熙十一年(415年),因前年劉裕指令朱齡石成功滅亡譙蜀,收復蜀地,晉廷封劉義隆彭城縣公。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率水軍自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兵向關中,令劉義隆行冠軍將軍留守,東晉朝廷加封其為使持節、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徐州刺史。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收復關中、還軍彭城,原本想讓世子劉義符出鎮荊州,遂授劉義隆為監司州豫州之淮西兗州之陳留諸軍事、前將軍、司州刺史,並命其鎮守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然而因張邵諫止劉裕讓世子外任,劉裕遂改義隆為都督荊益寧雍梁秦六州豫州之河南廣平揚州之義成松滋四郡諸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鎮守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不過,由於劉義隆年紀尚輕,州府事皆由司馬張邵處理。 永初元年(420年),宋武帝劉裕篡晉登位,封劉義隆為宜都王,食邑三千戶。不久加號鎮西將軍,並先後獲進督北秦州及湘州。 擁立為帝 劉裕於永初三年(422年)死後,宋少帝劉義符即位,但因為居喪無禮,有多過失,在景平二年(424年)即因顧命大臣徐羨之、傅亮及謝晦為首發動的政變廢黜,將其幽禁並派人殺害。因義符無子,義符次弟劉義真應當繼位,然因為徐羨之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義真為庶人,後更派人殺害。廢帝後,侍中程道惠曾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百官於是上表迎作為武帝三子劉義隆為皇帝。 時傅亮率行臺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王華、王曇首及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並在八月八日(八月丙申日,424年9月16日)到達建康,次日即位為帝,改元「元嘉」。 翦除權臣 宋文帝自江陵東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羨之等人,即在東下行程上,隨行的荊州州府官員都嚴兵自衞,行臺百官都無法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在行程數十日內一直抱刀在船艙外守衞。即位後又將親信王華及王曇首召進京內任官,更拒絕徐羨之讓當時暫鎮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的到彥之出任雍州刺史的建議,堅持要召其入京為中領軍,統領軍事。傅亮及謝晦亦試圖和王華等人交結,以圖安心。徐羨之及謝晦亦在元嘉二年(425年)上表歸政,讓劉義隆正式親政。不過,王華及孔甯子其時多次向劉義隆中傷徐羨之等人,劉義隆亦有了誅殺權臣的意圖,慮及謝晦當時以荊州刺史坐鎮荊州重地,於是託辭北伐及拜謁陵墓以修建船艦,其時朝廷行事異常,圖謀差點就泄露了。 元嘉三年(426年),劉義隆宣布徐羨之、傅亮及謝晦擅殺少帝及劉義真的罪行,要將徐羨之及傅亮治罪,並決定親征謝晦,命雍州刺史劉粹、南兗州刺史檀道濟及中領軍到彥之先行出兵。徐羨之聞訊自殺,傅亮被捕處死,謝晦則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濟協助劉義隆討伐即惶恐不已,無計可施,最終檀道濟到後朝廷軍隊軍勢強盛,謝晦軍隊潰散,謝晦試圖逃走但被擒處死,遂消滅了三個權臣的勢力。 主相之爭 劉義隆殺徐羨之後,揚州刺史一職由司徒王弘出任,不過王弘卻一直試圖讓彭城王劉義康入朝他共掌朝政,以收斂當時琅邪王氏人物掌握朝廷要職的鋒芒。最終劉義康於元嘉六年(429年)得以司徒、錄尚書事身份和王弘共輔朝政,然而當時王弘常因患病而將政事推給義康處理,遂令義康漸得專掌朝政。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後,劉義隆更授義康揚州刺史,義康獨掌政事。 時劉義隆常常患病,政事其實都由劉義康處理,而且劉義康更衣不解帶去照料劉義隆,內廷和外朝事遂由義康所掌握。乃至元嘉十三年(436年),因應劉義隆病重,劉義康擔心一旦劉義隆去世,無人能駕馭功高才大的司空檀道濟,於是假作詔書,並在宋文帝的同意下誅殺檀道濟一家及其親將。不過,劉義康自以皇帝是至親,率性而行,行事都不避嫌,沒有君臣之禮。其時劉義康親信劉湛等人更力圖想將義康推上帝位,趁義隆病重時稱應以長君繼位,甚至去儀曹處拿去東晉時晉康帝兄終弟及的資料,更去誣陷一些忠於國家,不和劉湛一夥的大臣。劉義隆病愈後知道這些事,即令兄弟之間產生嫌隙,最終劉義隆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誅殺劉湛等人,並應劉義康上表求退,將他外調江州。隨後劉義隆將司徒、錄尚書事及揚州刺史分別授予江夏王劉義恭及尚書僕射殷景仁,然劉義恭鑑於義康被貶,雖然擔當實質宰相,行事小心謹慎,只奉行文書,卻得劉義隆安心,主相之爭以權力歸回劉義隆手中結束。 三度北伐 北魏在永初三年十月曾乘劉裕去世大舉南侵,奪取包括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洛陽及滑臺(今河南滑县)等黃河以南土地,故劉義隆自即位以來便有收復黃河以南土地的志向。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劉義隆以到彥之為主帥,率領王仲德及兗州刺史竺靈秀率水軍至黃河,另遣段宏率八千精騎攻虎牢。到彥之軍一日只行軍約十里,到七月才到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其時北魏以碻磝(今山東荏平西南)、滑臺、虎牢、及洛陽四鎮兵少,先後讓守將棄城北退,宋軍遂輕易奪回四鎮。然而到十月,北魏反攻,魏將安頡進攻洛陽金鏞城,守將杜驥因城池殘破且無糧食而棄守南撤;另一方面虎牢亦失陷。接著,魏將叔孫建及長孫道生等於十一月渡過黃河,到彥之見諸軍相繼敗陣,不理垣護之支援青州的諫言,南退至歷城(今山東濟南歷城區)後就燒船率軍直奔彭城,守須昌的竺靈秀於是也退,更在湖陸大敗給叔孫建。魏軍亦進攻滑臺,檀道濟雖然在十一月率軍北上救援,但次年正月起因叔孫建等人的干擾而無法支援滑臺,滑臺遂於二月失陷,檀道濟全軍撤返。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後來王玄謨常常都進獻北伐策略,劉義隆聽後心動,曾對殷景仁說:「聽王玄謨說的話,令人也想在狼居胥山祭天呀。」。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二月,北魏以步騎十萬南侵,並強攻不滿千兵的懸瓠(今河南汝南縣),守將陳憲苦戰力保不失,劉義隆遣臧質與劉康祖救援,逼退魏軍。當時義隆也命令徐兗二州刺史劉駿派兵進攻攻佔汝陽郡的魏軍,但所派的劉泰之軍卻慘敗予魏軍,泰之更戰死。魏軍在四月撤兵後,劉義隆即欲伐魏。他得到親信徐湛之、江湛及王玄謨支持,然沈慶之進諫:「步兵對陣騎兵向來處於劣勢,請放棄出征之事,而且當日檀道濟再戰無功而返,到彥之更是失利敗還。現在看王玄謨等人都比不上這兩位將軍,軍隊戰力也不及當時,這恐怕會再度戰敗,難以得志。」然劉義隆卻說:「我軍戰敗自有別的原因,這是因為檀道濟放任著敵人以圖鞏固自己地位,到彥之行軍中途病發。北虜恃著的就只是馬,夏天多雨水,河流暢通,只要派船進攻北方,那碻磝敵軍肯定會退走,滑臺守軍亦很易攻破。攻取了這兩城後送糧食慰問人民,那虎牢、洛陽人心自然不穩。等到冬天做好城間防守,待北虜騎兵過河,那就一網成擒。」 於是劉義隆堅持不聽沈慶之、太子劉劭及蕭思話勸阻,於當年(450年)七月下詔北伐,以青冀二州刺史蕭斌為六萬軍主帥,節下的王玄謨(先鋒)率沈慶之和申坦領主力進入黃河,更別遣其他四軍東西並進,大舉伐魏。不久北魏碻磝守軍就棄城,王玄謨遂攻滑臺,但強攻數月仍不能攻下,等到十月號稱百萬的北魏援軍渡過黃河,他才撤退,卻在追擊中大敗,死了萬多人。劉義隆見玄謨戰敗,魏軍一直深入,於是召還正在攻魏的各路軍隊,最終魏軍南攻至瓜步(今江蘇南京六合區瓜埠鎮),一度威脅渡江攻打建康,劉義隆唯有答應議和息兵。魏軍遂於次年自瓜步退軍,當時在彭城坐鎮的太尉劉義恭,認為碻磝不可守,就命一直守城的王玄謨退回歷城,碻磝遂失。此戰不但無功而還,且更被魏軍攻至長江,大肆燒殺擄掠,《資治通鑑》所謂「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拉丁文字原是指古罗马城邦中无土地、无财产、靠工资生活且不需要纳税和服兵役并不受奴役的公民的社會结构,可譯作普羅大眾、平民百姓,而論述馬克思主義時,譯作無產階級,字源由(子嗣)一字所衍生,意味該階層的唯一貢獻是延續香火並供應劳动力,帶有輕蔑之意。 无产阶级的分类 无产阶级(无产者)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产阶级一詞指在社会中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的社会阶级。相对的,在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则被马克思定义为资产阶级(亦称资本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属于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无产阶级划分为普通无产阶级和下層无产阶级。在实际使用的含义中,近似的等同于近代以来出现的,主要受雇于资本家,依靠雇佣工资生活的工人群体。在馬克思的理論中,無產階級是被资产阶级透過剝削其生產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剩餘價值)以獲得利潤的對象,因此,其大多在生存水平線上掙扎,教育相對低落,直到難以生存時,便容易鋌而走險,當人數夠多時,便可能會起來革命,嘗試推翻現有政府及資本家。 半无产阶级(半无产者) 半无产阶级(Semi-Proletariat),指一种不完全依赖工资维持经济生计的雇佣劳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则是指处于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体与生产工人之间的劳动阶级,半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经营很小规模的生产和其他营业。他们通常不能完全靠独立劳动为全部生活来源,经常出卖劳动力,收入甚微。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半无产阶级包括贫农、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店员和小贩等,是一个数量极大的阶级。他们遭受帝国主义、地主、商人、高利贷者以及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生活困苦,濒临破产的边缘,革命性很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主力之一。 流氓无产阶级 流氓无产阶级(德语:Lumpenproletariat,构词自德语:lump“破布”与德语:proletariat“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中的一个子集,特指那些在社会中没法找到工作的人,如妓女、乞丐和无家可归者。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流氓无产阶级自身的特性通常使之难以产生阶级意识,因此难以对无产阶级革命做出贡献,甚至可能会阻碍无阶级社会的建立。 无产阶级的组成 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英文:working class),在无产阶级的组成中占绝大部分。 工人阶级是靠出卖劳动力(体力劳动以及脑力劳动)来维持生活(获取生活资料)的社会阶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阶级因为在社会中通常不占有生产资料,或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不足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因此他们只得被迫出卖自身劳动力给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以获取生活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工人阶级中既存在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也存在自身占有的生产资料无法满足生活而被迫出卖劳动力的半无产阶级(如中国的农民工)。 资产阶级通过与无产阶级建立雇佣关系,将自身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下放给为自己生产所效劳的工人阶级。资产阶级通过这种方式将自身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与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结合起来以完成商品的生产,并从中剥削工人阶级所创造出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工人阶级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阶级,但他们的大部分劳动成果被资产阶级所剥削。 依据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观点,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并经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来领导国家。 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指以农业为职业的人,其中包括以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自然经济产业为职业的人,又有称牧民、渔民等。其中雇农和贫农等下层农民(不占有或少量占有土地)属于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下层农民 下层农民,即佃农,雇农以及贫农等,他们通常不占有或少量的占有耕地。他们通常因为无法独立劳动养活自己和家庭而要靠出卖劳动力(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因此他们属于无产阶级或半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中农 中农通常都拥有自己的耕地(即掌握生产资料),并且中农的立场通常会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情况在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之间摇摆不定。某些比较富裕的中农可能会雇佣雇农或贫农来为自己劳动,而某些较为贫穷的中农则可能会因为收入不足而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弥补家庭收入,所以部分中农通常属于半无产者。 上层农民 上层农民是指农民阶级中的偏上层中农,富农和地主,他们通常拥有自己的耕地(生产资料),并且大多数并不劳动,而是通过雇佣下层农民以完成生产,因此他们在阶级划分上并不属于无产阶级而是属于剥削阶级,并不属于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经济状况,对全国农村人口进行划分,其中划分标准为(以下简称《划分标准》):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家庭成员不参加劳动,只依靠地租收入或雇佣农工耕种,属于“地主”,家中土地要没收分给其他农民,只给留下相当全村平均人口用有的土地,自行耕种。或者根本不留土地。地主属于被打倒的阶级,地主家庭的子女禁止在军队服役,禁止担任党政职务。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虽然也收取地租或雇佣农工,但自己和家庭成员也参加劳动,为“富农”,多余土地也要没收,但不属于被打倒的阶级。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给,不收取地租,属于“中农”。如果在农忙时也雇佣临时工,要算取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剥削量”。剥削量超过20%为“富裕中农”或“上中农”,属于不被依靠的对象。低于20%为“中农”,属于“团结对象”。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为“下中农”,属于被剥削的依靠对象。 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为“贫农”。
如果家庭拥有土地,但基本是自给,不收取地租,属于“中农”。如果在农忙时也雇佣临时工,要算取雇工与自己全家劳动所得的比例——“剥削量”。剥削量超过20%为“富裕中农”或“上中农”,属于不被依靠的对象。低于20%为“中农”,属于“团结对象”。如果家庭收入不足,尚需出外打工,为“下中农”,属于被剥削的依靠对象。 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为“贫农”。 如果家中没有土地,完全依靠打工为生,为“雇农”。贫农、雇农是共产党在农村的主要依靠对象。 其他 现代无产阶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资产阶级的独立的阶级。无产阶级是以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一个革命者组成的集体概念。 据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属于经济范畴划分的阶级。工人阶级主要为被剥削阶级中没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薪生存的被压迫劳动者集体。而无产阶级是为了反对资产阶级诞生的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旧时代的无产阶级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中的贫雇农和中农、自食其力的小商人和知识分子、被压迫的下级军人和自觉反对资产阶级的任何阶层的革命者。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指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的全体劳动者。工人和农民只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同的经济阶层,而不再是独立的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独立的经济阶层,因为没有了压迫和剥削的资产阶级,也就不存在被压迫阶级,因此无产阶级这个概念不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内部区分,而是根据国际形势,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国际共产主义力量存在,所以,无产阶级专政主要指意识形态领域中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指导思想的统治意识。其中更多内容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列宁主义对无产阶级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其认为物质层面的标准应该让位于精神思想层面的标准,即是否掌握政权、是否拥有生产资料都在其次,无产阶级的首要标准应是有无共产主义信仰理想、是否自食其力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是否反对剥削他人不劳而获等。 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指由无产阶级统治的政体,是从废除资本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的统治;在此过渡阶段,无产阶级得压制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反抗力量,打破阶级制度的社会关系,以创建一个新的无阶级社会。 无产阶级专政的构想最早是由卡尔·马克思(1818年至1883年)提出,让作为多数者的无产阶级取得独裁专政的体制;由于马克思认为各国政府都是阶级独裁专政,所以他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并不会比其他的政府形式来的更糟。马克思认为:“(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恩格斯在给《法兰西阶级斗争》写的1891年序文中,认为“巴黎公社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例”。 列宁认为:“机会主义……不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在推翻资产阶级并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时期有阶级斗争。实际上,这个时期必然是阶级斗争空前残酷、阶级斗争形式空前尖锐的时期”,“……一个阶级的专政,不仅对一般阶级社会是必要的,不仅对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只有了解这一点的人,才算领会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的其他定义 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即通俗化的,一般民众化的用法)中,资产阶级与布尔乔亚之类的称呼时常被用来指代富人。而无产阶级和普罗大众等称呼(普罗是从无产阶级Proletarian的头音而来)则时常被用来指代穷人。 在这里并不是以判断其是否掌握生产资料的方式来进行阶级划分,与马克思主义中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划分方式有区别。 近代無產階級的出現 在十九世纪,由于工业的快速發展,使得原有的手工业和农村经济破产,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贫穷人口涌向城市,他们除了向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收入以外,便无法生存下去。由于机器的改良,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因而工人间为了工作机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资本家通过压低工资、使用女工和童工、延长劳动时间和减少劳动保护条件来降低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所以工人的生存状况降低到人道的底线以下。很多工人失业时候被迫以乞讨、卖淫为生;而有工作时,则被迫一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才能勉强糊口。 在二十世紀晚期起,這個無產階級的詞語,有人使用草根階層取代指更廣義的各業基層人員。 参考文献 参见 工人阶级
依據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觀點,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工人階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階級,並經由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來領導國家。 工贼 工贼,是工人阶级内部中的一种人。工贼一般是指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在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集体罢工等)收受资产阶级的好处,在精神上或者行为上支持资产阶级,从而背叛和出卖了无产工人阶级利益的无产者。他们也通常被马克思主义者称呼为“资产阶级的走狗”。 參見 罷工 工賊
工贼,是工人阶级内部中的一种人。工贼一般是指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在阶级斗争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集体罢工等)收受资产阶级的好处,在精神上或者行为上支持资产阶级,从而背叛和出卖了无产工人阶级利益的无产者。他们也通常被马克思主义者称呼为“资产阶级的走狗”。 參見 罷工 工賊 無條件基本收入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亚马尔半岛 欧洲 巴尔干半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赫、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马其顿共和国、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希腊) 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 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挪威、瑞典) 日德兰半岛(丹麦、德國) 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俄羅斯争议) 伯罗奔尼撒半岛 卡帕斯半岛 亚平宁半岛 科拉半岛 非洲 索馬里半島(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蘭、索馬利亞、邦特蘭、西南索馬里、加勒穆杜格) 佛得角半島 巴卡西半島 大洋洲 約克角半島 戈夫半岛 艾爾半島 科堡半岛 北美洲 拉布拉多半島 昂加瓦半岛 梅尔维尔半岛 布西亚半岛 新斯科舍半岛 阿拉斯加半岛 佛羅里達半島 上密西根半島 下密西根半島
平久保半島 知床半島 恒春半島 (亞洲部份) 堪察加半島 泰梅尔半岛 楚科奇半岛 亚马尔半岛 欧洲 巴尔干半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赫、蒙特内哥罗、塞尔维亚、马其顿共和国、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希腊) 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 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挪威、瑞典) 日德兰半岛(丹麦、德國) 克里米亚半岛(乌克兰、俄羅斯争议) 伯罗奔尼撒半岛 卡帕斯半岛 亚平宁半岛 科拉半岛 非洲 索馬里半島(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蘭、索馬利亞、邦特蘭、西南索馬里、加勒穆杜格) 佛得角半島 巴卡西半島 大洋洲 約克角半島 戈夫半岛 艾爾半島 科堡半岛 北美洲 拉布拉多半島 昂加瓦半岛
参见 无产阶级 工人阶级 無產階級
社会阶层 贫困测量与定义 社會階層次文化
马克思·韦伯认为阶级是由市场状况决定的,因此他将阶级划分为买卖双方,阶级冲突就是市场控制权的争夺。他同时还提出了“地位群体”的概念,认为除了通过经济状况划分以外,还必须通过身份、荣誉、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自我认同才能成为阶级。社會學家拉尔夫·达仁道夫则从权力分配角度把阶级划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特例:古時部分地區實行世襲階級制度的社會,例如理论上已经成为历史的印度的等级社会(印度种姓制度):一个人不只自出生,就自然进入了这个等级社会,而且一生也没法摆脱。同時,男系的後代不能改變身份。 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阶层(阶级):社会阶层很不固定,而且法律方面也没有任何阐述。当西方经济学家们说到阶级或社会阶层的时候,通常是指基于经济学上与现代社会或近现代社会相联系的社会阶层(阶级)。 参考文献 参见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中產階級 蓝领、白领 四民
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阶层(阶级):社会阶层很不固定,而且法律方面也没有任何阐述。当西方经济学家们说到阶级或社会阶层的时候,通常是指基于经济学上与现代社会或近现代社会相联系的社会阶层(阶级)。 参考文献 参见 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中產階級 蓝领、白领 四民 种姓制度 王國境內的諸階層
15世纪,欧洲進入文艺复兴時期。1492年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同时终结了十字军东征,知识获得尊重,开始挑战传统的科学和神学教条。新教改革开始,德国神父馬丁·路德挑战教宗的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使英国教会脱离教宗管制,也让英格兰在随之而来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得以采取更灵活的结盟政策。但是,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光荣革命确认这个协议。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机器时代,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而欧洲大陆也爆发了法国大革命,直到拿破仑發動霧月政變。1848年,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最后的农奴制残余在1848年的奥匈帝国被废除。俄国农奴制在1861年被废除。巴尔干国家开始从奥斯曼帝国重获独立。1870年普法戰爭后,意大利和德国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崩溃。1933年纳粹上台,之后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与轴心国战败。战后美國蘇聯为首的两大战胜国集团在欧洲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冷战。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后,欧洲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至2016年为止,欧盟包括28个欧洲国家,超过5亿人口。北约也扩大到包括俄罗斯的邻国——这是欧洲自从一世纪罗马帝国以来一体化最显著与最具军事优势的时期。 史前時代 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在现代人类——智人出现前便从非洲移居至欧洲。最早的欧洲人骨骼格魯吉亞原人发现于格鲁吉亚德馬尼西,距今180万年。生物学概念上最早的现代欧洲人出现于公元前3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尔干半岛已有定居点的痕迹。中欧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区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达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库库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欧洲最早的大规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意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开始有卡慕尼文明,留下欧洲最多的超过35万幅的壁画。 欧洲的铜器时代,也叫青铜时代,是一段变化和混乱交错的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亚民族大举迁徙和入侵欧洲。主流学者认为他们是原始印欧人,但是也有几种有争议的其他看法。其他现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转播发展,经济上首次出现明显的阶级差别,以及与此相关的在巴尔干地区的第一个已知的君主制政权。欧洲第一个著名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是克里特岛上的邁諾安文明,以及随后的希腊邻近地区的迈锡尼文明。 虽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爱琴海地区的人就懂得使用铁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该技术还没有传播到中欧,除了石器时代的陶器群文化进化而来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这项技术的优越性使得印欧人不久之后明显在義大利半島和伊比利半島站稳脚跟,足迹深入这两个半岛(罗马建立于公元前753年)。 古典时代 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影响十分明显地表现在当代欧洲的语言、思想、法律和思维方式中。古希腊是一群城邦的集合,从中发展出早期的民主制度。雅典是最强大的和最发达的城市,从伯里克利时代开始就是知识的摇篮。公民论坛进行国家政策的辩论和立法,最著名的古典哲学家们从中产生,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者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作为希腊馬其頓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的军事成就把希腊文化和知识一直传播到印度河边。但是在布匿战争中战胜迦太基强大起来的罗马共和国在这一地区崛起。希腊文明传承到罗马文化中,雅典本身也被归入元老院和罗马人民(SPQR)的旗下。罗马从阿拉伯一直扩张到不列颠尼亚。公元前44年当罗马到达全盛时,领导人尤利烏斯·凱撒被怀疑破坏共和,意欲独裁而遇刺身亡。在随后的混战中,屋大维篡夺权力,收买罗马元老院。宣布共和国重生的同时,他实际上开始罗马国家从一个共和国到一个帝国——羅馬帝國的转变。 古希腊 希腊文明是一群城市国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科林斯和锡拉库扎)的集合,拥有千差万别的政体和文化,包括没有先例的各种各样的政府形态、哲学、科学、数学、政治、体育、戏剧和音乐。最强大的城邦——雅典,通过雅典贵族克里斯提尼发明的一种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独立自行投票表决立法和行政议案。这里诞生苏格拉底,公认的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苏格拉底还发明苏格拉底法,或称反诘法——一种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个人回答,鼓励对问题进行更基础深入的思考。因为这种哲学,苏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蛊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讨论与当时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是柏拉图学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记录这一幕,并且继续下去发展出它自己的独特哲学——柏拉图主义。 希腊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亚细亚、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沿岸建立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向东部的扩张受到来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反击。在希波战争中,希腊城邦结成联盟,并在普拉提亞战役中战胜波斯帝国,击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腊各城邦结成提洛同盟继续与波斯战斗,但是雅典在联盟中的领导地位促使斯巴达组织针锋相对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两个联盟之间为希腊的领导权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联盟获胜。对于随后的斯巴达霸权的不满导致科林斯战争爆发,底比斯领导的联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击败斯巴达。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战将希腊文化传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这些国家的更古老的知识,开创一个被称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发展时期。亚历山大逝世于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国分裂成许多希臘化文明国家。 古罗马 许多希腊的知识被罗马吸收,它利用敌人的不团结从意大利向外扩张,唯一真正对罗马的崛起的挑战来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迦太基,它被击败在公元前3世纪,这一事件标志罗马统治的开始。罗马首先被国王统治,后来是元老院共和(罗马共和国),最后在公元前1世纪成为帝国,受奥古斯都和继任的独裁者们的统治。羅馬帝國势力在地中海,控制着沿岸所有国家。它的北部边界是莱茵河和多瑙河。在皇帝圖拉真(公元2世纪)统治时,帝国领土达到最大,控制着近似5,90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包括不列颠,羅馬尼亞和部分美索不达米亚。帝国带来和平,文明和中央政府对治下领土有效的管理,但是在3世纪一连串的内战消弱它的经济和社会力量。在4世纪,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把国家分成东西两部分。虽然戴克里先残酷迫害基督徒,但是君士坦丁还是于313年在米兰敕令中宣布停止国家支持的对基督教的迫害,从而为帝国之后于380年将基督教作为国教埋下伏笔,使天主教會成为一个重要的组织。 古典时代晚期 民族大迁徙时代 312年君士坦丁大帝收复罗马后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并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希腊城市拜占庭,并将后者改名为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國教,同时他也是最后一个统一的罗马帝国的皇帝。此后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以拉文納为中心,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罗马不断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夺,并在476年最终陷落于赫鲁利人首领奧多亞塞之手。西罗马变成一群日耳曼王国的拼凑集合,但是罗马城在罗马天主教會的监管之下,仍然是知识的中心,在西欧很大程度保留住罗马的经典思想。同时,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将罗马法法典化成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纪中,东罗马帝国先与波斯萨珊帝国爆发战争,随后与新兴的伊斯兰教哈里发帝国(四大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至650年,埃及、和叙利亚省已经落入穆斯林军队之手,倭马亚王朝随后在7世纪和8世纪分别征服西班牙和意大利南部。 在西欧,一种新的政治结构正在形成:罗马帝国解体后的权力真空之下,当地建立起平民和他们耕种的土地之间的等级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税,并向当地的领主效忠。什一税用于支付国家财政和战争支出。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领主和国王不断出现,其中最伟大的是法兰克人的统治者查理曼。800年,查里曼作为大片领土的征服者,被教宗良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有效地加强他在西欧的权力地位。查里曼的王朝是一个新的西欧日耳曼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的标志。在其国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积聚。基辅罗斯公国在封疆扩土,大摩拉维亚在日益成长,而盎格鲁人和撒克遜人则忙于保家戍边。 罗马帝国的衰落 西罗马帝国不断受到来自北欧的袭击,而罗马帝國最终于476年陷落。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领奧多亞塞投降。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1776)中认为罗马人堕落了,丧失公民的美德。吉本说相信死后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懒惰与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伦·布沃肖克评论说:“从18世纪以后,我们对罗马衰亡耿耿于怀: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为我们担忧自身的象征。”它仍然是最大的历史谜团之一,传统上拥有庞大的研究学者队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时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395年狄奧多西一世(罗马帝国最后一次政治统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罗马军团撤回意大利阻挡亚拉里克一世时跨过莱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随后的西罗马军团瓦解,565年最后一位尝试收复西罗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後穆斯林勢力入侵。很多学者坚持认为比起“衰亡”来这些变化更适合被描述成一次复杂的转变。随着时间流逝关于罗马帝国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很多理论。 中世纪 中世纪一般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算起,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圖曼土耳其攻陷为止。西罗马帝国灭亡导致西欧政治体制崩溃,但却形成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统治结构。基督教神权超越世俗政治权力。公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西欧再次形成一个暂短政治统一时期。查理曼死后,他的后代将帝国瓜分,西欧重新陷入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正教与天主教。从11世纪末期开始,西欧天主教对穆斯林世界进行长达200年的十字军东征,却以失败告终。天主教的神性受到质疑,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萌发。 社会学家称中世纪是封建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最先出现在意大利北方的自治城市经济中。中世纪见证北欧和西欧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化的过程。许多现代欧洲国家把自己国家的起源追溯到中世纪的重大事件。现代欧洲的政治疆界在很多方面是这一混乱时期的军事和王朝政治的产物。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早期始于410年罗马被哥特人攻陷,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废黜,496年托尔比亚克战役以及535–552年间的哥特战争;结束于962年奥托一世大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和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在此期间,欧洲的大多数地区基督教化,紧随罗马沦陷和9世纪法兰克帝国建立后的欧洲大陆卡洛林文艺复兴其后的就是“歐洲黑暗時代”,与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相比,欧洲仍然蛮荒落后。公元1000年君士坦丁堡已有30万人口,而罗马当时仅剩3万5千人,巴黎仅有2万人口。伊斯兰世界却拥有一打从西班牙到中亚的大型城市,其中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是当时西欧最大城市,拥有45万人口。 拜占庭之光 很多人认为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06-337年在位)是第一个“拜占庭皇帝”。是他于公元324年把帝国首都从尼科米底亚迁到拜占庭,并把后者重建为君士坦丁堡,也称Nova Roma(“新罗马”)。罗马城本身从戴克里先治下开始就不再作为帝国首都。把帝国的起源追溯到狄奧多西一世统治时(379年-395年)和基督教正式取代罗马异教,或者从他395年去世时东西方政治永久性分裂算起。其他人将其定为之后的476年,传统上认为的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被废黜时,只剩下东方希腊化地区的皇帝作为帝国的唯一权威。也认为是-{希}-拉克略在位时(约620年)的帝国改组,拉丁文的头衔和使用被正式改为希腊文。无论如何,这种转变是逐渐的,至330年君士坦丁在他的新首都举行落成典礼时,希腊化和不断深入的基督教化已经开始。一般认为帝国于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于鄂圖曼帝国后灭亡。 公元541-542年,全国流行的查士丁尼大瘟疫折磨着拜占庭帝国,包括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据估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1亿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穆斯林勢力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封建基督教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于约800年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曼被教宗加冕为皇帝时开始崛起。他的帝国立足于法国、低地国家和德意志,扩张至现代的意大利、下萨克森、波西米亚、匈牙利和西班牙。他和他的父亲得到教宗的暗中支持,因为后者想获得对抗伦巴第人的资本。正式地说来教宗是拜占庭帝国的臣属,但是拜占庭皇帝没有(也不能)进行任何对抗伦巴第人的行动。 在东方保加利亚于681年建立,成为第一个斯拉夫国家。强大的保加利亚帝国是几个世纪中与拜占庭争夺巴尔干控制权的主要对手,在9世纪成为欧洲斯拉夫地区的文化中心。两个国家大摩拉维亚和基辅罗斯在9世纪的东西斯拉夫地区分别崛起。在9世纪后期与10世纪北欧和西欧感到迅速崛起的维京人的力量和影响,他们使用他们发达的航海船只如长船等飞速地、有效率地掠夺、买卖、征服和殖民。匈牙利人掠夺欧洲大陆,佩切涅格人席卷东欧,而阿拉伯人掠过南欧。在10世纪中欧建立几个独立王国,如波兰和匈牙利王国。匈牙利人停止掠夺,主要的民族国家也包括巴尔干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接下来直到1000年的时期中,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从而削弱神圣罗马帝国。 中世纪中期 沉睡在黑暗时代的欧洲被新的教会危机所震动。1054年一场不可调解的宗教分裂在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尚存的基督教派别之间产生。 在11、12和13世纪的中世纪鼎盛时期,欧洲人口大量增长,带来与前一时期相比巨大的社会着政治变革。至1250年强健的人口增长极大地刺激经济,使其达到19世纪之前再未重现的高度。 从约1000年开始,西欧经历最后的野蛮人入侵,政治上更为稳定。维京人在英伦三岛、法国和其他地区定居,北欧基督教王国在他们的斯堪的纳维亚故乡也发展起来。马扎尔人在10世纪停止扩张,至1000年,信仰基督教的中欧匈牙利王国被承认。除了短时期的蒙古人入侵之外,主要的野蛮人入侵都停止了。 在11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的人口开始移居至新的土地,某些在罗马帝国末期回归到野蛮状态。在被称为“大清除”的时期中,欧洲大量森林和沼泽被开辟为耕地。在同一时期移民也越过传统的法兰克帝国边界,到达新的东欧前沿,越过易北河,在此过程中将德意志疆域扩大了三倍。十字军在黎凡特建立欧洲殖民地,从摩尔人手中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诺曼人在意大利南部殖民,这些都是主要的人口增长和移居模式。 中世纪鼎盛时期产生许多不同形式的学术、宗教和艺术杰作。这个时期经历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意大利城市国家的兴盛。仍然有强大实力的罗马天主教会号召全欧洲的军队参加一系列的对占领圣地的塞尔柱突厥人进行的十字军东征。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重新发现启发托马斯·阿奎那和其他思想家发展起经院哲学。在建筑学上,很多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在这一时期建造或完成建造。 教会分裂 1054年教宗良九世坚持在五人团中拥有安条克、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三个席位,東西基督教會大分裂由此迸发。从八世纪中期起,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在伊斯兰世界的入侵面前不断缩小。安条克于1045年被拜占庭夺回,但是罗马帝国的西方继承者们宣称拥有对亚洲和非洲失落的席位的权力和责任。良九世维护西方一直习以为常的尼西亚信经中的和子說,引起更大的争议。今天的东正教认为在第四次大公会议上通过的第28条教规明文规定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互相平等。东正教还认为罗马主教的权威只限于他自己的主教辖区,在主教辖区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威。教会分裂还有其他较为次要的因素,包括圣餐礼的方式不同。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之后拉丁语和希腊语世界失和达几个世纪之久。 进一步的变革在欧洲的权力重新分配之中开始进行。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于1066年入侵英格兰。诺曼人入侵由于若干原因在英格兰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引入一批诺曼贵族将英格兰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因此减弱斯堪的纳维亚的影响。它建立欧洲最强大的王朝,创造一个高度发达的政府系统。另外,基于岛国,英格兰发展出一支强大的海军,贸易关系遍布全球,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与许多关键的海上战略据点如百慕大、苏伊士、香港以及特别是直布罗陀。这些战略优势不断增长,直到二战之后都被证明具有决定性作用。 圣战 在東西教會分裂后,新成立的中欧王国波兰、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等纷纷皈依西方基督教。罗马天主教会发展成为强权之一,导致教宗与罗马皇帝之间产生冲突。公元1129年罗马天主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用强制手段保证西欧人信奉罗马天主教。宗教裁判所裁判异端(异教徒)令其忏悔。如其不从便判死刑。在此期间许多领主与贵族统辖教会。克吕尼的僧侣努力建立一所没有领主和贵族的教会,并获成功。教宗額我略七世继承僧侣们的事业,并订下两个目标:摆脱国王和贵族的控制,与增强教宗的权力。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区由于异教王国(斯堪的纳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的归正,基督教收复安达卢西亚失地与十字军东征迅速扩大。到15世纪欧洲大部分地区已经皈依罗马天主教。 早期的文艺复兴迹象在11世纪的西欧就已开始显现,意大利重新开始进行贸易,使得诸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这样的城邦的经济和文化得以发展。同时,民族国家开始在法国、英格兰、西班牙和葡萄牙形成,虽然它们的形成过程(通常以君主、贵族封建领主和教会的对峙为标志)长达几个世纪。这些新的民族国家开始使用自己的文化语言代替传统的拉丁语。这一运动的主要人物包括但丁·亞利基利与皮桑夫人,前者以意大利语著书,后者虽然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但移居法国以法语写作。另一方面,实际位于德国和意大利的神圣罗马帝国,进一步分裂成大量封建公国和小城邦,它们对帝国的服从只是形式上的。 蒙古帝国兴起后的13与14世纪经常被称为“蒙古时期”。蒙古军队在拔都率领下向西方扩张。被他们征服的西方国家包括俄罗斯全境(除了诺夫哥罗德成为附庸以外)、钦察-库曼人联盟、匈牙利和波兰(仍然保留主权国家地位)。蒙古的记载显示在由于窝阔台之死被蒙古召回之前,拔都计划完全征服所有的欧洲诸国,以对奥地利、意大利和德国的冬季攻势为起点。很多历史学家相信仅仅由于窝阔台的死制止欧洲被完全征服。在俄国,金帐汗国的蒙古人统治持续近250年。 中世纪晚期 一般认为中世纪晚期从14世纪开始,结束于15世纪。至1300年左右,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繁荣和增长陷于停滞,一系列的饥荒和瘟疫,如1315-1317年大饥荒与黑死病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黑死病是欧洲史上的最大灾难之一,有过多次爆发,但是最严重的一次是在14世纪中期,估计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于此次爆发。人口减少导致社会劳动力缺失,幸存下来的人们一度得以稍微挣脱身上沉重的封建枷锁。然而社会动乱也时有发生:法国和英格兰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扎克雷起义与英國農民起義。无独有偶,统一的罗马天主教会也一度毁于1378-1417年间的西部教会大分裂。这些事件也被统称为中世纪晚期危机。 从14世纪开始,波罗的海成为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一些城市结成贸易联盟——即汉萨同盟,促使波兰、立陶宛和利沃尼亚的大片地区融入与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体系中,也间接促进了如波兰-立陶宛联邦、匈牙利、波西米亚和莫斯科大公国等东欧列强的崛起。 中世纪的结束时间一般公认为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占的1453年。土耳其人把该城作为他们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该帝国一直延续到1922年,全盛时期的领土曾囊括了包括埃及、叙利亚和巴尔干半岛大部的广大领土。奥斯曼帝国对欧战争,有时也被称作“土耳其战争”,也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
近代 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 。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世界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止。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科学的重要性上升,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世俗公民政治和民族国家异军突起。资本主义经济从意大利北部诸共和政体如热那亚等开始萌芽发展。近代也见证重商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占据主导。自然,近代也代表了在大部分欧洲地区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的衰落与最终消失。这一时期也包括新教改革、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对美洲殖民和欧洲猎杀女巫活动。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在近代对欧洲学术生活影响深远的文化运动。它起源于意大利,在两个半世纪的文化间隔中扩大到北欧和西欧,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历史、宗教和学术的其他方面。 意大利的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人称第一名骨子里的人本主义者,在1330年写道:“我活着,但我宁愿在另一年代重生。”他对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情有独钟。在15和16世纪对古人的兴趣有增无减,人们感到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古文化是复兴所需的思想和意见的宝库。马提欧·佩梅力在1430年写道:“现在每一颗会思想的心灵都确实应该感谢上帝允许自己诞生在一个新时代。”文艺复兴产生了:一个学问举足轻重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是日益增加的拉丁语和希腊语文本研究启发,把希腊-罗马时代作为黄金时代加以崇拜。这促使很多艺术家和作家开始把罗马和希腊的例子作为榜样创作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一时期也有很多创新,特别是在艺术的多面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笔下。很多罗马和拉丁文材料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存在。僧侣们在过去一千年里一再抄写旧的文本,并把他们收藏起来,但却是为了别的目的。更多的材料在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大量从伊斯兰世界流落进入意大利,后者继承这些通过征服取得的希腊和罗马文字和知识,甚至尝试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良。人文主义者们一向自视为高级思想家,将恢复伟大的过去看作是一场文艺复兴——一次文明本身的复生。 这一时期也确立很多重要的政治先例。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政治作品《君主论》影响之后的专制政治和现实主义政治。同样重要的是很多统治者资助和利用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作为自己权力的象征。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可以被看作一场知识分子通过复兴古代的思想,也通过新的思想方法研究和改良世俗社会的尝试——近古时代在语言、思想和感觉上过于“哥特化”。 宗教改革 在这一时期天主教会的腐败遭到新教改革的强力反弹。后者获得诸多支持,特别是在寻求强国之路,摆脱天主教会影响的诸侯之间。马丁·路德之后人物层出不穷,比如约翰·加尔文的加尔文主义在很多国拥有影响,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使英格兰从天主教会独立,另创圣公会(与一般看法不同的是这只是一半正确,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完成圣公会的组成工作)。这些宗教分歧导致由宗教和西欧野心勃勃、日益强大和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发起和推动的一轮新的战争。 新教改革也使天主教会内部开始一轮改革浪潮,史称反宗教改革,目的在于减少腐败,增进与加强对于天主教教义的信心。在这场运动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组织就是耶稣会,它协助东欧国家留在天主教内。但是天主教会仍然多少被宗教改革所削弱,欧洲的一部分从此不再受其掌管,其余的天主教国家的君主也开始掌控本国的天主教会组织。 中欧国家,如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匈牙利,比起西欧更加宽容。虽然仍然规定天主教占主导地位,它们继续允许大量的宗教少数派保持自己的信仰。天主教徒、新教徒、东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中欧各守一方。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泛欧洲思想的兴起。埃默里克·克吕瑟(Eméric Crucé,1623)提出欧洲理事会的构想,目的是结束欧洲的战争。建立持久和平的尝试没有成功,虽然1518年所有的欧洲国家(除了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两者不被看作是欧洲国家)在1518年伦敦条约中同意维持和平。几年之后就再次爆发好几场战争。宗教改革也使得欧洲和平在几个世纪之内成为不可能。 另外一个结果是欧洲至上主义。文明的概念来自于古希腊和罗马:纪律、教育和城市生活是文明开化的必要条件;文明性是判断欧洲人和非欧洲孰优孰劣的标准,欧洲自认优于其它大洲。当时存在蒙田等人发动的另一运动,认为欧洲之外的人是更好、更自然和更纯朴的人。整个欧洲都建立邮政服务系统,使得欧洲人文主义知识分子得以抛开宗教分歧互相联合形成网络。但是罗马天主教会查封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这导致新教国家在学术上后来居上,因为查封书籍只在某一地区有效。弗朗西斯·培根和其他热心科学人士尝试以强调自然的统一建立欧洲的统一1。在15世纪的中世纪末,强大的由拥有中央集权的新君主们建立的世俗民族国家出现在法国、英格兰和西班牙。另一方面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会力量在不断壮大,从波兰国王手中夺过立法权力。新的国家强权也在别的国家特别是英格兰受到国会挑战。地区统治者、城市、农民共和国和骑士们合作组成的新型国家开始出现。 探索与征服 频繁的战争并没有阻止新兴国家对世界的广大地区进行探索和征服,特别是对亚洲(西伯利亚)和新发现的美洲。在15世纪,葡萄牙在地理大发现中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它们是第一批在美洲设立殖民地和在亚洲和非洲海岸设立贸易站的国家,但随后被法国、英国和荷兰赶上。1552年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征服两个鞑靼汗国——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另外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于1580年的远征使西伯利亚并入俄罗斯。 殖民扩张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继续进行(遇到过一些挫折,比如英属北美以及随后的墨西哥、巴西和其他国家在拿破仑战争前后的成功独立)。西班牙控制北美的一部分和大部分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和菲律宾;英国获得整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印度的绝大部分,以及非洲和北美的许多地区;法国获得加拿大的一部分和印度(几乎全部在1763年巴黎条约中落于英国之手)、印度支那、非洲的许多地区以及加勒比群岛;荷兰获得东印度群岛(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和加勒比海中的一些群岛;葡萄牙获得巴西和几块非洲和亚洲的土地;随后而来的列强如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和俄罗斯也都取得更多的殖民地。 这些扩张对于宗主国的经济大有裨益。因为帝国并不稳如磐石,贸易一度甚嚣尘上。至16世纪末,美洲的银占西班牙国家总预算的五分之一。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费用主要由殖民地的资金支付。但是,当时英属殖民地收益最丰的奴隶贸易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在18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时期只占大英帝国经济总额的5%(但收益率更高)。 启蒙运动 在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制度(通过重商主义)取代封建制度,至少在西部欧洲成为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不断扩张的殖民地促进商业革命。这段时期现代科学的崛起及其在技术进步上的应用引人注目,并在工业革命中到达高潮。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92年为寻找通向东印度群岛的捷径向西的探险为首的对新大陆的开发,不久便受到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发北美的挑战。新的贸易形式和不断推进的地平线产生新的政府、法律形式和经济需要。 宗教改革对欧洲整体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国家之间被宗教划清界限,某些国家内被也被宗教纷争四分五裂,并得到外敌的热心支持。法国在十六世纪陷入这个深渊中,发生一系列的名为法国宗教战争的冲突,最终以波旁王朝取得胜利而告终。英格兰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了这种情况,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温和的英国国教得以确立。现代德国的大部分当时在理论上的神圣罗马帝国框架内由许多小的主权国家组成,教派分歧使得诸侯割据更加严重。波兰立陶宛联邦此时由于其宗教自由和大体上免于欧洲宗教纷争而受到注意。 三十年战争进行于1618年至1648年,主要在今天的德国境内,大多数欧洲列强卷入其中。它开始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和天主教诸侯之间的冲突,随后逐渐演变成席卷大半个欧洲的全面战争,原因也不是一定和宗教有关。在战争中雇佣兵被广泛运用,它的主要影响是大片地区被搜寻粮草的大军洗劫一空。大范围的饥荒和传染病流行使德意志诸侯国人口元气大伤,低地国家和意大利情况稍好,很多地区强国濒临破产的窘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口由于战乱和与此有关的引发的疾病和饥荒死去。战争整整持续三十年,但是引发战争的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未解决。 在结束战争,允许国家决定自身宗教信仰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独裁成为欧洲大陆的普遍现象,但欧洲某些地方进行以英国内战,特别是光荣革命为先兆的宪政体制的实验。欧洲的军事冲突并没有停止,但是对欧洲人的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下降。在发达的西北欧,启蒙运动给予新的观点哲学上的支持,印刷术使得识字率不断上升,造就思想上的新的世俗力量。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其特有的准民主性“黄金自由”又一次成为例外。 东欧是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争霸的战场。在这一时期这三个国家逐渐没落最终被新的开明君主专制国家——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所取代。在19世纪到来之时它们成为新的列强,三个国家瓜分波兰,瑞典和土耳其也分别向俄国和奥地利割让大片土地。大量波兰犹太人移民到西欧,在中世纪他们被放逐出的土地上建立起犹太人社区。 現代 早期(1789至1914) 从1789年到1914年的“漫长的十九世纪”经历激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首先拉开序幕的是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随后是欧洲政治版图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的重新划分,民族主义的兴起、俄罗斯帝国和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到来,同时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最后,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引发一系列事件并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到达最高潮。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早期的一段持续的工业化进程时期,农业、制造业和运输业发生巨大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有着深远的影响,随后更传播至整个欧州和北美以至全世界。在18世纪后期英国经济基础的手工制造业率先被机械工业和制造业所取代。它最先开始于纺织业的机械化、冶金产业的发展和煤炭需要的不断上升,一发而不可收拾。贸易扩张受到运河建设、改善的公路系统和火车运输的支持。蒸汽机(由煤炭提供动力)的发明和动力机械(主要在纺织业应用)大大提高生产力。19世纪前二十年全金属机床的出现促进其他产业的制造类机械的生产。它的影响远布整个19世纪的西欧和北美,最终影响整个世界。这种变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政治革命 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干涉导致国家破产。在财政改革一再失败之后,路易十六被说服召开三级会议——由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国民代表会议。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成员们在凡尔赛宫召开会议,但是对于采取何种投票制度的讨论走进死胡同。进入6月,第三等级,在其他两个等级的成员们的声援下,宣布自己为法国的国民议会,宣誓直到法国制定出一部宪法之前决不解散,并在7月成立国民制宪议会。在同一时间巴黎人民进行起义,1789年7月14日攻占著名的巴士底狱。 在此时议会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在随后的两年内通过包括《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废除封建制度和根本上改变法国与罗马关系的各种法律。起初国王对这些变化安然接受,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但随后在外国入侵的威胁下反对王权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国王被剥夺权力,决定和家人一同溜走。他被人认出来带回巴黎。1793年1月,被判叛国罪而处死。 1792年9月20日,国民公会废除君主制,宣布法国为共和国。由于战事紧急,国民公会组建公共安全委员会,由雅各宾俱乐部的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领导,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在罗伯斯庇尔领导下委员会实行恐怖统治,在巴黎有4 0000人被处决,主要是贵族和被革命法庭审判的人,证据往往非常单薄。在其他地区,反革命叛乱被强力镇压。该政权在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中被推翻,罗伯斯庇尔被处决。接手的政权中止恐怖,放松罗伯斯庇尔的比较极端的政策。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在革命战争中最杰出的将领,征服意大利的大部分,迫使奥地利人屈膝求和。1799年他从埃及返回,在雾月政变(11月9日)中推翻政府,代之以督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12月4日,在一次暗杀行动失败后,他把自己加冕为皇帝。1805年拿破仑计划入侵英国,但是英国和俄罗斯与奥地利重新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迫使他将注意力转到欧洲大陆,同时将占优势的英国海军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引出的计划失败,法国在10月21日决定性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战败,入侵英国的希望破灭。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击败数量占优的奥地利-俄国联军,迫使奥地利退出反法同盟(见普莱斯堡条约)并解散神圣罗马帝国。1806年第四次反法同盟建立,1806年10月14日拿破仑在耶拿-奥爾斯塔特战役中击败普鲁士,并穿越德国在1807年6月14日弗里德蘭戰役中击败俄军。蒂尔西特条约在法俄之间瓜分欧洲,并创建华沙公国。 1812年6月12日拿破仑以70万人的大军團入侵俄国。在精心布置的斯摩棱斯克戰役和博罗金诺战役胜利之后,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却发现城市已经被撤退的俄军付之一炬。他被迫撤军,在撤退的路上受到哥萨克的骚扰、疾病和饥饿的侵袭。只有2万人在战后活下来。至1813年局势转为对拿破仑不利。在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中败于七国联军之后,他在六日战役和巴黎沦陷之后被迫退位,在枫丹白露条约下被放逐到埃尔巴岛。他在1815年3月1日回到法国(见“百日王朝”),建立起一支军队,但不出意料地在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战役中败于英国和普鲁士军队。 人民崛起 在革命的法国战败后,其他列强尝试恢复1789年以前的局面。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欧洲主要列强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帝国(除去内部革命的情况)之间和梅特涅体系之下达成均勢平衡。但是努力并无法阻止革命运动愈演愈烈:中产阶级已经被法国大革命的民主理想深深影响,工业革命导致重要的经济社会变化,下层阶级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被卡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观点),对新型资本主义的向往则成为自由主义。一些民族主义运动(在德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的出现导致进一步的动荡,它们寻求民族统一和/或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结果是1815年至1871年期间大量革命运动和独立战争爆发。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三世,1848年结束英国的流放生涯回国并被选入法国国会,然后在一场政变中作为“亲王总统”把自己选为皇帝,这项行动其后受到绝大多数法国选民的支持。他和奥地利帝国作战从而帮助意大利统一,和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一起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他的帝国在法国屈辱性地败于普鲁士之后崩溃,他本人被俘虏。法国成为一个虚弱的共和国,不肯谈判,并在数月之后被普鲁士击败瓦解。在凡尔赛,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告为德国皇帝,产生了现代德国。虽然革命党人大部分失败了,但是至1871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成为立宪(而不是专制)君主制国家。19世纪也见证大英帝国作为世界第一个全球帝国的崛起和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前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工业革命。 晚期(1914至1991) 从1914年到1991年,欧洲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包括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崛起和衰落。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宣示欧洲殖民帝国的终结,并吹响广泛的非殖民化的号角。1989年至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引发铁幕的崩溃、德国统一和现仍进行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一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一方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保加利亚组成的同盟国,另一方是由塞尔维亚王國、蒙特內哥羅王國和法国、英国、俄国(三国协约)以及1915年加入的意大利和1917加入的美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在1914至1918年间欧洲征召超过6000万士兵,最终协约国取得胜利。但俄国在1917年战败,并导致1917年俄国革命和苏联的成立。 在凡尔赛条约(1919)中战胜国把相对苛刻的条款强加于德国,并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承认在中欧已经解体的德意志、奥匈和俄罗斯帝国废墟之上成立的新的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王国、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其中大多数国家卷入局部战争中,当中规模最大的是波苏战争(1919-1921)。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1929-1933的大萧条导致极端民族主义政府——有时被宽泛地定义为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1922)、德国(1933)、西班牙(在1939年结束的西班牙内战之后)以及其他国家如匈牙利的出现。 二战 在“钢铁条约”中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结盟,以及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在贯穿于1930年代后期的军事竞赛后,于1939年9月1日袭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起初的胜利(主要是1941年之前征服波兰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大部、法国和巴尔干),轴心国在1941年开始过度扩张。希特勒的意识形态对手是俄国的共产党,但是由于德国未能战胜英国以及意大利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区的失败,轴心国部队被分割在西欧和斯堪的纳维亚的驻地,同时还要进攻非洲。因此,对于苏联(和德国一起在1939-1940年瓜分中欧)的袭击并没有用上足够的力量。虽然一开始取得成功,德军仍然在1941年12月被阻击在莫斯科地区。 接下来的一年风头逆转,德军遭受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同时,日本(1940年9月起与意大利和德国结盟)开始袭击东南亚的英军,1941年12月7日袭击夏威夷的美军;德国当时对美国宣战,结束过度扩张。战争在轴心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和同盟国(大英帝国、苏联、美国)之间全面爆发。同盟国部队在北非取得胜利,1943年进军意大利,1944进军被占领的法国。1945年春德国本土被东线苏军和西线其他同盟国部队分别进占;五月上旬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结束欧洲战事。 这一时期的标志还有工业化与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德国开始对于超过1100万人的有组织的大屠杀,包括大部分的欧洲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以及几百万波兰人和苏联斯拉夫人。苏联的强制劳动制度,强制人口驱逐政策,和乌克兰大饥荒有着近似的死亡数字。在战中和战后几百万平民受到强制人口迁徙的影响。 冷战 二次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西欧的领导地位。欧洲版图在雅尔塔会议上被重新划定,作为日后冷战中两大势力集团明争暗斗的主要地区被一分为二——西方国家和东方集团。美国和西欧(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德等)成立北约联盟,作为防备苏联进攻的保障。随后,苏联和东欧(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与罗马尼亚)成立华沙条约,防备美国可能的进攻。
起兵入洛 皇帝元诩因为不满灵太后专权,宠幸男宠等放肆之举,密诏尔朱荣入洛。灵太后得知后杀了元诩,将元诩刚刚诞生的女儿立为新帝,之后又为了长期把握朝政,又立了幼主元钊为帝,魏孝明帝死后,建義元年(528年),尔朱荣借机慷慨宣言,要为元诩之死讨个公道,杀奔洛阳。尔朱荣并扶植魏孝莊帝元子攸即位,元子攸封尔朱荣太原王,他的女儿大尔朱氏原本是魏孝明帝的侧妃,此时又成为孝莊帝的皇后。元子攸称帝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守军纷纷倒戈。灵太后只好绝望地出家为尼,尔朱荣派遣骑兵进入洛阳,将灵太后和元钊抓至河阴(今河南孟津縣),面对灵太后的百般辩解,尔朱荣不为所动,将灵太后和元钊沉入黄河。 河阴之变 随后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自己的军队尚不到一万,怕今后不好控制朝廷,听从亲信费穆的建议,想诛杀立威。于是发动了河阴之变,誘騙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河陰,尔朱荣阴冷着脸呵斥百官:“天下丧乱,先帝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以鐵騎包圍,盡殺之,就连元子攸身边的兄弟元邵、元子正也未能幸免。荣又令其军士言:“元氏既灭,尔朱氏兴!”,皆称万岁,随后将元子攸软禁于营中。尔朱荣从而完全掌控朝政,登上权力巅峰的尔朱荣此时也动了称帝的念头。而且此时元子攸也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表示帝业自有天命,劝说他择贤另立,或者自立为帝。高欢也劝说尔朱荣称帝,但被贺拔岳劝阻。尔朱荣迷信,遇事不决,便铸金人,尔朱荣连铸了四个自己的金人都不能成功。甚至打算要立元天穆为帝,可卜者说唯有元子攸是天命所在。权衡一番后,最终还是向元子攸请罪,将他请入洛阳。 河阴之变导致尔朱荣和北魏皇室彻底决裂,再无恢复关系的可能。当尔朱荣打算率领部队进入洛阳之时,斩杀朝臣的残暴之举已经引得众怒,部队都不敢贸然进城,军中呼吁迁都的声音高涨。留在洛阳的各级官员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不敢露面。加上不断有流言尔朱荣要纵兵劫掠洛阳,人心惶惶,导致此時“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尔朱荣后来也后悔自己杀戮宗室太多,恢复被杀者的身后待遇。 权势滔天 等洛阳稍有安定,尔朱荣对洛阳还是不放心,正式提出打算迁都晋阳,元子攸忌惮尔朱荣的权势不敢阻拦,尔朱荣却遭到元谌的极力反对,在尔朱世隆的极力劝阻下才化解了这场针锋相对的局面,尔朱荣放弃迁都的决定。尔朱荣对自己滥杀朝臣的事情惴惴不安,再次向入宫向元子攸请罪,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元子攸也加以宽慰。当晚,尔朱荣在宫里喝得酩酊大醉,元子攸拿起了刀打算杀害尔朱荣,在左右近侍的苦劝下作罢。半夜,尔朱荣酒醒,对自己刚才放松警戒心有余悸,从此尔朱荣再也不敢在宫中过夜。尔朱荣和元子攸肆意宴饮狩猎,谈笑高歌,毫不顾忌君臣礼仪。尔朱荣性格多疑,武器经常带在身边,稍有不如意就动辄杀伐。 尔朱荣先后平定了葛荣、邢杲、万俟丑奴等六镇之乱的队伍,更击败了攻陷洛阳的南梁名将陈庆之,杀掉了南梁拥立的傀儡皇帝元颢,将出逃长子的元子攸重新迎回了洛阳。此时,天下基本平定,尔朱荣基本统一了北魏在北方全境,被元子攸加封为天柱大将军,采邑达二十万户。但身处洛阳的皇帝元子攸更加忧虑,担心他更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廷,因为此时元子攸的内外大臣基本都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汇报给远在晋阳遥控中央的尔朱荣。更加过分的是,元子攸的皇后大尔朱氏,仰仗父亲的威严,呵斥丈夫:“天子由我家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复决?”。忍无可忍的元子攸不甘心坐以待毙,开始策划铲除尔朱荣的势力。 权臣遇害 宫内的小道消息传到尔朱世隆的耳里,尔朱世隆为了阻止尔朱荣来洛阳,写了封匿名信贴在家前的门口上,言:“天子与杨侃,高道穆为计,欲杀天柱。”随后揭下,令人传报给尔朱荣,但是尔朱荣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嘲笑尔朱世隆:“尔朱世隆无胆,朝中谁敢生此心!”。永安三年九月,尔朱荣刚到洛阳,元子攸本来想直接动手,但考虑到尔朱荣心腹元天穆在并州,恐为后患,所以只好先隐忍。洛阳城中有人警告尔朱荣,皇帝元子攸正准备杀他,尔朱荣竟将此事当面询问元子攸,元子攸急中生智,说道:“外人亦言王欲害我,岂可信之?”尔朱荣对自己入洛的各种传闻早有耳闻,见元子攸如此直言不讳,反而对他放下心来。此後,只带十余名赤手空拳的卫士入宫觐。 永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530年11月1日),孝莊帝伏兵明光殿,聲稱皇后大尔朱氏生下了太子,派元徽向尔朱榮報喜。元子攸听说尔朱荣进宫臉色緊張,連忙喝酒以遮掩。尔朱荣见到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晞從東廂門执刀闖入,便撲向元子攸。元子攸用藏在膝下的刀砍到尔朱荣,魯安等揮刀亂砍,殺爾朱榮與元天穆等人,又杀同时进宫的尔朱荣子尔朱菩提等。 尔朱榮死後,爾朱榮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節閔帝。高歡收納了尔朱榮軍隊二十余萬人,進佔冀州。 家庭 高祖 尔朱羽健,北魏散骑常侍、领民酋长 曾祖 尔朱郁德,北魏领民酋长 祖父 尔朱代勤,北魏代理宁南将军、肆州刺史、领民酋长、梁郡莊公 父亲 尔朱新兴,北魏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西河简王 子女 大尔朱氏 尔朱菩提 (516-530)
随后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自己的军队尚不到一万,怕今后不好控制朝廷,听从亲信费穆的建议,想诛杀立威。于是发动了河阴之变,誘騙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河陰,尔朱荣阴冷着脸呵斥百官:“天下丧乱,先帝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以鐵騎包圍,盡殺之,就连元子攸身边的兄弟元邵、元子正也未能幸免。荣又令其军士言:“元氏既灭,尔朱氏兴!”,皆称万岁,随后将元子攸软禁于营中。尔朱荣从而完全掌控朝政,登上权力巅峰的尔朱荣此时也动了称帝的念头。而且此时元子攸也不甘心做个傀儡皇帝,表示帝业自有天命,劝说他择贤另立,或者自立为帝。高欢也劝说尔朱荣称帝,但被贺拔岳劝阻。尔朱荣迷信,遇事不决,便铸金人,尔朱荣连铸了四个自己的金人都不能成功。甚至打算要立元天穆为帝,可卜者说唯有元子攸是天命所在。权衡一番后,最终还是向元子攸请罪,将他请入洛阳。 河阴之变导致尔朱荣和北魏皇室彻底决裂,再无恢复关系的可能。当尔朱荣打算率领部队进入洛阳之时,斩杀朝臣的残暴之举已经引得众怒,部队都不敢贸然进城,军中呼吁迁都的声音高涨。留在洛阳的各级官员早已成为惊弓之鸟,不敢露面。加上不断有流言尔朱荣要纵兵劫掠洛阳,人心惶惶,导致此時“京邑士子,十無一存,率皆逃竄,無敢出者,直衛空虛,官守廢曠。”尔朱荣后来也后悔自己杀戮宗室太多,恢复被杀者的身后待遇。 权势滔天 等洛阳稍有安定,尔朱荣对洛阳还是不放心,正式提出打算迁都晋阳,元子攸忌惮尔朱荣的权势不敢阻拦,尔朱荣却遭到元谌的极力反对,在尔朱世隆的极力劝阻下才化解了这场针锋相对的局面,尔朱荣放弃迁都的决定。尔朱荣对自己滥杀朝臣的事情惴惴不安,再次向入宫向元子攸请罪,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元子攸也加以宽慰。当晚,尔朱荣在宫里喝得酩酊大醉,元子攸拿起了刀打算杀害尔朱荣,在左右近侍的苦劝下作罢。半夜,尔朱荣酒醒,对自己刚才放松警戒心有余悸,从此尔朱荣再也不敢在宫中过夜。尔朱荣和元子攸肆意宴饮狩猎,谈笑高歌,毫不顾忌君臣礼仪。尔朱荣性格多疑,武器经常带在身边,稍有不如意就动辄杀伐。 尔朱荣先后平定了葛荣、邢杲、万俟丑奴等六镇之乱的队伍,更击败了攻陷洛阳的南梁名将陈庆之,杀掉了南梁拥立的傀儡皇帝元颢,将出逃长子的元子攸重新迎回了洛阳。此时,天下基本平定,尔朱荣基本统一了北魏在北方全境,被元子攸加封为天柱大将军,采邑达二十万户。但身处洛阳的皇帝元子攸更加忧虑,担心他更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廷,因为此时元子攸的内外大臣基本都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汇报给远在晋阳遥控中央的尔朱荣。更加过分的是,元子攸的皇后大尔朱氏,仰仗父亲的威严,呵斥丈夫:“天子由我家置立,今便如此,我父本日即自作,今亦复决?”。忍无可忍的元子攸不甘心坐以待毙,开始策划铲除尔朱荣的势力。 权臣遇害 宫内的小道消息传到尔朱世隆的耳里,尔朱世隆为了阻止尔朱荣来洛阳,写了封匿名信贴在家前的门口上,言:“天子与杨侃,高道穆为计,欲杀天柱。”随后揭下,令人传报给尔朱荣,但是尔朱荣对此毫不在意,反而嘲笑尔朱世隆:“尔朱世隆无胆,朝中谁敢生此心!”。永安三年九月,尔朱荣刚到洛阳,元子攸本来想直接动手,但考虑到尔朱荣心腹元天穆在并州,恐为后患,所以只好先隐忍。洛阳城中有人警告尔朱荣,皇帝元子攸正准备杀他,尔朱荣竟将此事当面询问元子攸,元子攸急中生智,说道:“外人亦言王欲害我,岂可信之?”尔朱荣对自己入洛的各种传闻早有耳闻,见元子攸如此直言不讳,反而对他放下心来。此後,只带十余名赤手空拳的卫士入宫觐。 永安三年九月二十五日(530年11月1日),孝莊帝伏兵明光殿,聲稱皇后大尔朱氏生下了太子,派元徽向尔朱榮報喜。元子攸听说尔朱荣进宫臉色緊張,連忙喝酒以遮掩。尔朱荣见到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晞從東廂門执刀闖入,便撲向元子攸。元子攸用藏在膝下的刀砍到尔朱荣,魯安等揮刀亂砍,殺爾朱榮與元天穆等人,又杀同时进宫的尔朱荣子尔朱菩提等。 尔朱榮死後,爾朱榮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洛陽,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節閔帝。高歡收納了尔朱榮軍隊二十余萬人,進佔冀州。 家庭 高祖 尔朱羽健,北魏散骑常侍、领民酋长 曾祖 尔朱郁德,北魏领民酋长 祖父 尔朱代勤,北魏代理宁南将军、肆州刺史、领民酋长、梁郡莊公 父亲 尔朱新兴,北魏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西河简王 子女
而且,這種功能性的分割使得即使原本的剎帝利消失了,日後掌權的新統治者卻能根據此論述,模仿原屬於剎帝利的角色,與婆羅門進行互動。換言之,瓦爾那是一個權力關係的架構,使婆羅門與統治者在不違背潔淨與不潔的原則之下,在此之下能彼此合作,同時維繫婆羅門的優越地位。此外,在英屬印度時期,由於種姓制度被列入戶口登記的項目,因此部分種姓會藉由普查的時候,可藉由宣稱其瓦爾那拉抬自身種姓的地位。因此,瓦爾那階級事實上提供了藍圖,供各種姓想像「理想的社會」應如何運作。 運作方式 如果說種姓制度的核心觀念是潔淨與不潔,種姓的實際運作則呈現「集體性」與「階序」的特徵。這些特徵意味種姓並非一成不變的體系,而是深具包容性與彈性的社會制度。 禁忌與食物接觸 印度教徒只可吃婆罗门和与他同一种姓的人的食物。由牛油煮的食物任何种姓也可食。在進食前會專門洗澡,素食戒酒者也比食肉的地位高。 政治權力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範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小王國與地區政府 聚落 在近代印度,經常想像鄉村地區有一「村落共同體」的民主自治傳統存在,並認為這是透過「村落潘恰雅特」(Gram panchayat)的方式表現來宰制種姓 。 聚落種姓 英屬印度的殖民官員愛德華·亞瑟·亨利·布蘭特(Sir Edward Arthur Henry Blunt)根據1911年他本人在主持的種姓調查,指出各種姓內的自治狀況可分為三種類型: 沒有潘恰雅特的種姓:屬於再生族的高階種姓通常直接根據普遍的公眾意見(可能是流言或許多人的抱怨)作決定。 有非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這些種姓容許當事人(通常是觸犯禁忌者)受到他人嚴重敵視與排擠時有權請求召開臨時性的潘恰雅特,然而實際上這種請求甚少提出,實際上召開潘恰雅特的情形自然非常罕見。 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不同於其他兩者,有永久性潘恰雅特的種姓具備常態的潘恰雅特組織,使其具有定期召開該會議之能力。一般而言,這類型的種姓大都屬於從事專門職業的種姓或低階種姓。 在此,種姓潘恰雅特屬於潘恰雅特的一種,指每個聚落(或鄰近地區)的單一種姓自行召開的種姓自治大會,目的是處理種姓內部的糾紛(通常是道德與司法問題)與對外的聯合行動。一般而言,只有在「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才會有常態的潘恰雅特籌備組織,以及負責籌備召開會議、紀錄與通知當事人等事務的執事。 潘恰雅特()原為「五」之意,意即由少數專家與地方領袖召開的小型會議。該詞彙可泛各種地方社會的自治組織,這類定期的群眾大會是其組織內部的小型委員會主導一切,這其中主要包含指導大會的流程與出面解決爭端。即使如此,種姓潘恰雅特卻非少數人壟斷的體系,而是一種由多元權威構成的組織,其存在目的是維護種姓內的習慣與和諧,促使內部成員盡守職責,以及對外保護全體利益,因此實際上猶如種姓內的自治機構。 一般而言,種姓潘恰雅特會出面調查各種有爭議的案件,這類案件大都涉及宗教與道德層面,比如共餐、婚姻問題(離婚、通姦或偷情等)、交易與殺牛等。換言之,種姓潘恰雅特大都裁決與官方法庭無關的紛爭。其審判或協調方式因種姓而異,有些審判前要求當事人發誓與接受試煉,有些採大會全體或內部委員會投票等方式。至於懲罰方面,種姓潘恰雅特以停止當事人享有的特定權利作為手段,這其中包含停止與他人共餐、停止享用某種服務等。最嚴厲的懲罰是禁止當事人與其他種姓成員來往,這又分暫時的禁止與永久的禁止。通常這類懲罰施行於與「不潔」的人或事物接觸者,而這種規範往往涉及一個地方種姓在社會上的地位。即使種姓潘恰雅特會懲罰部分成員,但大多數的狀況下,它謀求調解內部的爭議,而非懲罰其成員。 對外事務上,種姓潘恰雅特主導對特定種姓的杯葛或抵制,以維繫自身的行業利益。有時這類事務還會牽涉與其他種姓的交涉,比如某位銀行家與糕餅師傅有爭執,導致糕餅業種姓找製瓦業種姓建立協議,要後者在該銀行家修房時拒絕提供其所需的瓦片。 為了建立自身權威,種姓潘恰雅特在召開大會時,常引用「潘恰雅特的聲音即梵天的聲音」或「種姓的國王亦為種姓」等諸如此類的語句,以強調組織本身在種姓內的最高權威(好比種姓內的剎帝利)。然而實際上,種姓潘恰雅特往往缺乏執行效率與高階種姓的支持,這兩點正反應其缺乏正式權威的侷限。 分工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宗教為中介的分工制度,這種制度是世襲的,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是世襲的。這種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種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爾在家中做做的話,则不像專業那麼有污染性;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地區,態度也不一樣。例如理髮師,在印度南部,因為要負責喪禮事情,所以極度不潔;但在印度北部,因為不用負責喪禮事情,地位較高。 婚姻 除了婆羅門種姓不可離婚與寡婦不可再婚(婆羅門只可分居,如無子則可再婚),一般種姓的婦女也通融可再婚,但以第一次婚姻(首次婚)最認真,之後也可再婚但不太光釆,歷史上如果丈夫過世其寡婦會執行殉夫儀式薩蒂投火自盡。嫁娶必須門當戶對,相同種姓。低種姓嫁給高種姓,不但無法晉級高種姓,反而夫婦一同貶為賤民,後代亦不得翻身。印度教種姓不平等,兩性也不平等,尤其歧視女性,婚姻嫁娶,女方必須付出高昂的嫁妆,否則男方有權苦待妻子。这也导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现为了嫁妆谋杀妻子的现象——索奩焚妻。 歷史 十九世紀後部份西方學者提出,在歷史上古老的印度人種衰亡之後,新起的高加索人種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們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南部印度的住民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在尼泊爾,婆羅門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授予當地人較高種姓,大部分土邦國王(maharaja)也成了剎帝利。當地主體民族卡斯人沒固定信仰,所以婆罗门經常授予整個村落的人以高種姓。在尼泊尔种姓分類較少而且高种姓人口較多。 南印度的種姓制度比北印度的更嚴格,因南印度沒受異族入侵,種姓傳統保留得更多。 當代的種姓制度 印度獨立後,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裡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 在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 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于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了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 評價 批判 無論在印度境內或境外,皆有許多對種姓制度的批評。這些批評有些出自印度教教徒。很多印度知識分子意識到種姓制度中的不平等與近代西方興起的民主制度與人權思想大相逕庭,並被評為反現代化的落後制度和印度社會的毒瘤。 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期,受后人敬重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在佛教教义中公开反对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同一时期,耆那教的創始人大雄同样反對任何形式的種姓結構。在公元8世纪时期开始的印度教中,许多時期的聖人如拿那克、卡比爾、、、、與拒絕接受所有以種姓為基礎的歧視並接受所有來自種姓的教派。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如辨喜與實諦·賽·巴巴相信印度教無種姓制度容身之地。在公元15世紀,为聖人之一的也接受所有種姓成為他的信徒,這其中包括賤民。上述的聖人大都贊同中世紀時反對種姓精神的虔誠派運動。難陀那,一位低種姓的的印度教祭司,也拒絕接受種姓精神並接受賤民。一些其他的印度教運動同樣歡迎低種姓成為他們的信徒,這些最早是成為。 注釋 參考文獻 Caste Class & Race a Study in Social
政治權力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範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各別聚落內的種姓。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小王國與地區政府 聚落 在近代印度,經常想像鄉村地區有一「村落共同體」的民主自治傳統存在,並認為這是透過「村落潘恰雅特」(Gram panchayat)的方式表現來宰制種姓 。 聚落種姓 英屬印度的殖民官員愛德華·亞瑟·亨利·布蘭特(Sir Edward Arthur Henry Blunt)根據1911年他本人在主持的種姓調查,指出各種姓內的自治狀況可分為三種類型: 沒有潘恰雅特的種姓:屬於再生族的高階種姓通常直接根據普遍的公眾意見(可能是流言或許多人的抱怨)作決定。 有非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這些種姓容許當事人(通常是觸犯禁忌者)受到他人嚴重敵視與排擠時有權請求召開臨時性的潘恰雅特,然而實際上這種請求甚少提出,實際上召開潘恰雅特的情形自然非常罕見。 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不同於其他兩者,有永久性潘恰雅特的種姓具備常態的潘恰雅特組織,使其具有定期召開該會議之能力。一般而言,這類型的種姓大都屬於從事專門職業的種姓或低階種姓。 在此,種姓潘恰雅特屬於潘恰雅特的一種,指每個聚落(或鄰近地區)的單一種姓自行召開的種姓自治大會,目的是處理種姓內部的糾紛(通常是道德與司法問題)與對外的聯合行動。一般而言,只有在「有永久潘恰雅特的種姓」才會有常態的潘恰雅特籌備組織,以及負責籌備召開會議、紀錄與通知當事人等事務的執事。 潘恰雅特()原為「五」之意,意即由少數專家與地方領袖召開的小型會議。該詞彙可泛各種地方社會的自治組織,這類定期的群眾大會是其組織內部的小型委員會主導一切,這其中主要包含指導大會的流程與出面解決爭端。即使如此,種姓潘恰雅特卻非少數人壟斷的體系,而是一種由多元權威構成的組織,其存在目的是維護種姓內的習慣與和諧,促使內部成員盡守職責,以及對外保護全體利益,因此實際上猶如種姓內的自治機構。 一般而言,種姓潘恰雅特會出面調查各種有爭議的案件,這類案件大都涉及宗教與道德層面,比如共餐、婚姻問題(離婚、通姦或偷情等)、交易與殺牛等。換言之,種姓潘恰雅特大都裁決與官方法庭無關的紛爭。其審判或協調方式因種姓而異,有些審判前要求當事人發誓與接受試煉,有些採大會全體或內部委員會投票等方式。至於懲罰方面,種姓潘恰雅特以停止當事人享有的特定權利作為手段,這其中包含停止與他人共餐、停止享用某種服務等。最嚴厲的懲罰是禁止當事人與其他種姓成員來往,這又分暫時的禁止與永久的禁止。通常這類懲罰施行於與「不潔」的人或事物接觸者,而這種規範往往涉及一個地方種姓在社會上的地位。即使種姓潘恰雅特會懲罰部分成員,但大多數的狀況下,它謀求調解內部的爭議,而非懲罰其成員。 對外事務上,種姓潘恰雅特主導對特定種姓的杯葛或抵制,以維繫自身的行業利益。有時這類事務還會牽涉與其他種姓的交涉,比如某位銀行家與糕餅師傅有爭執,導致糕餅業種姓找製瓦業種姓建立協議,要後者在該銀行家修房時拒絕提供其所需的瓦片。 為了建立自身權威,種姓潘恰雅特在召開大會時,常引用「潘恰雅特的聲音即梵天的聲音」或「種姓的國王亦為種姓」等諸如此類的語句,以強調組織本身在種姓內的最高權威(好比種姓內的剎帝利)。然而實際上,種姓潘恰雅特往往缺乏執行效率與高階種姓的支持,這兩點正反應其缺乏正式權威的侷限。 分工 種姓制度是一種以宗教為中介的分工制度,這種制度是世襲的,僱主與僱員的關係是世襲的。這種制度有趣的地方是:同一種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偶爾在家中做做的話,则不像專業那麼有污染性;同一種工作,在不同地區,態度也不一樣。例如理髮師,在印度南部,因為要負責喪禮事情,所以極度不潔;但在印度北部,因為不用負責喪禮事情,地位較高。 婚姻 除了婆羅門種姓不可離婚與寡婦不可再婚(婆羅門只可分居,如無子則可再婚),一般種姓的婦女也通融可再婚,但以第一次婚姻(首次婚)最認真,之後也可再婚但不太光釆,歷史上如果丈夫過世其寡婦會執行殉夫儀式薩蒂投火自盡。嫁娶必須門當戶對,相同種姓。低種姓嫁給高種姓,不但無法晉級高種姓,反而夫婦一同貶為賤民,後代亦不得翻身。印度教種姓不平等,兩性也不平等,尤其歧視女性,婚姻嫁娶,女方必須付出高昂的嫁妆,否則男方有權苦待妻子。这也导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现为了嫁妆谋杀妻子的现象——索奩焚妻。 歷史 十九世紀後部份西方學者提出,在歷史上古老的印度人種衰亡之後,新起的高加索人種雅利安人的一部分入侵者們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帶,征服了南部印度的住民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在尼泊爾,婆羅門做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授予當地人較高種姓,大部分土邦國王(maharaja)也成了剎帝利。當地主體民族卡斯人沒固定信仰,所以婆罗门經常授予整個村落的人以高種姓。在尼泊尔种姓分類較少而且高种姓人口較多。 南印度的種姓制度比北印度的更嚴格,因南印度沒受異族入侵,種姓傳統保留得更多。 當代的種姓制度 印度獨立後,宪法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第17条明文规定废除“不可接触制”。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教育和求职权力,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仅在议会两院为他们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中为他们保留高达27%的名额。另外,还给低种姓出生的学生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记录裡不再有任何关于种姓的记载。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准階級歧視,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於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於水災當中。 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 在2001年,印度全国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 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于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了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 評價 批判
婆罗门教 特權階級 既得利益 印度種姓制度
除了祭司外,他們也擔任宮廷文士、科學家(星象家、數學家)、教師和公務員。在1950年代以前,婆羅門在政府某些職位領域佔75%。佩戴的繩子質地又區分如婆羅門棉繩。 因為他們提供的食物各種姓也可食用,因此一些婆羅門以廚師為業。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參見
現代考證 剎帝利階級據說源自雅利安人。19世紀開始,西方學者發現,現存婆羅門與剎帝利氏族的系譜有長久的偽造傳統。低階層婆羅門會為各地部落領導人偽造出身,讓他們可以成為剎帝利氏族。因此剎帝利階級的起源並不像傳統相信的,起源於單一雅利安人祖先,而是由印度各地原住部落民所形成。
,巴利語:khattiyā),瓦爾那之一,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一切权力。剎帝利也有高下之分。可分成切特利與塔庫里,前者人數多,地位低;後者人數少,地位高。 現代考證
梵语词汇 巴利語詞彙
)瓦爾那的一种,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与婆罗门、刹帝利同属“再生族”。根据印度教教义,他们应担任农民与畜牧者,交税供养高种姓的婆罗门与刹帝利。也有一些吠舍家族通过不断积累财富成为相对富裕的商人、地主,或者放贷主。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笈多王朝的王族也可能是吠舍出身。 历史上,受到印度教不害思想的影响,很多吠舍种姓的人都是素食者。 参考资料
首陀罗(,),又譯戍陀罗,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第四階級,最早可以被追溯到《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在《摩奴法論》中也有他們的特殊規定。这个种姓由農民、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佔人口50%)。 在《摩奴法論》及之後的文獻,建立了四個種姓的社會階級理論,在這個理論中,首陀羅是最低層級的種姓。根据《摩奴法典》,首陀罗女子与婆罗门男子生下的女性后代,再与婆罗门男子生下后代,如是七代,可以将首陀罗种姓提升至婆罗门。西方學術界認為,首陀罗是由被雅利安人打敗的達羅毗荼人構成。 後來因為印度東部反婆羅門教的不同教派興起,首陀羅地位得以提升,原來從事的卑賤污穢的工作,由各種賤民()填補,賤民被称为不可接触者(untouchables)。賤民以旃荼罗(caṇḍāla)和班吉(除糞者)為代表,旃荼罗(或稱旃陀罗)多从事屠夫和刽子手等职业。
首陀罗(,),又譯戍陀罗,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第四階級,最早可以被追溯到《梨俱吠陀》的原人歌,在《摩奴法論》中也有他們的特殊規定。这个种姓由農民、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佔人口50%)。 在《摩奴法論》及之後的文獻,建立了四個種姓的社會階級理論,在這個理論中,首陀羅是最低層級的種姓。根据《摩奴法典》,首陀罗女子与婆罗门男子生下的女性后代,再与婆罗门男子生下后代,如是七代,可以将首陀罗种姓提升至婆罗门。西方學術界認為,首陀罗是由被雅利安人打敗的達羅毗荼人構成。
抗战期间,國民黨主要与日军主力进行正面作战,中共则在沦陷区开展游击作战。中国与日本发生22次大型会战和上万次中小战斗。其中有國軍與少數八路軍將領擅自協同参与的平型关战役。中共也有单独的对日作战如百团大战。国共之间曾爆发多次冲突,影响最大者,当属“黄桥战役”和“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结束时,红军发展到13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解放区拥有约一亿人口。 第二次國共内戰 1945年8月起開始的第二次國共内战,中國國民黨稱為“動員戡亂”或“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国共产党則称为“解放戰爭”,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战后局勢(1945年-1946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因为国军与共产党部队冲突加剧,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谈判内容主要是投降日军接收,共产党部队与国军的合并,共产党战后的参政议政等问题。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国共两党與民盟、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但实际上双方冲突未有结束。2月底,虽受反苏运动等因素影响,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方案,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中国国防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对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 美国国务卿指出,苏联在华北驻军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对日军的缴械和遣返。在中国军队能独立担负责任后,苏联驻军将立即撤回。 通过对日作战,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欲接管東北,以便与中国国民党继续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国民政府进一步加深冲突,拒绝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並一度向國民政府提出協議,支持國民政府接管東北,換取蘇聯在東北的經濟利益,並不得讓美國勢力進入東北。然而由于国民政府拒绝苏联方面的要求,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東北回国之前为中共抢占東北的真空地带提供很多便利条件。 二战结束後,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毛泽东欲接管满洲,以便能更好地与蒋中正的国民党继续展开武装斗争。而斯大林则为了避免和美国支持的蒋中正国民党政府冲突的进一步加剧,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决定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尽管如此,苏军于1946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例如苏联红军曾经把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给林彪的东北野战军 國軍全面進攻(1946年-1947年9月) 1946年3月至1947年3月,国共双方边打边谈,在东北、中原、华北等处展开争夺。1946年一月停战令之后,军事冲突暂息数月;同年3月,蘇聯自東北撤軍,中国共产党隨即迅速占領重要據點並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6月26日,山东和中原地区再度爆发冲突,中国共产党将此视为全面内战起始点。同年11月15日,在共產黨與民盟的抵制下,國民黨與青年黨、民社黨等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該年12月25日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與此同時,國民黨调集三路兵力,集结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周围。国民党为迎接制宪国大,下达了第四次停战令,但对军队无实际约束力。11月19日,周恩来所率的中共代表团结束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年多的和平谈判,返回延安。 1947年1月初,国民党应美國特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要求,先后三次呼吁中共举行圆桌会谈,解决两党争端。中共认为国民党没有诚意,中共南京代表陆定一回应,“废除伪宪法(指中華民國憲法)和恢复1946年1月31日军事位置,是恢复和谈的最低限度”。国共谈判破裂。1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终止对军事调处执行总部的关系,放弃国共调处工作,退出三人会议,迅速撤退了美方派驻军调部的人员。次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散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2月3日,美国驻延安联络团人员撤离。6日,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美军人员撤退。2月底,国民党下令在南京、上海、重庆之中共留守处代表於3月5日前撤离首都卫戍司令部、淞沪警備司令部、重庆警备司令部,分别致电函京沪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员限期全部撤退,并关停重庆《新华日报》社。3月7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返回延安。 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开幕。蒋中正主持,出席中央委員146人,候補中央委員46人,列席各地黨部及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長68人;蔣致开幕词,称“中共全面叛乱……政治解决的途径已经绝望……政府为捍卫国家统一,保障人民安全,当然不能坐视变乱而不加制止……我敢断定,决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我们建国工作的完成。”同时声称“实行民主,结束训政,改组政府”。3月17日,参谋总长陳誠向三中全会报告军事,历述一年来建军、复员、整军工作之情形及对中共之军事情況,称:“剿匪绝对自信,绝对有把握”,“剿匪应以军事为中心”,“如果真正作战,只需三个月即可击破共军主力……政府用兵之目的在于平定叛乱,非至共军全部解除武装不止。”3月24日,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闭幕,並发表宣言,宣称中国国民党之任务为:完成宪政准备,确立建国规模;消除统一障碍,巩固国家基础。至此,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 1947年3月至9月,中共軍隊處於守勢,寧可喪失关內所有根據地,也要死守東北;国军則向中共控制区进攻。由于采取運動戰打击国军,国军屡受打击,还要分兵把守占领城市,机动兵力日益不足。 1947年,中共軍隊拋棄國軍番號,陸續改稱為中国人民解放军,簡稱「解放军」,国民党方面则称为“共军”。 战局逆转(1947年9月-1950年8月) 1947年9月至1948年9月,解放军开始展开主动攻势,在东北将國軍压缩至几个孤立城市,在中原地區則擁有優勢地位,對首都南京所在的華中地區形成壓迫,國共雙方的武力優勢逐漸反轉。1948年秋季,解放军在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方向发动战略决战,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并取得全部三场战役的胜利。在三大战役中,国军总兵力损失150万人以上,精锐兵团几乎全军覆没,除西北外,長江以北的地區幾由解放軍所控制。與此同時,共產黨開始在北方動員十數萬名幹部南下,以此作為接管南方政權的主要力量。盡管戰局對共產黨有利,但是農村的南下幹部動員卻一度十分被動,甚至發生了幹部逃亡的現象,反而是城市的失業知識青年更積極地響應共產黨的南下動員。 苏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一书中说,苏联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这些战略进攻行动期间特意引发“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共同协商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计划,他们想以此转移美国对中国国共内战的战略注意力,将美国的援助重心牵制在欧洲,减少美国对反共的蒋介石领导下的国军的援助力度。 另一方面,國民政府在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與194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行憲,由國民大會選出蔣中正、李宗仁為首任總統、副總統,將國民政府改組為一府五院的中華民國政府,並在該年9月實施金圓券等經濟改革措施,以企圖挽救民心。但金圓券在同年底即告失敗,造成國民政府統治區內急速地通貨膨脹,使經濟情勢更加混亂。 1949年1月21日,面對軍事與經濟上的失利,蔣中正下野,副总统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李宗仁接任后有意停戰。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共產黨所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談判遂於4月20日宣告破裂,解放军隨即發動渡江战役,攻下南京、上海等中部大城,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拿下華中與華南大部分地區,國軍則不斷向東南沿海與西南撤退。9月26日,新疆省國軍駐軍倒戈。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後復名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則相繼撤退至廣州、重慶、成都等城市,最终於該年12月7日撤退至臺灣。 西藏地方當時處於半獨立狀態,並未受中華民國政府指揮。1950年4月西昌战役,解放軍攻下西康省的西昌县,10月發動昌都戰役,此後解放軍進入西藏。1950年8月,解放軍奪取萬山群島。 海峽對峙(1950年-1979年) 1949年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台灣」的口號。1950年元旦,《人民日報》的社論把「解放台灣」的任務放在當年的「四大任務之首」。隨後1950年後幾個月,解放軍一方面逐一攻下沿海島嶼,一方面在福建集中兵力,為渡海攻臺做準備。美國則坐視內戰結束,台海戰事一觸即發。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国总统杜魯門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解放軍渡海攻臺難度倍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抗美援朝」之後,原本預備攻臺的部隊調往朝鮮半島作戰,因此在東南沿海作戰暫緩。朝鮮戰爭期間,中华民国政府在聯軍統帥麥克阿瑟支持下積極備戰,试图全面反攻大陸,多次嘗試突擊東南沿海島嶼,連連爆發如南日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戰鬥,但歷年戰事皆以撤退和失败告終。1953年朝鮮戰爭正式停火。 1954年12月,美國与中华民国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總統艾森豪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解除,保證對台湾軍事援助不再斷絕。1955年1月,解放軍攻占一江山島。失去一江山岛的屏障,中華民國國軍在戰略考量下,決定不再分散兵力駐守浙江沿海島嶼,轉而加強金門與馬祖之防備,遂于2月在美軍協助下主動撤離大陳島全數軍民。解放軍取得大陳島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範圍退縮至台澎金馬並延續至今。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對駐守金门之國軍發動榴弹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阵亡。9月2日,中华民国海军沱江號在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沉沒。9月11日,駐守金門之國軍炮擊廈門火車站。9月22日,美國八吋大口徑巨炮由中華民國海軍運抵金門。海軍與空軍皆有交手。双方皆称胜利。其後十年,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坵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雙方各有戰損,但大體而言,双方控制领域并无太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代表中国作为战胜国接受了日本赔偿舰艇如丹阳号,以及接受了美国援助,此时的中華民國的海空军实力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针对大陆民船的关闭政策得以长期执行。台湾方面允许海军、空军搜捕、击毁大陆籍船只的法律至1992年才废止。 停火狀態(1979年至今)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臺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对大金门、小金门、大膽、二膽等岛屿炮击,國共內戰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1984年,駐紮在金門的中華民國國軍因追擊海上逃兵莊輝亮,金東師先使用輕兵器後改以105毫米榴彈炮射擊,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的草嶼,0.19平方公里的孤島上落彈150餘發,造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兩名戰士身負重傷,但中国大陆对此事表示沉默,既未還击,也未抗議。1987年3月7日,烈嶼師發生「東崗慘案」,6月破案法辦後,蔣經國總統於7月宣佈臺灣地區解嚴。 1991年4月22日,中華民國國民大會通過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同年4月30日李登輝總統以總統令公佈。5月1日起動員戡亂時期正式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承認中共政權統治中國大陸的事實,並宣布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1994年11月14日上午,小金門国军駐軍進行火炮試射,因射程計算出錯,誤擊廈門市郊黃厝村塔頭社,造成4名大陆民工受伤,其中重傷兩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对此事件表示严重关注,认为这是一起破坏海峡两岸和平气氛的恶性事件,並强烈谴责台湾当局的罪恶行径,坚决要求台湾当局迅速查明情况,公布事实真相,并严惩肇事者,但後無下文。 1996年中華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以東南海域為目標,實施彈道飛彈試射,中華民國國軍均進入高度備戰狀態。這次危機由美國第七艦隊以「經過」之名進入台灣海峽而緩和,但解放军軍機「不出海」之默契從此被打破,解放军軍機活動範圍延伸至台灣海峽中線,壓縮了中华民国空军預警時間。 2007年中共十七大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锦涛再度提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張,当时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不予理睬。但在二次政黨輪替後,國民黨籍的總統馬英九称「不排除」與中國大陸簽署和平協議,不過並沒有時間表。2011年10月又再度提出,之後又表示會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再簽署。但此說仍引發台灣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的批評,認為是片面為統一而鋪路的投降式協議,涉及改變現狀,但台灣人民並未賦予他這項權力,且缺乏第三者的監督與保證,美國等盟邦亦質疑中共並不可靠,最後無疾而終。2014年春爆發太陽花學運,兩岸後續談判受阻。2015年在新加坡舉辦兩岸領導人會面,但雙方未發表共同聲明或簽署協議,和平協議仍僅止於討論層面。 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造成两岸关系再度恶化,解放軍首度出現於台灣本島東岸附近操訓,軍艦、軍機均跨越海峽中線。 评价 中國國民黨 國民黨方面認為:自從1911年推翻清朝開始至1949年,中國政局從未穩定,經受著由軍閥割據、北洋復辟勢力、國共鬥爭、日本侵華而造成連年戰爭災害,可以說中華民國自1912年至1949年間治理時期,一直處於戰亂與動亂。面對清朝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條約,國力衰弱的中國,難有和平穩定的治理時期來證明其統治能力。引發社會弊端叢生,人民生活艱苦,國家積弱,政府無暇顧及百姓民生。不过在此期間,中華民國大致統一中國版圖,並且領導中國在對日抗戰中取得勝利,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及常任理事國。為當時中國的復興,有相當貢獻。
《集结号》 《建国大业》 《10+10之穿過黑暗的火花》 記錄片 台灣記錄片《尋找一九四九》 电视剧 《一把青》 《解放》 《解放海南岛》 《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 报告文学 张正隆《雪白血紅》、《枪杆子1949》 其他书籍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李敖《大江大海骗了你》 参见 相關黨派 中國國民黨 国民党反动派 国民党右派 国民党左派 中国共产党 國共關係 國共合作 国共谈判 民主党派 蒋匪、共匪 相關政權 中華民國 中华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中国、两个中国 中國統一 台海現狀、台灣問題 相關事件 制憲國民大會 動員戡亂 長春圍困戰 金圓券風暴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搶救大陸學人 泰北孤軍 金门炮战 公民投票法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二帝四王之乱 庞勋起义 阿里不哥之乱 海都之乱 靖难之役 三藩之乱 直皖战争 直奉战争 蒋桂战争 中原大战 继业者战争 英国玫瑰战争 俄罗斯混乱时期 西班牙卡洛斯党战争 平将门之乱 保元之乱、平治之乱 源平合战 日本南北朝 日本战国时代 西南战争 十二使君之乱 越南南北朝 鄭阮紛爭 索马里内战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 2023年别尔哥罗德州入侵 瓦格纳集团叛乱 宗教冲突、宗教徒起事 黄巾起义 法庆之乱 锺相、杨幺起义 唐赛儿起义 徐鸿儒起义 嘉庆川陕白莲教徒起义 太平天国战争 白德尔之战 吴侯德之战 壕沟之战 骆驼之战 隋芬之战 拿赫鲁宛之战 巴贝克起义 卡尔马特起义 阿尔比十字军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 日本一向一揆 日本岛原、天草之乱 苏丹马赫迪起义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朝鲜东学党起义 阿尔及利亚内战 1991年伊拉克什叶派起义 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叛乱 伊拉克内战 2021年塔利班攻勢 政治革命(含共產主義運動) 羅馬内战 英国内战 法国大革命战争 二月革命 六月暴動 七月革命 戊辰战争 护国战争 芬兰内战 北伐战争 国共内战 马来亚紧急状态 十月革命、俄国内战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9年匈牙利革命 墨西哥革命战争 西班牙内战 希腊内战 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中美洲危機 埃塞俄比亚内战 利比亚内战 叙利亚内战 緬甸内战 分離主義 美國獨立戰爭 美国南北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 土耳其独立战争 阿根廷独立战争 南斯拉夫内战 第一次車臣戰爭和第二次車臣戰爭(有爭議) 頓巴斯戰爭 影視作品 漫威漫畫作品《內戰 (漫畫)》 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参考文献 Ali, Taisier Mohamed Ahmed and Robert O. Matthews, eds. Civil Wars in Africa: roots and resolution (1999) Mats Berdal and David M. Malone, Greed and Grievance: Economic Agendas in Civil Wars (Lynne Rienner, 2000) Ian Barnes and Charles Royster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Routledge, 2000). ISBN 978-0-415-92243-2 Paul Collier, Breaking the Conflict Trap: civil war and development policy World Bank (2003) Stathis Kalyvas, "'New' and 'Old' Civil Wars: A Valid Distinction?" World Politics 54, no. 1 (2001) David Lake and Donald Rothchild, eds. The International Spread of Ethnic Conflict: Fear, Diffusion, and Escal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y Licklider, "The Consequences of Negotiated Settlements in
2023年别尔哥罗德州入侵 瓦格纳集团叛乱 宗教冲突、宗教徒起事 黄巾起义 法庆之乱 锺相、杨幺起义 唐赛儿起义 徐鸿儒起义 嘉庆川陕白莲教徒起义 太平天国战争 白德尔之战 吴侯德之战 壕沟之战 骆驼之战 隋芬之战 拿赫鲁宛之战 巴贝克起义 卡尔马特起义 阿尔比十字军战争 法国宗教战争 德意志农民战争 日本一向一揆 日本岛原、天草之乱 苏丹马赫迪起义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朝鲜东学党起义 阿尔及利亚内战 1991年伊拉克什叶派起义 也门什叶派胡塞武装叛乱 伊拉克内战 2021年塔利班攻勢 政治革命(含共產主義運動) 羅馬内战 英国内战 法国大革命战争 二月革命 六月暴動 七月革命 戊辰战争 护国战争 芬兰内战 北伐战争 国共内战 马来亚紧急状态 十月革命、俄国内战 德国十一月革命 1919年匈牙利革命 墨西哥革命战争 西班牙内战 希腊内战 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 中美洲危機 埃塞俄比亚内战 利比亚内战 叙利亚内战 緬甸内战 分離主義 美國獨立戰爭 美国南北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 土耳其独立战争 阿根廷独立战争 南斯拉夫内战 第一次車臣戰爭和第二次車臣戰爭(有爭議) 頓巴斯戰爭 影視作品 漫威漫畫作品《內戰 (漫畫)》 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 参考文献 Ali, Taisier Mohamed Ahmed and Robert O. Matthews, eds. Civil Wars in Africa: roots and resolution (1999) Mats Berdal and David M. Malone, Greed and Grievance: Economic Agendas in Civil Wars (Lynne Rienner, 2000) Ian Barnes and Charles Royster The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Routledge, 2000). ISBN 978-0-415-92243-2 Paul Collier, Breaking the Conflict Trap: civil war and development policy World Bank (2003) Stathis Kalyvas, "'New' and 'Old' Civil Wars: A Valid Distinction?" World Politics 54,
1958年:-{zh-cn:蒂姆·罗宾斯; zh-tw:提姆·羅賓斯}-,美國電影演員、導演 1962年:馬努特·波爾,南蘇丹裔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2010年逝世) 1963年:孫興,香港男演員 1964年:曹永廉,香港演員 1967年:松野太紀,日本男性聲優 1970年:梅赫梅特·绍尔,德國足球運動員、歌手 1971年:黃國峻,台灣作家 1976年:黃志雄,台灣跆拳道選手 1977年:袁泉,中國女演員 1977年:約翰·梅爾,美國創作歌手 1978年:張達倫,香港演員 1980年:許國隆,台灣棒球選手 1980年:杨雪,中國女演員 1980年:休·伯德,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1981年:郭岱琦,台灣棒球選手 1982年:泳兒,香港歌手 1982年:金亞中,韓國女演員 1982年:于明加,中國女演員 1982年:亞古沙,喀麦隆足球運動員 1983年:羅琳,瑞典女歌手、音樂製作人 1984年:黎礎寧,台灣歌手(2008年逝世) 1984年:成語蕎,台灣模特兒、主持人、藝人 1984年:林熹瞳,香港女藝人 1984年:徐翠翠,中國女演員 1984年:夏恩·華德,英國男歌手 1986年:陳奕,台灣男歌手、演員 1986年:喬丹·拉爾森,美國女子排球運動員 1987年:趙麗穎,中國女演員 1987年:黃山怡,香港歌手 1987年:楊昇昊,韓國男歌手 1988年:鍾一憲,香港歌手 1988年:簡嫚書,台灣演員 1988年:英利阿麗菲亞,日本政治人物,現任日本眾議院議員,首位出任日本众议员的维吾尔人 1989年:劉萌萌,中國女演員 1990年:佐藤亞美菜,日本女子偶像團體AKB48成員 1991年:傑德沃德,愛爾蘭雙胞胎歌唱組合 1992年:舒提·加特瓦,盧安達裔蘇格蘭男演員 1992年:布萊斯·哈波,美國職棒大聯盟、華盛頓國民外野手 1993年:彭楚粤,中國男子偶像團體X玖少年團成員 1993年:卡羅琳·加西婭,法國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4年:陳若轩,中國男演員 1994年:鬼頭明里,日本女性聲優 1995年:天木純,日本寫真演員 1996年:田村響華,日本女性聲優 1997年:大坂直美,日本職業網球運動員 1997年:夏爾·勒克萊爾,摩納哥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 1999年:何藍逗,中國女演員 2000年:徐宇璸,韓國男子偶像團體CRAVITY成員 2002年:尉庭愷,台灣藝人 2002年:-{zh-hans:尤勒·布兰德;zh-hk:祖莉·白蘭特;zh-tw:尤勒·布蘭德;}-,德國職業足球運動員 生年不詳:小森真奈美,日本女性聲優、作家、節目主持人 逝世 385年:秦宣昭帝苻坚,前秦皇帝(338年出生) 1632年:淺野長重,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前期武將、大名(1588年出生) 1642年:田貴妃,明朝明思宗的妃子 1793年:瑪麗·安托瓦內特,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1755年出生)
zh-hk:米}-以上山峰的登山者。 1988年: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88年:一艘由香港駛往澳門的水翼船天皇星號,在抵達澳門港澳碼頭時失事撞向防波堤,共有85名乘客受傷,包括商人何鴻燊。 1994年:新光人壽首度舉辦「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創下台灣第一個企業舉辦高樓登高大賽的紀錄。 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男子大游行。 1996年:危地马拉足球场大惨案。 1998年:智利前总统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在英国伦敦被捕。 1999年:新版《辞海》面世。 21世紀 2005年:中國神舟六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着陸。 2005年:伊拉克憲法公投順利完成,投票率達到70%。 2006年:美國人口破3億大關。 2006年:以俄羅斯亞美尼亞裔核物理學家尤里·奧加涅相為首的俄美合作科學家團隊在位於俄羅斯杜布納的聯合核研究所首次合成制造出第118号元素Og。 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省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 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169天,当日票检入园人数达到103.27万人次,累计入园人数达到6462.14万,双双打破1970年大阪世博会创下的历史最高记录,正式成为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届世博会。 2010年:在河北大学发生了一起醉酒驾驶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造成在校学生一死一伤,肇事者叫嚣“我爸是李刚”,其后媒体将事件称作“李刚门”。 2012年:中国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开工。 2013年:中国首条跨省城市轨道交通,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江苏省昆山花桥延伸段开通。 2016年:臺灣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第一階段通車啟用。 2020年:法國發生薩繆爾·帕蒂謀殺案。 2021年:搭載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與天宮空間站對接。 出生 1430年:詹姆斯二世,蘇格蘭斯图亚特王朝國王(1460年逝世) 1535年:丹羽長秀,日本武將,織田氏的家臣(1585年逝世) 1714年:喬瓦尼·阿爾杜伊諾,義大利地質學家(1795年逝世) 1752年:阿道夫·科尼格,德國作家,共濟會、光照派主要成員(1796年逝世) 1758年:諾亞·韋伯斯特,美国辞典编纂者(1843年逝世) 1799年:田中久重,日本發明家、企業家( 1881年逝世) 1805年:羅伯濟,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1871年逝世) 1827年:阿諾德·勃克林,瑞士象徵主義畫家(1901年逝世) 1841年:伊藤博文,日本政治人物,首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9年逝世) 1851年:弗雷德里克·H·吉勒特,美國政治人物,曾任麻薩諸塞州聯邦參議員(1935年逝世) 1854年:奥斯卡·王爾德,英國唯美主义運動的倡導者,剧作家(1900年逝世) 1854年:卡爾·考茨基,德國社会主义活動家(1938年逝世) 1880年:韓相龍,朝鮮日治時期實業家、政治家(1947年逝世) 1886年:戴维·本-古里安,以色列政治人物,首任以色列總理(1973年逝世) 1888年:尤金·奥尼爾,美國悲剧作家,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53年逝世) 1890年:麥可·柯林斯,愛爾蘭革命領導人(1922年逝世) 1890年:胡階森,英國駐華臨時代辦(1965年逝世) 1894年:蘇瑞泰,緬甸政治人物,首任緬甸總統(1962年逝世) 1895年:阮文心,越南政治人物,前任越南國首相(1990年逝世) 1898年:威廉·道格拉斯,美国法官(1980年逝世) 1905年:李惠堂,香港男子足球運動員(1979年逝世) 1908年:恩維爾·霍查,阿爾巴尼亞領導人(1985年逝世) 1913年:錢三強,中國物理学家(1992年逝世) 1917年:麥理浩,英國外交官,第25任香港總督(2000年逝世) 1921年:陳敬熊,電磁與微波技術專家 1925年:安吉拉·蘭斯伯里,英國-愛爾蘭-美國女演員、歌手(2022年逝世) 1927年:君特·格拉斯,德國作家,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15年逝世) 1928年:阿德希爾·扎赫迪,伊朗政治家、外交官(2021年逝世) 1933年:大山羨代,日本女性聲優 1936年:張金麟,中國工程師(2023年逝世) 1940年:何守信,香港主持人 1948年:希瑪·馬連尼,印度女演員、议員 1950年:徐少強,香港演員 1951年:永井爱,日本剧作家、导演 1954年:朱宗慶,台灣音樂人 1956年:李希,中國政治人物,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 1957年:劉威,中國男演員 1958年:-{zh-cn:蒂姆·罗宾斯; zh-tw:提姆·羅賓斯}-,美國電影演員、導演 1962年:馬努特·波爾,南蘇丹裔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2010年逝世) 1963年:孫興,香港男演員 1964年:曹永廉,香港演員 1967年:松野太紀,日本男性聲優 1970年:梅赫梅特·绍尔,德國足球運動員、歌手 1971年:黃國峻,台灣作家 1976年:黃志雄,台灣跆拳道選手 1977年:袁泉,中國女演員 1977年:約翰·梅爾,美國創作歌手
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 发射系统总指挥:张建启 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逸东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夏长法 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于志坚 搭载物品 神舟五号搭载的物品有:3面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北京奥运会会徽旗、联合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1kg植物种子:其中500g来自中国大陆,500g共36种来自台湾、金门、马祖和澎湖。 纪念 神舟五号返回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神舟五号着陆点修建了纪念碑,纪念碑为大理石材质,正面写有“神舟五号返回落点”,背面用汉语和传统蒙古文两种文字记载了神舟五号飞行大事记、落点经纬度坐标。 图集 评价 人民网匯編了各國媒體的誇獎中國躍身為「太空强國」的報導,例如国际空间站飞行副指挥维克多·布拉格夫认为「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的第三个宇航强國」。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历史性的飞天》的社论,称中国成功发射神五为人类宇航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刻”。社论说:“如同在六七十年代先后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弹道导弹和卫星)一样,中国人这次成功地把载人飞船送入外太空,也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说明了,在航天科技领域,中国和其它两个大国(美俄)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并且已经正式加入了世界宇航大国的行列。”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太空之旅没有国界,‘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 2003年10月15日(三), 国际空间站的第7远征队的二名宇航员: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钦科与美国华裔宇航员卢杰在空间站上通过视频说了欢迎辞,其中卢杰用普通话问候杨利伟:“欢迎你到太空来,祝你一路平安,胜利返航”。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我们祝贺中国人民首次成功将他们的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对中国成功地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表示赞赏。”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俄罗斯《真理报》以红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加林》对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表示祝贺。并说,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好”。 欧洲航天局局长:“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表明它的空间技术已经非常可靠。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功将开启国际太空合作的新时代。”
图集 评价 人民网匯編了各國媒體的誇獎中國躍身為「太空强國」的報導,例如国际空间站飞行副指挥维克多·布拉格夫认为「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后的第三个宇航强國」。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题为《历史性的飞天》的社论,称中国成功发射神五为人类宇航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刻”。社论说:“如同在六七十年代先后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弹道导弹和卫星)一样,中国人这次成功地把载人飞船送入外太空,也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说明了,在航天科技领域,中国和其它两个大国(美俄)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并且已经正式加入了世界宇航大国的行列。”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太空之旅没有国界,‘神舟’五号飞船的升空是全人类迈向太空的一步。” 2003年10月15日(三), 国际空间站的第7远征队的二名宇航员:俄罗斯宇航员尤里·马连钦科与美国华裔宇航员卢杰在空间站上通过视频说了欢迎辞,其中卢杰用普通话问候杨利伟:“欢迎你到太空来,祝你一路平安,胜利返航”。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我们祝贺中国人民首次成功将他们的第一名宇航员送上太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对中国成功地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表示赞赏。”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俄罗斯《真理报》以红标题《中国有了自己的加加林》对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表示祝贺。并说,中国在航天方面取得的成绩证明了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好”。 欧洲航天局局长:“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这表明它的空间技术已经非常可靠。中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功将开启国际太空合作的新时代。” 参见 神舟载人飞船 国家航天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 航天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网站
允許中國內地種植鴉片,令外商無利可圖,不再販運鴉片來華。 對於許乃濟的奏議,官員看法各異,如兩廣總督鄧廷楨表示支持弛禁,禮部侍郎朱嶟則反對。外商總體上對弛禁的可能性感到興奮,但也有部分鴉片走私商人例外,如查頓便説:「就我們關注的利益而言,我不認爲這個(弛禁)計劃有什麼好處。」 1836年11月12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四日),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上奏反對弛禁派的主張,其奏折節錄如下: 1838年6月(道光十八年閏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道光帝。奏折節錄如下: 黃爵滋提出「重治吸食」的嚴禁政策,內容包括:給予煙民一年時間戒煙,逾期不戒煙者處死;本人處死以外,其子孫不得參加科舉,剝奪政治權利;並發動百姓互相監督和舉報,知情不報者法辦。這封奏摺上奏以後,道光帝命令各省督撫討論,他們雖然未公開地反對黃爵滋,但都覺得他的辦法太過激烈,認爲吸食者尚只害自己,販賣者則害許多人,故此販賣之罪重於吸食之罪。唯獨湖廣總督林則徐完全贊成黃爵滋的主張,他进言道光帝:林則徐提出了六點方案,包括銷毀煙槍煙具、在限期內改造煙民、懲治本國鴉片商販和吸食者等。他在自己的湖北和湖南轄區成功實施了這項方案,查沒了5,500桿煙槍和12,000兩鴉片;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的言辭和成就印象深刻,於是在1838年12月底(道光十八年十一月)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煙条例》,在當月的8天之內召見林則徐8次,賜予林則徐紫禁城騎馬之殊榮,授以钦差大臣,查辦廣東海口事件,節制水師,清查鴉片來源的重任。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史稱虎門銷煙。 1839年3月10日(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抵達廣州,他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兩人合作,加緊暗訪密查,嚴拿煙販。初到廣州之時,林則徐寫了兩則給維多利亞女王的書信,詞句近乎威脅,旨在說明通商應該互利,而非加害於人。這兩封信最終并未交到女王手中,其英譯本則於《中國叢報》與英國《》刊出。節錄如下: 3月18日,林則徐向外商發出收繳鴉片的命令,限3天之內將其躉船上所有鴉片全部交出,到期不繳則封艙封港,又要求外商出具保證書,承諾今後不再販運鴉片來華,否則「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他聲稱法在必行;另一道係給行商,責令三日內繳煙和出具保證書。林則徐同時提出,每箱呈繳的鴉片將獲五斤茶葉的獎勵,但他從未提及金錢賠償。 洋商起初以爲,林則徐只是普通官吏,表面上大講禮義廉恥,實際上只是爲了講價,認爲只需略事敷衍,即可了結。3月21日(二月七日)繳煙期限届滿,外商同意交出鴉片1,037箱,但林則徐認爲太少,拒不接受,並逮捕了兩名公行總商。3月22日(二月八日),林則徐下令逮捕英國大鴉片商人顛地,威脅顛地向官府自首,否則將兩名公行總商斬首。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總督義律得知消息,於3月23日(二月九日)自澳門啓程趕往廣州商館。3月24日(二月十日),林則徐下令中斷貿易,撤走英國商館中的華人買辦和僕役,并下令「和洋人交通者即汉奸」;當日義律抵達廣州商館,當晚林則徐派兵封館,義律與350名洋商被困在商館裡,与外界交通隔绝。此後,軟禁長達六個星期,因行商偷送糧食而未有斷糧。 3月27日,義律屈服,直接向林則徐具稟,願將英國人經手鴉片悉數清繳,擔保將交出鴉片共20,283箱。同日,義律以英國政府的身分發佈了一條佈告,讓所有英商將鴉片交給他轉繳林則徐,宣布英國政府會賠償他們的損失。由於義律的這份宣言,鴉片的所有權易手了——從商人的私有財產變成英國政府的公有財產。對此,馬地臣(Matheson)形容:「中國人已落入了使他們自己直接面對女王陛下的圈套。」 義律命副領事莊士敦趕赴伶仃洋召集英國煙商,與4月12日開始收繳鴉片。5月18日時,義律實際已交出了21,306箱鴉片。其中,怡和洋行上缴鸦片7,000箱,宝顺洋行上缴鸦片1,700箱,旗昌洋行上缴鸦片1,540箱。林則徐請示過道光帝之後,在虎門挖了三個大坑(每個長150英尺、寬75英尺、深7英尺)。6月3日(四月二十二日),實行銷燬,歷時22日。在銷毀期間,美國船長、商人、教士亦到場參觀,道光帝說是「大快人心」。美國漢學傳教士衛三畏指“在世界历史中,一个非基督教的君主宁愿销毁损害他的臣民的东西,而不愿出售它来装满自己的腰包,这是唯一的一个实例。” 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清廷欲將林則徐調任兩江總督,但林則徐拒絕,他認爲雖然銷毀了已到的鴉片,但今後仍可陸續有來。林則徐堅持要求英商出具「甘結」(即保證書)承諾以後不再走私鴉片來華,違者「貨盡沒官,人即正法」。他堅持具結要求是因爲他知道洋人講求信義和契約精神,正如他早前向洋商發出的繳煙諭帖所指:但是,義律和英商則堅決抵制這一要求,小斯當東認爲即使清朝不知國際法,林則徐「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沒收在廣州港外的貨物(指伶仃洋。過去查緝走私範圍限於廣州港內),不經審訊即處死違約者,也違背了清朝的法令;加上由於走私鴉片的躉船根本無須進口,故義律向林則徐指出,具結的死刑威脅無法震懾在外洋賣貨的躉船主,應設法根除此弊;林則徐的友人魏源認爲義律的建議合理,是和平解決雙方分歧的契機。但林則徐「嚴駁不許」,僵局至此形成。5月24日,結束軟禁的義律和全體英國人前往澳門,沒有接受林則徐的具結要求。義律敦促英國政府對中國採取「迅速而有力的措施」,商人們也呼籲國會採取步驟,以兌現義律對被收繳鴉片作出賠償的保證。 林維喜案 1839年7月,发生英國水兵在九龙毆斃華人林维喜之事。7月7日,英國商船卡納特克號及曼加勒號的水手上岸酗酒,和尖沙咀村的村民發生衝突,引發鬥毆,村民林維喜傷重不治。林則徐要求義律交出主兇,稱「殺人償命,中外所同」。義律拒絕將英國臣民交由中國法律處置,並在威廉要塞號(Fort William)上審訊了六名案犯。義律判處其中5人參與騷亂罪,處以苦役或監禁3至6個月及罰款數十英鎊,押送回國服刑,另1人無罪釋放,但審訊未能證明誰是主兇。林则徐稱義律為英國職官,「明明查有兇夷,私押在船,若違抗不交,是始終庇匿罪人,即與罪人同罪。」義律置之不理。魏源則如此描述:「義律拘訊黑夷五人,未獲正犯,懸賞購告犯之人,亦非故意違抗也。」後來,這些水手回到英國後即被釋放,因英國法律人員不確定義律是否可以判處這些水手於英國服刑;但根據英國議會法案,義律確實有權在距中國海岸線100英里內的公海上做此類審判,故此案至今仍具爭議性。 8月15日,林则徐採取進一步行動,封鎖澳门,禁止向英國人提供食物,並下令中國僕人離開英國雇主。8月17日,林則徐在澳門下驅逐令,不准英國人逗留。8月下旬,義律與英國人轉往香港及附近海面之英國船隻上居住。9月4日,義律帶領新到兵船一隻,至九龍,要求購買食物未果,實行開炮,中國水師船炮台猛烈還擊,各有傷亡。9月下旬,義律返回澳門,與澳門同知蔣立昂會商,義律稱英國的躉船現無鴉片,自願請人前往搜查,如經查出,貨物沒收,煙商驅逐,由在粵英商共行出結,領事蓋印連簽。對於蔣立昂和義律的會商,道光帝批曰:「既有此番舉動,若再示以柔弱,則大不可。」 前哨戰 英船“Thomas Coutts”對義律拒絕代表英商具結的命令置之不理,於10月15日駛入黃埔具結貿易,商船“”亦將入港;林則徐以爲英商就範,改採強硬態度,於10月25日命令停泊在外海的船隻於三日內入港,或者駛返本國,否則縱火燒毀。11月2日,艦長與義律率兩艘軍艦,駛至虎門口外的穿鼻島進行封鎖,準備制止英國船隻入港,並投書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要求不得火燒英國船隻,准許英國人上岸居住。11月3日上午,關天培率領29隻兵船駛向英艦,史密斯命令清兵船後退無果,開炮擊之;但林則徐方面奏稱,噹啷入口,而英國兵船追令折回,關天培聞而詫異,率兵船阻止,英船開炮。廣東虎門發生穿鼻之戰,清水師4艘船被擊沉,令珠江口一帶氣氛緊張。 其後,11月4日、8日、10日,林則徐奏報清兵與英船小戰六次,均爲清兵全勝,依英軍記錄則英軍並未參戰。 1840年1月5日,道光皇帝調林則徐為兩廣總督,以便貫徹對英國政策。林则徐專門断绝英國贸易,嚴格執行經濟封鎖,根絕英國船隻一切接濟,而以食物、飲水為主。1月5日(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道光帝下旨断绝与英格兰的贸易,禁止一切英国船只进口,并将其尽行驱逐出口,复严禁他国商人,不许私代英商带运货物。 英國決議出兵 中國鎮壓鴉片貿易後,人們討論英國將如何回應,因此前美國和英國民眾都對英國支持鴉片貿易感到憤怒。許多英國公民同情中國人,並希望停止鴉片的銷售,而另一些人則想遏制或管制國際麻醉品貿易。然而,人們對英國外交官受到的對待,以及清朝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都極為憤怒。輝格黨控制的政府特別提倡與中國開戰,親輝格黨的媒體則刊登了有關中國“專制與殘酷”的故事。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到英國。9月30日,英國紡織業城市曼徹斯特39家公司和廠商聯合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禁煙是對英國之「侵略行為」,「希望政府能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於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威灵顿公爵、德比伯爵、斯当东、、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支持战争的。”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出兵中國問題。内阁會議經過討論後,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內閣會議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派遣艦隊。由於販運鴉片由始至終只是民間走私行為,並非英國國策。英國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1839年11月4日,巴麦尊正式向英国海军提交《致海军部书》:“据对中国有丰富知识的人说,有这样的海军力就能完成,即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舰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三艘。” 1840年2月,在给查理·义律的信中,巴麦尊指示,封锁珠江出海口;并把写给中国政府的信件正式递交给中国。而且,他还指示,要继续北上,占领舟山岛,封锁长江出海口;然后开始与中国政府谈判;最后,英国舰队要行驶到渤海湾,并在这里再次把写给道光皇帝的信件的抄本,正式递交给中国政府。他还详细列出了英国政府想要达成的目标。其中包括:—— “要求中国政府以应有的尊敬态度对待英国政府与海军; “要求英国驻华总监义律对于英国臣民有司法审判的权利; “要求中国政府赔偿英国商人所遭受的损害; “要求英国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贸易地位待遇; “要求外国人能够有在中国安全居住以及拥有财产的权利; “如果按照中国法律,违禁商品遭到查禁和没收,那么,应当确保英国臣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到损害; “取消一口通商的贸易限制政策,英国商人应当有权利在不限于广州的地区,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 “要求外国人能够在广州、厦门、上海、宁波、以及台湾北部,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 “最后,在中国海岸线,获取可以容易防守、容易进行物资供给保障的岛屿;或是用所占领的岛屿来换取中国给英国的有利贸易待遇。” 巴麦尊让查理义律自行酌情决定,怎样努力地、最好程度地实现上述目标;但是,他向义律指出,虽然他希望能够通过谈判与中国达成理想结果,然而,他不相信仅凭外交手段能够获得成功。他在信中最后写道:“简而言之,根据我在上文中对你的指示,英国政府所期望的,就是要求中国对过去之事做出了结与赔偿,对于未来之事做出稳妥安排;我们不相信谈判能够达成上述结果;因而,我们为此派遣出了海军部队,以达成上述目标。”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响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严的事件。」英国政府決定命令印度艦隊增援;2月,組織東方遠征軍,以英國開普殖民地好望角海軍提督,義律堂兄懿律任海軍統帥兼正全權,义律为副全权。時英國政執黨地位不穩。反對派托利黨/保守黨早於1月31日在下議院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但僅以21票之差遭到否决。他們再於4月7日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但動議並非關於與大清一觸即發的戰爭或備受爭議的鴉片貿易,而是抨擊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缺乏遠見及思慮不週,亦忽視了應該給予駐廣州商務總監相關的訓令及權力,用以對付非法鴉片貿易。這動議特意迴避了戰爭及鴉片兩項敏感議題,藉此爭取托利黨內最大的支持以通過議案。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向英國國會報告英國政府對華用兵目的及軍費案時,支持政府議員隨聲附和,謂中國污辱英國國旗,妨害英國商務,劫奪英國財產,危及英人生命,須加討伐;反對派抨擊政府不早日取締鴉片貿易,國旗應保護公正與榮譽,不得保護毒品;4月初,英國國會終於以極微的多數同意政府政策。經過三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决動議。下議院的反對派托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戰爭的爆發。上議院一項類似的動議亦未能於5月12日會議中通過。下議院最終在戰事早已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通過撥款173,442英鎊作為中國遠征軍的開支。 清朝備戰情況 戰前,清朝全國上下對於國防形勢過分樂觀,認爲英軍的實力遠遜於清軍。欽差大臣林則徐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上奏道光帝稱,據他仔細觀察外情,認爲英國「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其節錄如下: 林則徐亦曾上奏道光帝稱「內地茶葉大黃,禁不出洋,已能立制諸夷之命」;林則徐心中既有成見,以爲外人不敢啓釁,故在1839年6月虎門銷煙和7月林維喜案時,對英人採取強硬姿態。同年11月穿鼻海戰後,林則徐奏稱清軍戰勝,但實際上英艦損失極微,《》記載有4艘清軍兵船被擊沉或破裂,其餘大多受傷逃入虎門;林則徐則稱,英艦敗逃,不值追剿,夷兵落海,獲帽三十一頂。其後數天的官涌之戰後,林則徐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感到樂觀。 东南沿海诸省为清朝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清朝重点布防地区,其广东驻军7万,福建6万,浙江4万,江苏5万。1800年(嘉庆五年),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的武装走私商船活跃于广东沿海。1830年(道光十年)以后,英国派遣军舰兵船前来中国沿海,保护鸦片走私,引起清廷的警惕,但未能采取有效的战备措施。1834年9月(道光十四年八月),发生两艘英国军舰强行闯入珠江、击毁虎门炮台的严重事件。事后清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到任后,查勘要塞,整顿水师,加筑炮台,添铸大炮,使广东海防尤其是虎门的防务,得到巩固。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严厉禁烟的同时,与邓廷桢、关天培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海防。这些措施包括:整顿水师,严肃军纪,演练枪炮,在虎门添置购买西洋大炮300余门;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购置西洋大船,改装民船,招募团练,又抽调广东内地营汛防兵进驻虎门要塞,使得东南沿海防务大为增强。 战前,清朝防御重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对于北部沿海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 戰爭經過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於被迫納贖命金,因此要求中國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給英國,使英僑能在其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為爭取上述要求,英國顯示實力,派遣遠征軍於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開抵中國,遂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至1842年)。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t)被任命爲全權公使,其堂弟義律則被任命爲副帥。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 第一阶段 英军北上 1840年6月,懿律率领英國遠征軍抵达廣州海面,包括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英國的預定戰略是將壓力施於北方,迫使清政府早日屈服,因此英艦未攻廣州,只封鎖了口岸,隨即北上前往浙江。英軍此舉被中國人解讀為畏懼林則徐的設防,但實爲奉行英國政府的北上訓令。 7月2日,英船以白旗前往廈門遞送英國外相巴麥尊的譯文公函,請求轉呈道光帝,守將拒絕,英方更遭到射擊,顯然中國人未能理解白旗的含義;雙方遂起衝突,中國的炮台和軍營多處被毀,兵丁傷亡20餘人,英方亦有損失。閩浙總督鄧廷楨上奏道光帝指清兵戰勝,誇稱「所獲夷屍,……當場臠割,懸首炮台,共見共聞」。 英艦繼續北上,於7月4日駛達舟山群島;英國海軍司令伯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投降,不果。7月5日下午2時,英軍開始進攻,僅用9分鐘便完全摧毀了清軍的兵船和岸炮,並登陸佔領舟山群島上的定海,清軍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傷重不治;次日清晨,英軍再攻,發現清軍早已逃散,定海知縣姚懷祥投水自殺。 7月20日,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陷後大爲震怒,他指責林則徐未能堵塞鴉片之弊卻又節外生枝。道光帝命令沿海各省「加意防堵」,加強防務;又將浙江巡撫烏爾恭額革職,留營效力,先後調派鄧廷楨和兩江總督伊里布前往浙江主持軍務,前者兼任浙江巡撫。 攻陷定海後,英軍在寧波、鎮海再度嘗試投送巴麥尊的公函,但都被拒絕或退回,清朝官員聲稱不敢將該公函上呈,結果英方遲遲無法將公函交到清廷手中。英軍於是按原計劃封鎖了廈門、寧波、長江等重要出海口,繼續北上。 8月9日,道光帝終於從琦善的奏摺得知天津防務之嚴峻,破例地命令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8月11日,英軍直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道光帝批准直隸總督琦善收下了那封公函。該照會(即外交公函)的中文譯本節錄如下:巴麥尊照會的前半部分是對林則徐廣州禁烟運動的指控,後面才提出五項要求,包括賠償焚毀鴉片的貨價、中英平等外交、割讓島嶼、賠償商欠及賠償軍費。琦善在接收英方照會時,親眼看見了英軍的實力,他將照會轉呈北京的同時,隨函描述英國的兵船之大、大炮之多,形容其「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8月19日,道光帝閲讀了巴麥尊的照會,此後完全改變了旨意,即由「主剿」變爲「主撫」。道光帝認爲「釁端」無法即時消弭,國家財富經不起消耗,並認爲英方旨在通商與訴冤,故只需替換林則徐等人並恢復貿易,即可了事。翌日,道光帝發給琦善兩道諭旨,其中一道諭旨命令琦善轉告英方,其中一道諭旨指示琦善如何「駕馭外夷」,包括答應逐一訪查英人的「冤抑」,但拒絕割讓海島、賠償商欠以及鴉片貨價,而對於中英平等外交、賠償軍費兩項要求則未有指示;另一道諭旨是吩咐琦善向英人宣布以下內容: 琦善根據道光帝給他的兩道諭旨,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對於中英平等外交、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表示日後均可協商;對於賠償煙價,琦善則「隱約其詞」地稱必會細查繳煙細節。義律和懿律以爲琦善原則上已答應英方的要求,加上當時北方氣候漸寒,定海英軍多病,於是答應折返廣東、交還定海,以待後續談判。9月15日,英艦離開白河南下。道光帝對琦善的外交手腕大爲贊賞,遂任命他爲欽差大臣,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並下令沿海各省不得開炮。 广州和谈 1840年(道光二十年)9月中旬,道光帝任命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時,命令他「將應撤應留各兵分別核辦」,琦善遵旨將大沽口的防兵分別撤留。此後半個月內,道光帝為「節省靡費」起見,已下令沿海七省裁撤軍隊。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接替林则徐。當時,由於懿律患病,義律已經代之成爲首席全權代表。 1840年12月初,琦善與義律展開談判。義律態度強硬,要求及早接受英方的全部條件,否則開戰,琦善答應賠償部分煙價以及中英官方文書平行,但拒絕割讓海島。義律又表示,如果加開廈門、定海為通商口岸,便放棄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有意答允,但朝廷不肯,當時道光帝有鑒於英軍未完全撤出定海,認爲英人「兇心未已,詭詐多端」,遂決定調兵赴粵增援,準備大伸撻伐。琦善不敢轻易答应,又不敢轻易拒绝,便使用拖延战术周旋。经过一個月的和谈,未取得任何结果,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 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向虎门炮台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炮台同时发起进攻,以舰炮猛轰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围墙多处。炮台守军开炮对抗,但效力有限,守军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无法驻足”。与此同时,英军乘坐小船从穿鼻岛南北两侧同时登陆,抄袭沙角炮台侧后,抢占制高点,抵达脊巅,向下猛攻,守军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守军欲发动“预埋地雷”,但未能奏效。激战中陈连升父子先后阵亡。英军占领大角炮台后放火烧毁营房,拆毁炮台,然后全部撤回舰上 。林則徐描述:“此次爬沙角后山之人,大半皆汉奸,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但史家茅海建指出,是清軍誤認英軍爲「漢奸」,原因不明。 在大角、沙角之战,清军死伤700余人,英軍38人受傷、無人死亡。在陆上战事即结束时,英国海军的复仇女神号、、“硫磺号”等五艘军舰联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进攻,清军战船火力无法抗衡英军战舰,水师师船、拖船沉毁11艘。大角、沙角之戰後,清軍士氣受挫,紛紛四散,琦善爲此撥銀1.1萬元發給清兵,以激勵士氣。 此后,英國軍艦溯江而上,進逼虎門第二重門戶——橫檔島,形勢危急。1月8日,英國海軍司令伯麥釋放戰俘,並讓戰俘將一份照會交給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稱如果清方有「順理講和之議」,英方便同意停戰;關天培將照會轉交琦善,並請英人等待回覆、退兵和談,英方隨即停止軍事行動。不久後,義律與琦善便展開和談,英軍撤出虎門。 1月20日,琦善擬定《穿鼻草約》,包括割讓香港(但仍由清廷徵收該處商稅)、賠償洋銀600萬元、中英官員平等外交、重開廣州商務。琦善沒有在草約上蓋官印,但同意將其上奏道光帝以求批准。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翌日,琦善與義律會晤,請求將香港改爲借居,賠償私下了結,草約不必由道光帝批准,義律拒絕。2月10日,雙方再次會晤,約定在十天後簽字,此時琦善已接到大伸撻伐的上諭,十天後(2月20日)琦善只好稱病,不再與義律會面。 廣州和談後,1月23日,定海英军陆续调往广州。2月24日,英军主动撤离舟山,撤往广州一带。伊里布释放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2月27日,裕谦率兵进抵镇海,派遣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带兵由镇海进驻定海,重建防务。 第二阶段 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英國海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同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中英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清廷認為割地是奇恥大辱,舉朝震怒,遂將琦善撤職,押至北京查辦;英國方面,巴麥尊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荒蕪小島」,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 清朝宣战 1841年1月27日,廣東大角、沙角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聞訊震怒,下旨对英宣战,命令琦善與兩江總督伊里布分別進兵。三日後,道光帝得知香港已被割讓給英國,痛斥琦善無能不堪,下令將其革職鎖拿進京,並處以抄沒家產以及斬監候的處罰;同時补授原刑部尚书祁贡为两广总督,未到任前由廣東巡撫怡良署理。道光帝亦加派他的姪子、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任命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繼續向廣東增兵,並且否認《穿鼻草約》。後又以伊里布「游疑畏葸」,改任積極主戰的裕泰為欽差大臣。並从內地各省抽调精兵,开赴广东。 經過兩次會晤,義律對琦善的態度逐漸生疑,加上清軍增兵治防也被英軍所洞悉,義律決定先發制人。2月26日,英軍向虎門發起總攻,炮台盡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翌日英軍佔領虎門口內的烏涌炮台,清守軍被俘和傷亡者各千餘人,其他大多不戰而逃,英船駛入黃埔。3月2日,英軍攻克琶洲炮台,3月3日,再克琵州炮台,兵鋒距離廣州只有數公里。 第一次广州之战 自1839年3月林則徐封鎖商館以來,中英貿易整整停頓了兩年,對中、英、印等地的英國商人以及英國政府都帶來極慘重的損失,虎門口外始終有數十艘商船徘徊。因此,駐華商務總督義律自從與琦善在廣州和談開始便謀求早日恢復貿易。義律尤其不希望戰火嚇走廣州的富商,故未有選擇直接攻下廣州城,而是再三要求停戰談判。 1841年3月3日,琦善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英艦,要求義律停戰,理由是「琦爵即將罷黜」,义律開出休戰條件,包括賠款增至1200萬兩、割地增加尖沙咀(即九龍)、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明確要求廣東將軍阿精阿、廣東巡撫怡良、前兩廣總督林則徐和鄧廷楨在3天內共同當面蓋印。3天期限屆滿的前一天,3月5日,参赞大臣楊芳抵达广东,百姓“欢呼不绝”,“官亦群倚为长城”。由于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杨芳暂领广东军务。 3月6日,停战期满,英军再度开战,攻陷獵德、二沙尾炮台,清軍大潰,該處距離廣州城只有3公里。同日,義律表示願意停戰,事緣中方再派余保純前往談判時表示,廣東當局希望停戰,但皇帝絕不會批准。此後戰事又暫停了幾天。翌日,楊芳上奏道光帝,隱匿了東路炮台接連失陷之事,大談自己如何佈防,道光帝閲後稱「覽奏稍紓憂念」。3月10日,廣東當局向美國商船發出准許入港貿易的紅牌,以離間英、美兩國,意圖「以夷制夷」。義律聞訊,於當日宣佈封鎖廣州。 3月12日,楊芳再上奏,謊稱烏涌之戰中清軍「斬斃逆夷多於官兵」,又建議「暫時羈縻」,理由是怕英軍逃竄而不能全殲。道光帝對楊芳「不趨小利而誤大局」的做法十分滿意,稱讚他「曉暢軍務」,表示「期盼捷音之至」。然而,楊芳在停戰期間不務正業,據《粵東紀事》記載,楊芳到廣州後「終日唯購鐘錶洋貨爲事,夜則買俏童取樂,甚而姚巡捕等將女子剃髮,並跟班送進……」;又提到楊芳手下的官兵在外嫖妓,兩個月內許多官兵因此感染麻風,服藥亦不能癒,當中還包括楊芳之子。該記錄又稱: 3月13日,琦善因早前與英方議和,被押往北京查办,此時戰事再起,英軍攻陷大黃滘炮台。當時義律還未得悉琦善北上,於3月16日再向琦善發出一份要求停戰談判的照會,由一艘打著白旗的小船北上送往廣州城,但小船途經鳳凰崗時竟被清兵炮擊,被迫返回。3月17日,楊芳上奏道光帝,將鳳凰崗擊退白旗小船之事誇飾成一場大勝仗,道光帝於4月1日收到此奏後大喜,翌日(4月2日)向正在趕赴廣州的靖逆將軍奕山諭稱「省城自可無虞」。 對於白旗小船被炮擊一事,義律決定報復,發兵大肆進攻廣州。自3月18日上午起,英艦由大黃滘北上,連克鳳凰崗、永靖炮台、西炮台、海珠炮台以及河南島的一座沙包炮台。同日下午4時,英軍佔領廣州十三行的商館,在時隔兩年後重新升起英國國旗。至此,廣州城全無屏障,完全暴露在英軍的炮火下,成爲一座危城。 在3月18日前20天的廣州內河戰鬥中,林則徐、琦善、怡良、楊芳均撥兵撥炮,並阻塞河道,以防英軍直逼廣州。但過程中清兵屢屢對英軍進逼坐視不顧、一無所爲,一經交戰便潰散,大黃滘炮台的守軍甚至在臨戰前夕與英軍商議「假戰」,這些都使英軍輕而易舉地長驅直入。楊芳亦作战不力,用「阴门阵」抵敌,结果清军一败涂地。 英軍於3月18日重新佔領廣州商館後,義律向廣州當局發佈照會,要求舉行停戰會談。翌日(19日),中方派廣州知府余保純與義律在商館中談判,義律提出只要發告示優待英國人、恢復通商,英軍將會撤退休戰。楊芳、怡良、林則徐三人共同商量後,於3月20日派余保純送去照會,同意了義律的兩個條件,並出具告示,允許各國商人一同入港貿易。雙方遂達成临时休战协议,规定廣州貿易復常;省政府不得強迫英人簽保證書;中国应照常征税;應查禁沒收鸦片及其它走私货物,禁止将人拘留或施以各种惩罚。此後,广州的和平维持了两个月。 第二次廣州之戰 廣州停戰議和兩天後,3月22日,楊芳的上奏仍舊粉飾太平。其奏摺隱瞞了英軍攻入廣州佔領商館的事實,反稱是清軍防守嚴密逼退英軍;也完全未提與英方談判議和、恢復通商之事,將既成的事實作爲尚待請旨的議案,聲稱美國副領事與行商代英人呈請恢復對英通商;爲使道光帝同意恢復通商,楊芳還詭稱如此將有利於將來的「剿辦」。道光帝閲後未得要領,稱楊芳「所辦尚好」,指出英人請求通商是「該逆奸謀」,但因大軍未到,命楊芳「設法羈縻」,待奕山等人到達後,「斷其後路,四面兜捦,克復香港」。 楊芳意圖誘使道光帝儘早批准恢復中英貿易,再於3月31日上奏謊稱,美國商船入港引起英商歆羡,義律等人抱有一絲希望,故「旬日間無一動靜」。但道光帝發現了其中的漏洞:若美商代英商銷售,豈非放縱英人得逞?於是,他一面下令楊芳嚴查有無朦朧影射等弊,一面明確宣佈禁止英國通商。 4月14日,奕山一行抵达广州,歷時57天。義律立即照會楊芳,詢問有關奕山對於停戰通商的態度,廣州知府余保純於4月16日帶去楊芳的覆照,內容反映出奕山似乎同意停戰通商,答應等待聖旨;此時道光帝對英貿易的禁令尚未到達廣州。余保純向義律提到,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執意開戰,廣州官吏建議在廣州以外開戰,通商不必中斷。義律對楊芳的答覆很滿意,於4月17日宣佈英軍不會進攻廣州城,可繼續通商。 5月初,各省开赴广东的1.7万援军亦陆续抵达,加上原驻之兵,广州清军达到2.5万人。5月2日,道光帝批駁楊芳、怡良准許英國貿易的諭旨到達廣州,催促奕山等人率軍圍剿英人。義律得悉各省援軍開到、炮台加强武備的消息,於5月11日與余保純會談,要求中方裁撤各省軍備,並要求奕山等人覆照。翌日,義律離開廣州去澳門,他認定奕山等人必定開戰,決定先發制人。17日,他未收到奕山等人的答覆,英軍開始行動,向廣州開進。18日,義律抵達廣州商館,快速部署結束通商以及撤離僑民的工作。 按奕山的奏摺所稱,他原定於5月10日發兵,因天雨關係而延期,但其真實性存疑。5月20日,奕山得悉義律下令進攻廣州,未與楊芳商量,於翌日倉卒下令進攻,楊芳聞訊大驚失色,直言敗局已定。自5月21日深夜至22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有很大的差別: 英方記載:5月21日晚,多艘英艦停泊在商館水域,百餘隻用鐵鏈相連的火船從上游放下,後方有載著清軍的兵船,準備登艦與英軍廝殺。第一批火船直逼英艦,西炮台的清軍亦開炮轟擊英艦,但英艦避開了這些火船,並開炮還擊西炮台;第二批火船的攻擊也未能得手,反被冲往河岸,引發岸上大火,後方清軍見勢逃散。英艦为安全起見,向凤凰岗一带水域轉移。当晚交战中,清軍的火攻完全無效,西炮台的火炮則擊中數艘英艦,造成一些損傷。22日,英艦徹底摧毀了西炮台,並溯江而上,擊毀清軍的保障炮台和其他戰船數十艘。 清方記載:奕山奏稱,5月21日晚,清軍分路同時進攻,「弁勇伏身水下,直撲其船底,以長鈎鈎住船隻,抛擲火彈火毬火箭噴筒」,英艦被燒得火焰衝天,「逆夷號呼之聲遠聞數里」。當晚清軍在商館和獵德一帶水域燒毀多艘英國大兵船、三板船,「逆夷被擊及溺水死者不計其數」。22日,英軍進攻西炮台,清軍固守,「未被攻壞」;英艦上溯窺伺,清軍擊沉一艘英船,迫其返回。清軍只有零星幾隻兵船被燒,其餘均未受損。 儘管雙方文獻記載分歧,但據史家茅海建考證,奕山不但誇大了戰績,也隱匿了西炮台被摧毀的實情,其所稱擊毀英國「大兵船」之事,實屬子虛烏有。道光帝收到奕山的「捷報」,雖未滿足其全殲來敵、擒獲「夷酋」的期望,他仍然朱批「甚屬可嘉」,將奕山、隆文、楊芳、祁貢交部優敘。 5月23日,英軍艦分別集結於廣州西南的鳳凰崗以及廣州以東的黃埔,準備發動鉗形攻勢。24日下午2時起,英軍開始進攻,鳳凰崗一帶的英艦由西向東分別炮擊廣州城以西的沙面、西炮台、商館、海珠炮台;在黃埔一帶的英艦則越過獵德、二沙尾,由東向西攻擊。下午3時,英國海軍基本擊垮廣州以西的清軍抵抗能力,英船載送英國陸軍右翼縱隊3百餘人於5時佔領商館。下午4時,英船載送陸軍左翼縱隊約2,400人駛入廣州西側水道,進至繒步。24日晚,英軍開始在繒步登陸。至25日晨,左翼艦隊全部登陸完畢,向廣州城北高地推進,掃除沿途障礙,當日佔領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連同廣州城南省河上的英艦,已對廣州城形成背腹夾擊之態勢。英军在高處炮轰城內,击毁兩個火藥庫。清军三路兵丁,一閧而溃退。 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揮1.8萬人尽退城内,秩序大亂,期間更有部分廣州平民附和英軍。自5月21至25日,英軍以死9人、伤68人的代价,击败2万清兵,如此態勢之下,奕山只能求和。5月26日上午,广州竖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 5月26日廣州求和後,奕山上奏道光帝,歷數清軍過往數天頻頻「勝仗」,宣稱擊沉英國軍艦與輪船,並在奏摺最後叱駡「漢奸」助虐,預留地步。道光帝收到這份捷報,閲後大喜。 廣州和約 1841年5月27日,奕山、隆文、楊芳、阿精阿、祁貢、怡良聯銜公文,授權廣州知府余保純與義律訂立停戰協定《廣州和約》,规定: 奕山、隆文、楊芳在6天內率兵出城,退至廣州城外200里駐扎; 7天內繳出贖城費600萬元; 賠償商館被劫焚和先前林則徐誤燒西班牙船的損失; 清方如期付款後,英軍退出虎門口外。 奕山率部撤离广州的同時,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僅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就出資80萬銀元。5月31日,中方已將賠款全部付清,隨後英軍全部撤走。 廣州和約訂立翌日,奕山已下令禁止官兵、鄉勇和水勇妄生事端、拘拿外商。5月29日至31日,即英軍佔領廣州城北越秀山時期,發生了一起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中英雙方對此事件的記載有很大出入,各有誇大、含混或矛盾之處,但仍有一些共通點。總括而言,英軍確有「開棺暴骨」、劫掠財物、強姦或調戲婦女的行爲,不過是由民眾方面的率先集結引發英軍的進犯;搏鬥中,天雨令英軍的燧發槍失效,加上英軍不諳地形,民眾誘敵深入、圍困英軍,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傷亡;5月31日,獲勝的民眾包圍城北的四方炮台;廣州知府余保純前往勸諭,民眾方散去。廣東百姓繼而發布「誓滅英逆」文告,情緒高漲,自信至強,各種反英組織跟着成立。 《廣州和約》如同完全投降,奕山惟有揑造謊言,對朝廷交代。6月4日,即和約達成第9天,奕山上奏道光帝稱,漢奸幫助英軍佔領廣州城北炮台後,城内居民投書清方請求保全民命;然後編造故事:英人「免冠作禮、兵杖投地」前來訴苦,聲稱其因省河兩岸清軍炮擊以致無法傳話,因此「求大將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英人)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台,不敢滋事」;接著奕山又稱,考慮到虎門藩籬盡失,不如先同意英人的請求,使其退出虎門口外,再加強防守;奕山還挑明了准許通商一事,至於600萬贖城費,則改稱是行商的「商欠」,稱廣東當局只是為行商們暫行墊付部分款項;此外,對於退駐廣州城外,聲稱是為了彈壓土匪,且天熱雨多,亦不得不擇地安營。為了不被皇帝懲罰,奕山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6月18日,道光帝收到這份奏摺,在上諭中稱:「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現又「免冠作禮,籲求轉奏乞恩」「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他批准了通商、墊付商欠兩件事。道光帝意欲罷手,不再追求「盡殲丑類」。 6月30日,奕山收到了道光帝的這一諭旨,他於7月14日再上奏,聲稱英商得知准許通商的聖恩後「額慶歡忭,免冠感伏,聲言永不敢在廣東滋事」,並奏稱「粵省夷務大定」,要求撤退外省援軍,以節省糧餉。道光帝收到奏摺後,以爲戰爭已結束,於7月28日下令各省裁撤調防軍兵。 第三階段 砵甸乍抵華 1841年4月21日,巴麥尊勳爵針對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在同年1月20日擬定的《穿鼻草約》,嚴厲譴責義律藐視訓令,認爲《穿鼻草約》所帶來的利益太少。4月30日,英國內閣決定將義律撤職,並否認《穿鼻草約》,另派東印度公司陸軍少將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爵士為新任駐華全權代表。砵甸乍在6月5日離開倫敦,於8月10日抵達澳門,義律則返回英國;與砵甸乍同行的還有新任遠征軍海軍司令巴加(William Parker)。 8月10日,即砵甸乍抵華當天,他向兩廣總督祁貢發出兩道照會,表明自己的身分,要求與中方全權大使根據《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的内容展開停戰談判,談判結束前將持續北上進攻。但奕山等人未有按英方要求如實稟報此情況,於8月23日上奏,謊稱英方僅更換「領事」,隱瞞了砵甸乍的真正使命。 8月21日,砵甸乍和海军司令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领10艘军舰、4艘轮船、21艘运输船搭载英国陆军、、、、、开始第二次北上。 闽浙之役 早在1841年3月,新任閩越總督顔伯燾抵達福建廈門,他認爲未來廈門必有一戰,故親自大規模部署防務。同年6月初,英军离开广州后,道光帝以为战事结束,在7月28日下令沿海各省酌情裁撤軍兵。8月中旬,顔伯燾收到道光帝命令裁撤防兵的諭令,但他堅信佈防的必要,於8月25日覆奏,以言語拖延時間,始終未有撤防;就在當晚,英艦開至廈門海面。 8月25日,英艦駛入廈門南水道。26日,英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出「廈門城邑炮台」,顔伯燾不予理睬;下午,英軍發起進攻,廈門島南岸全部失守,顔伯燾率官員倉皇逃往同安,剩餘清軍大潰散。27日,英军攻陷厦门城,英军战死1人、伤16人;清軍戰死三百餘人,傷者無數。英军将炮台破坏后,留兵鼓浪屿,继续向定海前进。後來道光帝閲讀了廈門失陷的奏摺,才得知原來英軍也能陸戰。 早在1841年初,時任欽差大臣伊里布私下和談收復定海,至同年2月道光任命極力「主剿」的裕謙為欽差大臣,替代伊里布主持浙江軍務。數月以來,裕謙在定海积极設防,兵力近7000人。9月25日,英艦與2000陸軍陸續抵達鎮海,但因天氣惡劣難以調兵定海,英軍決定偵察定海防務。對於9月26日至30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差異頗大,總括而言,英軍進行了偵察、建立陣地等戰前準備,但定海清軍視之爲進攻,高度緊張,一連五日開炮,未造成很大傷害,徒費鉛藥。 10月1日,英軍正式進攻定海,依舊採用戰艦正面轟擊、陸軍側翼抄襲的戰術,並再獲極大成功;當日清軍三名總兵鄭國鴻、葛雲飛、王錫朋相繼陣亡,清軍死者千人,英軍傷亡約30人,定海第二次失陷。定海陷落后,当地人民仍舊不屈,英軍僅能控制縣城周圍10里。 為便於過冬,等候援軍,英軍於10月10日進攻鎮海。英艦以炮火轟擊,陸軍則登陸並從側翼抄襲,總兵謝朝恩戰死,清守軍潰逃,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陷;裕謙發現無路可退,投池自盡,被救起,昏迷的裕謙被護送往寧波,縣城守軍和部分官員藉此逃跑,裕謙途中氣絕。其後,英軍包抄攻下威遠城,轉攻東岳宮,浙江提督-{余}-步雲自東岳宮退至鎮海縣城,英軍佔領縣城;下午2時戰息,英軍死傷十餘人,清軍死者數以百計。12日,-{余}-步雲眼見無兵可戰、無險可守,要求英方和談不果,棄城而逃。13日,英軍唾手而得寧波,大肆擄掠、姦淫,鄉民繼續抵抗,俘40餘名英國人。 1841年10月18日,正當道光帝滿懷希望地期盼浙江的捷報時,他收到杭州上奏,告知鎮海失守、裕謙殉難的消息,並請求調兵增援浙江。道光帝隨即任命另一皇室成員奕經(雍正帝之四世孫)為揚威將軍,並從八省調兵1.2萬人組成大軍,征討「逆夷」;又鼓勵沿海團練鄉勇,修築土堡,堅壁清海,厚賞捐資助餉紳民。翌日,道光帝下旨赦免此前被判斬監侯的琦善,發往浙江軍營,讓他效力贖罪;但最終琦善被改發到張家口軍台,充當苦差。 臺灣之役 1841至1842年,兩艘英船先後因風候不佳而在臺灣(時西方稱福爾摩沙)海面擱淺,臺灣清軍先後俘虜了百餘名船員並加以殺戮。但中英雙方對這兩起事件的記載有很大不同,各有隱晦扭曲之處。 1841年9月27日,英國運輸船「納爾不達」號(Nerbudda,又譯作「吶爾不噠」號)正載運着在舟山群島定海參戰的英軍返回,在臺灣雞籠(今基隆)附近海面遇風沉船。台灣地方政府認爲他們是敵軍的進攻部隊,船上274人中133人被俘虜。 1842年3月,英國雙桅商船「阿吶」號(Brig Ann,又譯作「阿恩」或「安妮」號)自舟山攜帶財貨起錨南駛,目的地為澳門。該船載有57人,包括34名印度人、14名歐洲或美國人、5名華人及4名馬來亞或新加坡人。該船在臺灣淡水一帶海面遇險,兩名船員被殺,其餘船員被清軍俘虜。 兩次海難事件中,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台灣道姚瑩均奏報「勝仗」。不過,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運輸船「納爾不達」號和雙桅商船「阿吶」號都是因為遇風觸礁而漂流至台灣海域。據戰後欽差大臣閩浙總督怡良調查,此皆為台灣地方官員謊報戰功,雙方實未交戰,英船亦非戰鬥人員。 1842年5月14日,道光帝因浙江戰敗,下令對商船阿吶號上的英俘「取供之後,除逆夷頭目暫行禁錮候旨辦理外,其餘各逆夷與上年所獲一百三十餘名,均署即行正法,以紓積忿而快人心」。1842年8月,兩船共187名俘虜中,除了早前在押送過程中或獄中死亡者,大部分在臺南被斬首,只有11人倖存。道光帝最初將此事件視爲振奮人心的一大勝利,對於相關的台灣功臣從優議叙,但隨著戰局的演變和談判的進行,清廷在英方施壓下,嚴懲有關官員。 浙东之战 1841年10月底,揚威將軍奕經離京南下,據奕經的幕客貝青喬稱,奕經離京之初「或戰或撫,游移兩可」。11月下旬,奕經抵達江蘇,但在蘇州一帶逗留足足兩個月;期間奕經與部下頤指氣使、生活奢靡,後來引起非議,遂於1842年1月進至浙江嘉興。1842年2月中旬,川陝勁旅抵達浙江,奕經再無理由觀望不前,於2月27日趕至浙江紹興曹娥江前線,自其南下以來已有四個多月。
中國鎮壓鴉片貿易後,人們討論英國將如何回應,因此前美國和英國民眾都對英國支持鴉片貿易感到憤怒。許多英國公民同情中國人,並希望停止鴉片的銷售,而另一些人則想遏制或管制國際麻醉品貿易。然而,人們對英國外交官受到的對待,以及清朝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都極為憤怒。輝格黨控制的政府特別提倡與中國開戰,親輝格黨的媒體則刊登了有關中國“專制與殘酷”的故事。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消息傳到英國。9月30日,英國紡織業城市曼徹斯特39家公司和廠商聯合致函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禁煙是對英國之「侵略行為」,「希望政府能利用這個機會,將對華貿易置於安全的、穩固的、永久的基礎之上。」“威灵顿公爵、德比伯爵、斯当东、、以及其他许多人,都是支持战争的。”10月1日,英國政府召開內閣會議,討論出兵中國問題。内阁會議經過討論後,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內閣會議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派遣艦隊。由於販運鴉片由始至終只是民間走私行為,並非英國國策。英國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1839年11月4日,巴麦尊正式向英国海军提交《致海军部书》:“据对中国有丰富知识的人说,有这样的海军力就能完成,即双层甲板的主力舰两艘,巡洋舰三艘,其中至少有一舰是大型的;轮船两艘或三艘。” 1840年2月,在给查理·义律的信中,巴麦尊指示,封锁珠江出海口;并把写给中国政府的信件正式递交给中国。而且,他还指示,要继续北上,占领舟山岛,封锁长江出海口;然后开始与中国政府谈判;最后,英国舰队要行驶到渤海湾,并在这里再次把写给道光皇帝的信件的抄本,正式递交给中国政府。他还详细列出了英国政府想要达成的目标。其中包括:—— “要求中国政府以应有的尊敬态度对待英国政府与海军; “要求英国驻华总监义律对于英国臣民有司法审判的权利; “要求中国政府赔偿英国商人所遭受的损害; “要求英国能够得到尽可能好的贸易地位待遇; “要求外国人能够有在中国安全居住以及拥有财产的权利; “如果按照中国法律,违禁商品遭到查禁和没收,那么,应当确保英国臣民的人身安全不受到损害; “取消一口通商的贸易限制政策,英国商人应当有权利在不限于广州的地区,与中国进行商品贸易; “要求外国人能够在广州、厦门、上海、宁波、以及台湾北部,与中国进行自由贸易; “最后,在中国海岸线,获取可以容易防守、容易进行物资供给保障的岛屿;或是用所占领的岛屿来换取中国给英国的有利贸易待遇。” 巴麦尊让查理义律自行酌情决定,怎样努力地、最好程度地实现上述目标;但是,他向义律指出,虽然他希望能够通过谈判与中国达成理想结果,然而,他不相信仅凭外交手段能够获得成功。他在信中最后写道:“简而言之,根据我在上文中对你的指示,英国政府所期望的,就是要求中国对过去之事做出了结与赔偿,对于未来之事做出稳妥安排;我们不相信谈判能够达成上述结果;因而,我们为此派遣出了海军部队,以达成上述目标。”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响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严的事件。」英国政府決定命令印度艦隊增援;2月,組織東方遠征軍,以英國開普殖民地好望角海軍提督,義律堂兄懿律任海軍統帥兼正全權,义律为副全权。時英國政執黨地位不穩。反對派托利黨/保守黨早於1月31日在下議院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但僅以21票之差遭到否决。他們再於4月7日在下議院動議譴責政府。但動議並非關於與大清一觸即發的戰爭或備受爭議的鴉片貿易,而是抨擊政府在對華關係上缺乏遠見及思慮不週,亦忽視了應該給予駐廣州商務總監相關的訓令及權力,用以對付非法鴉片貿易。這動議特意迴避了戰爭及鴉片兩項敏感議題,藉此爭取托利黨內最大的支持以通過議案。當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向英國國會報告英國政府對華用兵目的及軍費案時,支持政府議員隨聲附和,謂中國污辱英國國旗,妨害英國商務,劫奪英國財產,危及英人生命,須加討伐;反對派抨擊政府不早日取締鴉片貿易,國旗應保護公正與榮譽,不得保護毒品;4月初,英國國會終於以極微的多數同意政府政策。經過三日激辯,下議院最終以271票對262票否决動議。下議院的反對派托利黨因此未能阻止英國艦隊繼續前往中國及戰爭的爆發。上議院一項類似的動議亦未能於5月12日會議中通過。下議院最終在戰事早已爆發後的1840年7月27日通過撥款173,442英鎊作為中國遠征軍的開支。 清朝備戰情況 戰前,清朝全國上下對於國防形勢過分樂觀,認爲英軍的實力遠遜於清軍。欽差大臣林則徐在1839年(道光十九年)上奏道光帝稱,據他仔細觀察外情,認爲英國「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其節錄如下: 林則徐亦曾上奏道光帝稱「內地茶葉大黃,禁不出洋,已能立制諸夷之命」;林則徐心中既有成見,以爲外人不敢啓釁,故在1839年6月虎門銷煙和7月林維喜案時,對英人採取強硬姿態。同年11月穿鼻海戰後,林則徐奏稱清軍戰勝,但實際上英艦損失極微,《》記載有4艘清軍兵船被擊沉或破裂,其餘大多受傷逃入虎門;林則徐則稱,英艦敗逃,不值追剿,夷兵落海,獲帽三十一頂。其後數天的官涌之戰後,林則徐報告朝廷,中國大勝,因此全國都感到樂觀。 东南沿海诸省为清朝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清朝重点布防地区,其广东驻军7万,福建6万,浙江4万,江苏5万。1800年(嘉庆五年),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的武装走私商船活跃于广东沿海。1830年(道光十年)以后,英国派遣军舰兵船前来中国沿海,保护鸦片走私,引起清廷的警惕,但未能采取有效的战备措施。1834年9月(道光十四年八月),发生两艘英国军舰强行闯入珠江、击毁虎门炮台的严重事件。事后清朝任命关天培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到任后,查勘要塞,整顿水师,加筑炮台,添铸大炮,使广东海防尤其是虎门的防务,得到巩固。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严厉禁烟的同时,与邓廷桢、关天培一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海防。这些措施包括:整顿水师,严肃军纪,演练枪炮,在虎门添置购买西洋大炮300余门;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购置西洋大船,改装民船,招募团练,又抽调广东内地营汛防兵进驻虎门要塞,使得东南沿海防务大为增强。 战前,清朝防御重点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对于北部沿海却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 戰爭經過 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英僑繳出鴉片,無異於被迫納贖命金,因此要求中國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個小島給英國,使英僑能在其國家蔭庇下,安居樂業。為爭取上述要求,英國顯示實力,派遣遠征軍於1840年6月(道光二十年)開抵中國,遂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至1842年)。海軍少將懿律(George Elliott)被任命爲全權公使,其堂弟義律則被任命爲副帥。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 第一阶段 英军北上 1840年6月,懿律率领英國遠征軍抵达廣州海面,包括軍艦16艘、武裝輪船4艘、運輸艦28艦、陸軍4,000人。英國的預定戰略是將壓力施於北方,迫使清政府早日屈服,因此英艦未攻廣州,只封鎖了口岸,隨即北上前往浙江。英軍此舉被中國人解讀為畏懼林則徐的設防,但實爲奉行英國政府的北上訓令。 7月2日,英船以白旗前往廈門遞送英國外相巴麥尊的譯文公函,請求轉呈道光帝,守將拒絕,英方更遭到射擊,顯然中國人未能理解白旗的含義;雙方遂起衝突,中國的炮台和軍營多處被毀,兵丁傷亡20餘人,英方亦有損失。閩浙總督鄧廷楨上奏道光帝指清兵戰勝,誇稱「所獲夷屍,……當場臠割,懸首炮台,共見共聞」。 英艦繼續北上,於7月4日駛達舟山群島;英國海軍司令伯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投降,不果。7月5日下午2時,英軍開始進攻,僅用9分鐘便完全摧毀了清軍的兵船和岸炮,並登陸佔領舟山群島上的定海,清軍總兵張朝發中彈落水,傷重不治;次日清晨,英軍再攻,發現清軍早已逃散,定海知縣姚懷祥投水自殺。 7月20日,道光皇帝得知定海失陷後大爲震怒,他指責林則徐未能堵塞鴉片之弊卻又節外生枝。道光帝命令沿海各省「加意防堵」,加強防務;又將浙江巡撫烏爾恭額革職,留營效力,先後調派鄧廷楨和兩江總督伊里布前往浙江主持軍務,前者兼任浙江巡撫。 攻陷定海後,英軍在寧波、鎮海再度嘗試投送巴麥尊的公函,但都被拒絕或退回,清朝官員聲稱不敢將該公函上呈,結果英方遲遲無法將公函交到清廷手中。英軍於是按原計劃封鎖了廈門、寧波、長江等重要出海口,繼續北上。 8月9日,道光帝終於從琦善的奏摺得知天津防務之嚴峻,破例地命令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8月11日,英軍直逼天津大沽口(白河口),道光帝批准直隸總督琦善收下了那封公函。該照會(即外交公函)的中文譯本節錄如下:巴麥尊照會的前半部分是對林則徐廣州禁烟運動的指控,後面才提出五項要求,包括賠償焚毀鴉片的貨價、中英平等外交、割讓島嶼、賠償商欠及賠償軍費。琦善在接收英方照會時,親眼看見了英軍的實力,他將照會轉呈北京的同時,隨函描述英國的兵船之大、大炮之多,形容其「无风无潮,顺水逆水,皆能飞渡」。 8月19日,道光帝閲讀了巴麥尊的照會,此後完全改變了旨意,即由「主剿」變爲「主撫」。道光帝認爲「釁端」無法即時消弭,國家財富經不起消耗,並認爲英方旨在通商與訴冤,故只需替換林則徐等人並恢復貿易,即可了事。翌日,道光帝發給琦善兩道諭旨,其中一道諭旨命令琦善轉告英方,其中一道諭旨指示琦善如何「駕馭外夷」,包括答應逐一訪查英人的「冤抑」,但拒絕割讓海島、賠償商欠以及鴉片貨價,而對於中英平等外交、賠償軍費兩項要求則未有指示;另一道諭旨是吩咐琦善向英人宣布以下內容: 琦善根據道光帝給他的兩道諭旨,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對於中英平等外交、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表示日後均可協商;對於賠償煙價,琦善則「隱約其詞」地稱必會細查繳煙細節。義律和懿律以爲琦善原則上已答應英方的要求,加上當時北方氣候漸寒,定海英軍多病,於是答應折返廣東、交還定海,以待後續談判。9月15日,英艦離開白河南下。道光帝對琦善的外交手腕大爲贊賞,遂任命他爲欽差大臣,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並下令沿海各省不得開炮。 广州和谈 1840年(道光二十年)9月中旬,道光帝任命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時,命令他「將應撤應留各兵分別核辦」,琦善遵旨將大沽口的防兵分別撤留。此後半個月內,道光帝為「節省靡費」起見,已下令沿海七省裁撤軍隊。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接替林则徐。當時,由於懿律患病,義律已經代之成爲首席全權代表。 1840年12月初,琦善與義律展開談判。義律態度強硬,要求及早接受英方的全部條件,否則開戰,琦善答應賠償部分煙價以及中英官方文書平行,但拒絕割讓海島。義律又表示,如果加開廈門、定海為通商口岸,便放棄割讓海島的要求。琦善有意答允,但朝廷不肯,當時道光帝有鑒於英軍未完全撤出定海,認爲英人「兇心未已,詭詐多端」,遂決定調兵赴粵增援,準備大伸撻伐。琦善不敢轻易答应,又不敢轻易拒绝,便使用拖延战术周旋。经过一個月的和谈,未取得任何结果,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 1841年1月7日(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向虎门炮台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炮台同时发起进攻,以舰炮猛轰炮台,摧毁胸墙、炮洞、围墙多处。炮台守军开炮对抗,但效力有限,守军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无法驻足”。与此同时,英军乘坐小船从穿鼻岛南北两侧同时登陆,抄袭沙角炮台侧后,抢占制高点,抵达脊巅,向下猛攻,守军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突围撤退。守军欲发动“预埋地雷”,但未能奏效。激战中陈连升父子先后阵亡。英军占领大角炮台后放火烧毁营房,拆毁炮台,然后全部撤回舰上 。林則徐描述:“此次爬沙角后山之人,大半皆汉奸,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但史家茅海建指出,是清軍誤認英軍爲「漢奸」,原因不明。 在大角、沙角之战,清军死伤700余人,英軍38人受傷、無人死亡。在陆上战事即结束时,英国海军的复仇女神号、、“硫磺号”等五艘军舰联合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进攻,清军战船火力无法抗衡英军战舰,水师师船、拖船沉毁11艘。大角、沙角之戰後,清軍士氣受挫,紛紛四散,琦善爲此撥銀1.1萬元發給清兵,以激勵士氣。 此后,英國軍艦溯江而上,進逼虎門第二重門戶——橫檔島,形勢危急。1月8日,英國海軍司令伯麥釋放戰俘,並讓戰俘將一份照會交給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稱如果清方有「順理講和之議」,英方便同意停戰;關天培將照會轉交琦善,並請英人等待回覆、退兵和談,英方隨即停止軍事行動。不久後,義律與琦善便展開和談,英軍撤出虎門。 1月20日,琦善擬定《穿鼻草約》,包括割讓香港(但仍由清廷徵收該處商稅)、賠償洋銀600萬元、中英官員平等外交、重開廣州商務。琦善沒有在草約上蓋官印,但同意將其上奏道光帝以求批准。1月26日,英國海軍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翌日,琦善與義律會晤,請求將香港改爲借居,賠償私下了結,草約不必由道光帝批准,義律拒絕。2月10日,雙方再次會晤,約定在十天後簽字,此時琦善已接到大伸撻伐的上諭,十天後(2月20日)琦善只好稱病,不再與義律會面。 廣州和談後,1月23日,定海英军陆续调往广州。2月24日,英军主动撤离舟山,撤往广州一带。伊里布释放安突德等十八名英俘,2月27日,裕谦率兵进抵镇海,派遣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带兵由镇海进驻定海,重建防务。 第二阶段 雙方且談且戰,直至1841年1月20日義律與琦善達成協議。英國海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屬土。同年6月,義律分段出售土地,香港開始有移民居留。中英兩國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清廷認為割地是奇恥大辱,舉朝震怒,遂將琦善撤職,押至北京查辦;英國方面,巴麥尊勳爵也大表不滿,認為香港是「一個杳無人煙的荒蕪小島」,不足以代替通商條約。 清朝宣战 1841年1月27日,廣東大角、沙角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聞訊震怒,下旨对英宣战,命令琦善與兩江總督伊里布分別進兵。三日後,道光帝得知香港已被割讓給英國,痛斥琦善無能不堪,下令將其革職鎖拿進京,並處以抄沒家產以及斬監候的處罰;同時补授原刑部尚书祁贡为两广总督,未到任前由廣東巡撫怡良署理。道光帝亦加派他的姪子、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任命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繼續向廣東增兵,並且否認《穿鼻草約》。後又以伊里布「游疑畏葸」,改任積極主戰的裕泰為欽差大臣。並从內地各省抽调精兵,开赴广东。 經過兩次會晤,義律對琦善的態度逐漸生疑,加上清軍增兵治防也被英軍所洞悉,義律決定先發制人。2月26日,英軍向虎門發起總攻,炮台盡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翌日英軍佔領虎門口內的烏涌炮台,清守軍被俘和傷亡者各千餘人,其他大多不戰而逃,英船駛入黃埔。3月2日,英軍攻克琶洲炮台,3月3日,再克琵州炮台,兵鋒距離廣州只有數公里。 第一次广州之战 自1839年3月林則徐封鎖商館以來,中英貿易整整停頓了兩年,對中、英、印等地的英國商人以及英國政府都帶來極慘重的損失,虎門口外始終有數十艘商船徘徊。因此,駐華商務總督義律自從與琦善在廣州和談開始便謀求早日恢復貿易。義律尤其不希望戰火嚇走廣州的富商,故未有選擇直接攻下廣州城,而是再三要求停戰談判。 1841年3月3日,琦善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前往英艦,要求義律停戰,理由是「琦爵即將罷黜」,义律開出休戰條件,包括賠款增至1200萬兩、割地增加尖沙咀(即九龍)、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明確要求廣東將軍阿精阿、廣東巡撫怡良、前兩廣總督林則徐和鄧廷楨在3天內共同當面蓋印。3天期限屆滿的前一天,3月5日,参赞大臣楊芳抵达广东,百姓“欢呼不绝”,“官亦群倚为长城”。由于奕山、隆文尚未到任,杨芳暂领广东军务。 3月6日,停战期满,英军再度开战,攻陷獵德、二沙尾炮台,清軍大潰,該處距離廣州城只有3公里。同日,義律表示願意停戰,事緣中方再派余保純前往談判時表示,廣東當局希望停戰,但皇帝絕不會批准。此後戰事又暫停了幾天。翌日,楊芳上奏道光帝,隱匿了東路炮台接連失陷之事,大談自己如何佈防,道光帝閲後稱「覽奏稍紓憂念」。3月10日,廣東當局向美國商船發出准許入港貿易的紅牌,以離間英、美兩國,意圖「以夷制夷」。義律聞訊,於當日宣佈封鎖廣州。 3月12日,楊芳再上奏,謊稱烏涌之戰中清軍「斬斃逆夷多於官兵」,又建議「暫時羈縻」,理由是怕英軍逃竄而不能全殲。道光帝對楊芳「不趨小利而誤大局」的做法十分滿意,稱讚他「曉暢軍務」,表示「期盼捷音之至」。然而,楊芳在停戰期間不務正業,據《粵東紀事》記載,楊芳到廣州後「終日唯購鐘錶洋貨爲事,夜則買俏童取樂,甚而姚巡捕等將女子剃髮,並跟班送進……」;又提到楊芳手下的官兵在外嫖妓,兩個月內許多官兵因此感染麻風,服藥亦不能癒,當中還包括楊芳之子。該記錄又稱: 3月13日,琦善因早前與英方議和,被押往北京查办,此時戰事再起,英軍攻陷大黃滘炮台。當時義律還未得悉琦善北上,於3月16日再向琦善發出一份要求停戰談判的照會,由一艘打著白旗的小船北上送往廣州城,但小船途經鳳凰崗時竟被清兵炮擊,被迫返回。3月17日,楊芳上奏道光帝,將鳳凰崗擊退白旗小船之事誇飾成一場大勝仗,道光帝於4月1日收到此奏後大喜,翌日(4月2日)向正在趕赴廣州的靖逆將軍奕山諭稱「省城自可無虞」。 對於白旗小船被炮擊一事,義律決定報復,發兵大肆進攻廣州。自3月18日上午起,英艦由大黃滘北上,連克鳳凰崗、永靖炮台、西炮台、海珠炮台以及河南島的一座沙包炮台。同日下午4時,英軍佔領廣州十三行的商館,在時隔兩年後重新升起英國國旗。至此,廣州城全無屏障,完全暴露在英軍的炮火下,成爲一座危城。 在3月18日前20天的廣州內河戰鬥中,林則徐、琦善、怡良、楊芳均撥兵撥炮,並阻塞河道,以防英軍直逼廣州。但過程中清兵屢屢對英軍進逼坐視不顧、一無所爲,一經交戰便潰散,大黃滘炮台的守軍甚至在臨戰前夕與英軍商議「假戰」,這些都使英軍輕而易舉地長驅直入。楊芳亦作战不力,用「阴门阵」抵敌,结果清军一败涂地。 英軍於3月18日重新佔領廣州商館後,義律向廣州當局發佈照會,要求舉行停戰會談。翌日(19日),中方派廣州知府余保純與義律在商館中談判,義律提出只要發告示優待英國人、恢復通商,英軍將會撤退休戰。楊芳、怡良、林則徐三人共同商量後,於3月20日派余保純送去照會,同意了義律的兩個條件,並出具告示,允許各國商人一同入港貿易。雙方遂達成临时休战协议,规定廣州貿易復常;省政府不得強迫英人簽保證書;中国应照常征税;應查禁沒收鸦片及其它走私货物,禁止将人拘留或施以各种惩罚。此後,广州的和平维持了两个月。 第二次廣州之戰 廣州停戰議和兩天後,3月22日,楊芳的上奏仍舊粉飾太平。其奏摺隱瞞了英軍攻入廣州佔領商館的事實,反稱是清軍防守嚴密逼退英軍;也完全未提與英方談判議和、恢復通商之事,將既成的事實作爲尚待請旨的議案,聲稱美國副領事與行商代英人呈請恢復對英通商;爲使道光帝同意恢復通商,楊芳還詭稱如此將有利於將來的「剿辦」。道光帝閲後未得要領,稱楊芳「所辦尚好」,指出英人請求通商是「該逆奸謀」,但因大軍未到,命楊芳「設法羈縻」,待奕山等人到達後,「斷其後路,四面兜捦,克復香港」。 楊芳意圖誘使道光帝儘早批准恢復中英貿易,再於3月31日上奏謊稱,美國商船入港引起英商歆羡,義律等人抱有一絲希望,故「旬日間無一動靜」。但道光帝發現了其中的漏洞:若美商代英商銷售,豈非放縱英人得逞?於是,他一面下令楊芳嚴查有無朦朧影射等弊,一面明確宣佈禁止英國通商。 4月14日,奕山一行抵达广州,歷時57天。義律立即照會楊芳,詢問有關奕山對於停戰通商的態度,廣州知府余保純於4月16日帶去楊芳的覆照,內容反映出奕山似乎同意停戰通商,答應等待聖旨;此時道光帝對英貿易的禁令尚未到達廣州。余保純向義律提到,若道光帝不同意通商、執意開戰,廣州官吏建議在廣州以外開戰,通商不必中斷。義律對楊芳的答覆很滿意,於4月17日宣佈英軍不會進攻廣州城,可繼續通商。 5月初,各省开赴广东的1.7万援军亦陆续抵达,加上原驻之兵,广州清军达到2.5万人。5月2日,道光帝批駁楊芳、怡良准許英國貿易的諭旨到達廣州,催促奕山等人率軍圍剿英人。義律得悉各省援軍開到、炮台加强武備的消息,於5月11日與余保純會談,要求中方裁撤各省軍備,並要求奕山等人覆照。翌日,義律離開廣州去澳門,他認定奕山等人必定開戰,決定先發制人。17日,他未收到奕山等人的答覆,英軍開始行動,向廣州開進。18日,義律抵達廣州商館,快速部署結束通商以及撤離僑民的工作。 按奕山的奏摺所稱,他原定於5月10日發兵,因天雨關係而延期,但其真實性存疑。5月20日,奕山得悉義律下令進攻廣州,未與楊芳商量,於翌日倉卒下令進攻,楊芳聞訊大驚失色,直言敗局已定。自5月21日深夜至22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有很大的差別: 英方記載:5月21日晚,多艘英艦停泊在商館水域,百餘隻用鐵鏈相連的火船從上游放下,後方有載著清軍的兵船,準備登艦與英軍廝殺。第一批火船直逼英艦,西炮台的清軍亦開炮轟擊英艦,但英艦避開了這些火船,並開炮還擊西炮台;第二批火船的攻擊也未能得手,反被冲往河岸,引發岸上大火,後方清軍見勢逃散。英艦为安全起見,向凤凰岗一带水域轉移。当晚交战中,清軍的火攻完全無效,西炮台的火炮則擊中數艘英艦,造成一些損傷。22日,英艦徹底摧毀了西炮台,並溯江而上,擊毀清軍的保障炮台和其他戰船數十艘。 清方記載:奕山奏稱,5月21日晚,清軍分路同時進攻,「弁勇伏身水下,直撲其船底,以長鈎鈎住船隻,抛擲火彈火毬火箭噴筒」,英艦被燒得火焰衝天,「逆夷號呼之聲遠聞數里」。當晚清軍在商館和獵德一帶水域燒毀多艘英國大兵船、三板船,「逆夷被擊及溺水死者不計其數」。22日,英軍進攻西炮台,清軍固守,「未被攻壞」;英艦上溯窺伺,清軍擊沉一艘英船,迫其返回。清軍只有零星幾隻兵船被燒,其餘均未受損。 儘管雙方文獻記載分歧,但據史家茅海建考證,奕山不但誇大了戰績,也隱匿了西炮台被摧毀的實情,其所稱擊毀英國「大兵船」之事,實屬子虛烏有。道光帝收到奕山的「捷報」,雖未滿足其全殲來敵、擒獲「夷酋」的期望,他仍然朱批「甚屬可嘉」,將奕山、隆文、楊芳、祁貢交部優敘。 5月23日,英軍艦分別集結於廣州西南的鳳凰崗以及廣州以東的黃埔,準備發動鉗形攻勢。24日下午2時起,英軍開始進攻,鳳凰崗一帶的英艦由西向東分別炮擊廣州城以西的沙面、西炮台、商館、海珠炮台;在黃埔一帶的英艦則越過獵德、二沙尾,由東向西攻擊。下午3時,英國海軍基本擊垮廣州以西的清軍抵抗能力,英船載送英國陸軍右翼縱隊3百餘人於5時佔領商館。下午4時,英船載送陸軍左翼縱隊約2,400人駛入廣州西側水道,進至繒步。24日晚,英軍開始在繒步登陸。至25日晨,左翼艦隊全部登陸完畢,向廣州城北高地推進,掃除沿途障礙,當日佔領城北越秀山上的四方炮台,連同廣州城南省河上的英艦,已對廣州城形成背腹夾擊之態勢。英军在高處炮轰城內,击毁兩個火藥庫。清军三路兵丁,一閧而溃退。 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奕山指揮1.8萬人尽退城内,秩序大亂,期間更有部分廣州平民附和英軍。自5月21至25日,英軍以死9人、伤68人的代价,击败2万清兵,如此態勢之下,奕山只能求和。5月26日上午,广州竖起白旗,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向英軍求和。 5月26日廣州求和後,奕山上奏道光帝,歷數清軍過往數天頻頻「勝仗」,宣稱擊沉英國軍艦與輪船,並在奏摺最後叱駡「漢奸」助虐,預留地步。道光帝收到這份捷報,閲後大喜。 廣州和約 1841年5月27日,奕山、隆文、楊芳、阿精阿、祁貢、怡良聯銜公文,授權廣州知府余保純與義律訂立停戰協定《廣州和約》,规定: 奕山、隆文、楊芳在6天內率兵出城,退至廣州城外200里駐扎; 7天內繳出贖城費600萬元; 賠償商館被劫焚和先前林則徐誤燒西班牙船的損失; 清方如期付款後,英軍退出虎門口外。 奕山率部撤离广州的同時,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僅怡和行行主伍崇曜就出資80萬銀元。5月31日,中方已將賠款全部付清,隨後英軍全部撤走。 廣州和約訂立翌日,奕山已下令禁止官兵、鄉勇和水勇妄生事端、拘拿外商。5月29日至31日,即英軍佔領廣州城北越秀山時期,發生了一起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中英雙方對此事件的記載有很大出入,各有誇大、含混或矛盾之處,但仍有一些共通點。總括而言,英軍確有「開棺暴骨」、劫掠財物、強姦或調戲婦女的行爲,不過是由民眾方面的率先集結引發英軍的進犯;搏鬥中,天雨令英軍的燧發槍失效,加上英軍不諳地形,民眾誘敵深入、圍困英軍,對其造成了一定的傷亡;5月31日,獲勝的民眾包圍城北的四方炮台;廣州知府余保純前往勸諭,民眾方散去。廣東百姓繼而發布「誓滅英逆」文告,情緒高漲,自信至強,各種反英組織跟着成立。 《廣州和約》如同完全投降,奕山惟有揑造謊言,對朝廷交代。6月4日,即和約達成第9天,奕山上奏道光帝稱,漢奸幫助英軍佔領廣州城北炮台後,城内居民投書清方請求保全民命;然後編造故事:英人「免冠作禮、兵杖投地」前來訴苦,聲稱其因省河兩岸清軍炮擊以致無法傳話,因此「求大將軍轉懇大皇帝開恩,追完商欠,俯准通商,(英人)立即退出虎門、交還各炮台,不敢滋事」;接著奕山又稱,考慮到虎門藩籬盡失,不如先同意英人的請求,使其退出虎門口外,再加強防守;奕山還挑明了准許通商一事,至於600萬贖城費,則改稱是行商的「商欠」,稱廣東當局只是為行商們暫行墊付部分款項;此外,對於退駐廣州城外,聲稱是為了彈壓土匪,且天熱雨多,亦不得不擇地安營。為了不被皇帝懲罰,奕山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6月18日,道光帝收到這份奏摺,在上諭中稱:「該夷性等犬羊,不值與之計較,況既經懲創,已示兵威」,現又「免冠作禮,籲求轉奏乞恩」「朕諒汝等不得已之苦衷」;他批准了通商、墊付商欠兩件事。道光帝意欲罷手,不再追求「盡殲丑類」。 6月30日,奕山收到了道光帝的這一諭旨,他於7月14日再上奏,聲稱英商得知准許通商的聖恩後「額慶歡忭,免冠感伏,聲言永不敢在廣東滋事」,並奏稱「粵省夷務大定」,要求撤退外省援軍,以節省糧餉。道光帝收到奏摺後,以爲戰爭已結束,於7月28日下令各省裁撤調防軍兵。 第三階段 砵甸乍抵華 1841年4月21日,巴麥尊勳爵針對英國駐華全權代表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在同年1月20日擬定的《穿鼻草約》,嚴厲譴責義律藐視訓令,認爲《穿鼻草約》所帶來的利益太少。4月30日,英國內閣決定將義律撤職,並否認《穿鼻草約》,另派東印度公司陸軍少將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爵士為新任駐華全權代表。砵甸乍在6月5日離開倫敦,於8月10日抵達澳門,義律則返回英國;與砵甸乍同行的還有新任遠征軍海軍司令巴加(William Parker)。 8月10日,即砵甸乍抵華當天,他向兩廣總督祁貢發出兩道照會,表明自己的身分,要求與中方全權大使根據《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的内容展開停戰談判,談判結束前將持續北上進攻。但奕山等人未有按英方要求如實稟報此情況,於8月23日上奏,謊稱英方僅更換「領事」,隱瞞了砵甸乍的真正使命。 8月21日,砵甸乍和海军司令巴加和陆军司令郭富,率领10艘军舰、4艘轮船、21艘运输船搭载英国陆军、、、、、开始第二次北上。 闽浙之役 早在1841年3月,新任閩越總督顔伯燾抵達福建廈門,他認爲未來廈門必有一戰,故親自大規模部署防務。同年6月初,英军离开广州后,道光帝以为战事结束,在7月28日下令沿海各省酌情裁撤軍兵。8月中旬,顔伯燾收到道光帝命令裁撤防兵的諭令,但他堅信佈防的必要,於8月25日覆奏,以言語拖延時間,始終未有撤防;就在當晚,英艦開至廈門海面。 8月25日,英艦駛入廈門南水道。26日,英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讓出「廈門城邑炮台」,顔伯燾不予理睬;下午,英軍發起進攻,廈門島南岸全部失守,顔伯燾率官員倉皇逃往同安,剩餘清軍大潰散。27日,英军攻陷厦门城,英军战死1人、伤16人;清軍戰死三百餘人,傷者無數。英军将炮台破坏后,留兵鼓浪屿,继续向定海前进。後來道光帝閲讀了廈門失陷的奏摺,才得知原來英軍也能陸戰。 早在1841年初,時任欽差大臣伊里布私下和談收復定海,至同年2月道光任命極力「主剿」的裕謙為欽差大臣,替代伊里布主持浙江軍務。數月以來,裕謙在定海积极設防,兵力近7000人。9月25日,英艦與2000陸軍陸續抵達鎮海,但因天氣惡劣難以調兵定海,英軍決定偵察定海防務。對於9月26日至30日的戰事,中英雙方的記載差異頗大,總括而言,英軍進行了偵察、建立陣地等戰前準備,但定海清軍視之爲進攻,高度緊張,一連五日開炮,未造成很大傷害,徒費鉛藥。 10月1日,英軍正式進攻定海,依舊採用戰艦正面轟擊、陸軍側翼抄襲的戰術,並再獲極大成功;當日清軍三名總兵鄭國鴻、葛雲飛、王錫朋相繼陣亡,清軍死者千人,英軍傷亡約30人,定海第二次失陷。定海陷落后,当地人民仍舊不屈,英軍僅能控制縣城周圍10里。 為便於過冬,等候援軍,英軍於10月10日進攻鎮海。英艦以炮火轟擊,陸軍則登陸並從側翼抄襲,總兵謝朝恩戰死,清守軍潰逃,金雞山、招寶山相繼失陷;裕謙發現無路可退,投池自盡,被救起,昏迷的裕謙被護送往寧波,縣城守軍和部分官員藉此逃跑,裕謙途中氣絕。其後,英軍包抄攻下威遠城,轉攻東岳宮,浙江提督-{余}-步雲自東岳宮退至鎮海縣城,英軍佔領縣城;下午2時戰息,英軍死傷十餘人,清軍死者數以百計。12日,-{余}-步雲眼見無兵可戰、無險可守,要求英方和談不果,棄城而逃。13日,英軍唾手而得寧波,大肆擄掠、姦淫,鄉民繼續抵抗,俘40餘名英國人。 1841年10月18日,正當道光帝滿懷希望地期盼浙江的捷報時,他收到杭州上奏,告知鎮海失守、裕謙殉難的消息,並請求調兵增援浙江。道光帝隨即任命另一皇室成員奕經(雍正帝之四世孫)為揚威將軍,並從八省調兵1.2萬人組成大軍,征討「逆夷」;又鼓勵沿海團練鄉勇,修築土堡,堅壁清海,厚賞捐資助餉紳民。翌日,道光帝下旨赦免此前被判斬監侯的琦善,發往浙江軍營,讓他效力贖罪;但最終琦善被改發到張家口軍台,充當苦差。 臺灣之役 1841至1842年,兩艘英船先後因風候不佳而在臺灣(時西方稱福爾摩沙)海面擱淺,臺灣清軍先後俘虜了百餘名船員並加以殺戮。但中英雙方對這兩起事件的記載有很大不同,各有隱晦扭曲之處。 1841年9月27日,英國運輸船「納爾不達」號(Nerbudda,又譯作「吶爾不噠」號)正載運着在舟山群島定海參戰的英軍返回,在臺灣雞籠(今基隆)附近海面遇風沉船。台灣地方政府認爲他們是敵軍的進攻部隊,船上274人中133人被俘虜。 1842年3月,英國雙桅商船「阿吶」號(Brig Ann,又譯作「阿恩」或「安妮」號)自舟山攜帶財貨起錨南駛,目的地為澳門。該船載有57人,包括34名印度人、14名歐洲或美國人、5名華人及4名馬來亞或新加坡人。該船在臺灣淡水一帶海面遇險,兩名船員被殺,其餘船員被清軍俘虜。 兩次海難事件中,台灣鎮總兵達洪阿、台灣道姚瑩均奏報「勝仗」。不過,據英方文獻及生還俘虜所述,運輸船「納爾不達」號和雙桅商船「阿吶」號都是因為遇風觸礁而漂流至台灣海域。據戰後欽差大臣閩浙總督怡良調查,此皆為台灣地方官員謊報戰功,雙方實未交戰,英船亦非戰鬥人員。 1842年5月14日,道光帝因浙江戰敗,下令對商船阿吶號上的英俘「取供之後,除逆夷頭目暫行禁錮候旨辦理外,其餘各逆夷與上年所獲一百三十餘名,均署即行正法,以紓積忿而快人心」。1842年8月,兩船共187名俘虜中,除了早前在押送過程中或獄中死亡者,大部分在臺南被斬首,只有11人倖存。道光帝最初將此事件視爲振奮人心的一大勝利,對於相關的台灣功臣從優議叙,但隨著戰局的演變和談判的進行,清廷在英方施壓下,嚴懲有關官員。 浙东之战 1841年10月底,揚威將軍奕經離京南下,據奕經的幕客貝青喬稱,奕經離京之初「或戰或撫,游移兩可」。11月下旬,奕經抵達江蘇,但在蘇州一帶逗留足足兩個月;期間奕經與部下頤指氣使、生活奢靡,後來引起非議,遂於1842年1月進至浙江嘉興。1842年2月中旬,川陝勁旅抵達浙江,奕經再無理由觀望不前,於2月27日趕至浙江紹興曹娥江前線,自其南下以來已有四個多月。 英軍於1841年10月佔據定海、鎮海、寧波後,璞鼎查曾數次向清方表示願意談判,但未有回音;另一方面,英方軍力分據沿海各城,難以集結大軍進攻,加上氣候嚴寒不利於英軍作戰,故英軍佔據寧波後,除了數次短暫的擾邊,進入長達數月的間歇期。璞鼎查亦於1842年1月返回香港,將駐華商務總督的辦事機構由澳門遷至香港,並宣布香港與舟山成爲自由港。 1842年3月6日,奕經上奏,自信地大談其反攻浙江寧波、定海、鎮海三城的作戰計劃,道光帝深受打動。然而,根據奕經與參贊大臣文蔚的佈兵方式,合計浙江原駐軍、外省援軍,可用的清兵不到三千名,其餘都是素質參差的雇傭壯勇;此外,奕經以迷信指導戰事,如吉利數碼、神籤靈驗、托夢言事等。3月10日,奕经率大军,定于虎年虎月虎日虎时以生肖属虎的宁夏镇总兵段永福为指挥官,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分宁、定、鎮三路反攻英军。這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中唯一發動的反攻,然而這一歷經4個多月準備的反攻,不到4小時便全部瓦解。 宁波方向,3月10日凌晨3時,清軍向英國輪船施放4艘火船,被英方小艇導至岸邊;與此同時,清軍一面以小型火器向寧波城外的英艦開火,但未奏效;一面進攻寧波城的南門和西門。負責進攻寧波城的四川兵(部分為嘉絨藏族)相當勇猛,在裡應外合下一度攻入城內,英軍連忙調集火炮進行轟擊,而城內街道狹窄令清軍無處退散和躲藏,慘遭屠殺。首批攻入城内的一百余名藏兵全部戰死。天亮後,清軍見大勢已去,便倉卒退至城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濟史學在中國史學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唯物史觀派從邊緣變為正統。 參見 社会学 经济学 历史学
經濟史在19世紀從歷史學分離開來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經濟史是研究一定的時期經濟運行狀況、機制及其效果的學科。 西方 19世紀西方歷史學界占主導地位的是歷史主義學派,強調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推崇實證主義,是敘述式史學。19世紀後期,英國學者將經濟史從歷史學分離出來,但仍保持著歷史主義特點,因此仍然屬於歷史學範疇,屬人文科學。當時西方大部分大學也將經濟史安排在人文學院講授且並不專門設立學科。20世紀初出現專用的經濟史理論及專門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瑞典赫克舍爾認為經濟研究應從供給和需求入手。邊際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興起,要素分析和數據資料得到重視,但大多數經濟史學者仍堅持實證主義。 來自英國的經濟史對傳統史學的局限有所突破,比如推動中世紀歷史檔案大規模整理、促使人文歷史成為研究課題、開闢農村和農業史新領域。這使得原本落後的英國史學躋身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學和經濟學都發生變革。歷史學開始廣泛採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取代歷史主義,從敘述的歷史轉型為分析的歷史。經濟學則興起推崇凱恩斯主義的浪潮,宏觀經濟學和增長理論得到重視。因此,與經濟學和歷史學有緊密關係的經濟史學也發生巨大變化:地理資源、氣候環境、文化等要素得到重視,線性發展被結構分析所取代。此時西方經濟史學可分為三大學派:計量史學、整體觀史學、新制度學派。 2000年,美國出現了稱為資本主義史(History of Capitalism)的新領域,其包含很多經濟史相關的主題,例如保險、銀行監管、商業政策以及資本主義對中產階級、窮人、婦女和少數族裔的影響。
美国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臺灣文學史 印度文学史 日本文学史 阿拉伯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地域 西方文学史 欧洲文学史 英国文学史 美国文学史 东方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臺灣文學史
Camera No. 1”是世上首个能够反方向摇动胶片卷的摄像机,这使得同一条底片得以被曝光数次,创造出super-positions和多重曝光效果。这一技术被首次运用在他1901年的电影《圣诞颂歌()》中。 连贯动作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1899年由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在英格兰布兰顿学院制作的多镜头短片中。在于该年下半年拍摄的《隧道里的吻()》中,史密斯用一个幽灵之旅()式镜头作为开场:火车开进隧道中,下一个镜头展示了火车车厢内部一对正在亲吻的男女,随后又切回到幽灵之旅式镜头,火车驶出隧道外。一个月后,位处约克郡的班佛公司(Bamforth company)翻拍了同名影片:在该版本的火车车厢内亲吻镜头前后,他们将拍摄火车进出隧道的镜头机位置于了轨道旁侧。 早期探索 在法国,卢米埃尔公司从1896年起将摄影师派往世界各地拍摄影片(在此之前,摄影师只在本地自产自销他们的作品),再将成品带回位于里昂的制作间,加以印刷并卖给想买的人。至1901年,近千部影片被如此生产出来;它们几乎全部都是实况电影。 在英国,是首批电影制作人之一,也是第一个拍摄的旅行记者。1894年,他开发出70mm格式并拍摄了皇家亨利赛艇日。他也与一同以一种名为Kineopticon的35mm格式摄像机制作了英国最早期的一些电影,包括《Incident at Clovelly Cottage》、《》以及《》。艾克斯于1898年设计了第一个业余拍摄用的摄像机;该设计使用17.5mm规格,被其起命名为“Birtac Home Cinema”。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设计初衷是“让动态摄影对所有人都触手可及”。 1898年,乔治·梅里爱已是法国最显赫的虚构电影制作人;从这一时期起,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使用技巧效果的电影。这些作品大受各地市场欢迎。他的较长影片的人气(从1899年起长达数分钟,而其他电影多数只有一分钟长)也使得其他电影工作者开始制造更长的影片。 于1897年起成为了华威贸易公司的一名管理总监;在任期间,他专注于产出实况电影,例如关于第二次布尔战争的新闻电影。他在1903年7月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于1908年搬去了伦敦,成为该地第一间电影公司。华都街后来成为英国电影工业的发源地。和于1897年成立了公司,很快成为了全英最大的电影制造厂。其他早期电影先驱还包括、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和希塞尔·海普华斯,后者于1899年间出产了百部影片,自己的公司也成为了英国电影业一方巨头。 至1900年,美国最成功、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是公司。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在1895年离开爱迪生公司后成立了这家新公司,最初旨在开发他的摄影机(可展示拉洋片式短片)。该设备使用70mm胶片,每一帧都被单独印刷在纸面上,用以插进他们的观看设备中。画纸被放在一个旋转的鼓面外侧,依次滚入视野中。 1900年代 日趋成熟及电影商业 1900年,在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的厂牌下开始生产电影;被其雇佣以实际制作影片。到了1905年,百代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这一盛况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受过爱丽丝·盖伊指教的于1896年起也开始了电影制作。 除了公司之外,美国还有众多小制造厂,其中一些在进入新世纪后也依然长期活跃。维塔格拉夫制片厂便是其中一家,该厂商建立于布鲁克林,并在1905年扩大了规模。 第一个仅以长期播放电影而获得成功的剧院是在1905年于匹兹堡开张的“The Nickelodeon”。那时候已经存在足够多的时长数分钟的影片来组成一个长达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放映流程;而且如果当地观众厌倦了影片内容,这些短片还可以被每周替换。美国其他展映商也纷纷效仿该模式;不出两年,全美已经有8000家Nickelodeon模式的影院在运作。1906年起,美式影院风靡各地,推动了全球电影制造和播出的繁荣景象。 20世纪初,电影院成为了像歌厅和其他剧院一样大受欢迎的娱乐和社交场所。 到了1907年,为了放映电影而兴建的电影院已经遍布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时期的电影在播放时常伴随着一位钢琴家或者更多音乐家演奏的配乐。在主要城市里也有着规模更大的电影院。起初,上映流程中多为百代出品电影,但随着美国公司的加速产出,这一局面迅速被动摇了。一个流程里中只含几部电影,总时长为大约三十分钟;一盘最大容量为1000英尺(300米)的胶片卷一般只含有一部影片。流程每周会更新一到两次,但没过几年就变成了每周更新五次。一般来说,电影院会建在城市里的娱乐区域。1907年,百代开始以向影院出租电影取代了之前直接销售电影的形式。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默片時期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有聲時期 有聲電影問世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電影彩色化 電影發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片是《》。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不像攝影,出於某些考慮用黑白膠片比較好,拍電影幾乎沒有不用彩色的理由。個別的例外,例如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单》,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以及201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大藝術家》通常都是出於其他藝術考量。 电影院革命 電影影片(菲林)通過放映機投射在闊銀幕上,傳統影片因技術問題,其影片長度每段僅夠播放十分鐘左右。以一部電影長達兩小時左右,需影片十多卷,為達到連續播放效果,電影院放映間皆配備兩架放映機交替使用。當一架在播放第一卷影片時,另一架得預備第二片的播放,第二架播放時,第一架播放完的影片得卸下回捲以備下輪播放,同時將第三片影片裝上,同時撇換燒損的發光電弧碳精棒,當時的放映間至少得兩人操作,且忙碌非常.若兩間同步播放,兩者之間,相差時間至少十五分鐘,若多間同時播放,第一跟最後播放的戲院時間相差極大。 反觀最新戲院放映間的設備已與舊式放映間不可同日而語了,因新式放映機採用電弧燈泡,其耐用程度大大提高,使用中又不需調整電弧發光間隙,所以整片影片帶卷被頭尾相接一起,此舉不仅節省人工費用,而且優點極多,因片卷頭尾相接,其直徑龐大,故需一輸出盤和一接收盤,若多間戲院在短距離;如同一建築物內並排而列,第一間戲院放映機播放後,影片不回收而經引片輪將之輸出至第二再至第三……至最後一間;每間僅押後數分鐘即能同步播放同一影片,而以往每間戲院得至少兩人操作的放映間,如今卻是一人操作數間戲院了,另一項重大改革在於音響系統,它已由以往光聲學音響單聲道進入了最新的數碼光聲學立體音響系統了。 电脑特效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效(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到如今,電腦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一些鏡頭演員僅需端坐在特製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動作即可,而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和劇情簡直不可想像,因為以電腦來做編輯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瑣的步驟,使最後出廠的拷貝品質與已往的產品亦不可同日而語了。 参考资料 各種主題的歷史
电影连贯叙事的问世,包括动作镜头之间的承接,要归功于英国电影先驱的《》。这部1898年的作品是首批含有多个镜头的电影之一:在第一个镜头中,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美术展览馆外享用了午餐后跟随人群进了门,而第二个镜头展示了他们在馆中的活动。保罗于1895年推出的“Cinematograph Camera No. 1”是世上首个能够反方向摇动胶片卷的摄像机,这使得同一条底片得以被曝光数次,创造出super-positions和多重曝光效果。这一技术被首次运用在他1901年的电影《圣诞颂歌()》中。 连贯动作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1899年由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在英格兰布兰顿学院制作的多镜头短片中。在于该年下半年拍摄的《隧道里的吻()》中,史密斯用一个幽灵之旅()式镜头作为开场:火车开进隧道中,下一个镜头展示了火车车厢内部一对正在亲吻的男女,随后又切回到幽灵之旅式镜头,火车驶出隧道外。一个月后,位处约克郡的班佛公司(Bamforth company)翻拍了同名影片:在该版本的火车车厢内亲吻镜头前后,他们将拍摄火车进出隧道的镜头机位置于了轨道旁侧。 早期探索 在法国,卢米埃尔公司从1896年起将摄影师派往世界各地拍摄影片(在此之前,摄影师只在本地自产自销他们的作品),再将成品带回位于里昂的制作间,加以印刷并卖给想买的人。至1901年,近千部影片被如此生产出来;它们几乎全部都是实况电影。 在英国,是首批电影制作人之一,也是第一个拍摄的旅行记者。1894年,他开发出70mm格式并拍摄了皇家亨利赛艇日。他也与一同以一种名为Kineopticon的35mm格式摄像机制作了英国最早期的一些电影,包括《Incident at Clovelly Cottage》、《》以及《》。艾克斯于1898年设计了第一个业余拍摄用的摄像机;该设计使用17.5mm规格,被其起命名为“Birtac Home Cinema”。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设计初衷是“让动态摄影对所有人都触手可及”。 1898年,乔治·梅里爱已是法国最显赫的虚构电影制作人;从这一时期起,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使用技巧效果的电影。这些作品大受各地市场欢迎。他的较长影片的人气(从1899年起长达数分钟,而其他电影多数只有一分钟长)也使得其他电影工作者开始制造更长的影片。 于1897年起成为了华威贸易公司的一名管理总监;在任期间,他专注于产出实况电影,例如关于第二次布尔战争的新闻电影。他在1903年7月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并于1908年搬去了伦敦,成为该地第一间电影公司。华都街后来成为英国电影工业的发源地。和于1897年成立了公司,很快成为了全英最大的电影制造厂。其他早期电影先驱还包括、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和希塞尔·海普华斯,后者于1899年间出产了百部影片,自己的公司也成为了英国电影业一方巨头。 至1900年,美国最成功、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是公司。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在1895年离开爱迪生公司后成立了这家新公司,最初旨在开发他的摄影机(可展示拉洋片式短片)。该设备使用70mm胶片,每一帧都被单独印刷在纸面上,用以插进他们的观看设备中。画纸被放在一个旋转的鼓面外侧,依次滚入视野中。 1900年代 日趋成熟及电影商业 1900年,在百代公司(Pathé Frères)的厂牌下开始生产电影;被其雇佣以实际制作影片。到了1905年,百代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这一盛况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受过爱丽丝·盖伊指教的于1896年起也开始了电影制作。 除了公司之外,美国还有众多小制造厂,其中一些在进入新世纪后也依然长期活跃。维塔格拉夫制片厂便是其中一家,该厂商建立于布鲁克林,并在1905年扩大了规模。 第一个仅以长期播放电影而获得成功的剧院是在1905年于匹兹堡开张的“The Nickelodeon”。那时候已经存在足够多的时长数分钟的影片来组成一个长达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放映流程;而且如果当地观众厌倦了影片内容,这些短片还可以被每周替换。美国其他展映商也纷纷效仿该模式;不出两年,全美已经有8000家Nickelodeon模式的影院在运作。1906年起,美式影院风靡各地,推动了全球电影制造和播出的繁荣景象。 20世纪初,电影院成为了像歌厅和其他剧院一样大受欢迎的娱乐和社交场所。 到了1907年,为了放映电影而兴建的电影院已经遍布美国、英国和法国。这时期的电影在播放时常伴随着一位钢琴家或者更多音乐家演奏的配乐。在主要城市里也有着规模更大的电影院。起初,上映流程中多为百代出品电影,但随着美国公司的加速产出,这一局面迅速被动摇了。一个流程里中只含几部电影,总时长为大约三十分钟;一盘最大容量为1000英尺(300米)的胶片卷一般只含有一部影片。流程每周会更新一到两次,但没过几年就变成了每周更新五次。一般来说,电影院会建在城市里的娱乐区域。1907年,百代开始以向影院出租电影取代了之前直接销售电影的形式。 1910年代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 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 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默片時期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有聲時期 有聲電影問世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電影彩色化 電影發展最後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1930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片是《》。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不像攝影,出於某些考慮用黑白膠片比較好,拍電影幾乎沒有不用彩色的理由。個別的例外,例如斯皮爾伯格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单》,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以及2012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大藝術家》通常都是出於其他藝術考量。 电影院革命
ISBN 978-0-19-568003-4 George Rousseau and Roy Porter, eds., The Ferment of Knowledge: Studies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978-0-521-22599-1 Caroline L. Herzenberg. 1986. Women Scientists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ocust Hill Press ISBN 978-0-933951-01-3 外部連結 A History of Science, Vols 1–4 , online text MIT STS.002 – Towar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 From MIT OpenCourseWare, class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up to and including Isaac Newton. MIT STS.042 – Einstein, Oppenheimer, Feynman: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 . Class materials for the history of physics in the 20th century. Contributions of 20th century Women to Physics ("CWP") The
政治学研究可以溯源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前的荷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和欧里庇得斯的著作。后来,柏拉图研究了政治系统,他将以往的文学和历史角度的分析抽象化,使用了一种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哲学研究的方法。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历史经验证据的研究方法。 在古罗马统治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欧里庇得斯、蒂托·李维和普魯塔克记录了罗马共和国的兴起,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和起源,同时象恺撒和西塞罗等政治家为我们提供了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战争和政治生活画面。这个时代的政治学研究关注于理解历史,治理方法和政府运作方式。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政治研究的领域蔓延开来。西方传统上的一神教兴起,特别是基督教为政治和政治行为打开了新的空间。在中世纪,对政治的研究遍及教会和法庭。圣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类的著作将当时的哲学和政治传统与基督教相融合,重新定义了宗教与政治的界限。大部分有关政府与宗教的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辩论和澄清。 語言學 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來自亚当·斯密於1776年出版的的《國富論》。亚当·斯密批評重商主義,提倡“分工”的自由貿易體系。它假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藉由個人追求自身利益而使得巨大的經濟體系得以自我規範。馬克思建立了一個替代的經濟體系,叫做“馬克思經濟學”(Marxian economics)。馬克思經濟學是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來運作的,並假設商品的價值主要是來自於生產時所需勞力的投入。在此假設之下,“資本主義”的雇主就未付出足夠的報酬合於勞工所生產的利益。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認為實業家才是經濟發展的驅動力,並利用供給和需求來取代勞動價值理論。 在1920年代,凯恩斯主張區分總體經濟學及個體經濟學。在凱恩斯主義架構之下,總體經濟學趨向個人造成"整體"的經濟學選擇。政府應提升對商品的總體需求來刺激經濟擴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米爾頓·傅利曼創造了貨幣主義的概念。貨幣主義關注使用金錢的供給與需求來作為控制經濟活動的方法。在1970年代,貨幣主義轉變為供給面經濟學,是以減稅作為增加貨幣流通量進而促使經濟擴張的方法。 其他的經濟學派還有新古典派經濟學及新凱恩斯經濟學等等。新古典派經濟學是從1970年代開始形成,強調以穩固的個體經濟學基礎發展總體經濟學。新凱恩斯經濟學某些程度來說是創造來回應新古典派經濟學,處理需要被央行或是政府所控制的市場無效率現象。 心理學 社會學 人類學 新兴學科 20世纪,一些跨学科科学领域逐渐形成,例如以下三个领域最为典型: 通信科学结合生物通信、信息论、市场学、公共关系学、电子通信以及其他通信学科。 计算机科学建立在理论语言学、离散数学和电子工程基础上,研究计算的本质和极限。它包括计算理论、计算复杂度、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硬件设计等子学科。相对于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更强调其数学理论基础,后者则强调程序和软件设计的实践。 材料科學植根于金属学、矿物学和晶体学,同时结合了化学、物理和一些工程学科。材料科学研究金属、陶瓷、塑料、半导体和合金等材料。 參見 歷史 技術史 數學史 哲學史 史學 歷史哲學 科學 自然科學 行動科學 社會科學 科學哲學 科學研究 科學歷史年表 二十世紀的科學成就 二十世紀的科學演變年表 科學家列表 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Thomas S. Kuhn(1996).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978-0-226-45807-6 Howard Margolis (2002). It Started with Copernicus.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978-0-07-138507-7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Multiple volumes (1954–2004). Bertrand Russell(1945).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Political and Social Circumstance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并不是和历史事件同时记录,而是后来补记的历史。 荷馬的史詩 人類總把理想中的事物和人物塗抹上一層神奇的色彩,荷馬的史詩中把永生的神和凡人雜揉在一塊,勾勒出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看荷馬的史詩是神話,但它同時也是西洋歷史學的濫觴。從交戰的過程中可以得知古代民族的戰爭生活以及他們的人生觀、英雄觀、價值觀。 當時社會生產條件的落後,使得希臘人在面對自然時往往會感到無能為力,他們藉由神話把自然的巨大影響力給具像化,所以希臘諸神都具有其獨立的職業。因此故事中的諸神可視作一種對自然力量的迷信和崇拜。荷馬史詩雖具由完整的內容和清晰的脈絡,但相較於成熟的史學還有一段差距。 首先,荷馬的史詩只是描繪英雄的故事,而無一般平民的紀錄,裡面即便是只出現一次的小角色也有顯赫的身世。然重要人物的描寫也僅止於奧德修斯、阿奇里斯等超級菁英,在故事中奴隸的地位甚至如同牲畜。再者,也許是對於這些英雄和神人時間顯得微不足道,因此這些故事沒有完整時間觀念,故事中僅提到「曙光呈現」、「夜幕降臨」等關於晝夜分別的辭彙,因此打了十年的仗在故事中卻像幾天一般。當然,我們可以藉由的現實的地理去理解這個問題,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與大河流域孕育的民族不太一樣,他們不需要像務農的埃及人一樣須推估尼羅河的氾濫,所以希臘人注重的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歷史意識,才使得荷馬史詩是以敘事體而非編年體的方式表達。 由此,柯靈烏認為荷馬的史詩只能稱得算是一部半歷史(Quasi-history),不過做為一個西洋史學的源流,時間觀念的薄弱仍不影響其地位。大體而言,荷馬史詩主題鮮明、內容連貫,他的「敘事體」更成了古希臘史學的一種特色。而史詩中洋溢的「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即是希臘人蓬勃向上,不屈於命運的個性。西洋史學就在這種無拘無束的大膽想像和盪氣迴腸的英雄氣概中展開序幕。 希臘的史學發展 希臘史學的第二波高潮在希羅多德 (484–425 BCE) 的筆鋒下展開,他因為著了《歷史》因而被譽為「歷史之父」,他曾說他寫該書是「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讚嘆的豐功偉業不致失去他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錄下來。」這說明希羅多德的寫作多少帶有給後人啟示的意念。他雖以宏觀的視野和求真的精神贏得後人的讚賞,但仍有一些缺陷,第一、他對歷史的進程的看法時而迷失在奇聞軼事之中,雖有豐厚的史實卻有「閎而不純,詳而不精」的弊病,他自知此點,因此告誡讀者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每一件事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第二、他經常將拿發生於不同時代的事件來對比,這顯然也不符合史家的要求。第三、誠如上述兩點,因此希羅多德在分析、判斷史料不夠果斷,還無法徹底擺脫「說書家」的表象。 後來的修昔底的斯 (c. 460 – c. 400 BC)又比希羅多德高出一籌,他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已經有明確的歷史觀,在動機上他和希羅多德一樣有啟示性。但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他認為歷史是人類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神聖干預的結果。他還是第一個區分事件原因和直接起因的史家,而他的繼任者色諾芬(約前431年– 355年)在他的《絕唱》中介紹了自傳元素和性格研究。對於史料方面,他寫道:「這部歷史著作讀起來可能無法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又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他只希羅多德晚二十年,但有巨大的進步,希羅多德只是提醒讀者辨別真偽而修昔底的斯是親自驗證事實。這樣的態度為史料批判是為史家誕生的基石,後來被譽為「歷史家中的歷史家」的波里比阿 (c. 203 – 120 BCE) 承襲此風,他說:「真實對於歷史,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樣重要,人若沒有了眼睛將終身殘疾;歷史缺乏真實即成無稽之談。」 羅馬史學的實用 羅馬的史學一方面受到希臘史學的影響,一方面羅馬的社會條件、政治制度、民族心理也讓自己具備獨特的史學精神。羅馬的史學是屬於實用主義的史學,其最早的代表即是波里比阿,他是希臘人,被俘擄到羅馬城後,目睹羅馬從彈丸小邦成為泱泱大國的過程,受到刺激便開始了他的歷史寫作,他已經具有追索歷史演變動因的思辨色彩,也有意對歷史意義進行探索,他寫道:「歷史研究是政治生活的一種訓練。」古希臘人看待歷史是以保存人類功業的目的出發,是以較少注意歷史對於現實的指導作用,而羅馬人的史學則展現「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大度。原因在於羅馬原是一個小城邦,經過幾百年的擴張、兼併,終成為一個大帝國,到共和時期和帝制時代時政治上相對穩定,使歷史學家有一個總結歷史,反思當前政治的機會。 中古時期的天命 中古時期的歷史家改用宗教的方法解釋歷史,帶有喜怒哀樂的諸神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所不能的上帝,聖奧古斯丁的《天主之城》突顯了上帝和人的尊卑關係,構成了中世紀歷史觀念的主體。 研究歷史的門徑 年鑑學派
人類總把理想中的事物和人物塗抹上一層神奇的色彩,荷馬的史詩中把永生的神和凡人雜揉在一塊,勾勒出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我們看荷馬的史詩是神話,但它同時也是西洋歷史學的濫觴。從交戰的過程中可以得知古代民族的戰爭生活以及他們的人生觀、英雄觀、價值觀。 當時社會生產條件的落後,使得希臘人在面對自然時往往會感到無能為力,他們藉由神話把自然的巨大影響力給具像化,所以希臘諸神都具有其獨立的職業。因此故事中的諸神可視作一種對自然力量的迷信和崇拜。荷馬史詩雖具由完整的內容和清晰的脈絡,但相較於成熟的史學還有一段差距。 首先,荷馬的史詩只是描繪英雄的故事,而無一般平民的紀錄,裡面即便是只出現一次的小角色也有顯赫的身世。然重要人物的描寫也僅止於奧德修斯、阿奇里斯等超級菁英,在故事中奴隸的地位甚至如同牲畜。再者,也許是對於這些英雄和神人時間顯得微不足道,因此這些故事沒有完整時間觀念,故事中僅提到「曙光呈現」、「夜幕降臨」等關於晝夜分別的辭彙,因此打了十年的仗在故事中卻像幾天一般。當然,我們可以藉由的現實的地理去理解這個問題,希臘半島的地理環境與大河流域孕育的民族不太一樣,他們不需要像務農的埃及人一樣須推估尼羅河的氾濫,所以希臘人注重的不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同的歷史意識,才使得荷馬史詩是以敘事體而非編年體的方式表達。 由此,柯靈烏認為荷馬的史詩只能稱得算是一部半歷史(Quasi-history),不過做為一個西洋史學的源流,時間觀念的薄弱仍不影響其地位。大體而言,荷馬史詩主題鮮明、內容連貫,他的「敘事體」更成了古希臘史學的一種特色。而史詩中洋溢的「樂觀主義」與「英雄主義」,即是希臘人蓬勃向上,不屈於命運的個性。西洋史學就在這種無拘無束的大膽想像和盪氣迴腸的英雄氣概中展開序幕。 希臘的史學發展 希臘史學的第二波高潮在希羅多德 (484–425 BCE) 的筆鋒下展開,他因為著了《歷史》因而被譽為「歷史之父」,他曾說他寫該書是「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讚嘆的豐功偉業不致失去他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錄下來。」這說明希羅多德的寫作多少帶有給後人啟示的意念。他雖以宏觀的視野和求真的精神贏得後人的讚賞,但仍有一些缺陷,第一、他對歷史的進程的看法時而迷失在奇聞軼事之中,雖有豐厚的史實卻有「閎而不純,詳而不精」的弊病,他自知此點,因此告誡讀者說:「我的職責是把我所聽到的每一件事記錄下來,雖然我並沒有義務來相信每一件事情。」第二、他經常將拿發生於不同時代的事件來對比,這顯然也不符合史家的要求。第三、誠如上述兩點,因此希羅多德在分析、判斷史料不夠果斷,還無法徹底擺脫「說書家」的表象。 後來的修昔底的斯 (c. 460 – c. 400 BC)又比希羅多德高出一籌,他撰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已經有明確的歷史觀,在動機上他和希羅多德一樣有啟示性。但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他認為歷史是人類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神聖干預的結果。他還是第一個區分事件原因和直接起因的史家,而他的繼任者色諾芬(約前431年– 355年)在他的《絕唱》中介紹了自傳元素和性格研究。對於史料方面,他寫道:「這部歷史著作讀起來可能無法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又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他只希羅多德晚二十年,但有巨大的進步,希羅多德只是提醒讀者辨別真偽而修昔底的斯是親自驗證事實。這樣的態度為史料批判是為史家誕生的基石,後來被譽為「歷史家中的歷史家」的波里比阿 (c. 203 –